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城山记》柳宗元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合集下载

小石城山记翻译【唐】柳宗元

小石城山记翻译【唐】柳宗元
礼部员外郎。这时遇上当权的人获罪,他被视为一党,同被遣出京城做州刺史。还未到任,又一道被贬为州司马。 居官清闲,愈加刻苦自励,专心读书记诵,写作诗文,如江河泛滥,湖海蓄积,其造诣可谓精深博大无有止境, 但只能恣意寄情于山水之间罢了。元和年间,曾将他和一道被贬的人召回京城,又再次一道出京为刺史,这次子 厚分在柳州。到任之初,他感慨系之地说:“这里难道就不值得实施政教吗?”于是按照当地的风俗,制定了劝 谕和禁止的政令,赢得了柳州民众的顺从和信赖。此地人借钱时习惯用子女作为人质相抵押,如不能按约期赎回, 等到利息与本钱相等时,子女就要沦为债主的奴婢。子厚为借钱的人想尽办法,让他们全都能把子女赎回去。其 中特别贫穷实在无力赎取的,就让债主记下人质当佣工所应得到的酬劳,等到酬劳和所借钱数相当时,便要债主 归还人质。观察使把这个办法下达到其他的州,刚到一年,免除了奴婢身分而回归自己家里的就有近千人。衡山 飞湘江以南考进士的人,都以子厚为老师。那些经过子厚亲自指点而撰写文词的人,从他们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到 很好的章法技巧。 当年他被召入京都而后又被贬出任地方刺史时,中山刘梦得也在被遣之列,要贬到播州。子厚
已经独立成人,能够考中进士,显露出超凡的气象,众人都说柳家有了个好儿子。以后又应博学宏词科考试合格, 授集贤殿正字。他才能出众,端方坚毅,每有议论往往引据古今事典为证,贯通经史百家学说,识见高远,意气 风发,经常使在座的人为之折服。他的名声因此大振,一时间人人都向往和他交游。那些公卿显要们,也争着要 把他收到自己的门下,异口同声地赞誉举荐他。 贞元十九年,他由蓝田县尉晋升为监察御史。顺宗即位后,出任
记》、《石渠记》、《石涧记》、 《小石
城山记》。这一组游记所写的山水之美, 几乎都是作者亲身观察、体验后发现 的,所以这些游记不但描写了山形水 态,而且记叙了作者探寻发现美的过 程.这些奇异美丽的山水景物为世

小石潭记课文原文及翻译

小石潭记课文原文及翻译

小石潭记课文原文及翻译《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散文作品,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一篇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

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记课文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石潭记课文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pèi)环,心乐(lè)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 )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

青树翠蔓(màn),蒙络(luò)摇缀(zhuì),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chè),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zhé)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

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yuē)恕己,曰奉壹(yī)。

小石潭记课文翻译从小土丘往西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

(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道路,下面显现出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像各种各样的石头和小岛。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鱼儿)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乐似的。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原文及参考翻译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原文及参考翻译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原文及参考翻译2008-09-25 19:56小石城山记原文: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封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参考译文: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洞象门。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上帝①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上帝确实是有的。

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凑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上帝似乎不会这样做的。

那么上帝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上帝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

”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材而多产奇峰怪石。

”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题记:“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原文和译文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原文和译文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原文和译文《小石城山记》【作者】柳宗元【朝代】唐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译文: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而后向东,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

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

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

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也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

”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

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古文鉴赏《小石城山记》原文及翻译

古文鉴赏《小石城山记》原文及翻译

古文鉴赏《小石城山记》原文及翻译《小石城山记》“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

文章的前半段描写小石城山的奇异景色,后半段借景抒情,以佳胜之地被埋没不彰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斥逐,蛰居蛮荒,英雄无用武之地。

字里行间,隐隐含有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瞆不明的强烈讥刺。

【原文】小石城山记作者:[唐]柳宗元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1]。

[2],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3],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4],及是愈以为诚有。

有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5],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

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选自中华书局校点本《柳宗元集》【注释】[1]垠(yín银):边界。

