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隋唐
1.2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
对三省六部制的理解认识 1.形成:魏晋时三省制形成,隋唐发展完善形成三省六部制, 其分工是中书省掌管政令决策,门下省审议政令,尚书省负
责执行,下辖六部处理日常一切军国事务。
2.特点
(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法令,门下省审核法令,尚书省执
行法令。这样互相制衡,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分 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的效率。 (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起草 (中书)、审核(门下)至执行(尚书)。 (3)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 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
3.评价
(1)宋明理学进一步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
们的自然欲求,更加适应统治者统治的需要,是中国封建社 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2)它重视个人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 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 民族的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成就、影响 【典例5 】(2011·江苏单科·T3)据《与公肃甥书》记载: “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
(2)宋元明清 ①坊市界限被拆除,打破了空间限制,商业市镇兴起和发展, 农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②宋元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如出现了夜市、早市、鱼市等, 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③明清时期:由于商业活动的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 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
赖性减弱。但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实行严格的专卖制度,严
并是写本。”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
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 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 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 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
道教迅速传播;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形成:顾恺之“以形写
高中三年级历史魏晋-隋唐-宋元--专题知识点及练习题
⾼中三年级历史魏晋-隋唐-宋元--专题知识点及练习题□通史时空坐标□时段特征概览总述晋南北朝(220?589年)、隋唐(581?907年)、宋元(960?1368年)是中国古代⽂明继续发展并逐渐⾛向成熟的历史时期改治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进⼀步发展。
隋唐时期,典章制度发达,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进⼀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标志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在此基础上,宋元中央集权制进⼀步完善和发展,基本上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分权的⽭盾经济晋时期,北⽅战乱,⽣产遭到破坏,商品经济⽔平低;隋唐时期,南⽅经济政策调整,⽣产⼯具的改进,交通发达,农业、⼿⼯业繁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度繁荣,经济重⼼南移思想⽂化晋南北朝时期,特⽴独⾏的⼠⼈群体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学等艺术的发展。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了知识分⼦队伍,推动了⽂学艺术的进步。
宋元科技成就突出,印刷术、指南针和⽕药的发明与外传;宋元哲学思想⼀⼀理学有了较⼤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学艺术的世俗性增强,突出代表有宋词、元曲和反映市民⽣活的风俗画板块⼀m国古代史第2讲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明的成熟与繁荣(经济)扬?益⼆考点⼀魏泮南北?h隋唐、宋尤时期的政治⼀、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1.三省体制形成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2.九品中正制(1)含义:地⽅⾏改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物的徳才进⾏评定,区别⾼下列为九等。
'‘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
(2)途径:世家⼤族⼦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仕途;有才学但出⾝低微的⼈很难出任⾼官。
(3)衰落:隋朝时,隋⽂帝把选拔⼈才和任命官吏的权⼒集中到中央政府,废除九品中正制。
⼆、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1.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⑴分⼯①中书省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政令。
第三讲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影响
将官职限定在 此制度虽在当时看 贵族范围内, 来比较完善,但各 由贵胄子弟继 方面都体现出封闭 承祖上的权位。的特征。其形式都 此选官制度使 是以官举士,权操 官吏来源被贵 于上层,百姓不得 族垄断,不利 参与,民意无从体 于有用人才的 现。 选拔。
