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推理
语用推理的名词解释
语用推理的名词解释语用推理是指通过语言使用者在交际过程中对话语所隐含信息的推测和推理。
它不仅有助于理解他人的意图和态度,还能帮助我们揭示他们可能存在的隐秘动机和目的。
语用推理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认知过程,深入了解它对我们的日常交流和人际关系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在语用推理中,我们通过分析和理解语言中的暗示、推测等线索来推断对方的真实意图。
人们在交流中通常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而是通过言辞的选择、表达的方式和语境的制造来传递信息。
这要求接受者能够通过语言线索进行推断,理解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语用推理的过程包括对话语表面意义的解读和对隐含意义的推测。
在解读表面意义时,我们依靠词语的词义和句法结构等进行理解。
然而,很多时候,对话语的表面意义并不能完全揭示说话者的真实意图,这时我们需要通过推测隐含意义来进行进一步理解。
在进行隐含意义推测时,我们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社会文化背景、语境、说话者的用词选择和语气等。
在不同的文化中,相同的言辞往往会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此外,语境也是推理隐含意义的重要依据,同样的话语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有不同的解读。
而说话者的用词选择和语气则会影响到他的意图是否明确传达。
语用推理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图和态度,还能提高我们的沟通效果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通过推测对方的真实意图,我们可以避免误解和矛盾,更好地掌握和运用信息。
同时,在推理他人的意图时,我们也需要注意不要过分主观臆断,应保持客观和理智,尊重对方的表达和立场。
然而,语用推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各种不同的线索和因素相互交织,很难进行准确的推断。
在不完全了解对方的情况下,我们可能会误解其意图或产生不当的推理。
此外,人们具有主观性和个体差异,同样的线索不同的人可能产生不同的推断,容易导致误解和冲突。
为了有效进行语用推理,我们需要学习和培养一些相关的认知技能。
首先,我们需要提高对语言线索的敏感度和觉察力。
专业的语用学研究领域
专业的语用学研究领域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语言在实际交际中的使用和理解。
它关注的是社会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之间的交叉点,涉及到语言的意义、上下文因素以及交际行为中的各种因素。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语用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语用学的基本概念语用学关注的是语言的实际使用,而不仅仅是语言的形式和结构。
它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1. 语用意义:语用意义是指语言使用中的含义和目的。
它关注的是语言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以及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交际意图和信息传达。
2. 语用推理:语用推理是指在语言交际中通过推测和推理来理解和解释话语的含义。
这种推理过程是基于上下文、文化背景和语言使用者的认知能力。
3. 语用规则:语用规则是指在语言使用中,人们根据社会和文化的规范来选择适当的语言形式和说话方式。
这些规则可以是明确的,也可以是隐含的。
二、语用学的研究方法语用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
实证研究通过收集实际语料,分析实际语言使用情况,探索语言的实际意义和使用规律。
理论研究则是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和框架,解释和预测语言使用的方式和效果。
实证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验研究、语料库分析等。
问卷调查可以通过大量的参与者来了解他们对语言使用的认知和看法。
实验研究则通过控制变量,观察不同条件下的语言使用情况。
语料库分析则是通过收集现实世界中的语料库,统计和分析语言使用的频率和模式。
理论研究方法包括建立语用模型和理论框架,如格拉丁斯基的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等。
这些理论致力于解释语言使用的规律和语用现象。
三、语用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语用学研究的成果对于实际应用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语用学在不同领域的重要应用:1. 教育领域:语用学可以帮助教师设计更好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通过了解语言使用的规范和差异,教师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语言学习。
2. 翻译与口译:语用学可以帮助翻译和口译人员更准确地理解和传达语言信息。
语言交际中的会话含意与语用推理
来解 释 日常 生 活 中 的话 语 。本 文 旨在 通 过 对 两 类会 话 含 意 的 推 导 及 梳 理来 证 明 : 于语 言 学 习 者来 说 . 对 理解 并 把 握 好 会话 含意 理 论 可 以有 效 提 高英 语 理 解 和交 际 能力 。 2一般 会 话 含 意和 特 殊 会话 含 意 . 格 赖斯 把 “ 义 ” 为 “ 意 分 自然 意 义 ” n trl a ig 和 “ ( aua nn ) 非 me 自然 意 义 ” n n n tr e nn ) (o — a a m a i 两类 。认 为 , u l g 自然 意义 不 传递 意 图 , 表 现 客 观 实 际 ; 非 自然 意 义 与 说 话 者 的 意 图有 关 , 只 而 不 表示 客 观 实 际 丽传 递 主 观 意图 ( 永 平 .9 8 。 冉 1 9 ) 根 据 格 赖 斯 的划 分 “ 话 含 意 ” “ 出 ” 面 意 义而 得 出 会 是 越 表 的 , 以 它不 同于 直接 从 表 面 意 义 得 出 的 “ 约含 意 ” cn e — 所 规 o v n t n lmpiaue 。例 如 我们 听 人 说 :我 渴 了” 就 从 表 面意 义 i a i l tr ) o c “ , 直 接 得 m “ 想 喝点 什 么 ” 含 意 , 就 是 规 约 含 意 。 格 赖 斯 他 的 这 又将 会 话 含 意 分 为一 般 性 会话 含 意 (e e l e o v rain l g n r i dc n est a a z o i l au e 和 特 殊 性 会 话 含 意 ( at uai d c n est n l mpi tr ) c p rc lr e o v rai a i z o i l au e 。其 中 前 者 是不 需 要 特 殊 语境 就 能 推 导 出 来 的 含 mpi tr ) c 意; 而后 者 是 需要 特 殊 语 境 才能 推 导 出来 的 含 意 。 于一 般 含 对 意 , 赖 斯 没 有 给 予 足 够 的 重 视 . 作 深 入研 究 , 格 未 只举 了一 个 “ 定 冠 词+ 词 ” 不 名 的例 子 , 释 过 于 简单 , 论 也 欠 深 入 。 的 解 讨 确 , 殊性 会话 含 意 才是 格 赖 斯 特 别 关 注 的 . 他 看来 , 部 特 在 大 分 违 反或 利 用 会话 准则 得 出 的含 意 是特 殊 性 会 话 含 意 ( 振 索
