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被动句式探讨(一)

合集下载

浅谈汉语被动句

浅谈汉语被动句

题目浅谈汉语被动句目录摘要 (1)引言 (1)一、现代汉语表示被动的方法 (1)(一)采用一般的受事主语句表达 (2)(二)采用体现主语表示的对象呈被动状态的词语 (2)二、现代汉语表示被动的介词“被” (5)三、“被”的语法意义的新变化 (7)四、结语 (8)参考文献: (9)浅谈汉语被动句木阿热木·买买提指导教师:张龙摘要:被动句是社会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一直是语法学界研究的焦点。

从1919年到现在被动句已有近一百年的研究历史,前人对被动句的研究可谓成果颇丰,主要集中在被动句的标记词、被动句的分类、被动句的语义、被动句的结构以及最近十几年出现的新兴被动句的研究等几个方面。

但目前学界在关于被动句研究的某些方面还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需要更多的语言研究工作者在今后进行更加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

关键词:汉语;被动句;表示方法;“被”引言汉语语法学建立之初,被动表示就已经受到了重视。

《马氏文通》在研究动字时就提出了“受动”(即被动)的概念,以及外动转为受动的形式。

马建忠指出:“外动字之行,有施有受。

受者居宾次,常也。

如受者居主次,则为受动字,明其以受者为主也。

”所谓被动表示,指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动作的受事者、承受者,受事主语加谓语形成的表达方式。

被动表示法主要有两种形式: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被动性质的表示法,即“显性被动句式”。

从意义上能理解出其中的被动含义,而句中没有任何特殊词语能体现其被动含义的被动表示法,称为“意念被动句”、“隐性被动表示法”,或叫“无标志的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最典型的被动句式是“被”字句。

古代汉语中“被”字句是逐步形成的;唐宋以后,“被”字句作为显性被动句式,在口语中逐渐取代其他表示被动的方法。

一、现代汉语表示被动的方法现代汉语表示被动的方式,可以分两种类型:一类是不用特殊标记的,一类是用特殊标记的。

这一点,中国学者早就有了分析。

下面作一些具体说明。

论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论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论古代汉语的被动句前言语法是语言三要素中最稳定,发展演变最慢的一个要素,充分体现了古今汉语的传承性和延续性。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语法上有相一致的地方,但也有不一致的地方。

被动句作为一种句子形式,在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以及在英语等其他语言都大量呈现,这一现象充分体现了语言的灵活多样性。

研究和讨论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并掌握这样一种特殊的句子形式及其用法特点,对我们理解和学习古代文言文有很大的帮助。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和现代汉语基本上是一致的。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被动句是文言文中一种句式,为了强调宾语的受动地位,可将宾语置于主语的位置,主语置于宾语的位置。

关于文言文中的被动句,目前汉语语法学界探讨较多的是其类型,且讨论得较为简略,而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基于此,我想就此展开讨论,以期深化对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认识。

一、古汉语被动句的类型古代汉语被动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另一种则是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其中,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只能从主语同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上去理解,而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常见的有四种形式,分别是“于”字被动句式、“为”字被动句式、“见”字被动句式、“被”字被动句式。

(一)形式被动句。

所谓形式被动句,就是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是指在谓语动词的前后用一些特殊的结构形式来标志和助成被动。

常有如下几种情形:1、在动词后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例如:(1)闵王毁于五国,桓公劫于鲁庄,无它故焉,非其道而虑之以王也。

《荀子王制》——齐闵王被五国打败,齐桓公被鲁庄公(的臣子曹沫)劫持,这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不按正确的方法去做,却企图称王于天下。

在“闵王毁于五国”这个句子中,就动词“毁”来说,主语“闵王”是被动者,是“毁”的对象,“五国”是主动者,因而“闵王毁”是“闵王被毁”。

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五国”是靠介词“于”引进来的,在“桓公劫于鲁庄”这个句子中,就动词“劫”来说,主语“桓公”是被动者,是“劫”的对象,“鲁庄”是主动者,因而“桓公劫”是“桓公被劫”。

现代汉语被动句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被动句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被动句研究综述汉语当中,被动句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句式类型,同时也是备受关注的一类句子。

