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学活动中心
汤浅现象
汤浅现象——世界科学中心的大迁徙1962年,日本神户大学的汤浅光朝教授提出了“科学活动中心转移论”。
汤浅是日本科学史家,他认为,如果某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科技成果超过全世界成果总数的四分之一,那么,这个国家就可称为世界科学中心。
他指出,自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以来,世界上曾形成过五次科学活动中心,它们依次是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
美籍华人物理学家、197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把这一现象称为“汤浅现象”。
科学史家们追寻着“汤浅现象”的足迹,发现中国恰恰就在15世纪失去了科学中心的位置,从公元6世纪到15世纪,中国知识的产出量占世界总量的54%,15世纪以后世界上已发生了五次科学中心大迁徙。
1、意大利人文科学的崛起意大利的人文复兴与意大利有美丽的山川、温和的气候、多变的景象、以及意大利人开朗的性格、冒险的精神、探索的欲望都有着密切的关联。
它的本质是对古希腊的理性、拜占庭的艺术、古罗马的雕塑,使意大利形成了前所来有的繁荣。
意大利的复兴是以文艺复兴为代号、以人文主义为旗帜、以文学艺术为先锋而开始的。
文艺复兴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的时代;文艺复兴之初,意大利出现了文学“三杰”但丁(Dante)的《神曲》,既反映了中世纪的意识形态,颂扬了个性解放,无情地抨击了教皇的权威。
佩特拉克(Petrarch)大呼:“我们是凡人,我们应该过凡人的生活。
”博伽丘(Boccaccio)的《十日谈》,竭力倡导享受人生。
同时又出现了意大利艺术“三杰”:开创米兰画派的达·芬奇(da Vinci Leonardo,1452~1519),罗马画派的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e),威尼斯画派的拉斐尔(Raffael)。
意大利绘画突出对人物的表现,人物本身有着鲜明的个性、丰富的感情、细腻的内在气质和风格各异的类型。
意大利是古罗马文化的发祥地。
476年,西罗马帝国在“蛮族”的冲击下灭亡后,西欧普遍衰微,而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的东罗马帝国却保持着相对稳定和繁荣。
汤浅现象
参考文献:袁江洋《科学中心转移规律再检视》
“汤浅现象”简述
汤浅光朝以下述方式定义“科学中心”:当一个 国家在一定时段内的科学成果数超过全世界科学成果 总数的25%,则称该国家在此时段内成为科学中心, 该国家保持为世界科学中心的时段为其科学兴隆期。 由此,他指出近代以来,科学中心按意大利——英国 ——法国——德国——美国(——X国)顺序转移, 如下表所示:
我的观点
1、汤浅现象提出的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转移规律在当时来说具有着重 要的意义,并且也促使人们去研究有关科学革命的哲学革命、社会革命 及工业革命的关系,对世界科学活动发展的研究仍具有着重大的指导意 义。 2、汤浅现象基于传统的科学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和漏 洞,由此得出的结论也不够科学,但是也是具有经典意义的科学计量学 研究成果,也是这门学问生存、发展的学术基石。 3、汤浅现象的一些观点已被历史和现实的发展所质疑,其观点有待人 们去研究更新。
三、汤浅现象之研究进路解析
“传统的科学计量学”的主要特征: 尊奉实证主义科学观; 相信人类科学技术活动是有规律的,掌握这些规律就可以预言未来; 相信数学是研究人类科学活动规律的重要而有效的工具; 在分析问题时,它有意识地抛开了许多难以度量的影响因素(往往是社 会文化因素),而着意于考察资金投入、科学技术成果数、论文数等可以 量化的因子的时间分布或空间分布; 直接预设了各国科技成果数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2、以“科学中心”概念描述整体世界科学的历时发展情形,存在着一定的 片面性。 (1)单单按国别统计某一时刻的科学技术成果数,计算世界各国的科学技 术贡献所占的世界份额,确定该时刻的世界科学中心,未必切中历史的真 实情形。 (2)基于科学中心概念评估世界各国科学技术实力,从历史的情形来看, 未必适当,因为这种研究将许多科学后进国抛在一旁,而仅仅将注意力放 在欧洲的少数强国与美国。 因此,在考察20世纪与未来的科学技术竞争时,一个重要的分析单位是超 越于近代民族国家概念之上的地区及少数几个拥有超强国力和智力资源的 国家。
[教学]—美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主要原因及其启示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为美国的主要原因及其启示摘要从16世纪至20世纪,世界科学中心发生了5次大的变迁,即:意大利(1540年-1610年)、英国(1660年-1730年)、法国(1770年-830年)、德国(1810年-1920年)、美国(1920年——现在),转移周期大约为80年。
本文重点研究了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的历史背景,并重点分析了美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的主要原因。
研究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并不只为知晓那段辉煌的历史,为的是抓住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脉搏;创造和抓住新的机遇,不再错过时代赋予的使命,努力让自己的祖国在新的机遇和竞争中站得更高,望得更远屹立于世界科技强国之林。
