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协调师(一级) 知识点汇总
劳动关系协调员基础知识
劳动关系协调员基础知识答:劳动法的宗旨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劳动法的原则则是在实现宗旨的基础上,规范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
三、我国劳动法律体系包括哪些方面?P36答:我国劳动法律体系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工会章程和企业规章制度等。
四、劳动合同法规定了哪些内容?P38答:劳动合同法规定了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解除、终止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等。
五、什么是最低工资标准?P44答:最低工资标准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支付标准,用于保障劳动者的基本工资待遇。
六、什么是社会保险?P47答:社会保险是指由国家和社会共同承担的、以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和社会福利为目的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
七、劳动保障监察的主要职责是什么?P53答:劳动保障监察的主要职责是监督、检查用人单位是否依法履行劳动法律法规和劳动保障制度,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八、劳动保障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什么作用?P57答:劳动保障政策的实施可以促进就业,提高劳动者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增强消费能力,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答:招聘的原则包括公平、公正、公开、竞争、择优和适用。
其基本程序包括:1.确定招聘需求和条件。
2.编制招聘计划。
3.发布招聘信息。
4.筛选简历和进行面试。
5.进行背景调查和体检。
6.确定录用人员。
7.发放录用通知书。
8.进行入职手续和培训。
P69~72答: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劳动市场和劳动力供求关系,以及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就业、失业等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它研究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规律、劳动力价格的形成、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等问题。
同时,劳动经济学也关注劳动者的福利和就业机会,以及政府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作用和政策调控。
劳动关系协调员复习资料1
劳动关系协调员复习资料(一级)一、职业道德基本要求1.职业守则(1)遵章守法,严谨求实。
(2)以人为本,客观公正。
(3)积极主动,热情服务。
(4)公道正派,诚实守信。
二、基础知识1.劳动保障法律体系(1)法学基础知识概述(2)劳动法律体系概述(3)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概述2.劳动关系基础理论(1)劳动关系理论的渊源(2)多元主义视角下的劳动关系理论(3)冲突理论视角下的劳动关系理论(4)一元主义视角下的劳动关系理论(5)中国情境下劳动关系理论的发展3.人力资源管理概论(1)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理论概述(2)工作分析的基础知识(3)员工招聘的基础知识(4)绩效考核的基础知识(5)薪酬管理的基础知识4.劳动经济学基础知识(1)劳动经济学概述(2)劳动力供给与需求(3)工资决定与工资结构(4)劳动力市场制度5.其他基础知识(1)经济学基础知识概述(2)管理学基础知识概述(3)统计学基础知识概述(4)人际交流沟通技巧三、劳动标准管理1.劳动标准实施疑难问题解决(1)国际劳工标准的主要形式、内容和分类(2)核心劳工标准的内容(3)我国实施核心劳工标准情况2.用人单位劳动标准的完善(1)国家劳动标准的主要内容(2)行业、地方劳动标准的内容和分类(3)用人单位必须修改和调整劳动标准的情形3.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1)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原则(2)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流程四、劳动合同管理1.劳动合同的订立(1)不同用工方式和劳动合同期限形式的特点及效果(2)用工的风险点和风险控制方法2.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1)保护商业秘密和竞业限制的政策法规及实施策略(2)反不正当竞争的政策法规及实施策略(3)心理契约的内容和分析方法(4)企业文化的内涵3.劳动合同的解除、终止和续订(1)裁员对象的选择(2)裁员的程序(3)未被裁减人员的管理(4)裁员的效果评价五、集体协商与集集体合同管理1.集体协商的组织开展(1)集体协商的战略意义(2)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协商准备工作的内容(3)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协商组织开展的流程(4)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协商的策略和技巧2.集体合同的订立和履行(1)集体协商评估的意义、原则、内容、主体和方法(2)集体协商改进的必要性、原则和方法(3)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签订的程序(4)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的履行原则六、劳动规章制度管理1.劳动规章制度的制定(1)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体系(2)劳动规章制度合理性审核方法2.劳动规章制度的的实施(1)劳动规章制度实施情况评估原则和方法(2)劳动行政部门审查劳动规章制度的形式和内容七、企业民主管理1.劳企协商管理(1)劳动关系氛围的概念(2)劳动关系氛围的维度与测量(3)构建劳动关系氛围的理论基础(4)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氛围的管理策略2.职工代表大会管理(1)职工代表大会独特的优势(2)新型民主参与制度的种类3.厂务公开管理(1)厂务公开评议和监督程序(2)各种员工民主参与形式所对应的员工权利4.职工董事监事管理(1)民主管理体系评估的常用方法(2)民主管理体系评估的内容八、劳动争议处理1.劳动争议的预防(1)劳动争议预防机制的设计原则(2)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的议事规则(3)员工支持计划的主要模式(4)员工支持计划的干预模型2.劳动争议的协商和调解(1)劳动争议处理方式选择策略(2)劳动争议协商工作规则(3)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制度3.劳动争议的仲裁和诉讼(1)仲裁建议书的效力和作用诉(2)司法建议书的效力和作用4.冲突管理(1)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类型和处理方法(2)冲突管理的模型(3)工作场所冲突管理系统的发展演变(4)冲突管理系统的制度设计和程序设计(5)冲突管理系统的实现。