本文以“现代汉语被动句研究综述”为标题,对近年来被动句进行综合性研究,具体涉及到被动句的构词方式、意义演变及其名义功能等等。

本文旨在为今后更深入系统地研究被动句提供基础及参考。

一、被动句的构词方式被动句的构词方式在汉语当中有三种,即被动态形容词,变形的动词或者句子和原形的被动动词结构。

1.动态形容词:被动态形容词实质上是对以被动动词结构表达的被动形式的便利性的补充。

“被”的词形可以用“被”的形容词来表示,如被弃、被抛弃、被抛弃等。

2. 形的动词或者句子:有些被动语态可以用变形的动词或者句子来表示,如“要……被……”、“被看作……”、“想到被……”等,它们表达的是被动含义。

3.形的被动动词结构:这是最常见的被动句形式,即由被动动词结构所组成。

被动动词结构可以由不定式、分词、动名词等结构构成,这也是被动句最基本的构成形式。

二、被动句的意义演变被动语态的出现将意义的表达从动作的开始变成了动作的结果,从而使被动句表达的意义比原形动词更加具体而丰富。

1. 从动作的施行者转移到动作被施行者:比如“他把房子租了出去”可以表达为“房子被他租了出去”。

2. 从动作的发生到动作的结果:比如“她把它弄坏了”可以表达为“它被她弄坏了”,这样表达的意义可以从动作的发生转变为动作的结果。

3. 从动作的动力转变到动作的结果:比如“天气太热,他把房子窗户关上了”可以表达为“房子的窗户被他关上了”,从而表达出天气使他关上窗户的结果。

三、被动句的名义功能被动句在语言表达上有三种名义功能:强调,扁平化和让步。

1.强调:被动句可以用来强调对动作的作用者,从而更加凸现出动作的重要性。

如“这里的污染被坚决地治理”,强调的是污染的治理工作,而不是污染的存在。

2.平化:被动句有可能将原本构成主谓关系的动作从原形句中抽取出来,从而进行分离,使动作关系更为扁平化。

浅谈汉语被动句式和“被”字句

浅谈汉语被动句式和“被”字句

种是“ 为 ……所 ” 式; 第二种是 “ 被” 字句 。如 : ( 1 ) 吾 悔不听蒯通 桂被村 里选成劳 动英雄 , 又选成 妇联主席 , 李成 又被上 级提 升到
之计 , 乃为儿女子所诈 。( 《 史记 ・ 淮阴侯列传》 ) ( 2 ) 卫 太子为江充 区上工作了。( 赵树理《 传 家宝》 ) 所败。( 《 汉书 ・ 霍光传》 ) ( 3 ) 范雎 为须贾所谗 。( 《 论衡 ・ 变动篇》 ) 般来 说 , 这种语 法结构只 出现在书面语 中 ; 口语 中的被 动
关键 词 : 被动句式; “ 被” 字句 ; 使 动句


汉 代 以 前 被 动 句式 概 述
成为定论。而正是 由于“ 被” 字本身就具有表示 “ 遭受 ( 痛苦等 ) ” 的
汉语 的被 动句式有相 当一部分 只是概念 上表示 被动 而并 没 含义 , 这 与汉 语被动句 的语义是 有相通之处 的 , 所以“ 被” 字才作
有结构特 点 , 如, 鲁酒 薄而邯郸 围 ; 谏 行言 听 ; 我 的 自行车需要 修 为被动的标 志被 固定下来 。“ 五 四” 以后 , 汉语受西洋语法 的影 响,
了等。真正有结构特点的被 动句式大约是春秋以后才出现 的。王 被动式 的使用范 围有所扩大 , 被动式不一定 限于表示感谢不 幸或 力先生在 《 汉语 史稿》 一书 中曾对汉语被 动句式 的发 展作过 概括 不愉快的事。
“ 与” 等字也可 以表示 被动 , 如: ( 1 ) 我 因八百岁 时偷吃 十颗 , 被王 母捉下。( 《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第十一) ( 2 ) 全忠被克用抟倒。( 《 五 代 史平话》 唐史 ) ( 3 ) 关兴 、 张苞纵 马冲突 , 被乱箭射 回。( 《 三 国演

文言文被动句的用法例解

文言文被动句的用法例解

被动句是文言文中一种特殊的句子形式,掌握其用法特点对理解文言文帮助很大。

基本原理:被动句是相对于主动句而言的。

在动词性谓语中,主语是施动者,即动作行为的发生者,这种句子称为主动句;反之,主语是受动者,即动作行为的接受者,这种句子称为被动句。

比如,“大雨把战士们淋得浑身湿透了。

”这是主动句,“淋”的动作行为是“大雨”发出的。

“战士们被大雨淋得浑身湿透了。

”这是被动句,主语“战士们”是“淋”这一动作的接受者。

被动句的语法特点:通常情况下,主语施加的动作行为的对象是宾语,有时为了突出宾语的受动地位,可将宾语置于主语的位置,但是,为了不改变句意,必须在动词前加“被”,并让动作的施动者做“被”的宾语。

比如,“我们打败了敌人。

”——“敌人被我们打败了。

”如果不加“被”句意就反了——“敌人打败了我们。

”被动句中的“被”可以用“让”、“给”、“叫”来代替;被动句说不出或者不需要说出施动者时,“被”字后面可不带宾语。

如上例可以说成“敌人被打败了。

”——没有引进动作的施动者“我们”。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也用被动句表达,只不过使用形式要比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复杂得多,其句子的结构方式也和现代汉语不大一样。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一、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的句意。

