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黛玉之死》精编教案
研究性学习 探究林黛玉之死
主题名称:红楼梦研究课题名称:探究黛玉之死选此课题的主因;1日下红楼梦新版翻拍沸沸扬扬,针对新版翻拍中多处于原著不符的情节,人们纷纷提出要尊重原著的原则。
2但是怎样才算是符合原著意思,高鹗的续编是否符合曹雪芹所著红楼梦的原意。
在此种争议中,黛玉之死是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
3作为中学生,在关注名著的同时,也要对名著有。
深入的阅读和思考,要在了解大家之言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见解。
初步设想;研究此课题,首先有喜欢红楼梦的同学组成活动小组,接着制做调查问卷,大致调查高二同学对红楼梦的阅读情况以及对黛玉形象、命运、及最终归宿的看法,然后查阅脂批以及研究红楼梦各大家的意见,归总比较合理的几种猜测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关课程:语文主导课程:中国古典小说名著阅读背景:1日下红楼梦新版翻拍沸沸扬扬,针对新版翻拍中多处于原著不符的情节,人们纷纷提出要尊重原著的原则。
2作为中学生,在关注名著的同时,也要对名著有。
深入的阅读和思考,要在了解大家之言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见解。
目的及意义;1探究名著中的疑点,有助于我们理解名著2加强我们的探究能力3培养我们刨根寻底的探究精神计划1任务分工:开题:##(人名) 问卷:## 查阅资料及相关书籍:## 结题:##2活动步骤:开题、撰写报告------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结题撰写论文一2010-9-1至9-20 确定课题撰写开题报告撰写报告并确定活动过程二9-20至10-10 问卷调查制作问卷调查并分析结果三10-10至11-15 查阅资料了解大家的研究成果四11-15至12-10 撰写结题论文完成研究成果对象:###高二学生条件;问卷、相关的书籍成果:论文表达形式;文字活动时间; 9-20至10-10第一次地点东区高二成员;##目的:大致调查高二同学对红楼梦的阅读情况以及对黛玉形象、命运、及最终归宿的看法,形式:问卷过程:制作调查问卷——发放并调查——收回并分析结果结果:对红原著较了解的同学占43%,但对于黛玉之死的问题多限于了解高鹗的续编,无深入思考记录人:##时间:10-10至11-15 第二次地点:图书馆参加成员##目的然后查阅脂批以及研究红楼梦各大家的意见,归总比较合理的几种猜测形式:查阅资料过程:在图书馆及书店寻找研究红学的书,并着重研究黛玉及其命运的书结果:寻找到几本周汝昌。
《黛玉葬花》教案高品质版
《黛玉葬花》教案高品质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具体内容为《黛玉葬花》一课。
该章节详细描绘了林黛玉为花落泪,葬花寄情的故事,通过对文本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体会作者曹雪芹的细腻笔触和深刻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黛玉葬花》的故事情节,感受林黛玉的情感变化,分析其性格特点。
2. 掌握文本中的重点词汇、成语、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黛玉葬花》中的林黛玉形象,理解其情感变化。
难点:文本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用,如拟人、对偶、排比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包括文本内容、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料。
2. 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红楼梦》电视剧中的黛玉葬花片段,引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2. 阅读文本:学生自主阅读《黛玉葬花》,了解故事情节,体会林黛玉的情感变化。
3. 讲解:教师对文本进行详细讲解,分析林黛玉的形象特点,讲解重点词汇、成语、修辞手法。
4. 实践情景引入:学生分组讨论,设想自己就是林黛玉,如何表达对花落的感慨。
5. 例题讲解:分析文本中的一段描写,讲解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六、板书设计1. 《黛玉葬花》2. 主要内容:林黛玉形象、情感变化、修辞手法3. 重点词汇、成语、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黛玉葬花》的读后感。
2. 答案要求:内容充实,结构清晰,运用所学修辞手法,体现林黛玉的形象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红楼梦》其他章节,了解其他人物形象,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古典文学社团,深入体验古典文化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林黛玉形象的分析。
2. 情感变化的理解。
3. 文本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项羽之死》精编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教学参考0919 1330《项羽之死》教案【教学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
2.把握项羽的形象3.体会司马迁简练生动的史家笔法。
【教学难点】同重点3【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理解文意,积累重点实词和虚词。
【教学过程】一、读检查预习请一位同学读课文,大家正音。
教师提醒个别句子的断句,例“地方千里”应断在“地”之后。
要求学生大声诵读课文至少2遍。
二、通1、因本文不难理解,故逐段由学生提出不解处,师生讨论解决。
2 、教师勾画重点实词、虚词。
注:本课虚词重点复习“之”和“为”第二课时【教学重点】把握项羽的形象,形成自我评价。
【教学过程】一、复习词语导入二、概括情节,分析人物1、师生共同梳理出三点情节,学生用“从情节中我看出项羽是一个的人”概括项羽的形象。
教师随机板书示例:情节人物垓下之围慷慨悲歌、儿女情长东城快战勇猛无敌、自负逞强自刎乌江知耻重义(沽名钓誉)(学生只要结合文本分析,言之成理即可)2、联系《鸿门宴》中项羽的表现,进一步感受项羽的傲慢、自负和缺少心机。
3、纵深拓展。
教师给出《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项羽的生平大事,并与刘邦作对比,以期使学生对项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资料: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项羽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
