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脾胃肠病证
脾胃肠病证吐酸课件
3.七情内伤 郁怒伤肝,肝气郁结,逆乘 脾胃而致吐酸;或因思虑伤脾,脾胃受损, 中阳不足,痰浊内聚,酿而成酸。 4.脾胃虚弱 禀赋不足,劳倦内伤,脾胃 受损,食少运迟,形成吐酸。
八、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 1.吐酸以酸水由胃中上泛,随即咽下, 或由口中吐出为主要诊断依据。 2.与胃痛、嗳气兼见。热证吐酸,舌 质红,苔黄腻,脉弦数;寒证吐酸,舌 质淡,苔 薄白,脉沉迟或缓弱。 3.上消化道X线及内窥镜检查,有助 于诊断。
(三)分证论治 1.热证 临床表现:吞酸时作,嗳腐气秽,胃 脘闷胀,两胁胀满,心烦易怒,口干口 苦,咽干口渴,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泄火,和胃降逆。 方剂:左金丸加味。 加减:①为增加和胃制酸作用,可酌 加乌贼骨、瓦楞子。②兼食滞,加鸡内 金、谷芽、麦芽、山楂等。
2.寒证 临床表现:吐酸时作,嗳气酸腐,胸 脘胀闷,喜吐涎沫,饮食喜热,四肢不 温,大便溏泄,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法:温中散寒,和胃制酸。 方剂:香砂六君子汤加吴茱萸为主方。 加减:如脾虚不运,湿浊留恋中焦, 舌苔白腻不化者,可加藿香、佩兰、苍 术、厚朴以化湿醒脾。
十、转归与预后 吐酸若单独发病,经正确治疗,多能向愈。 倘若吐酸随其它疾病而发,则其转归及预后, 又常与它病的进退关系密切。 十一、预防与调护 注意饮食有节,保护脾胃,还应情志调达, 解除七情致病的因素。对于频频吐酸而饮食减 少者,应少量多次进食饭汤米粥,以养胃气。 若属虚寒病人,可加生姜适量同煮粥,以宣通 脾阳,调和胃气。病情较重者,适当休息。
(四)其它疗法 1.煅牡蛎、煅鸡蛋壳等分。共研末, 每服4.5g,1日3次。治胃酸过多。 2.海螵蛸120g,砂仁30g。共研末, 每服3g,开水送服。治胃寒、吐酸。 3.吴茱萸(开水泡去苦水)9g。水煎服, 亦可加生姜3g,共煎服。治恶心吐酸。 4.胃苏冲剂也可用于吐酸病人,其功 能是理气和胃。
脾胃肠病证
第四章脾胃肠病证概念:脾胃肠病证指在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不遂、脏腑失调等因素作用下,发生在食管、脾胃、肠道的一类内科病证。
主要证候:病理特点:脾病多虚,有气虚、阳虚之分;脾喜燥恶湿,易被湿困。
胃病多实,易为寒热、饮食所伤;燥热易伤胃阴;尚有肝气犯胃。
常见证候:脾胃气虚、脾阳虚衰、湿邪困脾寒邪客胃、胃肠积热、食滞胃肠、肝气犯胃、瘀血停胃、胃阴亏虚。
脾胃病的辨证首先,要抓住主症其次,要了解次症和病史第三,要辨别虚实、寒热、在气在血、在脏在腑治疗原则及要点治疗原则1、保护胃气2、调理升降治疗要点1、脾以升为健,治脾病常用健脾、益气升提之品胃以降为和,治胃病多用和中、益胃、降逆之药2、脾喜燥恶湿,多用醒脾化湿之剂,少用甘润滋腻之品胃喜润恶燥,常用甘凉滋润之剂,慎用辛香温燥之药3、脾病多虚、多寒,常用健脾、补气、温中之品胃病多实、多热,多用消导、和胃、泻热之药第一节胃痛【含义】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特点:1、自觉症状:疼痛2、部位: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范围】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胃粘膜脱垂症等。
【病因病机】一、病因1. 外邪犯胃2. 饮食伤胃3. 情志不畅4. 脾胃素虚二、病机①外感寒邪寒邪客胃过食寒凉忧思恼怒肝气犯胃胃失和降气机阻滞不通则痛情志不遂饮食不节饮食伤胃暴饮暴食气郁化火,火邪伤阴②久病脾胃虚损胃阴不足胃失濡养不荣则痛素体脾胃虚弱脾阳不足③胃日久入络血痛加重瘀三、病机小结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气机不利,胃失和降,或胃失濡养不通则痛不通则痛(实)不荣则痛(虚)【诊断】1.主症:胃脘部疼痛,疼痛性质可胀痛、刺痛、隐痛、灼痛等不同;2.伴随症:常伴食欲不振、胀满、恶心呕吐、泛酸嘈杂等;3.发病特点:起病或急或缓,多有反复发作病史;4.诱发因素:与受寒、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劳累等因素有关;5.辅助检查:上消化道钡餐、胃镜、病理组织学检查可确诊。
脾胃肠病证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
脾胃肠病证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脾胃肠病证是指在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影响下,造成脾、胃、肠功能失调出现病理改变的一类病证。
临床常见主要病证有胃痛、吐酸、嘈杂、痞满、呕吐、呃逆、噎膈、反胃、腹痛、泄泻、痢疾、便秘等,本章主要讨论胃痛、痞满、呕吐、呃逆、噎膈、腹痛、泄泻、痢疾、便秘病证。
其中吐酸、嘈杂、反胃附在相关病证中,未详细介绍,其它与脾胃肠相关的病证归属于有关章节或其它临床学科中讨论。
脾与胃以膜相连,位于腹内,互为表里,共有“后天之本”之称,又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所养。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与胃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人体对水谷的受纳、消化、吸受叫和输布生理功能。
故脾胃之病变主要表现为受纳、腐熟、转输等功能的异常。
脾为太阴之脏,喜燥而恶湿,得阳气温煦则健旺。
