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课时观察化学变化
小学科学《美丽的化学变化》教案、教学设计与同步练习
教科版小学科学《4.7美丽的化学变化》教案探索与研讨 探索 与研讨 2. 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活动,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y 课件出示|样讷帮助卡:3. 提问:紫甘蓝与白醋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你们猜测的依据是什么?(预设:发生了化学变化,因为发生了颜色的改变;没有发生化学变化,颜色改变可能是因为紫甘蓝的色素溶解到了白醋里。
)4. 追问:(教学提示:出示紫甘蓝提取液。
)如何利用紫甘蓝提取液验证你们的猜测?(预设:将紫甘蓝提取液与白醋混合,如果颜色没有明显变化,说明之前是发生了溶解现象;如果颜色由紫色变成红色,说明紫甘蓝与白醋产生了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
)5•演示: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紫甘蓝提取液,用滴管向其中滴几滴白醋,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6•讲解:紫甘蓝提取液由紫色变成了红色,说明紫甘蓝与白醋发生了化学变化,而紫甘蓝中发生化学变化的物质正是许多植物都有的花青素。
除了白醋,紫甘蓝还能与生活中的很多其他物质发生美丽的化学变化。
7.演示:分别向4支试管中加入少量紫甘蓝提取液,用滴管分别滴几滴柠檬汁、肥皂水、白砂糖水和小苏打溶液,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现象,体会化学变化的奇妙与美丽。
探索二:化学变化与我们的生活1. 过渡:在以上实验中,我们发现化学变化能产生丰富的颜色变化,你们能联想到可以怎样利用化学变化来丰富我们的生活吗?(预设:可以利用化学变化创造各种漂亮的色彩,美化我们的生活。
)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活动,讨论还有哪些化学变化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3. 研讨交流。
组內研讨耕助卡主持人:你韦】还发现了哪些化学变化让我■/门的生活更義好?学生I :#'|网汁^•「•.、时爵的面朴,r'L 逬j 1儿,第看3学生2;利网比常寰吧生尸药旳,萝齒人們换圮幔康“学生3:制同肥當变忆制it歹浆炖,守僮我们保存易耦带炊探索与研讨板书设计小£丘2:此常变比经常痒瓯称址兄、笈救.,歩変飾色■产主悴'主岚沉定皆现象,不同的祀孥变化"其決侵也不同口有的祀学变扌匕非常缓疫.如麒.主钙;帝些护常迅速,如也碼与「卜味打混冬后空即产主扎/K.»级3:我们主沽的血球上.糜、乏适竽祀石燃料的产空为刹用暮乌祀常愛把和応,我椚守致的軋工也果自比常变祀c斯有主第悴內裁时尋谢都在疫主青化宇变祀°主持人:感谢天家的岌言,汇报活动结更.1.小结:我们生活的环境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的产物,它们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更方便,我们要学会科学地利用化学变化,努力创建拓展绿色未来。
高中化学实验《物质变化的观察》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实验《物质变化的观察》优质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
2. 掌握观察物质变化的基本方法。
3. 学会使用常用的化学仪器进行实验。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观察物质变化的过程。
2. 学会分析物质变化的原因。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热情。
2.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坚持真理的精神。
3.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内容教材分析本节课以高中化学实验《物质变化的观察》为例,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掌握观察物质变化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之前,已经对物质变化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缺乏系统的理解和深入的探究。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物质变化的过程,从而加深对物质变化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掌握观察物质变化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分析物质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质变化的过程。
2.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深入理解物质变化。
3. 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培养团队精神。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 通过展示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变化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物质变化知识,为新课的研究做好铺垫。
实验观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质变化的过程。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分析讨论1.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物质变化的原因。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物质变化的基本规律。
知识拓展1. 教师介绍与物质变化相关的化学原理。
2. 学生通过自主研究,深入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
总结与反思1. 学生对本次实验进行总结,分享自己的收获。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初中化学反应前后变化教案
初中化学反应前后变化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前后发生的变化,并能够简单描述和解释这种变化。
一、引入1. 让学生回忆一下他们在实验中观察到的一些化学反应,让他们描述一下反应前后发生的变化。
2. 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前后会发生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有什么原因?如何描述和解释这种变化?二、学习活动1. 观察实验现象:在实验室中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实验,让学生观察反应前后发生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2. 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化学反应前后发生的变化,包括颜色、气体的产生、温度的变化等。
3. 学习相关知识:介绍化学反应前后发生的变化的原因,如新物质的生成、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等。
4. 练习:让学生通过一些练习题来巩固和加深对化学反应前后变化的理解,如填空、选择题等。
三、总结1. 合作探讨:让学生分组讨论化学反应前后变化的内容,并向全班汇报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2.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对化学反应前后变化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3. 课堂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回答一些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拓展延伸1. 实验设计:让学生设计自己感兴趣的化学反应实验,并观察实验前后的变化。
2. 走进实验室:组织学生到实验室参观,让他们亲身体验化学反应前后的变化。