项羽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
已拔,皆坑之。
秦二世三年,杀宋义,夺上将军位。
巨鹿之战,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于是至则围王离。
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
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巨鹿之战后,因疑秦降卒思归,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沛公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2024年第九单元第六课《黛玉葬花》精彩教案
2024年第九单元第六课《黛玉葬花》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九单元第六课《黛玉葬花》。
本课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句子解析、主题探讨等。
具体章节内容为:课文阅读,学习生字词,分析课文结构,解析重点句子,探讨文章主题。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流畅朗读课文。
2. 通过分析课文,理解作者对黛玉葬花这一事件的描绘,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让学生体会到黛玉的心情,引导学生关爱身边的人和事物。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长句子理解和文章主题的深入探讨。
教学重点: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句子解析、主题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字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多媒体展示黛玉葬花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2)请学生简单介绍对《红楼梦》的了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阅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生字词的发音和词义。
3. 生字词学习(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强调易错点。
4. 句子解析(1)分析课文中的长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句子含义。
(2)解析重点句子,深入探讨文章主题。
5. 主题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文章主题。
6. 随堂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填空题、选择题,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让学生模拟黛玉葬花的场景,进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课题:《黛玉葬花》2. 板书内容:①生字词②重点句子③文章主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2. 答案:(1)课后练习答案见教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句子解析、主题探讨等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了《黛玉葬花》这篇文章。
高中语文第六册《黛玉之死》随堂训练(教师)人教大纲
高中语文第六册《黛玉之死》随堂训练(教师)人教大纲高中语文第六册《黛玉之死》随堂训练(教师)人教大纲1.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高鹗.〔è〕恍惚.〔hū〕咳嗽.〔sòu〕B.呜咽.〔yè〕执拗.〔ào〕鸳鸯.〔yāng〕C.畸.角〔qī〕打盹.〔dǔn〕伏侍.〔shì〕D.撵.出〔niǎn〕瞅.着〔chǒu〕硌.着〔luò〕解析:.B.执拗niù,C.畸角jī,D.硌着gè。
答案:A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害臊潇湘馆寂然无声偷粱换柱B.搀抚沁芳桥阿弥陀佛寂静无声C.迷惑颤巍巍浓眉大眼令人切齿D.发泄热哄哄惊疑不定奄奄一息解析:偷梁换柱,搀扶,热烘烘.答案:C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辛弃疾继承并发扬了苏东坡的豪放风格,以翻云覆雨....的笔力、激昂跌宕的气势,抒情言志,针砭时弊,形成南宋词坛的一大流派。
B.近年来,大量的流动人员汇集这里,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会有...........,偷拐骗抢,应有尽有,防不胜防,屡打不灭。
C.近年来,世界各地局部的战争接连不断,造成大量的难民毁家纾难....,流离失所,这一现象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
D.喜欢在洁白的墙上笔走龙蛇、信手涂画,大概是我们中国人的一种积习和癖好,不知此风起于何时,始作俑者....为谁。
解析:始作俑者: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A。
喻玩弄权术,贬义词. B。
指应该有的都有,与语境不合。
C.意为捐献全部家产,帮助国家减轻困难。
答案:D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通州市五部门联合执法,取缔了多处非法经营的音像制品,近3万张光盘被查获后销毁。
B.《经济时报》称,中国经济今后一段时间还将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不会减弱,仍将是全球投资者向往的地方。
C.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每一个人都跟它脱不开关系,所以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他所在社会的传统。
《红楼梦》选读之《黛玉葬花》 学案设计(苏教版高三选修)共3篇
