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

合集下载

论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论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论古代汉语的被动句前言语法是语言三要素中最稳定,发展演变最慢的一个要素,充分体现了古今汉语的传承性和延续性。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语法上有相一致的地方,但也有不一致的地方。

被动句作为一种句子形式,在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以及在英语等其他语言都大量呈现,这一现象充分体现了语言的灵活多样性。

研究和讨论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并掌握这样一种特殊的句子形式及其用法特点,对我们理解和学习古代文言文有很大的帮助。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和现代汉语基本上是一致的。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被动句是文言文中一种句式,为了强调宾语的受动地位,可将宾语置于主语的位置,主语置于宾语的位置。

关于文言文中的被动句,目前汉语语法学界探讨较多的是其类型,且讨论得较为简略,而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基于此,我想就此展开讨论,以期深化对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认识。

一、古汉语被动句的类型古代汉语被动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另一种则是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其中,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只能从主语同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上去理解,而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常见的有四种形式,分别是“于”字被动句式、“为”字被动句式、“见”字被动句式、“被”字被动句式。

(一)形式被动句。

所谓形式被动句,就是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是指在谓语动词的前后用一些特殊的结构形式来标志和助成被动。

常有如下几种情形:1、在动词后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例如:(1)闵王毁于五国,桓公劫于鲁庄,无它故焉,非其道而虑之以王也。

《荀子王制》——齐闵王被五国打败,齐桓公被鲁庄公(的臣子曹沫)劫持,这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不按正确的方法去做,却企图称王于天下。

在“闵王毁于五国”这个句子中,就动词“毁”来说,主语“闵王”是被动者,是“毁”的对象,“五国”是主动者,因而“闵王毁”是“闵王被毁”。

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五国”是靠介词“于”引进来的,在“桓公劫于鲁庄”这个句子中,就动词“劫”来说,主语“桓公”是被动者,是“劫”的对象,“鲁庄”是主动者,因而“桓公劫”是“桓公被劫”。

语文被动句

语文被动句

为……所……(或 “……为所……”)
7、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为……
8、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无标志
9、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 的形式很相近,但它不表被动,它放在动词 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可译为“我”。 如:
1、府吏见丁宁(我)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
D、外连横而斗诸侯。
3、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行将为人所并
B
B、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D、故内惑于郑袖,外,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答:朱晖在做官时很刚正,被上司忌恨,所 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翻译下列句子: 1、诚请见教。 诚挚地请求教导我。 2、望见谅。 希望原谅我。 3、请勿见笑。 请不要讥笑我。
1、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是
A、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 B
B、敬希见谅。 C、为仲卿母所遣。 D、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2、选出句式相同的两项
A、君幸于赵王 B、得复见将军于此。
AC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的承受者, 这样的句子叫被动句。在现代汉语中用“被” 表示。
1、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被……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动)。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于+对象
4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受……于)
5、而君幸于赵王。 ……于……。
6、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探析古汉语中意念被动句

探析古汉语中意念被动句

探析古汉语中意念被动句探析古汉语中意念被动句意念上的被动句是指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句子的意思去理解,没有专门用来表示被动的词语,也没有形成真正表示被动的句式,它与主动句在形式上是相同的。

例如:1、洎牧以谗诛5、修之者荣,离之者辱,孰师它?6、然而秦师至而郡陵举,若振槁然。

7、如是则天地官而万物役矣。

以上几个句子也都属于我们所说的意念上的被动句。

这些句子的特点是全句没有任何可以表示被动的标志,仅从意义上来判断其所包含的被动意义。

这些意念上的被动句的结构形式多为主语+动词。

但是也有例外,例①中,则侮就没有一个确定的主语,但是由于它是针对处于上位的圣王来说的,该例可以经过补充之后,可以成为主语+动词的形式。

这种被动句,虽然没有用任何的表示被动关系的词语,但是依据被动句的基本原理,完全可以从上下文表达的意思上去理解。

大致有两类情况。

一是可以被上表被动的词语。

如戍卒叫,函谷举。

举的前可加上被,函谷关不能发出动作行为,它只能是被攻克。

二是不需要也不好补出,上下文义就是被动的关系。

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这个句子的主语是廉颇,拜作为授给官职的一个词语,此动作行为的施行只能来自于君主,廉颇只能是受动的一方,拜应理解为被拜。

