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之八法 下法 和法
方剂学八法的名词解释
方剂学八法的名词解释方剂学八法是指中医药学中用于方剂技术的八种基本方法。
这些方法是根据中医药学的理论经验总结出来的,用于指导医生在制定药方时的思考和决策过程。
一、方剂学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方剂的组成、配伍、用量、炮制等方面的知识。
它是中医药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将中医药学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重要环节。
通过方剂学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方剂的药理作用、治疗机制,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二、八法八法是指方剂学中的八种基本方法,包括协和、辅佐、制伏、化裁、温通、攻下、炮制和调理。
这些方法是在中医药学实践中长期总结和积累的经验,用于解决临床上的各种病症。
1. 协和协和是指将相互配伍的药物合用,以增强其功效,达到药物协同作用的目的。
在方剂中,协和常常用于治疗复杂的疾病,或者需要综合多种药物才能发挥最佳疗效的情况。
2. 辅佐辅佐是指配合主药使用的药物,用以增加主药的疗效或改善其不良反应。
在方剂中,辅佐药物常常起到调节、增强或减弱主药作用的作用。
3. 制伏制伏是指药物之间的互相制约和相互抑制的关系。
在方剂中,制伏常常用于调节药物的毒性、副作用和疗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4. 化裁化裁是指根据病情的不同,对方剂进行调整和适应。
在方剂中,化裁常常用于根据具体症状和疾病发展的不同,调整药物的用量、比例和配伍关系,以达到精准的治疗效果。
5. 温通温通是指药物的温热性能对于通达经络和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在方剂中,温通常常用于治疗寒病和气滞血瘀的疾病,以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和祛除寒邪。
6. 攻下攻下是指药物的攻击性和疏泻作用。
在方剂中,攻下常常用于治疗积滞、消化不良和堵塞的疾病,以通便利水、消食化滞。
7. 炮制炮制是指草药经过独特的炮制方法,提高其药性和疗效。
炮制方法常常包括烘烤、炙烟、焙热等,以改变药材的性味和药效。
8. 调理调理是指根据疾病的不同特点,通过调整药物的性味、剂量以及时间等因素,达到平衡、调和、调整的作用。
方剂学笔记总结(精心整理)
方剂学笔记第一单元概述常用治法——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方剂的组方原则1.君药针对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药力居方中之首2.臣药①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②针对兼证或兼病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药力小于君药。
3.佐药①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症;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的药物;③反佐药,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
4.使药①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②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方剂的变化形式1.药味加减的变化药味的增减使方中药物间的配伍关系发生变化。
2.药量加减的变化组成药物相同,用量不相同时,药物在方中的药力和地位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了方剂的功用和主治。
3.剂型更变的变化同一方剂其剂型不同,功效亦有所差异。
第二单元解表剂适用范围:适用于六淫外邪侵袭人体肌表、肺卫所致的表证。
风寒外感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起而有表证者。
注意事项:1.解表剂多用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作用减弱。
2.若表邪未尽,又出现里证,一般应先解表,后治里,或表里双解;如病邪已经入里,或麻疹已透,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均不宜使用解表剂。
3.解表取汗,以遍身持续微汗为宜。
汗出不彻,病邪不解;汗出过多,易耗伤气津,甚或亡阴亡阳。
4.药后宜避风寒,或增加衣被,既助出汗,又防复感。
一、辛温解表①桂枝汤(5味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②九味羌活汤(9味药)——发汗祛湿,兼清里热【组成】羌活、防风、苍术各一两半,细辛五分,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各一两【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
中医方剂治疗有八法,分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中医方剂治疗有八法,分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中医方剂治疗有八法,分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每种皆有特色:汗法:指通过催汗来达到开泄腠理、宣发肺气等作用,令体内的六邪之感随着出汗而得以缓解。
常用在缓解风邪、寒邪的外感表症上,对于感风寒而头痛咳嗽等患者,汗法有不错的效果。
吐法:指通过催吐的方法,令肚腹中的脏毒之物被患者排出体外。
常用于饮食不慎导致肠胃疾患的患者,不过也需要分清,是因为所食之物的问题还是因为脾胃失衡的问题,如果是后者,那么吐法往往疗效一般。
下法:指通过促进病人排泄、通利等方式,来令积蓄在肠胃之中的宿便、毒物排出体外。
常用于治疗邪在肠胃的患者,对于痰饮、淤血、湿郁等患者也有不错的效果。
和法:常见于治疗阴阳失调的患者,当脏腑或气血出现阴阳失和的情况,产生阳盛阴衰或阴盛阳衰的情况,中医就会利用方剂进行调和。
常用于肝、脾、胃等脏器部位的阴虚阳虚、寒热错杂等症状。
温法:相对于和法以“调和”为核心,温法更多以温中散寒为核心,所治疗的也主要是脏腑寒邪、寒饮内停、寒湿不化等症状。
多用于阳气衰微的病人,但对于体内有热邪火邪的病人,可能会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
清法:通过清热解毒、泻火消食等方法,令内在的邪气得以解除,与温法相对,清法主要用于治疗体内有热邪的病人。
热邪、火邪等患者,利用清法效果甚佳。
