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研究综述
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困境与路径
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困境与路径作者:高艳宫斐李华玲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21年第30期摘要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是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
采用新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研究发现,产业学院的建设过程实际上是宏观制度与微观行为逻辑之间相互作用或多重作用的结果,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与高职院校是产业学院构建过程中的核心行为主体。
政策供给的失衡与环境的约束使中央政府采取了渐进推进策略和趋同式的组织结构方式,“诺斯悖论”与委托代理制度下地方政府基于利益算计而采取了严格的成本控制与风险规避策略;“非完全契约”制度下的企业表现出投资犹疑与投机行为;校企的价值冲突与压力型考核制度使高职院校产生求稳心理并采取政策变通策略,这些因素导致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面临诸多困境。
为进一步推进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需要强化产权治理,降低内部交易成本;构建学院内部利益兼容机制和多重目标激励机制;强化内部文化认同,构建产业学院的社会规范性机制。
关键词新制度主义;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校企合作中图分类号 G52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30-0007-07一、问题的提出与分析框架的建立(一)问题的提出2014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
2015年发布的《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提出“鼓励企业和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合作举办适用公办学校政策、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二级学院”。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要“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职业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
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我国很多高等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创建了产业学院,但是由于公办院校属于事业单位,与企业的组织属性难以融合,因此从本质上看,大多数产业学院并非真正的“混合所有制”,往往是一种“混而不合”的产权结构。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路径研究摘要:产业学院作为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形式,极大的推进了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本文从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改革、师资团队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课程及教学资源开发、产业科研项目研发平台建设、校企双方共同进行质量评价等六个方面进行了路径研究。
关键词:产业学院;产教融合;高职院校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采取了很多改革创新措施。
建设产业学院是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新形势下,主动适应新业态、新趋势,进行资源整合和推动高职教育资源市场化运作的有效措施。
【1】2019年2月,国务院《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将企业参与办学,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作为重要职业教育改革目标。
【3】2020年7月,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指出现代产业学院要发挥企业重要教育主体作用,为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4】产业学院是学校、企业与政府通过合作共建、资源共享、利益共赢和风险共担联合创新的实体组织,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优势实现产业链与专业链的有效融合,促进人才培养和生产力转换,已成为当前产教融合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产业学院在高职院校建设中的必要性产业学院是一种校企紧密融合、利益相关的命运共同体,从治理理念、组织架构、运行机制,都对一般性松散型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本质的改进,对解决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合作稳定性差、教学质量不理想、产教融合难以推进等深层次问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从而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及区域产业。
同时,由于产业学院是由政、企、校多个教育主体共同办学,其多元化教育体系显著提高了各方面资源整合应有的深度及广度,也极大的提升了各个教育主体相互之间的相互融合,促进了各种资源与各类主体相互间的契合,极大地推动了产教融合的发展。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作为企业协同育人的经典模式,更是一种典型的产教融合组织形态,它是我国高职学校在提升自身办学水平与人才培育质量等层面做出的深入探索,亦是高职教育提升人才培育质量和培育成效的关键抓手。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探索与实践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走向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成为一种趋势。
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是指国有教育主体和社会力量共同投资办学,共同管理、共同运营的一种办学模式。
在这种办学模式下,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目标。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将有利于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促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的背景与意义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的出现和发展,源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而高职院校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国有高职院校在社会办学方面的经验和能力也不足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国有高职院校需要引入社会力量共同办学,来提升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方面的能力,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近年来,我国各地的高职院校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果。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云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等一大批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引入社会力量共同办学,推动高职教育实现了新的突破。
这些高校与社会力量的合作,不仅解决了高职院校的一些发展压力,还提高了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与武汉市光谷科技园合作办学,共同打造了光谷专业学院。
该学院引入了产学研合作模式,建设了一批符合国内外需求的实训基地,并将部分教师派驻至企业和科研机构,实现了学校、企业与科研机构的深度融合。
通过该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并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
云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与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合作办学,共同打造了云南第一护理学院。
该学院引入了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可以在医院进行实际操作,拥有了更丰富的实践经验。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机制研究与探索