[2]睥睨(pìnì避逆):(lì丽):栋。

[3]数(cù醋):密。

[4]造物者:指创造万物的上帝。

[5]更(gēng耕):经历、经过。

伎:同“技”;技艺、长处。

【译文】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象堡垒,有一个洞象门。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象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上帝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上帝确实是有的。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原文及鉴赏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原文及鉴赏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原文及鉴赏【导语】:〔唐〕柳宗元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小石城山记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

小石城山记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

小石城山记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小石城山记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小石城山记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译文: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而后向东,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

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小石城山记译文

小石城山记译文

小石城山记译文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

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

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

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

”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

”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全诗分析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全诗分析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全诗分析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小石城山记唐代/柳宗元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名句赏析】本文中写景的名句是:“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这里运用白描手法,语言简练,但形象逼真,妙趣横生【诗作对比】《小石潭记》和《小石城山记》写景抒情的“情”是否相同《小石城山记》是《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

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

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小石潭记》这首诗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寞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同时也蕴含着作者看见小石潭美景时喜悦的心情。

【诗作分析】这篇散文共计221个字,可谓短小精悍,字字珠玑,描写景物和寓含情感却恰到好处,真是一字不可增添,一字不可删减。

为什么小石城山会遭遇无人赏识的境况呢?这当然是由小石城山所处的偏僻荒凉的地理位置决定的。

要到小石城山,需要从西山道口一直向北,越过黄茅岭下去,再稍稍向北,又折向东;在不过四十丈的地方,还有地层断裂,且被一条河水分开,并有积聚的山石横截在路端。

试想,不是有非常好奇、迫切探峻心理的人,有谁愿意到这里来呢?有谁想到这里来呢?又有谁能和这小山产生心理共鸣呢?也只有柳宗元,也只有被贬的柳宗元。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注意下:方位名词做动词,向下走。

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注意少:通“稍”,稍微,略微。

北:方位名词做动词,向北走。

土断而川分(并列关系)土断:山势突然断落,形成峭壁。

垠Yin:边、岸。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睥睨bì nì或 pì nì,埤堄,城上小墙;梁木丽,欐[lì] 屋梁的意思房屋的大梁。

其旁出堡坞,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堡坞:像小城堡的石头。

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有一个洞象门。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投以小石,丢一块小石子进去状语后置,以小石投,投做谓语,以:用,拿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

环之可上,望甚远。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洞然:石子击水声。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疏数偃仰:疏密起伏。

类,好像。

竹木分布疏密有致,有卧有立,好像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及是,愈以为诚有。

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中州:中原地区。

夷狄:指偏远的永州。

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伎:通“技”。

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经历千百年而不能一献其优美景致而被人们所赏识、承认。

但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是固劳而无用,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不宜如是:不应这样做,即徒劳的把小石城山安排在荒僻的永州。

小石城山记柳宗元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_试题答案及翻译

小石城山记柳宗元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_试题答案及翻译

小石城山记柳宗元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_试题答案及翻译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小石城山记柳宗元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一少北而东少:稍B.有积石横当其垠垠:边,界C.环之可上环:盘旋攀登D.其疏数偃仰数:数字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类智者所施设也B.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古之学者必有师又怪其不为之中州C.环之可上D.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益奇而坚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B.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C.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D.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8.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凝练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小石城山的奇观景物,抒发了对永州山水的无比热爱之情,同时也反映作者对皇帝的反叛之心,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B.“永州八记”生动表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C.文章第二段以议论为主,字里行间,隐隐含有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聩不明的强烈讥讽。

古诗小石城山记翻译赏析

古诗小石城山记翻译赏析

古诗小石城山记翻译赏析【小石城山记前言】《小石城山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后游行而作,是《永州八记》最后一篇。

作者先详细描绘了小石城山的形状、布局,突出其酷似石城。

赞叹山石树木的疏密仰伏,好像高明者有意设计、布置的,然后自然转入关于“造物主之有无”这一重大哲学命题的议论。

作者用欲擒先纵的笔法,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发泄了自己屈遭贬谪,横受压抑的不平。