• (3)唐后期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 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 以后,外地军镇的将领(节度使)拥兵自重, 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控制的局 面。
• 7、唐太宗在总结其治国经验时,提出“国 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的理念,同时 又认为“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 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押情损欲, 克己自励耳。”唐太宗的治国经验体现了 中国古代哪些学派的主张 • A.儒家、法家 B.墨家、儒家 C.儒家、道家 D.法家、道家
• (5)科技 • ①雕版印刷:《金刚经》 • ②火药:唐末用于军事 • ③医学:政府《唐本草》;孙思邈 《千金方》。
学以致用
• 1、中国历史悠久,凭着相当完整的官僚体 系,才能维持整个国家的运作, 其运作模 式基本上是专断的,但也有例外,下列哪 一朝代中央政府的运作是通过协商,而具 有“集体领导”的性质? • A.秦汉三公制 • B.隋唐三省六部制 • C.宋代三司使制 • D.元代的中书省制
第三单元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中华文明的鼎盛
阶段特征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6世纪)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 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政治上,从分裂走向统一;九品中正制 和士族门阀制度兴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遭到破坏 。 经济上,北方经济遭破坏,实行屯田制 和均田制恢复;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文化上,科技成就领先世界;道教和佛 教等兴盛;文学艺术成就各具特色,反映了当 时的时代特征。
第5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③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3)局限:流程式分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权问题及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三、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削弱 1.设置节度使:开元年间,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设节度使加强边防。节 度使兵力随之扩大,至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2.安史之乱: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发动叛 乱,历时8年,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于763年被唐平定,从此以后,唐朝由 盛转衰。 3.藩镇割据:节度使管辖地区,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 但有些藩镇独立性强,实为割据势力。这些藩镇在政治上拥有自主权,可以自 行任免官吏,节度使死后职位传给儿子或部将;在经济上,拥有财权;在军事上, 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很多藩镇虽受朝廷控制,但内部兵变时有发生。 这种藩镇割据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板块三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 国家的发展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时空定位]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阶段特征] 魏晋至隋唐(220~907年)是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时期。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1.政治:国家分裂,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出现民族交融;中央集权遭到破坏,三省制 雏形出现;九品中正制,士族势力强大。 2.经济: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基,北魏均田制形成,草市产生。 3.科技文化: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民族交融 的特点;书法成为自觉艺术,文学艺术承上启下、丰富多彩。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七、唐太宗 1.活动与贡献
贞观之治
原因:
①吸取隋亡的教训,选贤任能 ②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③推行均田制 ④慎用刑法 ⑤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⑥完善科举制 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通史-魏晋至隋唐
2.经济方面
农业(1)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江南迅速开发。 原因:政史地(南方社会环境安定统治者重视,北方战乱人口南 迁和先进的工具和经验,自然条件优越。) (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士族制度 和佛教的发展导致) (3)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十六国北朝时期河西走廊和辽东地 区得到开发。 (4)曹魏时马均发明翻车。魏晋南北朝时,北方耕耙耱,南方 耕耙技术。 (5)北朝推行均田制。 (6)政府重视,《齐民要术》 手工业(1)灌钢法(2)北方创制白瓷(3)纸张逐渐取代简牍, 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具体史实
魏晋南北朝(220—589) 国家分裂,政权更迭频繁,民族融合
北 方
东 汉
南 方
魏 蜀 吴
十六国
北 朝 东魏北齐 北魏 西魏北周
宋齐梁陈
西晋
东晋
隋 朝
南 朝