胃有喜润恶燥之特性,胃不仅需要阳气的蒸化,也需要阴液的滋润,胃中阴液充足,有助于腐熟水谷和气机通降。
若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减退,可出现便溏、腹胀、倦怠、消瘦等病变,运化水湿功能失职,又可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若胃受纳、腐熟及通降功能失常,则可发生胃痛、痞满及便秘等病变;若胃气失降而上逆,可导致呕吐、呃逆等病症。
.脾胃与其它脏腑的关系密切,脾胃有病,可影响其他脏腑,其他脏腑有病,也可影响脾胃。
脾胃与肝肾关系最为密切。
脾虚化源不足,肝肾失其所养,若肾阳虚衰则脾失温煦,运化失职而致泄泻;肝木疏土,助其运化,肝郁气滞易犯脾胃,引起胃痛、腹痛等。
脾主统血,如脾失统摄可致便血;脾失运化,则津液输布失常,水湿停聚,可致痰饮、水肿等,从主病之脏和相关体系着眼,分别将其归属气血津液和肾膀胱病证。
脾虚生痰,上干于肺脏可引发咳嗽;脾胃虚弱,血化源不足,则心失所养引发心悸等病变;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停聚则引发鼓胀等病症,亦将其分别归属于相关主要脏腑系统。
但临床应注意其整体联系。
大肠为“传导之官”,主传导糟粕和吸收大肠中糟粕水份,维持大便正常;小肠为“受盛之官”,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
第四单元脾胃病证脾胃病证胃痛腹痛痞满泄泻呕吐痢疾噎膈便秘呃逆脾胃病证胃痛胃痛的概念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痛的病因病机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
病机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病位——胃,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
病理因素——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病理变化比较复杂。
1.胃痛日久不愈,脾胃受损,可由实证转为虚证。
2.若因寒而痛者,寒邪伤阳,脾阳不足,可成脾胃虚寒证。
3.若因热而痛,邪热伤阴,胃阴不足,则致阴虚胃痛。
4.虚证胃痛又易受邪,如脾胃虚寒者易受寒邪。
5.脾胃气虚又可饮食停滞,出现虚实夹杂证。
胃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诊断依据1.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的性质。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3.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
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胃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病证鉴别1.胃痛与真心痛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绞痛、闷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
而胃痛多表现为胀痛、刺痛、隐痛,有反复发作史,一般无放射痛,伴有嗳气、泛酸、嘈杂等脾胃证候。
2.胃痛与胁痛胁痛是以胁部疼痛为主症,可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吞腐。
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
3.胃痛与腹痛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主症。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两者仅就疼痛部位来说,是有区别的。
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因而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牵连于胃,这就要从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
胃痛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1.辨虚实寒热2.辨在气在血实——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虚——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
脾和胃病辨证
体现:(即食积证)
脘腹胀满疼痛,吞酸嗳腐或呕吐酸腐食物,吐后痛减, 纳呆厌食 (食积胃脘,气机停滞,胃失和降) 或肠鸣腹痛泄泻,泻下物酸腐臭秽
(积食下移于肠道,肠内腐气充斥)
舌苔厚腻,脉滑。
十一、胃脘气滞证
概念:邪气犯胃,致胃腑气机阻滞所体现 旳证候。
体现: 脘腹胀痛、窜痛,嗳气、肠鸣矢气则痛减, 痛而欲吐或欲泻,泻后不爽,或便秘
体现:即气陷证 (1)气虚证: (2)清阳不升或内脏下垂:
三、脾(胃)阳虚证(脾胃虚寒)
概念:脾(胃)阳亏虚,失于温运,阴寒内生所体 现旳证候。
体现: (1)脾胃病症状:
纳呆腹胀,泛吐清水,便溏(完谷不化)
(脾胃阳虚,运化失职)
脘腹冷痛绵绵,喜温喜按,
(阳虚生寒,寒凝气机)
或见肢肿,尿少或见带下清稀色白量多
思索讨论题:
(1)患者患肝炎3年之见症为何证?1970年6月因 劳累而昏倒后出现高热5天,是什么原因?