例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此句中“周郎”是“困”曹操(孟德)动作的施动者,用“于”引进,组成“于+宾语”的结构,表明“困”这一动作行为是“周郎”发出的。

如何理解呢一看动词性谓语的动作行为是谁发出的,是主语发出的,就是一般的陈述句,是“于”的宾语发出的,就是被动句。

这一点和使动用法的特点相似。

二看动词性谓语的动作行为是怎么发出的,是不是符合情理。

比如,例2:“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廉颇蔺相如列传》此句主语是省掉了定语“相如”的“使”。

是理解为“相如的出使没有侮辱诸侯”恰当呢,还是理解为“相如的出使没有被诸侯侮辱”恰当呢那就要看看施动者发出“侮辱”这一动作行为是不是合乎情理。

解读文言文句式之被动句

解读文言文句式之被动句

解读文言文句式——被动句含义: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一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⑴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王建禽于秦。

(禽,通“擒”)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

“于”可译为“被”。

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是被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⑵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

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⑶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

例如: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

(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司马迁《陈涉世家》)④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司马光《赤壁之战》)⑤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鸿门宴》)⑷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二古代汉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指句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叫做是意念被动句,这种被动句没有明显的标志,但翻译时需要翻译成被动句。

浅谈汉语被动句式和“被”字句

浅谈汉语被动句式和“被”字句

浅谈汉语被动句式和“被”字句作者:于永红来源:《新课程·中旬》2014年第02期摘要:汉语被动句式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到近代汉语中,“被”字句逐渐平趋于成熟和稳定,并发展成为现代汉语被动句式的主要形式。

试图就汉语史上被动句式的演变作一简要概述,并着重探讨“被”字句的产生和发展。

关键词:被动句式;“被”字句;使动句一、汉代以前被动句式概述汉语的被动句式有相当一部分只是概念上表示被动而并没有结构特点,如,鲁酒薄而邯郸围;谏行言听;我的自行车需要修了等。

真正有结构特点的被动句式大约是春秋以后才出现的。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一书中曾对汉语被动句式的发展作过概括的描写。

先秦的被动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类型:即“于”字句、“为”字句和“见”字句。

被动式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种形式:第一种是“为……所”式;第二种是“被”字句。

如:(1)吾悔不听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

(《史记·淮阴侯列传》)(2)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汉书·霍光传》)(3)范雎为须贾所谗。

(《论衡·变动篇》)二、近代汉语被动句式在近代汉语中,“被”字句是最主要的被动形式之一;除了“被”字外,还有“吃”“乞”“着”“做”“把”“拔”“教”“叫”“得”“给”“与”等字也可以表示被动,如:(1)我因八百岁时偷吃十颗,被王母捉下。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第十一)(2)全忠被克用抟倒。

(《五代史平话》唐史)(3)关兴、张苞纵马冲突,被乱箭射回。

(《三国演义》第八十回),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一系列表示被动的词,到了现代汉语里,绝大部分已经不常用了;或者只是在口语和某些方言区里还在被使用。

只有“被”字却成了最强势的被动结构的标志。

要探讨这一问题,就得从“被”字本身的语义演变说起。

三、“被”字句的演变“被”字最早是名词,本义是:“(睡觉时的)覆盖物。

”《说文》:“被,寝衣,长一身有半,从衣皮声。

”“被”字用为动词,意为“覆盖”。

古汉语语法研究——“为”字被动句研究解析

古汉语语法研究——“为”字被动句研究解析

❖ 2、两种意见的优点与不足
A.述宾结构说
优点:这种说法能合理解释所字结构是名词 性结构;
不足:不能解释下面的例子:
(11)其秋,单于怒浑邪王休屠王居西方, 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史 记·匈奴列传》)
(12)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 道。”(《史记·大宛列传》)
(13)吏出,不敢舍邮亭,食于道旁,乌攫其 肉。……后日,吏还,谒霸,霸见,迎劳之, 曰:“甚苦,食于道旁,乃为乌所盗肉。” (《汉书·黄霸传》)
❖ 三、“为”字被动句的功能特点
❖ “为”后的宾语V动词性是表面的,实际上 它是用为名词;
❖ 这类“为”字句仍然表示被动义,但它是 用述宾结构(主动形式)表示的,而且被 动义不由”为”字表示,而是由宾语V表示 (后来加“见”“所”表示);
❖ 宾语V具有名词性和被动义两个特点。
❖ (一)宾语“V”的名词性 ❖ 例: ❖ (25)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
(19)此宝也,宜为君子器,不宜为细人用。 (《韩非子·喻老》)
(20)夫国亦有社鼠,人主左右是也,……不 诛之则为乱,诛之则为人主所案据。
( 《 晏 子 春 秋 ·内 篇 问 上 》 ) (21)楚人将以叔孙穆子为戮。
(《国语·鲁语下》) (22)昔吴王夫差以强大为天下先,强袭郢而
栖越,身从诸侯之君,而卒身死国亡,为
(一)“为”字被动句最初是以述宾结构(或 主动形式)表被动义,“为”是动词述语。
(二)受“见”“被”句格式类化,“为”字 句由述宾结构变为助动或介动结构,“为” 带上被动义变为助词或介词,所字结构变为 动词性结构。
(三)述宾结构说与早期的语言事实相符,助 动说和介动说与类化后的语言事实相符,缺 点在于二者都没有看到“为”字句的发展变 化过程,并且相互否定,因而结论有得有失。