这种用于官职升迁的词语,常常表示被动。

以上对于意念上的被动句的形式和用法的例解,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以体会,运用,加深印象,最终才能真正理解。

综上所述,在理解文意、翻译被动句的句意时,如能熟练掌握被动句的类型、用法,并辅之以方法、技巧,的确有事半功倍之效。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攻克文言文被动句这座堡垒,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

二、采取的措施针对以上的问题,我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以外,还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加强对学生进行训练。

1、从写字教学做起写好字,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

汉字书法又是非常美的,我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中华文化中汉字书法的博大精深,使学生对写好汉字有一个认识。

文言被动句

文言被动句

文言被动句【概念点】被动句【定义】所谓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的句子,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类型】(1)文言被动句(2)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实例】( 1 )教室被.我们打扫干净了。

( 2 )花瓶叫.她给打碎了一个。

( 3 )他让.小梁叫走了。

(4)车子被骑走了。

.(5)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过秦论》)[ 译文:皇帝自己死在了人家手上,被天下人嘲笑。

]【概念点】文言被动句【定义】古汉语的被动句式一般不用“被” 字表示,而用下列方式表达,译时一律改为“被”字句。

【类型】(1)有标志文言被动句(2)无标志文言被动句【概念点】有标志文言被动句(四字两式:“于”、“见”、“为”、“被”;“见⋯⋯于” 、“为⋯⋯所”)【标志】 1.“于”:动词后用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

【关键特征】关键在于看介词“于”引进的宾语是否是动作的主动者,如果是主动者便可将句子定为被动句,反之则不是被动句。

【实例】(1)郤克伤于.矢。

(《左传·成公二年》[ 译文:郤克被箭射伤。

](2)故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

(《盐铁论·险固》[ 译文:所以有准备就能控制别人,无准备就被人控制。

](3)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分,职分。

)[ 译文:楚怀王因为不知道怎样才算是忠臣,所以在内被郑袖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

](4)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滕文公上》)[ 译文:劳心者治理别人,劳力者被别人治理。

]【辨析】“于”字是一个功能很广泛的介词,除了表被动,还可以表时间、处所、对象、比较。

表被动时,动词后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

(1)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南辱于楚.。

(《孟子·梁惠王上》) [ 译文:等到寡人在位,在东方被齐国打败,大儿子也战死了⋯⋯在南方又被楚国侮辱。

7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7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被”字用来表示被动,从战国末期萌芽,汉代 开始用得多了,但不能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只是 帮助表示被动的助动词,直到汉末才开始能引进 行为的主动者。
⑤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 表) “被”作介词,引进行为为主动者“尚书”。魏 晋以后,“被”字句用得越来越多,在口语里逐 渐完全取代了其它几种被动句,就是在仿古的文 言作品里,也常常使用“被”字句。
注意: 尽管用“於”字的被动句同现代汉语的被字句, 都是用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பைடு நூலகம்
但“於”字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是作为补语放在动 词的后面, “被”字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是作为状语放在动词 前面。

⑦穷者常制於人。(荀子· 荣辱) ⑧走投无路的人常常被别人支配。

(二)、 “为”字式、“为……所”式


“为……所”式也象“为”字句一样,有时行为的 主动者可以不出现。


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 陈涉世家) ⑥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张中丞传后叙)
“为”和“所”连用,虽然没有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被动意义也比单用“为”字明确,但“为所”连用 的被动句式在古籍中是较少见的。

(三)、 “见”字式,“见……于”式
这是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放 在动词的前面,使主语的被动性质明显地 表现出来。 ①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 天下) ②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 五蠹) ③不为酒困。(论语· 子罕) ④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史记· 屈贾列 传)


“为”的作用本是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但有时“为” 字后面所引进的主动者可以不出现,直接把“为” 放在动词前面,仍是被动。这点也是和现代汉语 “被”完全相同。