《红楼梦》选读之《黛玉葬花》学案设计(苏教版高三选修)共3篇《红楼梦》选读之《黛玉葬花》学案设计(苏教版高三选修)1《红楼梦》选读之《黛玉葬花》学案设计(苏教版高三选修)《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其中一章《黛玉葬花》更是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存在。
作为苏教版高三选修的文学作品,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深入思考小说的主题、氛围和人物形象,同时学会进行文本解读和分析。
本文将从学生视角出发,设计一份符合课程标准的学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黛玉葬花》这一章的深刻含义和特殊结构。
一、课堂导入教师可以简单介绍《红楼梦》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向学生展示几张相关的照片或插图,引入本文要学习的具体章节《黛玉葬花》。
二、文本理解1.阅读原文,了解情节和主题教师可以简要讲解小说中的重要情节和角色,鼓励学生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各事件背后的意义和思想内涵。
2.解读若干关键词汇和短语小说中使用了许多细腻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涉及众多文化象征和隐喻。
在这部分,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词语解析和文化背景介绍,帮助学生理解更多深层次的文本信息。
例如,教师可以解释“冷香丁香”(象征黛玉有气节,不屑花鸟),“怨情”(反映黛玉对生命和命运的感慨和无奈),“举世无双、万里无云”(形容黛玉的高贵、纯洁和独特性格)等。
3.分析小说中的象征和隐喻作为一部对整个清代文化和历史的反思,小说中难免涉及许多文化象征和隐喻。
此部分的任务是帮助学生通过细节观察和解读来探索小说的深层次含义。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提供一些样本,例如玉菡的绣球、林黛玉的水晶铜镜等,鼓励学生提供更多类似物品或象征。
三、课后作业1.整理学习笔记学生可以将整个课堂的笔记整理成书面文件,以便用于复习和深度分析。
此外,他们还可以寻找相关的图片、音频或视频资源来帮助自己更好地把握小说的气氛和人物形象。
2.创作小说的评论或文学质疑学生可以使用自己的语文知识和审美观点来撰写小说的评论或问答,以便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人物情感。
黛玉葬花教案黛玉葬花写作手法
黛玉葬花教案黛玉葬花写作手法教案:黛玉葬花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黛玉葬花”一节。
主要内容讲述了黛玉在大观园中葬花的故事,通过黛玉葬花的描写,展现了黛玉的悲剧性格和命运。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红楼梦》中的写作手法,如通过人物描写表达人物性格和命运。
2. 学生能够分析黛玉葬花的故事中蕴含的深层含义。
3. 学生能够欣赏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黛玉葬花故事中的深层含义和写作手法。
重点:分析黛玉的悲剧性格和命运。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材《红楼梦》。
2. 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红楼梦》中黛玉的形象,引导学生思考黛玉的悲剧性格和命运。
2. 提问学生对于黛玉葬花的理解和感受。
二、讲解(15分钟)1. 引导学生阅读“黛玉葬花”一节,理解故事情节。
2. 分析黛玉葬花的描写,指出作者通过黛玉葬花来表达黛玉的悲剧性格和命运。
3. 讲解黛玉葬花故事中的深层含义,如生命的无常、爱情的幻灭等。
三、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讨论黛玉葬花故事中的写作手法和深层含义。
四、练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黛玉葬花故事中的写作手法,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类似描写。
2. 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写一篇关于黛玉葬花的小作文。
五、板书设计(5分钟)1. 在黑板上画出黛玉葬花的场景图。
2. 在图旁边列出黛玉葬花故事中的写作手法和深层含义。
六、作业设计(5分钟)1. 作业题目:请根据黛玉葬花故事中的写作手法,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类似描写。
2. 作业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类似描写,并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5分钟)2. 学生思考如何将黛玉葬花故事中的写作手法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 教师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红楼梦》的文学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黛玉葬花教案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黛玉葬花”一节。
林黛玉(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林黛玉(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从容说课《红楼梦》第三回是小说《红楼梦》的第一次总亮相,其间不仅有重要人物的纷纷亮相,就连故事展开的主要场所贾府也是首次亮相。
如何让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物有次序地、适时地出场,如何展现贾府各处的建筑、装饰,曹雪芹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布局。
我们读来感到条理清晰、秩序井然。
如何理清课文的结构思路,如何展现人物的不同出场,如何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重点解决的问题。
如何探究人物“哭”和“笑”背后的深义,如何比较贾府各种力量的强弱是我们学习本课的难点。
具体地说,首先不同人物的出场有不同的时机与场景。
如贾母的出场,她是黛玉要投奔的主要人物,也是贾府的中心人物。
她的出场自然是最先的,也是前呼后拥式的,惟其这样才能显示出她特殊的身份与地位。
而王熙凤由于是贾府的特殊人物,是贾母身边的红人,也是实际的权力拥有者,因此她必然要有与众不同的也是极为放肆的出场。
