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自我中心思维

合集下载

中班幼儿思维特点及培养方法

中班幼儿思维特点及培养方法

中班幼儿思维特点及培养方法以下是店铺为大家准备的中班幼儿思维特点,希望大家喜欢!幼儿思维的特点是:推理简单,以自我为中心,以感知动作为主,以具体形象为主,表面而不深入,以直观思维为主。

中班幼儿思维特点(1)推理简单。

在3岁以前,幼儿的思维方式是非常简单的。

他认识某一件事情,所采用的推理是一种特殊的方式,如他看到一个人躺在床上,大人告诉他:这个人有病啦!他在脑子里便留下了病人的印象。

当他再看到一个健康人躺在床上睡觉时,他便会认为这个人也是有了病。

如果告诉他,这个人不是有病而是在睡觉,他以后也许又会把病人当做是人在睡觉,这是因为这时幼儿的记忆力还不很强。

这种推理方式,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快就会发展并变得复杂起来。

但是3岁以前,幼儿都要经历这个阶段,作为父母,只能随时注意诱导,尽快使简单、原始的思维方式,变得复杂起来。

中班幼儿思维特点(2)以自我为中心。

4岁以后的幼儿,随着语言的流畅,词汇量的增加和理解能力明显增强,思维也变得复杂起来。

这时幼儿表现出来的思维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主观想象为中心,还不能分辨出自然现象的动物、植物及人类之间有什么区别,有时会认为树木、花草也会讲话,小狗、小猫也会有自己的语言。

如,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幼儿自言自语地对小动物说:“你为什么不说话呀?”就是这种认识的表现。

这时候的小儿,对周围事物都是拿自身来衡量的,认为他自己会讲话,别的东西也应当会讲话。

上述两种幼儿早期的思维方式,有些幼儿表现得明显一些,有的则不明显,如果不留心观察,可能还没有被发现就进入了新的阶段。

中班幼儿思维特点(3)以感知动作为主。

幼儿到5岁以后,6岁以前,思维方式就变成了以感知动作为主了。

这时的儿童都有一个特点:爱玩泥。

只要一看到一点水,他们就围在一起,挖小沟,修成弯弯曲曲的小水渠,让水从中流过;或者模仿着修房子,捏泥人,有时会做得形象逼真。

他们没有图案,也没有人具体指导,全凭自己的想象。

但是,如果让他们离开泥土和水沟,让他们讲一讲如何挖沟,如何捏泥人,他们却说不出来,如果让他们用笔画在纸上,就更不行了,因为这时的思维方式是有动作有感知才有思维,离开了这些,思维也就停止了。

关于儿童自我中心理论的赏析

关于儿童自我中心理论的赏析

关于儿童“自我中心”理论的赏析施建萍教师进修学校摘要:“自我中心”与“去自我中心”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之一。

虽然有人试图或已得出否定的结论,但从总的趋势来看,儿童的这一心理发展规律的存在还是毋庸置疑的。

年幼儿童思维与成人的思维之间存在着质的差别,儿童认识上的自我中心与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同样存在质的差别。

正确认识和对待儿童的自我中心是成人的重要责任,去自我中心又是成人和儿童的共同任务。

关键词:自我中心、道德品质、去自我中心策略与《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结缘:98年我有幸再次来到课堂接受教育,坐在最前排,异常专注地获取着各种知识和信息。

这是我进入幼教这个行后的一次较为系统的、全面的、对《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学习。

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幼师生,学习的都是些百废待兴的、或比较传统的、“苏式”的革命性幼儿教育理论和知识,对儿童究竟是怎么一点一点发展的,即使自己的孩子已长大成人,还是一知半解或所知甚少。

认真聆听教授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演讲,心理学大师们以自己的实验和研究一一揭开着儿童究竟是怎样发展的谜底,也唤醒了自己童年的桩桩件件,虽然自己年过四十,却依然清晰地记得年幼时月光下玩耍的情景:月亮当空,我走得慢它也慢,我快它也快,当我从外宅跑到内宅,月亮依然在我头顶,我又跑回去,它还在我头顶。

我想不明白,我有腿,它也有腿?它是怎么跑的?为什么月亮会老跟着我走?百思不得其解。

长大后还常常自责:小时候怎么那么笨!到今天才明白,这就是自己当时的思维形式和水平。

2003年和2007年,我县与华师大两度合作举办学前教育专业的网络本科班。

承蒙领导的信任,我承担了《儿童心理发展理论》课程的导读任务,两度重温《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使我对此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想。

其中最让我回味的是:有关“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特性”。

一、“自我中心”的由来和概念“自我中心”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对儿童思维作了长期的精心的研究后发现的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的一大特质。

皮亚杰认为,学前儿童的思维是一种_论皮亚杰的儿童自我中心理论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认为,学前儿童的思维是一种_论皮亚杰的儿童自我中心理论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认为,学前儿童的思维是一种_论皮亚杰的儿童自我中心理论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启示1 皮亚杰的儿童“自我中心”理论概述儿童的“自我中心”是由瑞士的早期教育专家皮亚杰在他的《儿童的语言和思维》中提出,指儿童不能区别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不能区别自己的活动和对象的变化,把一切都看作与自己有关,是自己的一部分。

①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发生在儿童的两个阶段:首先是0~2岁的感知运动阶段,儿童还没有把主体和客体区分开,把自己和外界区分开,儿童和世界是混沌一体的,婴儿没有世界和自我的概念,儿童是“自我中心”的;第二个阶段是出现在2~7岁的前运算阶段,儿童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区分开来,认为自己的观点就是他人的观点,分不清自己的观点与其他人观点之间的差别,在这个意义上又表现出“自我中心”。

儿童的自我中心是儿童认知过程中的发展规律,它的本质在于儿童的思维缺乏可逆性。

直观表现是:儿童以自己的感知动作、情绪情感、主观意愿等为中心,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看待周围世界中的一切。

儿童的“自我中心”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儿童泛灵论背后的实在主义,道德发展阶段中的他律阶段都根源于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的自我中心。