(2)分析热退后旳临床病症,并判断其证型。
病案6
姜某,男,28岁,1990年7月12日初诊。 主诉:闷热,烦渴,全身发黄1周。 病史:患者于10天前割禾时,为暴雨淋湿全身,当
日自觉头身困重不适。因忙于农作,并未在乎。1周 前又添发烧,烦闷,汗出少而粘,脘腹痞胀,纳食不 馨,泛恶,厌食,继而全身发黄,小便如茶色,大便 稀糊不爽,遂来求医。检验:发烧38.2℃,面黄垢, 白睛及皮肤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诊疗为急 性黄疸型肝炎。 (1)患者10天前属何证?与现证病机上有何联络? (2)找出并分析临床主症,并判断其证型。
天来,精神倦怠,乏力,汗出,纳差,腹胀,大便 泄泻,形体日见消瘦。曾服多种西药(药名不详), 病症无明显缓解,要求中医治疗。 检验:面色萎黄,形瘦乏力,精神较差,皮肤潮冷。 舌淡,苔白,脉弱无力。 思索讨论题: (1)试分析证候,判断证型。 (2)请归纳本证旳病机特点。
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
第四单元脾胃病证脾胃病证胃痛腹痛痞满泄泻呕吐痢疾噎膈便秘呃逆脾胃病证胃痛胃痛的概念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痛的病因病机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
病机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病位——胃,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
病理因素——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病理变化比较复杂。
1.胃痛日久不愈,脾胃受损,可由实证转为虚证。
2.若因寒而痛者,寒邪伤阳,脾阳不足,可成脾胃虚寒证。
3.若因热而痛,邪热伤阴,胃阴不足,则致阴虚胃痛。
4.虚证胃痛又易受邪,如脾胃虚寒者易受寒邪。
5.脾胃气虚又可饮食停滞,出现虚实夹杂证。
胃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诊断依据1.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的性质。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3.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
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胃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病证鉴别1.胃痛与真心痛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绞痛、闷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
而胃痛多表现为胀痛、刺痛、隐痛,有反复发作史,一般无放射痛,伴有嗳气、泛酸、嘈杂等脾胃证候。
2.胃痛与胁痛胁痛是以胁部疼痛为主症,可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吞腐。
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
3.胃痛与腹痛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主症。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两者仅就疼痛部位来说,是有区别的。
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因而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牵连于胃,这就要从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
胃痛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1.辨虚实寒热2.辨在气在血实——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虚——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概念,病因病机,结语部分)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概念,病因病机,结语部分)第一章外感病证(病机:外邪侵表,正邪相争,脏腑功能失常)感冒概念: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证。
病因病机:感冒的主要病因为六淫之邪、时行病毒和正气亏虚,随季节不同,风邪常兼挟风寒、风热、暑湿而致病,病位在肺卫,病机为邪从皮毛、口鼻而入,犯及肺卫,卫表不和,肺失宣肃,属表实之证。
临床表现:常呈多样化,卫表不和可见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肺失宣肃可见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
在辨证时,有风寒、风热、暑湿之区别;有普通感冒、时行感冒之不同。
治疗原则是解表发汗,疏风宣肺,时行感冒则多偏重于清热解毒。
外感发热概念:是指已患有某种或多种内科疾病,又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体温升高,并持续不降,伴有恶寒、面赤、烦渴、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病机:正邪相争,阳胜则热主要治法:清热解毒、通腑泄气,养阴益气。
湿阻多发于夏令梅雨季节。
本病湿邪为患,病位于脾胃,病机是湿邪阻滞中焦,升降受阻,运化不利。
湿阻的治疗原则是祛湿健脾。
化湿、燥湿、利湿为重要治疗方法。
痢疾概念:因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而致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病位病机:痢疾病位在肠腑,与脾胃有密切的关系。
痢疾的病机主要是邪滞于肠,气血壅滞,肠道传化失司,脂膜血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成痢。
治疗: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通涩兼施。
疟疾概念:由于疟邪侵袭人体,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临床特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病因病机治疗:感受疟邪为病因,疟邪侵入人体,伏于半表半里,与营卫相搏则作,与营卫相离则止,再次与营卫相搏则引起再一次发作。
祛邪截疟为治疗原则。
第二章肺病证(肺气亏虚、阴津亏耗、寒邪犯肺、邪热乘肺、痰浊阻肺)咳嗽肺气不清,失于肃降,发为咳嗽。
中医内科脾胃肠病证~呕吐
中医内科脾胃肠病证~呕吐呕吐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的以饮食、痰涎等胃内之物从胃中上涌,自口而出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
对呕吐的释名,前人有两说:一说认为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另一说认为呕以声响名,吐以吐物言,有声无物曰呕,有物无声曰吐,有声有物曰呕吐。