3. 实践应用:让学生探讨化学反应前后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燃烧、烧菜等。
评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清楚地了解化学反应前后发生的变化,并能够简单描述和解释这种变化。
希望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实验精神,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奥秘。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中学2021-2022学年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2、3课时学案
其次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3课时)第2、3课时学案一、课时支配:2课时二、学习目标:1、学问与技能(1)从化合价的升降和电子的转移角度理解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概念,并从这些分析中生疏到氧化剂得电子和还原剂失电子始终相等;(2)把握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的另一种方法----单线桥法。
2、过程与方法:(1) 同学在对氧化剂和还原剂等本质问题的探讨过程中逐步理清探究的思路,形成探究的方法;通过问题设计让同学自我培育探究精神。
(2)通过对具体例子的分析,挂念同学理解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学会分析反应过程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及其表示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师生共同探讨以及阅读教材和查阅资料,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的应用,生疏并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对人类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进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利弊。
三、学习重点:(1)氧化剂与还原剂的推断;(2) 氧化剂与还原剂同化合价的升降和电子转移关系的推断;(3)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的另一种表示方法----单线桥。
四、学习难点:(1)氧化剂与还原剂的推断;(2)氧化剂与还原剂同化合价的升降和电子转移关系的推断;(3)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的另一种表示方法----单线桥。
五、学习过程:其次课时(一)、引入分析下列反应:△①CuO+CO ===Cu+CO2②Zn+FeSO4== ZnSO4+ Fe③CaCO3+2HCl==CaCl2+CO2↑+H2O分组争辩后回答(3分钟内完成):(1)反应①是否氧化还原反应(填是、否),推断依据是;(2)反应②是否氧化还原反应(填是、否),推断依据是;(3)反应③是否氧化还原反应(填是、否),推断依据是。
(二).通过以上分析、理解、争辩,同学自己归纳得出以下三点(6分钟内完成):1.。
2.。
3.。
高温课堂练习(一):分析化学反应:CuO+C == = Cu+CO↑独立思考、分析后完成下列问题(4分钟内完成):(1)、氧化剂是,中的元素化合价了(填上升、降低),它发生了反应,被还原。
第一章第二节课堂笔记
第一章第二节课堂笔记第一课时:一、石蜡燃烧1、白瓷板压在火焰上现象:观察到黑色的粉末状物质产生原理:石蜡不完全燃烧产生了炭黑说明:石蜡中含有碳元素2、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现象: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说明:石蜡燃烧产生了水3、沾有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现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石蜡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4、子母焰实验说明:白烟的成分是固态的石蜡小颗粒5、石蜡燃烧的文字表达式石蜡+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水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区分的依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新物质是指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不同的物质)常见易混淆的例子:铁铸成锅是物理变化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气味、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导热性、延展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不稳定性等。
四、化学变化的现象:化学变化中除了生成新物质外,还伴随着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这些现象有助与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但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注意: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五、化学变化中伴随着能量的吸收和释放实验:加热试管中的火柴头现象:火柴头急速燃烧,橡皮塞被弹出说明:化学变化中伴随着能量的吸收和释放。
植物的光合作用: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石蜡、酒精等物质的燃烧: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干电池工作: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蓄电池充电: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第二课时:一、灼烧葡萄糖、砂糖、面粉有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变黑,说明里面都含有碳元素。
二、金刚石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而石墨质地柔软,可做润滑剂。
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为什么物理性质差异那么大?结构不同,性质也不同。
结构决定性质。
三、科学家(1)法国—拉瓦锡—空气的成分(2)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3)俄国—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4)居里夫人发现了钋和镭(5)中国—侯德榜改变纯碱的生产工艺。
初中化学基本变化教案
初中化学基本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基本变化过程;2. 掌握物质的三种基本变化方式: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核变化;3. 能够描述和区分三种基本变化方式;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物质的基本变化过程;2. 物质的三种基本变化方式的区分。
【教学难点】1.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分;2. 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的分析。
【教学准备】实验室器材、化学试剂、PPT课件、教学实验指导书、学生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呈现各种物质的变化现象引起学生兴趣,引出化学基本变化的相关知识。
二、讲解1.介绍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核变化的概念及特点;2.举例说明不同类型变化的特点和区别。
三、实验操作1.学生分组,进行物质的物理变化实验和化学变化实验;2.学生填写实验记录表,记录实验现象和结论。
四、讨论学生展示实验结果,由学生讨论实验现象,总结物质变化的特点和区别。
五、延伸介绍物质的其他变化方式,如光化学变化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研究。