把贾宝玉安排在最后出场是曹雪芹精心设计的杰作,一方面他是贾母的心肝宝贝,要显示他尤其重要的家庭地位;另一方面也因为他与黛玉曾有过木石前盟,再加上他是整个《红楼梦》故事的中心人物,因此他的出场就要专门设置一种环境,以显示其隆重性。
其次,人物的性格特点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反映出来的,所以要分析其性格特点,一定要结合曹雪芹的语言艺术,通过对课文语言特点的分析,特别是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来感知人物的性格。
贾宝玉和林黛玉见面时各自不同的心理活动的刻画就是作者对这两个主人公性格的展示。
再次,不同人物通过“哭”或“笑”的表演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他们在贾府中的身份和地位,也揭示出了黛玉将要置身的这个虚伪、冷漠的生活环境,为以后黛玉的不幸遭遇埋下了伏笔。
如贾母虚伪的“哭”与“笑”,王熙凤的巴结逢迎、装腔作势的“哭”与“笑”,邢夫人为了交际的“笑”以及丫鬟们的陪笑等等,无不显示出贾府的冷酷。
难怪黛玉要说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样的话。
第九单元第六课《黛玉葬花》教案
第九单元第六课《黛玉葬花》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第九单元第六课《黛玉葬花》。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阅读,分析黛玉葬花的原因、过程及意义;学习课文中的生词、成语、修辞手法等;理解课文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生词、成语、修辞手法等。
2. 分析黛玉葬花的原因、过程及意义,体会作者对人物性格的刻画。
3. 感受课文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黛玉葬花的原因、过程及意义,理解课文背后的文化内涵。
2.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词、成语、修辞手法等,体会作者对人物性格的刻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注释、课后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红楼梦》主题曲,引导学生进入古典名著的学习氛围。
2. 朗读课文: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3. 讲解课文:分析黛玉葬花的原因、过程及意义,讲解课文中的生词、成语、修辞手法等。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为黛玉,描述葬花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5.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例句,讲解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黛玉葬花2. 板书内容:黛玉葬花原因:感慨人生、寄托哀思黛玉葬花过程:独自流泪、吟咏诗句、掩埋落花黛玉葬花意义: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凸显人物性格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黛玉葬花的原因、过程及意义。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成语,解释其含义,并造句。
结合课文,谈谈你对黛玉葬花这一情节的理解。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黛玉葬花的原因、过程及意义,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但在课堂实践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问。
最新小说一黛玉之死-教案
黛玉之死教案一、小组活动1、同学们看过红楼梦吗?2、红楼梦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3、你还记得红楼梦中的哪些情节?观看视频《黛玉之死》片段二、初步解读关于黛玉之死的描写,在全书大约占了三回.分别是第九十六回:“瞒消息凤姐设奇谋,泄机关颦儿迷本性”,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
课文节选部分,集中在“颦儿迷本性”“焚稿断痴情”“魂归离恨天”三部分情节上。
三、小说的鉴赏方法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
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
故事情节: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故事情节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用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
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四、五、阅读课本,思考问题1、了解大概情节,整体把握,并能概括出情节发展的几个阶段。
惊闻娶亲——探望宝玉——焚绢毁诗——香魂飞散2、在情节发展的几个阶段中,找出描写黛玉心理变化的语句,并根据这些变化理解人物的心理。
概括黛玉形象。
这是一个因爱流尽眼泪,怀抱着纯洁的爱和对环境的怨愤永远离开尘世,实现了她“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冰清玉洁、孤标傲世的奇女子形象。
五、重点解读,探究质疑林黛玉之死的原因,除身染重疾及她和宝玉之间的爱情纠葛而带给她的心理冲击外,贾府上下的态度也不可忽视,或者可以说,贾府中以贾母为代表的一股势力一手造成的宝黛爱情悲剧也加速了黛玉的死亡。
那么,在黛玉之死的这件事上,贾府各方都表现出了怎样的态度呢?内部原因外部原因(社会环境)六、七、任务布置请同学们课下排演课本剧《黛玉之死》。
第九单元第六课《黛玉葬花》精品教案
第九单元第六课《黛玉葬花》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第九单元第六课《黛玉葬花》,详细内容包括:1. 课文阅读:阅读《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经典片段,分析黛玉的性格特点及作者曹雪芹的写作技巧。