课题研究KETI YANJIU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是职业教育领域中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成为学术界和职业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职业教育不仅是一种跨界的教育,更是需要合作的教育。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不仅是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合作,也是一种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合作,这种合作已经超出了单纯的教学范畴。
因此,明确解决“产教融合”问题是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基本出发点。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探索实践的新机遇中央提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主要是为公办职业院校增添“企业元素”,深度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
实现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企业这个办学主体的参与,因此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能够建立起“产”与“教”之间的纽带,真正实现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无缝对接”。
作为国家顶层制度设计的内容之一,“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从制度层面提出了发展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的重要性。
“加速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为了推动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机制研究与探索实践的内涵建设。
加强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建设,可以优化地方教育资源的配置,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对接,加快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机制的发展。
借鉴国外经验,深入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培养大批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也是企业向高度依赖技术技能积累和人才驱动的生产方式转型的途径。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探索实践的利弊分析1.企业的利益从何而来?利益相关者是形塑技能形成制度的主体,在技能形成制度建构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的多元化、力量的均衡有利于塑造协调的技能形成制度,否则可能导致技能形成制度的偏离。
我国技能形成制度的利益相关者比较单一,主要是政府及职业学校在积极行动,而行业、工会组织尚未起到相应的支撑作用。
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建设方案
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建设方案一、基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高职产业学院建设价值(一)高度契合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高职产业学院作为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中的典型样板,其产生和发展不仅是高职教育更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高职教育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需要。
基于混合所有制改革建设高职产业学院,从增强高职教育的适应性和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两个方面反映了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基于混合所有制改革建设高职产业学院,是高职教育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体现。
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基本要求。
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主要体现为职业教育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适应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充分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是我国近年来经济领域改革的重点任务。
为适应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阶段性特征,高职教育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方向和引领,适时引入经济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念和模式,建设更加现代化、经济属性更加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高职产业学院,正是高职教育适应经济改革趋势,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
基于混合所有制改革建设高职产业学院,是高职教育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需要。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明确提出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人才培养要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突出,所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难以完全匹配和满足行业产业的用人需求,不仅制约了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就业功能的正常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以及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高职教育基于混合所有制改革建设发展产业学院,通过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联合举办职业教育的方式,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是贯彻落实职教20条的要求,也是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需要。
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研究综述
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研究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本文旨在对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进行研究综述,以期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转型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和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环节,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作为职业院校的重要实践形式之一,其建设与发展不仅关乎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也紧扣着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进步。
国家提出了加快产教融合、促进高等教育与企业深度合作的政策导向,推动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全面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研究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建设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通过系统总结相关文献和案例,深入探讨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的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启示。
【字数:200】1.2 研究目的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是当前教育改革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旨在通过对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的研究综述,深入探讨其定义、特点、建设模式和路径、成功案例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从而为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具体来说,本文的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析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定义和特点,明确其在教育培训和产业发展中的定位和作用,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理论支持。
2. 探讨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的模式和路径,总结成功案例经验,分析其建设过程和机制,为其他院校的发展提供可行的参考和借鉴。
