从女权主义批评视角看新女性形象

合集下载

从女权主义视角解读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人物

从女权主义视角解读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人物

海明威具有 自己独特而鲜 明的资格 , 也就是说其在文学创作 中创造了独树一帜的“ 硬汉形象 ” 的塑造 , 进而使得很 多的评论 者
和作家认 为他是一个男性崇拜者 , 这就使得 日渐兴起 的女权主义
目标 与动力 。 在海 明威 的笔下 , 艾 希利是一个具有超强毅力 和勇
气 的新女性 , 通过这样 的形象塑造来暗示 一个新时代 的到来 。
和意识的生动表达。
1 . 《 乞 力 马扎 罗 山的 雪 》
女权主义 也就是女性主义 ,主要是指在男权作为主 导的环
境之下 , 对于传统的男尊女卑 观念存在着不满 , 并且立志 于改变 这种状态 , 追求女性的解放 , 实现男女平等 。 在海 明威作 品中, 凭 借着其 阳刚之气的洋溢使得他 在文坛之 中树立 了绝对 的地位 。
为 海 明威 的 作 品 中蕴 舍 有 轻视 女 性 的 思想 。本 文 就 从 女 权 主 义视 角 下 的海 明威 作 品 入 手 , 进 而通 过 女性 经典 形 象 的 分析 来 实现其 作 品 的 重 新 解读 。


【 关键 词 】 女 权 主 义 海 明威
女 性 人 物 分析 重新 解 读
个 孩 子 的死 亡 让她 彻 底地 陷入 到 了 绝 望 , 因此 在 遇 到 男 主人 公 哈
个 刻 画 中被 男 性 化 了 。
海 明 威 作 品 中 的 女 性人 物 形 象 分 析
从女性形象的言行 中分析 ,海明威的笔下女性 与传统女性
形象也具有非常大的差别 , 这与传统的男人 的附庸 和男性社会
自由等类似的词语没有办法形 容海明威笔下 的女性 。例如 , 在
《 永别了 , 武器》 中的女性人物凯瑟琳 的描写 中, 将她刻 画成为 了

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如何塑造与建设现代社会媒介中的女性象我觉得要建设与塑造现代媒介中的新女性形象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一种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只有在女性地位得到提升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改变女性在媒介传播中那种永远只能做男人的贤内助和家人的快乐就是自己的全部的形象展现出一种独立自信能干不管在哪个领域不存在着性别差异的新形象
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我们对于媒介中的女性媒介形象的认知
• 电视剧在其叙事中对女性形象的新开拓,所表达的仍 然是一种“女性重新拥有自身”的性别神话,甚至可 以进一步推测,这种性别神话的广泛流传,有可能将 “分量厚重的题材变成了通俗、言情的风月故事”, 以温婉缠绵的所谓“女人味”掩盖或者忽略妇女的实 际生存状况。 • 鲁迅先生曾在《野草》的题词中写下:“当我沉默着 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先生所有的作品中亦透露先生的沉默世界,对中国普 通贫民妇女的刻画则是先生对当时黑暗社会对普通平 民的残害和压迫的控诉,普通大众的生活尚且如此不 堪,更何况是那些没有地位处于社会底层的妇女呢? 先生描绘的女性形象深刻而难忘,先生抓住了她们的 生活细节,用自然平实的语言白描了一个又一个典型 而可悲的劳在我国的新闻报道中,女性比男性少见,女性所扮演 的角色亦不及男性多样。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我们 可以看到许多新闻里的女性没有自己的职业、身份甚 至是名字,她们只是妻子、母亲、女儿、女朋友,她 们只是“站在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是“贤内助”, 是为家庭牺牲自己事业的“伟大女性”。 • 分析电视新闻的正文,仍然可以观察到其男性的特质。 政治新闻中90%以上的内容是表现父权社会的权利 斗争或以男性为绝对权力象征的;经济新闻中男性扮 演的角色跟政治新闻中的不相上下,是主要的控制者 和决断者;相比较,金融新闻的内容要中性一些,但 我们能够在电视银屏上看到的金融分析员往往只有男 性;惟一让女性登场次数较多的是那些社会性新闻, 尤其是娱乐类消息;可是作为娱乐界明星出现的女性, 虽然赏心悦目,但很难逃脱玩偶的地位。

女性主义形象的颠覆——从“纯女性”到“新女性”——解读《黄色墙壁纸》中角色女性

女性主义形象的颠覆——从“纯女性”到“新女性”——解读《黄色墙壁纸》中角色女性

套理 论 , 而皇之 地 称之 为 “ 尚纯 女 性 ” 崇 换洗 尿 布 、 婴儿一 起玩 耍 , 尔曼 真恨不 能爬 进 堂 崇 。“ 和 吉
尚纯女 性” 中心信条 是崇 尚深居 简 出 , 的 以及崇 尚 远处 的壁橱 或 躲 到 床 下 , 以逃 避这 个 巨 大 的痛 苦
贞 洁 。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尚深 居 简 出 , 是把 女 性 局 限 在 家庭 生 造 成 的压力 。米 歇尔 医生 是一名专 门研 究女 性神 就
去 和 抑制 女性 任何 可 能偏离 上述 这 些既定 标 准 的愿 痴 心妄 想要 与男 人 平 起 平 坐 、 承担 男 人所 承 担
” P8 ]1 ) 望 。然 而谦 恭顺 从 就意 味着脆 弱 , 意味着 依赖 , 的更 加费力 的责任 呢? [( 3 就
[ 收稿 日 ]06 0 — 5 期 20 — 2 2 [ 作者简介 ] 张晓敏(92 , , 四平人 , 17 一)女 吉林 吉林 师大外 国语学 院副教授 , 士研究 生导师 , 究方 向 : 美文 硕 研 英
活的狭小 空 间 内 , 管表 面 上灌 以 贤惠 仁 德 的 美 经 性疾 病 的神经 外科 医生 。他 这样解 释女性 的精 尽 “ 美 名 , 际 上 女 性 已沦 为管 理 家 务 的 奴 仆 ; 尚 贞 神不安 状况 :坦 率 地 讲 , 国妇 女经 常 性 地 身 体 实 崇 洁, 迫使 女 性 在 婚 姻生 活 中态 度谦 虚 、 止 端 庄 、 不适 , 举 以至于难 以履行女人的责任 , 或许并不是所 动作 优雅 、 持 贞 洁 。“ 尚纯 女 性 ” 要求 女 人 有有文化的妇女都有资格承担那些使男性 的神经 保 崇 还 对宗 教虔 诚恭 顺 , 这是 男人 确保 女人 被 动服 从 、 驯 系统 倍受 压抑 的沉 重 负担 。女性甚 至连 做妻 子和 良温顺 的有效 手 段 , 为虔 诚 的宗 教 信 仰 会抚 平 母亲 的起码的职责都不能游刃有余 , 因 她怎么能够