文言被动句

文言被动句

文言被动句【概念点】被动句【定义】所谓被动句,是指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的句子,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的行为的被动和受事者,而不是主动和施事者。

[键入](1)文言被动句(2)教室由我们打扫(2)花瓶被她打碎(3)他被小梁叫走(4)汽车被骑走(5)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过秦论》).皇帝本人死于他人之手,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嘲笑【概念点】文言被动句【定义】古汉语被动句型一般用以下方式表达,而不是“被”字,翻译时“被”字总是被改成“被”。

[键入](1)有标志文言被动句(2)无标志文言被动句【概念点】有标记的文言被动句(四字两种形式:“于”、“健”、“为”、“被”、“健”和“为”)【标志】1.“于”:动词后用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

【关键特征】关键是看介词“Yu”引入的宾语是否是动作的主动者。

如果是主动人,这个句子可以定义为被动句,否则就不是被动句。

[示例](1)s克伤于矢。

(《左传成公二年》.[译文:s克被箭射伤。

](2)因此,如果有准备,它将为人们准备,如果没有准备,它将为人们准备。

(盐和铁对风险和稳定性的影响)[译文:所以有准备就能控制别人,无准备就被人控制。

](3)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分,职分。

)..[译文:楚怀王因为不知道怎样才算是忠臣,所以在内被郑袖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

](4)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滕文公上》).[译文:劳心者治理别人,劳力者被别人治理。

]【辨析】于是一个介词,功能广泛。

除了表达被动之外,它还可以表达时间、地点、对象和比较。

表示被动时,动词后的介词“于”表示主动的人。

(1)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南辱于楚。

(《孟子梁惠王上》)..[译文:等到寡人在位,在东方被齐国打败,大儿子也战死了??在南方又被楚国侮辱。

(2)赵氏求救于齐。

(《战国策赵策四》).[译文:赵国向齐国求救。

](3)子击磬于卫。

(《论语宪问》).孔子在魏国敲响了钟声(4)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03第三节 古汉语被动句

03第三节   古汉语被动句

6.“被×所×”式、“被×之所×”式、“被所 ×”式(受“为”字句类化而产生) 其王本姓温,月氏人也。旧居祁连山北昭 武城,因被匈奴所破,西踰葱岭,遂有其国。 (魏书·西域传) 为半钱债而失四钱,兼有道路疲劳乏困, 所债甚少所失极多,果被众人之所怪笑。 (百喻经·债半钱喻) 达非司马懿对手,必被所擒。(三国演 义·第九十四回)
(二)带有标记的被动句。
第一大类:单纯型 1.于字式(及物动词+于+施事者) ①若于帝。……不若于帝。(丙212) 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者,何也?(汉 书·贾邹枚路传) 比较:治于人者食人。(被动结构作主语, 非被动句。)
“及物动词+于+施事者”句式经常出现在 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句子里。如: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 文公上)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荀子·修身)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籍传)
附:“被”的词义演变
被:寝衣(被子)→覆盖、扩展→施加、到达 (好事) • →蒙受、遭受→助动词 → →介词 • (多用于不愉快或不幸 的事) • 光被四表。(尚书·尧典) • 泽被生民。(荀子·臣道) • 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战国策·齐策)
第二大类:综合型
• 1.“为×于×”式 • 暴王桀纣幽厉……失其国家,身死为 于天 下。(墨子·法仪) • 比较: • 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亡,为 天下 。(墨子·所染) • 秦王安能制晋、楚……楚少出兵,则晋、 楚不信,多出兵,则晋、楚为制于秦。(战国 策·秦策二) • 胥之父兄为戮于楚。(史记·吴世家)
2.为字式
A.为+及物动词 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 失礼违命,宜其为禽也。(左传·宣公二年)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三) B.为+施事+及物动词 卒为天下笑。(战国策·赵策三) 不为酒困。(论语·子罕)

被动句

被动句

被动句一、有标志的被动句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于…”的形式。

例: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动词前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例:渐见移交迫。

(《孔雀东南飞并序》)如需把动作行为的施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

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3.在动词前用“受”来表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

句中的受字,含有被动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于。

如果需引出施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

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4.在动词前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与见不同。

