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研究
学前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与应对策略以幼儿园大班幼儿为例
学前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与应对策略以幼儿园大班幼儿为例一、本文概述学前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园日常教育活动中常见的现象,特别是在幼儿园大班中,随着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增强和自主意识的觉醒,告状行为的发生频率逐渐上升。
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幼儿之间的正常交往,也可能对幼儿园的教育秩序产生一定的干扰。
因此,对学前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和应对策略的制定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以幼儿园大班幼儿为例,深入探讨学前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原因、表现形式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并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观察法等方法,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提出针对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应对策略。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幼儿园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维护幼儿园的教育秩序。
二、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在大班幼儿阶段,告状行为呈现出一些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反映了幼儿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变化。
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更为频繁和多样化。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社交圈子扩大,与同伴的互动增多,因此,他们更可能遇到需要告状的情况。
大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提升,他们能够更准确地描述问题,使得告状行为更为多样和复杂。
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动机更为复杂。
除了维护个人权益和规则意识外,大班幼儿还可能出于寻求关注、表现自我、模仿他人等动机进行告状。
他们开始意识到告状行为可以引起他人的注意,从而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处理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相对于小班和中班的幼儿,大班幼儿在处理告状行为时表现出更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他们开始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或者通过同伴间的协商和调解来化解矛盾。
他们也开始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感受,表现出更多的同理心。
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在频率、动机和处理方式上都表现出独特的特点。
这些特点反映了幼儿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变化。
因此,教师在应对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特点,采用更为合适和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分析及应对策略
通过告状,孩子可以了解哪些行为是允许的,哪些是不允许的。其次,告状 行为可以让孩子学习如何处理和解决与他人的关系和矛盾。当孩子向老师告状时, 他们正在尝试学习如何寻求帮助和解决问题。最后,告状行为还可以帮助孩子发 展语言和沟通技能。通过与老师交流,孩子可以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提高自己的语言和沟通技能。
因此,对于孩子的告状行为,老师应该认真对待,并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 本次演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应对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
二、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
1、求助型告状
在大班幼儿告状行为中,有很多是求助型告状。孩子们因为受到其他孩子的 欺负或者无法解决某些问题而向老师求助。例如,有些孩子无法说服其他孩子交 换玩具,或者无法阻止其他孩子的破坏行为而向老师告状。这种类型的告状可以 帮助老师了解孩子们在社交和情感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
三、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应对策略:
1、认真倾听孩子的告状
当孩子向你告状时,你应该认真倾听他们的告状内容。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和 尊重,不要打断他们的话语或者轻视他们的感受。同时,也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 绪和表情,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情况和需求。
2、区分不同类型的告状
根据不同类型的告状行为,要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对于求助型告状,老师 应该引导孩子们学习如何解决问题和处理冲突;对于检举型告状,老师应该及时 纠正孩子的违规行为,并教育孩子们如何在集体生活中遵守规则;对于示弱型告 状,老师应该给予孩子及时的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挑战。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分析及应对策略
基本内容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里,孩子们的告状行为非常普遍。常常有孩子向老师告状:“他拿了 我的玩具”,“老师,她打我了”,“老师,他吃零食了”等等。有些老师对此 见怪不怪,甚至认为这是孩子的天性。但是,从孩子的发展角度来分析,告状行 为对于孩子的成长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告状行为可以帮 助孩子建立道德和社会规范。