消法:通过消除淤血、痰饮或郁症的方法,来对病人进行治疗。
多用于病人体内存在气、血、痰、食、水等有形之邪积蓄不散的情况下。
譬如水肿、淤血、气郁等表症,常用消法进行应对。
补法:通过对病人气血阴阳进行调补,来达到补阳补阴的一种方法,也是方剂运用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治疗手段。
补法所针对的是各种虚弱症候,比如各脏器的阳虚、阴虚等,但也要注意,补益过头同样是损害,需要弄清楚虚症的严重情况,适量补之,要记住过犹不及的道理。
这八种治疗方法,是清代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对自古以来方剂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和归纳后得出的,可以说基本上囊括了所有中医方剂的用法。
名词解释
八法:出自清代程钟龄的《医学心悟》汗、和、下、吐、温、清、消、补八种治疗大法和法:通过和解与调和作用,以疏解邪气,调整脏腑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补法:是通过补益,滋养人体气血阴阳或加强脏腑功能,主治因气血阴阳不足或脏腑虚弱引起的虚证的一种治疗方法温法:是通过温里驱寒回阳通脉等作用,以消除脏腑筋络间的寒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清法:是通过清泄气分,透营转气,凉血散血,泻火解毒,清热祛暑以及清虚热等作用,以祛除体内温热火毒之邪,治疗里热证得一种治疗方法消法:指通过消食导滞,消坚散结等作用,消除体内因气血痰食水虫等久积而成的痞结癥块的一种治疗方法下法:是通过泻下通便的方法使积聚在体内的宿食燥屎冷积淤血水饮等有形实邪排除治疗法汗法:通过开泄腠理,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在表的病邪随汗而解的一种制法补益剂:是凡用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温里剂:是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以祛除脏腑或者经络间的寒邪,用于治疗里寒症的方剂固涩剂:是凡以收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用以治疗气血精津液耗散滑脱之证方剂祛湿剂:是凡以祛湿要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消食剂:是凡以消食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健脾,除痞化积等作用,治疗食积停滞的方剂安神剂:是凡以安神药为主组成具有安神定志作用,治疗神志不安疾患的方剂。
开窍剂:是凡赢芳香开窍药为主组成,具有开窍醒神作用,治疗神昏闭窍之证的方剂。
治燥剂:是凡具有轻宣燥邪或滋阴润燥的作用,用以治疗燥证的方剂理血剂:是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或止血作用,治疗血瘀证和出血证的方剂治风剂:是凡以辛散疏风或滋潜熄风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息内风等作用,用以治疗风病的方剂调和药:是方中能调和诸药的性能,协调诸药的相互作用或起到矫味作用的药物清热剂:是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以及滋阴透热等作用,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理气剂:是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的方剂解表剂:是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疏达腠理,透邪外出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祛痰剂:是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饮等作用,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泻下剂:是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泻下积滞攻逐水饮等作用治疗里实症的方剂引经药:是能引导方中诸药的药力直达病所的药物逆流挽舟:是痢疾因挟湿外邪从表陷里,致肠道壅滞,传化功能失调,用疏表散邪,是陷里之邪从表出而愈,其痢自止的治疗方法。
方剂学精讲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山东中医药大学
方剂学精讲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山东中医药大学绪论单元测试1.程钟龄《医学心悟》的八法是:汗,吐,下,和,温,清,涩,补。
参考答案:错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方剂与治法关系的是()参考答案:法从属方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医学心悟》所述治疗“八法”的是()参考答案:涩法4.下列选项中,除哪项外,均是“汗法”的使用禁忌?参考答案:阴虚感冒5.对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伴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疼等症,最适宜的治法是参考答案:汗法第一章测试1.《温病条辨》称银翘散为“辛凉轻剂”。
参考答案:错2.解表剂的治法原则属于“八法”中的参考答案:汗法3.症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者,治当首选的方剂是参考答案:桂枝汤4.配伍体现“六经分治”特点的方剂是大青龙汤。
参考答案:错5.败毒散中的人参是佐药。
参考答案:对6.被誉为“仲景群方之冠”的方剂是麻黄汤。
参考答案:错第二章测试1.十枣汤的君药是大枣。
参考答案:错2.具有攻下热结,益气养血功用的方剂是参考答案:黄龙汤3.主治水热互结之大结胸证的方剂是参考答案:大陷胸汤4.麻子仁丸主治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
参考答案:对5.温脾汤的功用是温肾暖脾,固肠止泻。
参考答案:错6.十枣汤的剂型是散剂。
参考答案:对第三章测试1.患者咳嗽气急欲喘,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治疗首选方剂是()参考答案:泻白散2.左金丸方中黄连与吴茱萸的用量比例是()参考答案:6∶13.凉膈散的组成中含有()参考答案:调胃承气汤4.体现“透热转气”治法的代表方剂是()参考答案:清营汤5.体现“以泻代清”配伍特点的代表方剂是()参考答案:凉膈散6.体现“火郁发之”的方剂有()参考答案:普济消毒饮;凉膈散;清胃散7.龙胆泻肝汤中清利湿热的药物有()参考答案:车前子;木通;泽泻8.芍药汤中体现“调气则后重自除”的药物是()参考答案:木香;槟榔9.临床使用青蒿鳖甲汤的辨证要点是()参考答案: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脉细数;舌红少苔10.下列方剂中甘草、粳米同用的方剂是()参考答案:泻白散;竹叶石膏汤;白虎汤第四章测试1.主治阴暑证的代表方剂是()参考答案:香薷散2.香薷散的功用是()参考答案:祛暑解表,化湿和中3.患者身热汗多,口渴心烦,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临床首选的治疗方剂是()参考答案:清暑益气汤4.暑热气津两伤证,治宜选用竹叶石膏汤。