语篇的语言环境和语用推理
然 而 ,与这种 结论相 悖的语言 事实却俯拾 即是 。下 面 几个 例子 中 “ 书”一词 所传 递 的概念 , 由于所使 用的语境 不 同而变得大相径庭 ,形成了一词 多义的格局 :
( )书 法 ; ( )白皮 书; ( )鸿雁 传 书 ; 1 2 3
个 不 可 分 割 的两 面 结 构 的 实 体 。它 的 一 面 为表 达 体 ( 即 或句子 的特 殊含义或 喻义。这层 意思的获得取 决于说话者 和 暗 示 。 必 须 指 出 的 是 ,并 不 是 每 个 语 篇 的意 思 都 有 这 一
能指 ),另一面 为被表达 的概念 ( 即所 指 )。如 “ ”一 或写作 者用什么样 的感情来构思语 篇或作过什 么样 的联想 书 词 , 口语表达 的概念为文 字写成 ,纸 页装订成 的出版物 。
但 是 ,传 统 的 符 号 学 是 建 立 在 对 语 词 的 研 究 之 上 的 ,它 的 层 ,如 果语篇 的语言 十分浅显 易懂 ,凭字面意 思就能理解
所指通 常是语 词的系统义值 ,即某一语 词在语 言体系 中区 全篇 的意思 , 自然就 不存在任何转变 语义 。反 之,对于那 别于其 它语词 的意义价值 。例如 “ 书”的义值 ,在于它不 些充满 比喻 的文字语 篇 ,读者就 不得不探讨其 中的修辞 手 同于 “ 杂志 ”、 “ 文件 ”等 ,由于 这一局 限,在 语篇研究 段 , 如 隐 喻 、直 喻 、 拟 人 法 、双 关 语 ,否 则 就 无 法 把 握 作
中照 搬 传 统 的符 号 理 论 , 就 难 免 会 认 为 语 篇 与概 念 之 间有 者 注 入 语 篇 的含 蓄 意 义 。韩 礼 德 的三 层 次 结 构 中 虽 然 没 有
新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语用推理
新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语用推理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和语用推理徐盛桓一、格赖斯理论:从“古典”向“新”的发展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对语言学和逻辑学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就是发展了一种新的推理形式:语用推理。
现在,对会话含意的研究,已从“古典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classic Gricean theory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发展为“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Neo-Gricean theory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这对语用推理的研究是一个新的推动力。
古典格氏理论的学术价值、实践意义以及某些不足,在这里就不作讨论了,只提及一点:格氏建构“合作原则”时没有来得及提出一个运用这一原则来推导会话含意的机制。
为此,我写了“语用推理”(《外语学刊》1991,6),试图给出这一机制及有关规则。
格氏研究会话含意于60年代作了专题演讲,70年代发表文章;之后研究者蜂起,使会话含意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
在补“合作原则”不足方面,学者作过两方面的努力:(一)用“礼貌原则”“拯救”“合作原则”;(二)改造和重构新的会话含意原则。
对于第一个方面,我国学者已有不少文章评介;对于第二个方面,我国学者的反应目前所见仍鲜。
改造和重构会话含意的原则,主要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以一条单一的“关联原则”代替“合作原则”各准则,这是斯帕伯和威尔逊(Sperber and Wilson,1986)提出来的。
另一种是将各准则特别是量准则具体化,许多学者都有过建树,如盖茨达、阿特拉斯、荷恩、列文森。
其中,阿特拉斯和列文森在Atlas and Levinson,1981已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构想。
之后,列文森在Levinson,1983详细阐述了可从两个方面重构量准则:以量准则的第1次则为指引,进行等级含意和分句含意的推导;以第2次则为指引,从较少的信息得来(invite)较多的信息,并说这可以称为“信息原则”。
专业的语用分析方法
专业的语用分析方法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语言使用的规则和功能。
它关注语言的实际应用,探讨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和效果。
语用分析方法是对语用学理论的应用,以系统分析语言使用的规则、上下文和意图。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专业的语用分析方法。
一、言语行为分析方法言语行为分析方法是一种常见的语用分析方法,它研究语言行为中的意图和目的。
通过分析说话人的话语,可以揭示其真实意图和言外之意。
言语行为分析方法有助于理解对话中的含义,帮助我们正确解读并回应他人的话语。
二、会话分析方法会话分析方法是研究对话结构和交互规则的语用分析方法。
通过分析参与者之间的互动方式、对话的结构和语言特征,可以揭示对话中的权力关系和信息传递效果。
会话分析方法不仅关注对话的表面形式,还关注其中隐藏的社会互动和意义。
三、语篇分析方法语篇分析方法是对连续语言文本进行分析的语用分析方法。
它关注语言在上下文中的意义和效果。
通过分析语篇结构、话语连贯性和上下文信息,可以深入理解文本的含义和目的。
语篇分析方法适用于研究篇章、文章和广告等不同形式的语言文本。
四、语境分析方法语境分析方法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具体语境和背景的语用分析方法。
它关注言语行为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和效果。
语境包括时间、地点、社会关系和文化背景等因素。
通过分析语境信息,可以更准确地解读和理解言语行为。
五、语用推理分析方法语用推理分析方法是通过推理和推断来理解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方法。