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紧跟着动词。

为是介词,它可以省略宾语紧跟动词,也可以引出动作的施动者。

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5.用“为”引进施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示被动,构成“为…所”形式。

例:为仲卿母所遣。

(《孔雀东南飞并序》)“为…所”是古汉语中最常见的形式,并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中。

但在古汉语中,为的行为施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成“…为所…”的形式。

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6.用介词“被”引出施动者,构成“被+动词”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一样。

例: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二、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意思补出。

例:感斯人言。

被……感动(《琵琶行并序》)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被夷灭(《苏武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字句有如下类型:(1)由“被”引进施事,格式是:受事+被十施事+动词性词语。

如:教室被我们打扫干净了。

(2)“被”后边施事没有出现,格式是:受事+被+动词性词语。

4古代汉语被动表示法

4古代汉语被动表示法

3、“见”字句

特点:
①“见”出现在动词之前。 ②“见”不能直接引入主动者。 ③可以靠“于”字句帮助,构成
“见……于”式,引入主动者。如: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 秋水》)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 因问於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 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 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 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宋有富人, 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 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 邻人之父。 此二人说者皆当矣,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4、“被”字句

“被”的作用:“被”本身可以表示被动, 后来也可作介词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
①“被”出现在动词之前。 ②能引入主动者。(逐渐发展的用法) 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战国策· 齐策》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史 记· 屈原贾生列传》

特点:
4、“被”字句
“被”是由动词逐步演变、虚化来表示被动 含义和引入主动者的。被动句中的“被”的 源头是动词“被”,是“蒙受”、“遭受” 的意思。 地少人众,数被水旱之灾。(《史记 · 货殖列传》)
②不能没有施事者。
1、“于”字句
古人在做正反两方面情况对比时,常常一句 用主动,一句用被动,表示被动的那一分句 就用“于”引出主动者。如: 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庄子· 山木》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 项羽传》

运用这种句式,主语不一定要出现
2、“为”字句

“为”字被动句式先秦时就常见,战国末期发 展成为“为……所”式,汉以后是它的繁荣 期,并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

文言文被动句式例析

文言文被动句式例析

文言文被动句式例析甘肃漳县一中李露萍被动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句式,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一有标志的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1、用介词“于”、“受”、“受……于……”表被动,构成“谓语+于……”的形式。

“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如:①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④有罪受贰。

(因有罪不被信任。

)⑤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在动词前用“见”、“见…于……”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

“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如:①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②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④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注意:上述四句都是被动句,有被动标志词“见”或“见……于”,“见”后都接动词。

但并不是所有“见”后接动词都表示被动。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容易相混,如:①冀君实或见恕也。

(《答司马谏议书》)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陈情表》)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充当动词的宾语(动宾倒装!),实际上起一个代词的作用,“见恕”意为“饶恕我”;“见背”意为“背弃我”。

现代汉语中的“见谅”也是此种用法,原谅我。

还有:③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④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同上)上面的两个“见”都相当于代词“我”,指的是刘兰芝,后面都接动词。

这是一个难点,应注意区别。

3、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

,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文言文被动句的几种类型

文言文被动句的几种类型

文言文被动句的几种类型(1)了解并掌握被动句的特点。

(2)能根据四字向导,准确判别常见的有标志词的被动句,通过主语的施事与受事分析,能判别隐形被动句。

(3)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知识要点】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隐形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欧阳修《伶官传序》)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司马迁《陈涉世家》)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司马光《赤壁之战》)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鸿门宴》)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4.用介词“被”表被动。

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张溥《五人墓碑记》)参佐无不被系束。

(《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无标志的被动句:不用标志词,以主动句的形式表达被动的内容,可称之为“隐形被动句”。

词类被动句的特点是主语不是受事者。

例如: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五人墓碑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古代汉语张吉铖2008101093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08汉语言文学张吉铖2008101093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句子的主语可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主动者,即通常所说的主动句,或者叫主动式;也可以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即通常称之谓被动句,或叫作被动式。