中医方剂学常见考点大汇总
中医方剂学常见考点大汇总1.《医学心悟》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2.方剂的变化形式:(1)药味增减的变化——逍遥散和黑逍遥散(2)药量增减的变化——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3)药味加减与药量增减变化的联合应用——大承气汤与小承气汤;半夏泻心汤与生姜泻心汤。
3.君药和主要功效来命名的是:龙胆泻肝汤、桃核承气汤、半夏泻心汤、黄连解毒汤、苏子降气汤。
4.火郁发之:清胃散、普济消毒饮。
5.以泻代清:凉膈散。
6.辛开苦降:左金丸、麦门冬汤、小陷胸汤、半夏泻心汤。
7.应用高良姜的方剂:天台乌药散8.生姜、干姜同用的方剂:厚朴温中汤、实脾散。
9.桂枝汤:桂枝与芍药用量相等;药后“啜热稀粥”。
10.小青龙汤:治疗外寒里饮证。
其中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全方体现“散中有收”。
11.九味羌活汤:细辛善止少阴头痛,白芷善解阳明头痛,川芎长于止少阳、厥阴头痛。
12.银翘散:“辛凉平剂”13.麻杏石甘汤:石膏倍于麻黄。
14.败毒散:佐药人参——扶助正气,鼓邪外出。
15.大承气汤:主治①阳明腑实证。
②热结旁流证。
——体现“通因通用”③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
16.大黄牡丹汤: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17.大陷胸汤:主治——水热互结之结胸证。
18.温脾汤: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主治:阳虚寒积证。
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等。
19.麻子仁丸:主治肠胃燥热,脾约便秘证。
大便干结,小便频数。
20.济川煎:主治: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肾虚便秘)。
大便秘结,小便清长等。
21.小柴胡汤:用量最大的是柴胡;人参的作用是①扶正祛邪;②益气实里。
22.蒿芩清胆汤:功用——清胆利湿,和胃化痰;主治——少阳湿热证。
23.四逆散:主治——①阳郁厥逆证。
②肝脾气郁证。
柴胡为君,透邪升阳以舒郁;与白芍疏肝理脾;与枳实一升一降,舒畅气机,升清降浊。
24.逍遥散:薄荷的意义:疏散肝经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遏之热——疏肝散热。
方剂方解
绪言一、“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1、方剂,是在治法的指导之下,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方剂的组成原则配伍而成。
2、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
一、方剂与治法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1)治法来源于方剂;(2)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3)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2、常用的治法: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将常用治法概括为“八法”,即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体现各法的代表方剂如下:(1)汗法——解表剂(2)和法——和解剂(3)下法——泻下剂(4)消法——行气、活血祛瘀、祛湿、祛痰、消导化积、驱虫剂等(5)吐法——涌吐剂(6)清法——清热剂(7)温法——温里剂(8)补法——补益剂三、方剂的组成1、组成原则:君、臣、佐、使。
(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在方剂中不可缺少。
(2)臣药: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其峻烈之性的药物;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①引经药;②调和药。
2、组成变化:(1)药味加减的变化(2)药量加减的变化(3)剂型更换的变化各论1解表剂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使用解表剂时应注意:①不宜久煎;②温覆;③微汗为佳;④表里同病者,或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⑤若表邪入里,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或吐泻失水者,禁用。
1.1辛温解表麻黄汤[方解]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麻、桂相伍,(君)桂枝——助麻黄发汗散邪,温经止痛。
有峻汗之功。
(臣)杏仁——降利肺气,合麻黄一宣一降以增平喘之力。
(佐)甘草——调和药性,缓麻、桂峻烈之性。
方剂学方解图表
绪言一、“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1、方剂,是在治法的指导之下,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方剂的组成原则配伍而成。
2、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
一、方剂与治法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1)治法来源于方剂;(2)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3)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2、常用的治法: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将常用治法概括为“八法”,即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体现各法的代表方剂如下:(1)汗法——解表剂(2)和法——和解剂(3)下法——泻下剂(4)消法——行气、活血祛瘀、祛湿、祛痰、消导化积、驱虫剂等(5)吐法——涌吐剂(6)清法——清热剂(7)温法——温里剂(8)补法——补益剂三、方剂的组成1、组成原则:君、臣、佐、使。