【课堂总结】总结三种基本变化方式的特点及区别,强调实验操作的重要性。
【作业布置】1.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设计一个小实验,要求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板书设计】化学基本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核变化【教学反思】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可以深刻理解物质的基本变化方式,培养实验能力和科学精神。
需要不断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初中化学变化的现象教案
初中化学变化的现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化学变化概念;
2. 能够观察和描述化学变化的现象;
3. 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碘酒、氢氧化钠溶液、试管、试剂瓶等;
2. 教学PPT或实验演示视频;
3. 化学反应现象的图片或视频材料。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实验演示:进行碘酒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混合实验,观察现象,并让学生描述所观察到的
变化;
3.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强化对化学反应过程和特征的理解;
4. 练习巩固:让学生通过观察其他化学反应现象,进行描述和分析练习,加深对化学变化
的认识;
5.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化学变化的现象和特征,并反思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评估:
通过对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描述、分析讨论和练习表现进行评估,检验学生对化学变化现
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五、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自行进行化学反应实验,加深对化学变化现象的认识;
2. 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化学反应现象,引导学生探究化学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3. 拓展学生对化学反应过程的深入理解,引导学生探究更复杂的化学反应机制。
六、教学反思:
本教案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实验演示和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变化的概念和特征,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观察化学变化现象教案二
观察化学变化现象教案二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本质。
2. 掌握观察化学反应的实验方法。
3. 掌握多种化学反应实验中的基本操作。
4. 锻炼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实验技巧。
二、教学重点1. 学生需要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本质。
2. 学生需要借助实验操作掌握观察化学反应的方法和技能。
三、教学难点1. 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本质。
2. 掌握多种化学反应实验中的基本操作。
四、教学过程1. 理论讲解从化学反应的本质出发,深入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为观察化学反应打下基础。
拓展学生对离子的了解,掌握离子反应中离子的分类和反应的特点。
2. 实验讲解介绍多种常见的化学反应实验,以及各种实验操作和观察指标。
通过实验操作,深入掌握化学反应的实质和特点,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实验操作学生根据实验讲解,自行实验,观察化学反应的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和安全,以及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4. 实验数据分析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化学反应的特点和规律,从实验数据中概括出化学反应的通用现象,进一步探讨化学反应的本质和机理。
五、教学工具化学实验器材,化学试剂,实验记录表。
六、教学评估对于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规范性和实验技巧进行评估,包括实验结果的记录和数据的处理,以及对于化学反应的分析和总结。
同时,对于学生对于化学反应的理解和认识进行初步评价。
七、教学建议1.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要多次进行实验操作,加强实验技能的训练,同时提高学生对于实验操作的安全意识。
2. 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探究、善于提出问题,从实验操作中深入了解化学反应的规律和特点。
3. 要简化实验操作步骤,减少学生的操作难度,提高实验操作成功率。
4. 要贯彻“问题驱动”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获得体验式学习的效果,从而提升学业成果。
初中化学变化的现象教案
初中化学变化的现象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现象,包括颜色变化、气体产生、沉淀形成等。
2. 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3. 掌握硫酸铜与铁的化学反应,并能够进行实验操作。
教学重点:1. 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现象。
2. 掌握硫酸铜与铁的化学反应。
教学难点:1.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镊子、铁丝、硫酸铜溶液等。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有哪些基本现象?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产生新的物质的过程。
化学变化的基本现象包括颜色变化、气体产生、沉淀形成等。
二、新课(20分钟)1. 教师演示硫酸铜与铁的化学反应实验,并解释实验现象: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铁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三、练习(15分钟)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设计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 学生互相交流实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
四、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化学变化的基本现象和硫酸铜与铁的化学反应。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硫酸铜与铁的化学反应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化学变化的现象,使学生了解了化学变化的基本现象,并能够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互相交流,提高了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同时,教师也能够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了教学效果。
初中化学的变化与分析教案
初中化学的变化与分析教案教学内容:变化与分析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过程;
2. 掌握化学反应的观察方法;
3. 能够分析常见的化学反应。
教学重点:
1. 化学反应的定义和观察方法;
2. 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
1. 化学反应的观察方法的应用;