劳动关系协调师一级-劳动合同管理-张翠萍
预见性不同
终止期限具有现实性,到期一定会发生
解除条件只是一种可能性,可能会出现,也可能 不出现
高级劳动关系协调师 ( 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
1
7
2 8
3
9
4
10
5
11
6
高级劳动关系协调师 ( 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
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 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
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高级
劳动关系协调师
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讲师:张翠萍
张翠萍
讲师简介
PTT国际专业讲师培训导师 TTT国际职业培训师导师 劳动关系协调师高级考评员
高级劳动关系协调师 ( 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
掌握劳动合同的概念、类别和内容,理解劳
1 动合同订立与劳动关系建立的关系,了解无 效劳动合同的相关知识。
2
掌握劳动合同形式的最优选择策略,并用以 指导劳动合同订立的实务工作。
高级劳动关系协调师 ( 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
高级劳动关系协调师 ( 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
高级劳动关系协调师 ( 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
高级劳动关系协调师 ( 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
高级劳动关系协调师 ( 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
劳动合同的内容不得违背法律、法规和集体合同的规定。
劳动合同的内容必须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平等协商 的结果,必须是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 以欺诈、胁迫、乘人之危等手段确定的劳动合同内 容是无效的。
(二)企业文化与劳动合同履行
首先,企业的共同愿景会对于劳动者是否完全履行 劳动合同产生影响。 其次,企业的价值观规定了人们的基本思维模式和 行为模式,是企业的伦理基准,是员工对事物共同 的判定标准和行为准则。
一级劳动关系理论知识要点
一级劳动关系协调师理论知识要点1.劳动标准的定义2.用人单位的定义3.用人单位制定劳动标准适当性表现为:1)合理2)合情3)合法;4.影响用人单位劳动标准实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5.影响工资标准调整理的主要因素:1)劳动力市场因素2)政府法律、法规3)用人单位经营状况6.员工民主参与的定义7.我国批准的第一个国际劳动标准是什么7.劳动合同订立与开始用工是构成劳动关系建立的标志,是劳动关系建立的一般情形。
8.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界定内容的原则是什么9.国际劳工标准的定义10.国际劳动标准的核心和宗旨是什么11.劳务派遣工作岗位中临时性工作岗位是指存续时间不超过半年的岗位。
12.制定用人单位劳动标准的相关方案的可行性分析有哪些13.对用人单位经济效益情况的判断可使用的方法有哪些14.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定义15.对于岗位责任相对比较大的岗位,建议采用全日制用工用工形式。
16.英国学者埃尔金顿先生提出企业社会责任三重底线理论。
17.用人单位劳动标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的方法18.核心劳工标准是国际劳工组织整体劳工标准体系中最要的部分。
19.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有哪些20.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时间计划的制订应采取以终为始的方法。
21.劳动标准定义22.用人单位不得预告解除的情形有哪些23.单位发展战略为制定劳动标准确立了核心思想。
24.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劳动报酬的数额,参照本单位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报酬规定。
26.岗位参照法27. 如果用人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尚未用工,因用人单位原因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劳动者相当于一个月工资标准的赔偿金和为订立、准备履行劳动合同而支出的必要费用。
28.目前比利时、芬兰、爱尔兰等国家的集体谈判属于国家级类型。
29.对于非全日制用工,用人单位需要给员工缴纳什么险30.《劳动合同法》规定付两倍工资的情形31.岗位评估和关键岗位界定的定性评估方法有哪些32.德国将雇主和雇员的关系定为“社会伙伴关系”。
最新劳动关系协调师一级 知识点大全
第一章劳动标准一、劳动标准:劳动标准是指对劳动领域内的重复性事物、概念和行为进行规范,以定性形式或者定量形式所作出的统一规定。
它涉及劳动领域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并决定,或由有关方面批准,以多种形式发布,必需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
用人单位劳动标准是指劳动关系双方共同遵守的劳动方面的办事规程或行为规则。
用人单位劳动标准是国家级、行业级、地方级劳动标准的延伸和细化,是劳动力市场主体——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或用人单位单方以国家、行业、地方级劳动标准为基础,针对本单位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劳动标准。
用人单位的劳动标准仅适用于用人单位范围内的全体劳动者。
二、用人单位制定劳动标准的方式:(1)集体合同;(2)劳动规章制度;(3)劳动合同。
三、简述影响用人单位劳动标准实施的主要因素答:影响用人单位劳动标准实施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四点:1. 劳动监察的力度:劳动监察是行政部门依法对用人单位遵守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违法行为进行制止、责令改正和给予处罚的具体行政行为。
劳动监察监督检查现行劳动法律法规所确定的劳动标准在用人单位贯彻落实的情况,是保证法定劳动标准得以实施的重要手段。
2. 用人单位劳动标准的制定:1)劳动标准的制度过程:制订程序要合理,要科学、民主、合法,充分汲取员工的意见,采用由下至上的方式,要得到基层员工支持,标准更容易落实。
2)劳动标准的可操作性:制定的劳动标准在实用,制定符合企业自身的劳动标准,内容要具体,员工能理解,制定要严谨。
3.用人单位的经营情况:企业经营效益好,劳动标准执行情况就比较好,经营差,很难有效实施劳动标准。
4. 劳动力供求关系;1)供大于求时,企业处于优势,实施劳动标准往往不好。
2)供小于求时,劳动者处于优势,实施劳动标准好才能吸引人才。
四、简述我国基本劳动标准的地方差异1.最低工资标准的差异:我国于2004年3月1日施行的《最低工资规定》第七条有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内的不同行政区域可以有不同的最低工资标准”。