(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在方剂中不可缺少。
(2)臣药: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其峻烈之性的药物;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①引经药;②调和药。
2、组成变化:(1)药味加减的变化(2)药量加减的变化(3)剂型更换的变化各论1解表剂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使用解表剂时应注意:①不宜久煎;②温覆;③微汗为佳;④表里同病者,或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⑤若表邪入里,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或吐泻失水者,禁用。
1.1辛温解表麻黄汤[方解]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麻、桂相伍,(君)桂枝——助麻黄发汗散邪,温经止痛。
有峻汗之功。
(臣)杏仁——降利肺气,合麻黄一宣一降以增平喘之力。
(佐)甘草——调和药性,缓麻、桂峻烈之性。
方剂填空题——精选推荐
二、填空题1.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和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2. 医学史上复方的出现,最迟应在春秋战国时期。
3. 现存历史上最早的方书是《五十二病方》4. 现存历史上载方最多的方书是《普济方》5.《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为清代程钟玲所著。
6. 在方剂分类方面,清代医家汪昂著《医方集解》,开创了综合分类法。
7.汗法具有开泻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
8. “八法”的内容是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9. 治法具有多层次和多体系的特点。
10.“和解少阳”是属于六经治法体系。
11. “透热转气”是属于卫气营血治法体系。
12. 方剂和治法的关系是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13. 以法统方包括以法组方、以法遣方、以法类方、以法释方等四个方面。
14. 关于调和之法,戴天章总结说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_之谓和。
15. 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具体遣药组方时,必须重视两个环节,一是严密的组方基本结构,二是熟练的配伍技巧。
16. 运用配伍方法遣药组方,从总体而言,其目的不外增效、减毒两个方面。
17. 佐药包括佐助药、佐制药和反佐药三类。
18. 使药包括引经药和调和药二类。
19.臣药的意义有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和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两种。
20.方剂的变化有药味加减的变化、药量增减的变化以及剂型更换的变化等三种基本形式。
21. 由于里寒证有部位浅深、程度轻重的差别,故温法又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和温经散寒的差别。
22.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23. 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
24. 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有形实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
25. 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方剂学复习重点
方剂学复习重点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1.现存医书中,最早记载方剂的是《五十二病方》
2.“方书之祖”——《伤寒杂病论》
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颁行的成药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我国现存古籍中载方量最多的方书——《普济方》
5.“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6.汤剂:优点:①吸收快②迅速发挥药效③便于临证加减
缺点:①携带储存不便②口感差
7.散剂:优点:①制作简单②吸收较快③节省药材④便于服用、携带
缺点:①口感较差②不便于临证加减
8.丸剂:优点:①药效持久②节省药材③便于服用、携带
缺点:①吸收较慢②不便于临证加减
9.
10.方药的组方原则:君臣佐使
1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方中不可或缺,且药力居首
的药物
12.臣药: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并或兼证起治
疗作用的药物。
13.佐药:①佐助药:协助君药、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
②佐制药:制约君、臣药的峻烈之性,或减轻或消除君、臣药的毒性
③反佐药: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14.使药:①引经药:引方中诸药达病所的药物
②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15.方剂的变化:①药味加减②药量加减③剂型更换
19.龙胆泻肝汤:
52.桃核承气汤:
71.五苓散:
72.苓桂术甘汤:。
初级中药士考试《方剂学》章节讲义:概述
初级中药士考试《方剂学》章节讲义方剂学——概述细目一方剂与治法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按照组方原则,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妥善配伍而成的,俗称“处方”。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
要点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方从法出”。