解读哈格德小说中的“新女性”形象特征

解读哈格德小说中的“新女性”形象特征

082英国维多利亚晚期,亨利·赖德·哈格德是一位重要的小说家,其作品往往以非洲作为故事发展的背景,并侧重于虚构非洲神话构建。

哈格德创作精力旺盛,想象力丰富,一生小说类作品有50余部,在国内外均有广泛的影响力。

一些西方文学批评家分别站在文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视角对哈格德的小说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逐渐发现了哈格德的伟大之处,解读哈格德小说中的“新女性”形象特征是研究其人其文的又一突破口。

一、哈格德“新女性”形象塑造背景之所以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出现了所谓的“妇女问题”,根源在于女性有了日渐觉醒的自我意识,而此意识同传统的父权制社会结构之间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这一问题在18世纪后期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所著《为女权一辩》中便有比较典型的说明。

而一大批女性作家,包括夏洛特·勃朗特、乔治·艾略特等,均用作品表现出了比较强烈的自我意识,以及在自我意识引导下的女性形象,同时一些男性作者如约翰·斯图亚特·密尔等,也有相关的著作,在这种情况下女权主义运动开始同传统意识下的父权制思想出现博弈且互有消长,“新女性”的概念因此形成。

这些新女性多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经济上有独立倾向,接受过一定的教育,因此自我意识比较强烈,对于“家庭天使”的定位持排斥态度,对于男女平等的要求变得明确。

此时,一些专门用于描述此类女性思想与行为的“新女性小说”也随之出现,并在社会上引起了截然不同的反应,赞成者称其为时代的进步,斥之者称其为“荡妇”作传,认为会对整个社会的稳定造成影响,更是男性气质的危机。

我们认为,本文所研究的历险小说家哈格德的作品,同样是对当时“新女性”的一种文学上的回应。

一般的观点认为历险小说是男性化的,然而哈格德却能够在其所创作的《所罗门王的宝藏》《艾伦·奎特曼》《她》《阿莎归来》等作品中对女性形象进行刻画,且其中有数量可观的“新女性”形象,这些形象或者狂放不羁,或者渴望权力和激情,都在无形中回应了新女性思潮,使“家庭天使”的女性认知受到进一步削弱;从反面看,这样的人物角色设定则又表现出了作者对于既定父权制秩序受到威胁的焦虑感。

女性电影的主题变奏引言女权主义批评旨在为妇女创造

女性电影的主题变奏引言女权主义批评旨在为妇女创造

第一讲电影女性主义研究遮蔽与张扬:女性电影的主题变奏引言女权主义批评旨在为妇女创造并提供一个自身的逻辑框架,建构一个基于女性本体体验的世界模式,从而使其摆脱和改变以往造就适应于男性意识的传统创作方法。

从女权主义电影批评角度审视:新中国电影在女性伸展与解放的体貌下,是一种强大的政治潜抑力与整合力。

在这两种合力的遮蔽下,女权的内蕴、女性的意识和独立的女性品格却缺损到几乎无可辨认的境地。

新时期主流电影通过女性表象的复位完成了主流意识形态要求的“拨乱反正”的过程。

然而,这时期电影叙事中的女性、母亲、地母形象仍是沉重的、超负荷的或多元决定的历史存在。

新时期的电影语言仍然是男性的传播方式,在男性的、意识形态权威话语的遮蔽和扭曲下,新时期电影中的女性依然是缺损的。

一些女性评论者大声疾呼建立更接近妇女情感体验的新电影,并对新时期女性电影的创作主体——女性导演寄寓着热切的希冀和厚望。

第四代女导演以鲜明的女性意识烛照她们的创作,赋予了女性形象更为丰富的性格层次,也十分准确地传达出她们自身作为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情感体验,为中国电影增添了新的文化视角与价值取向。

1.女权主义的影像表征“人类由男女两性组成,人类历史贯穿着无数两性串演的悲喜剧。

然而,在浩瀚的历史文献中,女性的荧光却总被男性的阴影所遮盖。

女人的孤独与愤懑随着自我意识的沉醉而日益蔓延,终于成为一片熊熊燃烧的火焰。

消解男性中心文化,寻求个人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激情澎湃的女权主义思潮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一种不可漠视的社会现象。

”杨远婴:《女权主义与中国女性电影》,《当代电影》,1990(3)。

这里所谈的西方女权主义实际上是相对于以往维护妇女利益的一般性社会活动而言的“新女权主义”,它是诞生于20世纪中叶的声势浩大的妇女解放运动,60年代后期冲击了整个西方世界的激进主义浪潮。