幼儿告状行为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幼儿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请求帮助或寻求公平,而向教师或其他幼儿告发其他幼儿不良行为的一种行为表现。
告状行为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是常见的现象,但过度告状行为会影响到幼儿的社交能力、情绪发展和同伴关系。
为了提高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认识,引导幼儿正确处理同伴关系,特开展本次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标1. 了解幼儿告状行为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2. 掌握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和方法。
3. 培养幼儿正确处理同伴关系的意识和能力。
4. 提高教师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关注和引导能力。
三、活动内容1. 幼儿告状行为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幼儿告状行为的案例,让教师了解幼儿告状行为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2. 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探讨(1)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如自我中心、竞争意识、归属感等。
(2)家庭教育环境:如家长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等。
(3)幼儿园教育环境:如教师的教育方法、同伴关系等。
3. 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1)关注幼儿心理需求,给予关心和引导。
(2)提高幼儿的沟通能力,引导幼儿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
(3)培养幼儿的换位思考能力,引导幼儿理解他人。
(4)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促进幼儿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
4. 教师引导幼儿正确处理同伴关系的案例分享通过分享优秀教师的案例,让教师学习如何引导幼儿正确处理同伴关系。
5. 小组讨论与交流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如何识别幼儿的告状行为?(2)如何引导幼儿正确处理同伴关系?(3)如何提高幼儿的沟通能力?四、活动过程1. 教师介绍活动背景和目标,引导教师关注幼儿告状行为。
2.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幼儿告状行为的案例,让教师了解幼儿告状行为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3. 原因探讨:教师引导教师从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家庭教育环境和幼儿园教育环境等方面探讨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
4. 策略与方法:教师分享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和方法,引导教师掌握相关技能。
5. 案例分享:教师分享优秀教师的案例,让教师学习如何引导幼儿正确处理同伴关系。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及教师对策研究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及教师对策研究一、背景和目的近年来,在青少年和儿童中,告状行为愈发普遍。
在园中,大班幼儿告状也时有发生。
大班幼儿告状的行为现象滋生着一种互不信任的氛围,并且也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矛盾。
因此,本论文旨在探讨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教师可采取的相应措施,以缓解这种行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大班幼儿告状的行为表现大班幼儿(4-5岁)告状行为的表现多是在经历了矛盾或纷争之后,主动向老师或家长举报其他同学的行为,类似于“告状”和“揭穿”等行为。
他们可能会使用告状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环境的不满,以及试图在园中获取资源和权利。
有时候,他们会混淆所谓正义和个人利益之间的界限。
因此,有必要探讨背后的原因。
三、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1. 社会行为模仿大班幼儿向人请愿或上告等行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一些观念不明晰或教育不当的成人或同龄人所模仿出来的,是通过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行为而形成的。
在与成人之间的互动中,大班幼儿容易受到行为方式的影响,从而存在那些与自身兴趣或需求并不匹配的行为举止。
2. 竞争与攀比心理大班幼儿开展告状行为与个人竞争和攀比心理有关。
在竞争和攀比下,大班幼儿希望通过提醒教师或家长来证明自己的“品德高尚”、“优秀”和“被重视”。
在这种情况下,告状成了一种赢得安慰、表扬和嘉奖的手段。
3. 健康的沟通方式尚未发展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发展健康的沟通方式是一项需要不懈努力的任务。
在这个年龄段,儿童有强烈的主观意识和情感需求,并且比较难以准确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这种情况下,告状行为就成了一种自我宣泄和情感表达的方式。
四、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1. 消极情绪的传递当幼儿告状时,无论自己所做出的举报是否公正合理,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传递消极的情绪,激发不必要的互相攻击和抵触。
2. 社交、情绪和认知能力的影响大班幼儿在过多使用告状的沟通技能后,往往会发现自己在社交、情绪和认知等关键方面受到重大影响。
中大班幼儿告状心理分析
中大班幼儿告状心理分析一、引言在幼儿园中,经常会出现幼儿之间互相告状的现象。
中大班幼儿在心理发展上处于特定阶段,其告状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着一些心理因素。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对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进行分析,探讨幼儿告状的动机和心理内在原因。