治法是指导临证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治法是方剂的理论根据,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
要点二常用治法中医学的治法极为丰富,目前一般将诸多治法概括为“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方法。
1.汗法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开泄腠理、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外感六淫之邪由肌表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表证,麻疹初起疹出不透,水肿腰以上肿甚,以及疮疡、痢疾、咳嗽、疟疾而有寒热表证者。
2.吐法吐法是通过催吐,使体内有形之邪随吐而出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痰涎、宿食或毒物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急需去除的病证。
因吐法易损胃气,故体虚气弱,孕妇或新产之后,均当忌用或慎用。
3.下法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泻下二便,以祛除体内有形实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胃肠有实邪阻结,大便不通,或泄泻不爽,以及瘀血、结痰、积水肿胀等证。
4.和法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邪在少阳、肝脾不和、肠胃不和、寒热错杂、表里同病等证。
5.温法温法是通过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等作用,使在里之寒邪得以消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中焦虚寒,寒饮内停,阳气衰微,以及寒凝经脉等里寒证。
外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6.清法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热在气分、热在营血、热在脏腑,以及虚热等里热证。
7.消法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作用,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有形实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期末方剂备考录一.总论知识点1.方剂起源与发展:·《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方书·《黄帝内经》首次提出君臣佐使·《伤寒杂病论》被誉为“方书之祖”载方为“经方”·孙思邈后著《千金翼方》以辅《千金要方》·宋代《太平圣惠方》是我国政府组织编写的第一部方书·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第一部政府编制颁行的成药药典·金元成无己《伤寒明理药方论》开方论之先河·明代吴昆《医方考》为第一部方论专著·明代朱橚《普济方》是我国现存古籍中载方量最多的方书2.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只记2句话)①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方从法出)②方剂是体现治法的主要手段(以方现法)3.方剂的变化(12字掌握)①药味加减②药量加减③剂型更换4.方剂所应八法(1)汗法:解表剂(2)和法:和解剂;表里双解剂(3)下法:泻下剂(4)消法:理气剂;祛湿剂;祛痰剂;消食剂;驱虫剂;理血剂(5)吐法:涌吐剂(6)清法:清热剂;祛暑剂(7)温法:温里剂(8)补法:补益剂另(未归):固涩剂、安神剂、开窍剂、治风剂、治燥剂5.举例说明君臣佐使的含义(幻灯片例)(1)君药:是针对主病or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中不可或缺且药力居首的药物。
(2)臣药: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or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or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其在方中药力小于君药。
(3)佐药①佐助药:是协助君药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or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②佐制药:是制约君药臣药峻烈之性or减轻消除君药臣药毒性的药物。
③反佐药:是少量与君药性味or作用相反但又能辅成治疗作用的药物。
(即配伍反佐·另有服法反佐&炮制反佐)其在方中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
(4)使药:一是引经药,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其在方中药力较小,用量亦轻。
二.某首方的功用、主治证和临床表现1.麻黄汤(1)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2)主治证:外感风寒表实证(3)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剂学》方解
绪言一、“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1、方剂,是在治法的指导之下,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方剂的组成原则配伍而成。
2、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
一、方剂与治法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1)治法来源于方剂;(2)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3)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2、常用的治法: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将常用治法概括为“八法”,即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体现各法的代表方剂如下:(1)汗法——解表剂(2)和法——和解剂(3)下法——泻下剂(4)消法——行气、活血祛瘀、祛湿、祛痰、消导化积、驱虫剂等(5)吐法——涌吐剂(6)清法——清热剂(7)温法——温里剂(8)补法——补益剂三、方剂的组成1、组成原则:君、臣、佐、使。
(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在方剂中不可缺少。