女权主义以前所未有的强烈方式提出了个人身份问题,破裂的个人身份意识构成了当时西方文化的主要内容。

女性审美的超越与升华——新解《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形象

女性审美的超越与升华——新解《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形象
伍尔夫在《到灯塔去》中通过 塑造女性审美主
体 拉姆 齐夫 人 ,充 分体 现 了女 性 的人 格魅 力 和可 能 的社 会 作 为 ,彰显 了女 性 作为 “人 ”的伟 大 。拉姆 齐 夫人既有作 为家里天使 的传统之美 ,又有作为博爱 之母 的超越之美和作为圣母形象的永恒之美 ,体现 了作者 希望 建立一 种 自足 而开 放 的女性 自我 ,男女 两 性和谐 共存 的女 性美 学立场 。伍 尔夫这 种具 有启 示 性 和前 瞻性 的女权 主 义思 想 ,使 其 当之 无 愧成 为 世 界女权 主 义 的先 驱 。
0910-03
两 百 多 年来 ,女性 主义 经 历 了 “自由女 权 主 义”、“激进女权 主义”和后现代背景下的当代女性 主 义 理 论 阶段 ,不 再 提倡 男 女 的 对 立 或女 性 一 元 论 ,而是注重多元论 ,在充分尊重男女独立人格 的 基础上 ,提倡男女文化互补 ,扬弃传统文化 的弊端 和偏 见 ,完善 和发展 健康 人性 。[1l 。书 她们 认为 女性 主 义追 求 的终 极 目标是 超 越 自身 ,超 越 性别 对 立 , 创造大写的 “人”。[21 卯法国女权主义代表西蒙娜 · 德 ·波 伏娃 也认 为 ,当女性 被 塑造 被 压抑 的同时 ,男 性 也并 不能幸 免 。男 人 和女人 彼此对 对 方有着 同样 本 质 的需 要 ,当人 类 的两 性 不必 再 去争 夺靠 不 住 的 性别特权时 ,男人和女人就能成 为兄弟手足 ,为争 取 “人 ”的解放 而携 手 同行 。[21 英 国女权 主义 先 驱 弗吉 尼 亚 ·伍 尔夫 在 《一 问 自己的 房 子 》中指 出 ,人 人脑后都有先令般大小一块疤痕 ,自己难 以看 到, 两种性别 的人正好 帮忙描述对方脑后先令般大小 的那 块疤痕 。

从女牲意识视角看艾略特小说的女性形象

从女牲意识视角看艾略特小说的女性形象
重 庆科技 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 9 第8 0年 期 0


Junl fC ogi n e i c neadTcnl ySc lSi csE i n N . O0 ora o hnq gU i rt o Si c n eh o g (oi e e di ) n v sy f e o ac n t o o82 9

艾 略 特 小 说 中 的 女 性 形 象
艾 略特 非 常 重 视 道 德 评 判 的力 量 .她 塑 造 的女 性 形 象 都
有 明显 的道 德 倾 向。其 作 品 中 的女 性 人 物 处 于 道德 天平 两 端 . 处 于道 德 力 量 的 衡 量 之 下 。在 她 笔 下 , 从 了道 德 准 则 的 女 性 遵
当 时 的 知识 分 子纷 纷将 目光 投 向被 维 多 利 亚 家庭 价值 观 麻 痹 而迷 失 自我 的 女 性 , 以新 的 眼 光 审 视女 性 的理 想 与地 位 。 并
小 说 中 的新 女 性 多 萝 西 娅 ,希 望 把 理 想 寄予 婚 姻 .她 热
社 会 , 以女 性 特 有 的细 腻 笔 法 , 画 了 女 性 千 百 年 来 被 湮 没 并 刻
诚 、 率 , 现 实 充 满 了 幻 想 , 心 想 要 成 为 献 身 人 类 伟 大 事 坦 对 一 业 的 “ 女 ”她 对 婚 姻 也 充 满 了幻 想 , 望 通 过婚 姻来 实 现 自 圣 , 希
的 几 近模 糊 的形 象 ,道 出 了妇 女 长 期 以 来 被 压 抑 与 忽 视 的 心
度 ?她 到 底 是 不 是 一 个 女 权 主 义 者 ?

己 的理 想 。但 第 一 次 成 了老 学 究 卡苏 鹏 的牺 牲 品 , 二 次 同 样 第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
2
第二阶段是1968年以后出现的新一代女权主义者, 即强调“女性”的女权主义者。她们一反初期注重 “平等”的策略,改弦更张,强调性别差异和女性 的独特性,注重女性不同于男性的心理体验、象征 表达和内在情思。
3
进入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第三代女权主义,即将 “女权”、“女性”加以整合折衷的重“女人”的女 权主义。不再提倡男女的对立或女性一元论,而是注 重多元论,提倡男女文化话语互补,即女人成为女人, 男人成为男人,在充分尊重男女独立人格的基础上扬 弃传统文化的弊端和偏见,完善和发展健康的人性。
一、定义
女性主义批评,是一种用女性意识观 照文学作品,具有女性价值标准和审美追 求的文学批评。
1
二、女权主义运动史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50、60年代西方掀起的大规模 妇女解放运动,是女权运动的第一个阶段,斗争矛 头是指向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以争取政治平 等、经济平等、职业平等以及精神解放为主要目的。
女权主义批评认为,现存的社会结构是建立在父权制 基础上的,男性掌握着社会的基本功能,女性则被置 于社会配角的地位。女性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就必须 颠覆父权制的社会结构,揭露所有话语中潜藏的若隐 若现的“性歧视”。
9
(1)批判象征父权制社会秩序的符号体系
例如: 在英语中 female (女性)和 woman(女 人)的构成依赖于男性的male和man,是他们的派 生词,如同《圣经》中女性是由男性的一根肋骨 创造。
(法)波伏娃:《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性》,被誉为西方 女权主义的“圣经”。她 认为西方社会是由男性控 制的家族式社会,女性是 社会中的第二性,处于附 属地位。同时,她还系统 清算了男作家作品中所虚 构的“女人神话”,批评 他们对女性形象的歪曲和 误解。

论《辛白林》中的新女性形象

论《辛白林》中的新女性形象

论《辛白林》中的新女性形象一、《辛白林》中女性的形象美莎士比亚受到《圣经》的影响,笔下的女主角大多有着《圣经》中人物的影子,容貌迷人,美丽多姿,或者如同美丽的天使,或者如同妖娆的恶魔。

在《辛白林》中,两位主要女性角色,一个是女儿伊摩琴,如同天使的化身,简直接近完美女性。

“比我们法国无论哪一位绝世女郎更美丽、贤淑、聪明、贞洁、忠心、富于才能而不可侵犯。

”想要勾引她的阿埃基摩说:“她的外表的一切是无比富丽的!要是她再有一副同样高贵的心灵,她就是世间唯一的凰鸟。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她确实就是有着高贵心灵的凰鸟。

阿埃基摩被她折服,在国王辛白林面前忏悔时,真诚地称呼她“那位绝世的佳人”。

而伊摩琴的继母则如同《白雪公主》里的继母一样,心如蛇蝎、阴险狡诈,但却妖艳美丽,并且善于奉承,一度迷惑了辛白林,深得他的喜欢。

直到真相大白的时候,辛白林才幡然醒悟:“啊,最娇美的恶魔!我的眼睛并没有错误,因为她是美貌的;我的耳朵也没有错,因为她的谄媚的话是婉转动听的。

”总之,莎士比亚在《辛白林》中,如同他在其他戏剧中一样,塑造的女性都有着美丽的容貌,然后在此基础上,深入女性角色不同的内心世界,构建出鲜明的戏剧冲突,塑造不同的人物特征,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二、《辛白林》女性的个性特点在《辛白林》的女性角色中,莎士比亚重点表现了两位女性,即女一号伊摩琴和女二号她的继母王后。