二、幼儿告状的动机1. 争夺资源在幼儿园中,资源是一种宝贵的东西,包括老师的关注、玩具的使用权等。
幼儿可能通过告状来争夺这些资源,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2. 找寻安全感有些幼儿通过告状来寻求安全感,希望老师能维护自己的权益,让自己感到更加安全。
3. 示强心理通过告状,幼儿可能展示自己的强势一面,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三、幼儿告状的心理因素分析1. 自我中心中大班幼儿处于自我中心的发展阶段,他们往往难以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因此,告状行为可能是出于自我利益的考虑。
2. 需要被肯定幼儿告状的背后可能存在着对自己行为的肯定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称赞。
3. 寻求公平幼儿对公平和正义有着较强的认知,告状可能是为了维护正义,让自己感受到公平对待。
四、教师应对幼儿告状的策略1. 善于倾听教师应该耐心倾听幼儿的告状内容,了解背后的动机和原因。
2. 引导解决问题在处理告状问题时,教师应引导幼儿解决问题,并培养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清晰规范教师需要在班级中建立清晰的规范和制度,让幼儿知道何时可以告状,何时需要自行解决问题。
五、结语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背后涉及到多种心理因素。
教师在处理幼儿告状问题时,需要综合考虑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动机,采取适当的策略来引导幼儿健康成长。
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对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有所启发,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幼儿的行为和需求。
幼儿园观察记录应对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
幼儿园观察记录应对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观察记录:观察日期:2024年5月10日观察时间:上午9点-上午11点观察地点:幼儿园大班教室观察目的:观察幼儿园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并探究如何更好地应对这种行为。
观察内容:在观察期间,我注意到了几次大班幼儿告状的情况。
以下是具体观察记录:1.9点30分:小明跑到老师跟前,告诉老师小红抢走了他的玩具车,并伸出小手指向小红。
2.9点45分:小李痛哭地找到老师,声称小刚踢了他一脚。
3.10点15分:小芳站到老师旁边,抱怨小文在玩具区故意推倒了她建好的积木城。
观察分析:从观察中可以看出,大班幼儿对于一些小的冲突和纠纷会倾向于告状。
他们试图通过告诉老师来解决问题,并希望老师能够采取措施来惩罚所谓的“加害者”。
这种告状行为可能是因为幼儿还缺乏处理冲突的方式和技巧,也没有形成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
他们可能认为告诉老师是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因为他们希望借助老师的权威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应对策略:为了更好地应对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我提出以下建议:1.倾听和关注:当幼儿告状时,首先要做的是倾听他们的诉说,表现出关注和理解。
这样可以让幼儿感受到自己被重视和被尊重,从而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3.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幼儿学会自我解决问题,可以通过游戏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幼儿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角色扮演中,可以给幼儿提供各种冲突场景,并引导他们尝试不同的解决方式,如合作、沟通和妥协。
通过这样的训练,幼儿可以逐渐学会独立解决问题,减少告状的频率。
4.引导合作和分享:教育幼儿学会合作和分享是预防幼儿告状的重要途径。
在日常活动中,可以引导幼儿参与团队活动,鼓励他们分享玩具和资源,并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通过这样的锻炼,幼儿可以培养出包容、合作和分享的品质,从而减少冲突和告状的发生。
5.规则和规范:建立明确的规则和规范,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
例如,可以告诉幼儿在发生冲突时,首先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如沟通、妥协或寻求其他解决方式,而不是立即告诉老师。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问题研究(论文)》11000字】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分析与策略研究结论 (2)(-)研究背景 (2)(二)研究意义 (2)一、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 (3)(-)幼儿告状行为的概念界定 (3)(二)研究综述 (3)二、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 (5)(-)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现状调查 (5)1调查对象 (5)2.调查方法 (5)(二)调查结果分析 (6)1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发生频率 (6)2.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类型分析 (6)(Ξ)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9)三、大班幼儿告状行为成因分析 (9)(-)幼儿自身因素 (9)1寻求帮助的本能 (9)2.被关注和赞赏的心理需要 (10)3.规则意识的增强与对教师权威的服从 (10)4.幼儿情绪发展 (10)(二)教师因素 (11)1教师评价标准 (11)2.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处理方式 (11)四、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及应对策略 (11)(-)提升教师素养 (11)(二)区别对待告状行为 (11)(Ξ)培养幼儿分享、合作意识 (12)(四)进行家园合作 (13)参考文献 (14)绪论(-)研究背景幼儿是一个家庭的中心,但随着幼儿进入幼儿园集体生活后,幼儿的“中心地位”逐渐丧失,在我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幼儿开始逐渐沦为教师的附属。