(2)臣药: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其峻烈之性的药物;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①引经药;②调和药。
2、组成变化:(1)药味加减的变化(2)药量加减的变化(3)剂型更换的变化各论1解表剂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使用解表剂时应注意:①不宜久煎;②温覆;③微汗为佳;④表里同病者,或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⑤若表邪入里,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或吐泻失水者,禁用。
1.1辛温解表麻黄汤[方解]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麻、桂相伍,(君)桂枝——助麻黄发汗散邪,温经止痛。
有峻汗之功。
(臣)杏仁——降利肺气,合麻黄一宣一降以增平喘之力。
(佐)甘草——调和药性,缓麻、桂峻烈之性。
完整版)方剂学完整整理
完整版)方剂学完整整理方剂是根据辩证施治的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确定用量,按照组方的基本结构要求,进行合理的配伍而成。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
先秦时期,复方开始产生和发展。
《五十二病方》记载了五十二种病的症状与治疗方剂,其中包括外科和皮肤科方剂,共有283首方,使用了242种药物,并记载了丸、汤、饮、散等内服剂型,以及敷、浴、蒸、熨等外用剂型。
这标志着方剂临床应用已初具规模。
两汉时期,方剂学开始形成和奠基。
《黄帝内经》中记载了13首方剂,包括汤、饮、膏、丸、丹、酒、醴等剂型。
该书提出了方剂分类的“七方”说,以及治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还提出了制方理论:“主病之谓君,___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伤寒杂病论》是___,该书辨证论治,方剂中融合了理论、法则、方剂和药物。
书中提出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治疗原则,配伍严密,药物种类达到270多味,方剂共有323首,剂型丰富,煎服有一定的规范。
该书的疗效卓著,流传至今。
魏晋南北朝时期,方剂学注重实用,理论稍显薄弱。
《肘后备急方》是该时期的代表作,书中收录了510首单方和494首复方,多用于治疗突发急症。
该书论述简要,所载药方都经过试验。
隋唐时期,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方剂书籍。
《千金方》是其中之一,包括《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分。
该书收录了7500多首方剂,其中首要关注妇儿病症,还有专辑的“食治”卷以及保健、美容方。
《外台秘要》是另一部重要的方剂书籍,收录了6800多首方剂,保存了许多已经失传的方剂,按科、病分类整理了方剂。
宋(金)元时期,方剂学得到了全面发展。
首先是官修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收录的方剂经过确切有效的验证并实际应用,详细列出了主治和组成,还详述了药物的炮制和制剂。
其次是专科方书的问世,《小儿药证直诀》是最早的儿科专科方书。
此外,方论专著也开始出现,《伤寒明理论》是第一部专门剖析方剂的专著,___四大家分别是___、___、___和___,他们各自代表了不同的学派和理论。
方剂名词解释整理
1.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治法等)、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2.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配伍组合,并酌定剂量、确定适宜的剂型及用量而成的处方,是为方剂。
3.治法:即治疗方法。
指临床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4.八法:为清代医家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所提出的8种治疗大法,即所谓:“论治病之方,则有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5.调和营卫:是纠正营卫不和,解除风邪的一种治法。
风寒邪自表而入,可引起营卫不和,见头痛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等证候,治以桂枝汤。
方中以桂枝温卫助阳,解肌发表;配白芍药滋养营阴,收敛阴液。
合则既能温卫阳,又可养营阴,从而达到调和营卫的目的。
6.辛甘化阳:是指用辛味药与甘味药相互配伍以增强扶助机体阳气,强壮阳气的治法。
如桂甘汤中以桂枝之辛与甘草之甘相互配伍,辛甘合化为阳,从而起到温心阳,益心气,通心脉、和血气,的作用,用治心阳不振的心动悸等证。
7.酸甘化阴:是指用酸味药和甘味药相互配伍以增强益阴的治法。
化阴,即敛阴、滋阴并进而使阴血日长之意。
临床常用于阴伤之证。
如桂枝汤中以白芍之酸与甘草之甘相合配伍,酸甘并用,既敛又滋,从而起到化阴滋营的作用,以补充营阴的不足。
8.逆流挽舟:指治疗痢疾初起而有表证(外感夹湿型痢疾)的一种方法。
古人认为,痢疾本来是邪气从表内陷于里,这时用败毒散疏表除湿,寓散于通,使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愈。
亦即邪自外入里,治疗上使邪从外而出,由里出表,好象在逆水中挽船上行的方法,故称。
9.制性存用:指方剂中通过药物的配伍,使某一药物的药性被其它的药物所制约,但又发挥其应有的功效,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如银翘散中的荆芥。
10.热结旁流:是阳明腑实证的一种类型,同样有燥屎内结于肠中,但表现有“下利清水”,即时有排泄出黄臭的粪水,而不见燥屎泻出,况且,其虽有下利而腹痛、腹满不减,说明肠中仍有实热积滞,仍属阳明腑实证,是为“热结旁流”。
中药方剂学-ppt课件精选全文
❖ 禁忌症: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性水肿,吐泻失 水,热病后期津液亏损
❖ 解表剂不宜久煎,服药发汗后注意避风寒。
第一节 辛温解表剂
❖ 麻黄汤 ❖ 麻黄9克 桂枝6克 杏仁6克 甘草3克 ❖ 用法:先煎麻黄去沫,再与余药同煎,温服 ❖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发热恶寒,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 (三)下法:通过泻下通便以祛除里实 病邪的方法,适用于实邪积滞胃肠,大 便不通,燥屎内结,以及痰饮、瘀血、 积水等邪正俱实之证。
❖ 方解:
❖ 君药:香薷—辛温芳香,既能散肌表寒 邪,又能宣肺利水
❖ 臣药:厚朴—苦温,除湿散满而解胸闷 ❖ 佐药:扁豆—祛暑和脾化湿,升清降浊,
治吐泻
可使表邪解而寒湿除,气机畅则腹痛消, 升降调则吐泻止
第二节 辛凉解表剂
❖ 适用于外感风热,邪在卫分 ❖ 桑菊饮
❖ 冬桑叶9克 菊花6克 杏仁6克 ❖ 桔梗6克 甘草3克 薄荷3克(后下) ❖ 连翘6克 芦根12克
❖ (六)重剂:用重镇之品,治疗心神浮 越、惊悸不宁证
❖ (七)滑剂:用滑利之品,治疗膀胱、 尿道结石
❖ (八)涩剂:用收涩之品,治疗自汗、 盗汗、遗精、遗尿、泻泄、崩漏带下等 久病滑脱之证
❖ (九)燥剂:用燥湿之品,治疗水肿腹 胀、小便不利等水湿内停之证
中医八法2--下法
中医八法2---下法一、什么是下法?1、定义:下法是泻下法和攻下法,对于许多中医来说,主要用于治疗便秘。
除此外,还可用于治疗人体内湿热停滞的病证。
2、适应证、功效:适应证:下法是引导气机从肛门而下的最好方法。
使气机下降,达到行气活血的效果。
(1)瘀证、代谢很差。
(2)大便不通。
(3)肝胆指数过高。
(4)固定性的痛证(配合其它药物)。
功效:(1)泻下。
(2)加快人体代谢,增加吸收。
(3)中医八法中,下法功效最强,疗效快。
二、如何掌握运用下法?1、下法主要用于治疗里实证。
2、实证:指人体遭受致病因素的侵袭所引起的病证。
人体的生理功能并不低下,具有足够的正气与致病的因素相互斗争,称实证。
3、实证常见症状:(1)发热、胸痛、胸闷、烦躁不安、呼吸气粗、痰涎壅盛。
(2)脘腹胀痛拒按、神昏谵语、小便淋漓涩痛、便秘或腹泻。
(3)舌质苍老、舌苔厚腻、脉实有力。
4、里症:除肌表的病证外,人体内脏腑发生的病变引起的疾病称里症。
里症的特点:(1)里症病邪所犯的部位比较深,在人体内部,气血、脏腑等器官。
(2)里症的病情通常比较复杂(3)里症常见症状:A、壮热、畏寒肢冷、身体微微发热、潮热、口渴躁。
B、疲乏困倦、脘腹疼痛、大便秘结或腹泻、小便短赤或清长、便血等。
5、热证便秘:(1)产生:风寒邪气→表证(未痊愈)→侵入人体→胃热→食物停滞→形成便秘→热性便秘。
(2)饮食原因:经常食用辛辣、油腻、难也消化的食物,容易停滞在胃肠中,导致水湿痰饮的停滞,最终形成热性便秘。
(3)寒性体质服用热性药物过重过量,也会引起热证便秘。
6、寒证便秘:(1)长期大量食用生、冷食物,使脾胃变得比较寒凉,不能发挥正常的运化功能,食物不能完全消化而停滞于肠道中,最终形成寒性便秘。
(2)吃得过少,导致摄取的食物营养不均衡,长期这样,使脾胃的运化功能减弱,导致虚寒内盛的现象,吃进的食物因体质过度虚寒而停滞,恶性循环,最终出现寒证便秘。
7、气虚、津液亏虚便秘:老年人、重病人、体质比较虚弱的人,由于气血亏虚,导致食物停滞在肠道中,形成便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剂学之八法下法和法方剂学之八法下法和法下法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泻下大便或积水,使停留于肠胃的宿食、燥屎、实热、冷积、瘀血、痰结、水饮等从下而出、以解除疾病的一种治法。
适应症:由于积滞有寒热,正气有盛衰,邪气有夹杂,故下法有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之别。
1、寒下:适用于里实热证之大便不通,热结旁流以及肠垢结滞的痢疾等病证。
-大、小承气汤。
2、温下:适用于寒痰结滞,脾胃冷积,寒实结胸,以及大便不通等证。
-大黄附子汤。
3、润下:适用于津液不足,阴亏血少,燥結便秘证。
-麻子仁丸、济川煎。
4、逐水:适用于阳水实证。
主治水饮壅盛之肿满证-十枣汤、舟车丸。
5、逐瘀:适用于(下焦)蓄血、瘀血、内结等证。
-桃核承气汤、下瘀血汤。
6、逐痰:久积顽痰老痰证-礞石滚痰丸。
但逐瘀、逐水均有其对症的主药,而下法只用以为辅,比较特殊。
定义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泻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下法也是中医学很具特色的一类治法。
泻下,荡涤,攻逐,这三个词的含义是相似的。
但是我们往往使用时,攻下或者泻下,带有泛指的意思,或者狭义指胃肠的一些饮食糟粕积滞,为饮食糟粕冷积这一类,荡涤也用于这类宿食糟粕,但是有时候用于像水饮、痰,这一类的病理产物。
攻逐光用于攻下瘀血或者积水这类使用。
像停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
宿食、燥屎、冷积这是属于饮食积滞这一类为主的。
瘀血,那是包括妇科、伤科、内科。
由于有瘀血阻滞形成必须攻下的,也是常见的病理产物。
结痰、停水是水湿壅滞以后,形成的理里产物的不同的类型。
这六类,实际上就是饮食、瘀血、痰水。
这六类病理产物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方法。
适应病证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或停痰留饮,瘀血或积水等形证俱实之证。
围绕着六类不同的病理产物来的,大便不通、燥屎内结,这是指的有饮食积滞在胃肠,需要用攻下的这类病证。
热结旁流是热实互结的又一类表现形式,这在后面的大承气汤证,重点要分析这个问题。
它本质上仍然是热实互结在胃肠,而现像上这个旁流,是热邪逼迫津液从燥屎的旁边流下,可以这样理解的。
热邪逼迫津液从旁而下,是由这种燥屎内结,本质还是燥屎内结。
但这种情况伤津最快。
停痰留饮,瘀血积水,这仍然是前面谈到的,属于形证俱实之证。
一般情况下,以攻下实证为主。
当然有正气不足了,有气阴两伤,或气血不足。
分别要结合补益方来攻补兼施。
分类依据病邪之性质、种类、正气之强弱,分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
性质大体有寒热之分。
所以我们有寒下、温下两个主要大法。
从种类来说,它有饮食积滞造成,也又水温、水饮、痰结这一类造成,需要攻下。
当然正气亏虚,要攻补兼施:从程度不同来看,热屎互结如果较轻,仅仅胃肠燥热,可以用润燥,热屎互结的轻证,或纯属津血不足,这些都可以用润下。
因此后面相应的泻下剂,分为分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这样五类。
这五类是不是分全了呢?严格讲,在下法方面还没有全,比如前面说攻下瘀血,那这些部分内容,在相应的理血剂里面讨论的,所以在后面各论的具体的章当中,分节里边,五节都没有攻下瘀血。
放在理血剂里面,这是下法的分类。
使用注意下法运用要1.辨清病情属性首先要辨清楚它病邪的寒热属性,这个非常重要。
尤其在用下法的时候辨别寒热属性,很多人把它忽略了。
因为现在运用中医的下法,不仅仅是我们中医队伍自身,下法,比如用大黄可以攻下,吃点番泻叶泡水吃也可以,有攻下作用,几乎很多老百姓都知道,成为一个常识。
而很多现代医学工作者,西医也爱用这一方法。
但由于没有按照辨证论治的观点运用下法。
所以应该用温下的往往用寒下,滥用寒下这种现象,往往给病家造成很多不良后果。
2.中病即止,顾护正气。
和法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达到消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
所谓和解者,是指和解表里之意,专用于治疗在半表半里的证候。