劳动关系协调师一级教材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劳动标准实施管理内容:一、劳动标准是指:劳动领域内的重复性事物、概念和行为进行规范,以定性形式或定量形式所作出的统一规定。
劳动标准分类:按具体内容划分,按适用范围划分,按表现形式分,按执行效力分。
二、用人单位制定劳动标准的形式:1、集体合同。
2、劳动规章制度(主要形式)。
3、劳动合同。
三、简述影响用人单位劳动标准实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劳动监察的力度:劳动监察是行政部门依法对用人单位遵守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违法行为进行制止、责令改正和给予处罚的具体行政行为。
2、劳动标准的制定:(1) 劳动标准的制度过程:A充分汲取员工的意见,采用由下至上的方式,B要得到基层员工支持 ,标准更容易落实。
(2) 劳动标准的可操作性:A制定符合企业自身的劳动标准。
B内容要具体,员工能理解,制定要严谨。
3、用人单位的经营情况:企业经营效益好,劳动标准执行情况就比较好,经营差,很难有效实施劳动标准。
4、劳动力供求关系;(1) 供大于求时,企业处于优势,实施劳动标准往往不好。
(2) 供小于求时,劳动者处于优势,实施劳动标准好才能吸引人才。
四、简述我国基本劳动标准的地方差异?(1)最低工资标准的差异:(2)假期及加班工资支付的差异:(3)休息休假的地区差异:目前我国劳动者享有的假期有10种以上,其中除法定节假日国家有明 确规定外,其它的休息休假都 给了地方制定标准的权力,因此各地的标准 不一,五、制定用人单位劳动标准的程序(或步骤)。
劳动标准可以分为工资或福利待遇标准、劳动规章制度、考勤制度、休息休假制度(2013真题)、绩效考核制度、培训制度等。
都适用于以下相关程序。
如果涉及到方案评估时另要加上相关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内容。
1、用人单位劳动标准制定程序(或方案起草步骤):(1)组织起草班子:班子对问题要调研、讨论、统一意见。
(2)汇报:是对前期调研成果的总结。
(3)正式起草。
(4)征求意见。
(5)公布实施。
劳动关系协调员知识点(全)
第一章劳动标准实施管理(一)劳动标准信息收集1、劳动标准概念:是指对劳动领域内的重复性事物、概念和行为进行规范,以定性形式或定量形式所作出的统一规定2、劳动标准分类:表现形式:法规类、技术类、规范类属性:社会、自然层次:国家、地方、行业、企业作用:强制性、推荐性、约束性3、劳动标准分为法定标准(国家、行业、地方)和用人单位标准(用人单位制定、经劳动关系双方协商)4、劳动标准的内容:工作时间、定员定额、职业培训、工资、福利、休假、未成年保护、女职工特殊保护、社保、劳动安全卫生等5、经历旧中国时期、新中国计划经济时期、改革开放,形成以立法形式颁布、标准化机构颁布、劳动关系双方协商制度三种形式6、劳动基准法始源于日本,流行日本、台湾7、最早的劳动基准法:《学徒健康与道德》1802英国,标志劳动法的诞生、劳动基准法开始8、劳动法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劳动行政法规(国务院颁布)、地方性法规(具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规章(国务院部委和地方政府)9、法律效力范围:法律的时间、空间、对象10、用人单位应在最低工资标准发布后10日内将该标准向本单位全体劳动者公示11、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工资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其补发所欠劳动者工资,并可责令按所欠工资1-5倍支付赔偿金;逾期不支付,按照应付金50%-1倍加付赔偿金12、职工和企业任何一方都可以提出进行工资集体协商的要求,另一方收到协商意向书后,20日内予以书面答复。
工资协议签订后,7日内将协议一式三份报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查。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收到工资协议15日内进行审查。
工资协议生效后5日内向全体人员公告。
13、工资支付办法:以法定货币形式支付;用人单位以书面形式记录,劳动者签字,并保存2年;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提供工资清单;工资在双方约定支付日期内支付;每月至少支付1次14、劳动者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可从工资扣除赔偿,扣除部分不得超过当月工资的20%15、工作时间包括:标准工作时间(8小时/天,40小时/周)、缩短工作时间(少于8小时/天,40小时/周)、综合计算工时、不定时工时16、《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1日17、事故等级:特别重大事故:30人以上死亡、100人以上重伤、1亿元直接经济损失重大事故:10-30人以上死亡、50-100人以上重伤、5000万-1亿元直接经济损失较大事故:3-10人以上死亡、10-50人以上重伤、1000万-5000万元直接经济损失一般事故:3人以下死亡、10人以下重伤、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18、伤亡事故调查报告15日内批复,特别重大30日内批复,特殊情况可延长不得超过30日19、女职工保护:经期、孕期、产期(98天,难产、多胞各加15天)、哺乳期(每天2次,每次30分钟)20、社会保险法特点:强制性、社会性、互助性21、养老保险由国家财政、用人单位、劳动者三方分担22、不得认定为工伤的情形:因犯罪或违法治安管理伤亡的;醉酒导致伤亡;自残或自杀23、单位在发生伤害30日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个人可在1年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劳动保障行政部门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24、工伤鉴定1-4级:退出岗位、终止劳动关系,按月伤残抚恤金(90%-75%)、一次性伤残补助金(24-18个月);5-10级,安排工作,一次性伤残补助金(16-6个月)25、收集劳动标准的途径:法律法规汇编、劳动标准汇编、劳动法配套规定汇编、法律法规单行本、报纸和政府公告、网络26、整理劳动标准的方法:劳动领域专业划分:就业、职业技能、劳动关系调整、工作条件、社保、劳动安全卫生、劳动行政管理劳动标准表现形式种类划分:基础类、管理类、工作类、技术类、其他劳动标准适用层次划分:国家级、行业级、地方级、企业级劳动力市场运行程序角度划分:进入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运行、退出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管理劳动标准表现形式的角度划分:法规类、技术类、规范类劳动标准作用角度划分:强制、推荐、约束27、汇编劳动标准的形式:官方标准汇编、内部标准汇编28、用人单位实施劳动标准的形式:用人单位内部规章制度、集体合同、劳动合同、其他定量和定性形式29、收集用人单位实施劳动标准情况的程序:调研准备阶段(调研计划、背景资料)、正式调研阶段(根据调研计划完成各项调研,完成调研报告)30、收集用人单位实施劳动标准情况的方法:档案记录、调研研究(观察法、访谈法)(二)劳动标准的应用1、劳动标准宣讲方法:书面、口头、会议、讲课2、宣讲效果评估方式:询问、面谈、座谈、电话调查、问卷调查3、宣讲效果评价:4分法(优秀、良好、一般、差)、10分法4、咨询的方法:现场、电话、邮件、视频5、咨询技巧:关系技巧、参与技巧、影响技巧6、1993年以来,中国逐步建立劳动保障监察制度7、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劳动监察公约》规定,劳动监察包括职业卫生、劳动安全、劳动关系三个方面的监督监察职能8、自查的形式:报告、报表9、自查方法:检查范围(普查、抽查)、检查时间(事前自查、事后自查)、主动性(主动自查、被动自查)10、配合国家检查:填写相关年假报表、报送书面材料、配合劳动监察报送相关材料、配合劳动监察的其他工作第二章劳动合同管理(一)劳动合同订立1、《劳动合同法》第7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2、《劳动合同法》第10条2款: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1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最新劳动关系协调员师基础知识重点