2 去中心化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2.1 去中心化有利于儿童自我的形成和发展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还没有形成自我意识,还不具备“我”的概念,儿童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主体,外部世界是客体。

儿童除了自己的动作,对外界一无所知,还没有把自己从混沌的世界中分离出来。

这个阶段的去中心化能帮助儿童认识到自己和对象是有区别的,是独立于客体之外的存在,是不依赖于外部世界的主体。

去自我中心有利于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础。

儿童以一个独立的主体作用于社会,也是日后儿童自尊自信等品质形成的必要条件。

2.2 去中心化有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儿童之间的纷争和矛盾往往在于儿童不能换位思考,即不明白对方可能具有和自己不同的观点,不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待问题,把自己的观点和要求作为评判一切的标准。

简述幼儿的思维发展特点

简述幼儿的思维发展特点

简述幼儿的思维发展特点幼儿思维发展特点是指幼儿在认知和思维方面的特殊特点。

在幼儿阶段,孩子的大脑发育迅猛,思维方式从感性向理性转变,认知能力逐渐提高。

以下将从主要的几个方面来简述幼儿的思维发展特点。

一、感性思维特点:幼儿在3-6岁这个阶段主要以感性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主要通过感觉、直观来获取信息。

他们对于周围的世界、环境和人都是通过自己的感觉去认识和了解的,这也是幼儿期重点发展感官系统的原因之一。

幼儿通过看、听、摸、闻、尝等感觉,认识到自己身体所接触到的事物、物品、颜色、声音、味道等。

二、以自我为中心:幼儿的思维活动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他们习惯于以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来看待事物,往往很难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和考虑问题。

比如,他们会认为只有他们知道的事情才是对的,他们的观点和意见是唯一正确的,而忽视了其他人的看法和需求。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在社交和合作中的行为。

三、片面性和不合逻辑性:幼儿的思维存在片面性和不合逻辑性的特点。

幼儿在对待事物和问题时,往往只看到其中的一面或表面现象,并且缺乏综合分析的能力。

比如,他们可能会认为用相同大小的杯子,不同形状的杯子里的水量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只看到了杯子的形状而忽略了容量。

此外,幼儿的思维容易出现严重的逻辑错误,比如以偏概全、以片面认识事物等。

四、形象思维比较突出:幼儿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

形象思维是一种依赖感觉和具象形象的思维方式,通过感性形象的表达来进行思维活动。

幼儿在思维过程中常常借助图像、模型、图案等形象来形成思维内容,并通过观察和模仿等方式来理解和表达。

这种形象思维方式使得幼儿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直观的概念和观念。

五、固定思维和刻板思考:幼儿的思维往往比较固定和刻板。

他们喜欢按照自己的规则和习惯去思考和行动,对于新的情况和问题缺乏灵活性和变通性。

比如,他们可能会坚持认为两个同样的苹果,一个切成两半,一个保持完整,两个苹果的数量是不一样的。

皮亚杰的儿童“自我中心”理论述评

皮亚杰的儿童“自我中心”理论述评

皮亚杰的儿童“自我中心”理论述评林菁瑞士的让·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是当代著名的发生认识论者和心理学家。

他的大量研究,提供了儿童心理发展的丰富的事实材料。

要研究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必须了解皮亚杰关于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的看法。

本文仅对皮亚杰关于自我中心的理论作粗略的述评。

一、皮亚杰的儿童“自我中心”理论(一)“自我中心”的涵义在日常言语中,“自我中心”的意义是指一切事物回复到它本身,回复到一个自觉的自我。

皮亚杰“自我中心”理论最先见于他所著的《儿童的语言和思维》(1923年)一书中。

皮亚杰用“自我中心”这一术语来指明儿童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活动和对象的变化,把一切都看作与他自己有关,是他的一部分。

照皮亚杰看来,在理解儿童的自我中心状态时,要注意避免下列几个问题,以免产生对“自我中心”的概念的误解。

第一,不能认为“自我中心”是指一个人有意识地集中注意他自己而没有一种“会合”感。

所谓“会合”感是指儿童把自己的内在性质投射到事物上去,把事物人格化,把自己主体与事物混合为一体了。

皮亚杰认为,“如果我们是从这个一般接受的意义去使用‘自我中心’状态一词,那么我们就使这个字具有矛盾的意义了。

但是如果我们使用这个字来描述某种纯属认识方面的东西,是指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混为一体,这时主体不认识他自己而当他转向客体他便不能不以他自己为中心的这种情况,那么自我中心状态和会合感就不是相反了,它们时常构成同样的一种现象。

”第二,不能把“自我中心”认为含有自私或自高自大的意思,自我中心,“并不是说,儿童的自我有所扩张”。

自我中心主义并未含有自私或自高自大的意思,皮亚杰举一例说明之。

一天,两个男孩子和他们姨妈一起去给妈妈买生日礼物。

大一点的七岁男孩子挑选一串珠宝类的精美工艺品,三岁半的男孩子,选择一辆小汽车。

这个小男孩并不是自私或贪心,他小心地包好礼物,带着期待妈妈喜欢礼物的表情,把它交给妈妈。

儿童各年龄段心理特点

儿童各年龄段心理特点

儿童各年龄段心理特点
幼儿期(3-6岁):
1.自我中心思维:幼儿思维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只考虑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2.认知能力初步发展: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和理解正在不断发展,但细节和抽象概
念的理解需要时间。

3.情感表达直接:幼儿还不能很好地控制情感,经常直接表达情感和需求。

4.玩耍和学习并重:幼儿通过玩耍和模仿来学习新知识和技能。

儿童期(6-12岁):
1.扩大认知:儿童期的主要任务是扩大认知,包括学习新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

2.群体相处:儿童更多地和同龄人在一起,通过与他们交往,建立友谊和扩大社交圈。

3.认知发展不平衡:某些方面的认知能力会超过其他方面,如数学能力或艺术能力。

4.自我意识增强:儿童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个体,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青春期(12岁后):
1.身体变化:青春期是身体发育和变化的时期,孩子们的身体和大脑都在快速发展和
变化。

2.自我探索:青春期是自我探索的阶段,孩子们开始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和身份感。