文言文阅读中被动句句式

文言文阅读中被动句句式

文言文阅读中被动句式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一、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一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⑴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王建禽于秦。

(禽,通"擒") 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

"于"可译为"被"。

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是被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⑵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

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⑶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

例如: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

(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司马迁《陈涉世家》)④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1.有助動詞“ 1.有助動詞“可”或以副詞“足”作狀語的句子, 有助動詞 副詞“ 作狀語的句子, 通常是意念上的被動句。 通常是意念上的被動句。 3)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左·隱元) 可 4)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韓非子·五蠹) 可 5)抑為采色不足視於目與?聲音不足聽於耳與? 足 足 (孟·梁上) 2.名詞主語直接位於謂語前構成的意念被動句。
38)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見 於 39)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史記·廉頗藺 見 於 相如列傳)
3.漢代以後,“見”用在動詞前,有時不表被動,而是 漢代以後, 用在動詞前,有時不表被動, 表示對自己怎麼樣。 表示對自己怎麼樣。
40)生孩六月,慈父見背。(李密:陳情表) 見 41)冀君實或見恕也。(王安石:答司馬諫 見 議書)
46)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史·陳) 47)嵩將詣州訟理,為所殺。(張中丞傳後 敘)
(五)被字句 在動詞謂語前加介詞“ 在動詞謂語前加介詞“被”引進行為動作的主動 這種句式萌芽于戰國末,漢代用例增多。 者。這種句式萌芽于戰國末,漢代用例增多。 先秦時期, 可用作及物動詞, 受到、 先秦時期,“被”可用作及物動詞,表“受到、 蒙受” 蒙受”。
古代漢語的被動句
第一節
古代漢語表示被動的兩種方法
一、被動的含義 被動是就句子中主語和謂語之間的語義關 係而言,指主語是謂語動詞的受支配者。
1)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史記· 范雎蔡澤列傳) 2)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荀·修身)
二、古代漢語表示被動的兩種方法 古代漢語表示被動的兩種方法 漢語 (一)用主動句式表示被動意義——意念被動 用主動句式表示被動意義——意念被動 句式表示被動意義—— 沒有任何表被動的標誌詞。

方案-探析古汉语中意念被动句

方案-探析古汉语中意念被动句

探析古汉语中意念被动句'探析古汉语中意念被动句所谓特殊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上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的而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就变成了特殊句式。

这些特殊句式在文言文中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和固定格式等,本文就文言文中的被动句的某一方面做一个简略的分析。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被动句根据有无形式标志,可分为有标联盟志的被动句即被动式和无标志的被动句即意念上的被动句两种,本文单从意念上的被动句进行探究。

一般认为,被动句包括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即意念上的被动句和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两类。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里将意念上的被动句撇开,认为只有“具有结构特点”的被动句才能称之为被动句式,也就是他所说的“为”字句和“见”字句。

郭锡良先生也将无词语标志的被动句排斥在真正的被动句之外。

如果单从被动标记上来说,也许是无可厚非的,但从汉语发展的历史角度来看,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是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语言表达严密化的要求,也是词义引申和词汇语法化的结果之一。

因此,对于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我们不能忽略不计。

意念上的被动句是指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句子的意思去理解,没有专门用来表示被动的词语,也没有形成真正表示被动的句式,它与主动句在形式上是相同的。

例如:1、洎牧以谗诛(《六国论》)。

该句中的动词“诛”要译为“被诛杀”,整句译为“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诛杀。

”若不能将该句中的“诛”译为“被诛杀”,这个句子就很难理解了。

2、是时屈原即疏(《屈原列传》)。

该句中动词“疏”要译为“被疏远”,即“这时屈原已经被怀王疏远”。

3、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矩,可怜焦土。

(《阿房宫赋》)。

该句中动词“举”要译为“被攻占”,即“函谷关被攻占了”。

再如战国时期反映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也是代表了战国时期散文的最高成就的《荀子》一书中,也出现过大量的意念上的被动句,占了全部被动句数量的一半以上,从它的数量和运用频率来看,在荀子生活的时代,意念上的被动句是人们极为常用的表达方式。