劳动关系协调员师基础知识重点第一章劳动关系本章重点:劳动关系的概念和特征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的区别劳动关系的运行和调整政府和工会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作用我国劳动关系的基本情况一、劳动关系的概念、特征和主体(一)劳动关系的概念(重点掌握)劳动关系(laborrelations),也称劳工关系、劳资关系,是指在实现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所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总称。
2008年1月1日我国实行了《劳动合同法》,它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第7条)。
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对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这种社会经济关系,有着不同的表述,比如:劳资关系、劳工关系、劳雇关系、员工关系、劳使关系、产业关系等。
(二)劳动关系的特征劳动关系不同于民事关系和经济关系,它具有以下特征:1.劳动关系的当事人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
2.劳动关系与劳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3.劳动关系兼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双重性质。
4.劳动关系具有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相交错的特征。
(三)劳动关系的主体劳动关系主体,是指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即拥有劳动力的劳动者和使用劳动力的用人单位。
二、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重点理解)“劳务关系”与“劳动关系”虽然字面相近,法律含义却截然不同。
从整体上看,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1.规范和调整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在法律依据方面的主要区别劳动关系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范和调整,劳务关系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进行规范和调整。
2.劳动关系主体与劳务关系主体的区别3.当事人之间在隶属关系方面的区别4.用人单位对当事人在管理方面的区别5.劳动主体在待遇方面的区别三、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和手段(劳动争议的处理)为了促进和实现协调稳定的劳动关系,人们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建立起一整套调节劳动关系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是:集体协商、员工参与、三方性机制、劳动争议的处理和劳动立法。
劳动关系管理笔记(一级人力资源管理师 )
一、集体协商的内容二、集体协商谈判范围论四、集团协商的特点工会组织与企业雇主双方通过集体协商的方式,决定短期货币工资及其他劳动条件,已成为现代市场体制普遍接受的工资决定方式。
集体协商主要采取协商会议的形式。
关于决定一般劳动条件的集体协商应从竞争型协商转向合作型协商。
现代劳动关系的运行强调工资、工时和一般劳动条件通过双方平等协商谈判决定。
反映工会的谈判要求分为上限和坚持点;反映雇主的谈判要求分为下限与坚持点。
集体谈判中工会的最初工资增长要求通常高于竞争工资率上某一点。
工会坚持点低于雇主坚持点才有机会达成协议工会工资要求上限和雇主愿意提供的工资下限构成“不确定性范围”。
P427图6-2集体谈判双方坚持点的确定,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1、宏观经济情况;2、劳动力供求状况;3、货币工资支付能力;4、其他工会组织的集体谈判结果的影响效应5、谈判技巧,社会舆论倾向等影响。
谈判的特征,是谈判的不确定性和特殊复杂性不确定性概括为如下:1、谈判本身的不确定性:延续多长时间、谈判是否有结果、谈判结果是什么等。
2、谈判未来的不确定性:谈判的目的在于未来,双方无法预测未来合同期间的经济形势。
特殊复杂性概括如下:1、劳动者和雇主依存关系影响集体谈判活动;2、工资只是劳动条件的一个方面,集体谈判涉及其他条款;3、工人和雇主之间的关系是长期的。
一、集体协商谈判策略的选择(New)二、集体协商谈判策略的应用(New)1、坚持客观标准1)注意协商方案、观点、意见,相关数据资料判断的公平性;2)注重情理;3)排除主观判断的恒定性;2、坚持长期共同利益取向1)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立场上探求构成对方观点的理由,了解对方最迫切的需求;2)研究对方利益的重要性;3)要注意谈判对方的其他利益,工资、成本、赢利是谈判双方的关注点,但不是全部内容;3、注意对事不对人1)协商谈判的让步、妥协与人际关系的改善无关,不宜在谈判中做出让步来换取双方关系的改善;2)不要将人与事并行争论,避免将谈判内容与双方关系相混淆,造成混乱局面;3)创造条件,寻找更多与对方交换意见,进行双向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工作关系;4、协商谈判策略与企业经营战略的一致性1)要树立全局观念,考虑劳动权、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协同整体利益;2)要建立以市场为中心的观念;3)要正确处理激励与效率的相互关系。
劳动关系协调师(培训)知识要点
劳动关系协调师(培训)知识要点劳动关系协调师是为组织解决劳动关系冲突、维护劳动关系稳定而设立的重要职位。
以下是劳动关系协调师培训中的知识要点:1. 劳动法律法规:作为劳动关系协调师,必须熟悉国家和地方的劳动法律法规。
这包括《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相关法律,以了解劳动者的权益和雇主的义务。
2. 劳动合同管理:劳动关系协调师需要掌握劳动合同的签订、变更与解除的相关规定。
了解不同类型的劳动合同,如固定期限合同、无固定期限合同等,并能熟练处理劳动合同纠纷。
3. 劳动关系冲突调解:劳动关系协调师需要具备解决劳动关系纠纷的调解能力。
了解调解的基本原则和技巧,掌握双方沟通与协商的技巧,帮助雇主和劳动者达成和解并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
4. 工资与福利管理:了解工资支付制度、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法律要求。
能够为劳动者解答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相关问题,并处理因工资争议引发的劳动纠纷。
5. 劳动争议处理:了解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和方法,掌握相关证据的收集和备案要求,熟悉调解、仲裁和诉讼等解决争议的方式,能够为劳动者提供法律援助和咨询。