3.寻求独立:青少年希望独立自主,寻求掌控自己的生活,包括决策和行动。

4.情感波动:青春期的孩子情感波动较大,经常发生情绪激动或情绪低落等心理变化。

学前儿童在多少岁之前思维持自我中心倾向答案

学前儿童在多少岁之前思维持自我中心倾向答案

学前儿童在多少岁之前思维持自我中心倾向答案
皮亚杰把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的思维叫做自我中心思维。

皮亚杰说:“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上的现象称为自我中心主义”。

不会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问题。

如:一个孩子喜欢吃巧克力,他会认为其它小朋友也喜欢吃巧克力。

该阶段的另一特点是:认为万物是有灵的、人造的,常常表现出“泛灵论”倾向,即任何事物都被他们看作有生命的或类似生命的活动,任何事物都有意图和动机的。

如:太阳下山去休息了,花儿开了是因为它喜欢小朋友。

我们应注意丰富儿童的生活,鼓励儿童在不同的环境中积极活动,为他们提供多种分析综合的材料以及获得材料的机会。

充分利用儿童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活泼好动、喜欢探究肯于思索等特点,让他们较早较广地接触外界,认识环境,观察自然与社会,亲身实践,这样可以从中获得生动丰富的经验,特别是逻辑数理经验,为日后抽象思维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观察和理解小班幼儿的“自我中心”

观察和理解小班幼儿的“自我中心”

观察和理解小班幼儿的“自我中心”[摘要]所谓“中心”,是指事物的核心;“自我中心”,一般是指把自己放在首位,遇事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重视甚至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想法和情绪。

初入园的小班幼儿,由家庭的小圈子一下转到幼儿园这个大家庭、大集体,面对不熟悉的环境,面对周围陌生的小朋友,面对老师而不是妈妈,他们的行为及情绪常常会有过激的表现,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更为突出。

孩子年龄越小,“自我中心”就越严重,但是孩子,尤其是小班孩子的“以自我中心”绝不只是成人眼中的“自私”。

本文以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发展特点为理论依据,浅析小班孩子的这种“以自我为中心”是孩子在认知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这种“自我”和他的年龄、认知、能力有着密切的关联。

在成人的理解、帮助、引导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和其他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消极、负面的“自我”也会逐渐演变成积极的自我意识。

[关键词]观察理解小班自我中心[正文]一、幼儿“自我中心”的形成。

所谓自我中心,在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看来,是指某些主、客观相互作用方面缺乏的鉴别能力。

其实质上是一种在行为或观念上完全以个人为主而不考虑他人的倾向,表现为不良的个性特征,譬如,自私、任性、霸道、自满等倾向。

自我中心行为倾向明显的儿童很难进行角色换位,不能从他人的角度思考、处理问题,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观点,“自我中心主义”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在心理发展的每一阶段,它都由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转变,即更高的形式代替了较低的形式。

对于儿童认知的自我中心局限,皮亚杰认为可通过精心设计的“训练”加速其认知发展,早日解脱“自我中心”,皮亚杰先生的观点,对“自我中心”的行为研究和幼儿教育都极富启示意义,为教育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幼儿“自我中心”的种类。

幼儿的“自我中心”可以分为四类:1.生理的“自我中心”:即生物性的自我中心,例如幼儿饿了就要吃,困了就要睡,痛了就要哭,不管是在什么地方,对于幼儿来说有个依偎,他们就可以很快的进入自己的梦乡,这些都是幼儿生理上自我中心的表现。

幼儿思维自我中心性导致的冲突

幼儿思维自我中心性导致的冲突

幼儿思维自我中心性导致的冲突
幼儿的自我中心是十分明显的。

但是,幼儿期的“自我中心”主要是认知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点,并不涉及道德品质中的自私,它与成人的以“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和集体利益的自私自利不是一回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根据自己所处的认知发展理论阶段进行思维、感知和行动的。

他们对问题的判断往往以自己的喜好或者感受为中心,儿童不能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感受,对于他人的观念、观点、物品都以自己的判断为标准,而且思维是不可逆的。

并且,这个阶段的幼儿社会交往技能不足,不会通过合作沟通的方式去争取或表达,大部分会采取争抢或者攻击的方式。

幼儿与同伴因为某件事情发生争论时,若对方的表达能力较好,幼儿本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较差的一方可能在争论不过的时候用攻击的方式进行解决,来平复自己的内心。

有时幼儿在礼貌用语或者说话的语气上表达不当,也会造成一定的冲突行为。

幼儿“自我中心”的原因与解决方法

幼儿“自我中心”的原因与解决方法

幼儿“自我中心”的原因与解决方法文章摘自歪歪兔官方网站/zjxt_list.asp?id=268“自我中心”就是指幼儿在任何情况,都以自己为主,做事只顾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不会考虑他人,且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存在不合群,不关心别人,任性等诸多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幼儿大多是在家中有特殊地位的独生子女,所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更加以自我为中心。

此类现象多发生在小龄的幼儿身上。

一、幼儿“自我中心”的原因分析儿童的思维发展有个过程,其中2-3岁时,呈现出“自我中心”的思维特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理解自我与他人的不同和联系,同时也处在“自我中心”的关键期。

如今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身子女,如果不注意对他们去自我中心的思维训练,会更强化这种自我中心性。

这些孩子在家庭中处于“特殊”的中心地带,家中又缺乏能够与之分享物质和情感的兄弟姐妹,加上现在的家长都把自己的孩子视为掌上明珠,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整天被爱包围着,唯恐自己对孩子照顾不周。

而现在的生活水平显著的提高,家长有能力并乐意满足幼儿所提出的一些要求,幼儿便有一种想要什么就一定要得到的想法。

并且知道自己在家庭成员中处于“特殊”位置,在家里就体现出任性,脾气古怪,不高兴时就随意的发脾气,而且在幼儿园也把这种强烈的“自我中心”的意识带到了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中。

二、幼儿“自我中心”所存在的弊端由于幼儿的年龄小,难以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会有"自我为中心"的阶段性思维特征。