3. 剖析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深入挖掘其发展瓶颈和困境,提出解决方案和应对策略,促进其健康发展和持续壮大。
4. 展望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未来发展的趋势,分析行业变革和趋势,预测发展方向和机遇,为政策制定和战略规划提供参考和建议。
1.3 研究意义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是当前教育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意义。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研究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建设成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产业学院不仅有助于提升高职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也有利于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本文将对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产业学院建设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传统的高职院校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和产业发展的需求。
而产业学院的建设,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产业学院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它将教育与产业紧密结合,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更加符合产业发展的需要。
二、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研究1、建设目标与定位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建设应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求,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品牌。
在定位上,产业学院应立足于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以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己任。
2、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产业学院应建立完善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
在组织架构上,产业学院应设立理事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机构,负责学院的决策和指导。
在运行机制上,产业学院应制定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确保学院的正常运行。
3、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产业学院应建立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注重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
同时,产业学院应积极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包括企业资源、师资资源、设备资源等,为教学提供保障。
4、校企合作与产学研一体化产业学院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培养人才。
同时,产业学院应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加强科研工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三、产业学院建设的成果与展望1、提升教育质量和社会影响力通过产业学院的建设,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时,产业学院也提高了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度和认可度,增强了社会影响力。
2、促进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产业学院的建设有利于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产业学院建设探析
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产业学院建设探析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而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高职教育,更是受到广泛重视。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需要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和教育资源,这就需要将产业与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本文将探讨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产业学院建设,以及产业学院对于现代高职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一、产业学院的基本概念产业学院是指将学校教育与产业生产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的资源优势,通过形成产业学院的联合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更为实际的实践机会,以及更为丰富的实践资源。
通过与产业界的深度合作,产业学院把企业的生产操作和管理经验引入学校教育中,弥补了传统教育对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1.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产业学院的建设需要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
学校需要根据产业的需求,开设与企业相关的专业课程,提供相关的岗位培训,使学生在学业期间就能模拟生产环境进行实践操作。
2.资源共享产业学院建设需要学校与企业之间资源的共享。
学校可以向企业借用相关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人员,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最新的生产设备和技术。
企业也可以向学校提供一线生产经验和先进管理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教育资源。
3.教师队伍建设产业学院建设需要教师队伍的建设。
学校需要引进企业资深专业人才,组建师资队伍,使教师具备更为丰富的产业经验和丰富的实践操作能力,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4.产业实践基地建设产业学院建设需要建设产业实践基地。
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实践基地,供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产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包括生产车间、实验室、生产线等,使学生能够在校期间模拟真实的生产环境进行实践操作。
三、产业学院对现代高职教育的意义和作用1.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产业学院的建设,能够更好地满足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学校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产业的实际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加实用性的教育和培训,使学生更加紧密地贴合产业的发展需求。
对职业院校发展混合所有制办学的认识与思考
对职业院校发展混合所有制办学的认识与思考【摘要】混合所有制办学是指国有企业、私营企业或其他机构与职业院校共同合作办学的一种模式。
这种办学模式在当前职业教育领域逐渐兴起。
本文从混合所有制办学的优势、挑战、必要性、模式探索和实践案例等方面进行探讨。
混合所有制办学的优势在于可以有效整合各方资源,提升教学质量和实践能力。
也存在着面临企业利益和教育质量平衡、管理机制不完善等挑战。
发展混合所有制办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前景。
建议加强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的研究,完善相关政策和管理机制,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促进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
混合所有制办学是未来职业院校发展的趋势,值得重视和探索。
【关键词】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发展背景,概念,优势,挑战,必要性,模式探索,实践案例,前景,建议,总结。
1. 引言1.1 职业院校发展背景职业院校作为我国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职业院校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过去,职业院校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来维持办学,但是由于财政压力以及经费不足的情况,使得学校的发展受到了制约。