它关注言语行为中的逻辑推理和信息推断。
通过分析言外之意、暗示和隐含信息,可以推断出说话人的意图和目的。
语用推理分析方法有助于深入理解复杂的语言使用情境。
六、跨文化语用分析方法跨文化语用分析方法是研究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语言行为差异和交际风格的语用分析方法。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会影响言语行为的形式和含义。
通过对语言使用的比较研究,可以揭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差异和误解,并寻找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策略。
以上介绍了一些常见的专业的语用分析方法,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语言使用的规则和功能。
言语交际的认知语用推理
言语交际中的认知语用推理摘要: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视角阐释了交际的实质,认为言语交际实际上是一种“明示—推理行为”。
对说话人而言,交际是一种明示过程,说话人将要强调的信息通过某种手段把信息意图明白无误地展现出来;对听话人而言,交际又是一个推理过程,即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结合认知语境进行推理,获知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文章以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为理论框架,解读了交际中的认知语用推理的推理机制。
关键词:言语交际;认知语用推理机制;明示—推理;认知语境;信息意图;交际意图Grice 认为构建话语的语用推理已成为语用学理论的主要任务之一。
[1]我国有不少学者研究语用推理,主要推理模式有徐盛桓的“含意本体论”思想[2] 、廖巧云和侯国金(2005) 的多级二步明示推理[3] 、熊学亮(1996) 的单向语境推导模式[4] 和钱冠连先生(1994) 提出的言语交际三项论意义推导模式[5] 。
笔者认为言语交际应该是一个认知语用推理的过程。
在这一明示- 推理的认知过程中,关联理论为语用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统一的理论框架,但它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推理步骤,依然停留在理论假设层面。
本文对语用推理过程从认知的视角进行考察,对语用推理能力从认知的视角进行定位,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交际中的认知语用推理的推理机制。
一、交际中的认知语用推理机制的理论依据言语交际就是两人或更多的人之间创造意义的过程。
[6]而关联理论则认为言语交际是是一种推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
[参考文献][1]Grice, H. Logic and conversation [A] ∥Cole, P. &J. Morgan. Syntax and Semantics[C]. Volume3. Speech Act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75. 41258.[2]徐盛桓.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J].外国语,2007,(3):128.[3]廖巧云,侯国金. 多级二步明示推理及其泛式[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7210.[4]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5]钱冠连.论构建语用推理模式的出发点[J] .现代外语,1994,(3):12216.[6][7][8]。
07第七章 语用意义与语用推理
第七章语用意义与语用推理引言在语言交际中,语言意义的解析和理解与语境密切相关。
语境包括话语发生的物理语境和上下文,更重要的是语言交际中相关知识的表征。
本章首先讨论语言表达的几个重要特征,然后介绍几种有影响的语用意义和语用推理理论,同时,针对语言表达的若干重要特点,对语义理解和语用推理的特点进行分析。
第一节语言表达的几个重要特征(一)意义先于语言表达所谓意义先于语言表达,就是说语言的产生是为了表达人类的心理感受和交际需求。
人类首先有了需要表达的内容,然后才有了用来表达这些内容的形式。
在语言产生之前,人类已经具备了认识世界的初步能力,甚至具备了有限地表达这种对世界认知结果的方式,如手势语、表情、符号等。
当然,在语言产生以前,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可以用语言之外的手段进行表达的内容也是极其有限的。
语言的产生使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飞跃。
从此,语言和认知互相交织在一起,互相促进,互相影响。
但总体来说,意义的产生先于语言。
因为在人类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人类的其他认知器官,特别是感觉器官,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言的产生,一方面通过语言信息在大脑的表征和进一步加工促进了人类认知能力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使人类表达自己的认知结果的方式和工具更加有效、更加精密。
在谈到意义是否必然依靠语言的问题时,吕叔湘在《语文常谈》中举了一个例子。
他说,“只要看几个月的婴儿,不会说话,可是‘懂事儿’,也就是说,外界的某些事物在他脑子里是有意义的。
”(吕叔湘,1980:62)相同的意义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或者是同一种语言中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也说明了意义先于语言表达这一事实。
(二)意义大于语言表达所谓的意义大于语言表达,意思就是说,人类的经验世界或意义世界丰富多彩,气象万千,复杂多变,语言其实只能表达其中的一部分,或者说只能对我们理解某些方面的意义起到一个触发或者向导的作用。
首先,任何词语都已经是对客观世界中具体事物的抽象:‚语言不可避免地要有概括作用或抽象作用。
言语交际中的语用推理述评
言语交际中的语用推理述评随着言语交际越来越受到关注,语用推理也逐渐成为言语交际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在这一过程中,语用推理的研究不仅关键地影响着言语交际理论的发展,同时也加强了人们对言语交际中有效语用表达的认识。
语用推理是指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根据讨论双方之前的言语交流内容,通过从信息中抽取出若干现象,结合他们的经验和知识结构,最终得出相应的推理结果的行为过程。
与其他类型的推理相比,语用推理侧重于语言使用者表达意图、推理过程以及其中涉及的语用变量等方面。