呕与吐常同时发生,很难截然分开,因此无细分的必要,故近世多并称为呕吐。
呕吐是内科常见病证,中医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内经》对呕吐的病因论述颇详。
如《素问·举痛论篇》曰:“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曰:“火郁之发,……疡痱呕逆。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燥淫所胜,……民病喜呕,呕有苦”;“厥阴司天,风淫所胜,……食则呕”;清肠寒热并用;肝脾不和,抑肝扶脾兼调情志。
认为脾阴虚的表现为:大便溏泻,进食生冷油腻加重,不思饮食,食后腹胀,口干唇燥,形体消瘦,五心烦热,舌红而干或有裂纹,苔少或光剥,脉细。
治宜补脾阴,健脾运,禁用香燥温药。
常用药有太子参、山药、白扁豆、石斛、炒白芍、炙鸡内金、生麦芽等[新中医1997;29(8):6)。
俞氏等对自拟健脾疏肝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进行了临床和实验研究。
健脾疏肝汤药物组成为:黄芪、薏苡仁各20g,白术、党参、茯苓各20g,当归、生地、赤芍各12g,郁金15g,川栋子、木香各log。
腹痛甚加延胡索20g,白芍30g;粘液便加儿茶、煨诃子各15g;便秘加火麻仁、草决明各20g。
每日1剂,20日为1个疗程。
对照组给予安定和普鲁本辛,其中“久病而吐者,胃气虚不纳谷也。
”若脾阳不振,不能腐熟水谷,以致寒浊内生,气逆而呕;或热病伤阴,或久呕不愈,以致胃阴不足,胃失濡养,不得润降,而成呕吐。
如《证治汇补,呕吐》所谓:“阴虚成呕,不独胃家为病,所谓无阴则呕也。
”、·另外,饮食所伤,脾胃运化失常,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反成痰饮,停积胃中,当饮邪随胃气上逆之时,也常发生呕吐。
脏腑辨证论治(四):脾与胃病证治
脏腑辨证论治(四):脾与胃病证治(一)脾胃气虚主证:食欲不振,食昏脘闷腹胀或隐隐作痛、喜按,面色萎黄,肌肉消瘦,倦怠,气短懒言,大便稀薄或便血,妇女月经过多或崩漏,舌淡苔白,脉细弱;若中气下陷,可见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和腹有重坠感等症。
可见于某些溃疡病、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肠炎、慢性肝炎、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子宫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内脏下垂等。
分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
脾胃气虚,运纳失常,故见食欲不振、食后腹胀、便稀;生化不足,则气虚血少,故四肢消瘦、倦怠无力、面色萎黄、气短懒言;脾虚则不能统摄血液,故可见各种出血症状;脾气主升,脾虚则升举无力,故表现一系列内脏下垂或腹部有坠胀感等症状。
舌淡、苔白、脉细弱,亦为脾胃虚弱的表现。
治法:补脾健胃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黄芪白术升麻(升阳益气);当归生姜山药大枣炙甘草(温中健脾胃)。
(二)脾阳虚主证:面色少华,倦怠无力,食少、脘腹胀满,隐痛、喜热喜按,口泛清水,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肠鸣、大便稀薄或夹不消化食物,甚则可见浮肿;妇女白带清稀而多、小腹下坠、腰酸沉重,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细无力。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可见于某些慢性胃炎、溃疡病、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肠炎、慢性痢疾、胃神经官能症、营养性水肿等。
分析:脾阳不足、运化失司,故见一系列消化不良或浮肿症状;阳虚生寒,寒性凝滞收引,脾阳不足,故见腹中肠鸣隐痛;得温得按,寒气稍散,痛可暂缓,故痛时喜热喜按;阳虚不能温布肌肤,故见面白少华、畏寒肢冷、倦怠无力,妇女白带清稀而多,小腹胀坠、腰酸沉重,是寒湿下注之故;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细无力,是阳虚气少之象。
治法:温中健脾方药:理中汤加减干姜附子陈皮白豆蔻木香(温阳理气);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砂仁(益气健脾)。
(三)寒湿困脾主证:头重如裹,肢体重困,脘腹胀满,食欲减退,口不渴,恶心欲吐,大便溏或泄泻,小便不利,妇女白带多,苔白厚腻、脉濡缓。
可见于某些慢性胃炎、肠炎、慢性肝炎等。
主治医师考试-中医内科总结归纳
精心整理第一章外感病证一、感冒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葱豉桔梗汤3.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表寒里热:解表清里,宣肺疏风-双解汤5.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6.1.2.3.12345123第二章1.2.3.4.5.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二、哮证1.发作期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2.缓解期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2)脾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3)肾虚证:补肾摄纳-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三、喘证1.实喘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2.虚喘1)肺气虚: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2)肾气虚: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1231.2.3.4.12341234第三章123二、胸痹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2)痰浊壅塞:通阳泻浊、豁痰开结-瓜萎薤白半夏汤3)阴寒凝滞:辛温通阳、开痹散寒-瓜蒌薤白白酒汤4)心肾阴虚:滋阴益肾、养心安神-左归饮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6)阳气虚哀: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参附汤合右归饮三、眩晕1)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滋养肝肾-天麻钩藤饮2)气血亏虚: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3)肾精不足:阴虚:补肾滋阴-左归丸阳虚:补肾助阳-右归丸4)痰浊中阻: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半夏天麻白术汤四、中风1.中经络1)络脉空虚、风邪入中:祛风、养血、通络-大秦艽汤2)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2.