所谓被动,就是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

一.被动句分类一种是无标记的被动句,一种是有标记的被动句。

无标杞的被动句又称作“意念被动句",主谓之间的被动关系完全依靠意合、依靠语环境来表示,而不借助於任何虚词标记。

例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无标记的被动句和主动句的句法结构无,都是“主语+谓语",区别的方法主要是考察谓间的关系还是被动关系。

无标记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达的承受者,即“受事”;语动词表被动义。

例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记》)“兵挫地削”是被动句,“兵”是被“挫”的,“地”是被“削”的,主语都是后面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即受施者,二. 古代汉语有标记的被动句的六种结构形式(1)“於”字式:“动祠+於+施事”。

例如:.然而兵破于陈涉,地躲于刘氏者。

(《汉书》)(2)“为”字式:“为(音’wèi)+施事+动祠”式和“为+动词”式。

例如: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五蠹》)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戟国策·燕策三》)(3)“见”字式:“见+动祠”。

例如:才高见屈,遭时而然。

(《论衡·自纪》)(4)“见,,於,,”式:“兄+动祠+於+施事”。

例如:吾长见笑於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5)“为,,所,,”式和“为所,,”式:“为+施事+所+动祠”和“为+所+动词”。

例如:楚遂削弱,为秦所轻。

(《戟国策·秦策四》)不者,若属皆且禺所虏。

(《史记·项羽本纪》)(6)“被”字式:“被+动祠”式和“被+施事+动词”式。

(四)古代汉语被动句

(四)古代汉语被动句
公子列传》 ⑶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产生
这种句子用“为”引进动作行为的发出者,用“所”帮 助表示被动。被动的意味比单用“为”字表现得更加明 显。在先秦古籍中已有少数此例。
⑷楚虽削弱,为秦所轻。《战国策·秦策》 ⑴敝邑为大国所患。《吕氏春秋·审应览》 注意:“为……所”式,正如“为”字句,有时动作行
⑹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也邪?《庄子·山木》 ——把外物当作 物来支配,而不被外物当作 物来支配,
那么,怎么会受拖累呢?
古代汉语被动句
⑺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羽传》 ⑻穷者常制于人。《荀子·荣辱》 古汉语的“于”字句式:受事主语+谓语动词+于+行为主
动者 现代汉语“被”字句式:受事主语+被+行为主动者+谓语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产生
总之,“被”字作谓语动词的状语,它是一个助动词。“被”字的 作用是被动句的标志。“被’字原是动词“遭受、蒙受”的意思。 如“被侵”——遭受侵犯;“被辱”——遭受污辱;“被攻”—— 遭受攻击。这里的动词性都还很强,还可以把它分析成谓语动词, 可以不看成被动句。例⑶“被谤”由于与“见疑”对举,“被”字 的被动意义就明显一些。例⑷中“被”字的意思虚化得多,更应看 成表被动的助动词。
古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一、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意念被动 句)
⑴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荀子·修身》
“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又叫意念被动 ⑵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
伯克段于鄢》 ⑶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意念被动句
有的名词直接加在动词谓语的前面,也是概念上表被动的句 子。
⑷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昔者龙逢斩,比干剖。《庄子·去箧》 用主动的形式表示了被动的内容。“兵挫地削”同主动句在

古代汉语被动句

古代汉语被动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古汉语中的被动句

古汉语中的被动句

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嘿,你有没有想过,在古代汉语里,有一种句子特别有趣,那就是被动句呢?这可不是什么普通的句子类型哦。

我记得我刚接触古汉语的时候,就像是走进了一个神秘的大森林,到处都是新奇的东西。

被动句就像森林里那些独特的树,一开始觉得有点陌生,但是一旦了解了,就会发现它独特的魅力。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有好几种形式呢。

比如说,有“于”字式的被动句。

就像“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你看啊,这里的“君幸于赵王”,“于”字就表明了“君”是被赵王宠幸的对象。

