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文化的老师

合集下载

做一个有文化底蕴的教师

做一个有文化底蕴的教师

做一个有文化底蕴的教师文化对于人生的影响全面而深刻,从精神层面来说,人生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文化过程,不断的文化追求应成为教师的自律。

读书即是人类生命个体与世界进行对话与交流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改变着世界,又改变着教师本人。

要成为一个有文化底蕴的教师,读书应成为教师成长过程中一道必须跨越的门槛。

教师的发展来源的于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来源于读书获取的智慧和精神的洗礼,所以教师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一、教师要爱读书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无限地相信书籍的力量”,“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书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进步很重要,对于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做好教学工作更为重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爱学习、勤读书,通过读书学习来增长知识、增加智慧、增强本领,有文化底蕴的教师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才能更履行教师职责。

欲渡人者先渡己,人们将教师赞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应先在书香中浸润灵魂,打造自己生命的品质,追求自己生命的丰盈。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却滋润学子心田;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成为参天大树,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结出满枝桃李芬芳,实现身为教师的最高境界。

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决不是一朝一夕速成的,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沉淀、思考。

而读书是教师最基本、最自主、最普遍的学习提高方式。

有一个理论叫做“蓄电池理论”,认为人的一生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成为一块高效蓄电池,进行不间断的、持续的充电,才能不间断地、持续地释放能量。

对教师来说,读书是最好的“充电”。

二、教师要读好书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开阔的人文视野、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

教师要有能力使自己的才学、智慧和能力提升,使自己做到“开阔、精深、深厚”,最有效的举措就是读书。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5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5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5篇第一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不说通晓天下事理,至少也要初步了解文学、历史、科学、哲学等与语文相关学科的梗概。

而我们有些语文教师除了读教材,备课外,几乎不再去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

还堂而皇之的说出许多自己的理由——小学语文知识结构简单,根本用不着去认真钻研……其实小学语文看似简单,可它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它是小学教学内容的核心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人文性,况且我们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教给他们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还有方法和过程,更重要的是情感和态度。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教师采取的策略往往是学生问学生答,学生回答不了的问题留下课后自己解决。

特别是教师都感到头痛的问题。

对此,我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如果这个问题学生能在课后找到答案自然最好,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找到答案的,是否这个问题本身连老师也回答不了呢?也许有人会说这是老师的高明之处,属于教学机智的范畴,可我不敢苟同。

我以为课堂教学是师生间的一个互动过程,教师应做到有疑必解,言无不尽。

诚然我们在教学中也会遇到这种连教师也一时无法解答的问题,但是也不能把这个问题当球踢给学生而不了了之。

而应积极应对,在课外努力解决这些问题,这也几意味着我们教师不能死抱书本,墨守陈规,在平时必须时常给自己“充电”,增加一点“新能量”了。

人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必须有一桶水”,是的,我们教师要传授知识给学生,自己也得有丰富的知识内涵和阅历才行,那何止是“一桶水”第二篇: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教师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教师----聆听“《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与教师的专业发展”讲座有感2012年的第一场培训是在文化广场的礼堂中聆听了北京教育学院李方院长的讲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李方院长的讲座深入浅出,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国内外教育实践的例证,无论从教师的专业化视角,还是教师的教育智慧的阐述都让我受益匪浅。

以文化人教师心得体会

以文化人教师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有幸成为文化人的行列,深感责任重大。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对文化人教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文化人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化底蕴是一个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它包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对历史文化的感悟、对现代文化的把握。

只有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努力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阅读古典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其次,文化人教师要有爱心和耐心。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

爱心和耐心是教师必备的品质。

面对学生,我们要关心他们的成长,关注他们的需求,尊重他们的个性。

在教学中,我们要耐心引导学生,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同时,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再次,文化人教师要有创新精神。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变革。

文化人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创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途径。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同时,我们要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文化人教师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教师与学生、家长、同事之间的沟通至关重要。

我们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与家长沟通时,我们要尊重家长,与他们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

在与同事交流时,我们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最后,文化人教师要有责任感。

作为教师,我们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教育事业。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感、意志等。

我们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成为他们的榜样。

总之,作为一名文化人教师,我深感自己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做一个有文化素养的教师

做一个有文化素养的教师

做一个有文化素养的教师新洲区邾城二中胡丹近期,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都在认真学习《杏坛追梦》、《重建课堂文件学习》、《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和《我的教育实践》等。

下面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专业标准》对职业教师提出了“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四个方面的要求,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和现代职业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

一、做一名师德高尚的教师。

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是要为实现党提出的宏伟目标服务,党的十八大谋划出“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提出“两个百年”的宏伟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那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教育的根本落脚点。

要让学生具有高素质,教师必须是高素质。

要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师首先要树立理想信念,自觉加深对共同理想信念的认同,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领悟,实现真学、真信、真懂,真正做到入脑入心。

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教师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不仅仅表现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力量,更体现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点滴。