中脏腑1)阳闭:清肝熄风、辛凉开窍-局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23412311232123123八、癫病1)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开窍-顺气导痰汤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安神-养心汤3)痰火上扰:镇心涤痰、泻肝清火-生铁落饮4)火盛伤阴:滋阴降火、安神定志-二阴煎九、狂病第四章脾胃肠病证一、胃痛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2)饮食停滞:消食导滞-保和丸3)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4)瘀血停滞:活血化瘀、和胃理气-失笑散合丹参饮5)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二、痞满三、腹痛1)寒邪内阻:温里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2)湿热壅滞:通腑泄热-大承气汤3)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4)饮食停滞:消食导滞-枳实导滞丸5)气机郁滞: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6)瘀血阻滞:活血化瘀-少腹逐瘀汤1234512345123七、1234512)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3)虚秘:气虚:益气润肠-黄芪汤血虚:养血润燥-润肠丸第五章肝胆病证一、黄疸1)热重于湿:清热利湿、佐以通腑-茵陈蒿汤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3)阴黄:健脾和胄、温化寒湿-茵陈术附汤4)急黄:清热解毒、凉营开窍-犀角散加减二、胁痛1)肝气郁结: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2)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3)肝阴不足:养阴柔肝-一贯煎三、胆胀四、鼓胀1)气滞湿阻:疏理肝气、行湿散满-柴胡疏肝散、胃苓汤2)寒湿困脾: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3)湿热蕴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茵陈蒿汤4)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附子理中丸、五苓散第六章123451234512)肺热壅盛:清肺热、利水道-清肺饮3)肝郁气滞:疏调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4)尿路阻塞: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挡丸四、关格第七章气血津液病证一、郁证1.实证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2)气郁化火:清肝泻火、解郁和胃-丹栀逍遥散3)血行郁滞:活血理气解郁-血府逐瘀汤4)痰气郁结: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厦厚朴汤2.虚证1)心神惑乱:养心安神、甘润缓急-甘麦大枣汤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3)心阴亏虚:滋阴补血,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4)肝阴亏虚:滋养阴精、补益肝肾-滋水清肝饮二、血证1.咯血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2)肝火犯肺:清肝泻热、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3212331234123412345123阴阳两虚:温阳滋阴、补肾固摄-金匮肾气丸五、内伤发热1)气郁发热:疏肝理气、解郁泻热-丹桅逍遥散2)血瘀发热: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3)湿郁发热:利湿清热-三仁汤4)气虚发热: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5)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6)阴虚发热:滋阴清热-清骨散7)阳虚发热:温补阳气,引火归元-金贵肾气丸1.气虚1)肺气虚:补益肺气-补肺汤2)心气虚:益气养阴-七福饮3)脾气虚:健脾益气-加味四君子汤4)肾气虚:益气补肾-大补元煎2.血虚1)心血虚:养血宁心-养心汤2)脾血虚:补脾养血-归脾汤3)肝血虚:补血养肝-四物汤3.阴虚1)肺阴虚:养阴润肺-沙参麦门冬汤2)心阴虚:滋阴养心-天王补心丹3)脾胃阴虚:养阴和胃-益胃汤454123112212311221234512212343)饮退正虚:温补脾肾、兼化水饮-金匮肾气丸第八章经络肢体病证一、头痛1.外感头痛1)风寒头痛:疏风散寒-川芎茶调散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芎芷石膏汤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羌活胜湿汤2.内伤头痛4)肝阳头痛: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5)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大补元煎6)气血虚证:补益气血-八珍汤7)痰浊头痛: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8)瘀血头痛:通窍化瘀-通窍活血汤1)行痹:宣痹通络、疏风止痛-防风汤2)痛痹: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乌头汤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蠲痹汤4)热痹:清热解毒、疏风通络-白虎桂枝汤5)顽痹:补肾祛寒、活血通络-补肾祛寒治顽汤6)气虚血亏:益气养血、活络舒筋-气血并补荣筋汤三、痉病1)邪壅经络:祛风散寒、燥湿和营-羌活胜湿汤2)热甚发痉:泄热存津、养阴增液-增液承气汤3)温热致痉:清热透络、镇痉止抽-羚麻白虎汤4)瘀血内阻:益气化瘀、通络止痉-通窍活血汤5)气血亏虚:益气补血、缓急止痉-圣愈汤阴血亏虚:滋阴养血-四物汤合大定风珠123412341234。
脾胃系病证(概论、胃痛)
3.脾胃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脾胃居于中焦,为升降枢纽,升则上输于心肺, 降则下归于肝肾。脾胃与其他脏腑在生理上、病理 上相互影响,而脾胃与肝、肾关系尤为密切。
①脾胃与肝
生理上肝木疏土,助其运化;脾土营木,利其疏泄。 病理上肝郁气滞,乘脾犯胃,引起胃痛、腹痛。
②脾胃与肾
脾虚化源不足,五脏之精少而肾失滋养;肾阳虚衰, 脾失温煦,运化失职,引起泄泻。
2.治疗要点
脾胃病证的治疗,当分别虚实主次,采用健脾或祛湿 法,并遵循脾宜健运、胃宜濡润的原则。
(1)从虚实辨治,注重后天之本
①胃为阳土,喜润恶燥,燥热易伤胃阴,常 用甘凉滋润之剂,慎用辛香燥热之药;脾为 阴土,喜燥恶湿,湿易伤脾,多用醒脾化湿 之剂,少用甘润滋腻之品。
②脾气主升,以升为健,临床常用健脾益气 升提之品;胃气主降,以降为和,临床多用 和中、益胃、降逆之药。
问題与思考:
1.中医诊断为何病?当辨为何证? 2.本病的临床特征是什么?本病应与哪些病证相
鉴别? 3.中医治法是什么?如何选方用药?应如何调养?