王后的角色又起到衬托伊摩琴的作用。

通过伊摩琴这个角色,塑造了一个在当时的历史时期,莎士比亚心目中的新女性。

伊摩琴有着这样的个性特点:一是出身皇族却不慕权贵,没有被父权、王权所桎梏,勇于做自己。

二是敢于去追求自己的爱情,甚至在心惊胆战中不惜惹怒父王:“我的最亲爱的丈夫,我有些害怕我父亲的愤怒;可是我的神圣的责任重于一切,我不怕他的愤怒会把我怎样。

”三是对爱情的高度忠贞与圣洁操守。

她相信自己的丈夫,识破阿埃基摩对她丈夫的凭空诋毁和对她的勾引,坚守自己的清白与贞操。

四是勇于反抗,富有胆识,深陷战争危局后女扮男装,巧妙周旋,化险为夷。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1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是一种重新审视文学体裁,特别是文学作品中作者对性别和性别关系的展现与内涵的研究手段。

它既属于社会理论,也属于专业文学研究,旨在发掘文学作品中男女概念的表达、叙事形式和潜在的性别偏见。

这种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早期的二十世纪,以及1960年前后几位重要的文学家、女性主义者和女性学家的作品为基础。

女性主义者起初是希望社会本身实践性别平等,关注那些因性别不公而受到压制和忽视的女性,扩大女性的政治、社会和文化权利等;后来,随着女性主义的深入发展,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就从而制定出来。

2 女权及其影响女性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包括争取社会性别平等、促进同性恋权利以及支持和抗议男性主流社会文化的权力等。

它的研究从性别的角度剖析作品,从性别角色与情感之间的关系出发,分析不同性别背景和文化状况下性别偏见如何干扰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呈现,还有性别偏见如何反映在作品的结构和意义上。

3 电影领域的发展一些电影,特别是一些新的视角,从女性的角度出发,构建出一种新的视角去理解由本质上分裂开的女性和男性之间的关系。

同时,从摄影本身出发,采取不确定性的视角,将女性、男性、生活、性别等不同的维度综合起来,通过改写视角去理解生活、社会、家庭以及小范围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

此外,它还通过视角和美学形式表达出一种女性特有的态度、行动和价值观,诠释了女性发展的新路径,这是女性主义理论在电影领域的发展的重要变化之一。

4 总结随着女性社会的不断发展,女权作为一种新兴的理论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

文学研究理论也根据女权理论而发展出一种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目的是在于以不同的视角揭示社会文明中的性别版图,揭示男女关系的新机遇,进一步平衡男女力量,是一种对文学的新的思考方式,对以后的文学研究起到一定的重要作用,也对文学作品的研究与批评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浅谈当代中国电影艺术中的女性角色

浅谈当代中国电影艺术中的女性角色

浅谈当代中国电影艺术中的女性角色[论文关键词]女性主义中国电影社会制约[论文摘要]在我们看到过的影视作品中,总有这样一个群体,她们光鲜亮丽,温柔婉约,她们戴着与生俱来的母性光辉,让我们为之动容,为之惊叹。

在中国的传统意念中,女性应当是扮演着温柔体贴,贤妻良母,相夫教子的角色,在我们生活的时下,随着女性的社会地位的改变,女性有了更多层次的开展空间,和更多生活途径的选择权。

这使生活在当今的女性有了自己独立的人格和等同于男人的尊严,她们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意愿去争取明天的开展权,对婚姻,对事业,对人生观价值观的看法都由她们自己来主宰。

以前那些只有男人拥有的特权之门,在现如今已经不能再把女性阻挡在外。

电影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和变相传达,女性如此巨大的改变,自然也逃不过摄影机的镜头。

在中国现代的电影艺术中,我们惊喜地从中看到中国女性动人的蜕变,从封闭保守的表到达开放张显的张示,这期间经历了一个不寻常的转变,是值得我们寻味的。

19世纪西方女权主义运动蓬勃兴起,女性开始反省自身的价值,并确定了自己的意识形态,她们对历史和文化的伟大奉献被充分揭示出来。

在女权主义运动方兴未艾,电影艺术中的女性意识也渐渐觉醒,同时期出现了“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女性主义电影也崭露头角。

运动中的电影批评主要是针对一些男性电影中出现的女性形象进行犀利的批评,进一步揭示对女性的探讨,描写更细腻的女性感情世界。

由此,女性角色被史无前例的关注和讨论。

中国女性由于其所受的思想文化背景的特殊性,所散发出的气质与其他地区的女性有很大不同,而在讨论中国电影中的女性角色时,自然也摆脱不了时代和地域的烙樱那些闪耀的荧幕之星,她们的出现曾带给多少人沉醉的喜悦和游离的梦想,也带给人多少无奈的追问与失落的伤感。

正是因为她们的付出和努力点缀了那苍白的灰色的大荧幕,幻化出一场场惟妙惟肖的尘世闹剧。

一、第五代电影创作者对女性的表达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第五代电影的崛起,给中国电影带来了光辉的新时代,中国电影从此走上了国际影坛,并频频获奖,伴随着商品经济的悄然兴起,电影也开始面临商业化的挑战。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析《小妇人》中的独立新女性形象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析《小妇人》中的独立新女性形象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析《小妇人》中的独立新女性形象【摘要】《小妇人》以作者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童年经历为蓝本描述了马奇家四个个性迥异的姐妹的成长故事,塑造出独立、敢于追求自己幸福的独立自主的女性主义形象。

本文结合女性主义分析小说中四姐妹代表的独立的新女性形象。

【关键词】《小妇人》;女性主义;独立新女性一、女性主义的起源与发展西方女性主义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当时的欧洲处于深刻的社会变革时期,工业革命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也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女性开始谋求与男性同等的政治权利,女权运动由此产生。

女权主义者们质疑了传统的男权社会形式,反抗并批判了男权社会形态中不公平对待女性的现象,肯定并强调了女性为社会所做的贡献。

二、作品的时代背景《小妇人》创作于美国内战时期,当时的美国社会认可传统的女性依附于男性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当时社会认可的是传统淑女形象,此时的女性不能踏入主流社会,女性若想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只能通过婚姻这一唯一被社会认可的方式。