初级中学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学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这是新时期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和神圣使命。

中学教师面对的学生大多是未成年人,品德观、道德观还没有成型,他们具有很强的模仿欲和模仿力,但却具有较弱的明辨是非的能力,缺乏对不良风气和行为的免疫力。

与之朝夕相处的老师对他们往往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老师们的日常行为、言论都会对他们产生较大影响,所以教师要要有高尚的品德和较高的修养。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师德建设,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要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中学教师如何立德树人,如何为人师表,《专业标准》提出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要富有爱心、责任心;要乐观向上,要举止文明;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立德树人作为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

做个有文化底蕴的教师

做个有文化底蕴的教师

做个有文化底蕴的教师
在历史课的教与学的过程中,纵观几千年的历史,不难发现,思想文化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其渗透力穿越时空。

由此我联想到,作为历史课教师,我们在课堂上除了引领学生学习知识外,还要用自身的文化气质和底蕴来感染学生,使文化的馨香飘散在课堂上。

我曾听过一位教师的课,记忆犹新。

那位教师以特有的文化气质、文化内涵征服了课堂,感染了学生,感动了一旁且听且看的我。

有文化底蕴的教师,言谈举止,举手投足,透出几分儒雅之气,有修养,有品位,还透出几分书卷之气。

这样的教师,在课堂上才有魅力;这样的教师,才可以为课堂平添魅力。

教师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那么文化内涵、道德修养、知识结构便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博览群书,刻苦修炼,才能用特有的文化气质和品味来影响、感染学生,才能真正赢得课堂,使课堂真正成为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的地方。

做一个有文化底蕴的教师

做一个有文化底蕴的教师

做一名有文化底蕴的教师
偶然间看到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做一名有文化底蕴的教师”,文章分为两个部分,是两位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同样的问题——《江雪》这首是应该怎样解读?做出的不同反应,以及这两种反应对学生造成的不同影响。

第一位老师的回答完全没有深度,把《江雪》这首被世人称为唐人“无绝之冠”的诗歌“糟蹋”的没
有诗意失去美感,蕴含在诗中的作者的感情荡然无存。

另一位老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提出问题“其实他在干什么?他真的在钓鱼吗?”让学生的思绪一
下子打开了,各种很有深度的思考油然而生,完全释放了学生的情感。

读完这篇文章我确实很有感受,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更要具有一定的教师技能和文化地酝酿,语文学科如此,历史学科更是这样,历史学还盖面太广,而且只是又琐碎,学生的问题往往会出乎意料。

所以,为了能够轻松应付学生的问题,为了能讲一节课讲得更加精彩,教师必须全面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当然,在渊博的老师也有被问住的时候,面对自己不知道的问题,教师应该放下自己的架子,
坦白承认自己不会,并且希望学生和自己在课下努力找到答案。

我想这种坦白进取的态度给学生带来的影响远比不知道答案胡乱误导要强得多。

做一个有文化底蕴的老师

做一个有文化底蕴的老师

做一个有文化底蕴的老师——读《语文:回望与沉思——走近大师》有感曾在一本杂志上看过这样一段话:“小学老师们常常无奈地说,对于小学的教育教学,谁都可以指手画脚。

因为人们往往会觉得:谁没上过小学呢?小学的那些事儿谁不懂呢?于是,大家都来对小学中自己看不惯的现象提意见,而且一人一个说法,谁都觉得自己占理。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对此言有着深刻的体会。

特别是处在小学教育的语文教学第一线上的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引领着学生学习者最基础的学科,就有更深刻的体会,因为你说现在的人,谁还不认识字啊?数学、英语没有专业知识说不出,不敢说。

有些人对语文就可以旁征博引,信口开河,随手拈来。

所以,语文也是饱受争议的一门学科。

果真如某些人所说的那样,语文边缘化到了那种不是语文的程度了么?我认为,不是这样。

语文有它自己独有的魅力,这种魅力,是其它任何学科都无法企及的。

虽然很多人,很看不起语文老师的那点专业知识,但是我想当这个世界都是计算机语言的时候,就是人类相互望着枯竭的眼睛,再也找不到一点点感动的湿润的时候。

人文被实用逐渐推到了遥远的地方。

让我们读一读《语文:回望与沉思》,从四位语文大师的思想中,我们看到了:不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枯竭到非得丢掉那一切,创新到一个完全脱离了语文境界的语文教学中去。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们还是要有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的操守。

读了这本书,感受很深,也有很多想法。

这里还是先从读书伊始的最深刻的一个观点,谈一谈自己对继承国学的一点看法。

叶圣陶文笔可谓令人惊叹,精神可谓令人景仰。

我看到他就有一段很难忘的国学的经历,我想这不能不说是凝聚了古人丰富文化和人文的国学给与的滋养。

如果说这是一个特例的话,我们也可以看看至今任活跃在教坛的那些特级教师。

他们也都有着深厚的语文功底,这种功底,也不尽是来自于现代文化。

还有印象极为深刻的,业已仙逝的商友敬老先生,他在世的时候,也曾说过一些痛恨那些读经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他老先生的深厚文化功底,肯定也有来自古代文化的积淀。