这种特殊的推理,根据其所涉及的不同人群,目前共被划分为两种:一种是话语之间的语用推理,也称为互动推理;另一种是听众之间的语用推理,也称为传播推理。
首先,话语之间的语用推理是当一个人正在与另一个人言语交流时,他们可以通过聆听双方之前沟通的内容,从中抽取出可以用来推理的信息,最终得出相应的结论。
这种推理在言语交流中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说话人把可能的信息有效地表达出来。
例如,当一个人提出一个问题“你喜欢谁?”时,另一个人可以通过前面的言语交流,推断出对方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从而得出相应的回应。
另一方面,听众之间的语用推理是指在一定的言语交流当中,听众会根据他们的知识结构以及讨论双方之前沟通的内容,来抽取出一些信息,最终得出相应的结论。
在言语交流中,这种推理有助于提升言语交流的有效性,让双方在交流中多探讨不同的内容和观点,从而使双方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想法,并最终在言语交流中达成共识。
由此可见,语用推理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十分重要。
然而目前有关语用推理的研究仍然相当有限,因此有必要在这一领域继续加强研究,特别是在结合和指导实际言语交流的研究方面。
此外,有关语用推理的研究涉及的对象比较广泛,包括小孩、成人、老年人等,还涉及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
因此,必须采用不同的理论框架和方法,才能更好地解释不同的人群在言语交流中的语用推理情况。
总之,语用推理是言语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语言学语用学知识点
语言学语用学知识点1. 概述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而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领域,关注语言在社会交际中的使用和理解。
本文将介绍语言学语用学的主要知识点,包括交际意图、言辞行为、场景适应、语用推理和言语间关系等。
2. 交际意图交际意图是指说话人使用语言表达时的意图和目的。
在语用学中,我们常常会分析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以理解他们使用特定语言表达的含义和目的。
交际意图可以通过直接问句、反话、暗示等方式来实现。
通过研究交际意图,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在社会交际中的功能和作用。
3. 言辞行为言辞行为是指说话人通过语言所实现的特定行为。
根据语用学的观点,说话人的语言使用不仅仅是传递信息,还包含着言辞行为。
例如,当我们说“请帮我关一下窗户”时,实际上是在表达一个请求行为。
言辞行为可以分为直陈陈述、承诺、威胁、命令等不同类型。
4. 场景适应场景适应是指说话人根据语境和交际环境来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
语境包括时间、地点、参与者身份等因素,而交际环境则涉及到社会文化和情境。
在语言交际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场景适应自己的语言选择和表达方式,以确保对方能够准确理解我们的意思。
5. 语用推理语用推理是指我们通过语境和常识对言语进行的推理和理解。
在语用学中,我们意识到语言表达的含义不仅仅取决于字面意思,还需要通过推理来理解隐含的意思。
通过语用推理,我们能够更好地解读他人的言辞,准确理解对方的意图和目的。
6. 言语间关系言语间关系是指多个句子或言语之间的关联和衔接。
在交际过程中,说话人通常会使用多个句子或言语来表达连续的思想和意思。
通过理解这些句子或言语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言语间关系包括因果关系、对比关系、条件关系等。
结语通过学习语言学语用学的知识点,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使用和理解。
掌握语用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意思,有效地进行社会交际。
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提供有关语言学语用学的基础知识,并对相关研究领域产生兴趣。
从哈贝马斯理论分析语用推理的有效性要求
成共识 的理 解 , 也不是 指言者被理解 了的
意 向, 而是指 向参与 的主体之 间的默契与
程。 换言之 , 在语言行为的交往过程 , 借助
语 境进 行合理地语用推理 , 必须 满足哈贝 马斯所 提倡 的语言行 为的三种 有效性 要
融合。 ( 一) 言 语 的 真 实性 。 对 于 动态 的语 言
的索解 过程 , 它涉 及语 言 的模 糊性 、 冗 余
性、 线性与离 散性 , 又涉及语 境 、 智力、 文 化 与认知等多 因素 的影 响 , 它们决定 了语
和信息 ; 其次, 言者必须 与听者达成默契 , 即言者所言必须是正确 的 , 能使听者接受
说与作为所有被规 范调整 的人 际关 系( 在
一
境 等多种因素 , 是 听者在 言者所传 达语言 或 意图的基 础之上 , 借助语境 的参 数变化 而 推导 出言者话 语所 隐藏的交 际意 图的
础对语用推理进行重新 的思考与索解 。
一
使 自己所 言能 够在为 他人所 理解 的基 础
上, 为他人所 相信 。 简而言之 , 人类使用语 言需 要必 须遵守 语言交 往行 为的有效 性
行为来说 , 语用 推理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简 单 解码过程 , 而是一 个动态的复杂识解意 图过程 。语 言推理从本身角度来说 , 它涉 及语 言符号 、 认知世界 、 社会文化 、 动态语
的正确性 ; 三是言者 的言语表达具有 真诚 性 。基于三个有效性要求 , 听者 才能推导 出言者 的话语所 蕴涵 的言外之 意即交 际
语用推理—— 逻辑学于语言学的交汇点-语用推理——语用
1. 最初的语用推理模式
• 语用推理可以被界定为听话人根据会话原 则,利用各种语境因素,从字面意义推出 说话人隐含的会话含义的过程。第一个完 整的语用推理模式是格赖斯提出的。
• 格赖斯在1967年的哈佛讲座中正式提出, 听话人的具体推理过程,可能是下面这种 形式: (1)(a) [说话人]说了p;(b) 没有理由假定他 不遵守准则,至少是合作原则;(c) 除非他 认为q,否则他不可能这样做;(d) 他知道 (而且知道我知道他知道)我能够看出需 要假定他认为q;(e) 他没有设法阻止我认为 q;(f) 他意欲我认为(至少愿意听任我认为) q;(g) 因此,他隐含q。
• 莱文森(2000)明确指出他的三原则特别 适用于推导一般会话含义,他所谓的“偏 好/默认”解读。 • 归纳起来,新格赖斯派认为,语用推理涉 及的因素很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 能一概而论。他们提出的模式是一个开放 系统。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在他们看来, 要处理不同情况下的语用推理,至少需要 两条有关信息量的原则。