适应症:常用的有和解少阳,开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调和寒热,表里双解等。
调合胆胃法:蒿芩清胆汤。
调合肠胃法:半夏泻心汤。
和法是通过和解和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相对来说,和法在中医里是比较特殊的一个法。
简单讲它是一个复合治法。
如果真正讨论起来,是直到现在都属于学术界经常讨论的问题。
和法的“和”字,在汉代和汉以前,它是一个哲学名词。
过去那个时代的人不把它当作连词,我们现在是我和你,你和他,它是个连词,过去不是这样用的。
比如说《内经》上,用“和”,《内经》说“和为圣度”,“和”本身在古代哲学里,用的是协调平衡或者双向调节这种含义。
协调平衡都有双向才谈得上协调嘛!两个人协调不协调?两个方面平衡不平衡?所以《内经》说“和为圣度”,就是说用治法最高境界是和,就是协调平衡。
所以“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这个思想也是一种和的思想。
所以过去的和,这里讲的是广义的和,我们到现代中医的和法,和古代所谈的和的概念有联系,都有协调平衡的意思。
但是是广义、狭义有区别。
老子《道德经》里谈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段话描述了天地之间万物的产生,实际上中医学整个生的概念,就是根据这段话来的。
道生一,自然界的物质本源和总规律,一生二,整个物质共同属性是运动,运动中动则生阳,静则生阴,只有两种基本态势,就产生了阴阳的概念。
而阴阳相互作用呢,二生三,那到我们医学上,阳气蒸发阴液,比如肾阳蒸发肾阴,产生肾气。
二生三,三是种阴阳平衡状态。
那平衡状态是产生万物的一个根源。
万物得以保持正常,得以化生的一个根源。
这肾气是一身五脏六腑精神活动,生理活动的原动力。
它后面这句话,“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
“冲气以为和”有就是它的阴阳的协调平衡,这叫“和”的概念,先是一个哲学名词,强调事物双方的协调平衡。
强调什么?你恢复他的正常状态所采取的双向调节。
病态情况下,你要使他恢复协调平衡,所以《内经》才把它提到叫“和为圣度”。
这是“和“调和”这个狭义的概念。
整个中医学应该讲,它的治法里充满了就是要人体协调平衡,广义它是一种总的治则概念,狭义他是一个和解调合。
我们现在把它定的是“和法是通过和解和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这个只有围绕着我们现代用和法的,特别是从成无己以后,用“和法”把它具体化以后所下的定义。
所以直到现在,对“和法”,哪些方属于“和法”,大家还是有处理的不同。
有讨论,有争论。
所以对“和”的理解,还是一个学术讨论的问题。
我们重点讨论狭义的“和法”,然后看看不管广义、狭义,有什么共性?本质是个什么?和解调和从共性来讲,都有一个双向调节,和解主要针对邪在半表半里,这最早是成无己解释《伤寒论》当中,因为根据《伤寒论》,用小柴胡汤和解,张仲景提出来和解,所以成无己把它归纳落实到半表半里,这个就叫和解。
现在这个狭义和法中的和解这部分,就是专指的邪在少阳。
调和的观念宽一点。
因为调和包括调和阴阳、调和营卫、调和气血、调和脏腑等等。
只是要双向的,这个病情涉及到的双方,有一种相互影响,恶性循环这种状况,都是和解范围。
但你总要把这个调和下个定义。
所以戴天章,这里讲和法包括和解和调和两类。
和解是专治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治法,和解少阳的治法。
·协调平衡、双向调节之义。
·和为圣度(《内经》)·冲气以为和(《道德经》)·调和,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
(戴天章《广温疫论》)调和,我们引用戴天章(戴北山)的一段话,“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的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
大家一般比较共同的,都引用这四句话,从五版、六版、到现在七版,作为公认的。
有没有别的定义?还是有的。
我们前面说过用现代语言来,前面几位医家所讲到的,包括秦伯未、岳美中、蒲辅周,他们都给合法下过定义,语言上都有一定的差别。
也没有形成一种共识、定论。
所以还是目前这个作为狭义和法中间的调和法的一个定义了。
他这里讲,寒热并用,补泻合剂是指的疾病性质,我们讲过寒热虚实,补泻针对虚实,寒热并用针对的病性的寒热属性。
并用,说明是对立病性的同时存在。
从病性,病邪性质来讲,是对立病性同时存在的。
“表里双解之谓和”是指的病位,这几个大家好好理解。
平其亢厉呢,主要是指的脏腑,也可以包括什么?包括像阴阳、气血这一类。
但一般来讲,讨论当中涉及脏腑较多,你比如说脏腑之间在生理关系上,密切协作的一些,肝和脾,心肾,肝肺等,这类在人体生理活动过程当中,非常密切的,具有密切关系,在脏腑之间,产生一种生理上的协同,打破了病理上的一种相互影响,相互恶性循环。
而责任不是单打一,一个方面为主。
而这个必须是双管齐下,双向调节。
我们为什么经常把调和肝脾、肠胃,把它做为调和最主要的呢?有没有别的呢?说调和广一点,调和气血,调和阴阳都可以算。
上下不和,分消上下,甚至于营卫不和,桂枝汤,上海出的《方剂》书,桂枝汤放在和法。
那不是调和营卫吗?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表和营,内证得之化气,和阴阳,那也可以用在调和阴阳。
所以这个调和概念很广。
这里的平其亢厉,脏腑用得最多。
肝和脾在生理关系上,肝主疏泄,帮助脾胃运化,脾胃运化水谷精气成为气血津液,又要养肝,这我们叫作木要疏土,土要荣木。
木来疏土,土来荣木,这是一种生理上良性的循环,但是产生病理关系的时候,往往相互平衡被打破,这在临床上,或者生活中,大家都是个司空见惯的。
人精神舒畅,吃饭就吃得多,如果心眼小一点,经常不高兴,他吃饭就吃不得,那不是肝的疏泄与脾胃运化失司两者?所以在肝脾同病的过程当中,往往相互影响。
那我们用这种和法调和肝脾的话,必须双管齐下。
这种肠胃不和,往往指的是胃的降浊和脾的升清,同时发生问题。
上热下寒,胃热肠寒,造成升降失常,而且相互影响。
你不是单打一,治哪一个能解决问题的。
必须双管齐下。
所以“平其亢厉之谓和”,主要指的是人体的脏腑功能。
或者基础物质,相互联系的双方,产生一种恶性循环,治疗上得双管齐下。
有的学员可能要问,我们从治法的角度,绝大多数方,因为补益的方里边,不管你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你都要注意到,用药往往中医有这个特点,矫枉不能过正,补气要补而不滞,补血、养阴要滋而不腻,对吧?都配一点这种,归脾汤里配一点木香,四物汤里用点川芎,养血还要通呀,通补呀。
那这不是双向调节,这是和吗?不同,这不能算和。
因为什么?这是它有一个,从矛盾双方有一个主要矛盾。
有个非常突出的主要矛盾,另一个是相对来说,较次要的。
因为中医学用治法时候,它注意到病机是什么?往往对立病性会同时存在,因虚可以致实,因实可以致虚。
我们学习《方剂学》很多基础方,很多病机都比较单纯,就算兼挟证征复杂程度也不重,为什么?它是基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