大班幼儿大多在5-6岁之间,这些幼儿在认知、道德评价能力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开始产生规则意识。
他们“告状”的主要内容就是关于同伴的行为规范。
幼儿从中班过渡到大班,像“抢夺物品”这类纠纷慢慢减少,“得到老师关注”“名誉维持”这样的纠纷趋于主导地位,但纠纷的存在,让幼儿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矛盾和冲突,但由于幼儿缺乏自我评价能力以及独立判断事情的思维,为了服从教师的权威,博取教师的欢心,满足多种目的和需求,会不自觉地出现告状行为。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恰好说明了同伴交往的发展性,遇到问题不单凭“肢体动作”解决,而是寻找教师的介入,调解维持同伴关系。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告状”是指幼儿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向教师报告同伴的不良行为,反映同伴的不良行为表现,要求教师解决的一种行为。
研究发现,幼儿的“告状”行为普遍存在于幼儿园中,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教师对幼儿的告状行为予以忽视、抑制和压制;第二种是教师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简单地训斥、惩罚或进行说教;第三种是教师对幼儿的告状行为给予一定的重视,并积极地解决问题。
本文在对幼儿"告状"行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帮助幼儿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和培养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等相应的指导策略。
“告状”是幼儿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种现象。
在幼儿园里,“告状”是孩子与老师、同伴交往时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因为教师和同伴在一起时,幼儿容易把自己的想法和需要向教师表达,幼儿往往会把教师或者同伴当作解决自己问题的对象。
他们可能会有不合理的要求或不正确的行为,也可能会向老师和同伴提出一些问题。
在幼儿园中,幼儿向教师报告同伴的不良行为,希望教师解决问题,这种现象被称为“告状”。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幼儿“告状”是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
“告状”行为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必然产物,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
在幼儿园中,教师应正确看待幼儿的这种行为。
如果教师一味地制止幼儿的告状行为,不但不能帮助幼儿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复杂化。
因此,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相应的指导策略,从而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但是,如果“告状”行为得不到教师或同伴的正确引导和理解,就会给幼儿带来负面影响。
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幼儿告状行为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即对同伴的不良行为进行告状。
例如,一个幼儿看到另一个幼儿玩积木时,没有按照规定把积木放在相应的位置上,于是就向教师告状说:“老师,某某把积木放错了,我来帮他放”;第二种类型是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时,当幼儿的行为或情绪出现问题时,他们会通过"告状"来寻求帮助;第三种类型是幼儿之间发生冲突时,幼儿会通过“告状”来解决问题。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及解决策略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及解决策略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是指在幼儿园、学校等集体活动环境中,幼儿之间出现问题时,他们倾向于向老师或家长告发对方的过错行为。
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园大班的秩序和幼儿的正常成长。
本文将介绍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首先,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轻微事务告状。
一些幼儿在面对轻微的冲突或纠纷时,会立即告状给老师或家长。
这种行为可能是因为幼儿对冲突处理缺乏尝试的机会,或过于依赖成人的解决能力。
2.恶意告状。
一些幼儿会故意夸大或编造事实,将他人的小过失当作重大错误告状。
这种行为可能是出于攻击性、嫉妒心理等因素,影响了幼儿园集体活动的正常开展。
3.解决冲突能力薄弱。
大班幼儿常常在冲突发生后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选择告状来解决问题。
这种行为不利于幼儿的自我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应对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可采取以下策略:1.教育引导。
幼儿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模拟、故事讲述等方式,让幼儿了解冲突和纠纷的本质,并帮助他们学习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帮助幼儿建立友好、公平、互助的价值观。
2.规章制度。
幼儿园可以明确规定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处理方式,使幼儿在告状前能够评估事情的严重性,并思考是否需要成人干预。
同时,重视培养幼儿的相互关心和团队合作精神,减少告状行为的发生。
3.模范示范。
教师在日常教育中要做好模范示范,如在处理幼儿冲突时,充分展示对话、讨论、妥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的专业水平将对幼儿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引导幼儿逐渐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
4.情绪管理。
告状行为可能与幼儿的情绪管理能力有关。
教师应该教育幼儿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同时给予他们情绪管理的指导,帮助他们学会控制情绪、放下心结,以更成熟的方式解决问题。
5.家园合作。
幼儿园和家长之间的密切合作对解决大班告状行为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主动与家长沟通,询问幼儿在家中是否有类似的行为,共同寻找解决方法,提供一致性的支持与引导。