2. 课文解析:对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文学鉴赏: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等方面对《黛玉葬花》进行深入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中生僻词汇、句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黛玉葬花的悲剧情怀,体会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句式,以及作者曹雪芹的写作技巧。
2. 教学重点:分析黛玉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让学生感受古典文化的氛围,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课文解析:对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是黛玉,描述葬花时的心理活动。
5.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典型句子,讲解作者曹雪芹的写作技巧。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课文中的其他句子。
六、板书设计1. 《黛玉葬花》2. 主要内容:黛玉性格特点:多愁善感、悲观厌世作者写作技巧:寓情于景、对比手法课文生僻词汇、句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分析黛玉葬花的心理活动。
举例说明课文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
2. 答案:黛玉葬花时,表现出对生活的绝望、对爱情的无奈以及对命运的悲叹。
课文运用了寓情于景、对比手法等写作技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课文内容,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黛玉葬花》教案高品质版
《黛玉葬花》教案高品质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红楼梦》中经典篇章《黛玉葬花》。
该篇章所在的教材章节为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选读。
《黛玉葬花》详细内容主要描绘了林黛玉因误会宝玉而心生悲伤,独自一人在大观园中葬花,抒发了她对世事无常、美好事物逝去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黛玉葬花》的故事情节,感受林黛玉的情感变化。
2. 掌握古典文学名著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把握林黛玉的情感变化,理解她葬花的深层含义。
重点:学习《黛玉葬花》的情节,品味经典语句,感受作者曹雪芹的文学功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描绘大观园美景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古典文学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简要介绍《红楼梦》及林黛玉的形象特点,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黛玉葬花》,了解故事情节,感受林黛玉的情感变化。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经典语句,如“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引导学生理解林黛玉葬花的深层含义。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如林黛玉的性格特点、葬花的意义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黛玉葬花》2. 主要内容:林黛玉形象特点葬花的深层含义经典语句品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黛玉葬花》的故事情节,写一篇关于林黛玉心情变化的短文。
答案示例:林黛玉在误会宝玉后,心情由悲伤、愤怒转为感慨。
她在葬花的过程中,体会到美好事物逝去的无奈,从而抒发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2. 课后阅读:《红楼梦》其他章节,深入了解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形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讨论、练习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黛玉葬花》的故事情节,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红楼梦》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之“情情”林黛玉 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抔净土掩风流——《红楼梦》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之“情情”林黛玉教学准备学情分析《红楼梦》版本很多,我们目前能数出来的就有几十种。
高中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我们要明确,并不在于版本的考证与研究。
主要是为了学习前人的写作经验,在这些精彩绝伦的故事中,去学会一些能够伴随自己读书生涯一生的阅读方法。
在这个基础上,去把握故事的内涵,学习名著中的精髓,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让自己真正能从阅读中获得美的享受和体验。
我们的学生进入高中了,家长素养也普遍较好,绝大多数具备较为丰富的阅读体验。
为此,我推荐他们读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上下册版本的《红楼梦》。
在此,我们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为例。
学有余力者,再去关注别的版本。
其前八十回是以曹雪芹的《石头记》为底本,也就是我们说的庚辰本,后四十回则是高鹗整理和再创作。
这个版本有非常强的考证校勘班子,来自于红楼梦研究所,还请到一大批老红学家为顾问,已经刊行30多年,注释也比较齐全精准,对学生充分感受《红楼梦》的艺术魅力,有着十分大的意义。
教学工具学生已通读了整部书的内容,部分同学能背诵书中的经典诗词,在阅读过程中精读了宝黛初会、妒生麒麟、共读西厢、黛玉葬花、结诗社、史林联诗、题帕三绝、焚稿断情等重要章节,绝大部分同学做了较为详细的阅读笔记。
但学生对作者构建人物的方法知之甚少,赏读人物的方法比较单一,常常只见局部不见整体,更不懂得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办法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这个核心任务的实践困难重重。