问题是家长对这种情况要把握“尺度”,而家长事事顺从,满足孩子所有的需要,就越来越加强幼儿“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使同伴渐渐的远离他。

“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在其心中只有自己而体现不合群,不关心别人;不会与同伴和平相处;打架、冲突时有发生。

如果长期缺少同伴的交流,孩子在社会性方面的发展,会遇到障碍。

三、解决幼儿“自我中心”的方法。

爱因斯坦所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识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

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开发培养幼儿期思维能力意义重大,应该引起广泛关注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1)以自我为中心。

4岁以后的幼儿,随着语言的流畅,词汇量的增加和理解能力明显增强,思维也变得复杂起来。

这时幼儿表现出来的思维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主观想象为中心,还不能分辨出自然现象的动物、植物及人类之间有什么区别,有时会认为树木、花草也会讲话,小狗、小猫也会有自己的语言。

如,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幼儿自言自语地对小动物说:“你为什么不说话呀?”就是这种认识的表现。

这时候的小儿,对周围事物都是拿自身来衡量的,认为他自己会讲话,别的东西也应当会讲话。

(2)推理简单。

在3岁以前,幼儿的思维方式是非常简单的。

他认识某一件事情,所采用的推理是一种特殊的方式,如他看到一个人躺在床上,大人告诉他:这个人有病啦!他在脑子里便留下了病人的印象。

当他再看到一个健康人躺在床上睡觉时,他便会认为这个人也是有了病。

如果告诉他,这个人不是有病而是在睡觉,他以后也许又会把病人当做是人在睡觉,这是因为这时幼儿的记忆力还不很强。

这种推理方式,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快就会发展并变得复杂起来。

但是3岁以前,幼儿都要经历这个阶段,作为父母,只能随时注意诱导,尽快使简单、原始的思维方式,变得复杂起来。

上述两种幼儿早期的思维方式,有些幼儿表现得明显一些,有的则不明显,如果不留心观察,可能还没有被发现就进入了新的阶段。

(3)以感知动作为主。

幼儿到5岁以后,6岁以前,思维方式就变成了以感知动作为主了。

这时的儿童都有一个特点:爱玩泥。

只要一看到一点水,他们就围在一起,挖小沟,修成弯弯曲曲的小水渠,让水从中流过;或者模仿着修房子,捏泥人,有时会做得形象逼真。

他们没有图案,也没有人具体指导,全凭自己的想象。

但是,如果让他们离开泥土和水沟,让他们讲一讲如何挖沟,如何捏泥人,他们却说不出来,如果让他们用笔画在纸上,就更不行了,因为这时的思维方式是有动作有感知才有思维,离开了这些,思维也就停止了。

幼儿园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思想

幼儿园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思想

幼儿园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思想幼儿园是孩子接触外界的第一步,也是他们社交能力、情感发展和认知成长的重要阶段。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年幼无知,缺乏经验、认知和控制技能等原因,孩子们往往会产生一种被称为“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

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培养自我情感、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幼儿园教师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思想。

一、什么是自我中心思想自我中心思想指的是孩子们只关注自己的感受、需要和兴趣,无法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感受,缺乏共情和社交技能,不能与他人建立有效的沟通和交往,经常表现为自以为是、自我中心、自私、孤立和无理取闹等行为。

二、自我中心思想的成因1.自我存在感缺失孩子还未形成完整的自我概念,缺乏自我认同感和安全感,需要通过攀比和自我表现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2.心理启蒙不足孩子的思维处于自发、片面、片段和表象性阶段,容易被片面的感性印象所左右,缺乏对问题的全面、深入和准确的理解,容易产生不同于他人的意见和思想。

3.缺乏交往技能孩子缺乏交往技能和生活经验,不会主动关注他人的情感和需求,无法将自己的情感和需求理性表达,容易产生沟通障碍和冲突。

三、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思想的措施1.加强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孩子们在情感上得到充分发展。

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谈话、故事、游戏和活动等形式,引导孩子正确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感,增强孩子的共情和同理心,让他们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2.优化教学活动幼儿园教师可以针对自我中心思想的特点,适度地加入协作与竞争因素,通过组织小组活动、游戏和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孩子们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和竞争,在协作和竞争的过程中体验到交往的快乐和成就感。

3.加强行为指导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幼儿园教师可以及时提醒孩子们不当的行为和言语,纠正和指导他们,及时进行情感教育和师生家长互动,让孩子们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对他人产生的影响和结果,以减缓自我中心思想的影响。

皮亚杰的观点分析自我中心的特点并结合实际阐述教育启示

皮亚杰的观点分析自我中心的特点并结合实际阐述教育启示

皮亚杰的观点分析自我中心的特点并结合实际阐述教育启示皮亚杰是20世纪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观点对于了解儿童自我中心思维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皮亚杰的观点认为,儿童时期存在自我中心的思维模式,即儿童以自己为中心,难以理解别人的观点和感受。

首先,儿童的自我中心思维表现在他们难以体会和理解别人的观点。

皮亚杰通过“山脉任务”实验发现,儿童难以理解别人的视角,他们更容易将自己的视角代入到别人身上,以为别人的看到的与他们一样。

例如,当教授给儿童展示两座山脉,然后在山的另一边放置一个人偶,要求儿童描述人偶眼中看到的山脉,儿童往往以自己的视角来描述,难以从别人的视角进行思考。

其次,儿童的自我中心思维还表现在他们自己的利益和欲望对他人的影响。

皮亚杰通过“三山问题”实验发现,儿童倾向于选择基于自己个人利益的选项,而不考虑其他人的需要和欲望。

例如,当给儿童三个纸盒,盒子A里装着他们最喜欢的糖果,盒子B里装着朋友最喜欢的糖果,盒子C里装着两种糖果,询问儿童应该给谁哪个盒子时,大多数儿童选择了盒子A,即使他们知道朋友更喜欢盒子B。