4. 新格赖斯派的观点
• 霍恩(1988: 130-1)认为,格赖斯理论说轻 一点是不完整,说重了则是无可挽回地不 足以预测会话中的非逻辑推理。他的准则 既重复多余,又内部矛盾。但是,他又不 同意关联理论只用一条原则的做法,认为 那样过于笼统。
• 因此,他提出了一个两原则方案。 (14)Q原则(基于听话人): 你的话语要充分(参照第一数量次则) 说得尽可能多(考虑到R) 下限原则,诱发上限会话含义 (15)R原则(基于说话人): 你的话语应是必要的(参照关系准则、第 二数量次则、方式准则) 只说必须说的(考虑到Q) 上限原则,诱发下限会话含义
• 威尔逊和斯波伯指出,要得出(5)的结论, 我们需要(8)这样的背景知识。如果背景 知识是(9),结论就会是(10)。 (8)(a) She doesn’t want to be kept awake. (b) She won’t have anything that would keep her awake. (9)(a) She wants to be kept awake. (b) She will have anything on offer that would keep her awake. (10)She will have some coffee. (同上:379)
基于语用模型的推理
基于语用模型的推理在人类语言理解过程中,语法和语义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然而,语言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元素,那就是语用,即语言在特定上下文中所传达的意义及其相关的交流过程。
语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交际系统,其中包含了各种指称、暗示、讽刺、讥讽、夸张等语言现象,千变万化,给语言理解带来了很多挑战。
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语用意义,学者们提出了基于语用模型的推理方法。
这种方法强调了上下文信息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通过对语言背景、语用关系和推断策略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在上下文中所传达的意义。
在语言理解中,我们需要考虑的第一个因素就是语言背景。
即在特定的情境下,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往往都是带着一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
这些背景信息包括了广义话语背景(如文化、历史、社会背景等)和狭义话语背景(如对话前提、上下文信息等)。
这些背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语言表达中蕴含的信息,如表达人的情感、意图、信念等。
掌握了背景信息,我们就可以在语言理解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语言意义。
其次,我们需要考虑在交流过程中产生的语用关系,包括话语者、听话者、话语对象等。
话语者和听话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话语对象和话语背景的关系,都会影响到交流过程中语言的使用。
例如,一个人在交流中,他所使用的语言可能带着一定的感情色彩,这个感情色彩可能与他的身份、社会背景、经验等相关。
在语用推理中要考虑到这些方面,才能更深入理解语言在特定情境下的意义。
最后,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推断策略。
在语用理解中,人们往往需要不断地进行推断,从而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意义。
推断策略包括了实词意义的推断、文化常识的推断、常识推断、推论关系的推断等。
人们可以根据语言表达的信息、上下文信息以及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和经验,不断进行推断,从而深入理解语言的意义。
综上所述,基于语用模型的推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理解方法,它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在交际过程中所承载的意义。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应用于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等领域,也可以应用于人际交流中,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图、感受以及对话背景,促进良好的交流沟通。
语用推理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t ecn est n h o v r i ?这需要靠分析推理获得 ao 新 的认识 ;其余的 1 题 (2 7 1%)要求推论
出 W h o si h p e ? W h t h y d e t a p n a ’S t e
审国 奉 临 息 20 毒赛 2 羯 08 3
C IA EC N E HN N EA D T ̄
O Y i O M TO e . 0 ̄ G FR A i Dc2 8| N N 0
d ig Wha udtewon nd ?W h r on ? two l lai f e pr 和 l l e s o
d ?则要求听者通过所获取 的语言资料去 o 推 断可能产生的行事行 为,这样的问题有 2题 ( % 9 2 其中4 题(4 的提 问方式为 0 8 3%)
诸如 Wh t o a d we e r fo t e la n r m h
pr b b e r l to s p b t e h w o o a l e a i n hi e we n t e t
的关联 论为理论 基础 ,阐述话语理 解过程 中
的语 用 推 理 并 以 全 国 大 学 英 语 四 级 测 试 听
sek r?等都有强烈的对听者推理会意能 pa es 力的话语需求。 从这些分析来看 , 试题中包
含 了大 量的 非 语 言 因 素 ,英 语 听 力理 解要 求的是听者的分析判断能力而非仅仅理解 听力材料的字面意思。 教学实践表明 , 这也 是学生深感头疼的问题。 究其原因, 我们发 现除了因为基础知识不扎实、缺 乏足够的 听 力训练和 了解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外 , 造 成学生理解困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学 生对会话这一常见的交际形式的特点还不 熟悉 ,通常会被一些字面意 义所迷惑而找 不到会话 中所隐含的信息。 因此, 把相关语 用学理论用于听 力理解的教学 中,引导学 生正确理解话语的言外之意就显得尤为重 要。 3 1寻 找关 联 . “ s 是最早提 出以关联理论为基础 Ro t
语篇建构和语用推理的转喻理据