关键词:世界科技中心,变迁,启示1 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历程简述从16世纪的意大利到20世纪的美国,在人类近现代史中,世界科学中心先后发生了四次大转移而每次转移都有其共同的思想特征,其主要表现是:先有思想的解放,有了新思想作为后盾,依次才会有科学的萌芽与发展,当一国的科学文化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时就会形成所谓的科学中心,当另一个国家的思想优于其思想而引领科学文化潮流时即谓之科学中心转移。
1.1 包容创新引领美国科学进入20世纪,美国因是以自动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和以电子技术广泛运用为标志的第四次产业革命的策源地,而成为世界的科学中心。
美国的崛起与其不断地促进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内在相关。
科学教育受到高度重视,起源于德国的研究型大学在美国进一步发展出创业型大学,同样起源于德国的产业实验室在美国发展为科学园区、高科技园区:金融资本体系的建立、风险投资体系的发展则进一步推动了科技成果产业化与知识资本化:此外,从政府大规模支持科学技术,到建立起发达的科学基金体系、国家科研体系、国家创新体系,从硬科学的高度发展。
到其与软科学的结合,从科学管理到管理科学,从交叉性质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到发展起来更具有学科性质的科学技术学,从文化繁荣到文化产业的兴起,如此等等,无不推动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的交叉融合,引领着社会经济的突飞猛进。
中国能否成为下一个科学活动中心
中国能否成为下一个科学活动中心?中国是有机会成为科学活动中心,但我觉得中国还不能成为下一个。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却也是曲折的。
中国想要成为下一个科学活动中心必须要具备合适的土壤。
第一、应该是教育水平获得实质性的提升。
如果把一个国家比作一个人的话,那么这个国家的教育机构就相当于这个人的造血细胞。
中国的教育问题已经被国人诟病许久了,我们一路从应试教育走到高等学府,毕业后就发现自己是中国教育机构生产的数量庞大的垃圾中的一个,对中国教育的问题可谓是深有体会。
现已有人对中国教育有不同的想法,比如以后有孩子了,要争取让他摆脱中国的教育,让他避免遭受中国教育的戕害。
我相信中国最近的一波移民潮中,很多家庭移民国外主要考虑的是从子女教育的角度考虑的。
如果中国的教育没有实质性的改善,中国不可能有持续发展的动力,教育强国之梦最终将成为泡影,科学活动中心也将落空。
所以,必须加强教育的改革力度,大力发展教育,使中国首先成为世界的教育活动中心,这样中国才会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科学活动中心。
第二、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兴起需要以先进思想为先导。
中国人受千年儒教中庸思想的束缚,大部分人都认为循规蹈矩是正路。
太有思想和个性被认为另类或者不良,现行教育体制仍然灌输式为主。
以上这些限制了人们思想的自由发挥,更阻碍了创新意识的提升。
另外、儒学传统思想,只寻求对人的治理,而不寻求对自然的征服,这是中国没有产生出近代科学的主要原因,也是目前科学自主创新面临的最大障碍。
一个民族拥有怎样的思想文化,是关系民族素质、民族精神的大事,没有良好的学术风气和学术标准,哪会有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没有宽松的学术氛围和思想自由,哪会有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要想改变其现状只有加强交流。
当一个国家与外界保持紧密联系时,与先进国家的比较使其看到自身的不足,因而有学习的动力。
这种学习往往经历几个阶段, 从简单模仿发展到因地制宜地改变,再到自主创新, 而学习的效率也在逐步提高。
此时这个国家处于上升时期,它的经济、政治、科技、军事处处表现得欣欣向荣。
论德国成为下一个世界科学技术中心的“三要素”
论德国成为下一个世界科学技术中心的“三要素”历史上世界科技活动中心的四次转移,无疑都与创新意识和社会经济发展崛起一脉相承。
但在21世纪的今天,一国要成为世界科学中心仅仅拥有这两个基本条件还远远不够,笔者在查阅资料归纳整理后,将自己认为德国将成为下一个世界科学中心的理由陈述如下。
在1920年以前,德国曾荣登世界科技活动中心的宝座,时间长达110年,后由于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政府压制、迫害科学家,使以爱因斯坦为首的一大批科学家先后逃往美国,而失去了当初的地位。
历史已经是过眼烟云。
然而我们所关注的是战后德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其他领域的改革所表现出的信心和勇气,似乎正是预示着它下一轮的科技崛起。
变革中的稳定二战后德国的政治改革的深度是19世纪以来空前的,它使德国从一个历史上的封建军事专制国家和刚刚完结的希特勒纳粹独裁国家,改造成为一个基础坚实牢固的民主国家——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这其中并没有引起什么重大的社会动荡。
社会的变革也影响了德国社会的众多领域,但是德国社会上下各阶层都有自愿形成的纪律性,改革中的收入分配、社会福利、两德统一以及地区间平衡发展问题的解决都获得了民众满意的结果。
再如2003年时任总统施罗德实施的“2010议程”,使德国从“欧洲的病夫”一跃成为欧洲经济的引擎,成功使德国在经济危机后仍在欧洲范围内取得一枝独秀的表现。
科技发展中制度的保障必不可少,而每一次科技的大步迈进都伴随着社会某领域的变革,这在当今世界的几次科技革命中都能找到经验。
只有适时可行的改革,才能让社会思潮推陈出新,孕育出创新的观念。
有人说,今日的世界已经变得太过复杂,这时如果没有颠覆性的理论出现,科技的发展只能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墨守成规,在此瓶颈期内重大的(像经典力学、相对论这样的)发现不会出现。
另一方面,能在变革中始终保持社会稳定也绝非易事。
