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生活与哲学》第六课复习课件:追求真理的历程

合集下载

高三政治哲学与生活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复习课件

高三政治哲学与生活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复习课件

[考点1](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1、含义: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运动。 实践 认识世界 人 自然界 类 客观世界 人类社会 活 改造世界 动 主观世界 认识世界
实践其实就是人们去改造自 然和社会的物质性的活动。
[考点1](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1、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运动。
▲社会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处理社会关系 的实践); ▲社会实践=实践。 ▲这里讲实践的基本形式,而不是具体形式。 实践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彩的。 ▲这里讲实践的基本形式,而不是所有形式。 其它形式→如:教育活动;艺术活动等。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 动(判断)。
[考点1](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3、实践的特征(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 (1)实践具有客和特点 2、基本形式(了解): (1)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实践
①生产实践,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这是人 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其他一切活动。 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2)变革社会的实践
①表现为革命、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 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等; ②阶级社会中,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 为阶级斗争。
真理的含义及真 理最基本的属性
考点 综 求真务 合 实 探 与时俱 究 进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党的思想路 线的理论基础 我党制定路线政策的理论依据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 想、与时俱进的统一性
历年高考 原题 2007·广 东单科, 40(主)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高考考点] 1、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2、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 具体性、条件性; 4、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 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5、综合探究: 求真务实 与时俱进

高三政治哲学与生活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复习课件

高三政治哲学与生活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复习课件

[考点1](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3、实践的特征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①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 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 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 本不存在的。(社会性)
②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 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 形式、规模和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 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历史性)
在实 践中 追求 和发 展真 理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具有反复性
考点 实践的含义 实践的特点
历年高考原题 2008·四川卷,30 2006·上海综合,6;2004·海南、全国 文综III,26;2008·上海卷,15; 2008·上海卷,22;2008·重庆卷,30; 2008·江苏卷,29;2008·海南卷,19; 2008·全国卷Ⅱ,38(主);2008·北京 卷,38(主);2008·宁夏卷,39(主) 2008·海南卷,15; 2008·全国卷Ⅱ,38(主)
▲社会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处理社会关系 的实践); ▲社会实践=实践。 ▲这里讲实践的基本形式,而不是具体形式。 实践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彩的。 ▲这里讲实践的基本形式,而不是所有形式。 其它形式→如:教育活动;艺术活动等。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 动(判断)。
[考点1](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3、实践的特征(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①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②实践一种改造世界的活动: A.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创造出自然中原来 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B.在改造社会过程中,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 和社会关系。
△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 证法的思想。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课件 (共28张PPT)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课件 (共28张PPT)

A
小试身手
• 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 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 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 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 纪80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 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 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 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 输血的大门。 •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 道理的?(12分)
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 的发展。
牛刀小试
•WiFi依赖无线电波传输,设备辐射强、效率不高,且 存在安全隐患,科学界一直在研究这一问题。德国物理 学家哈拉尔德· 哈斯提出了一种叫LiFi的新型网络信号传 输方式,利用光线实现数字信息无线传输,获得了更快 更安全的传输效果。这表明 ①认识产生于人们实践的需要 ②观念存在通过实践可以变为现实存在 ③实践活动具有极强的社会性 ④人的实践活动能突破社会条件的制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主体 客体/对象 直接现实性 ≠世界 ≠自然界
(2)基本分类: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 科学实验活动
思考
有人说,实践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 (3)基本特征 ①客观物质性
A.实践三要素(主体、对象、手段)是客观的 B.实践的过程和结果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因为:认识具有 (1)反复性 ——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与时俱进,开拓 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复习课件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复习课件

考点三: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原理及方法论
• 原理:真理是具体的和有条件。任何真理 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 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 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方法论: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行的,要正 确对待错误。
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 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
• • •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善的 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 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 特别提示 把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 动力理解为唯一动力或各种动力中的一个 普通动力都是错误的。人的实践活动一方 面改造了客观世界,一方面使认识获得了 发展,所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 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认 识则会把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 方法论: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 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 发展真理;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 持理论与实践具体历史的统一。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 来源。 来源===途径 (1)实践是认识的_____ 动力 。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______ 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 唯一标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_________ 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检验 目的 和_____ 归宿 (4)实践是认识的_____ 。
(2)认识的无限性 ①表现: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 无止境的过程。 ②原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 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 践是不断发展的。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六课_求索真理的历程.pptx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六课_求索真理的历程.pptx