职业院校急需寻找新的发展模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1.2 混合所有制办学概念混合所有制办学是指在职业院校办学过程中,引入不同所有制形式的资本、管理和运营方式,实现公办、民办、企业等不同主体参与办学的一种模式。
混合所有制办学的特点是各种所有制主体按照一定比例出资,共同管理、共同运营,共同分享办学成果,实现院校办学的多元化和社会化。
在混合所有制办学中,公办主体可以提供稳定的政策支持和师资资源,民办及企业主体可以注入灵活的经营理念和市场化运作方式,共同促进院校的发展和提升办学质量。
混合所有制办学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和市场机制,可以提高院校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力,增强院校的活力和竞争力,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和院校转型发展。
混合所有制办学旨在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思维定势,促进职业院校与社会、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办学目标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办学模式研究
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办学模式研究摘要: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产学研一体化,通过校企联动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本文以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完善二级学院内部治理、建设具有职业院校特色的师资队伍互融机制、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联动育人长效机制。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办学模式一、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情况混合所有制办学通常有二类:1.社会力量与公办学校联合办学模式;2.校企联办校内二级学院模式。
在实施过程中,校企联办模式是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的主导,这种模式下学校主体性质、管理体制不变,但实现了教育改革,增强了办学活力。
本文以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研究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尤其是校企联办产生的产权结构和运行机制的问题,为职业院校能够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联动育人长效机制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校企联办,产学研一体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近5年来,通过校企联动课程与检核体系开发,产学研一体项目落地等方法,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与运营管理中不断探索与实践,深度推进“校企融合”,与一流企业合作建设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努力实现联动育人。
在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下,学校的计算机信息系与大唐邦彦(上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深度融合,建立了大唐信息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内部设置企业实践基地,与沈机(上海)智能系统研发设计有限公司、上海汽车变速器有限公司等协同育人;上海艾达珠宝有限责任公司在我校珠宝系教学楼内设置展示厅、卖场等;现代服务学院是联合彼途教育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共同办学。
目前学校已与上海水晶石数字技术有限公司、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上海现代国际展览有限公司、上海申勤物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等200多家知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每个院系都有相应的企业可深度融合,资源共享,实施“校企合作、共同举办、委托管理”的办学模式。
将产业先进元素融入专业教学、创新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探索综合实践课程与项目实践教学方法。
我国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研究综述
10.16638/ki.1671-7988.2021.010.057我国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研究综述*张雪彦(河南机电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1191)摘要:通过整理学者有关产业学院建设的相关文献,文章梳理了产业学院的概念、发展历程、发展模式,分析了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建设路径,并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空间。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中图分类号:G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988(2021)10-181-03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College of Higher VocationalColleges in China*Zhang Xueyan( Hena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V ocational College, Henan Zhengzhou 451191 )Abstract: By sorting out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f scholar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colleges, this paper combs the concept, development course and development mode of industrial colleges,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and construction paths encounter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colleges, and puts forward the next research space.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ndustrial College; ConstructionCLC NO.: G541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671-7988(2021)10-181-03前言近年来,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国各地职业院校纷纷尝试举办产业学院。
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实践与研究
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实践与研究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高校在这方面进一步加大了力度,将其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当中,而且不断优化和完善运行模式,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在大数据驱动背景下,大数据凭借其优势在人才培养、教育实践和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聚焦创业创新教育,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大数据特有的优势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进行进一步预测、分析和处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文章在分析校企深度融合共建现代产业学院的积极作用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大数据技术背景下现代产业学院运行模式存在的问题,最后就如何优化和完善校企深度融合、推动现代产业学院运行模式创新提出优化策略。
关键词:高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策略基金支持:2022年浙江省高校国内访问工程师项目;2022年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现代产业学院驱动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践优化研究—以腾讯云国际互联网学院建设为例(编号Y202249804);2022年度浙江省中华职业教育科研项目课题“高职院校特色现代产业学院构建与实践研究-以腾讯云国际互联网学院为例”(编号:ZJCV2022B01)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一般规划课题“大数据技术驱动下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研究”(编号:2022SCG280)一、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现状(一)对于产业学院的内涵界定国内学界对产业学院尚未形成统一认知,有人将其定义为新型办学机构,也有人将其定义为新型产教融合共同体、多元主体教育平台等。