笔者观察认为,改革要触动利益,有阻力和阵痛,需要领导人锐意进取排除万难的决心,也需要民众形成内在的合力来支持。
关于世界科学中心形成的原因以及中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可能性
关于世界科学中心形成的原因以及中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可能性(一)无论是科学或者是技术的诞生、发展、汇聚和融合,都不单单是科学和技术本身的事情,跟多的与科学中心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事业不可分割。
不论是16世纪的意大利、17世纪的英国、18世纪的法国、19世纪的德国和20世纪的美国,都逃不出这个设定。
先从政治讲,意大利在文艺复兴之后反抗教会统治,形成了一个相对民主健康的社会环境,它还不很明显;再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建立资产阶级新兴政府,十七世纪中后期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再看法国、美国也都不得不承认其新兴资产阶级政府对于其世界科学中心的建立有一定作用。
虽然经济发展一向被作为科技进步的结果,但是不可否认,正是因为原有的社会生产力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才会反过来促进生产力,促进科技进步。
而文化和科学之间的关系就更加密不可分。
意大利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发展纺织业;而英国、法国、德国以及美国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来进行创新和发展,并且形成自己的科学特色。
最后是教育,把教育单拎出来,就是为了其重要的地位。
不去讲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的教育到底有多厉害,我们来看看最新的QS世界大学的排名,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夺取第一第二,而美国的哈弗、加州伯克利分校、斯坦福、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加州洛杉矶分校包揽了第三到第九,如此可见教育作为科学的沃土,作为科学继承和集成的手段,存在着不可磨灭的意义。
(二)前文已经牵线地分析了前五个国家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条件,接下来我就来说说中国。
中国会成为21世纪的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吗?我想说,二十一世纪才刚刚开始,一切都有可能。
中国如今的高速发展,令美国、德国等一系列西方国家所恐惧,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的的发展,但不也从侧面表现出,中国这只沉睡在东方的雄狮要苏醒了吗?近些年来中国的科学论文发表的次数,论文被引用的次数都居于世界前列。
虽然以英文发表对于我国科学实力的承认似乎不太好,但万事都不可一蹴而就。
6 科学的发展形式
3 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转移
• 科学发展在地区分布上不平衡。
– 古代科学的发展在地区上是不平衡的,古代科学出 现过两大高峰。
• 一是出现在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的高度发达的古 希腊科学文化,欧几里德的几何学体系,亚里士多德的 物理学和生物学,等等,代表着当时世界科学的最高成 就。
• 科学活动中心并非永远停留在一个地方,随着科 学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因素的变化,中心又不断地 转移。英国科学家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 (1954)中最先提出了“科学技术活动中心”及 其转移的思想。
汤浅现象
• 1962年日本学者、科技史家汤浅光朝把这 一概念定量化:一个地区的科学技术成果 数达到或超过同时期世界总数的25%,这 一地区就是世界科学活动中心。他用重大 科技成果数目的统计资料,成功地说明了 近代以来五个世界科学活动中心以及中心 转移的现象。
– 第三,有助于研究一个民族上升和衰落的经验 教训。
– 第四,为科学史研究提供了一种定量研究的方 法。
• 新中心产生的动因分析:
– 世界科技活动中心的出现总是以文化、经济和 政治的变革为前提的。
• 道理很简单,因为世界科技活动中心是以社会整体 的科技能力为支撑的,一两名出色的科学家并不能 使一个国家的整体科技实力产生彻底的改变。
• 当西方国家处于宗教神学统治下的中世纪时,中国的科 学技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闻名于世的四大发明就是这 个时代的产物。
– 各地区科学的近代化和现化历程中更是拉开了差距。
世界科学活动中心概念
• 所谓科学活动中心,是指在相互交流的科学世界 中,科学活动在一个地区相对发达,并且科研成 果也大量出现在这一地区的现象。
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形成的标志和条件
早在1958年,英国学者丹皮尔就提出了科学中心的概念。
如果从科学与社会环境各因素间的关系入手,我们可以发现创新在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即创新是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形成的条件之一: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形成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想要发展科学技术就必须要有创新。
一般而言,“创新”是指创造和发现新东西。
既包括人类社会和文化的革新与改造,也包括科学与技术的发现和发明。