D.实践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
4.据有关专家介绍,我国的“登月”计划分为三个阶段:2000 年到 2005 年,将进行环月探测,发射 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2005 年到 2010 年,将实现软着陆和月球车巡视;2010 年到 2020 年,将实现软
着陆和月球车采样返回。这表明
A.实践活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 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D. 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23.(不定项)“真理是客观的,因而是不变的。”这一观点 A.只讲真理的客观性,不讲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
B. 只讲真理的相对性,不讲真理的绝对性 C.只讲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不讲真理与谬误的对立 D.只讲真理的绝对性,不讲真理的相对性 24.(不定项)1930 年,人们发现并证实了太阳系第九大行星——冥王星的存在。最近,美国科学 家又利用先进的观察仪器,发现了比冥王星距太阳距离远 30 亿公里的“塞德娜”,认为这可能是太阳 系的第十大行星,但许多天文学家对此提出了异议。这说明人的认识
学海无 涯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 A.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C.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B.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D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对“客观的物质性”应这样理解
A.实践是与主观对立的客观事物 C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①②③④ 16、伟大的实践催生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又必须随着实践的不断变化而与时俱进。科学发展
观 深深扎根于当代中国的沃土,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引下,我们必将不断开创
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宏伟目标。据此回答上述材料体现了( )

《生活与哲学》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演示PPT课件

《生活与哲学》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演示PPT课件

(一)真理是客观的:
探究一:(P46—47) 实用主义詹姆士认为: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它是
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或者说,“它是真的,因为 是有用的”。这两句话的意义是一样的。
(1)詹姆士关于真理的说法错在哪里?你如何理解“ 有用即真理”? (2)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中,什么样的结论能够被 称为真理? (3)对同一种事物的认识为何会有真理和谬误的区 分?
人的认识运动不是圆圈式的循环运 动,而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
提示:在认识过程中反对两种错误观点: 一是“直线论”,此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直线式的前进; 二是“循环论”,此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判断:
被实践反复证明的真理是终极真理。×
真理永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 断地超越自身。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 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 发展。
老师沮丧地说,这么大的白纸没有看见,只 盯信一个黑点,将来你的一生将是非常不幸的。
思维方法不同

业 立场不同
为 什 么 会 增 效
对同一个事物人们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认识?
这两幅漫画说明了什么?
思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为什么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人们会产生不同的认识?
原因: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 知识结构、认识能力、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 对象会有不同的认识。
不断总结经验
得出正确的认识
3、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方1法)区论别::人真们理在和谬探误索是真对立理的的。过真理程是中人,们错对事误物 及曲是其反难规映免律 ;的的二正者,确泾犯反渭错映分,明误,谬并相误不互是可对人立们怕,对,有事可严物格本怕的来的界面是限目不,的不歪 能能混正淆确。认识和改正错误。

课件6:2.6 求索真理的历程

课件6:2.6 求索真理的历程

基础(实践决定 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 。(4)实践
认识)
是认识的 目的
认识对实践具 (1)正确的认识能促进实践的发展,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
有反作用
指导作用
(2)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判断:实践是人类获取认识的唯一途径。 提示:错误。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获取认识的途径可以有多种。
第 26 页
判断:真理与谬误是相互包含的,真理中包含着谬误的成分,谬误中蕴含着 真理的因素。 提示:错误。真理与谬误具有明确的界限,二者不存在包含关系。
2.认识过程
第 27 页
(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⑧ 实践到认
识 ,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⑨ 永无止境 的
第 13 页
答案 B 解析 此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材料中随着工业化、城镇化 的加快,形成了人类环境学,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符合 题意。
第 14 页
1.正确理解实践的概念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3)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特别提醒 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认为“实践是 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第 20 页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和认识、真理、物质和意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A说 的是意识的产生问题,与题意无关。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B说法错误 。促成认识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掌握和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只是其中之一,D 说法错误。C说法正确切题。

高中思想政治理论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课件

高中思想政治理论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课件

4、真理和谬误 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1)原因: 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 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
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
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态度: 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正确区分认识的来源和认识的途径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个来源是唯一的,一切真知都来源于 实践。 (2)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则有两条,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参加实践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则是从他
人那里获得的经验。
就知识的整体来说,无论何种知识都离不开直接经验,一切真 知来源于实践。
原理内容: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 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检验认识的真理 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有利于推动实践的发展, 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
方法论: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 验和发展真理,同时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 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高考真题
[2014· 新课标全国卷Ⅰ] 2013年8月,《十万个为什么》 第六版出版,开放性、探索性是其突出亮点。对于科学 界没有定论的问题,该书汇集了多家观点,以引导读者 进一步思考。在一些问题上不设标准答案,其合理性在 于对复杂事物的认识 ①往往是一个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 ②是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 ③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 ④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 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1)PPT课件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1)PPT课件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 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2017年9月
1
问题一: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
2
1、实践的含义
主体是人,不 是动物的活动
区别于 主观世界
实践是人们 改造 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区别于 认识活动
物质活动,是客观 的,不是精神活动。
①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的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问题二:实践是如何推动认识发展的?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材料体现:DDT因其稳定性、脂溶性、药效普适性等特点,一度被认为
是最高效、优质的杀虫药物而被大量生产,普遍使用。后来发现DDT的 使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究和研究。
11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
3
2、实践的基本形式
(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2)变革社会的实践 (3)科学实验活动
4
下列活动中哪些属于实践活动?为什么? (1)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2)“争论克隆人” (3)农民种地、工人生产 (4)开展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5)科学家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 属于实践活动的有: 3、4、5
与否的?
是在使用中发现DDT的不是一种优质的杀虫药物的。
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本身无法成 为判断标准
客观事物本身无 法回答认识是否 正确反映了它
只有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 实践
13
实践如何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
与结果符合,认识正确
客观
认识
实践
事物
结果
与结果不符合,认识错误
14
① 人们实践 遇到 新问题 产生 新要求 推动 新探索和研究 促进 认识的发展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和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复习(共30张PPT)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和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复习(共30张PPT)