调研结果显示,对于产业学院的界定在现实中也未能达成一致:30%被调研者认为这是一种产学研一体化的校企联合体;20%被调研者认为产业学院是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综合平台;22%将其作为一种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另有约28%被调研者将其视为新型教育实体或者办学机构。
这些定义代表着不同的视角,传递的信息是被调研者对产业学院的定位、功能等方面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也预示了产业学院运营管理方面的差异。
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研究综述
[摘要]产业大学是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要形式。
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起源于英国的“产业大学”,是公办高职院校与社会资本合办的办学机构,是职业院校未来的发展趋势。
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是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
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实行市场化运作,具有产业服务的功能,从二级学院向独立法人发展,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推进,产业学院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关研究不断增加,为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职业院校;产业学院;混合所有制;校企合作[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1)45-0114-02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研究综述①秦杰(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柳州545000)一、引言2012年,我国开始积极探索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2014年,首次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股份制职业院校,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职业院校,进行购买服务、委托管理,允许以技术、知识、资本等要素参与办学,相关的研究也逐渐增加。
2015年,教育部提出鼓励举办二级学院,促进公办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
2019年,我国对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提出明确的规范,为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建设提供指引。
随着改革不断深化,我国积极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探索其独特的办学模式,在全国各地不断推广,成为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代表性成果,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概念及研究现状“产业学院”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的产业大学,在2000年开始运营。
英国产业大学属于开放式远程学习组织,利用现代通信技术以及网络技术,提供学习产品及服务。
英国的产业大学由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共同创造,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大学,而是类似于现代网络学习平台。
我国产业学院则起源于广东省中山市,比如古镇灯饰学院、南区电梯学院、沙溪服装学院、小榄工商学院等。
由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与行业龙头企业、产业行会深度合作举办形成。
高职院校二级学院混合所有制办学探索与实践——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为例
高职院校二级学院混合所有制办学探索与实践①———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为例霍艳杰(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江苏南京211100)[摘要]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办学是近年来高职院校积极探索的一种新兴办学模式。
这种办学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强,可以激发高职院校办学活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校企合作共赢等优势。
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混合所有乘务学院实践探索为例,总结分析其资本构成多元化、管理模式现代化、文化融合一体化、培养模式“三全化”及社会服务品牌化等“五化”特点,为高职院校建设混合所有制办学提供一定理论和实证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二级学院;混合所有制办学[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52-0152-02为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国务院、教育部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提出了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
我国高职院校也从不同主体、不同层面上对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是高职院校主动契合和引领产业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与方式[1]。
本文将结合混合所有制办学的优势及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二级学院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探索实践经验,对高职院校二级学院的混合所有制办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高职二级学院混合所有制办学产生的背景混合所有制原本指的是不同经济成分之间的混合,将其引入职业教育领域形成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即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两种及以上的资本参与职业院校的办学,办学的主体不是单一的资本形式,而是多元资本参与办学。
目前学术界将混合所有制院校分为校级层面的资本混合及二级院系或者具体项目层面的资本混合。
我国职业院校办学形式和产权构成十分复杂,各地区之间、公民办职业院校之间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在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改革的策略和方法方面欠缺理论与实践基础[2]。
因法律制度层面的缺失、公办院校及企业方的各自顾虑等原因,高职院校从整个学校层面的混合所有制办学实施难度相对较大,部分高职院校率先尝试,从二级学院层面与其他资本混合,联合企业共同办学,探索实践高职院校二级学院层面的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
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建设意义、组建策略与运作模式
收稿日期:2020-12-0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 2020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新时代积极职业教育范式的行动研究” (BJA200094)。 作者简介:崔志钰,博士生,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领导与管理;陈鹏,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育政 策与法规,职业教育研究。
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研究综述
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研究综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结构的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为了培养更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我国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断推进职业院校发展。
在这一进程中,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建设已成为一种热门模式,受到了各方的广泛关注。
本文就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的背景与意义1. 职业院校发展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社会结构的变革,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而传统的职业院校在培养技术人才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如办学条件落后、教学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技能人才需求,必须推动职业院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2. 混合所有制的理念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是指以学校为主导,引导企业参与,利用市场机制,依托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产教融合的新兴职业教育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3. 意义和作用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作用。