2. 化学反应的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试管、试剂、酒精灯等;
2. 实验材料:氢气生成实验、铜与硫化铁反应实验等;
3.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引入话题,引起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兴趣;
2. 回顾前期所学的化学知识。
二、讲解
1. 讲解化学反应的定义和观察方法;
2. 分析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过程。
三、实验操作
1. 进行氢气生成实验,观察氢气生成过程;
2. 进行铜与硫化铁反应实验,观察铜变黑的变化。
四、讨论与总结
1. 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化学反应的观察方法;
2. 总结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规律。
五、作业布置
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并写下今天的收获;
2.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从实验中观察到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的变化,加深对化学反应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化学打下基础。
初中化学的基本变化教案
初中化学的基本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基本变化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基本变化的种类及其示意图。
3. 能够简单描述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1. 基本变化的定义和特点。
2. 基本变化的种类及其示意图。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2. 描述基本变化的反应过程。
四、教学方法:1. 演示法:通过实验展示基本变化的过程,增加学生对基本变化的理解。
2. 讨论法: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基本变化的特点和种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图表法:通过示意图和表格的形式展示基本变化的种类及过程,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引出基本变化的概念,并让学生讨论基本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学习活动:(1)讲解基本变化的定义和特点。
(2)介绍基本变化的种类:单质分解、合成、替代和双替换反应,并分别展示其示意图。
(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示意图和实验现象来理解基本变化的过程。
3. 实验活动:进行基本变化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体验物质变化的过程。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强化对基本变化的理解。
5. 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种基本变化的反应过程。
六、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实验操作和作业展示等形式评估学生对基本变化概念的掌握情况,检查学生对基本变化种类及过程的了解程度。
七、板书设计:基本变化- 定义: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的变化称为基本变化。
- 特点:反应前后物质的性质发生变化。
- 种类:单质分解、合成、替代、双替换反应。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展示基本变化的概念,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活动,深化对基本变化的理解。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基本变化的概念和过程。
初中化学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教案
初中化学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概念及区别;
2.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掌握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3.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概念及区别;
2.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三、教学难点
1.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分;
2.实验中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的观察和分析。
四、教学过程
1.引入:通过示意图展示一个燃烧木材和冰块融化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变化有何区别。
2.探究实验:将一小块铁与氧气反应,观察其产生的氧化铁,让学生讨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变化;同时将一团蓝色的石蜡加热,观察其变为透明的现象,让学生讨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变化。
3.总结: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特征和表现形式,强化它们之间的区别。
4.拓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例子,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并分辨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情况。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区分不同类型的变化。
六、作业
请学生完成一篇关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给出自己的理解和见解。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激发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引入更多生活应用的例子,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两种变化的区别和特征。
第二节第二三课时电离能及电负性
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 同一周期 从左到右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总体上是呈 逐渐增大趋势;(Be>B、N>O、Mg>Al、P>S)
同一主族 从上到下,元素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 即元素第一电离能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呈 现周期性变化。
第一电离 能的周期性 递变规律是 原子半径、 核外电子排 布周期性变 化的结果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C ) A、同周期元素中,VIIA 族元素的原子半 径最大 B、VIA族元素的原子,其半径越大,越容 易得到电子 C、室温时,零族元素的单质都是气体 D、同一周期中,碱金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 最大
概念辨析
1.每一周期元素都是从碱金属开始,以稀有 错 气体结束 2.f区都是副族元素,s区和p区的都是主族 错 元素 3.铝的第一电离能大于钾的第一电离能 对 4.已知在1molNa失去1mol电子需吸收650kJ 能量,则其第一电离能为650KJ/mol 错
归纳同一主族元素第一电离能变化趋势
(3)同一主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 从上到下, 元素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 为什么?