发现、发明、革新等创新形式对社会文化发展变迁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而对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形成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也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生物的活动需要能量,同样,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形成也需要经济基础来支撑,才能使这个漫长的过程连绵不绝!经济发展了,人们安居乐业,也就有足够的时间,财富和兴趣来搞科学研究,从而推动科学活动的发展.当然,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其形成的条件也不可能是简单的几条.对于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形成的标志,我认为应该是科学理论的形成及其成熟,世界科学活动的交流网络基本建成和得到完善。
因为,科学理论是科学活动的灵魂,如果理论不完善,人们之间存在分歧,那么势必很难融入到一起。
当然,理论的成熟也是从不完善和分歧到完善和一致这个过程发展而来的。
这也符合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
其次,世界科学活动的交流网络的建立和完善也是其标志之一。
纵观当今社会,人们相互交流合作,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这离不开交流网络,如果人们不去交流,那么一定会停止不前,阻碍科学的发展。
综上所述,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形成的标志和条件分别为:科学理论的成熟和交流网络的建立,创新和经济的发展。
姓名:王以正。
西方科学中心的转移
1.西方科学中心的转移版本一:一、根据汤浅光朝的《解说科学文化史年表》汤浅利用的资料主要是1956年日本出版的《科学技术编年表》和1951年出版的两本威伯斯特人物传记辞典。
《科学技术编年表》收集了1501年至1950 年间2064项条目,每项条目记载一个重要科学成果。
汤浅把这段历史每十年一计分为45个阶段,按照国家分阶段编制编年材料。
每阶段每个国家的成果数目被全世界当时成果总数去除,得到一系列的百分比数。
然后分别指出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在1501年至1950年间相对成果数的变化曲线。
这些曲线放在一起比较,便生动地显示出十六世纪到二十世纪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情况。
科学活动中心的概念:在一个历史时期内,如果某个国家对科学技术的贡献,超过了该时期全世界科学成就的25%,就认为科学活动中心己转入该国。
意大利第一个科学活动中心在意大利(1540一1610年)。
那里是文艺复兴时代的第一个大舞台,需要巨人也产生巨人。
以达·芬奇和伽利略为代表的意大利科学家,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的科学文化,开创了实验科学的传统,使自然科学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但是,随着教会把布鲁诺送上火刑柱(1600年),意大利的光荣就成了明日黄花。
英国标志是1662年英国皇家学会的成立,在皇家学会周围,云集了一大批科学家,他们之中有物理学家牛顿、虎克和波义耳,有天文学家哈雷和布拉德雷,有数学家瓦利斯、哈克和麦克劳林,等等。
在1660年一1730年间,英国共有六十余名杰出的科学家,约占当时全世界科学家总数的36%以上,他们的科学成果占总数的40%。
英国成为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与牛顿有很大的关系,他的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于1687年,被认为是近代科学臻于成熟的里程碑。
在牛顿(1727年)死后,英国科学急骤衰落。
法国法国科学的全盛时期在法国革命的百科全书时代和拿破仑一世时期。
1792年,法国创办了欧洲最早的一批技术专科学校,建立了国家的综合教育体制,此后有了专职的科学家。
世界中心演变
世界科技中心的演变人类文明发展至今,世界的科技中心曾发生过多次转移,从古代中国到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直到今天的美国。
世界科技中心迄今为止已经转移了五次。
从这五次转移中,我们似乎可以发现一些科技中心转移的规律,并且试图预测出下一次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方向。
世界科技中心的五次转移(一)中国(以唐宋为例)1表现:从秦汉开始,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古代世界的科技中心。
唐宋时期的科技成就发展到顶峰.如隋唐时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宋代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代发展、天丈历法的高度成就(唐僧一行《大衍历》及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沈括与《梦溪笔谈》等。
2.思考:为什么在唐宋时期产生领先于世界的辉煌科技成就?经济繁荣、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相对稳定(如贞观之治等);统治者开明的文化政策;科学教育的发展;民族交流;中外文化交流;战争的客观促进(如火药的发明、使用)等。
(二)意大利(15—17世纪)l表现:近代自然科学的勃兴:哥白尼创立的“太阳中心说”开始了天文学革命,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自制望远镜观察天体,证实其正确性,他注重实验和实践,被视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