一方面,通过混合所有制的模式,可以为学校引入更多的实践教学资源和项目实训基地,提高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技术技能人才和科研资源,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实现良性互动。
1. 主体合作模式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建设模式主要体现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上。
在这一模式下,学校作为主体,引导和吸引企业参与,充分发挥学校的办学优势和企业的技术优势,共同推进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实现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
学校与企业还可以通过股权合作、项目合作、人才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深度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2. 教学改革路径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建设不仅要求学校与企业之间进行深度合作,还必须在教学改革上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公办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探索实践
公办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探索实践公办高职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办高职院校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尤其是在开展办学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制约和局限性,例如拨款有限,人才引进困难等等,这就需要公办高职院校探索新的办学方式。
混合所有制办学则成为了一种尝试。
混合所有制办学是指由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同受益的办学模式,即将公办高职院校与社会力量结合起来,形成股份制、合资及联营企业,进行投资、运营、管理和收益分配。
比如北京市的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这所高职院校就采取了混合所有制的办学模式,其控股方为北京石化集团。
混合所有制办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破解经费困境。
今天的公办高职院校在经费上仍然面临一定的挑战,资金短缺、师资力量贫乏、校园环境不佳等问题仍然比较普遍。
此时采取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方式,引进优秀资本、专业管理队伍和优秀师资,可有效解决经费困境。
第二、优化教学质量。
混合所有制办学的企业机制性质使得学校的管理和运营逐步走向市场化,而市场上的竞争机制将使得学校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育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提高学生就业率。
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机制可以使学校更加了解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与企业合作,提供优质实习和就业岗位,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助力学生顺利就业。
第四、提升学校品牌。
混合所有制办学可使学校与社会力量更加互动,与企业亦步亦趋,学校品牌逐步提高。
当然,混合所有制办学也存在一些风险和挑战。
由于不同控股方间的工作机制、工作方式和工作文化不同,可能会出现管理层面上的分歧;此外,如果不同控股方的共识难以达成,也有可能引发校方与企业方之间的冲突。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学校及时采取措施,提高沟通和协调能力,形成更为稳定的股东关系。
综上所述,混合所有制办学是我国公办高职院校在办学模式上的一次重大尝试。
它吸引了社会资本的参与,有利于提高办学质量和学校品牌,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风险和挑战。
调研产业学院建设情况报告
调研产业学院建设情况报告调研产业学院建设情况报告一、引言产业学院作为高等学校的一种新型学院模式,致力于与产业紧密结合,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本调研报告旨在对产业学院的建设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和评估,以期为进一步完善产业学院的建设提供参考。
二、产业学院建设的背景和意义产业学院的建设是应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变革的重要举措。
通过将高等院校与产业部门紧密结合,可以提高教育教学与实际需求之间的符合度,为社会输送人才,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此外,产业学院还可以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三、产业学院建设的现状1. 院系设置:通过对国内高等院校产业学院的调研,我们发现产业学院的设置较为广泛,涵盖了制造业、信息技术、金融、文化创意等多个领域。
不同院校的设置各有特色,有的侧重行业,有的侧重技术,有的侧重服务型产业。
2. 专业设置:产业学院的专业设置旨在培养具备产业需求的专业人才。
通过查阅相关材料,我们了解到一些产业学院的专业设置十分贴合行业需求,涵盖了很多新兴技术和新兴行业的领域。
3. 师资建设:产业学院师资力量是产业学院建设中的一个关键要素。
我们通过访谈了解到,一些高等院校通过引进行业专家、企业高管、技术工人等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形成了具有产学教结合特色的师资队伍。
四、产业学院建设存在的问题1. 产学研合作不深度:尽管一些高等院校建立了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但是合作的层次较为低级,主要局限于毕业实习等方面,还未实现真正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2. 师资队伍建设不足:尽管一些高等院校加大了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但还有一些院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有的还存在师资短缺的情况。
3. 少数学院脱离实际需求:少数学院在专业设置上存在脱离实际产业需求的情况,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
五、建设产业学院的对策和建议1. 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高等院校应进一步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提高合作层次,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共同解决产业发展面临的技术和人才需求问题。
产业学院建设情况汇报
产业学院建设情况汇报近年来,我校产业学院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积极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办学模式,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学院。
下面我将就产业学院的建设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产业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绩。
学院不断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力度,目前已有一批具有丰富产业经验和教学经验的专家学者加盟。
同时,学院还积极鼓励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不断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产业认知水平。
其次,产业学院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学院结合产业需求,开设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性的专业课程,涵盖了产业经济、产业技术、产业管理等多个领域。
同时,学院还积极推行“双师型”教学模式,引入行业专家参与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另外,产业学院在科研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学院鼓励教师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不断推动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
同时,学院还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取得了一系列优秀的科研成果。
此外,产业学院还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产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实习实训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