提示:从同主族的原子结构变化来回答。
参考答案:因为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 数的增加,电子层数增加,原子半径增大,核对 外层电子的引力减小,失电子所需的能量减小, 元素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
1. 下列左图是根据数据制作的第三周期元素的电负
性变化图,请用类似的方法制作IA、VIIA元素的电
负性变化图。
2. 在元素周期表中,
某些主族元素与右下 方的主族元素的性质 有些相似,被称为“对角线规则”。查阅资料,比较 锂和镁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铍和铝的氢氧化物的酸
碱性以及硼和硅的含氧酸酸性的强弱,说明对角线规
★ 锂、镁的碳酸盐在加热时均能分解为相应的
初中化学变化与规律教案
初中化学变化与规律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化学变化的概念,理解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2. 引导学生掌握化学变化的规律,能够分析实验现象,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内容:1. 化学变化的概念与特征2.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3. 化学变化的规律4. 实验操作与观察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铁器生锈、食物腐败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是否属于化学变化。
2.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化学变化与规律。
二、化学变化的概念与特征(10分钟)1. 教师讲解化学变化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产生新物质的过程。
2. 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总结出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如:有新物质生成、伴随能量变化等。
三、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10分钟)1. 教师通过对比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让学生明白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本质变化,而物理变化只是物质的状态或形状的改变。
2. 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判断一些现象属于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
四、化学变化的规律(10分钟)1. 教师介绍化学变化的规律,如质量守恒定律、反应速率与浓度的关系等。
2.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验证化学变化的规律。
五、实验操作与观察(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如铁钉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等。
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化学变化的概念、特征和规律。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实验体会,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变化现象,并写出分析报告。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了化学变化的概念、特征和规律,能够判断一些现象是否属于化学变化。
初中化学的基本变化教案
初中化学的基本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知道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2. 能够识别和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 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教学重点: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
2.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教学难点:1. 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
2. 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试剂等。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物理变化?什么是化学变化?2. 学生分享生活实例,教师总结。
二、探究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15分钟)1.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烧杯和试管中的物质变化。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三、学习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20分钟)1. 教师讲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及特点。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点评并解答学生疑问。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2. 教师点评学生表现,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延伸:1. 学生课后调查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撰写调查报告。
2. 组织化学实验比赛,鼓励学生创新和动手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同时,结合课后调查和实验比赛,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二章第三节 化学平衡 课件(共13张PPT)
3化学平衡
一、平衡的移动
实验: 将NO2球分别浸在冰水和热水中,观察NO2球中
颜色的变化。 实验现象:浸在冰水中的NO2球红棕色变浅,浸在 热水中的NO2球红棕色加深。 说明: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后改变外界条件, 体系中物质浓度会发生变化,平衡状态会发生变化。
V(正)= V(逆) 外界条件改变
2、降低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减慢。吸热反应方向 减慢的幅度大,化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温度变化引起化学反应速率变化,吸热反应方向 变化的幅度总是比放热反应方向变化的幅度大。 2、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减弱温 度的升高。降低温度化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减弱温度的降低。
1、增加浓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平衡向减弱浓 度的方向移动。 2、减小浓度,化学反应速率减慢,平衡向增加浓 度的方向移动。
三、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回忆实验2—7
2 N O 2 ( 红 棕 色 , g ) N 2 O 4 ( 无 色 , g ) H 5 6 . 9 K J /m o l
实验现象:浸在冰水中的NO2球红棕色变浅,浸在 热水中的NO2球红棕色加深。
谢谢大家!