这使得女性不得不依附于自己的丈夫,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处于卑微的从属位置。

女性须遵循男权社会为她们制定的价值和伦理观,此时女性没有任何社会权利,也不被社会所尊重。

美国内战时期,女性积极参加各项社会运动慢慢提升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挑战了传统的家庭观念,家庭中不再只是男性在外工作,广大女性得到了工作的机会,她们不再依附于男性,获得了和男性同等的教育权、选举权等等权益,《小妇人》正是创作于这一背景下。

三、《小妇人》中展现的独立新女性形象(一)美丽端庄而又有些爱慕虚荣的梅格梅格是马奇家的长女,她主动承担了照顾妹妹的责任,她长相出众,热爱跳舞,主要在家料理家务,代表着传统的贤妻良母形象。

同时她也有着较强的责任感。

她曾经爱慕虚荣,梦想进入上流社会。

她曾因贫穷而自卑。

一次参加上层社会的聚会时,她很羡慕上流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而她也虚荣地让姐妹把自己打扮成有钱人的样子,满足自己内心的失落感。

如何审视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如何审视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如何审视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作者:任飞来源:《科教创新》2013年第06期国内外很多研究已证明,虽然人生来有男女之分,但性别意识和性别等的观念却并非与生俱来,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在性别意识中,长期以来都是以男性意识为中心,女性是附属性别,没有自己的独立意识。

因而,长期以来,在社会上就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刻板印象,即人们对男性或女性在行为、角色、人格特征等方面予以的期望、需要和僵固不变的看法,比如男主外女主内,或女生到了高中理科就跟不上之类,而这种性别刻板的印象显然与我们今天提倡的精神就背道而驰了。

因人文精神的意义首先就在于重视作为个体之间的差别,尊重不同的个性、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形成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宽容、尊重的个人情操与社会氛围,而这些差别尤以男女性别之异为根本,我们应不带任何偏见地看待这些差别,因而,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很必要引进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批评则是一种用女性意识观照文学作品具有女性价值标准和审美追求的文学批评,可以说它的出现使传统的文化和文学批评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使人们用一种全新的角度去审视文学历史、现状及未来。

20世纪得到发展的精神分析学、形式主义批评、原型批评、阐释学等新文学批评流派思潮,对人自身的丰富内在精神心理空间,对社会文化历史的复杂多元结构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女权主义批评正是综合运用了这些理论成果,加以独特的女性视角的切入,从而对文学作品中所透视出的个体、社会、历史进行新的剖析,旨在纠正文学中的性别歧视和男权父权成分,发现妇女文学自身的价值,寻找女性文学的特征,总之,女权主义批评充盈着强烈的女性行为主体意识和女性思想情感因素,其批评和理论都围绕着对父权的批判和建构以女性为中心的批评而展开。

这种女性眼光正是女权主义批评与其他文学批评的根本区别所在。

也正是在这种女性眼光的审视下,传统的批评尺度受到质疑,文学作品被重新评价。

文学作品中引进女权主义枇评方法最为可行的操作是运用女性视角重新评价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新时期走向独立的新女性形像

新时期走向独立的新女性形像

新时期走向独立的新女性形像作者:赵佳来源:《电影评介》2010年第05期【摘要】新时期以来出现了许多的优秀影片,这些影片中的女性形象,都是十分引人注目的。

她们令人感慨的人生经历反映出了这个时代的特点。

中国的电影文化深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

因此这时期创作出来的女性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制约。

而新时期一批女性导演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丰富了银幕上的女性形象,而且她们能更深次的挖掘女性切身的所需所想,女性思想意识也得到了唤醒。

【关键词】女性形象女性导演创作伴随着西方女性主义呼声的高涨,女权主义者们纷纷通过各种方式对电影中的男权主义进行突围与削减。

“而在中国,女性观念总是与伦理道德文化交织纠结在一起。

在中国当代电影中,既有以女性形象塑造见长的男性导演,而女性形象平凡出现和女性导演的崛起也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中国当代社会的女性观念。

不过他们大都不是与女权主义相关的有意识的创造行为,而毋宁说是一种无意识或下意识的表露,真正的‘女性电影’也就殊为罕见。

”“所谓的‘女性电影’,并非单纯指女性导演的或是以女性为主角的影片,其准确含义应该是由女性指导。

以女性话题为创作视角并带有明确女性意识的电影。

”因此,我们的讨论也就只能集中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所体现出来的女性观念。

由女性直接指导的影片,一方面电影文本的话语权首先主动地掌握在了女性自己的手中,这样可以更加准确、方便且直接的从女性的视角出发,观察到她们最深层次的心理所需所想。

另一方面,在表达女性的自我意识方面也会更加的强烈清晰。

“中国妇女生活的社会使他们担负着双重任务,一是在传统观念的决裂中证实自己作为社会人的价值,而是在男女角色的冲突中证明自己作为女人的意义。

在男女都一样的口号下面,她们正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肉体消耗。

揭示多种人格面具后的自我失落,正是一批中青年女导演的创作目的所在。

”女性导演的影片中,不再把女性作为男人的“第二性”存在,而是男人的“另一性”。

四大谴责小说中典型“新女性”形象研究

四大谴责小说中典型“新女性”形象研究

四大谴责小说中典型“新女性”形象研究四大谴责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

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小说中描述了一批“新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引起了当时社会的极大关注和争议。

本文将通过对四大谴责小说中典型“新女性”形象的研究,探讨这些形象的特点和其在当时社会中的意义。

一、新女性形象的出现背景二、新女性形象的性格特点1. 勇敢、独立2. 理智、自信3. 开放、前卫4. 坚韧、果敢三、新女性形象的社会意义1. 反叛旧的女性角色2. 推动社会变革3. 引起社会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四、新女性形象的缺陷及批评1. 强调个人解放而忽视社会问题2. 没有考虑传统家庭观念3. 偏向西方现代化的盲目崇拜五、新女性形象的现实启示1. 女性权利的历史2. 加强女性教育3. 坚持婚姻平等原则本文通过对四大谴责小说中典型“新女性”形象的研究,探讨了这些形象的特点和其在当时社会中的意义。