【小石城山记原文】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小石城山记注释】径北:一直往北。

逾:越过。

黄茅岭: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城西面。

西出:路向西伸去。

少(hāo)北而东:稍向北又向东去。

少,通“稍”。

土断而川分:土路中断,出现分流的河水。

横当其垠(yín):横着挡在路的尽头。

睥睨(pì nì):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

梁欐(ì):栋梁,这里指架支着的梁栋。

欐,栋,正梁。

堡坞(ù):小城堡,此处是指由山石天然形成的。

因此作者称其“小石城山”。

窥:注意,留心。

洞然:深深的样子。

激越:声音高亢清远。

已:停止。

环:绕道而行。

望甚远:“望之甚远”的意思。

箭:指竹子。

益:特别。

“其疏数”二句:意思是,那些嘉树美箭,疏密相宜,起伏有致,好像是聪明人精心设置的。

数(cù),密。

堰(yàn),倒伏。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柳宗元)诗句译文赏析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柳宗元)诗句译文赏析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柳宗元)诗句译文赏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柳宗元系列:唐宋八大家文选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原文】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1,有二道。

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之形2;其旁,出堡坞3,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竹,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4,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5。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6,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7,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释】1黄茅岭:在今湖南零陵西南。

2睥睨(pi ni):同「埤堄」,城上的矮墙。

梁:屋的正梁。

3堡坞:小城堡。

4数:密。

5造物者:古人指创造万物的神。

6列是夷狄:排列布置这样的美景在偏远地区。

7伎:同「技」,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

【译文】自西山山道口一直朝北走,越过黄茅岭向下而行,有两条小路。

一条向西面去,走过去看看,没有看到任何东西;另一条路稍微偏北向东,走不到四十丈远,地形便断开了,河水从此地分开,有许多石头堆积,横为边际。

这上面的形状如城墙、房屋栋梁,旁边有一为守卫而筑的小城堡,好像一道门。

朝里面看去,里面一片漆黑。

我试着投下一块石头,空洞洞地响起水声,其音激越响亮,过了很久才逐渐停息。

环绕着小路,可以走到上面,四面望得很远。

这里没有泥土,却生长著许多好树美竹,非常奇异坚固,树竹的疏密俯仰,好像是聪明人精心布置的。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经很久了。

看到了这一切,我就更加相信造物者一定是有的了。

但又奇怪为什么不把它生在中原地区,而将他生在夷狄之处,隔了千百年也不能呈献其艺技,这真的是劳而无用的神明。

如果不是这样,那么真的没有神明了么?有人说:「这是为了安慰贤人受辱在这里。

文言文《小石城山记》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小石城山记》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小石城山记》原文及翻译《小石城山记》唐代:柳宗元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翻译】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而后向东,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

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

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

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

”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

”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扩展阅读:柳宗元哲学思想柳宗元是一个政治革新的人,推崇“古文”运动。

《小石潭记》原文及译文

《小石潭记》原文及译文

《小石潭记》原文及译文柳宗元《小石潭记》原文及译文《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所创作的一篇散文,它的全名是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出自于《柳河东集》。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小石潭记》原文及译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小石潭记原文柳宗元〔唐代〕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珮通:佩)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下澈一作:下彻)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译文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

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辞赋《小石城山记》原文及赏析

辞赋《小石城山记》原文及赏析

辞赋《小石城山记》原文及赏析《小石城山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后而作,是《永州八记》最后一篇。

【原文】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陰,民又桥焉。

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

若床若堂,若陈筳席,若限阃奥。

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

揭跣而往,折竹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

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水,龙鳞之石,均荫其上。

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得之日,与石渠同。

由渴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由百家濑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

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

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

【译文】从石渠的桥上向西北走,一去到土山的北坡,百姓又架了一座桥。

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倍。

巨大的石头作为水的底部,宽达到水的两岸。

石头有的像床,有的像桌子,有的像门堂的基石像筵席上摆满菜肴,有的像用门槛隔开的内外屋,水流像纺织物的花纹,水泉咚响声像是弹琴声,赤脚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清出一块可排十八九张交椅的空地。