语篇建构和语用推理的转喻理据最近,转喻理论在语言学研究领域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转喻理论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语言知识机制,可以让人们通过转喻建构语篇,即用抽象的概念去解释具体的事物,这样就可以运用多种语言组织模式来描述不同的情境和意义。
在语用推理中,转喻也被用于支持那些基于他人的经验的有意义的观点。
转喻在语篇建构中的应用有多种维度。
首先,转喻可以用来创建结构和语义上的逻辑框架,以增强语篇的连贯性。
其次,可以使用转喻来增强语篇之间的联系,建立架构并创造语意。
最后,转喻也可以用来传达语篇表达的目的,建立角色关系,以及改变事件发生的时间次序等。
在语用推理中,转喻理论也可以发挥作用。
根据转喻理论,推理不仅建立在一个人的知识和思想认知上,还建立在那些与他人相似的结构和思考模式上。
这种推理的内在机制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们理解别人的观点和他们自己的观点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推断出他人的观点。
另外,转喻理论也可用来支持具有意义的观点,首先,通过转喻,可以从抽象的概念到具体的事实,从而支持一种观点。
其次,转喻可以用来实现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这样可以说明一种政策如何有助于实现特定的目标。
最后,转喻也可以用来增强一种观点的合理性,通过联系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以及强调它们之间的区别,以进一步支持和说明其正确性。
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转喻在语篇建构和语用推理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所讨论的内容,并且可以更深入地思考问题,找出问题和解决方案之间的联系。
转喻理论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机制,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世界,分析和描述不同的情境,并更好地推断出他人的观点。
因此,转喻理论有助于构建有效的语言知识结构,帮助人们以一种更有效的方式构建语篇,以及推断出他人的观点。
就此而言,转喻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理论,其在语言研究领域中的价值不可忽视。
专业的语用学理论
专业的语用学理论语用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它主要探讨语言在实际交际过程中的意义和功能。
在语用学研究中,有一些重要的理论被广泛应用并对我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些专业的语用学理论。
一、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由剑桥学派的思想家约翰·奥斯汀和西尔斯·西尔贝弗利等人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语言不仅仅是用来表达事实的,同样也是用来通过进行言语行为来影响和改变现实世界的。
言语行为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和解读他人的话语意图以及合理运用语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会话分析会话分析是一种通过详细研究对话交际细节的方法,旨在揭示人类交际的基本规律。
会话分析关注对话中的语言现象、对话结构以及交际参与者的角色扮演等方面。
通过分析对话中的转移、追问、暗示等言语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言语行为的方式以及交际参与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说话人意图理论说话人意图理论主要研究人们在使用语言时的意图及其背后的目的。
依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分析和推断他人的言语行为所包含的意图,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图和需求。
说话人意图理论的运用在语言学习、语言教学、翻译以及跨文化交际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四、语用推理语用推理是指通过分析文本和说话人的背景知识,来推断文本中的意义和信息。
在日常交际中,人们常常根据上下文的线索来推断话语的含义。
而在实际应用中,语用推理也被广泛用于机器翻译、自然语言处理以及语义理解等领域的研究和开发中。
五、礼貌原则礼貌原则是由美国语用学家嘉德·利夫科夫提出的。
礼貌原则认为,在交际过程中,人们倾向于使用礼貌语言,以维护和改善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根据礼貌原则,人们可以更好地选择言辞、运用语言策略,并在交际过程中遵循一定的交际规范和礼貌方式。
总结以上介绍的专业语用学理论只是其中的几种,每种理论都在不同的领域和实践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无论是在日常交际还是在学术研究中,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都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他人的语言意图,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
转喻与语用推理图式
转喻与语用推理图式
转喻:转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把一个成语、比喻或者比喻用语运用于另一件事物上,使其有意义并形成比喻。
转喻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可以在无数不同的用途中应用,从而帮助人们理解更多关于某事物的内容。
语用推理图式:语用推理图式是一种利用图表将概念或想法清晰表示出来的方法。
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一个概念或想法,并且能够清楚地显示出一个概念或想法之间的相关性。
例如,在话题“文学作品是如何影响我们生活的”时,可以使用语用推理图式来表示文学作品如何影响人们的思维,以及思维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
新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与语用推理
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和语用推理徐盛桓一、格赖斯理论:从“古典”向“新”的发展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对语言学和逻辑学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就是发展了一种新的推理形式:语用推理。