现代汉语语法——被动句

现代汉语语法——被动句

现代汉语语法——被动句学案博苑12-14 0545现代汉语语法——被动句“用介词“被”或“叫”“让”等引进动作施事的一种句式我们称为被”字句。

句子的主语是动作的受事。

基本结构:名(受事)+被+名(施事)+动+其它例如:敌人被我们打败了。

(我们打败敌人)他被公司开除了。

(公司开除他)“被”书面语色彩较浓,口语中常用“叫”“让”;“被”的宾语有时可以不出现,“叫”“让”的宾语则必须出现。

例如:他被老师批评了一顿。

(他被批评了一顿)困难终于被大家克服了。

(困难终于被克服了)(*困难终于叫/让克服了)运用“被”字句要注意以下几点:1、“被”字句和“把”字句一样,动词都是具有处置意义的动词。

能进入“被”字句的动词比“把”字句范围稍大一些,如“看见”“听见”等感觉动词、“知道”“认为”等认知动词等可以进入“被”字句。

例如:那件事让他知道了。

他们俩的话被老王听见了。

但是,表示人体自身部位动作的动词一般不用于“被”字句。

例如:举(手)、抬(头)、踢(腿)、睁(眼)等。

但是却可以用于“把”字句。

*头被他抬了起来。

*手被我高高地举了起来。

他把头抬了起来。

我把手高高地举了起来。

2、“被”字句的主语即受事是确指的。

例如:那封信被李明取走了。

(*一封信被李明取走了)最后一张票被一位老人买去了。

(*一张票被老人买去了)3、“被”字句谓语不能是单个动词,动词后要有其他成分。

例如:他被敌人捆了起来。

(*他被敌人捆)今天忘带伞了,被雨淋了。

(*被雨淋)4、“被”字句多数用于不如意、不愉快的事情,特别是在口语中。

(见上述例句)5、“把/被”句表示否定意义时,否定词应在“把/被”前。

例如:困难没把他们吓倒。

(*把他们吓不倒/把他们没吓倒)小树没被大风刮倒。

(*被大风刮不倒/被大风没刮倒)。

古汉语被动句历史演变的研究综述

古汉语被动句历史演变的研究综述

古汉语被动句历史演变的研究综述本文从历时的角度,以古汉语被动式起源、发展为线索,把古汉语被动式的研究综述分为四个专题:上古汉语被动式的起源、先秦汉语被动式的发展、魏晋六朝被动式的发展以及从唐朝至清代被动式的发展。

对此有所研究的各学者,根据他们的研究专题分别归类在四个专题中,以做论述。

一、上古汉语被动式的起源(一)被动式起源时间的探究被动式的起源在汉语史研究中还尚未解决,以前通常认为被动式是春秋以后才产生的。

郭沫若、杨树达、于省吾等学者对金文的考释中都曾涉及到西周金文中存在被动式,但只是在他们的著作中零星提到,并不系统,也没有进行专门的考究。

1980年,杨五铭提出西周金文中介词于引进施事对象的句式就是汉语最早见的被动式。

该论点得到王力、潘允中等学者的认可,被动式起源的时间自春秋说到西周说,研究又较以前进了一大步。

唐钰明、周锡馥则提出思考:西周金文的被动式已重新得到认识,那么商代甲骨文的情况又如何呢?他们把眼光追溯到了西周以前的商代,通过考察甲骨文,认为先秦汉语被动式的起源,应上溯至商代。

商代被动式为数不多、形式单一,于字式是最早出现的形式。

张国光对西周金文中于字式被动句提出了质疑,认为甲骨文中尚无被动于字式,怎么到了西周初期就突然出现了,他的怀疑从另一方面证实了唐钰明认为商代就出现被动式的观点。

关于古汉语被动式的起源问题,各学者研究了从西周金文到典籍,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至今得出较统一的观点,即至少西周金文中已经出现于字式,被动式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而不是春秋以后的事。

(二)上古汉语被动式起源的形式对于古汉语被动式起源形式的研究,学界也有争议。

日本的桥本万太郎在《汉语被动式的历史区域发展》一文中提出汉语先有被动句,到了中世纪,汉语跟北方阿尔泰语接触后,汉语被动式在北方才演变成使动被动兼用型。

但这个观点在学界却受到质疑,冯英通过考察汉语的亲属语言彝语、载瓦语,发现这两种语言里也有类似阿尔泰语系里土族语的使动被动兼用现象,并且在先秦汉语里也不乏其例,如: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被动句知识整理

被动句知识整理

二、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即“谓语+于……”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触龙说赵太后》)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司马迁《屈原列传》)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

如:(1)有罪受.贰。

这种句式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主动者也能引出。

如果需引进主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

如:(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4.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

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为……所……”,自产生后,就成了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

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6.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

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7.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

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浅谈古代汉语里的被动句式

浅谈古代汉语里的被动句式

浅谈古代汉语里的被动句式古代汉语里的被动句式是汉语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发生变化,功能也发生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动句式的地位也不同。

本文将从古代语言被动句的历史变迁、语义特点、语法功能、音韵特征及用法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期对古代汉语里的被动句式有更深刻的理解。