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捍卫、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宇宙是无限的”,提倡唯物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
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意大利的经济发展,意犬利一度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2.思考:(1)为什么意大利会成为世界近代科技的第一个中心?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发源于意大利:原右的文化基础。
(2)为什么“东方的科技成果却造就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或“这一时期,东西方科技发展有何区别?为什么?”)差异:中国:古典科技的总结。
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原因:经济:中国重农抑商、资本主义萌芽受阻碍等。
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发展。
政治: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西欧反封建斗争开展(如宗教改革)。
丈化思想:中国文化专制、学术沉闷。
西欧思想解放、实验科学的产生。
对外:中国闭关锁国。
自然辩证法100题分类整理
地点:1.达尔文的Beagle号没去过:A.南美洲大陆南端中国海南岛2.seminar最初创立于:德国大学3.康有为在19世界末从哪个国家引入了”科学”一词到中国?日本4.马古利斯是哪国科学家:美国27 科学家角色的职业化最早出现在:A 美国。
B 德国。
C 法国。
D 英国。
65 继承了邻近文明古国的传统,开创了古代科学发展黄金时代的是A .中国B .希腊C .巴比伦D .印度72 职业科学家最早出现在A 意大利B 英国C 法国D 德国73 最早成立技术专门教育机构的西方国家是A 英国B 法国C 德国D 美国74 最早创建国立科学研究机构的西方国家是A 英国B 法国C 德国D 美国书籍:5.洛克写过的关于认识论的著作:A.论宽容B.人类理解论C.政府论D.论教育6.休谟的著作是:A.人性论B.人类知识原理C.哲学原理7.《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发表于:科学史杂志8.《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主要讨论了:十七世纪在英格兰出现的近代科学的社会和文化的背景与氛围28 《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的作者是 :A 默顿。
B 本· 戴维。
C 科尔。
D 贝尔纳。
37 以下哪本是 T.S. 库恩的代表著作?A 《科学革命的结构》B 《猜想与反驳》C 《反对方法》D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66 人们往往把 1543 年作为近代科学的开端。
这是因为在这一年发表了两部非常重要的科学著作,一部是维萨留斯的《论人体的构造》,另一部是A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B 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C 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D 伽利略的《托勒密与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人物:9.类科学中提出“心灵力”概念的科学家:A.华莱士B.克鲁克斯C.黑尔D.里歇10.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是谁的书?:赫胥黎11.保守系统KAM定理中的K是指:Kolmogorov12.哪个人不是博物学家?麦克斯韦13.academy的来源:柏拉图学园14.提出”生活世界”的是:胡塞尔15.《自私的基因》的作者:道金斯40 哥本哈根学派的领袖是:A 爱因斯坦。
浅谈“科学活动中心将移向何处”
浅谈“科学活动中心将移向何处”赤箭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世界可能在将来会产生一个多科学活动中心的状态。
纵观历史,世界科技中心曾发生过多次转移,从古代中国到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直到今天的美国。
毫无疑问,美国仍是一个政治经济强国,在文化、教育方面也非常突出,可以说美国在将来几十年仍会是科学活动中心。
然而,当原有科技中心衰退以后,是一个多中心并存、平等竞争阶段。
当原科技中心的发展状况逐步衰退,科技中心的科技力量、科技水平、科技成果数都退为普通国家水平,这时会形成一个世界科技的多中心的局面。
在政治方面,以前美国绝对的霸主地位渐渐远去远去,目前世界正朝着一超多强的趋势发展。
世界不仅仅是美国人的舞台,更是世界人民的舞台。
从目前形势来看,现有政治体制下的美国,已受到环境污染、毒品、艾滋病、国际恐怖主义等社会问题已困扰。
金砖五国的合作与发展,以及欧盟等组织团体的不断壮大,这些国家和地区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实力得到了提升,优势逐渐体现。
在经济方面,资本主义社会金融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导致美国以及欧洲的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生大幅度滑坡现象。
而中国和一些国家在经济危机中依然保持稳步发展,表明了在经济制度改革中取得了进步,经济制度更有优势。