现在,对会话含意的研究,已从“古典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classic Gricean theory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发展为“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Neo-Gricean theory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这对语用推理的研究是一个新的推动力。
古典格氏理论的学术价值、实践意义以及某些不足,在这里就不作讨论了,只提及一点:格氏建构“合作原则”时没有来得及提出一个运用这一原则来推导会话含意的机制。
为此,我写了“语用推理”(《外语学刊》1991,6),试图给出这一机制及有关规则。
格氏研究会话含意于60年代作了专题演讲,70年代发表文章;之后研究者蜂起,使会话含意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
在补“合作原则”不足方面,学者作过两方面的努力:(一)用“礼貌原则”“拯救”“合作原则”;(二)改造和重构新的会话含意原则。
对于第一个方面,我国学者已有不少文章评介;对于第二个方面,我国学者的反应目前所见仍鲜。
改造和重构会话含意的原则,主要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以一条单一的“关联原则”代替“合作原则”各准则,这是斯帕伯和威尔逊(Sperber and Wilson,1986)提出来的。
另一种是将各准则特别是量准则具体化,许多学者都有过建树,如盖茨达、阿特拉斯、荷恩、列文森。
其中,阿特拉斯和列文森在Atlas and Levinson,1981已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构想。
之后,列文森在Levinson,1983详细阐述了可从两个方面重构量准则:以量准则的第1次则为指引,进行等级含意和分句含意的推导;以第2次则为指引,从较少的信息得来(invite)较多的信息,并说这可以称为“信息原则”。
从语用推理模式和关联期待看“李双江事件”
从语用推理模式和关联期待看“李双江事件”一、关于语用推理与关联理论语用推理是一个跨学科课题, grice认为构建话语的语用推理机制已成为语用学理论的主要任务之一。
交际是涉及推理与想象的智能活动,语用学的中心任务就是解释这些刻意暗示的推导过程。
交际是说话人有意图地影响听话人心理状态的过程。
实现这一目的最理性的方式是听话人识别说话者的意图。
当话语具备足够的关联性而值得听话人去进行加工处理,特别是当话语具有最大关联性,说话人又愿意并且能够把它说出来,那么这个话语就是最佳关联性话语。
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认知的实现在于它本身所体现出来的关联性。
二、从宏观认知语用推理模式看“李双江事件”首先,我们可以认识一下,宏观认知语用推理模式如何操作的,如下图所示:从这个宏观认知语用推理模式,我们可以看出,认知背景、现时语境和个人语用因素是影响推理的三种因素。
认知背景指由经验而来并经过反复实践已形成概念化的结构,即储存在人脑中的知识框架体系。
现时语境指话语发生时的上下文和对话语交际者产生影响的一切因素(包括时间、空间、客观环境等)。
现时语境随着话语的展开而认知化。
个人语用因素包括个人心理、个性等因素。
这三方面包括了认知、语用推理操作的所有因素。
听话人听到“李双江事件”,根据自己的认知背景了解到李双江此人是谁,又结合现时语境,根据当前的新闻报道,知道此处所说的“李双江事件”其实指的是李双江的儿子李天一所犯的轮奸事件。
仅仅知道这是什么事情还是不够的,李双江之子李天一所犯的事件,嫌疑人共五人,只有李天一被媒体推向了风口浪尖,这是因为李天一是富二代,名人之子。
“李双江事件”五个字后面体现出来的话语意义就是指富二代胡作非为,奢华淫靡的生活,并暗指一些名人对下一代管教不严的现象。
三、从微观认知语用转喻推理模式看“李双江事件”语用推理是十分庞大复杂的,为了更好的解释听话人如何理解说话人的意图,推理操作可以缩小到转喻上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优化思维的主导和制约下,语言运用也力求 优化。在当时的情况下,优化主要寓多,以简驭繁: 可以意会的就略而不提,可用已有的手段来喻指新 的内容就少创造新的手段,这就是运用隐性表述, 或者说是利用常规关系。这样,就逐渐造就了语言 中利用常规关系来隐含隐性表述的机制”。表达时, “可以意会的就略而不提,可用已有的手段来喻指 新的内容就少创造新的手段”;理解时,对前者涉 及的手段就是补足,对后者涉及的手段就是阐释。
首先,同语言交际认知先设有关的抽
象知识系统及其相关的原则,这就是话语 中涉及的事物和事件之间的关系,必定优 先贴近常规关系。
其次,常规关系的把握,离不开范畴化 的能力,这种能力表现为大脑里有为范畴化 原则所支配的抽象知识系统。例如要对自然 界、社会上、人际间的规律、知识、规约作 出带有主观化的认识并进而把握为常规范型, 要依靠一般的心智能力进行范畴化,这从上 一节对常规范型的说明可以看出。
大前提:如果有民谚云“有雨四边亮,无雨顶上光” 小前提:现在是“顶上光” 结 论:目前不会下雨
这就是((p→q)∧p) →q。推理有多种形式,例如一般的演绎 推理、缺省推理等。进行语用推理涉及这两种推理。
首先大脑里要有一般推理的抽象知识系统。
语用推理是“推理”,是因为话语的显性表述同 有关的常规关系所形成的陈述充当两个命题作为 前提,通过补足和阐释推出一个命题作为结论, 这就是含意;简单地说就是,听到一句话语 U以 后要推导出说话人想要蕴涵的意思 I,即要意识 到,这是要实施((U→I)∧U)→I 的推理过 程。
为一个“好”的完型。
补足和阐释的运作,是同人们的完型能力 联系在一起的。上面我们曾提到格式塔心理学 的完型趋向律,而“同完型趋向律有关的共有 五项原则” 。这五项原则是相互关联的,但 其中有两项同补足和阐释的心理运作特别密切 相关:相邻原则(proximity principle)和 相似原则(similarity principle)。相邻原 则说,相邻的事物倾向于成为一个整体;相似 原则说,相似的事物倾向于成为一个整体。也 就是说,在人们的心理空间中,识解为相邻或 相似的事物,都分别倾向于感知为一个完型。
最后是同逻辑运作有关的抽象知识系统及其相关的原则。这 里包括推理的一般知识系统、缺省推理的知识系统。
人们的逻辑思维活动包括判断、推理、论证等;其中,推理 是至为基本的。一般地说,推理指从若干命题作为前提得到另一 个命题作为结论的认识活动。人们思想认识的表达,许多时候都 是自觉或不自觉推理活动的结果。例如有人看看天之后说“现在 不会下雨”,就可能经历如下推理:
其次,这里实施的是作为缺省推理的合 情推理。单调的“形式逻辑的推理规则实现
的是可靠的演绎推理” ;语用推理涉及的是
缺省推理,说得更确切些,是非单调逻辑缺 省推理中的合情推理。之所以说是“合情” ,是因为缺省推理并不一定“可靠”,有不 确定性,可能被取消,这一“含意”只可能 看成在当时当地也许是合情合理的。
语用推理的认知研究 — 语用推理认知能力的定位
河南大学 徐盛桓
05-7-26
认知科学的主要目标是要了解人类的 知识系统,包括其习得、心理运作及其在 大脑的体现;认知语用学则是对同语言运 用有关的语用知识系统进行的认知研究; 相应地,语用推理的认知研究就是要研究 人类大脑中同含意推导有关的知识系统的 习得、心理运作及其在大脑的体现。本文 以新格氏理论作为个案,对语用推理过程 从认知的视角进行考察;对语用推理能力 从认知的视角进行定位。
变”并不涉及物理环境的改变,改变的只是有机体如何