一、魏晋南北朝 具体史实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政治方面 (1)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实行 ,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①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②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 ③弊端:重门第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 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
、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 (7分)
(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 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 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8分) (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 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 革阻力。(7分)
中华文明的成熟——魏晋至隋唐时期
第三阶段:中华文明的成熟——魏晋至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制度创新、民族交融、区域经济发展、思想文化新成就)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时间:220——581二、魏晋南北朝阶段特征(1)总体特征:大分裂、大交融(2)具体表现:①(政治)A、国家分裂,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B、士族专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受到削弱②(经济)北方经济破坏,江南开发,南北经济差距缩小③(文化)佛道盛行,儒家思想受到冲击④(民族关系)少数民族内迁。
掀起民族交融高潮三、政权更迭(一)示意图(二)具体表现1、三国(220—280)与西晋(266—316)(1)三国①魏: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律令儒家化)②蜀: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③吴: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2)西晋①西晋的建立:266年司马炎代魏建晋,定都洛阳②短暂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③衰落:291年西晋爆发八王之乱(原因:西晋建国,分封宗室为王,造成内乱,五胡趁机乱华)④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族刘渊所灭2、南方:东晋(317—420)和南朝(420—589)(1)东晋(317—420)的统治①东晋的建立: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②政治:东晋士族(门阀)政治③经济:南方经济的开发(2)南朝(420—589)的更迭①420年,东晋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为宋,东晋灭亡②此后170年,南方先后经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均建都建康,合称四朝3、北方:十六国和北朝(439—581)(1)十六国①十六国出现: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的成汉,合称“十六国”②前秦统一北方: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③淝水之战:前秦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前秦政权迅速崩溃(2)北朝①北魏孝文帝改革②政权更迭: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被北齐、北周取代。
魏晋隋唐试题及答案
魏晋隋唐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魏晋时期,以下哪位文学家被誉为“建安七子”之一?A. 曹操B. 曹植C. 王羲之D. 陶渊明答案:B2. 隋朝统一中国后,开凿了哪条大运河?A. 京杭大运河B. 隋唐大运河C. 永济渠D. 通济渠答案:B3. 唐朝时期,以下哪位皇帝开创了“开元盛世”?A. 唐太宗B. 唐高宗C. 唐玄宗D. 唐肃宗答案:C4. 魏晋时期,以下哪个学派对后世影响深远?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墨家答案:B5. 隋唐时期,以下哪位诗人被誉为“诗仙”?A. 李白B. 杜甫C. 白居易D. 王之涣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魏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以其______(作品名)著称于世。
答案:《兰亭序》2. 隋朝的开国皇帝是______。
答案:杨坚3. 唐朝的都城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其规模和繁荣程度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都是______。
答案:首屈一指4.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确立,使得______得以选拔人才。
答案:政府5. 唐朝的“贞观之治”是指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的一段时期,其特点是______。
答案: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文化的特点。
答案: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对文学艺术的重视,尤其是诗歌和书法艺术的兴盛,以及对玄学和清谈的热衷。
2. 隋朝的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影响?答案: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达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为中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隋唐大运河的开凿创造了条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3. 唐朝的“开元盛世”有哪些主要成就?答案:唐朝的“开元盛世”主要成就包括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以及对外扩张和丝绸之路的繁荣。