一、古代语言被动句式的历史变迁早在古代,汉语就有了被动句式,形式上以及语义上早出现这种表达形式,但此时被动句式仅用于表达客观状语和使用及物动词短语,被动句式没有在这个时期扮演多大的作用。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古代汉语的被动句式逐渐发展出完整的表达形式,语义特性也更加丰富。

从春秋时期到汉朝,再到唐宋之后,古代汉语的被动句式不断发展,变得更加完善多样。

二、古代汉语被动句式的语义特点从古代汉语被动句式的语义特点来看,大多数表示被动的句式采用“被+及物动词”的结构,即“被”可以作为表达被动的标志。

通过“被”的使用,可以将动词的主语变成被动的对象,从而改变句子的语义及表达方式。

古代汉语的被动句式也包括“被+不及物动词”的结构,此时不及物动词的宾语可以指示被动的对象。

此外,古代汉语中还存在着两种表示被动的句式,即“被+名词”及“被+形容词”,其中“被”表示被动,名词及形容词表示动作本身及其状态。

三、古代汉语被动句式的语法功能古代汉语被动句式有着多种语法功能,它们不仅是一种表达,也可以用作句子的变换和修饰。

在古代语言中,被动句式有时可以用来突出语气,强调句子的重点。

此外,被动句式还可以表示对被动句的否定,可以表达不确定的动作,也可以表达主谓关系的变换,以及表示时间状语的变换等。

四、古代汉语被动句式的音韵特征古代汉语的被动句式也有音韵特征,不同的音韵特征可以使句子听起来更加流畅、自然,这在句子的表达效果上也有很大帮助。

例如,在古代汉语中,词语之间常常会有重叠,这就会使句子听起来更加自然。

此外,古代汉语中,声调的使用也会影响句子的语气,从而帮助句子表达的更准确。

汉语被动句式的偏误研究及教学建议

汉语被动句式的偏误研究及教学建议

汉语被动句式的偏误研究及教学建议随着汉语学习者的不断增多,汉语被动句式也逐渐成为学习者需要掌握的一部分语法知识。

然而,对于被动句式的理解和应用,学习者往往存在着一些常见的偏误。

本文将从偏误的来源、分类以及教学建议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汉语被动句式的偏误来源1.英语思维习惯的影响许多汉语学习者的第一门外语是英语,习惯于用英语的思维方式来学习汉语。

在英语中,被动语态常被用来强调句子中的主语,而在汉语中,主语通常在句子中的位置很重要,因此被动语态的使用稍微有些不同。

尤其是在听说方面,学习者可能会不自觉地将英语的被动语态应用到汉语中,导致语法错误。

2.句法结构的混淆在汉语中,一些动词既可以用主动语态表示也可以用被动语态表示,例如“看”“听”“读”等,但是主语的不同表示形式会导致句子结构的变化,需要注意正确运用。