(可能出现)பைடு நூலகம்
V ′ (正) ≠ V ′ (逆)
新条件
V ′ (正) = V ′ (逆)
旧平衡的破坏
新平衡的建立
过程叫平衡的移动
实验2—5
C r 2 O 7 2 ( 橙 色 ) H 2 O 2 C r O 4 2 ( 黄 色 ) 2 H
实验结论: 1、增加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加快,平衡向逆 反应方向移动。 2、减小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减慢,平衡向正 反应方向移动。
初中化学的变化与分析教案
初中化学的变化与分析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2. 学会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物质的变化过程。
3. 能够运用变化的特征分析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教学重点: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2. 实验观察和分析物质变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和分析。
2. 运用变化的特征分析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酒精灯等。
2. 实验试剂:氢氧化钠、硫酸铜、铁等。
3.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物理变化,什么是化学变化?2.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
二、课堂探究(15分钟)1. 实验探究:氢氧化钠与硫酸铜的反应。
a. 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b.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c.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实验现象。
2. 分析讨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a.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征。
b. 学生分享自己的总结。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如铁器生锈、食物腐败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些现象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3. 学生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总结。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思考其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并能运用变化的特征分析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在实验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观察仔细,能够正确描述实验现象。
在案例分析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变化的特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观察物体》教案:利用化学实验观察物体的变化
《观察物体》教案:利用化学实验观察物体的变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化学实验中观察物体变化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物体变化的观察,使学生认识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
二、教学内容:1. 化学实验中观察物体变化的方法。
2. 常见化学反应的观察与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实验中观察物体变化的方法,常见化学反应的观察与分析。
2. 教学难点:对化学反应过程中物体变化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观察物体变化。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物体变化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化学实验中观察物体变化的方法,如颜色变化、气体产生、沉淀形成等。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物体变化。
4. 分析: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物体变化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 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物体变化的理解。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观察物体变化的方法和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总结,并回答相关问题。
六、教学评估:1. 评估学生对化学实验中观察物体变化的方法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物体变化进行分析的能力。
3. 评估学生对基本化学概念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室设备:试管、烧杯、滴定管等。
2. 化学试剂:酸、碱、盐等。
3. 实验指导书和相关的教学课件。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化学实验中观察物体变化的方法。
2. 第二课时:进行化学实验,观察并分析实验过程中的物体变化。
3. 第三课时: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4. 第四课时:讲解相关的化学概念,巩固学生对物体变化的理解。
九、教学反馈:1. 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参与度。
幼儿园小小化学家:实验观察化学反应教案