【概 述】
概念
胃痛,又称胃腕痛,是指因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累过度、感受外 邪等病因,导致胃气失和,气机不利,不通则痛,临床以胃脱部近心 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3)从脏腑辨治,注重整体治疗
由他脏病变引起的脾胃病证,注意整体治疗。 如肝郁乘脾宜疏肝扶脾,脾肾阳虚宜温补识要求 1.掌握胃痛的辨证要点、常见辨证分型及治疗。 2.熟悉胃痛的常见病因病机、类证鉴别、预防调护方法。 3.了解胃痛的源流、演变与预后。
脾胃系病证的病因
有外感、饮食、情志、病后、劳倦等,而以饮食 为主。
病理因素主要是湿邪,病理表现为脾胃运纳、升 降功能失常。
中医内科学脾胃肠疾病
04
中医脾胃肠疾病的预防与 调护
饮食调理
规律饮食
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定时定 量,避免暴饮暴食。
清淡易消化
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 稀粥、蒸蛋、蔬菜等,避免过 度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温热适宜
食物应保持温热,避免过冷或 过热,以免刺激胃肠道。
多饮水
适量饮水有助于保持肠道湿润 ,预防便秘。
运动与休息
问诊
询问患者症状、病史、 生活习惯等,以深入了
解病情。
切诊
通过触按患者脉搏、腹 部等部位,了解病情变
化。
辨病与辨证
辨病
根据患者具体疾病类型,确定治疗方案。
辨证
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和体质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治疗方法
01
02
03
04
中药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开具中药处方 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
泄泻
总结词
泄泻是脾胃肠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 质地稀薄,可伴有腹胀、腹痛等症状。
详细描述
泄泻的常见原因有多种,如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 等。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祛邪扶正、调理脾胃、疏肝理气等 。
便秘
总结词
便秘是脾胃肠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 表现为大便干燥,排便困难,可伴有 腹胀、腹痛等症状。
单味中药研究
除了中药复方,单味中药在治疗脾胃肠疾病方面也有一定疗效。例如,黄连、黄芩、黄柏等清热燥湿 药,以及白术、茯苓、党参等健脾益气药,都被证实对脾胃肠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针灸治疗研究
针灸治疗的优势
针灸作为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在治疗脾胃肠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针灸通过刺激特 定的穴位,调节人体气血流通,达到舒经活络、调和阴阳的作用,有助于缓解症状、促
中内-脾胃肠病证总论总结
• 二、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降为顺
• 治胃:和中、益胃、降逆
• 喜润恶燥——甘凉滋润
• 胃病多实热——消导、和胃、泻热
• 胃肠以通为主法
• 三、其他:
•
久病入络、成瘀——活血通络、
散结消瘀
•
它脏病变导致脾胃肠病证
•
防治时,注意饮食
证候特征:
• 胃、腹部疼痛、胀 • 胃气上逆:呕吐、呃逆、嗳气 • 食道:噎膈 • 肠:泄泻、便秘
•实
寒邪伤胃
•
肠胃积热
•
肝气犯脾胃
•
食滞胃肠
•
湿邪困脾
•
瘀血内停
•虚
脾胃虚弱
•
脾阳虚衰
•
胃阴不足
治疗要点:
• 一、 脾主运化、升清、统血 • 治脾:健脾运脾、益气、升提 ; • 喜燥恶湿——醒脾化湿 • 脾病多虚寒——健脾、补气、温中
脾胃肠病证总论
彭卫
定义
• 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 不遂、脏腑失调等病因的作用下, 发生在食管、脾胃、肠道的一类 内科病证。
脾胃肠的生理功能
• 脾---主运化
•
主升清
•
主统血
•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பைடு நூலகம்以和降为顺
• 肠--大肠:传化糟粕
•
小肠:受盛和化物;泌别清浊
病因病机
• 病因:外感、内伤 • 病机:脾胃肠功能失调 • 病位:脾胃肠 • 相关脏腑:肝、肾、肺、心 • 病性:实、虚 • 预后: 一个脏腑累及多个脏腑
脾胃肠病证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
脾胃肠病证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脾胃肠病证是指在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影响下,造成脾、胃、肠功能失调出现病理改变的一类病证。
临床常见主要病证有胃痛、吐酸、嘈杂、痞满、呕吐、呃逆、噎膈、反胃、腹痛、泄泻、痢疾、便秘等,本章主要讨论胃痛、痞满、呕吐、呃逆、噎膈、腹痛、泄泻、痢疾、便秘病证。
其中吐酸、嘈杂、反胃附在相关病证中,未详细介绍,其它与脾胃肠相关的病证归属于有关章节或其它临床学科中讨论。
脾与胃以膜相连,位于腹内,互为表里,共有“后天之本”之称,又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所养。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与胃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人体对水谷的受纳、消化、吸受叫和输布生理功能。
故脾胃之病变主要表现为受纳、腐熟、转输等功能的异常。
脾为太阴之脏,喜燥而恶湿,得阳气温煦则健旺。
胃有喜润恶燥之特性,胃不仅需要阳气的蒸化,也需要阴液的滋润,胃中阴液充足,有助于腐熟水谷和气机通降。
若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减退,可出现便溏、腹胀、倦怠、消瘦等病变,运化水湿功能失职,又可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若胃受纳、腐熟及通降功能失常,则可发生胃痛、痞满及便秘等病变;若胃气失降而上逆,可导致呕吐、呃逆等病症。
脾胃与其它脏腑的关系密切,脾胃有病,可影响其他脏腑,其他脏腑有病,也可影响脾胃。
脾胃与肝肾关系最为密切。
脾虚化源不足,肝肾失其所养,若肾阳虚衰则脾失温煦,运化失职而致泄泻;肝木疏土,助其运化,肝郁气滞易犯脾胃,引起胃痛、腹痛等。
脾主统血,如脾失统摄可致便血;脾失运化,则津液输布失常,水湿停聚,可致痰饮、水肿等,从主病之脏和相关体系着眼,分别将其归属气血津液和肾膀胱病证。
脾虚生痰,上干于肺脏可引发咳嗽;脾胃虚弱,血化源不足,则心失所养引发心悸等病变;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停聚则引发鼓胀等病症,亦将其分别归属于相关主要脏腑系统。
但临床应注意其整体联系。
大肠为“传导之官”,主传导糟粕和吸收大肠中糟粕水份,维持大便正常;小肠为“受盛之官”,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中医内科学-脾胃肠疾病共172页文档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中医内科学-脾胃肠疾病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症 ppt课件
学习目的:
掌握脾胃病证的发病特点,以及胃痛、痞满、呕吐、呃逆、噎膈、腹痛、 泄泻、痢疾、便秘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学习要点:
胃痛的概念,病机要点,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痞满的概念,辨证 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呕吐与反胃的鉴别,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 治;呃逆的辨证要点,分证论治;噎膈的概念,与梅核气的鉴别,分证论 治;腹痛的病机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泄泻与痢疾、霍乱的鉴别, 病机要点,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痢疾的概念,病机要点,分证论治; 便秘的病机要点,分证论治。
PPT课件
8
第一节 胃痛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与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要点】
【名医经验】
PPT课件
9
概述
胃痛的概念: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
为主症的病证。
PPT课件
10
胃痛源流
胃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膜胀, 胃脘当心而痛。”《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日:“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然唐宋以前文献,常将胃脘痛与心痛相混而论。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说:“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鞭,大陷胸汤主之。” 此处的心下痛,应属于胃脘痛。
3.情志不畅抑郁恼怒,气失条达,则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气郁 滞,失于和降,而发胃痛。或思虑忧愁,气结不解,则肝失疏泄,脾失 健运,气滞湿阻,胃气不和,郁结不畅,则发胃痛。气滞日久或久痛入 络,可致胃络血瘀。
叶天士对温病学派的创立与奠基,人们多熟知,然作为内科临床大 家,叶氏对内伤杂病的辨治亦深为后世称道,对脾胃病,他补充了李东 垣《脾胃论》详于脾而略于胃的不足,提出“胃为阳明之土,非阴柔不 肯协和”,主张柔养胃阴,并提出胃痛“久病入络”的新观点《临证指 南医案》是后人学习叶氏临床经验的重要文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脾胃肠病证 第一节 胃 痛 胃痛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部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西医学中的胃、十二指肠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胃脘部疼痛,伴有痞闷或胀满、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
2 发病常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3 大便或呕吐物隐血试验阳性者,提示并发上消化道出血。
4 上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纤维胃镜检查可发现胃、十二指肠溃疡、炎症等病变。
5 B超、肝功能、胆道X线造影等检查有助于本病的鉴别诊断。
6 本病应注意与真心痛、胃痞、胁痛、腹痛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肝胃气滞 症状:胃脘痞胀疼痛或攻窜胁背,嗳气频作,喜长叹息,遇烦脑郁怒则痛作或痛甚。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例方:柴胡疏肝散。
2 寒邪犯胃 症状:胃脘冷痛暴作,呕吐清水痰涎,畏寒喜暖、口不渴,苔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例方:良附丸。
3 肝胃郁热 症状: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泄热和胃。
例方:丹栀逍遥散。
4 食滞胃肠 症状:胃脘胀痛,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缓,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例方:保和丸。
5 瘀阻胃络 症状:胃痛较剧,痛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拒按,或大便色黑,舌质紫暗,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和胃止痛。
例方:失笑散合丹参饮。
6 胃阴亏虚 症状:胃痛隐作,灼热不适,嘈杂似饥,食少口干,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益胃,和中止痛。
例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香砂六君丸、香砂养胃丸、胃苏冲剂、虚寒胃痛冲剂、胃乃安、三九胃泰、气滞胃痛冲剂等。
2 针灸疗法 可选足三里、中脘等穴针刺、艾灸或穴位注射。
3 西医疗法 可根据不同疾病选用助消化药,制酸药,H2-受体阻断剂,解痉药等药物治疗。
[疗效标准] 1 治愈:胃痛及其他症状消失,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正常。
2 好转:胃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他症状减轻,X线钡餐或胃镜检查好转。
3 未愈:症状无改善,X线钡餐或胃镜检查无改变。
第二节 痞 满 痞满是由于外邪内陷,饮食不化,情志失调,脾胃虚弱所致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而成的胸腹间痞闷满胀不舒的一种症状。
西医学中的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消化不良等疾病,出现上述症状时,可参考本病辨证施治。
[诊断] 1 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按之柔软,望之无胀形,压之无明显疼痛。
2 起病缓慢,时作时止,时轻时重。
3 常以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因素为发病诱因。
4 上消化道钡餐、胃镜、胃液分析检查有助于本病诊断。
5 应注意除外胃癌等疾病引起的痞满症状,尚需与胃痛、鼓胀、胸痹心痛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邪热内陷 症状:胃脘痞满、灼热急迫,心中烦热,咽干口燥,渴喜饮冷,身热汗出,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泻热消痞,和胃开结。
例方:大黄黄连泻心汤。
2 痰湿内阻 症状:脘腹痞满,闷塞不舒,头晕目眩,头重如裹,身重肢倦,咳嗽痰多,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口淡不渴,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滑。
治法:除湿化痰,理气宽中。
例方:二陈汤 3 肝郁气滞 症状:脘腹不舒,痞满塞闷,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喜长叹息,恶心嗳气,大便不爽,常因情志因素而加重,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消痞。
例方:越鞠丸。
4 饮食停滞 症状:脘腹满闷,痞塞不舒,按之尤甚,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厌食,大便不调,苔厚腻,脉弦滑。
治法:消食和胃,行气消痞。
例方:保和丸。
5 脾胃虚 症状:脘腹痞闷,时缓时急,喜温喜按,纳呆乏力,肢冷少气,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沉弱。
治法:益气健脾,升清降浊。
例方:补中益气汤。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可选用猴头菇片、胃苏冲剂、理中丸、养胃舒等。
2 针灸疗法 可选用足三里、中脘、丰隆、阳陵泉等穴针灸治疗。
3 西医疗法 可酌情选用助消化药,胃肠动力性药物治疗。
[疗效标准] 1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或钡餐X线检查转为正常。