6. 劳动关系预防与管理:劳动关系协调师应具备劳动关系预防与管理的能力。
能够制定和改进组织内部的劳动管理制度,培训和教育员工了解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预防和化解劳动关系冲突。
7. 业务沟通技巧:作为劳动关系协调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能够与雇主和劳动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倾听双方需求和意见,并能进行有效的谈判和协商,促进解决劳动关系问题的达成。
总结:劳动关系协调师的培训要点包括劳动法律法规、劳动合同管理、劳动关系冲突调解、工资与福利管理、劳动争议处理、劳动关系预防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通过系统的培训,劳动关系协调师能够更好地维护组织内的劳动关系稳定和谐。
劳动关系协调师一级教材知识点汇总
劳动关系协调师一级教材知识点汇总本文旨在为读者概述《劳动关系协调师一级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
本文将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逐一总结每一章的核心内容,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
第一章劳动关系协调师的职业发展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劳动关系协调师这一职业的发展历程和职业前景。
作者指出,随着国家对于劳动关系的重视和劳动者对于权益的认知不断提高,劳动关系协调师这一职业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劳动关系的理论基础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劳动关系的理论基础,包括劳动关系的概念、特征、要素和基本原理。
作者强调,劳动关系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关系,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和分析。
第三章劳动合同管理本章节主要讲解了劳动合同管理的相关知识点,包括劳动合同的签订、变更、续签、解除等环节。
作者强调,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的基础文件,对于劳动关系的协调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章集体合同制度本章节主要介绍了集体合同制度的相关知识点,包括集体合同的概念、特征、要素和基本原理。
作者指出,集体合同制度是劳动关系协调的重要制度之一,对于维护劳动者权益和协调劳动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第五章劳动争议处理本章节主要讲解了劳动争议处理的相关知识点,包括劳动争议的概念、类型、处理方式等。
作者强调,劳动争议处理是劳动关系协调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维护劳动者权益和企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第六章工会与劳动关系协调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工会与劳动关系协调的相关知识点,包括工会的概念、职能和作用等。
作者指出,工会是劳动关系协调的重要力量之一,对于维护劳动者权益和促进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第七章劳动安全与卫生本章节主要讲解了劳动安全与卫生的相关知识点,包括劳动安全、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等。
作者强调,劳动安全与卫生是劳动关系协调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第八章劳动关系协调师的工作方法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劳动关系协调师的工作方法,包括沟通协调、谈判协商、调解仲裁等多种方式。
劳协一级练习题+考试核心知识点
劳动关系协调师(一级)知识点辅助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劳动标准是指对劳104动领域内的( D )事物、概念和行为进行规范,以定性形式或者以定量形式所作出的统一规定。
P2(A)常规性(B)标准性(C)一般性(D)重复性2、最低工资标准中包括个人应承担的社会保险费缴纳和住房公积金的是( C )。
P4 (A)北京(B)上海(C)广东(D)江苏3、自1919 年至2011 年,国际劳工组织已经通过了( B )个公约。
P5 (A)169 (B)189(C)201 (D)210 P54、国际劳工组织的核心和宗旨是确立和保障世界范围内的( B )权利。
P5 (A)雇主(B)工人(C)雇主和工人(D)政府P55、全球化对用人单位劳动标准的影响为( C )。
P12(A)降低劳动标准的竞争(B)提高劳动标准的压力(C)既存在降低劳动标准的竞争,又有提高劳动标准的压力(D)不一定6、( A )是指在一定时期社会赋予企业的经济、法律、伦理以及人道主义的期望,包括遵纪守法、保护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劳工的基本权利和人权、支持慈善事业、捐助社会公益、保护弱势群体等。
P12(A)企业社会责任(B)企业经济责任(C)企业责任(D)企业使命7、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又叫(B )报告。
P14(A)财务(B)非财务(C)经营(D)非经营8、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内容的原则不包括( C)。
P14(A)关键性原则(B)完整性原则(C)时效性原则(D)利益相关者参与原则9、(B )是指要将员工视为单位的利益相关者,遵循公平的原则,充分考虑劳动者的权益,实现劳动关系健康和谐、化解劳动争议,避免劳动冲突。
P24(A)合法(B)合情(C)合理(D)合规10、( C)不属于工资制度设计的原则。
P25(A)按劳取酬原则(B)同工同酬原则(C)绩效考核原则(D)合法保障原则11、(B )是用人单位分配思想、价值观、目标追求、价值取向和制度的土壤。
P26 (A)企业战略(B)企业文化(C)企业责任(D)企业使命12、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D)。
劳动关系协调知识点总结
劳动关系协调知识点总结【一、劳动法律法规】1.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是我国劳动法律体系的核心之一。
它规定了劳动合同的基本内容、签订与解除、变更、终止等方面的规定。
在劳动关系协调中,劳动合同法是重要的依据,它明确了雇主和雇员的权利和义务,为双方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保障。
2.劳动法除了劳动合同法外,我国还有《劳动法》,包括《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
《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包括工资、工时、休假、劳动保护等内容。
在劳动关系协调中,雇主和雇员都需要遵守《劳动法》的相关规定,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社会保险法在劳动关系协调中,社会保险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社会保险法》规定了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保险制度,保障了劳动者在各种情况下的权益。