这些女性形象勇敢、独立,理智、自信,开放、前卫,坚韧、果敢。

她们反叛旧的女性角色,推动社会变革,引起了社会对女性问题的关注。

然而,也存在一些缺陷和批评,如强调个人解放而忽视社会问题,没有考虑传统家庭观念,偏向西方现代化的盲目崇拜等。

在现实中,我们需要加强女性教育,坚持婚姻平等原则,实现女性权利的历史。

1. 新女性形象的出现背景这个提纲主要是介绍四大谴责小说所处的社会背景,为读者提供一个背景环境的了解。

更具体来说,这个提纲可以介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四大谴责小说的历史,当时国内外形势,政治、经济、文化的状况等。

2. 新女性形象的性格特点这个提纲主要是讨论四大谴责小说中的“新女性”形象所具有的性格特点。

这些特点可能不仅在当时的小说中很明显,也可能对今天的读者仍具有启示性。

比如,这些新女性形象是否坚持自己的信念,有能力独立生活和承担责任,是否具有积极进取的心态等等。

3. 新女性形象的社会意义这个提纲主要是探讨新女性形象所具有的社会意义。

从女权主义分析朱丽叶和崔莺莺

从女权主义分析朱丽叶和崔莺莺

从女权主义分析朱丽叶和崔莺莺外汉本101班杨连飞学号1002402129 摘要:女权主义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

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许多女性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现女权主义已发展成熟还在不断进步,但是在封建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女权主义也有萌芽。

在外国古典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作品有体现女权主义的影子人物。

王实甫的《西厢记》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为中西爱情名剧经典之作。

虽然写作时代背景不同,但从女权主义角度来看,朱丽叶和崔莺莺有着很多的相似点以及代表性。

朱丽叶和崔莺莺在不同的时代和国土,却都能冲破封建社会的妇女阻碍,成为坚持维护爱情的勇士。

本文将从女权主义比较分析朱丽叶和崔莺莺的女权影子。

关键词:朱丽叶崔莺莺女权主义反封建一见钟情一.不同时代的作者的写作意图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在描述张生与崔莺莺故事中人物性格最鲜明最具反封建的作品。

王实甫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大约生活于元成宗贞元、大德年间(约公元1295-1307年,而西厢记杂剧大约作于元成宗大德三年至十一年间(约公元1299-1307年)。

王实甫生活的年代是一个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代。

蒙古族统治者和汉族封建地主联合起来对各族人民实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

这一时代特征使王实甫通过一对青年男女在恋爱婚姻与封建礼教的矛盾斗争中鼓舞人们要为自身的幸福生活作斗争。

而崔莺莺这一人物的重新缔造,也是很具有反封建的精神。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背景下,父权主义一直占主体地位,中国古代女性也深受“夫为天,妻为地”、包办婚姻、禁足于闺房等封建礼教和地位压迫。

崔莺莺这个生活在封建社会下的时代,被赋予打破包办婚姻、勇于追求爱情的反封建女性形象,具有深刻的意义,也是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王实甫的《西厢记》隔离近三百年的时间,《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的作品,那时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在写作上渐渐形成了人文主义思想和艺术风格,当时的英国正处于伊莉莎白女王统治时期的鼎盛时期,王权稳固统一,经济繁荣。

女权主义视野下的《傲慢与偏见》

女权主义视野下的《傲慢与偏见》

女权主义视野下的《傲慢与偏见》黄符燕[1]李彦[2]([1]赣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西·赣州341000;[2]江西省南康中学江西·赣州341400)中图分类号:I561.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6)04-0148-02作者简介:黄符燕(1983—),女,江西赣州人,赣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摘要《傲慢与偏见》由英国小说家奥斯汀于19世纪创作,该作品主要描绘了19世纪英国女性所处的不平等地位及尴尬的生存环境,是一部女权主义的代表作。

作者浓厚的女性观念以及当时男性文化占主导的大背景为小说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本文首先阐述了《傲慢与偏见》的主要内容和故事梗概,在此基础上,分别从人物分析以及婚姻等两大方面对女权主义思想进行探讨。

关键词女权主义视野《傲慢与偏见》英国小说On "Pride and Prejudic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 原nism //Huang Fuyan,Li YanAbstract "Pride and Prejudice",a feminist representative mas-terpiece created by British novelist Jane Austen in the 19th centu-ry,mainly depicts the unequal status and awkward living envi-ronment of British women in the 19th century.The author's strong idea of women and the prevailing male culture-dominated back-ground at that time have provided an important source of ideas for the novel.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main content and outline of "Pride and Prejudice",and on this basis,discusses feminist ideas respectively from character analysis and marriage.Key words feminism;perspective;"Pride and Prejudice";British novel1引言《傲慢与偏见》是一部充分展露女权主义的力作,作者强烈的女权主义思想为这部作品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劳伦斯笔下的新女性——厄休拉与康妮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劳伦斯笔下的新女性——厄休拉与康妮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劳伦斯笔下的新女性——厄休拉与康妮张敬【摘要】D·H·劳伦斯在英国文学史中是位有争议的作家,不少女权主义者认为他笔下的女主人是男性意识的产物,本文则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劳伦斯笔下的厄休拉与康妮这两位女主人公,我认为两者是现代新女性的代表。

【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2页(P-,104)【关键词】男性意识;厄休拉;康妮;女性主义【作者】张敬【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561.0741.《虹》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削弱了大英帝国的统治,但也使人产生了精神的幻灭感。

战争只是纯粹的毁灭,生命变得毫无意义,因此,劳伦斯想要拯救了人类不断堕落的灵魂。

这部作品主要围绕着布朗文祖孙三代的生活展开的,厄休拉是第三代。

厄休拉是个喜爱自由,勇于反叛,为自己独立自我存在从不示弱的现代女性。

她没有听从父母的安排,在家依靠父母的养活,而是选择出去工作,在一所学校任教,为自己赢得经济上的独立,也为自己提供选择自由的途径。

她勇于打破旧的教育模式,教师们总是显得严厉而没有个人感情,学生们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显得冷酷而呆板,麻木且粗鲁,这与他们的天性相悖,厄休拉希望使一切富有个性,建立一种活跃的师生关系,保持一种有个性的自我,维护自己独特的个性,但在这个过程却是步步受挫,收到了老师的刁难和学生的排挤,内心也在不断的挣扎,如果自己要生存下去,就必须使自己变得残忍,这让她的内心倍感痛苦,但她不屈服,相反,在这种挣扎中使自己变得独立而坚强,最终她选择了离开。