最后,儿童的自我中心思维还表现在他们难以理解别人的感受和情绪。

皮亚杰通过“情感假设任务”实验发现,儿童往往以自己的情绪状态来推测别人的情绪。

例如,当给儿童展示一个悲伤的人偶和一个开心的人偶后,然后询问儿童哪个人偶会对别人来说是好消息,儿童往往选择了自己也会开心的人偶。

综上所述,皮亚杰的观点揭示了儿童自我中心思维的特点,即儿童以自我为中心,难以体会和理解别人的观点、利益和情绪。

对于教育启示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指导教育实践。

首先,教育者应该认识到儿童自我中心思维的存在,并在教育过程中将其作为孩子特有的思维模式来对待,尽量采用适合儿童思维发展水平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其次,教育者可以通过社交互动来培养儿童的共情能力和理解他人的视角。

例如,可以鼓励儿童参与合作游戏,与同伴进行互动,在互动中学习理解别人的观点和需要。

幼儿自我中心表现

幼儿自我中心表现

幼儿自我中心表现幼儿自我中心表现,是儿童认识发展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这种表现主要表现在幼儿思维活动的各个阶段。

正如素有“幼儿中心论”之称的让·皮亚杰所提出的,幼儿认识发展的一大特点就是“自我中心思维”,这种思维主要表现在幼儿在一定程度上只注重自身的感觉、体验和需要,往往把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问题的能力和从主体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别人的能力所限。

自我中心表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言语表达儿童在言语表达时主要是以自我为中心,常常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理解来理解自己的话,往往不考虑对方是否能理解,也不考虑对方是否有类似的经历。

当人们在沟通时,常常会出现“我在说什么,你在听什么”的情况,这就是幼儿自我中心的表现。

二、情感表现幼儿在情感表现中也表现出自我中心的特点。

他们把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放在第一位,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和需要。

比如,如果一个孩子想玩某个玩具,他会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玩乐中,而不考虑其他孩子是否想一起玩。

三、认知表现在认知方面,幼儿也表现出自我中心的特点。

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不能把自己的思维转换成别人的思维。

比如,如果幼儿发现了一只虫子,他会认为其他人也一定知道这只虫子是什么样的,并静静地观察它,而不考虑其他人是否对虫子不感兴趣。

四、行为表现在行为方面,幼儿在自我中心表现得最明显。

他们的行为往往只是从自身的感觉和需要出发,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和需要。

比如,如果一个孩子想要一只玩具,他会直接从别人手中抢走而不考虑别人是否在玩它。

以上就是幼儿自我中心表现的四个方面,这种表现并不是一种局限性的认识方式,而是幼儿认识发展的一种必经阶段,是幼儿学习和认识发展中的一部分。

幼儿在这个阶段可以通过与社会交往和经验的积累逐渐克服自我中心的局限性,逐渐学会从多种角度去看待问题,以及学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和需要。

因此,家长和教育者应当以宽容和耐心的态度引导幼儿尽快从自我中心中走出来,逐步发展善于观察、思考、拓展思维等能力,实现认识发展的综合素质提升。

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名词解释

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名词解释

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名词解释自我中心这个词,听起来有点生疏,其实咱们一说到孩子,大家都能明白那是什么回事。

你看,孩子们总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真是乐趣无穷。

他们可能在跟小伙伴玩的时候,突然就觉得自己的玩具最重要,别人玩不玩都无所谓。

你别说,这种行为特别有意思,简直就是小朋友们与生俱来的特质。

说白了,自我中心就是他们的本能反应。

孩子们的世界,真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地方,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就是他们的宇宙,谁都别想在这宇宙里抢走风头。

你想啊,小朋友们就像是小太阳,光芒四射,特别喜欢吸引别人的注意。

他们可能在和小伙伴玩过家家,突然就很认真地说:“这个角色是我,我是老大!”哈哈,简直可爱得让人忍俊不禁。

就像大人们在职场上争抢职位一样,孩子们也在自己的游戏里争个你死我活。

可见,这种自我中心的思维其实是他们学习社交的一种方式,虽然有点自私,但没关系嘛,谁让他们还小呢!再说了,自我中心的思维可不是坏事。

你看,孩子们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往往会把自己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他们会很直白地告诉你:“我不喜欢这个!”或者“我想要那个!”这可真是个好机会,让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

咱们大人有时候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面对压力和烦恼,心里想着的无非就是自己的感受。

说不定,孩子们的这份直率还能教会我们怎么放下包袱,勇敢做自己。

不过,随着孩子们慢慢长大,他们的思维会变得更加复杂,开始学会理解别人的感受。

自我中心这股劲儿就会逐渐减弱。

就像一棵小树苗,随着阳光雨露的滋润,慢慢长成参天大树。

这个过程不容易,孩子们需要经历很多事情,才会明白“我”与“你”的关系。

就像一首歌里唱的,理解和包容才能让生活更美好。

这个过程虽然漫长,但也是孩子们成长路上的一部分。

有时候我们会看到孩子们在吵架,争夺玩具,那场面可真是热闹非凡。

小朋友们把自我中心展现得淋漓尽致,谁也不肯退让,像两只小狮子一样吼来吼去。

可等到事情平息,他们又能和好如初,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争吵和冲突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孩子们在这其中学会了分享和妥协。

“幼儿自我中心言语”心理现象分析

“幼儿自我中心言语”心理现象分析

“幼儿自我中心言语”心理现象分析儿童从三四岁起就常常会边玩边嘀咕,一个人絮絮叨叨地不知在说些什么。

这种自言自语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是幼儿心理发展和语言学习的必经之路。

本文尝试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阐释幼儿自我中心言语产生的原因,并从这一角度来思考幼儿教育的某些实践问题。

一、什么是幼儿自我中心言语自我中心言语是心理语言学关注的话题之一,且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探讨。

幼儿自我中心言语指幼儿在活动或游戏过程中发出的、似乎并不在意能否达到与别人沟通的目的的自言自语或公开说的话。

研究者以各自不同的专业角度对幼儿的自我中心言语作了不同的划分。

皮亚杰从幼儿言语的机能出发将其分为自我中心言语和社会化言语。

其中,自我中心言语包括重复、独白和集体独白三种表现形式。

维果茨基则依据自我中心言语的功能和作用将其分为自我中心的沟通、幻想游戏和针对非人类物品的谈话、感情的释放和表达、形容自己的活动和自我引导、大声读出以及听不见的喃喃自语几种类型。