雇主需要依法为员工购买社会保险,而员工也有权利享受合法的社会保险福利。
4.劳动监察法劳动监察法是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法规之一。
它规定了劳动监察的职责和权限,保障了劳动者在工作中的权益。
在劳动关系协调中,劳动监察法对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劳动合同管理】1.劳动合同签订劳动关系协调的基础是劳动合同的签订。
雇主和雇员需要依据相关法律规定,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并明确合同的期限、工作内容、工资福利、劳动保护等内容。
合同签订是双方达成一致的开始,也是双方权益受到保障的基础。
2.劳动合同履行雇主和雇员在劳动合同中都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在劳动关系协调中,双方需要共同遵守合同约定,保障自己的权益,同时也尊重对方的权利。
雇主需要按时足额支付工资,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必要的劳动保护措施;而雇员则需要按时完成工作任务,服从管理,维护企业的利益。
3.劳动合同解除劳动合同解除是劳动关系协调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之一。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劳动合同可以因为双方协商一致、到期、解聘、辞职、解除等原因而终止。
在解除劳动合同时,双方需要遵守法律规定,保障对方的合法权益。
劳动关系协调师一级教材知识点汇总
劳动关系协调师一级教材知识点汇总一、劳动关系的概念与类型1、劳动关系:指雇主与员工之间在劳动力使用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2、劳动关系的类型:根据劳动关系的主体、客体以及形成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劳动关系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法定劳动关系:指依据法律规定直接形成的劳动关系,如根据劳动合同建立的劳动关系;(2)集体劳动关系:指在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签订过程中形成的劳动关系;(3)事实劳动关系:指在缺乏法定或集体协商的情况下,雇主与员工之间实际存在的劳动关系。
二、劳动关系的协调与处理1、劳动关系的协调:指通过协商、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劳动关系中存在的争议和纠纷,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2、劳动关系的处理:指在劳动关系协调中,采取何种策略和方法,包括调解、仲裁、诉讼等。
三、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1、劳动合同:指雇主与员工之间签订的关于劳动力使用和报酬支付的协议。
劳动合同应当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包括工作内容、报酬待遇、工作时间、保险福利等。
2、集体合同:指工会代表员工与雇主或雇主团体签订的关于劳动条件和劳动标准的协议。
集体合同应当明确劳动条件、工资水平、工作时间、保险福利等,以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
四、劳动争议的解决方式1、协商解决:指雇主与员工之间通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解决劳动争议。
协商解决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公平的原则。
2、调解解决:指在第三方的主持下,通过调解达成协议,解决劳动争议。
调解解决的第三方可以是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或其他组织。
3、仲裁解决:指在仲裁机构的主持下,根据仲裁程序和规则对劳动争议进行裁决。
仲裁裁决具有法律效力,双方应当遵守。
4、诉讼解决:指在法院的主持下,通过诉讼程序解决劳动争议。
诉讼解决是最终的解决方式,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五、劳动法律法规与政策1、劳动法律法规:指国家制定的关于劳动关系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劳动法律法规应当明确劳动关系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关系,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
2、劳动政策:指政府制定的关于劳动关系的政策和措施。
10.一级协调师重点文档
(1.建立规范的劳动标准2.加强劳动合同管理3.实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4.完善劳动规章制度建设5.充分促进劳资沟通与民主管理6.才能减少员工申诉与劳动争议)第一章劳动标准实施管理1.定义:劳动标准:是指对劳动领域内的重复性事物、概念和行为进行规范,以定性形式或定量形式所作出的统一规定。
2.影响用人单位劳动标准实施的主要因素:1)劳动监察的力度2)劳动标准的制定(劳动标准制定过程的合理性;劳动标准的可操作性)3)用人单位的经营情况4)劳动力供求关系。
3.我国基本劳动标准的地方差异:1)最低工资标准的地区差异2)假期及加班工资支付的地方差异3)休息休假的地区差异。
4.劳动标准实施中存在问题的汇总方法:1)资料的鉴别:(1)鉴别资料的真伪(2)鉴别程度2)问题的整理:(1)根据资料的性质、内容或特征进行分类(2)进行资料汇编(3)进行资料分析。
5.制定劳动标准的程序:1)方案的起草步骤(1)组织起草班子(2)汇报(3)正式起草(4)征求意见(5)公布实施2)方案的可行性分析(1)可行性研究的一般要求(2)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6.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概念:又叫非财务报告,是企业就其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内容、方式和绩效所进行的系统信息披露,是企业与利益相关方进行全面沟通交流的重要载体。
7.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原则:1)报告内容原则,报告内容主要有(1)该议题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2)利益相关者对该议题的关注度(3)时代背景。
界定报告内容的3个原则:(1)关键性原则(2)完整性原则(3)利益相关者参与原则2)报告质量原则((1)平衡原则(2)可比性原则(3)时效性原则(4)易读性原则(5)可验证性原则8.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流程:1)项目启动2)组建团队3)制定计划4)资源收集5)内容撰写6)报告设计7)意见征集8)定稿发布9.报告质量提升方法:1)借用外脑、提升报告专业水平2)以终为始,控制报告编制时间3)资料清单,确保资料收集质量4)深入访谈,提炼报告之魂5)数据挖掘,确保报告内容翔实6)反复修改,达到完美。
劳动关系协调员一级考试内容
劳动关系协调员一级考试内容一、劳动关系协调员一级考试内容大揭秘劳动关系协调员一级考试可有点厉害呢,它的考试内容很丰富的哦。
(一)理论知识部分这部分占的分数比例大概是70%左右。
1. 劳动法律法规知识像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这些基本法的条文那是必须得掌握的。