同时,学院还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
最后,产业学院还注重与企业和产业界的合作交流。
学院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的实习就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同时,学院还积极组织产业论坛和专题讲座,促进学校与产业界的深度融合。
综上所述,产业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科研创新、学生实践和与产业界的合作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培养高素质产业人才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
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产学研合作,不断提升教学科研水平,为产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情况汇报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情况汇报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成就。
通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学院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科研实力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提升和改善,为培养高素质的现代产业人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首先,学院在师资力量方面不断加强,目前已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
教师队伍。
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达到了70%,博士学历教师占比达到了60%,这为学生提供了高品质的教学资源和学术支持。
同时,学院还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和交流活动,不断拓展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学院在教学设施和实验条件方面不断完善。
学院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
一批符合现代产业发展需求的实训基地和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优越的学习和实践条件。
同时,学院还与多家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为学生搭建了更多的实践平台,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另外,学院在科研实力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学院注重科研项目的引进和
立项,积极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目前已有多项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发表,取得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同时,学院还加强了产学研合作,与多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为学院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更多的资源支持和合作机会。
总的来说,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情况良好,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和进展。
学院将
继续秉承“厚德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高科研水平,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现代产业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研究综述作者:张雪彦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0年第05期摘要: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是职业院校未来的发展趋势,对学者关于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学者的研究重点集中在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概念、价值、出现的问题、解决对策方面,笔者提出今后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需进一步加强实践研究、研究方法需进一步多样化、研究内容需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一、引言2012年,我国开始进行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实践探索,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提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
从此,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开始进入研究者的研究视野。
2015年,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办学,鼓励企业和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合作举办适用公办学校政策、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二级学院。
该政策为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改革指明了方向。
2019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明确职责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和培训,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等职业院校。
学者结合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实践探索,主要对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概念、价值、出现的问题、解决对策进行研究,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整理,并为下一步研究作铺垫。
二、国内外文献我国“产业学院”的概念起源于英国的“产业大学”,其于2000年由政府和私营经济主体联合创办,是通过现代化网络和通信技术,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产品及服务的开放式远程教育组织,类似于现在的网络学习平台。
而我国产业学院的概念与英国的“产业大学”的内涵完全不同。
(一)产业学院的概念截至目前,学者对产业学院的概念没有统一的界定。
李潭(2017)认为产业学院是校企合作共建共管,具有独立化运作的二级学院办学机构。
杨应慧、杨怡涵(2018)认为,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发展模式是通过国有资本与其他所有制资本的共同加入,服务产业及其集群发展,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开展市场化治理的高职院校二级学院办理主体。
黄文伟、郭建英、王博(2019)认为,产业学院是指产业集群所在地政府、行业协会、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及职业院校的优势专业(群)合作兴办的集学历教育、技术研发、技能培训、生产服务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实体化运行的产教融合联合体。
张艳芳、雷世平(2018)认为,产业学院是指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和产业服务功能,建立现代法人治理模式,实行市场化运作的高职二级学院或类似于二级学院机制运作的办学机构。
朱跃东(2019)提出,产业学院是由不同所有制属性资本混合注入的实行市场化独立运作的高职二级学院,其具有服务明确产业的综合性功能和混合所有制属性,它具有出资主体混合化、服务产业定向化、服务功能综合化的特征。
吕红刚(2019)基于浙经院与物产元通合作组建的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后服务连锁产业学院的探索与实践,指出混合所有制產业学院的关键节点是,全链条运作,全方位混合,即股份合作激发混合所有制动力、需求对接,校企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资源整合,校企共同服务行业与社会、人才共享,校企双向互聘双职。
笔者认为产业学院是指由不同所有制属性资本混合注入的实行市场化独立运作的高职二级学院,集学历教育、技术研发、技能培训、生产服务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实体化运行的产教融合联合体。
(二)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价值大部分学者一致认可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价值,他们均认为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是目前职业院校体制机制改革的一大创举。
赵章彬(2019)认为,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通过激发办学活力,提高学校治理水平,可以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治理体系、优化治理结构。