交织的流水,指激撞的`水声,皆在床下;像翠鸟羽毛般的树木,像鱼龙麟甲般的石块,都遮蔽在交椅之上。

古时候的人有谁曾在这里找到这种快乐的吗?以后的人,有谁能追随我的足迹来此吗?到石涧的日子,与石渠相同。

从袁家渴来的人,先到石渠后到石涧;从百家濑上山到这里的人,先到石涧后到石渠。

石涧的源头,在石城村的东南,路中间可以游览的地方还有好几个。

那上面的深山老林更加险峻,道路狭窄不能走到尽头。

【赏析】《小石城山记》也是“永州八记”之一、小石城山位于永州城西北。

柳宗元以欣赏的目光描绘了小石城山的美好景致,同时借景抒情,慨叹美好的自然景物“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这些为景物鸣不平的语言,不正是为自己长期被贬荒远地区,不得施展才能而发出的愤激语吗?文章写景形象生动,有声有色,议论曲折有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小石城山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石城山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石城山记原文翻译及赏析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而后向东,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

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

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

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

”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

”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这篇游记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记叙了亲身经历的旅途见闻和山川景物,几乎用了一半的篇幅抒发了他贬逐永州后游历自然时触景生情的感慨,这自然构成了文章的写景和议论两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石城山记》柳宗元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小石城山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后游行而作,是《永州八记》最后一篇。

作者先详细描绘了小石城山的形状、布局,突出其酷似石城。

赞叹山石树木的疏密仰伏,好像高明者有意设计、布置的,然后自然转入关于“造物主之有无”这一重大哲学命题的议论。

作者用欲擒先纵的笔法,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发泄了自己屈遭贬谪,横受压抑的不平。

作品原文:小石城山记自西山道口径北1,逾2黄茅岭3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4,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5,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6,有积石横当其垠7。

其上为睥睨8、梁欐9之形,其旁出堡坞10,有若门焉。

窥11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12有水声,其响之激越13,良久乃已14。

环15之可上,望甚远16,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17,益18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19。

噫!吾疑造物者20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21以为诚22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23。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24?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25。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26。

”是二者,余未信之。

词句注释:1、径北:一直往北。

2、逾:越过。

3、黄茅岭: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城西面。

4、西出:路向西伸去。

5、少(shāo)北而东:稍向北又向东去。

少,通“稍”。

6、土断而川分:土路中断,出现分流的河水。

7、横当其垠(yín):横着挡在路的尽头。

8、睥睨(pì nì):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

9、梁欐(lì):栋梁,这里指架支着的梁栋。

欐,栋,正梁。

10、堡坞(wù):小城堡,此处是指由山石天然形成的。

因此作者称其“小石城山”。

11、窥:注意,留心。

12、洞然:深深的样子。

13、激越:声音高亢清远。

14、已:停止。

15、环:绕道而行。

16、望甚远:“望之甚远”的意思。

17、箭:指竹子。

18、益:特别。

19、“其疏数”二句:意思是,那些嘉树美箭,疏密相宜,起伏有致,好像是聪明人精心设置的。

数(cù),密。

堰(yàn),倒伏。

类:好像。

20、造物者:指创世上帝。

21、愈:更是。

22、诚:确实是,的确是。

23、“又怪其”四句:意思是说,又奇怪“造物者”不把小石城山安排在中原,反而陈设在这偏僻的蛮夷地区,经历千百年也不能够一展,它的风采,这当然是徒劳而无功用的。

中州,中原地区。

更,gēng音。

售其伎,贡献其技艺,其技艺得到赏识。

伎,通“技”。

售,出售,这里是显露的意思。

24、“神者”二句:意思是,神奇性倘若不该这样,造物者就真的不存在了吧?神者,指神奇性,《易·系辞上》:“阴阳不测之谓神。

”傥(tǎng),通“倘”。

倘若,或者。

不宜,不合适。

如是,如此,指“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的现象。

果,真的。

25、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意思是,小石城山是用来慰藉那些贤明却被贬谪到这里的人们的。

此句是指有人辩“无用”为“有用”的说法。

26、“其气”四句:意思是,那天地间的灵气,在这一带,不造就伟大的人物,却仅仅造就小石城山这样的景物,所以“楚之南”这地方缺少人才而多有石岩。

此句是指有人辩“徒劳”为“功劳”的说法。

其气之灵,这里指天地的灵气。

楚,今湖南、湖北等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

少人而多石,指少出贤人而多出奇石。

原文: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白话译文: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而后向东,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