教师应对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
教师应对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一、概述在幼儿教育领域,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它反映了幼儿在社交互动中的一些问题,如沟通不畅、情绪管理不当等。
这种行为不仅会影响幼儿之间的正常交往,还可能对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管理带来一定的困扰。
如何有效应对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成为了幼儿教师们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教师应对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分析,结合实地观察和案例研究,提出一套系统的应对策略。
这些策略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幼儿的告状行为背后的原因,掌握有效的应对方法,从而改善幼儿之间的社交环境,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1. 背景介绍:阐述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以及教师在应对幼儿告状行为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在幼儿教育的日常实践中,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是一种普遍且复杂的现象。
大班幼儿通常处于社交技能、语言能力和道德认知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告状行为往往体现了对规则、公平和自我认同的追求。
这种行为不仅反映了幼儿之间互动的动态过程,也是他们学习社会交往、解决问题和形成初步道德观念的重要途径。
对于教师而言,有效应对幼儿的告状行为并非易事。
告状行为可能打断正常的教育活动,影响教学秩序,同时也可能涉及到幼儿之间的情感冲突和社交难题。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不仅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以准确理解幼儿告状背后的真实意图和需求,还需要运用恰当的教育策略,帮助幼儿解决冲突,促进他们的社会性和情感发展。
在此背景下,研究教师应对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也有助于为大班幼儿创造一个更加和谐、有序的成长环境,促进他们全面、健康的发展。
2. 研究意义:分析探讨教师应对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在幼儿教育的实践中,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课堂秩序,还可能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和社会化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幼儿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
幼儿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一、引言在幼儿园的大班中,幼儿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复杂,他们逐渐学会使用告状作为一种方式来解决冲突或获取支持。
本文将探讨幼儿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结果,并提出针对该行为的指导策略。
二、幼儿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结果2.1 告状行为的频率研究表明,幼儿园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频率相对较高。
幼儿在面临冲突或不满情绪时,往往倾向于寻求成人的干预。
因此,告状行为在大班幼儿中成为一种常见的交流方式。
2.2 告状行为的原因告状行为的原因复杂多样。
一方面,幼儿可能因为欲望不满足、遭受欺负或受到不公正待遇等而告状。
另一方面,幼儿还可能通过告状来获取成人的认同和支持,以增强自己的权力感和自尊心。
2.3 告状行为的影响告状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幼儿之间的冲突,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过度依赖告状行为可能导致幼儿无法自己解决问题,影响他们的独立性和社交技能的培养。
三、指导策略3.1 培养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为了降低幼儿告状的频率,幼儿园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来培养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鼓励幼儿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提供适当的启发和引导;•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让他们学会通过合作解决冲突;•创建积极的教育环境,鼓励幼儿主动解决问题,同时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肯定。
3.2 树立正面的行为范例成人在幼儿园中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他们的言行举止会对幼儿产生积极的影响。
因此,幼儿园工作人员应该:•以身作则,做出正面的行为示范,例如主动解决冲突、友善待人等;•倾听幼儿的心声,理解他们的需求,并提供恰当的支持和帮助;•鼓励幼儿展示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给予积极评价和奖励。
3.3 建立积极的沟通渠道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积极的沟通渠道,让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以下措施可供参考:•定期组织班级会议,让幼儿团体讨论和解决问题;•鼓励幼儿利用绘画、表演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设立“心情箱”,供幼儿随时将自己的困扰和不满写下。
幼儿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
幼儿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一、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园越来越普及,幼儿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也逐渐增多。