厄休拉与其初恋斯克里本斯基,由于两者世界观、人生理念的巨大差异而导致分手,最终厄秀拉摆脱了过去的阴影,看到了生命之虹,继续探索自己的新生活。

她的初恋斯克里本斯基是个军国主义者,他崇尚战争,机械文明毒害了他的灵魂,使他失去了爱的能力,变得僵化呆板,他的关于战争的观念使厄休拉非常的失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女权主义批评视角看新女性形象摘要新女性观念的提出无疑是社会进步的象征。

它不但推动了现实中的妇女运动,而且在文学世界中激发了女权主义观念的表达。

本文以女权主义批评为视角,阐释分析了两个新女性文化大背景下的女性形象:康拉德《间谍》中的维妮和席莱纳《一个非洲农场的故事》中的琳代尔。

关键词:新女性女权主义《间谍》维妮《一个非洲农场的故事》琳代尔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与维多利亚时代所描述的那些男人家中的“天使”或是妓女的旧女性形象相比,新女性观念的提出无疑是社会进步的象征。

新女性是自由女性,是敢于表达并实践女权主义理念的女性。

尽管有人认为新女性现象仅仅存在于像《the fin de siecle》这样的杂志中,然而这种现象所产生的效果却值得深思。

本文以女权主义理论为视角阐释和分析了两位女性形象:康拉德《间谍》中的维妮和席莱纳《一个非洲农场的故事》中的琳代尔。

以上两部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都拥有新女性的特质。

维妮从自由女性方面来说,可被诠释为一位新女性。

尽管她从维多利亚式的妇女转变为新女性有一个过程,而且小说中她的悲剧命运似乎是对她为获得自由所做行为的否定,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她理想的抹杀。

然而,文章中不断出现的“自由”一词也可说是对女权主义表征的一种明显的支持,这是作者意图的表达。

与此形成对照,琳代尔是鲜明的女权主义理念的倡导者,她是新女性的典范。

因此,席莱纳关注的是通过现实来诠释女权主义话语。

所以,无论作者意图通过角色的塑造传达何种理念来表现自己所持的立场,无论人物如何在小说中被塑造,这种新女性的话语表达无疑对建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本文第一部分将主要阐释新女性的概念,这个概念将与维多利亚时代的所谓的“旧女性”形成鲜明的对照。

随后,新女性现象将被全面展现。

它不仅仅是19世纪末媒体的构架,而且极有可能加速了那时的女权主义运动,并对文学界中以女权主义思想文化表达为中心的文学作品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而在《间谍》故事结尾,主人公维妮谋杀其夫的行为将被诠释为女性对不幸婚姻的反抗,尽管维妮之前是一个恭顺的家庭主妇,从属于丈夫。

当得知丈夫欺骗自己,利用了自己的弟弟去完成他作为间谍爆炸的使命,结果使其受害时,她做出了谋杀丈夫的举动。

之后,她仍然无法摆脱悲剧的命运,被另外一位叫奥赛波的男人所骗,跳河自尽。

然而,在席莱纳所著《一个非洲农场的故事》中的女性形象琳代尔在故事初始便显现出了更加明显的女权主义特色,使其成为新女性群体的代表。

本文使我们领悟到:尽管两部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同样的悲剧命运,但她们不甘于受压迫的觉醒,对已有婚姻和母性理想的挑战、对于传统妇女特质的毁灭,无疑对于在虚构或现实中女权主义乌托邦事业的建立都是有激励意义的。

二小说建构中的新女性现象维多利亚时期对于性别和性的意识观念的表现通常是一成不变的:女性或是屋子里的天使,或是妓女形象;在性道德方面的双重标准——允许男性放荡甚至嫖娼,却谴责女性的性欲望;对非传统性倾向的不容忍。

考虑到性别关系,可得出以下结论:女性以家庭生活为导向,男性则以事业为重;在教育、财产法、选举权、婚姻与工作中盛行歧视;宣传母性,贬低对知识的追求。

简而言之,那时期的女性在各方面都处于从属于男人的位置。

然而,到19世纪末,由于在法律、教育和职业机构中的改革,一场对性问题的直率探讨和对女性在社会中地位的全国调查引发了公众关注。

在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许多关注女性问题的文章在《fin-de-siecle》杂志上十分流行。

新女性这个字眼最初是奎达根据萨拉的文章《女性问题的新方面》中的内容所杜撰。

安认为这个概念的提出或许对当时的女权主义运动是场灾难,她认为对新女性的定义仅仅让公众关注到新女性小说并非真正的新女性,即维多利亚晚期的女权主义者。

因为害怕破坏了当时掌权的男性资产阶级的男性霸权,对新女性的一些文本建构意在讽刺和控制叛逆者。

另一方面,这也为真正同情女权主义的文本产品提供了多层次空间。

综上所述,“新女性”狂热或许推动了两大阵营的形成,即女权主义者和将在20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反女权主义者。

那么,新女性是谁,且她们在小说中的建构,便值得考虑。

当时大量的作者从短篇故事到期刊论文,利用了各种文学形式来描述这个形象。

可以从对立的视角把它当成想象中讽刺的漫画形象,比如像在《punch》这本19世纪90年代的文学期刊中所描述的那些女性形象:她们穿着严肃正式、戴着大学领结、抽烟,并讨论放在家中桌上的书籍内容,而家中的男人们则逃到佣人间去喝茶闲聊。

她们也会被描述成“疯狂女人”、“光荣的老处女”、“进步女性”、“现代女性”、“修女”、“叛逆的女儿们”和自由女性等。

对这些形象的描述总是与以下观念相联系:从传统的家庭生活中解放出来,追求社会政治和学术活动,甚至攻击母亲身份,藐视传统婚姻和性纯洁,追求自由之爱。

简而言之,它是对维多利亚主义单一文化的挑战。

然而,几乎所有新女性女人公的命运悲惨这一事实,看似支持了《punch》中的主要论点,即:“曾经有过一位新女性”,她“只是纸上谈兵”。

因此,尽管在19世纪末新女性现象只是一个虚构的建设,且也仅是“夸张地追求解放的妇女的狂野想象”。

但新女性“从不会安静下来的”,作为大众文化和乌托邦事业的一部分,它就像一面镜子,照镜人可以看到除了自己的脸蛋之外的东西,看到她的过去和未来。

下面将以新女性现象为视角来展现两位女性形象。

三维妮:康拉德《间谍》中的自由女性大部分评论家认为康拉德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带有某种不可捉摸的气质。