幼儿园小小化学家:实验观察化学反应教案一、概述在幼儿园教学中,启发幼儿对化学的兴趣和认识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实验观察化学反应,可以让幼儿在玩中学,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本文将探讨如何设计一节幼儿园化学实验观察课程,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化学知识。
二、实验目的1. 激发幼儿对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让幼儿了解一些基础的化学反应知识。
3. 提高幼儿的实验观察和动手能力。
三、实验内容和步骤1. 实验名称:小小化学家的秘密实验2. 实验材料:小瓶子、小漏斗、小碗、小勺子、小量筒、小化学试剂(如小苏打、食用醋等)3. 实验步骤:步骤一:将小苏打和食用醋倒入小瓶子中,然后盖上小漏斗。
步骤二:观察瓶子中的变化,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步骤三:打开瓶子并嗅一嗅,感受一下空气中的气味。
步骤四:用小勺子舀出瓶子里的液体,倒入小碗中进行观察。
步骤五:用小量筒测量瓶子里的液体的体积变化,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四、实验过程中需要引导的问题1. 你们观察到瓶子中发生了什么变化?2. 你们闻到了什么样的气味?3. 你们尝试用什么工具来观察实验结果?4. 你们用量筒测量了什么?有什么变化?五、实验总结通过这次小化学实验,我们知道了小苏打和食用醋混合后会产生气体和发生化学反应,这是因为化学试剂的作用。
我们还学会了用各种小工具来进行实验观察,并且记录下实验结果。
通过这样的实验观察,我们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实验观察能力,还让他们对化学有了初步的认识。
六、个人观点和理解在幼儿园教学中,化学实验观察课程的设计非常重要,可以在幼儿心中种下对化学的兴趣和热爱。
我认为,幼儿园应该更多地注重通过实验观察的方式来进行科学教学,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学习知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总结来说,幼儿园小小化学家的实验观察课程,不仅可以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化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为幼儿打下科学学习的良好基础,让他们从小就喜欢并擅长学习化学知识。
观察化学反应发生的现象
观察化学反应发生的现象湖北省鄂州市教研室杨国安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
不同的化学反应所产生的现象可能各不相同,但许多化学反应常伴随着下列一些现象。
颜色变化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的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
这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的缘故。
放出气体锌粒放入稀盐酸中有氢气生成。
氢气是由锌粒与稀盐酸反应得到的。
生成沉淀两种无色溶液相互混合,生成了蓝色沉淀,表明化学反应已经发生。
温度变化天然气燃烧时将生米做成熟饭。
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使温度升高。
性质改变制陶工将泥坯放到窑中烧烤,这样就制成了陶器。
制成的陶器与当初放进窑中的柔软的泥坯已完全不同。
当你提出一个问题并去尝试解决这个问题时,你常会用到:观察、猜想、实验、记录、推理、分类、交流等方法。
这些方法也是科学家在寻找问题的答案时所用到的。
请你利用家中的常用物品,像科学家一样自己动手收集化学反应发生的证据。
【问题】收集化学反应发生的证据。
【物品】小玻璃杯勺子钳子煤气灶玻璃片火机木条纯碱白醋铜丝白糖香烟烟灰硫酸镁注射液澄清的石灰水【步骤】(一)第一个实验1.取一勺纯碱加入到干净的小玻璃杯中,观察并记录(在下表中记录,下同)纯碱的颜色、状态。
2.拿出一瓶白醋,观察并记录白醋的颜色、状态。
3.预测白醋和纯碱混合时发生的现象,记录你的预测。
4.向纯碱中倒入约5mL的白醋,观察现象并记录;再倒入约5 mL的白醋,观察现象并记录。
直到你认为反应不会再发生时停止倒入白醋。
(二)第二个实验1.取一根洁净的铜丝,观察并记录铜丝的颜色、状态。
2.打开煤气灶,点火。
3.预测铜丝灼烧时发生的现象,记录你的预测。
4.用钳子夹住铜丝,在火焰上灼烧铜丝,一会儿取出,观察现象并记录。
(三)第三个实验1.取一勺白糖放在玻璃片上,观察并记录白糖的颜色、状态。
2.用燃着的小木条给白糖点火,观察现象并记录。
3.收集少量新的香烟烟灰,观察并记录烟灰的颜色、状态。
4.将白糖和新的香烟烟灰充分混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观察化学实验的步骤
1.实验前:
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反应时,观察 反应发生需要的条件(是否需要加热或其
他附加条件)。
2.实验中:
发生的现象(有无沉淀、气体生成,是否有 发光、发热或颜色变化等现象发生)。
挑战自我
▪ 1、区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二)、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和联系
本质区别: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这是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发生的依据。
联系: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 定伴随化学变化.
化学反应常伴随能量的变化
当堂训练
▪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C)
A.干冰升华
B.水变成冰
C、酒精挥发 石油蒸馏 D、光合作用 蜡烛融化
▪ 5、下列语句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C )
A、水滴石穿
B、积沙成塔
C、曾青得铁则为铜 D、气球爆炸
▪ 6、下列典故中,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分析,主要
体现化学变化的是(C)
A、司马光砸缸
B、凿壁偷光
C、火烧赤壁
D、铁杵磨成针
7、下列成语或俗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C )
实验现象:锌粒表面有气泡产生
实验四: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
反应前:硫酸铜溶液为蓝色透明溶液
反应中:滴加4~5滴氢氧化钠溶液后产生蓝色难溶性物质
反应后:蓝色溶液变浑浊。
文字表达式:硫酸铜+氢氧化钠 硫酸钠+氢氧化铜
符号表达式:CuSO4 + NaOH 实验现象:有蓝色沉淀生成