基于这种情况,有必要引导同学们更深入、更科学地整体把握《红楼梦》人物,于是选择“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来指导同学们读懂《红楼梦》中的“情情”林黛玉。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在现在的教学改革中,进入了核心任务群,也很好映了我们的时代要求——海量信息下,我们该如何对待名著,如何在浩如烟海的衍生信息和戏剧作品、名家解读中去更好构筑自己的阅读体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整合《红楼梦》中关于黛玉之“情”的经典场面描写,梳理出黛玉的“情”路历程,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2、了解不同媒介对同一内容的阐释的异与同,并能准确点评,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与课堂智慧的形成;3、提升学生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能力,既能跨越,更能整合,最终培养出深度阅读经典作品的素养。
公开课黛玉葬花教学设计
公开课黛玉葬花教学设计第一篇:公开课黛玉葬花教学设计《黛玉葬花》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中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体验人物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2.分析黛玉葬花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3.学习通过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重点:反复阅读文本尤其是葬花词,把握文本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葬花词内容,体会葬花词与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与小说主旨的内在关系。
教学方法:精读文本、品味文本、小组讨论、师生释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一看到《红楼梦》就会想到一些典型情节,如宝钗扑蝶、湘云卧石、晴雯撕扇,同样,一提起林黛玉,也会马上想起她进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和宝玉共读西厢、临终焚稿断痴情等情节,当然,给人们留下极深印象的是窥知她内心世界的《黛玉葬花》。
二、观看视频影像资料《葬花吟》要求:初步体会词中的情感注意把握词中体现情感的“愁绪满怀”“泪暗洒”“见血痕”“倍伤神”“悲歌”等词语。
三.从林黛玉葬花能看出她怎样的心情和处境?(结合《林黛玉进贾府》)总结:心情:愁苦伤感脂砚斋甲戌本批语: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
处境:寄人篱下,孤苦伶仃/ 3学生结合本次葬花的起因及内心活动:起因:林黛玉去怡红院,晴雯因晴雯和碧痕拌嘴心情不好假托是宝玉的意思没给她开门,而且听见宝玉、宝钗二人在院内欢声笑语。
心理活动: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
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
如今认真淘气,也觉没趣。
四.结合《葬花词》,分析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学生先各自有感情朗读《葬花词》,然后结合葬花词的具体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最后在小组讨论个人发言的基础上师生归纳总结:1.多愁善感,敏感多虑: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半为怜春半恼春…………梁间燕子太无情(可结合葬花的原因)2.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解释:“桃飘李飞”之时,“柳丝榆荚”总是正当青春年华,郁郁青青,它们无视桃花李花的凋残飘零,自顾活得意气盎然,仿佛是林黛玉生活现实环境中,高洁遭冷落、摧残、践踏,而鄙俗却倍受青睐、宠爱的写照。
培训学习资料-黛玉之死_2023年学习资料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96回-瞒消息凤姐设奇谋-泄机关颦儿迷本性-第97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阁成大礼-第98回-苦绛 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
情节脉络-惊闻娶亲:写黛玉从贾母丫环口中得知宝玉-将与宝钗成婚的消息;-探望宝玉:写黛玉为知详情,往宝玉处 询,-二人相见,宝玉自诉病因;-焚绢毁诗:写自宝玉处回来后-“这病日重-一日”“自料万无生理”,并将题诗的 帕-和一本诗稿烧毁;-香魂飞散:写黛玉最终在疾病的折磨中直声-叫着宝玉而死去
概括林黛玉的形象-这是一个因爱流尽眼泪,怀抱-着纯洁的爱和对环境的怨愤永远离-开尘世,实现了她“质本洁来还 -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冰清玉洁-孤标傲世的奇女子形象。
在黛玉之死的整个过程中,贾府各方表现出-怎样的态度?-明确:一方以紫鹃、李纨为代表,他们对宝-黛之间的感情 清楚,但在对贾母、凤姐安-排的宝玉与宝钗的婚事又无力阻拦,只能更-多地对宝黛二人予以同情。如,宝黛在迷惑表明心迹之后,紫鹃对黛玉说“事情到了-这个分儿,不得不说了。姑娘的心事,-我们-也都知道。-姑娘别听瞎话, 己安心保-重才好”;黛玉欲撕毁绢帕的时候,-“紫鹃-早已知道他是恨宝玉-10
自贾母起,直到姊妹们的下人,常来问候-今见贾府中上下人等都不过来,连一个问-的人也没有,睁开眼,只有紫鹃一 ”-紫鹃寻贾母时“又想到黛玉这几天竟连-个人问的也没有”;在黛玉病危时,凤姐-还差林之孝家的来叫紫鹃去“使 使唤”-等等-。-一方:(紫鹃、李纨同情-一方:(贾母、凤姐-绝情-13
林黛玉的死因究竟是什么?-1、性格原因-2、社会原因-14
宝玉的笑是源于对爱情的希望,而-黛玉已经意识到希望已经完全破灭-所以文中说“此时反不伤心,唯求-速死”。玉用眼泪埋葬了自己的-青春,i-而她以微笑结束自己的生命-这微笑中包含了多少辛酸、哀痛-微笑在此情此景下, 有了眼泪更-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精品]黛玉之死教案.doc
《黛玉之死》教案设计chenjuan【教学目的】1、熟悉黛玉之死的情节过程,了解宝黛爱情悲剧的结局,丰富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2、把握人物心理在情节发展的不同阶段中的变化,探究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3、能从环境描写人手去寻找黛玉之死的社会原因。