考点二 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1)认识的反复性
(实践——认识——实践——)
①含义:是指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
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原因
A.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受到不
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考点二 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1、真理客观性原理 原理: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方法论: 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
原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 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 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把握真理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 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 (2)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 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 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侧重点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无到有”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
的唯一标准
较和对照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突 出认识的终极意义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二)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B.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之,就是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理论与实践 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例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之所以要坚持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是因为科学理论( )
A.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 B.是随着社会实践不断完善和发展的 C.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解析:科学理论可以指导社会实践的开展,推动社会实 践的发展,但不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才 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错误。A、B不符合题 意。
【例6】:“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是中华
民族的象征和骄傲。然而,1972年后的26年间黄河有21年出现过 断流现象。断流严重影响了黄河两岸的生态系统和人民的生产生 活。
长期以来,黄河水资源“自由取用”,优先满足生产、生活 用水需求而忽视生态系统的需要。随着“生态水”理念的提出, 1998年,国务院批准了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为主旨 的新的分水方案,对黄河水量实行统一调度。
【区分难点】:
怎样辨别“来源”、“动力”、“标准”和“目的”。 《导》P161特别提示
【例3】(09海南) 最近,我国有科学家采用铝铍埋藏测 年法的技术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七十七万年前, 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前”的 说法,上述考古研究情况表明:
①任何具体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 ②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③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 ④不同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解析:题干材料体现了人们认识的发展,实践是检验认 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故②的说法不正确;③中“必然” 的说法太绝对;①④的说法正确。
客观实际或运用重点论与两点论知识回答,分析有理,可 酌情给分。)
【误区警示】:
1、实践是指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运动。
2、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例1】:(09年海南)“地球一小时”活动节约的能源虽
然有限,但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化为自觉保护环
境的实践时,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这说明( )
①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
③实践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
④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②夸大了主观能动性,否认了实践的客观解?)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
定的工具作为手段,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而获得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人们在实践中不断产生新问题、新要求,推动人们 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 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 认识的发展。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 动认识的不断深化。所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小结: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真理、科学理 论能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推动实践的发展。 【方法论】: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 投身于社会实践。另一方面,我们要重视和发挥科学理论 的指导作用。
【例4】:一位学成归国的博士,毅然来到天山脚下的尼 勒克草原,运用学到的试管冻制、胚胎移植等新技术进行 试验,使奶牛产下了良种牛犊。他把这一养殖良种奶牛的 技术传给了当地牧民,实现了共同富裕。上述事例给我们 的启示是( )
A.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重要标准 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 C.正确的认识只有为实践服务才能发挥其实际意义 D.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解析:该博士把自己学到的养殖良种奶牛的技术传给了 当地牧民,实现共同富裕的事例表明,认识本身不是目的, 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999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正式对流域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 变以往的“以需定供”为“以供定需”,根据水资源与水环境的 承载能力,优化配置水资源。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只有把
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而这就需要联结主 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实践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 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 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如果脱离实践, 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认识就失去了意义。
【误区警示】:
1、是否对人类有用,也可以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实践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 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
我们获得知识则有两个途径:一是亲身实践即直接经验, 二是学习书本知识即间接经验。
排除;④承认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否认了主观能动性,
排除。
【例2】:“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一千 年前,诗人李白如此表达了不能登月的惆怅。今天,我们 通过“嫦娥一号”传回的图片清晰地感受到了月亮的倩影, 千年梦想变为现实。这说明( )
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D.实践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复习课 件:追求真理的历程
答案: ①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根据家庭经济承受能力来
挑选电脑。(5分) 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经过市场调查,挑选价廉物美
的电脑。(5分) ③把尊重客观实际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购买
电脑时要考虑当前需要,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2分) (考生若回答要把握变化发展的实际,要从整体上把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