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

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

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

”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

”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创作背景: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革新运动,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7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

到永州后,其母病故,王叔文被处死,他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心情压抑。

永州山水幽奇雄险,许多地方还鲜为人知。

柳宗元在这漫长的戴罪期间,便到处游览,搜奇探胜,借以开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永州八记》就是这种心态之下的游历结晶,此文是其中的最后一篇,作于元和七年(812年)。

作品鉴赏这篇游记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记叙了亲身经历的旅途见闻和山川景物,几乎用了一半的篇幅抒发了他贬逐永州后游历自然时触景生情的感慨,这自然构成了文章的写景和议论两段。

上段写景。

可分两层,先是指明小石城山的方位:“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反映了作者在永州借游赏自然寻幽探奇。

“无所不到”以排遣悠闲时光和怀才不遇的烦忧的精神状态,继而描述小石城山的奇貌;无论是方位的指点还是景观的描绘,都是在循序渐进中进行的,自然景致随着观赏者的游历渐次展现,这样的笔法使本文的景物描写达到了紧凑而自然流畅的效果。

同时,也给小石城山的发现笼罩上一层神奇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随着横亘路头的积石的出现,紧接着以简洁形象的笔墨勾勒了积石二仁呈现的房屋形状及四围像小城的外貌,于是与“石城”之称吻合。

此后写石上如门的洞穴,其深邃且有水,可感其幽静;“环之可上,望甚远”,则见其高旷;石上没有土壤,却疏密相间、高昂低伏地生一长着秀美的树木竹子,又显其奇丽。

这一段绘声绘色的描述,把石城写得不仅奇美异常,而且生机盎然。

柳宗元曾说过:“游之适夕大率有二:旷如也,奥如也。

”(《永州龙兴寺东丘记》)登其高,有旷达之感;探其奥,有幽奇之得。

小石城山的天然造化、鬼斧神工,实为作者眼中适游的奇妙之地,从而顺理成章地发出了“类智者所施设也”的慨叹。

以本句承上启下,第二段对造物者的疑问就不感突兀了。

第二段是作者由自然景观带来的联想和思索。

作者在这一段里,本意是通过像小石城山这样美好的自然景观却埋没于荒僻之乡,引发对美的事物被压抑、遭遗弃的郁愤之情,并借以抒发贤才遭贬逐的天涯沦落之感,然而却不直抒胸臆。

首句由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到“愈以为诚有”,乃是作者的着意之笔,思索由此伸展。

文章波澜层出,避免了平铺呆板之病。

美好的景观“不为之中州”,反长期沉埋在人迹罕至的僻野,不为人知,不为人用,暗扣柳宗元自己的身世遭际,把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情寄托到被弃置的美丽自然之上,用曲笔表达了身遭贬逐的不平之鸣。

至此,由上段的纯景物描写达到了与主观感受的和谐交融。

在感慨能向人们呈伎献巧的石头和在艰苦的条件下“益奇而坚”的嘉树秀竹“劳而无用”之后,作者又以推想神者大概不会这么作而提出了造物者“其果无乎”的反问,文章再起波澜。

因反问而设答,不说自己借奇石以自慰,却说奇石是造物者安排在这里以安慰那些谪贬到此的贤人;不说自己贬到这荒僻之地的孤单寂寥,唯以自然之石为伍遣怀,却说造物者灵气独钟于石,所以湖南、湖北一带少伟大人物而多奇石。

所透出的天涯沦落、同病相怜、孤芳独赏的痛楚愤懑之情就更深一层。

最后用“余未信之”作结,既可看作对造物者的否定,更流露了柳宗元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希望。

最后这一段议论,从字面上看,是由小石城山的景物所发,实际上它抒发了作者被贬永州后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

把它们放在永州八记的最后一篇结尾,是作者的精心安排。

它表明柳宗元在永州虽然似乎整天游山玩水,饮酒寻乐,实际上内心却充满了矛盾和痛苦;他寄情山水之间,仍在探求真理和正义,这议论是“永州八记”的主旨之所在。

作者简介: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芮城、运城一带),柳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

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

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文学作品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代表作有《黔之驴》、《捕蛇者说》、《永州八记》及绝句《江雪》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