吕红刚(2019)以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探索为例,提出校企共建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成功体现了“共建学院、共用资源、共同管理、共育人才、共享利益、共担风险、共谋发展”的校企合作共赢机制,有效推进了高职院校模拟实训与实战化训练紧密结合的教学改革。
黄文伟、郭建英、王博(2019)认为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从诞生之日起,便主动契合地方产业、学习者、职业教育、制度变革等四个层面的需求,是企业办学的重要载体、职业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融合的重要平台、不同学习者的学习平台、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三)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中的困境尽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提升了高职教育的办学效益,推动了区域产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但是部分学者也指出了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探索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赵东明、赵景辉(2016)指出,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二级产业学院的法律地位难以确定、行政色彩浓厚,缺乏现代化的治理方式和治理结构、运行成本大,缺乏市场化运行机制、校企各层次的合作不平衡、双方合作能力有待提升。
赵东明、赵景辉(2016)、张艳芳(2017)、杨应慧、杨怡涵(2018)对此也持相同观点。
杨应慧、杨怡涵(2018)认为,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存在以下问题: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足、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职责不清、治理方式不够健全,利益共赢难以达成、产业学院运行成本高、校企合作层次不平衡。
朱跃东(2019)认为,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面临的问题是:高职二级产业学院的独立性不足,尚未确立法律地位、行政色彩浓厚,尚未建立现代化的治理机构和治理方式、运作成本高昂,办学效益难以得到实质性提升、观念认识不足,校企合作能力有待提高。
(四)解决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问题的对策针对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者们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赵景辉(2016)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应建议。
他认为,在宏观层面,构建完善的法律及制度体系;在中观层面,积极引导、创造环境,坚持通过市场机制促进合作;在微观层面,建立现代治理方式与治理结构,创新市场化运行机制。
杨应慧、杨怡涵(2018)认为应明晰产业学院定位、均衡各方利益关系、有效降低成本、强化产业学院的协同功能、构建健全的自组织机制。
朱跃东(2019)认为,应建立健全相关法规,赋予二级学院独立的法人地位、建立现代化的治理结构,创新市场化运行模式、破解观念禁锢,营造有利于二级产业学院发展的外部环境、多措并举,削减二级产业学院的办学成本、加强能力建设,构建多层次的能力提升机制,对此,赵东明、赵景晖(2016)也持相同观点。
张艳芳(2017)认为,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未来发展,需要在国家法律层面健全相关法规、在社会环境层面营造有利环境、在政府政策层面配套激励政策,在学院运作层面建立权利、管理、资本、师资互认、专业共建等“共同体”机制。
张艳芳(2019)认为,未来产业学院发展将借鉴独立学院的發展经验,走上从“二级学院”到“独立法人”的发展之路,产业学院的办学宗旨也将由“营利性”诉求向“非营利性”坚守回归。
杨应慧、杨怡涵(2018)针对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发展中存在职责不清、治理方式不够健全,利益共赢难以达成的问题。
他们提出,应明确产业学院定位、均衡各方利益关系、有效降低成本、强化产业学院的协同功能、构建健全的自组织机制等。
黄文伟、郭建英、王博(2019)认为,未来应围绕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开展各项配套制度建设,包括从制度层面确立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办学主体地位、健康推进国家资历框架与学分银行建设、将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融入现代学徒制的制度框架、完善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收益分配机制等。
徐伟、蔡瑞林(2018)运用威廉姆森的教育成本理论,梳理了产业学院运行的事前成本和事后成本,指出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不确定性、资产专用性、契约不完全和敲竹杠等因素是教育成本产生的诱因,他提出,需要通过增加产业学院运行的透明度、降低校企合作的协调难度、建立适当让渡企业利益的退出机制、降低企业投入资产的专用性、减少培养产权纠纷等途径开展针对性治理。
三、研究述评学者对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研究为笔者下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是笔者发现学者的研究成果还有进一步研究空间。
(一)需进一步加强实践研部分学者关于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研究是理论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开展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意义和其概念界定,针对出现的问题,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但是这些对策建议的可行性有些值得商榷,建议能否落地仍需实践检验,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实践研究。
(二)研究方法需进一步多样化部分学者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法,仅两位学者开展的是实践研究,但也仅仅是对开展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实践探索的经验总结,这使得研究方法单一,研究内容略显不丰富,今后的研究应加强多种方法的运用。
(三)研究内容需进一步深化部分学者主要是从整体上对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进行研究,未对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混合的具体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今后需要在研究内容上进一步深化,研究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混合什么、怎么混合等具体内容。
参考文献:[1]张艳芳,雷世平.所有制产业学院的内涵、地位及属性[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4).[2]朱跃东.高职混合所有制二级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之惑与应对之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3]张艳芳.关于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7(10).[4]张艳芳.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历史源起、现实困境与未来展望[J].职业技术教育,2019(13).[5]黄文伟,郭建英,王博.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生成逻辑与制度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9(13).[6]徐伟,蔡瑞林.交易成本:校企共同体产业学院治理的关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9).[7]吕红刚.高职院校二级学院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0).[8]段明,黄镇.公办高职院校经营性资产参与的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8(03).[9]凌丁.公办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思考[J].高教论坛,2018(02).[10]韩喜梅,王世斌,潘海生,余慧华.高等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现实困境及推进策略——基于文献分析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5).[11]陈丽婷.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7(01).[12]王俊杰.高等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基本定位及其实践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7(06).[13]谢笑天,王坤.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产权保护研究[J].职教论坛,2016(22).(张雪彦,河南机电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