4. 简述唐朝的科举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唐朝的科举制度打破了世袭制度,使得社会各阶层都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官僚体系,这不仅促进了社会流动,也为后世的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魏晋到隋唐选官制度的变化
魏晋到隋唐选官制度的变化《魏晋到隋唐选官制度的变化》一、魏晋时期1、实行“髦职制度”。
简单来说,髦职制度是一种属于官吏任职考核制度,主要实行三职之制,即地任(试任)、职任(就任)、科任(试就)。
地任,是指任用人员前先在官司考核,考核优秀者后再编选任用,这一程序叫做“地进官司考试”;职任,是指具备官职条件的人,无需参加考试,已经推荐了就任;科任,是指正式晋入官司的官員,要通过口试考核才能获得任命。
2、实行“拜位制度”。
拜位制度是指官员晋级时,最后进行的一大仪式。
包括相继经过“地任、职任、科任”,完成了官职编选手续后,进行仪式上受任。
其中,“地任”和“职任”阶段不需要仪式,而“科任”阶段需要受任仪式。
二、隋唐时期1、实行“官拜位置”制度。
官拜位置制度发源于隋唐时期。
也就是说,在官位的任命上,不再只分三职,而是加入“官拜位置”,并以官职地位高低、任命次序、给予报酬额多少等规则,严格界定出具体的官员职等。
实施“官拜位置”制度,主要是为了更加公平对待贤才,提高任用官员的效率。
2、实行“登四榜”制度。
此制度分为春秋两榜和冬春四榜,分别用于春秋时期考核官员考试的成绩,以及冬春时期考核官员的地任推荐名单和试就名单。
其中,秋榜和冬榜、春榜和夏榜分别为一组,开放考试,任用者以榜单上的排序编选任用;而其中的半榜,则用于审查考试者的职务及成绩。
三、唐宋时期1、习题考试制度。
唐宋时期新引进的习题考试制度,主要用于官吏任职考核,即以考试者习题考答原则,科举考试以推举官员。
考试内容涵盖诸子百家,考核严格,其中有唐乐章宋词话本经四书五经六经以及农技园艺等等,能力达到一定要求就可进行任职官员。
2、等级制度。
唐宋时期还建立了官吏等级制度,其中包括科举进士,文士,德举乡试;以及唐宋后期的另一种职称,叫做科举未及者。
此外,它还给每等位置定出了“称号”和“报酬”,以区分官员级别,提高士大夫对各行各业人才的招收率及官职任用编制的公正性。
1.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
• 东晋(317—420)共104年 • 公元317年,晋朝宗室司马睿在南方 重建晋王朝,建都于建康,史称东 晋。 • 广大的北方地区则成为入主中原的 不同少数民族首领所建诸政权的逐 鹿舞台,史称五胡十六国。这种状 况直到公元439年北魏重新统一北方 才大体结束。 • 而南方政权在公元420年,被刘裕代 晋,改国号曰宋,东晋亡。历史由 此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 两晋共历十五帝,156年。
阊阖门遗址
阊阖门复原示意图
汉魏洛阳故城东北墙遗址
铜驼大街
金墉城
金墉城北靠邙山,南依大城, 地势高峻险要。其建设始于 曹魏,系曹丕定都洛阳时, 模仿邺城三台之制,而在宫 城之外构建,以为屏障皇宫 的重要军事堡垒。北魏继承 了这一做法,将金墉城加以 扩建和加固,以拱卫宫城。 金墉城位于洛阳内城,即宫 城的西北角。
邺南城布局特点及其影响
• 全城有明显的中轴线。里坊、市场 完全左右对称布局,十分整齐。 • 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龟形城。 • 完全对称布局的新格局,开创了中 国都城整齐划一的新规制。(隋唐 长安城和元明清的北京城,其布局 特点都渊源于邺南城。)
2、曹魏、西晋和北魏洛阳城
• 洛阳是我国著名古都, 先后有东周、东汉、 曹魏、西晋、北魏、 隋、唐、后唐、后晋 等9个王朝在此定都。 • 曹魏、西晋、北魏洛 阳城实际上是沿用了 东汉洛阳城,所以学 界经常称之为“汉魏 洛阳城”
•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植作《铜雀台 赋》,曹操大为赞赏。 • 曹操持重金从匈奴赎回汉末蔡邕[yōng]之 女蔡文姬,在铜雀台上接见她,让她演唱 “胡笳(jiā)十八拍”。 •
元末时,铜雀台被漳水冲毁一 部份。到了明末,铜雀台大半被 漳水冲毁。现存的建筑,除金虎 台遗址保存较完整外,铜雀台、 冰井台和其余建筑均毁于大水和 战火,淤埋于地下。
魏晋隋唐文化多元特征的小论文
魏晋隋唐文化多元特征的小论文魏晋隋唐时期,是政治混乱的时代,也是文化繁荣的时代;是社会上苦痛的时代,也是精神上自由的时代;在史学界是黑暗的时代,在文学界是多彩的时代。
乱世中,孕育出了多元的魏晋隋唐文化,与其他时代相比有着鲜明的特征。
1、魏晋隋唐时期文化思想的生存土壤独具特征:逢乱世,迫谋争,兴士族。
魏晋隋唐南北朝,始于曹丕称帝,终于隋朝一统,历369年。
一前一后是统一的极盛帝国:长达四百多年的秦汉帝国和三百多年的隋唐帝国。
夹在中间的“魏晋隋唐南北朝”就是一段乱世:三十几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战乱不止,民不聊生。
这样的特殊时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发生了特别的影响。
文人生逢乱世,为求家小温饱,很多人被迫为当局者谋权争利,不得不依附权贵,或者一时兵阀,甚至不断“跳槽”。
战时为谋士、为说客,平时为政务、为教化。
在战乱和苦难带来的死亡威胁下,人们求生存的欲望强烈,认识到组织起来的生命力更强大,而同宗的血缘关系便是社会组织的最理想纽带,宗族势力发展起来。
曹丕为了拉拢大家族大门阀的支持,采纳了尚书陈群的建议,实施了“九品中正制”。
使士族从社会阶级中脱颖而出,特别是门阀士族,这个阶层也正是魏晋隋唐优秀文人的生存土壤。
2、魏晋隋唐时期文化思想的表现形式独具特征:乐清谈,弄玄学,能骈赋魏晋隋唐风度,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
什么是“名士”呢?《世说新语·任诞》借王孝伯之嘴讲出了魏晋隋唐名士的标识:“名士不必须奇士,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孰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再形象一些,就是“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
”他们或居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或躬耕田园、或啸傲山林,笃信老庄、醉酒服散。
魏晋隋唐文人,崇尚聚众清谈,品茶饮酒服散。
清谈,追求幽晦的意境。
所谓魏晋隋唐清谈,“指的是魏晋隋唐时代的贵族和知识分子,以探讨人生、社会、宇宙的哲理为主要内容,以讲究修辞技巧的谈说论辩为基本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