幼儿自我中心言语有特定的发展路径。

儿童在不同的发展时期,自我中心言语出现的频率是不同的。

据皮亚杰统计,3 岁以前,自我中心言语占全部言语的 1/2 至 3/4; 3 岁至 6 岁,自我中心言语逐渐减少,大约在 1/2 至 1/3 之间; 7 岁以后,进一步减少到 1/4。

而维果茨基则认为,自我中心言语在学前阶段增加,在初小阶段逐步减少,其出现频率呈倒 U 型;当自我中心言语被部分内化时,公开的自我中心言语便减少;当自我中心言语被简化及内化时,会产生结构和文法上的改变;随着儿童的进一步发展,他们自言自语的时间由跟随在行为之后转变为出现在行为之前,具有计划和规范的功能。

另有研究发现,幼儿的自我中心言语与任务难度高度相关,尤其是在中等难度的任务和困难任务中。

父母在场对幼儿的自我中心言语出现频率没有影响。

在学前阶段,幼儿自我中心言语不断地发展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一部分自我中心言语被内化了。

幼儿园教师如何掌握幼儿心理特点

幼儿园教师如何掌握幼儿心理特点

幼儿园教师如何掌握幼儿心理特点幼儿园教师如何掌握幼儿心理特点1. 引言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非常关键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幼儿正处于身体和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心理特点与成年人有着明显的不同。

作为幼儿园教师,了解和掌握幼儿心理特点至关重要,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促进其全面发展。

本文将重点探讨幼儿心理特点,并提供一些建议,帮助幼儿园教师更好地掌握这些特点。

2. 幼儿心理的特点2.1 幼儿自我中心思维幼儿往往将自己放在世界的中心,只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他们很难理解和关注他人的感受,也不善于换位思考。

幼儿园教师需要通过激发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帮助他们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思维。

2.2 幼儿感知与表达能力的不成熟幼儿的感知和表达能力相对不成熟,他们往往很难准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幼儿园教师应该耐心倾听,通过细心观察和与孩子互动,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2.3 幼儿情绪的不稳定性幼儿的情绪往往较为波动,他们对于外界刺激的反应可能呈现出极端的情绪表现。

幼儿园教师需要理解和尊重幼儿的情绪,帮助他们建立情绪调节能力和情绪表达的途径,以促进情绪的健康发展。

3. 掌握幼儿心理特点的方法3.1 通过观察和记录了解幼儿观察和记录是了解幼儿心理特点的重要途径。

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日常行为、情绪表现和人际交往等方面,深入了解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心理发展情况,从而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3.2 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关系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关系是教师了解幼儿心理特点的基础。

幼儿园教师应该耐心倾听幼儿的需求和想法,并通过正确的语言表达和身体语言传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建立互信和尊重的关系,促进有效的沟通和互动。

3.3 营造支持性的情境和环境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情境和环境,帮助幼儿进行情感的表达和认知的发展。

创设角色扮演游戏、绘本阅读和绘画等活动,为幼儿提供展示自我、理解他人和表达情感的机会。

幼儿“自我中心”现象的研究

幼儿“自我中心”现象的研究

幼儿“自我中心”现象的研究摘要:通过案例了解幼儿的“自我中心”的现象,对幼儿“自我中心”现象进行分析。

幼儿的“自我中心”主要是幼儿的一种思维,是幼儿意识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并不涉及道德品质中的自私行为,并对处于这种现象的幼儿提出对待的方法与见解。

明确这与成人的以“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和集体利益的自私自利行为有所不同。

关键词:自我中心;认识;对待5岁的亮亮连续三个月行为夸张,不但在家打妹妹,还在学校咬同学,并破坏玩具、桌椅,不论老师采用说、骂、打,甚至罚坐在角落的措施,都不能控制他的行为。

园长要求家长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否则不同意亮亮进入学校,以免再伤害到其他同学。

自我中心期是一种幼稚心理,大多孩子在3~6岁间是处在“自我中心期”,小班的孩子是最为明显的。

这个时期孩子的特征是分不清你、我、他的真正内涵,常常表现出喜欢幻想,不自主地依照自己的想法和需要用最原始的方式表现出来。

幼儿不能区别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不能区别自己的活动和对象的变化,把一切都看作与他自己有关,是他的一部分。

不了解幼儿发展的成人,有时会将这些行为误解为“不乖”“小气”或“霸道”。

一、“自我中心”的认识家长及教师要更正确地认识幼儿的这一行为,明白幼儿的“自我中心”是幼儿思维的一个显著特征,应该注意引导幼儿尽早走出“自我中心”,以至于不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

自我中心主义并未含有自私或自高自大的意思,皮亚杰举一例说明:一天,两个男孩子和他们阿姨一起去给妈妈买生日礼物。

七岁男孩子选了一串珠宝类的精美工艺品,三岁半的男孩子,选择了一辆小汽车。

这个小男孩并不是自私或贪心,他小心地包好礼物,带着期待妈妈喜欢礼物的表情,把它交给妈妈。

他的行为是“自我中心”的,他没有考虑他妈妈的兴趣与他自己的兴趣并不相同,这与自私绝不能等同。

二、“自我中心”的处理方法我们已经能将幼儿的自我中心进行正确的分析认识,那我们怎样正确对待处在自我中心期的幼儿呢?接下来我将提出一些具有可行性的方法及见解。

幼儿的思维特点

幼儿的思维特点

幼儿思维特点: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幼儿时期是人类最容易学习、最有创造力的时期,这与幼儿的思维特点密不可分。

幼儿的思维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好奇心强烈
幼儿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兴趣,想要了解并探究一切新鲜的事物。

他们会把家里的一个小角落变成自己的小天地,探索和发现新的东西,充满了无穷的乐趣。

二、感官占主导地位
幼儿的大脑还处于发育期,感官器官发达,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官的刺激能够直接引起幼儿的兴奋和注意。