4、能在一定层次上以分析评价的方式来鉴赏小说的悲剧美。
【教学重难点】1把握黛玉临死前心理变化的过程及原因。
2借助人物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人物形象。
3通过环境描写来认识黛玉之死的社会原因。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1.由粗读到精读,熟悉课文内容,能基本概括出情节发展的几个阶段2.教师设计思考题,激发学生思考;相互研讨,共同探究。
3.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找资料,形成对问题分析的书面总结。
一课时-~~、导语有人说,《红楼梦》就是一个爱情故事,宝黛感情的纯真、爱情所受的戕害及结局的凄美一直令读者唏嘘不已,那么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今天,我们就从故事的结局入手,去初步地了解一下这个诉说了二百多年的爱情故事......二、整体初读,整合课文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大概情节,整体把握,井能概括出情节发展的几个阶段。
思考:根据情节发展,概括出黛玉之死过程中的几个阶段。
明确:惊闻娶亲,写黛玉从贾母丫环口中得知宝玉将与宝钗成婚的消息;探望宝玉,写黛玉为知详情,往宝玉处问询,二人相见,宝玉自诉病因;焚绢毁诗,写自宝玉处回来后,“这病日重一日” “自料万无生理”,并将题诗的绢帕和一本诗稿烧毁;香魂飞散,写黛玉最终在疾病的折磨中直声叫着宝玉而死去。
三、深入理解,归纳提要再次深人课文,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把握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和特点。
思考:在情节发展的几个阶段中,找出描写黛玉心理变化的内容,并根据这些变化理解人物的心理。
明确:惊闻娶亲,“黛玉听了这句话,如同一个疾雷,心头乱跳”已听呆了“心里竟是油儿酱儿糖儿醋儿倒在一处的一般,甜苦酸咸,竟说不上什么味儿来了”的直接描写和"两只脚却像踩着棉花一般,早已软了,只得一步一步慢慢的走将来”的动作描写都表明这个消息对黛玉的打击之重,这种重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是逐渐加重,这可以看出黛玉得知消息后内心的活动非常激烈,由“心头乱跳”到“呆”再到“说不上什么来”,可见她对此事想得很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黛玉之死》教案教学参考0205 1922《黛玉之死》教案【教学目的】1、熟悉黛玉之死的情节过程,了解宝黛爱情悲剧的结局,丰富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2、把握人物心理在情节发展的不同阶段中的变化,探究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3、能从环境描写人手去寻找黛玉之死的社会原因。
4、能在一定层次上以分析评价的方式来鉴赏小说的悲剧美。
【教学重难点】1把握黛玉临死前心理变化的过程及原因。
2借助人物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人物形象。
3通过环境描写来认识黛玉之死的社会原因。
【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方法】1.由粗读到精读,熟悉课文内容,能基本概括出情节发展的几个阶段 2.教师设计思考题,激发学生思考;相互研讨,共同探究。
3.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找资料,形成对问题分析的书面总结。
第一课时一、导语有人说,《红楼梦》就是一个爱情故事,宝黛感情的纯真、爱情所受的戕害及结局的凄美一直令读者唏嘘不已,那么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今天,我们就从故事的结局入手,去初步地了解一下这个诉说了二百多年的爱情故事……二、整体初读,整合课文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大概情节,整体把握,井能概括出情节发展的几个阶段。
思考:根据情节发展,概括出黛玉之死过程中的几个阶段。
明确:惊闻娶亲,写黛玉从贾母丫环口中得知宝玉将与宝钗成婚的消息;探望宝玉,写黛玉为知详情,往宝玉处问询,二人相见,宝玉自诉病因;焚绢毁诗,写自宝玉处回来后,“这病日重一日”“自料万无生理”,并将题诗的绢帕和一本诗稿烧毁;香魂飞散,写黛玉最终在疾病的折磨中直声叫着宝玉而死去。
三、深入理解,归纳提要再次深人课文,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把握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和特点。
思考:在情节发展的几个阶段中,找出描写黛玉心理变化的内容,并根据这些变化理解人物的心理。
明确:惊闻娶亲,“黛玉听了这句话,如同一个疾雷,心头乱跳”已听呆了“心里竟是油儿酱儿糖儿醋儿倒在一处的一般,甜苦酸咸,竟说不上什么味儿来了”的直接描写和“两只脚却像踩着棉花一般,早已软了,只得一步一步慢慢的走将来”的动作描写都表明这个消息对黛玉的打击之重,这种重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是逐渐加重,这可以看出黛玉得知消息后内心的活动非常激烈,由“心头乱跳”到“呆”再到“说不上什么来”,可见她对此事想得很多。
探望宝玉,两只脚“这时不似先前那样软了”自己坐下,却也瞅着宝玉笑。
两个人也不问好,也不说话,也无推让,只管对着脸傻笑起来”,“两十却又不答言,仍旧傻笑起来”,“瞅着宝玉只管笑,只管点头儿”,“便回身笑着出来”,“走得比往常飞快”,“笑着随了往潇湘馆来”等等,这里反复写到黛玉的“笑”,见到宝玉“笑”、从宝玉处出来要“笑”、往潇湘馆来也要“笑”,这些笑里包含的感情是复杂的,有见到宝玉后的高兴,有得到宝玉“我为林姑娘病了”的回答的满足,有心事得解之后的解脱,从中可见黛玉与宝玉问的一种纯真深挚的爱情。
焚绢毁诗,自宝玉处回来后,笑着对紫鹃等说“我那里就能够死呢”;想起傻大姐的话来“反而不伤心,惟求速死,以完此债”;紫鹃苦劝她保重时,她“微笑一笑,也不答言”,见贾府中上下人等都不过来,连一个问的人都没有,“自料万无生理”等等,这些内容中,重要的一点是黛玉已知自己不久于人世,内心既有面对死亡的平静,也有着不甘,这种不甘表现在撕绢帕、焚诗稿这样的行为里,“紫鹃早已知他是恨宝玉”,是从旁人的角度来写黛玉的心理。
香魂飞散,病症加重,“那黛玉已不能言”,”微微的开眼,似有知识之状……却要一句话一点泪也没有了”;“却说宝玉成家的那一日,黛玉白日已昏晕过去,却心头口中一丝微气不断”,稍微缓和了一些后,对紫鹃说道“妹妹,我这里并没有亲人。