魏晋隋唐时期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 息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解析】第(1)题,概括材料一信息“历代踵 行”“时加修正”“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即可。第(2)题,归纳材料“西国莫不慕之”“书声 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联系教材所学知识回 答。结合题目的赋分,判断可能有五个要点。第(3) 题,提炼材料“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 理财,无一能举者”“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回答 梁启超的观点。联系19世纪末的时代背景,思考其如 此议论的动机。第(4)题评述科举制在东西方的不同 遭遇,结合材料五“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需要 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新式学堂的急剧 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注意说明科举 制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影响和存在的弊端。
5.(2014· 新课标全国文综Ⅰ,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 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
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解析:A项表述太绝对,是错误的,如本题中尽管 皇帝灭佛,但佛教在中国并没有因此而消亡;B项 不符合史实——汉武帝始,儒家思想获得正统地位, 并延续整个传统中国,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最大; 佛教在魏南北朝时期就盛行,社会基础并不薄弱, 故D项排除。通过排除法,可知正确选项为C。此 外,还可联系教材知识点“三教合一”,即儒、 道、佛三种思想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儒学虽然 面临挑战,但最终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在宋明得以 成熟,从面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正统地位,可进 一步确定正确选项为C。
六代乐舞的名词解释
六代乐舞的名词解释
六代乐舞是指中国古代的六个历史时期中,各自具有独特风格和特点的舞蹈形式。
这六个时期分别是西汉、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和宋元。
1. 西汉乐舞: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的舞蹈以宫廷舞和宗教舞为主,形式多样,舞姿端庄优雅,舞曲以琴、瑟、筝等乐器伴奏。
2. 东汉乐舞:东汉时期(公元25年-公元220年)的舞蹈受到佛教的影响,舞姿婉约柔美,舞曲多以琵琶、笛子等乐器伴奏。
3. 魏晋乐舞:魏晋时期(220年-420年)的舞蹈受到民间舞蹈的影响,形式更加活泼欢快,舞曲以鼓、锣等打击乐器为主。
4. 南北朝乐舞: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的舞蹈多以宫廷舞和宗教舞为主,形式多样,舞姿轻盈灵动,舞曲以琴、瑟、筝等乐器伴奏。
5. 隋唐乐舞:隋唐时期(581年-907年)的舞蹈发展较为繁荣,形式多样,舞姿雄壮热烈,舞曲以笛子、鼓等乐器伴奏。
6. 宋元乐舞:宋元时期(960年-1368年)的舞蹈注重表现情感和意
境,形式多样,舞姿柔美婉约,舞曲以琵琶、箫等乐器伴奏。
六代乐舞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和审美观念,对于研究古代音乐舞蹈和文化演变具有重要价值。
魏晋到隋唐的知识线索
时间段
主要历史事件与知识点
魏晋时期
三国(220-280年)
曹操统一北方,建立曹魏;刘备建立蜀汉;孙权建立东吴,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西晋(266-316年)
司马炎建立西晋,短暂统一;八王之乱导致西晋衰亡
东晋(3入十六国时期
南北朝(420-589年)
南方宋、齐、梁、陈更替;北方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更迭
民族融合加强,佛教、道教兴盛
隋朝
隋朝建立(581年)
杨坚篡位建立隋朝,结束南北分裂
开通大运河(589年)
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统治
创立科举制(隋炀帝时)
选拔官吏的方式变革,扩大官吏选拔范围
隋朝灭亡(618年)
隋炀帝残暴统治导致民不聊生,隋朝灭亡
唐朝
唐朝建立(618年)
李渊建立唐朝,开启盛唐时代
贞观之治(唐太宗)
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开元盛世(唐玄宗)
唐朝达到鼎盛,经济、文化、艺术全面发展
安史之乱(755-763年)
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社会动荡不安
五代十国(907-979年)
唐朝灭亡后,中原地区五代更迭,南方及边疆地区存在多个割据政权
3.1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46张)
2.内容 (1)经济 ①实行均田制 a.前提: 政府 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b.内容: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c.影响:无地少地的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 ②实行三长制 a.原因:宗主督护制存在很多弊端,激化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b.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于州郡。 c.影响: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2)评价 ①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 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 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 ③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恶性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三省六 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分割相权,故D项错误。
答案 A