幼儿在接触新事物时常常凭借感官来获取信息,而对于抽象概念和符号等还不能深入理解。

三、自我中心思维
幼儿的自我中心思维是一种认知偏差,认为自己是世界中心,往往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思考问题过程中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而没有考虑其他人的感受。

这种思维方式对于成年人来说可能会很幼稚,但是对于幼儿来说是自然而然的表现。

四、想像力丰富
幼儿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他们能够想象出各种各样的事物并且进
行表达,这也是他们喜欢故事书、玩具等的原因。

在他们的想象世界里,也可以发现他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以上这些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家长和教
师要善于发掘、引导和利用幼儿的思维特点,让孩子更好地了解世界,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开发培养幼儿期思维能力意义重大,应该引起广泛关注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1)以自我为中心。

4岁以后的幼儿,随着语言的流畅,词汇量的增加和理解能力明显增强,思维也变得复杂起来。

这时幼儿表现出来的思维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主观想象为中心,还不能分辨出自然现象的动物、植物及人类之间有什么区别,有时会认为树木、花草也会讲话,小狗、小猫也会有自己的语言。

如,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幼儿自言自语地对小动物说:“你为什么不说话呀?”就是这种认识的表现。

这时候的小儿,对周围事物都是拿自身来衡量的,认为他自己会讲话,别的东西也应当会讲话。

(2)推理简单。

在3岁以前,幼儿的思维方式是非常简单的。

他认识某一件事情,所采用的推理是一种特殊的方式,如他看到一个人躺在床上,大人告诉他:这个人有病啦!他在脑子里便留下了病人的印象。

当他再看到一个健康人躺在床上睡觉时,他便会认为这个人也是有了病。

如果告诉他,这个人不是有病而是在睡觉,他以后也许又会把病人当做是人在睡觉,这是因为这时幼儿的记忆力还不很强。

这种推理方式,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快就会发展并变得复杂起来。

但是3岁以前,幼儿都要经历这个阶段,作为父母,只能随时注意诱导,尽快使简单、原始的思维方式,变得复杂起来。

上述两种幼儿早期的思维方式,有些幼儿表现得明显一些,有的则不明显,如果不留心观察,可能还没有被发现就进入了新的阶段。

(3)以感知动作为主。

幼儿到5岁以后,6岁以前,思维方式就变成了以感知动作为主了。

这时的儿童都有一个特点:爱玩泥。

只要一看到一点水,他们就围在一起,挖小沟,修成弯弯曲曲的小水渠,让水从中流过;或者模仿着修房子,捏泥人,有时会做得形象逼真。

他们没有图案,也没有人具体指导,全凭自己的想象。

但是,如果让他们离开泥土和水沟,让他们讲一讲如何挖沟,如何捏泥人,他们却说不出来,如果让他们用笔画在纸上,就更不行了,因为这时的思维方式是有动作有感知才有思维,离开了这些,思维也就停止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的自我中心思维
几个小故事
小班的绘画课
今天,小班美术课的主题是自由画,老师让小朋友们自由地画自己想画的东西。

他们画完之后,纷纷把自己的作品拿给老师看,还争先恐后地说自己画了什么,老师发现:丽丽画了一只觅食的蚂蚁,可是她把那只蚂蚁画得比旁边的小树还大;乐乐画的爸爸,腿又粗又长,头和胳膊却非常短小;小叶子画的小朋友,身体上有四个大大的圈圈,老师问了才知道:原来那些圈圈是衣服的纽扣……
奇怪的对话
下面是3岁的佳佳和叔叔的对话。

佳佳:“叔叔,它爬上了你的汽车,还用爪子抓车。


叔叔:“什么?”
佳佳把叔叔带出去,指着汽车顶部的一个刮痕说:“你看。


叔叔:“佳佳,这是谁干的?”
佳佳:“不是我。


叔叔笑着说:“我知道不是你,可是这个刮痕是怎么来的呢?”
佳佳:“它爬上了你的汽车,用爪子抓出来的。


叔叔:“谁?”
佳佳望了望四周,指着一只穿越街道的猫说:“它在那儿。


叔叔:“哦,是猫啊!那你为什么一开始不告诉我呢?”
佳佳:“我说了啊!”
接电话的安安
家里的电话响了,妈妈在做饭,就让4岁的安安帮忙接一下电话。

安安拿起电话,原来是爸爸打过来的:“喂,是安安吗?”安安点了点头,没说话。

爸爸没有听到说话声,感觉应该是安安,就问:“安安,妈妈在吗?”安安又无声地点了点头。

爸爸又问:“安安,让妈妈接一下电话好吗?”安安再一次无声地点了点头,然后去厨房叫妈妈听电话。

为什么会这样
事实上,上述几个小故事中的幼儿具有一个相同的思维特点,心理学上称之为: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并非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私自利”,而是幼儿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即幼儿常常依赖于自己的想法而非事物的客观特点,仅从自己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外部世界,认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和自己看到的一样。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两个男孩去给妈妈买生日礼物,7岁的男孩选了一串珠宝工艺品,3岁半的男孩则选择了一辆小汽车,小心地包装好送给妈妈。

可以看出这个3岁半男孩的行为就是“自我中心”的,因为他没有考虑到妈妈的兴趣与自己的兴趣并不相同,当然这并不是自私。

此外,幼儿的自我中心思维与泛灵论思维、前因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等都是分不开的。

第一个故事中小班的幼儿总是按照自己所看到的形象来画画,例如,丽丽在观察觅食的蚂蚁时,她只关注蚂蚁,而忽视周围其他的东西,因此蚂蚁就是她眼中最重要、最大的形象;乐乐的爸爸工作忙,
很少蹲下来陪乐乐玩,矮小的乐乐看到的更多的是爸爸的腿走来走去,所以乐乐的画中爸爸的腿占身体的比例特别大;而小叶子知道衣服是穿在身体上的,所以就直接在身体部位画了圈圈来代表纽扣,而且认为其他人也知道这是纽扣。

第二个故事中的对话让我们觉得很奇怪,佳佳和叔叔的沟通似乎存在问题,这是为什么呢?事实上佳佳看到了猫在汽车上抓出痕迹,她设想叔叔也和自己一样知道是猫抓的,所以一开始佳佳只说“它”爬上了汽车,还用爪子抓车,她以为叔叔知道自己在说猫。