此外,用于表示被动语态的助动词“被”、“受”等因其语法结构的复杂性,也容易让学习者在使用时出现一些偏误。

3.篇章语境的误区在表达过程中,汉语学习者可能受到篇章语境的限制,导致对被动句式的运用出现偏误。

例如,学习者可能因为篇章语境需要强调某个动作而使用了被动句式,而实际上句子中的主语是需要强调的。

二、汉语被动句式的偏误分类根据偏误的来源及出现的地点,可以将汉语被动句式的常见偏误分为以下三类:1.结构错误例如:这个问题解决不了。

(被动句应为“这个问题不能解决。

”)2.主语错误例如:我们被考试。

(应为“我们参加了考试。

”)3.动词错误例如:这个问题受到了好的解决。

(应为“这个问题得到了好的解决。

”)三、教学建议为了帮助汉语学习者消除汉语被动语态使用中的偏误,本文提供以下教学建议。

1.加强语法知识学习学习者需要了解被动语态的定义和使用方法,以及主语、宾语、句子结构等语法知识。

可通过示范、问题解决、互动交流等形式加强学习。

2.注意语言输入教师应注意语言输入的简洁明了、规范准确。

在教材中选取适合程度的语言材料,给学生提供各种语言应用范例,并帮助学生将所学语言知识融入实际中。

《国语》中被动句考察

《国语》中被动句考察

《国语》中被动句考察罗海来(铜仁学院中文系)摘要:本文考察了被动句在<国语>中的分布。

并分析了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语叉上的被动句的语用特点和语用分工。

语义上的被动句成为‘国语>被动句的主流。

关键词:‘国语>;被动o"1;形式标志;语义上:主漉根据谓语的词性.可以把句子分为不同的类型。

动词或动词词组作谓语的为叙述句。

在叙述句中。

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是主语发出的。

叫主动句;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主语承受的。

叫被动句。

一般认为古汉语的被动句有两类。

第一类.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用“于”、“为”、“见”、。

被”、。

受”标志被动语态。

这类被动句又可分为两类:一类被动标志后存在一个名词短语。

然后再加上谓词性成分;另一类直接加谓词性成分。

第二类,语义上的被动句。

这一类没有形式标志表明被动语态.被动意识只能从主谓之同的语义关系上去理解。

本文考察了<国语>中106例被动句的分布情况,特别考察了各种被动句的施事显现与否的情况.并分析了各种被动句的特点.具体描述如下:一、有形式标志的被动旬(一)。

于”字句。

在谓语动词后面,用介词。

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使动词前面的主语明显地具有被动性质。

构成“动词+於+名词(施事者)”的形式。

共2l例。

约占被动句总致的19.8%。

如:(1)八年。

陈侯杀于夏氏。

(周语中)(2)内日于父母,外困于诸侯,是重圉也。

(晋语二)(3)子南之母乱陈而亡之。

使子南戮于诸侯。

(郑语)(4)今山川实震。

是阳气失其所而镇阴也。

(用语上)(5)战而取笑诸侯。

不可谓武。

(晋语三)上面所举例(1)至例(3),其特点是主语是受事者,谓语是及物动词。

且不带受事宾语。

在动词后面用“于”把行为的施事者引进来,这样。

动词前面的主语很明显就具有了被动性质。

“于”引进施事,因此,施事可以得到显现,从语义上看,。

于”是古汉语中非受事成分的标志.它可以用来引进除典型受事以外的与动词有关的名词性成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被动句式探讨(一)
一.被动句的种类及特点
主语为受事,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叫做被动句。

(一)意义上的被动句(受事主语句),主语是确指的某事某人。

房间刚刚打扫过。

他的自行车丢了。

垃圾不要随手乱扔。

护照丢了要及时补办。

思考异同:信写好了。

信被小丽拿走了。

钱包我放在桌子上了。

钱包被那个人给偷了。

(二)使用介词的被动句
1.常用“被”、“叫”、“让”引进施动者。

一壶茶都被他喝光了。

我同学前天叫人给打了。

那道难题让他无意中解决了。

小偷很快被警察抓走了。

2.被动句的结构和特点
主语(受事)+ 被(叫、让)+ (施事)+ 动词+ 其他成分
那本词典还没有被她借走。

他昨天叫老师狠狠批评了一顿。

地毯叫谁踩脏了。

冰箱里的东西全被吃光了。

那女婴刚出生就被父母无情地抛弃了。

(三)被动句的特点
(1)主语是确指的或已知的。

(2)被动句中没有其他状语时,谓语动词一般不能只是一个简单的动词,需要带其它成分,如补语、宾语或者助词“过”、“了”。

(3)动作的施事不必说出或不能说出,可以用泛指的“人”或者“谁”代替;也可以把施事主语省略。

(4)跟“把”字句一样,被动句式动词也具有处置意味,范围比“把”字句的动词范围稍大些,例如“知道”、“听见”等表示感觉的词也行;但表示身体部位动作的词不用于被动句式,(* 手被她举了起来。

)手是她的一部分,等于没有受事主语。

(5)被动句中的状语,有几个不同的位置:
当状语的语义指向“被(叫、让)+(施事)+ 动词”整个结构时,必须放在“被”的前面;这类状语有否定词、助动词、表示时间的名词以及时间副词、语气副词等,“还没有”、“刚出生就”;
当状语的语义指向受事时,状语放在“被”前还是谓语动词前都可以,“全”
当状语的语义指向“被”后面的施事时,状语必须放在谓语动词、施事的后面,“无情地”、“狠狠”。

(四)被动句中动词的特点
(1)不是所有动词都能用于被动句,只有三类动词强制性地使用:
所表示的动作可以使受事受到损害的,比如打、骂、罚、害、骗、批评、批判、处分、逮捕,等。