2.(2019·辽宁大连模拟)唐在隋的基础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在礼部的下面又特设了 “采风使”一职,主要的任务是到民间去采集民歌民谣,以观地方吏治与民风。这 反映了唐朝( ) A.礼部执掌官员监察 B.政府关注民情民意 C.文化建设得到加强 D.儒学地位更加突出
解析 据题干关键信息“观地方吏治与民风”,可知体现了政府关注民情,故选B项。 由礼部的“采风使”任务不能判断礼部监察职能,A项错误;文化建设内涵太大,C 项错误;材料丝毫体现不了儒学,D项错误。 答案 B
士族门阀制度 士族门阀制度,萌芽于东汉后期,形成、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朝后期 开始衰落,随着隋唐科举制的推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 朝时期的重要特征。士族门阀制度是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选官用人制度的主要 依据。其最大的特征是按门第高低、血缘选拔任用官吏,世袭传承。
高中历史《魏晋至隋唐时期》文学艺术
高中历史《魏晋至隋唐时期》文学艺术
1.文学: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
(1)李白(盛唐):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后称“诗仙”,是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2)杜甫(唐帝国由盛转衰):凝重与沉郁的风格,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与人道主义色彩;诗有“诗史”之誉,人有“诗圣”之名。
2.书法
(1)魏晋时期:书法进入自觉时代,主要代表人物是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
(2)唐代:书法艺术风格多样,楷书、草书流行,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等书法名家。
3.绘画
(1)魏晋时期:士大夫文人画出现,主要代表人物是顾恺之。
(2)唐代:绘画艺术进入了繁盛时期,山水画发展;唐代诗人王维以诗入画,被后世奉为文人画的鼻祖。
第1 页共1 页。
中国古代历史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
中国古代历史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历史是一个庞大而丰富的领域,其中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是其中两个重要的时期。
本文将对这两个时期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
由于东汉末年的政治腐败和军阀割据,导致中央政权逐渐衰弱,各地政权相互争斗。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变迁主要表现为三国鼎立、西晋和东晋的建立,以及南北朝时期南北分裂的局面。
1. 三国鼎立三国鼎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著名的政治现象之一。
三国时期,曹魏、蜀汉和东吴三个国家在中国北方、西南和东南形成鼎立之势。
曹魏以中原地区为基地,蜀汉控制西南地区,东吴则占据东南地区。
这样的政治格局持续了数十年,直到魏国最终统一中国。
2. 西晋和东晋的建立西晋的建立标志着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变迁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西晋的建立,使得政权重新回归中原地区。
然而,西晋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困难使得其短暂存在,东晋的建立成为历史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节点。
3. 南北分裂南北朝时期,中国政权再次分裂为南北两个部分。
北方由五胡十六国所控制,而南方则是由刘宋、南齐、梁、陈等朝代组成。
南北政权之间的对峙导致了长期的战乱和动荡,直到隋朝的统一才结束了这一局面。
二、隋唐时期的政治与经济繁荣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另一个重要时期,以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而闻名。
1. 隋唐政权的建立隋朝由隋文帝杨坚建立,实现了政权的统一。
在隋朝之后,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王朝。
唐朝的政权稳定使得中国社会出现了长期的和平和繁荣。
2. 经济繁荣隋唐时期,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隋朝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包括土地制度的改革、重农抑商等。
而唐朝则进一步扩大了隋朝的改革成果,发展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各个领域。
隋唐时期的经济繁荣为中国社会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
3. 开放的外交政策隋唐时期,中国采用了开放的外交政策,积极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太宗
【知识框架】
农业
魏国的翻车;隋唐北方立井水 工具 车、南方筒车;曲辕犁(深浅 可控,犁耕技术成熟标志) 技术:魏晋实行耕耙技术 纺织:唐出现私营纺织作坊
土地制度:魏晋到唐前期实行均田制
经 济
手工业
冶金:南北朝出现灌钢法;
陶瓷:唐朝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 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体系, 出现釉下彩绘;“唐三彩(陶)”
(3)演变
“三省六部”是自魏晋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隋 朝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此后一直到清末,六 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三省制,不同时期的统治者都作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 央集权的调整和补充。宋代三省六部之外另设“中书门 下”、枢密使、三司使。元代废三省制,只保留中书省; 明代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 其实质是强化了皇权。