Na2SO4 + Cu(OH)2
▪ 4.2011年3月12日日本福岛海域发生了强烈 地震,造成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机组燃料棒 露出水面,高温下覆盖在燃料棒外管道上 的锆与水蒸气发生反应,放出大量氢气并 扩散到空气中,从而发生爆炸,关于这一 爆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属于物理变化
B.属于化学变化
▪ C有新物质生成
D.放出大量的热
▪ 5.某同学分两步进行实验:(1)将约5克研 细的硫粉和5克铁粉在研钵中混合均匀;(2 )将混合物堆放在石棉网上,然后用烧红的 木棒接触混合物,这时部分混合物剧烈反
体、生成沉淀等
区别与 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联系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
C.菜刀生锈
D.汽油挥发
▪ 2.下列过程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的是( C)
A.铜器生锈
B.粮食酿酒
C.冰雪融化
D.食醋除垢
▪ 3. 下列变化中,与其它三种有本质区别的是D
A.汽油燃烧
B.食物霉变
C.煤气中毒
D.酒精挥发
▪ 4、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
学变酸 矿石粉碎
A 滴水成冰 C 百炼成钢
B 木已成舟 D 大浪陶沙
8、人类生活需要能量。下列活动不是直接利用
化学反应所产生的能量的是( C )
A.燃烧煤气做饭 B.脂肪在人体内氧化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 C.用电熨斗通电熨衣服 D.用炸药拆除危旧建筑物
课后作业
▪ 1下列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实现的是 ▪ A.太阳光照射使雪融化 ▪ B.利用木材做成桌椅 ▪ C.利用水力发电 ▪ D.利用空气、煤等制造化肥
现象: 发光、发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 沉淀等。
新物质: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 质不同的物质。
例:水→冰(水蒸气),纸张→碎纸片, 玻璃→玻璃渣。
葡萄→葡萄酒,纸张→灰烬,铁矿石 →钢铁。
注意
▪ 判断是否是化学变化要从本质上入手,即是 否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 放热、颜色改变、生成气体、产生沉淀。 但不是有这些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也可能是物理变化。有的化学变化无明显 现象。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一):概念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物质的三态变 1.物理变化: 化:冰雪融化、水的蒸发与沸腾、石蜡受热融化、
干冰升华、酒精挥发。常见的溶解、玻璃破碎 等)
现象: 状态改变、形状改变
2.化学变化: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如:
钢铁冶炼、钢铁生锈、食物的腐烂与变质、光 合作用、火药爆炸、呼吸作用、物质的燃烧 等。)
化学变化常伴随一些现象,例如:发光、放热、变色、 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这些现象都可以帮助我们判断 是否发生化学变化,但有现象并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例如:灯泡通电发光。
小结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定义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伴随现 物质外形、状态发生了变 伴随发光、放热、
象
化
颜色变化、产生气
文字表达式:
符号表达式:
→ 镁+氧气 点燃 氧化镁 Mg +
点燃
O2
MgO
实验现象:镁带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放出 大量的热,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物质。
§注意: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能说出生成物的名称!
▪ 光:指固体直接燃烧发出一定颜色和强度的光。
▪ 火焰:指气体或液体、固体转变成气体再燃烧 发出一定颜色和强度的火焰。
▪ 2.下列变化过程中既有化学变化又有物理 变化的是
▪ A.活性炭吸附冰箱中的异味 ▪ B.干冰气化 ▪ C.点燃蜡烛 ▪ D.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
▪ 3.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里,而物质在不断 的变化。下列变化不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B.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 C.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没了 ▪ D.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 烟:指粉末状固体小颗粒。 ▪ 雾:指液体小液滴。
实验二.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
反应前:氢氧化钠为无色透明液体。 反应中: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无色溶液变红。 反应后:溶液为红色。
实验现象: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实验三:锌粒与稀盐酸反应
反应前:锌粒为银白色具有金属光泽的固体。 反应中:滴加1~2mL稀盐酸后,锌粒表面产生大量气泡 反应后:无色溶液。 文字表达式:锌+稀盐酸 氯化锌+氢气 符号表达式:Zn + HCl ZnCl2 + H2
3.实验后: 观察生成物的颜色、状态。
“现象”:
▪ 现象是指我们的感觉器官(眼、耳、鼻、 手)或借助实验仪器感觉到的直观现象,它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冷、热、光等。
实验一.镁条的燃烧
反应前:镁条是银白色具有金属光泽的固体
反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产生白烟、放出 大量的热
反应后: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