大多数学者认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是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根本动力。
英国著名科学史家J·D·贝尔纳在考察国际科学事业发展时,曾经揭示了科学与经济发展方面的一致性和发展规模成比例的现象,所以经济的发展为科学活动中心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在文化方面,近年来西方文化入侵十分厉害,中国传统文化处于没落的边缘。
但是,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交锋的平凡,各国文化的发展。
将会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发展氛围,为孕育出多种各具特色的优势文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育方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要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
社会资源的流通和共享的加剧,中国以及许多国家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才的竞争也日益明显。
世界数学中心的转移
世界数学中心的转移来源:网络来源 2009-08-25[标签:数学]在世界范围内各国的科学发展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性的宏观表现是存在着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而且这个活动的中心并不是总停留在某一个国家,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
纵观近代科学以来的历史,在社会生产、社会变革、思想解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下,世界科学活动中心曾相继停留在几个不同的国家。
其转移的格局大体是: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
从中心区停留的时间跨度看:意大利1540—1610英国1660—1730法国1770—1830德国1810—1920美国1920—历史表明,科学活动中心的转移,实际上就是科学人才中心的转移。
处于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国家,同时也处于世界科学人才的中心,处于科学人才发展的盛事时期。
就数学来说。
一个国家和民族一旦成为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区,这个国家和民族就会数学人才辈出。
事实上,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带来了意大利科学的春天,意大利成为近代科学活动的第一个中心。
继多才多艺的天才达?芬奇(L.daVinci,1452—1519)之后,近代科学的先驱者伽利略(Galilei,1564—1642)在这个科学活动中心区应运而生,意大利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数学家。
著名的有:塔尔塔利亚(N.taritaglia.1500—1557)、卡当(G.Cardano,1509—1576)、科曼狄诺(F。
Commandiano,1509—1575)、费拉里(L.Ferrarl,1522—1 565)、邦别利(R.Bombelli,1526—1572)、卡瓦列里(B.Cavaleieri,1578—1647),等等。
17世纪因果的自残阶级革命迎来了第二个科学活动中心。
在这个中心区,英国造就了一近代科学奠基人牛顿(I.Newton,1642—1727)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的数学家,就微积分这一数学领域而言,在这个时期做出重大贡献的除了牛顿,还有华利斯(J.Wallis,1616—1703)、巴罗(I.Barrow,1630—1677)、泰勒((B.Taylor,1685—1731)和马克劳林(C. Maclaurin,1698—1746)等著名数学家。
世界科技中心是如何转移的
世界科技中心是如何转移的作者:胡运珉来源:《历史教学》2008年第03期关键词世界科技中心,2006年高考四川卷,“想当然”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8)05-0056-04读了《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年第10期聂幼犁教授《命题切忌“想当然”》一文,感慨颇多。
高考涉及千家万户,命题工作自当慎之又慎;对“想当然”类试题,我们中学教师也应明辨是非,不能以讹传讹,误人子弟。
2006年高考四川卷第39题也有“想当然”之嫌,此题考查的主题是世界科技与经济中心的转移。
在这道地理、历史、政治跨学科综合题中,与历史学科相关的是材料二、材料三及第四问、第五问。
材料二反映了英国立法保护发明创造,成立科技组织、奖励科技人才、确立君主立宪制度等内容,要求学生据此回答第四问:概括英国在17-18世纪成为世界科技中心的因素,分析评价政治对科技的影响。
第五问是据材料三设计的,请看材料及问题:材料三据统计,某工业大国在1870年至1900年,小学生人数由690万增加到1500万。
1900年,每1万人口中平均有大学生31.4人,把其他主要国家远远甩到后面。
按照同一比例,德国有8.3人,法国有7.6人,英国只有6人。
——呈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都是在英国发明的。