这也是由佳佳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导致的。

第三个小故事中安安的反应也是自我中心的,因为她在用点头回答爸爸的问题时,没有考虑到爸爸是看不到自己的。

这是幼儿自我中心思维的一个典型表现。

心理学家怎么说
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了幼儿自我中心的思维特点,如著名的“三山实验”,不仅证实了幼儿具体形象性的思维特点,也说明了幼儿仅会根据自己看到的而非从玩偶娃娃的角度进行选择的特点,这表明幼儿还不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来观察现象、分析问题。

此外,还有一些经典的实验也表现出幼儿自我中心的思维特点。

皮亚杰关于幼儿自我中心思维的实验
在皮亚杰的一个研究中,实验者将一个男木偶和一个女木偶悬挂在一条绳子上,男木偶在右侧、女木偶在左侧,并让幼儿清楚地看到;然后实验者一手拿着绳子的一头,走到一个屏幕的后面,让幼儿暂时
看不到这两个玩偶,这时,实验者让儿童来预测:如果实验者向右拉绳子,哪一个木偶会首先出现。

幼儿做出回答后,实验者又把木偶藏到屏幕后面,重复问相同的问题:“如果再向同一侧移动,哪一个木偶首先出来?”这个程序重复了几次,每一次幼儿的回答都非常正确:男木偶。

但实验后来发生的事情让人吃惊:幼儿最后做出了相反的、明显错误的预测!这时,研究者问幼儿为什么预测是女木偶先出来,一个最普遍的回答是:“每一次都让男木偶首先出来不公平,现在该轮到女木偶了。


这个实验说明幼儿将自己对公平的认识注入了实验环境,表明了其自我中心的思维过程。

给幼儿教师的建议
自我中心是学前期幼儿思维和认知发展的必经阶段,幼儿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中,要选择适合幼儿思维方式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具体建议如下:
(1)将自我中心的认知问题与道德问题区别开来。

不能简单地将幼儿自我中心的行为指责为自私、不道德或性格缺陷,更不要随意斥责或批评幼儿。

事实上,自私是以自己为中心而忽视他人的观点,而幼儿的自我中心是不了解别人会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事实。

因此,幼儿本身也感觉很无辜:“明明我是对的,为什么大家还要批评我?”
(2)精心、巧妙地设计教学。

例如,面对面教幼儿做操的时候,要按照幼儿的左右方位来做动作,需要幼儿活动左手,教师就要用右
手做示范;将抽象的音乐意象再现为幼儿生活经验中的场景,让幼儿可以从自己的角度欣赏曲子;教学时多提供实物和图片,尽量提供足够数量的同类型玩具、图书,避免幼儿争抢影响教学过程等。

(3)做中学的科学活动。

幼儿不能从科学的角度认识客观事物,总是相信自己的想法,这时候,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材料和环境,让他们自己观察、自己动手操作,从而自己推翻自己的想法,从物我不分的状态中逐渐分离出来。

(4)重视角色游戏和移情训练的价值,帮助幼儿学习换位思考。

好玩的角色游戏可以让幼儿在短时间内扮演多种角色,体验不同角色的内心世界;而移情训练可以让幼儿思考“如果是我,我该怎么办”,以了解他人的情感、需求和活动。

(5)集体游戏和团体讨论。

集体游戏既可以给幼儿带来游戏的娱乐,又可以引导幼儿遵守规则,在同伴交往中认识到合作和分享的重要性,懂得如何与人相处。

此外,集体游戏的时候,教师还可以让幼儿讨论怎么玩更好,让他们意识到别人的想法和自己不一样。

给家长的建议
对于父母来说,幼儿的自我中心既会带来快乐又容易让人生气。

快乐来源于孩子的一些可笑的观点;生气是由于孩子对外界的一切思考都是围绕着他自己进行的,无法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和实际情况。

父母需要接受孩子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同时也要帮助孩子消除因自我中心而产生的行为问题,具体建议如下:
(1)接受孩子的自我中心思维,以尊重为主、引导为辅。

事实
上,成人不也经常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吗?有时候我们会抱怨一直不下雨,偏偏要出门的时候就下雨了;一直没有电话,偏偏准备休息时来了电话;偏偏有急事的时候路上堵车……因此,像看待自己的自我中心一样以平常心看待孩子吧,不需要次次都纠正,要知道,过了学前阶段他就没有这么多可爱的想法了。

(2)转移家庭成员注意的焦点,不要一味地围着孩子转。

如果父母经常说“我不吃,全都给你吃”、“都是给你买的”、“宝宝想去哪里玩,我们就去哪里”,孩子会更加深信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又怎能学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呢?用实际行动告诉他:妈妈工作时和他游戏时一样不想让人打扰,爸爸妈妈和他一样喜欢吃美味的食物,爸爸妈妈生病时和他生病时一样不舒服……
(3)通过随机的移情教育,让孩子感同身受。

例如,当孩子总是不愿意把自己的玩具给玩伴玩时,妈妈可以问他:“如果你去别人家里玩,别人不让你碰他的玩具,你会开心吗?”当妈妈生病难受需要安静休息时,妈妈可以问他:“宝宝感冒的时候是什么感觉?是不是也想安静地睡觉呢?”通过这种比较,让幼儿体会别人的感受。

(4)把握要求孩子分享的“度”。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学会分享就是克服了自我中心的行为问题,虽然分享、大方、谦让是传统观点中好孩子应该具备的特点,但过度要求年幼的孩子将喜爱的东西与他人分享,虽然能够促进孩子的社会化进程,却可能导致其需求得不到满足,埋下心理问题的隐患。

分享、中庸、和谐固然有意义,难道维护自己的权益、捍卫自己的利益就不重要了吗?孩子也需要懂得什么
时候需要分享、什么时候要保护自己。

(5)让孩子体验自我中心的自然后果。

比如第三个小故事中安安的爸爸,就可以在和安安打电话的时候也不说话,让安安体会一下接电话听不到声音是怎样的感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