这就好像一个小人物,在一个强大的人物面前,只能处于被摆布的地位。

你能想象那种感觉吗?一个小臣子,只能被动地等待君主的宠幸,就像风中的小草,只能随风而动,没有太多自己的主动权。

这时候的“于”字,就像是一个标记,清楚地告诉我们这个句子里的动作是被动的。

还有“见”字式的被动句。

像“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这里面的“见疑”“被谤”,都是被动的用法。

屈原多冤啊!他那么忠诚,那么守信,结果呢?却被怀疑,被诽谤。

这个“见”字和“被”字,就像是一把把刀,无情地把屈原这样的忠臣给伤害了。

这种被动句,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和悲哀。

如果把那些忠臣比作是美丽的花朵,那么这些表示被动的字就像是害虫,在肆意地啃咬着花朵的美好。

再来说说“为”字式的被动句。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多惨呐!一个人失去了生命,还被天下人嘲笑。

这里的“为”字就点明了是被动关系。

这就好比一个人在舞台上不小心摔了一跤,结果台下的人不但不帮忙,还哄堂大笑。

这个“为”字式的被动句,就把那种在众人面前处于劣势,被众人当作笑柄的可怜形象给描绘出来了。

我有一个朋友,他刚开始学古汉语的时候,对被动句特别头疼。

他就跟我抱怨:“这古汉语里的被动句怎么这么复杂啊?一会儿这个字,一会儿那个字的,就像一团乱麻,理都理不清。

”我就跟他说:“你可不能这么想啊。

你看,被动句就像一个个小秘密,只要你找到了打开秘密的钥匙,就会觉得特别有趣。

”其实啊,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就像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小漩涡。

被动句式七类

被动句式七类

被动句式的七类大家都知道,无论古汉语,还是现代汉语,句子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归到不同的类别中去。

如按照语气分,句子可分为四种类型: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按照句子的繁简可分为长句和短句;按照句子成分的位置有无变化,可分为常式句和变式句……所谓被动句,是与主动句相对应的;将句子分为被动和主动的标准则是句中的主语的施动与受动,主语接受动作的就是被动句,否则,则为主动句。

这是古今汉语一致的地方。

所不同的是现代汉语只保留了“被”字式、“受”字式与“意会式”三种形式的被动句,而古汉语中被动句的形式却有七种之多。

我们先来看带有明显标志的被动句。

第一种我们称它为“为”字式。

“为”字作为介词有两个读音,一读“wei”,一读“wei”。

表被动时读“wei”,带宾语,能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如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王朝不施行仁政而导致迅速灭亡时写到:“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者,何也?”“为天下笑者”就属于“为”字式被动句。

例子太多,如“为谷中大水冲击而成”(沈括《梦溪笔谈雁荡山》)、“适为虞人逐”(马中锡《中山狼传》)、“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促织》)等。

第二种属于“于”字式。

“于”字作为介词,可以表处所、表比较等,其中有一种基本用法,就是表被动,并且也可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一般地说,表被动的介词“于”与它的宾语的位置都在动词谓语后,在句中作补语,译后作状语。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而君幸于赵王(而您被赵王宠幸)”,再如《师说》中的“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不拘于时(不被当时的时弊拘束),学于余”,再如《屈原列传》中的“内惑于郑袖,而外欺于张仪(对内被郑袖迷惑,对外被张仪欺骗)”等,就属于这种被动句。

第三种被动句,则可称为“见”字式。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再如《庄子·秋水》篇中“焉河伯”见到北海的水面之大于时反思后的那段名言中的一句话“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我将长期被有见识的内行人嘲笑了),”再如《屈原列传》中的“信而见疑”,《荆轲刺秦王》中的“而燕见陵(凌)之耻除矣”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
古汉语中的被动句有六种不同的形式:
1.使役被动句:即陈述句中表示被迫、被使动的动作或状态。

2.体验被动句:描述主语经历某种事情带来的感受或体验。

3.表动作被动句:表示主语被动地遭受某种动作。

4.表状态被动句:表示主语被动地处于某种状态。

5.表结果被动句:描述行为的结果或影响。

6.表被动动作句:强调被动动作的发生,与普通被动句的语气略有不同。

下面是一些例子:
•使役被动句:被迫逃离战场。

•体验被动句:通过这次考试,我被深深震撼了。

•表动作被动句:他被打了一拳。

•表状态被动句:这个问题被解决了。

•表结果被动句:他的努力被认可了。

•表被动动作句:这个决定被大家质疑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