比如说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解除和终止的具体条件,什么情况下用人单位能解除合同,什么情况下劳动者能解除合同,这里面的规定可细致啦。
例如,用人单位在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时候可以解除劳动合同,那这个“严重违反”怎么界定呢?这就需要我们好好去研究相关的司法解释和案例啦。
劳动争议处理的程序也是重点。
从协商、调解到仲裁、诉讼,每个环节的要求和特点都得清楚。
比如劳动仲裁的时效是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这个时间规定可不能记错呀。
2. 劳动关系管理知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劳动关系板块,像员工入职管理中的劳动合同签订的规范流程,要确保合同条款合法合规,保障双方权益。
比如说工资待遇、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等条款,都得按照法律规定来写,不能有含糊或者违法的地方。
员工离职管理中的离职手续办理,离职面谈怎么进行也很重要。
离职面谈的时候,协调员要能够了解员工离职的真实原因,是因为对工资不满意,还是工作环境不适应,或者是和同事有矛盾呢?这有助于企业改进管理,也能让员工走得舒心。
3. 劳动经济学知识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很大哦。
如果劳动力供大于求,那企业在劳动关系中可能就更有话语权;如果供小于求,劳动者可能就更有优势。
这时候工资水平、福利待遇等都会发生变化。
工资决定理论也要了解,像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均衡价格工资理论等,这些理论能帮助我们理解工资是怎么确定的,在协调劳动关系的时候,工资可是个很关键的因素呢。
(二)技能操作部分这部分占的分数比例大概是30%左右。
1. 劳动标准实施管理企业如何制定和执行劳动标准,要符合国家和地方的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关系协调师一级知识点汇总第一章劳动标准一、劳动标准:劳动标准是指对劳动领域内的重复性事物、概念和行为进行规范,以定性形式或者定量形式所作出的统一规定。
它涉及劳动领域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并决定,或由有关方面批准,以多种形式发布,必需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
用人单位劳动标准是指劳动关系双方共同遵守的劳动方面的办事规程或行为规则。
用人单位劳动标准是国家级、行业级、地方级劳动标准的延伸和细化,是劳动力市场主体——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或用人单位单方以国家、行业、地方级劳动标准为基础,针对本单位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劳动标准。
用人单位的劳动标准仅适用于用人单位范围内的全体劳动者。
二、用人单位制定劳动标准的方式:(1)集体合同;(2)劳动规章制度;(3)劳动合同。
三、简述影响用人单位劳动标准实施的主要因素答:影响用人单位劳动标准实施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四点:1. 劳动监察的力度:劳动监察是行政部门依法对用人单位遵守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违法行为进行制止、责令改正和给予处罚的具体行政行为。
劳动监察监督检查现行劳动法律法规所确定的劳动标准在用人单位贯彻落实的情况,是保证法定劳动标准得以实施的重要手段。
2. 用人单位劳动标准的制定:1)劳动标准的制度过程:制订程序要合理,要科学、民主、合法,充分汲取员工的意见,采用由下至上的方式,要得到基层员工支持,标准更容易落实。
2)劳动标准的可操作性:制定的劳动标准在实用,制定符合企业自身的劳动标准,内容要具体,员工能理解,制定要严谨。
3.用人单位的经营情况:企业经营效益好,劳动标准执行情况就比较好,经营差,很难有效实施劳动标准。
4. 劳动力供求关系;1)供大于求时,企业处于优势,实施劳动标准往往不好。
2)供小于求时,劳动者处于优势,实施劳动标准好才能吸引人才。
四、简述我国基本劳动标准的地方差异1.最低工资标准的差异:我国于2004年3月1日施行的《最低工资规定》第七条有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内的不同行政区域可以有不同的最低工资标准”。
实际执行中,我国各地最低工资的数目及最低工资中包含的项目都有差异。
2.假期及加班工资支付的差异:对于加班工资的计算基数,我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规定,各地方的规定也不同,有的采用劳动合同约定工资,有的采用标准工资,有的采用实际工资,有的采用全勤工资的70%。
3.休息休假的地区差异:目前我国劳动者享有的假期有10种以上,其中除法定节假日国家有明确规定外,其他的休息休假都给了地方制定标准的权力,因此各地的标准不一,其中婚假各地差异多达3倍。
五、国际劳工标准1. 国际劳工标准:是指由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国际劳工公约书和建议书,以及其他达成国际协议的具有完备系统的关于处理劳动关系和与之相关联的一些关系的原则、规则。
2. 国际劳工标准的主要形式有: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公约一经批准,成员国必须遵守和执行,而建议书只是建议和参考,没有必须遵守和执行的义务。
目前为止,国际劳工组织已经通过了189个公约和201个建议书。
【只有公约一经批准,成员国必须遵守和执行,建议书不是的,建议书只是建议和参考】3. 国际劳工标准的核心和宗旨:是确立和保障世界范围内的工人权利。
工人权利又称劳工权益,是指法律所规定的处理现代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在履行劳动义务的同时所享有的与劳动有关的社会权益。
4. 核心劳工标准:八个公约法1)结社与自由谈判权,又称结社权或组织权;《自由结社与保护组织权利公约》《组织权与集体谈判权公约》2)禁止强迫劳动;《强迫或强制劳工公约》《废除强迫劳动公约》3)关于平等权限《对男女工人同等价值的工作付予同等报酬公约》《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4)废除童工《1973年最低就业年龄公约》《1999年禁止和立即消除最恶劣形式的童年工公约》我国共批准了23个国际劳工公约,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党政府先后批准了14个国际公约。
六、劳动保障监察事项范围:包括用人单位及执行,劳动合同订立和解除,禁止使用童工,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者工资支付和最低工资标准执行,社会保险参加和缴费,职业中介、职业技能培训及职业技能考核鉴定等到方面的内容,还包括用人单位遵守《工会法》的情况,用人单位遵守外国人和台港澳居民就业管理情况及用人单位遵守就业歧视规定的情况。
七、用人单位劳动标准实施中存在问题的汇总方法:1、资料的鉴别:对搜集来的原始资料进行质量上的评价和核实,对材料进行筛选、取舍,寻找出课题所需要的材料。
包括1)鉴别资料的真伪,2)鉴别程度:常用的鉴别方法是比较法和专注法2、问题的整理:可分三步1)根据资料的性质、内容或特征进行分类;2)进行资料汇编;3)进行资料分析八、制定用人单位劳动标准的程序1、方案的起草(1)组织起草班子;(2)汇报:进行基础调研,进行可行性分析,并形成总结报告;(3)正式起草,劳动标准草案;(4)征求意见,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职工讨论;(5)审查并签发方案,公布实施。