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是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英国虽然也有一些重要的发明,但内燃机、柴油机、发电机和电动机等的发明和改进,却大部分是德国人干的;而环锭纺织机、缝纫机、打字机、白热丝灯和电话,以及“泰罗制”的科学化生产管理方法,则是由这一工业大国发明的。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第五问:上述材料中的“某工业大国”指的是哪一国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科技经济中心逐渐从英国向该工业大国转移,根据材料三比较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参考答案:美国。
在教育发展的程度方面,美国高于英国;在重要发明和生产管理方面,美国领先于英国。
《自然科学发展简史》第9章
兴隆期 80年 90年
法国
德国 美国 平均
1760---1840
1810---1920 1920---现在 80年
80年
110年
意大利的兴衰情况
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地中海一直是 联系东西方的纽带,而意大利地处地中海 航线的中心,到14世纪已经成为欧洲最大 的贸易中心。 13、14世纪,复兴中已经出现对实现的讽 刺和批判。到15世纪,意大利的各阶层, 从商人、教皇到雇佣兵队长,都广泛搜求 古希腊典籍。 1492年以后发现美洲大陆和开辟到印度的 新航线,进一步加速了意大利经济的衰落 过程。16世纪,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 岸转向大西洋沿岸。
英国的兴衰
16世纪,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 向大西洋沿岸。葡萄牙、西班牙、荷 兰、法国、英国处于新航线的中心, 相互开展海外拓殖角逐。英国1588年 击败西班牙之后,取得海上霸权地位, 通过奴隶贩卖和海外贸易大发其财。
主要发生于16世纪的第一期圈地运动高 潮,也为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准备了资 本财富、自由劳动者和国内市场。 从1500年至1763年,第一次国际分工 已大规模完成,美洲生产原料,非洲 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奢侈品,西欧从 事手工业生产并指挥全球经济活动。 英国在其中显然处于全球经济活动中 心, 并且率先完成了第一次产业革命。
1810年,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提出 了”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研究统一的 办学原则,从而确立了现代大学的基 本功能结构。 大学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 探索和发现、实验和思考的高级保护 力量。柏林大学的创立确立了教学与 科研相结合的办学原则。以发现新知 为目标的科学研究成为大学的重要职 能。此后创新、开拓逐渐成为大学精 神中最重要的特征。
《天演论》是《进化论与伦理学》的节
世界四大科学中心成果转化与产业发展借鉴
世界四大科学中心成果转化与产业发展借鉴世界四大科学中心分别位于美国的硅谷、日本的东京、韩国的首尔和中国的北京。
这些科学中心以其世界领先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闻名于世。
它们不仅在科研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成果,同时也在科技创新转化与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
其他国家和地区可以借鉴这些科学中心的经验,加强本地的科技创新转化与产业发展。
首先,这些科学中心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他们不仅仅停留在科研阶段,而是积极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和服务,并推动其在产业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例如,硅谷区域内的科技公司远不止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还涵盖了包括生物技术、医疗设备、能源和环境科技等众多领域。
他们重视将科技创新与产业需求结合起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
其次,这些科学中心注重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
他们通过政府、企业和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形成了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
政府给予科技创新企业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高校和研究机构与企业合作,加强科研和产业的衔接,推动科技创新在产业中的应用。
企业家和投资者纷纷投身于这些科学中心,支持创新创业活动的发展。
这种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使得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能够得到有效地支持和促进。
再次,这些科学中心注重创新创业环境的打造。
他们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氛围和环境。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包括创投基金的设立和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
高校提供创新创业的培训和辅导,帮助创业者提升技能和能力。
科技企业提供创新创业的场所和资源,创造出有利于创业的空间和机会。
这些举措助推了创新创业的活动,使得大量的科技创新成果得以有效地转化为实际经济效益。
最后,这些科学中心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