(4)评价(与西方三权分立有本质区别) 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❷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辩证看) ❸使中央集权制度更完善,为后代沿用 ❹随着朝政的腐败,失去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1.唐太宗在位时曾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 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 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比来 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 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材料最能表 明唐太宗 A.对中书省的工作不满意 B.十分重视门下省的职能发挥 C.希望三省之间友好合作,和谐共处 D.认识到三权分立民主政治的重要性 2.《朱子语类》写道:“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 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 缴驳……若 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 而已。”这种分工体现了 A.防止独裁的民主理念 B.宰相之间的程序性制衡 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废除丞相之后的新举措
【知识框架】
魏晋 佛道盛行,冲击儒家统治地位 思想 隋唐:佛教盛行;唐中期韩愈等兴起 儒学复兴运动,出“三教合一”趋势 科技:东晋葛洪提到火药,唐末开始 用于军事;公元8世纪造纸术经阿拉伯 人传到欧洲;隋唐出现雕版印刷术 《金刚经》 文学艺术:
思 想 文 文化 化
1、书法: 魏晋:行书开始流行于晋,东晋王羲之“书圣”,擅长草书、行 书,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隋唐:楷书盛行——欧阳询、颜真卿、柳; 狂草——张旭、怀素 2、绘画:魏晋南北朝开始”中国画的艺术形式逐渐成熟 王维——“文人画”的鼻祖
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绚丽多彩,道、佛盛行,出 现“三教合一”趋势;文学艺术领域兼收并蓄、 全面繁荣。
【知识框架】
魏晋:三省制
中央机构 地方行 政区划
隋唐:三省六部制
州郡县(东汉)---道州县(唐) 唐后期设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
政 治
监察制度:唐设御史台到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魏晋:九品中正制 选官制度
隋唐:科举制
魏晋:草市(民间集市),草市尉(管 理草市的政府官员)
商业
商运:“俞大娘航船”,陆上商运 发达,出现客舍、邸店、车坊;出 现柜坊和飞钱
草市演变成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荣; 隋 市都是政府设官管理的官市,交易时间 唐 受到限制;市坊分开,市设立与废止取 决于朝廷。商人入市籍,不得为官 长安、洛阳、扬州成为繁华世界大都 会;杭州、湖州成为商业发达的都会。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1)选拔标准:由血缘---德才门第---才学
(2)选拔方式:世袭继承---推选---考试选拔 (3)选拔形式: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 体现相对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4)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僵化,明清 的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
北魏孝文帝改革(注意均田制)
(文人画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文学: 1、唐诗:诗歌的黄金时代(必3P39) “诗仙”李白—盛唐 浪漫主义;白居易 “诗圣”杜甫——唐朝由盛转衰 “诗史” 现实主义
2、传奇小说:பைடு நூலகம்代盛行的文言文小说 (补充)
(原因: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的文化需要)
选修:北魏孝文帝改革、唐太宗
三省六部制
(1)形成
魏晋时三省制形成,隋唐发展完善形成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掌管草拟政令,门下省审议政令,尚书省负责执 行,下辖六部处理日常一切军国事务。三省最高长官都 是宰相。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身份等同于相
(2)特点
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法令,门下省审核法令,尚 书省执行法令。这样互相制衡,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 了皇权;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的效率。 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 起草(中书)、审核(门下)至执行(尚书)。 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 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
选官制
九品中正制:由地方品 评官(中正)根据德才 (门第)将当地人物评为九个品级,品级成为政 府授官的依据
科举制:(优13) 含义:考试选官的制度。隋唐创立,为历朝沿用, 明清演变为八股取士。 特点:考试选拔,择优录取、范围广泛、延续性 评价:❶破除士族门阀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统 治基础❷保证官员的来源和文化素养,提高行政 效率❸促成重学风气的形成❹追求公平公正有合 理性❺选拔的官员大多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
中国古代史第三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时期
魏晋------隋唐(220---907)
【阶段特征】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时期
政治: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三省制发展成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进一步加 强和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经济:魏晋开始经济重心南移,隋唐时南北趋于 平衡。隋唐时经济空前繁荣,农、手、商成就辉 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