2 好转: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胃镜或钡餐X线检查病情减轻,损害面积缩小。
3 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或虽有所减轻,但经上述检查无改善或加重者。
第三节 腹 痛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其性质有寒、热、虚、实之分。
西医许多疾病中,如急慢性胰腺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结核性腹膜炎、腹型过敏性紫癜、肠寄生虫,不完全性肠梗阻、胃肠痉挛、输尿管结石等,当以腹痛为主要表现,并能排除外科、妇科疾病时,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
2 性质包括冷痛、灼痛、隐痛、绞痛、胀痛、刺痛等。
3 应进行血、尿、大便常规检查,腹部X线及B超检查有助诊断。
4 应与胃痛、胁痛、霍乱、淋证、疝气、肠痈等鉴别。
[辨证论治] 1 寒邪内阻 症状:腹痛较剧,遇冷则甚,得温痛减,小便清利、大便自可或溏薄,舌质淡白,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例方: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2 湿热壅滞 症状:腹痛拒按,脘腹胀满,大便干燥,小便黄赤,兼见烦渴引饮、大便滞下不爽,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而厚,脉滑数或沉实有力。
治法:清热通腑,导滞止痛。
例方:大承气汤。
3 中虚脏寒 症状: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寒,痛时喜按,面色无华,神疲气短,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例方:理中汤合小建中汤。
4 气机郁滞 症状:脘胀腹痛,拒按,走窜攻冲,嗳气或矢气痛减,兼痛连少腹或及两胁,恼怒疼痛加重,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例方:柴胡疏肝散。
5 瘀血阻滞 症状:腹痛较剧,刺痛,痛处不移,拒按,腹痛经久不愈,兼见大便色黑,肌肤甲错,腹部积块。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细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例方:少腹逐瘀汤。
6 饮食停滞 症状: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厌食泛呕,嗳腐吞酸,痛而欲便,便后痛减,大便酸臭或便秘或泻下稀烂,完谷不化,舌苔腻或黄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
例方:枳实导滞丸。
[其它疗法] 1 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理中丸、保和丸、补中益气丸、六君子丸等。
2 针灸疗法 可酌情选用天枢、气海、期门、肝俞、合谷、中脘、足三里、 曲泉、三阴交、归来等穴。
[疗效标准] 1 治愈:腹痛及其兼证消失。
2 好转:腹痛程度减轻,或疼痛发作时间缩短或发作间歇延长。
3 无效:腹痛如故。
第四节 呕 吐 呕吐系因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出现胃内容物从口吐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西医的多种疾病中,如急性胃炎、幽门梗阻、肠梗阻、胰腺炎、胆囊炎、尿毒症等,当以呕吐为主要表现时,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呕吐食物残渣,或清水痰涎、或黄绿色液体甚则兼少许血丝,一日数次不等,持续或反复发作。
2 伴有恶心、纳谷减少,胸脘痞胀或胁肋疼痛。
3 多有骤感寒凉,暴饮暴食,劳倦过度及情志刺激等诱因。
或有服用化学制品药物,误食毒物史。
4 上腹部压痛或有振水声,肠鸣音增强或减弱。
5 做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B超、胃肠X线及内窥镜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6 本病应与反胃、噎膈相鉴别。
[辨证论治] 实证 1 外邪犯胃 症状:突然呕吐,胸脘满闷,可伴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疏风解表,和胃降逆。
例方:藿香正气散。
2 饮食停滞 症状:呕吐酸腐,脘部胀闷,嗳气厌食,得食则剧,吐后反觉舒畅,大便溏薄或秘结,气味臭秽,舌苔厚腻,脉滑实。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例方:保和丸。
3 痰饮内停 症状:呕吐清水痰延,胸脘痞满,不欲饮食,目眩心悸,呕而肠鸣,苔白腻,脉滑。
治法:温化痰饮,和胃降逆。
例方: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4 肝气犯胃 症状:呕吐吞酸,嗳气频作,胸胁胀痛,心烦易怒,妇女可见月经不调,乳房肿块等,每遇情绪刺激可加重,舌边红,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例方: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
虚证 1 脾胃虚弱 症状:呕吐时作时止,饮食稍多则呕吐,面色少华,倦怠乏力,脘腹痞闷,口淡不渴,不思饮食,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
治法:益气健脾,和胃降逆。
例方:香砂六君子汤。
2 胃阴不足 症状:反复呕吐,量不多或干呕、恶心、口燥咽干,饥不欲食,心烦嘈杂,舌红津少,脉细数。
治法: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例方:麦门冬汤。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理中丸、保济丸、陈夏六君子丸等。
2 针灸疗法 可取内关、中脘、公孙、足三里、丰隆、肝俞、脾俞、阳陵泉、胃俞等穴治疗。
3 西医疗法 必要时可选用镇吐药及调节水电质平衡等对症处理。
[疗效标准] 1 治愈:呕吐控制,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
2 好转:呕吐次数减少,或间歇时间延长,部分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3 未愈:症状无改变或加重。
第五节 呃 逆 呃逆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所致的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西医学中的单纯性膈肌痉挛即属呃逆。
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胃手术后,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疾患,尿毒症等出现上述症状时,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大多突然起病。
2 具有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等特点。
3 病人不能自制。
4 伴胃脘不适,口干,异样感觉等胃肠病症状。
5 本病应注意与干呕,嗳气等相鉴别。
[辨证论治] 实证 1 胃中寒冷 症状:呃声沉缓有力,膈间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得寒愈甚,食欲减少,口中和而不渴,苔白润,脉迟缓。
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例方:丁香散。
2 胃火上逆 症状:呃声洪亮,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降逆止呃。
例方:竹叶石膏汤。
3 气机郁滞 症状: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伴胸闷,纳减,脘胁胀闷,肠鸣矢气,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顺气解郁,降逆止呃。
例方:五磨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