所表示的动作可以使受事受到益处的,比如表扬、提拔、推荐、照顾、接见、任命、任用,等。

所表示的动作是对受事的认定或者评价,比如:认为、看成、看作、选为、评为、命名为,等。

(2)不及物动词一般不能单独出现在被动句中,比如“死、坏、醉、碎”等,它们只能以补语形式出现在被动句中。

昨天他被灌醉了。

机场大门玻璃叫我推行李车的时候不小心给撞碎了。

(3)被动句中一般不能只有谓语动词,最常见的是带表示结果的补语。

孩子被护士抱过来了。

老人忽然晕倒在地上,被路人搀了起来。

他被父亲训斥了一顿。

前天电梯坏了,他在里面被困了两个小时。

(4)被动句中的施事宾语有的必须出现,有的出现也行,有的则不能出现。

当着重说明动作的结果时,“被”字句的施事宾语一般会被省略,一般根据常识或者上下文,都能给补充出来;但“叫、让”等宾语都应该出现。

女朋友把话说得那么绝情,他觉得心上好像被刺了一刀。

大火包围了整个屋子,孩子们都被吓坏了。

病人很快被送进了手术室。

他被玻璃扎伤了脚。

他被扎伤了脚。

(* 他让扎伤了脚。


被动句中的施事宾语,如果在紧接其后的句子中做施事主语,施事宾语应该省略。

门被轻轻推开了,妈妈走了进来。

如果被动句中施事宾语是新出现的情况,就不能省略,否则会语义不清。

半夜,他被敲门声惊醒,一下子坐了起来。

她上了马,可那马不惯被生人骑,忽然一声长嘶,直立了起来。

我们爬上山顶,向下一看,瞬间都被山下景色吸引住了。

在主动与被动相对比的句子中,被动句中的施事宾语不能省略。

这个婚与其说是他自己愿意结的,不如说是被父母逼着结的。

他的朋友们都有幸福的家庭,而他,从一出生起,就被命运安排在一个单亲家庭中。

(5)被动句中谓语动词必须带宾语的往往是“被……动词+为/成/作……”形式的句子,表示受事经过施事的动作,产生了变化性的结果。

他被同学们评为优秀毕业生。

她的小说被改编成了同名电影。

对比“被……作为”和“被……看作”的区别。

他被校领导作为学术专家引进到这所著名高校。

他被报社作为新闻记者派到灾区工作。

奥运冠军都被看作是民族英雄。

那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被人们看作是他的巅峰之作。

(6)在“被……所……”句式中,常出现的动词是这样几类:
精神感知、接受类动词,如:感动、吸引、迷惑、了解、理解、承认、认识、熟悉、接受、采纳、关注。

控制类动词,如:掌握、控制、垄断。

受事主语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大家被他的精神所感动,也纷纷慷慨解囊,资助灾区人民。

他被那人的花言巧语所欺骗,加入了传销组织。

小猫被房间里花花绿绿的东西所吸引,长时间不愿离开。

这句名言已经为人们所熟悉。

比赛接近尾声,场上局势完全被甲队所控制,乙队教练知道大势已去,无可奈何。

(7)汉语中表示被动也可以不使用“被”字句,而利用词汇手段来表示。

遭受类动词中,“挨”后接单音节动词,口语性强;“受到”、“遭到”后面出现双音节动词,多用于书面语。

我挨了妈妈一顿骂。

代表团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公司新出台的这个决定遭到了员工的强烈反对。

遭受类动词与“被”字句的区别:
遭受类句式中动词不带补语,很少能表现出受事主语所受的影响。

他昨天被打了个半死。

他昨天挨了暴打,快被人打死了。

他被迫害致死。

他受到了严重的迫害。

(* 他受到迫害致死。


他的论文被批评得一文不值。

他的论文受到了严厉的批评。

(他的论文受到批评得一文不值。


有些动词在“被”字句中必须有补语,而遭受类句子中必须单独出现。

他被冻得直打哆嗦。

小时候经常挨饿受冻。

二.改正下列错句
他的秘密被大家所知道了。

她被老师所批评。

他在登山队逐渐淘汰了。

这个科学原理应用到了生活各个方面。

他被领导派南方去工作了两年。

他被派有名的大学当助教。

你被任命班长了,千万别推辞。

他被派别的工作。

六七岁的小孩子一定需要被父母照顾。

出了很多汗,我的衣服需要被换一换。

他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被大家算是个聪明。

他被大家喜欢。

展览会上,他的作品被展览在大厅中间。

信被我写好了。

运动会上星期被举行了。

作业被老师改完了。

这次活动是被学校组织的。

这种教学法是被法国的一个皇帝发明的。

他尊重别人,因此被大家爱。

他一直被家长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

昨天我被他挨打了。

他这种认真学习的精神值得他受到赞扬。

他突然被辞职了。

那只小狗让它妈妈抛弃了。

老师们要被派出去每年一次。

明天的晚会被小张负责。

他被朋友们很受欢迎。

多亏了你,不然我的钱包被丢小偷。

我感动了长城的雄伟。

一个孩子被妈妈打。

那种地毯被卖得很快。

他看见过那篇被我写的文章。

他是被北京大学派来的专家。

三.被动句的教学建议
第一,分开教学,在初级阶段教授典型的由“被”构成的被动句,中级阶段再学习“叫、让”被动句。

这样可以降低学习难度,减少干扰。

第二,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意义被动句在前,“被”字句稍后一些,而意义被动句没有明显的语法标志,难度更大,学生在这里失误很多,该用意义被动句时,学生往往误用“被”字,还有回避使用的倾向,而将“被”字句无限度泛化;同时日常交际中相对于主动句来说,意义被动句使用频率不是很高,常常可以用主动句代替,所以专家建议“被”字句最好放在初级阶段教授,意义被动句放在中级阶段较好。

第三,中级后期阶段,应该把不能用于被动句式的动词介绍给学生,比如:属于、举行、表演、表白、表示、采取、喜欢、觉得,等。

结合学生偏误反复强调被动句的正确使用。

第四,被动句中状语的位置,应该对中级阶段的学生重点介绍,结合其偏误反复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