2、方案的可行性分析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是对方案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及可能取得的经济效益及社会影响进行预测,它包括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行性,可行性分析是决策的重要依据,它决定了一个方案是否运行。
(1)可行性研究的一般要求:必须在国家有关的政策、法规的指导下完成。
(2)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技术可行性、财务可行性、社会可行性、风险因素及对策。
九、简述全球化的概念及影响全球化的概念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
全球化对用人单位标准的影响:(1)降低劳动标准的竞争:全球将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转移,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我国一些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出口加工业往往依靠降低劳动标准来获得竞争力。
(2)提高劳动标准的压力:在全球对国际劳工标准、社会责任、全球契约等国际标准更多地承认和施行的大趋势下,迫使各国的劳动标准不得不提高,这对于我国的用人单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十、简述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和影响概念:在一定时期社会赋予企业的经济、法律、伦理以及人道主义的期望,包括遵纪守法、保护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劳工基本权利和人权、支持慈善事业、捐助社会公益、保护弱势群体等,它使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关注客户、社区、员工、政府、股东等利益相关方的需要。
它主要有三大类:通过代表制程序制定的政府及政府间组织的标准;非政府组织制定的民间标准;各跨国公司自身制定的供应链行为准则影响:是一把双刃剑1、迫使用人单位提高劳动标准,给企来带来更多的订单和贸易机会,促进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益的提高,能更好的吸引人力,留住人才,提高绩效。
2、不利因素,会提高国际市场的准入条件,形成新的贸易壁垒,提高企业营运成本,削弱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概念:又叫非财务报告,是企业就其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内容、方式和绩效所进行的系统信息披露,是企业与利益相关方进行全面沟通交流的重要载体。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展变化是:从单项到综合社会责任报告演变,关注雇员,并开始关注环境保护,涵盖经济责任、环境责任、社会责任的综合性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应运而生。
报告原则:报告内容原则:主要考虑3个方面性1)议题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2)利益相关者对该义题的关注度3)时代背景,介定报告内容的主要原则:①关键性②完整性③利益相关者参与2、报告质量原则:1)平衡性原则2)可比性原则3)时效性原则4)易读性原则5)可验证性原则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流程1)项目启动2)组建团队(以外为主、以内为主,内外结合3种构成)3)编制计划(预算、时间计划、成员分工,报告发布方式)4)资料收集(资料包括基础资料和专题资料,专题资料是针对特定问题的专题资料)5)内容撰写6)报告设计7)意见征集8)定稿发布报告质量提升方法:1)借用外脑,提升报告专业水平2)以终为始,控制报告编制时间3)资料清单,确保资料收集质量4)深入访谈,提炼报告之魂5)数据挖掘,确保内容翔实6)反复修改,达到完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通用模板:1、报告前言:报告规范、高管致辞、企业简介以及关键绩效表2、责任管理:主要描述企业在社会责任管理方面的理念、制度、措施以及取得的绩效和典型案例,主要包括:责任治理、责任推进、责任沟通、守法合规3、市场绩效:包括股东责任、客户责任、伙伴责任4、社会绩效:描述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和贡献,包括:政府责任(政策响应、依法纳税、带动就业)员工责任(基本权益保护、平等就业、职业健康、员工发展、员工关系)安全生产、社区参与(本地化运营,慈善捐赠及员工志愿者)5、环境绩效:描述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贡献6、报告后记(展望、报告评价、读者意见反馈)当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及应对策略:1、政府应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对策(1)尽快建立有关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法律法规制度(2)在注重惩罚的同时,更注重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引导(3)政府加强对企业实施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的指导,(4)加强对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教育2、社会应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策略3、企业自身应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策略企业社会责任的层次管理:经济(不亏本)、环境(达标排放)、社会(遵守工资规定,福利规定,按时纳税)三重责任。
三个层次是指:必尽、应尽和愿尽责任用人单位劳动标准的完善用人单位劳动标准的制定必须以遵守强制性劳动标准为前提,发挥强制性作用的劳动标准根据其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分为立法型劳动标准和国家标准化机构批准的强制实行的劳动标准。
立法型劳动标准主要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规章中的规定;国家标准化机构批准的要求强制执行的劳动标准通常是指劳动安全与卫生方面的技术性标准,主要是涉及劳动领域自然科学属性的劳动标准。
十二、简述用人单位必须修改或调整劳动标准的情形1、法律法规修改国家法律法规的修改导致强制实施的劳动标准发生变化,为防止违法风险,用人单位的劳动标准也应作出相应修改。
2、不符合用人单位生产发展需要(1)劳动标准直接影响用人单位的人力成本,劳动标准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2)企业初期,求生存,劳动标准水平较低。
(3)企业发展期,求发展,健全劳动标准体系,保持自身的内外部的竞争力。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当劳动标准不符合企业的发展需要时,必须及时修改和调整劳动标准以保持自身的竞争力。
十三、用人单位劳动标准适当性的主要判断依据和分析方法:(1)合法:劳动标准的内容合法(内容合法就是指用人单位的劳动标准其内容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不能与法律法规相抵触,相抵触的部分是无效的);劳动标准的程序合法(制定劳动标准的过程中,凡属于法定必要程序,都必须严格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