“看”这个物理环境。“好”的完型的特性是正常的、
简单的、稳定的[26]。这就是说,人类对于外界事物的
感知,包括对语言表达的感知,总是在条件许可的范围
内力趋感知为一个“好”的“完型”。正是人类感知外
界事物总是自觉不自觉遵循“完型趋向律”,使受话人
总是要对并且能对话语进行补足和阐释,使话语“改变”
那么,什么是补足和阐释?根据戴浩一的说法:人 类运用语言“表达必定精简”,而当受话人感知了“表 达必定精简”的话语时,“解读则要尽可能推知更多的 信息”。受话人解读要尽可能推知更多的信息,就要依 靠补足和阐释,即将话语中没有明说的“隐性表述”加 以 补足或将它阐释明白。这是人类优化思维在语言运用
中的体现。“隐性表述和常规关系的利用,是同人的优 化思维联系在一起的。语言中运用隐性表述,是在人类 童年时期的原始语言最初形成时就已形成的传统。隐性 表述的运用是语言优化运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当时人类 在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一切行动总是要力求以最少 的付出换取最大的收获。这一行为取向内化为意识,就 发展成为思维的取向,这就是优化思维。
格式塔心理学把这一心理特征概括为“完型趋向
律”(Law of Pragnänz),大意是:当有机体接触到一
个不完整的感知场时,这个有机体就会以一种“可预见”
的方式把这个场“看成”是有秩序的。所谓“可预见”
的方式,指的是“以过去的经验为依据”沿“好”的完
型方向改变这样的方式;但这只是一种心理活动,“改
我们再回到“倒绷孩儿”上来。有些表达,例如“在 大腿上写信”补足为“在(放在)大腿上(的信纸上)写 信”,意思就表达清楚了。但“倒绷孩儿”补足为如上文 所言,还不一定能把意思表达清楚:表面上看,做实验同 “绷孩儿”鲜有关系!这时还要求助于阐释:当了三十年 的接生婆可用以喻“老手”;竟然把接生下来的婴儿倒过 来包扎可用以喻“不应有的疏忽大意误了事”。得到这样 的理解,就是阐释。之所以可以这样来比喻,是因为‘有 三十年经验这样老练的接生婆竟然把接生下来的婴儿倒过 来包扎’这一事件的特征,看来正是‘老手失误’的特征; 或者说这两者有相似性。从原来的故事来看,自以为是科 场老手的苗君考试不第,就像是当了三十年的老娘把接生 下来的婴儿倒过来包扎,二者也有相似性。受话人经过进 行这样的补足和阐释,对“倒绷孩儿”有了了解以后,将 “张教授亲自动手做试验,不会闹出个‘倒绷孩儿’吧?” 同“老娘”或“苗君”的情况再作相比,就得以理解了。
这个过程,就是话语理解过程中的“补足”。应该
指出,大脑记忆中所储存的“过去的经验”,除了有确切 的文字所表述的话语以外,还可能有知识、信念、规约、 惯例等,以及当时表达的上下文,都可能被调用来作为补 足的“材料”,例如:“夜深了,她坐在帐篷里,在大腿 上给妈妈写信”,至少可补足为“……在(放在)大腿上 (的信纸上)给妈妈写信”;这是因为按常规来说“信” 一般是写在“纸”上的“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沿 溪 行 , …… 。 便 舍 [ 离 开 ] 船 , 从 口 入 。 ” ( 《 桃 花 源 记》)后文的“离船”可以将前文的‘沿溪行’补足为 “划着船沿溪行”;另外,从“离船”到“进入山洞口” 之间至少有多少环节,这是人们按常识可以补上的,例如 至少要补足为“便舍船(上岸),(用例如绳子一类的东 西把船系在岸边的某一固定物上),(然后,)(找可以 走路的地方,)(朝山洞口走去,)(到了洞口),从(洞)口
补足和阐释的运作,是同人们的完型能力联系在 一起的。上面我们曾提到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型趋向律, 而“同完型趋向律有关的共有五项原则” 。这五项原 则是相互关联的,但其中有两项同补足和阐释的心理 运作特别密切相关:相邻原则(proximity principle) 和相似原则(similarity principle)。相邻原则说,相 邻的事物倾向于成为一个整体;相似原则说,相似的 事物倾向于成为一个整体。也就是说,在人们的心理 空间中,识解为相邻或相似的事物,都分别倾向于感 知为一个完型。下面以“倒绷孩儿”为例作一说明。 “绷”就是包扎;“倒绷孩儿”就是把刚出生的婴孩 包扎倒了。它是据《事文类聚前集》记载的一段轶事 概括出来的一个成语。
合情推理通常以下式表示:
ζ :η ---------
θ ζ 是前设,是已知的情况,在含意推理中就是U, 这一前设蕴含了一些概率不一的“常规”知识;η 是 可能支持或否定某些常规知识(stereotypical relation ) 的 “ 理 由 ” , 实 际 上 可 表 示 为 η1∨η2∨η3∨η4… ;η ?同ζ 的相交就得到作为结论的θ 。据此可建构 语用合情推理推导式如下
假设某人对另一个人说:“张教授亲自动手做试验, 不会闹出个‘倒绷孩儿’吧?”;又假设这时听话人是第 一次听到这一说法,只能揣摩说话人这一说法的意图,亦 即含意。显然,对于听话人来说,“不会闹出个‘倒绷孩 儿’”,是一个“不完整的感知场”;他要以一种“可预 见”的方式,亦即以他过去的经验为依据,沿“好”的完 型方向,把这以话语补足为一个“正常的、简单的、稳定 的”相对完备的表达。再假设听话人知道《事文类聚前集》 有云:“苗振第四人及第,……,晏相曰:‘宜稍温习。’ 振曰,‘岂有三十年为老娘(指接生婆)而倒绷孩儿者 乎!’既试,果不中。公笑曰,‘苗君竟倒绷孩儿 矣!’”,他听到话语里有“倒绷孩儿”,就会“以[其] 过去的经验(即大脑记忆中所储存的有关语句)为依据”, 将同“倒绷孩儿”相邻的话语“三十年为老娘(指接生婆) 而[倒绷孩儿]”结成一个完型,亦即补充为相对完整的表达。
相邻关系和相似关系是人们认识事物间关系的两个 极为重要的维度。作为一种抽象,任何事物之间的关系, 无不具有[相邻±]和[相似±]这两种关系。根据“完型趋 向律”的相邻、相似原则,越是被感知为相邻的事物, 越有可能被识解为一个整体,这就是“补足”的认知基 础;越是被感知为相似的事物,也越有可能被识解为一 个整体,这就是“阐释”的认知基础。再进一步说,这 里所说的补足和阐释,其认知的本质特征,同认知语言 学所讲的转喻 (metonymy) 和隐喻(metaphor) 的认知特征 是相通的;或者可以说,这里其实就是转喻和隐喻在起 作用。“补足”就是以话语里提及的部分转指全体, “阐释”就是以话语里提及的部分隐喻其他。这个过程, 还会牵涉到完型趋向律的其他一些原则。
再次,将常规关系应用到推理上来,要依靠同“完型” 有关的抽象知识系统及其相关的原则能力。 在语用推理 中,要用常规关系的具体内容补足和/或阐释有“缺省” 的显性表述,以使这个显性表述成为一个相对完备的表达。 换句话说,语用推理的实际操作过程主要就是对话语进行 补足和/或阐释。那么,为什么要补足和阐释?为什么能 补足和阐释?这一切都同人们感知外界事物的一种重要的 心理特征有关:在条件允许下总是会利用过去的经验使有 关的感知场趋向于“完型”。对人类这一重要的心理特征 的发现,是格式塔心理(Gestalt psychology)的重要贡献; Talmy在他于1988年发表的两篇论文和2000年出版的 Towards a Cognitive Semantics中,将Gestalt心理学关于人 类感知的规律引进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把这种心理特征 看成是人类重要的认知能力,而Langacker所做的重要工 作之一,就是将Talmy的研究发展成为比较完整的理论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