他们意识到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因此,他们积极与世界各地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创新活动。
他们倡导开放创新的理念,鼓励跨国交流和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共享和转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活动中心将移向何处
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经历了由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的迁移过程。
而科学中心的迁移周期通常为80年,距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活动中心迁移到美国已将近百年,世界活动中心将迁移向何处?我的观点是,短期内不会迁移,如果发生迁移,英国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世界科学活动中心。
19世纪,美国成为世界活动中心,主要通过搞技术发明、技术引进等,通过大量引进人才,美国逐渐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同时,美国拥有一套独特的科研体制,通过科学的管理,各方面技术又相互促进,最后使得美国得以成为最强大的经济体,同时经济反哺科技,美国的诺奖、菲尔兹奖等已经将其他国家远远甩在身后,使得美国的世界活动中心的地位短期内无法撼动。
世界各国科技实力排名,大致可以分为五个等级:
第一级,极其发达:美国。
第二级,发达:英国、法国、德国、日本。
第三级,较发达:芬兰、俄罗斯、意大利、以色列、加拿大、澳大利亚、挪威、韩国、捷克等中等发达国家。
第四级,一般:中国、印度、墨西哥、南非等发展中国家。
第五级,落后:其余发展中贫穷国家。
如果说活动中心发生迁移,我认为,最有可能逆袭的是英国。
第一,英国拥有者强大的科研能力。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诞生了大批科学家,达芬奇、伽利略等开创了实验科学的传统;英国皇家学会为英国日后成为科学活动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法国创办的欧洲最早一批科学技术专科学校培养了大批的科技人才;德国的基础扎实、训练严格的科技队伍取得的重大突破对科技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几次科学活动中心的国家,无一例外,都拥有着不可多得的人才。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宝贵的。
科学劳动是一项复杂的富有创造性的劳动,需要科学家发挥高度的创造力和耗费巨大的精力。
因此,不管什么国家,什么年代,科学人才及科学家队伍才是科学发展速度的决定性因素。
2014泰晤士高等教育的世界大学排名中,英国有11所大学进入了世界百强,其中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大学更是进入了世界前10强。
而除了这三所之外,其他前10名的学校全部来自于美国,世界百强大学美国更占了大半。
这个数据,一方面体现了美国科学地位的不可撼动,另一方面更直接说明了英国在科学界的强大的地位。
第二,英国有着语言优势。
英语,作为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官方语言,成为科技领域的通用语言,需要得益于美国长期以来的科技优势。
世界上绝大部分科技论文都是用英文书写的,而刚刚进入科技领域的工作者需要借助前人的成果才能更进一步,这不可避免需要使用英语。
任何一个科技工作者如果没有掌握英语这门语言,只能在小范围内闭门造车,而不能走向世界。
相比于处于第二阶梯的日本的日语、德国的德语、法国的法语,英国得天独厚的语言优势,有利于他们更好与世界进行交流,更好地在科技领域取得突破。
第三,其他优势。
2014年最新的综合国力排名中,排在前五位的是美国、俄罗斯、中国、日本与英国。
俄罗斯与中国属于第三阶梯与第四阶梯,俄罗斯的较高的综合国力取决于其强大的军事能力,而自然科学和基础研究方面,还无法追赶上英美等国家。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国土面积位列第三,但由于其工业起步较晚而且人口众多,国民素质有待提高等因素,成为科技中心可能性不大。
日本人口素质比较高,科技发达,科技水平先进,但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国土纵深较小,生存空间不足,能源与市场对海外有着巨大的依赖性,所以很难对美国造成实质威胁。
英国在世界上对科技的贡献度和在科学界的影响力
都远远超过法国、日本和德国。
再者,迄今为止,所有的科学中心都是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圈中的国家,根据这一传统,英国依旧有理由上榜。
欧洲人普遍拥有着创新与冒险精神,这与亚洲人的保守有着很大的差别。
数据显示,英国以占世界1%的人口从事着全球5.5%的科研活动,每年发表的科技文献数量占世界总数的8%,引用率占世界的9.1%,这些均居美国之后排名世界第二,同时诺奖大会也经常出现英国人的身影。
以上这些均说明英国相比其他国家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
美国的霸主地位一时无法撼动,其科学研究与发展(R&D)一直保持极高水准;基础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美国,科学技术得到高度重视并取得高度发展;绝大多数新兴的高科技领域,美国都处于领跑位置等确保了美国可以在科学界的遥遥领先。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英国,这个欧洲国家,也在用他们的智慧与汗水默默为世界科学做出他们的贡献,他们不可忽视,他们,很可能成为下一个世界科学活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