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临终之前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无疑,这些情节都在表明在黛玉死去之前,宝玉在她心中的重要地位。
四、课外阅读,拓宽延伸课后阅读《红楼梦》第96、97、98回中除课文节选部分的其他内容,了解原作中这几回的完整情节。
板书设计惊闻娶亲(惊)探望宝玉(真)焚绢毁诗(痛)香魂飞散(恨?怨?)贾母绝情紫鹃同情第二课时一,重点解读,探究质疑从节选部分来看,林黛玉之死的原因,除身染重疾及她和宝玉之间的爱情纠葛而带给她的心理冲击外,贾府上下的态度也不可忽视,或者可以说,贾府中以贾母为代表的一股势力一手造成的宝黛爱情悲剧也加速了黛玉的死亡。
那么,在黛玉之死这件事上,贾府各方都表现出了怎样的态度呢?这些态度又怎样作用于黛玉之死呢?思考:在黛玉之死的整个过程中,贾府各方都表现出了怎样的态度?找出这些内容并简要概括。
明确:一方以紫鹃、李纨为代表,他们对宝黛之间的感情很清楚,但在对贾母、凤姐安排的宝玉与宝钗的婚事又无力阻拦,只能更多地对宝黛二人予以同情。
如,宝黛在迷惑中表明心迹之后,紫鹃对黛玉说“事情到了这个分儿,不得不说了。
姑娘的心事,我们也都知道。
……姑娘别听瞎话,自己安心保重才好”,黛玉欲撕毁绢帕的时候,“紫鹃早已知他是恨宝玉”;黛玉病重,紫鹃来回贾母时,欲寻宝玉而不得,于是“咬着牙发狠道:‘宝玉,我看他明儿死了,你算是躲的过不见了!你过了你那如心如意的事儿,拿什么脸来见我!’一面哭,一面走,呜呜咽咽的回去了”;李纨在得知黛玉病重,赶着过来时“一头走,一头落泪,想着:‘姐妹在一处一场,更兼他那容貌才情真是寡二少双,惟有青女素娥可以仿佛一二,竞这样小小的年纪,就作了北邙乡女!偏偏风姐想出一条偷粱换柱之计,自己也不好过潇湘馆来,竟未能少尽姊妹之情,真真可怜可叹’”等等。
另一方以贾母、凤姐为代表,他们是左右贾府局势的人,在对待宝玉的婚事上独断专行,又用尽心计,宝黛之间的爱情如果继续发展下去是与贾府的利益无法统一的,故二人所遭之种种打击及创痛本不在贾母们抚恤的范围之内,因此,黛玉病重到最终死去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如,“贾母这几日的心都在宝钗宝玉身上,不见黛玉的信儿也不大提起,只请太医调治罢了”;“黛玉向来病着,自贾母起,直到姊妹们的下人,常来问候。
今见贾府中上下人等都不过来,连一个问的人都没有,睁开眼,只有紫鹃一人”,紫鹃寻贾母时“又想到黛玉这几天竟连一个人问的也没有,越想越悲”,在黛玉病危时,凤姐还差林之孝家的来叫紫鹃去“使唤使唤”等等。
在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疾病之下,林黛玉怎能不死呢?思考:分组讨论,在本文里,用了哪些手法去表现宝黛爱情悲剧的“悲”?明确:主要是从描述宝黛的遭遇和周围人的不同态度来表现有情人难成眷属的个人之悲和社会之悲,此外,结尾处的评价和环境描写的作用也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
二、课后作业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找资料,就《黛玉之死》写一篇表达自己观点的文章。
延伸阅读掉包婚姻与黛玉之死王蒙续作费了很大的力气来写宝玉与黛玉的爱情的悲剧结局。
续作相当善于描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变态的精神现象。
八十二回“病潇湘痴魂惊恶梦”,写黛玉的梦境、“心病”贾母不管不问,父亲续弦,没有素娘的苦处,宝玉的亲亲疏疏、热热冷冷的不稳定性——梦里的宝玉一会儿说“你既有了人家儿,咱们各自干各自的了”,一会儿又说“你原是许了我的,所以你才到我们这里来,我待你是怎么样的,你也想想”——最后宝玉用剖开自己的胸膛,拿出心来让黛玉瞧……实是动情发狠,实是绝望的爱情。
八十九回“杯弓蛇影颦卿绝粒”,写黛玉听到一个谎信儿——宝玉已与张家小姐定了亲,她便奄奄一息,后知并非如此后,她又活过来了。
和生命缠绕难分的爱情!使人死、使人生的爱情!真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这一段也是一个预演,是林黛玉终于因情尽泪枯而死的前奏。
九十七回“焚稿断痴情”,九十八回“魂归离恨天”。
写黛玉之死十分令人悲痛,没有回应的爱情,没有回应的才华,没有回应的眼泪和怨懑——是一个没有回应的生命!爱情是什么?爱情是从爱自己的人身上获得自己的存在的证明。
正是在爱情的镜子里,人们感知到自己最青春、最美好的形象。
不能获得证明的存在未必是真实的更不是有意义的存在。
失去了对自己的青春和最好的感知亦即丧失了美好与青春。
不真实与无意义的存在又要它做甚?林黛玉“只求速死”,此外还能怎么样呢?不论专家学者对续作有些什么批评,这几段还是打动了世世代代万万千千的读者。
九十六回“颦儿迷本性”,写黛玉听到宝玉即将与宝钗成亲后去找宝玉,“两个人也不问好,也不说话,也无推让,只管对着脸傻笑起来…忽然听着黛玉说道‘宝玉,你为什么病了?’宝玉笑道:‘我为林姑娘病了’。
……”。
呜呼,这是怎样真诚的痴呆,是怎样真实的交流!到这个时候,世界已不复存在,社会已不复存在,环境的桎梏镣铐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两颗滴血的心,交相映照,交相勉力支持,交相释放出无尽的苦水,交相浸泡!这就是一个没有爱情、不允许爱情(贾母说,这女孩儿“心病”也是不可以有的)的环境中的真正爱情,真正的婚礼!他们这样对坐了,傻笑了,表白了,他们的爱情已经成功了!薛宝钗即使当一百年的二奶奶,与宝玉生下二十个大儿子来,她也不可能得到一秒钟这样的心贴心、心哭心,心换心的刻骨铭心的境界和体验!究竟是谁可怜?续作确实相当善于写这种精神状态的异常化。
其中九十八回写宝玉得知黛玉的死讯后昏死过去,一百一十六回写宝玉因麝月的一句话而“魂魄出窍”,都能入扣可信,给人留下印象。
“凤姐设奇谋”的掉包计,是否符舍曹雪芹原意实难判断。
但续作的这种处理确也煞费苦心。
这里,黛玉是被抛弃的。
宝玉是被欺骗的。
宝钗是用来进行欺骗和顶替的,归根结底也是被欺骗的。
宝钗明明知道宝玉想娶以为娶的是黛玉而绝非自己竞能一无反应,“脸不变色心不跳”地充当一场井非自己的意愿的骗局的主角,也算写绝了。
宝钗能胜任这样的尴尬角色,确也令人五体投地——“服了”!如果不用这种“奇谋”,不这样“出奇制胜”,就无法写出这样结果来,尤其无法写出宝玉如何能弃黛而取钗来。
如果是黛玉先死而后宝玉娶钗,如果黛玉未死而宝玉同意(哪怕是被迫同意)娶钗,都不合理。
只有用奇谋把宝玉蒙在鼓里,才有这个可能性。
而对于奇谋的策划者组织者,即对于贾母、王夫人、凤姐来说,也必须写出他们采取奇谋的合理性,甚至是不得已。
所以写了失玉后宝玉的病重,写宝玉病重一箭双雕,一是宝玉从而更易上当,二是结婚冲喜要紧,使平日难于想象难于解释的掉包婚姻的出现有了一定的依据。
同时,这种掉包婚姻“奇谋”,表现出的封建道德与封建家长制的专横、残酷、荒唐;表现出的那种扼杀青春、扼杀美、扼杀一切美好与真诚的情愫的封建秩序的反人性的特质——而这种欺人太甚的霸道又是彻里彻外地出自为宝玉好的良善动机——确令读者发指,令读者扼腕太息,欲哭无泪。
这样的婚姻,确也是世界婚姻史上的奇迹,是文学宝库中人类的一种崭新经验的记录,也是爱情悲剧中的一个奇闻了。
(摘自《红楼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