在他的小说中,女主人公总是富有自我牺牲精神却有着悲剧的命运,《间谍》中的维妮也不例外。

尽管小说总体上是作者带有一丝阴暗的讽刺对一个腐败社会的描述,但它也是维妮的故事。

维妮的丈夫沃洛克先生表面上经营着一家贩卖色情物品的小商店,实则为外国大使馆的特务。

他不惜获得了一群无政府主义者的信任,并为他们的集会提供场所,即自己的商店。

维妮嫁给他并非真爱,而是因为他可以为她的瘸腿的母亲和智力残疾的弟弟斯蒂文提供保护。

她为了这个交易,葬送了自己的前途。

对她来说,丈夫的工作性质全不重要,只要他能够容忍并保护自己的弟弟,这是她最关心的。

然而,她自私的丈夫却有负于她的信任。

为了免于上级的开除,完成任务,他设计使维妮的弟弟参与了格林威治天文台的爆炸活动,并使其死亡。

当调查员向维妮出示被炸成条的外衣时,她看到了大衣领子下面自己亲手为弟弟缝上的姓名,她开始觉醒了。

她把刀刺进丈夫的后背的谋杀行为表明了她的巨大愤怒、想要复仇的欲望与想要摆脱丈夫的控制与没有意义的家庭生活束缚的渴望。

然而,她仍无法逃脱被另外一位男性人物奥赛波所欺骗的悲剧命运。

他帮助维妮逃脱只是为了获得她的财产和银行账户。

最终,因被同伴所抛弃,维妮从汽船上跳河自尽。

综上所述,一方面,我们可以认为维妮并不是一位新女性。

因为她在经济上依赖于丈夫、在精神世界中恭顺,这也是旧世界中女性的显著表现。

她把爱情作为交易来换取对自己家庭的保护,这一点说明她身上也缺乏对个体价值实现的追求。

而对个人价值实现的追求正是新女性的一个重要特质。

当她告诉奥赛波自己与丈夫的关系时,她实际已是一具尸体了。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很难将她定为新女性。

但从另一方面,也可说她是新女性。

因为在小说结尾,维妮谋杀丈夫的行为正是她对自己懦弱特质否定的表现,这成为她转变为新女性的途径。

在第十一章中,维妮对自己丈夫解释的反应与她心理的精确描写都是自由女性的精确宣言。

她挣脱不正常的无意义的婚姻的渴望是在得知弟弟死亡后被充分展现出来的。

当丈夫试图为自己的不可饶恕的错误解释时,维妮拒绝交流,这可看作为谋杀的前奏。

她冷冰冰地说道:“只要我活着就不想再看你一眼”,成为她决心的宣言。

沃洛克坚持但无用的借口只能加速她的厌恶。

这种绝望的真情流露最终使维妮奇怪不满意地盯着他,这时的她除了自己的愤怒和无望外,已然听不进任何话语。

一旦与沃洛克结婚的契约被毁,她想要复仇的渴望便不可避免了。

最终,维妮完成了转变。

她从“漠然的女人”、“一位沉默寡言的妇女”、“恭顺的生物”变成了一位“自由的女性”。

尽管成为了自由女性,但女主人公注定的悲剧命运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理想的抹杀。

然而,文章中不断出现的“自由”一词也可说是对女权主义表征的一种明显的支持,表明了在一个父权社会出现的新女性,这应该是有很大进步意义的。

四琳代尔:席莱纳《一个非洲农场的故事》中的新女性《一个非洲农场的故事》这部小说建构了一个发生在帝国主义时期的南非中充满了女性气质的故事。

琳代尔——“英国小说中第一个十分正式的女权主义女主人公”成为了新女性的约定形象。

作为生活在非洲农场上的一个生存上依赖于人的孤儿,她深受自身童年被人压迫情结的影响,并目睹了来自于帝国殖民冒险者的压迫,发誓“当那一天到来,我变得强大时,我会痛恨所有有权势的,帮助所有弱小的”。

这明显是女权主义者的宣言。

而且,小说的一大部分都被其女权主义的宣言所占据,比如:“我才不着急嫁人让自己被践踏在男人的脚下呢,我也不羡慕那些小婴儿的啼哭”,这都表达了她对传统婚姻和母性角色的挑战。

她在寄宿学校所受的教育仅仅包括音乐课和针线活儿,旨在培养一位资产阶级的妻子与母亲,而这些都无法满足她独立闯荡世界的雄心壮志。

然而,在对女人充满敌意的气候中,“强大无法帮助(女性),知识也不能,劳动也不能”,琳代尔的命运以付出生命的代价来抵制对男性的依赖而告终。

但有意思的是,琳代尔认为母亲这一职责在女人生命中有至关重要的地位的这一点,却似乎与她最初的宣言“我一点也不羡慕婴儿的哭声”相悖。

正如维妮带有对她智力上残疾的弟弟的母性之情,琳代尔似乎也正是为了能够尽到对未出生婴儿的责任,履行自己的母性责任而违背了自己的原则,同意嫁给一个男人以求保护。

然而,终因恐惧婚姻的束缚,她仅仅履行了情人的义务而不做传统意义上的妻子。

因恐惧对他的依赖感,她在分娩前把他打发走了。

小说以悲剧告终:女主人公因坐在婴儿墓前感染了疾病,死于高烧。

五结语尽管新女性产生成长的大环境充满着敌意,但无论在文学领域还是现实世界中所出现的这种女权主义的理念都无疑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本文所论述的两部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都拥有新女性的特质。

维妮从自由女性方面来说,可被诠释为一位新女性。

她从维多利亚式的妇女转变为新女性也是有一个过程的。

然而小说中她的悲剧命运似乎是对她为获得自由所做行为的否定。

与此形成对照,琳代尔是鲜明的女权主义理念的倡导者,她是新女性的典范。

她鲜明地表述了女权主义的想法,比如,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对传统婚姻的反对。

然而,在现实的残酷的男权世界中,她的命运也以死亡告终。

正如她在故事初期所反思的:“我已经注意到……只有编造的故事结尾才是美好的”;“真”的故事总是以死亡或损失结束。

因此,席莱纳关注的是通过现实来诠释女权主义话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