做一个有文化自觉的教师

做一个有文化自觉的教师

做一个有文化自觉的教师鲍瑞燕如何让自己在漫长的教育旅程中行走得优雅从容,这是我们每位教师一直都在思考和盼望的事。

我认为,这就像一粒想要幸福绽放的种子,首先得让根变得充满力量,然后向土壤深处汲取营养一样,作为教师,首先要静心扎根于平凡琐碎的教育工作,做一个文化自觉的老师,汲取属于自己“幸福绽放”的智慧和力量。

如何做一个文化自觉的教师呢?想到这个问题,总会想起刘波教师和他的新书《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

这是一本关于“成长”的书。

书中讲述了刘老师从“草根研究”中启航,一切靠着自己勇敢坚定的摸索,把学习、工作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驶上了专业发展的快车道,接着做教育科研的“领跑者”,带领学校教师一起做研究,研究学校管理、德育、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如何做好教科室主任,逐渐成为了一名研究的专家。

向我们充分展示了一名基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追求做一名有思想、有尊严的教师的成长足迹,《变“等米下锅”为“找米下锅”》、《教科室主任“有为”,教科室才能“有位”》、《变“拦路虎”为“助推器”》、《让自己成为稀缺资源》、《构建校园“学习场”,引领教师爱学习》等一篇篇脍炙真切的文章里闪烁着刘老师独到的智慧和实在的方法,令人叹为观止。

这是一本关于“激情”的书。

哲学家罗素是追求激情的,他说:“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应当有点激情,而教师更应该有激情,因为循规蹈矩、日复一日的教育职业太容易让人出现倦怠。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强烈感到刘老师的身上有一股牛犊般往前闯的劲头,似乎有一种惊人的精力,他的一天好像比我们要多好几个小时似的,每天阅读和研究大量教育报刊杂志,随时关注征稿信息,随时掌握教育热点,浏览大量教育网站,常去名家博客串门,还要不断组织和策划各种读书活动,打理许多有互动的教科研网络论坛和QQ群,写各种各样的文章……刘老师思维有灵气,胸中有志气,对待工作一直充满激情、真诚和新鲜感,让自己永远处在探索和发展的状态中,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一个有文化的老师
——听陶继新先生报告有感
束树源
文化,以文化人。

陶继新老师一直热情的鼓励老师们去阅读典籍,背诵经典,我想我能理解他的良苦用心,因为教书的人,首先应当是一个爱读书的人。

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才能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说过:“教师一旦停止学习,结束‘自我更新’的状态,就会迅速成为‘风雨中的雕像’,课堂也就味如嚼蜡。

”静心回味一下,我们曾教过的课,有哪一节课会让学生念念不忘,会在学生的心田里留下深深的痕迹,恐怕少而又少。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文化底蕴浅薄。

因为我们的文化底蕴浅薄,也就无法拓展我们的课堂教学,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因为我们的文化底蕴浅薄,我们也就只能沿着一个轨迹前进,在一种低效劳动中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

一个知识渊博,风趣幽默,出口旁征博引,讲课左右逢源的教师一定会赢得学生们的青睐。

他或她的课堂一定会象磁铁般具有超强的吸引力。

为什么窦桂梅、于永正、郑杰、詹明道、吴正宪、孙双金、魏书生、于漪等名师的课,学生百听不厌,万听不烦。

我认为,原因之一就是,这些名师靠深厚的文化底蕴,能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在使学生文化知识不断丰富的同时,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学科领域学习的
兴趣,使学生能够厚积而薄发。

当然,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决不是一朝一夕速成的。

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沉淀,需要博览群书,需要体验生活,更需要对书籍和生活所涉及的内容进行深入思考。

陶继新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十几年来,他背诵《论语》、《大学》、《道德经》、《易经》、《金刚经》等古代典籍,始终保持着良好的读书习惯,正是他的“读书破万卷”,才有了他的“下笔如有神”,有了如此多产的成果。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我们是老师,文化的引领者,可是,在我们这个被外圈人称为“知识”形象大使的教师队伍中,还有多少人象陶继新老师那样能够静下心来读书的。

在我看来,如今很多老师多的是浮躁,想的是功利,看的是眼前。

即便读书,也带有较强的功利性,更有的老师,一生只与教材为缘。

其余时间不是与麻将为伴,就是围着酒桌转。

试想,这样的老师怎能形成文化底蕴?他们又怎能把课讲得有声有色?他们的课又怎能让学生喜欢?怎能算得上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泛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成为教育的艺术家和诗人,要想使自己的课堂让学生念念不忘,除练就一身扎实而全面的教学基本功外,重要的就是把读书当作一种内在的精神需求,当成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当成一种生命享受。

通过读书积淀自己的文化底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