这种行为不仅会影响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秩序,还会影响孩子们的情感发展和社交能力的培养。
二、研究内容1.告状行为的定义与表现形式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遇到问题或者不满意时,通过向老师或家长反映他人的错误或不当行为来解决问题。
表现形式有口头告状和书面告状两种。
2.影响因素分析(1)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方式对于孩子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家长总是在孩子面前批评别人,那么孩子很容易模仿这种行为。
(2)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特殊的性格和生活经历,这些因素也会影响其是否容易出现告状行为。
(3)环境因素:学校和家庭环境中是否存在竞争、压力等因素也会影响孩子是否容易出现告状行为。
3.告状行为的危害(1)影响孩子的情感发展:常常告状会让孩子变得心胸狭窄,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2)影响教育教学秩序:幼儿园是一个集体生活的地方,如果孩子们经常告状,会对班级的秩序产生负面影响。
(3)影响家长和老师之间的信任关系:如果孩子经常告状,会让家长和老师之间的信任关系受到影响。
4.指导策略(1)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念,让他们知道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
(2)加强交流和沟通:老师应该与幼儿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及时了解他们遇到的问题,并引导他们正确处理问题。
(3)建立积极向上、合作共赢的班级氛围:通过班级活动、游戏等方式培养孩子团队合作意识,让他们知道合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4)及时处理幼儿的矛盾和纠纷:老师应该及时处理幼儿之间的矛盾和纠纷,让孩子们知道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并且在处理过程中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解决问题能力。
三、结论告状行为是幼儿园教育教学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但是如果不加以引导和管理,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家长和老师应该共同努力,通过正确引导和管理,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
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引言: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面对他人不当行为时,主动向成年人或其他幼儿告知并请求帮助的行为。
这种行为在幼儿园和家庭中普遍存在,但其动机和影响尚未得到充分研究。
本文旨在对幼儿告状行为进行研究,以了解其原因、影响以及如何引导幼儿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有多种原因。
首先,幼儿告状行为可能是因为受到了伤害。
幼儿在受到欺凌、打骂等不适当行为时,会通过告状来保护自己并获得帮助。
其次,幼儿告状行为也可能是因为寻求公平。
幼儿在观察到他人得到特殊待遇或不公平对待时,会告状以争取公正。
此外,幼儿的告状行为还可能是因为自身无法处理冲突,需要成年人介入来解决问题。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幼儿告状行为对幼儿自身以及周围环境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首先,幼儿通过告状得到成年人的关注和支持,从而增强了他们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其次,幼儿告状行为可以有效地解决冲突,促进幼儿园或家庭的和谐发展。
然而,过度依赖告状行为可能会导致幼儿无法独立解决问题,缺乏自我调节能力。
三、正确引导幼儿告状行为的方法为了引导幼儿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首先,成年人应该与幼儿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鼓励他们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过度依赖告状行为。
其次,成年人应该积极介入冲突解决过程,帮助幼儿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此外,成年人还可以通过游戏和故事等方式教育幼儿如何正确处理冲突,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论: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在面对他人不当行为时的一种自我保护和寻求帮助的方式。
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和影响,以及正确引导幼儿告状行为的方法,对于促进幼儿的发展和提高幼儿园或家庭的和谐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并积极采取措施来引导幼儿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培养他们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摘要:幼儿时期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在幼儿园中,幼儿会出现一些“告状”行为,即将自己或他人的不良行为向老师或其他成年人举报。
这种行为既有正面的作用,如维护公平、制止暴力、保护自己和他人等,也有负面的影响,如产生不信任、破坏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因此本文将就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指导策略,以期对幼儿园教育的实践有所启示。
关键词:传统文化;幼儿园教育实践;应用现状研究引言:幼儿时期是人类成长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阶段之一,幼儿的行为表现不仅与其个体成长和发展密切相关,也与其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息息相关。
然而,幼儿时期的行为表现往往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挑战,也可能对幼儿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和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当幼儿自身或他人受到同伴的侵犯;发现同伴的某种言行与幼儿园规则、教师的要求相违背;自己或他人与同伴之间有矛盾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人际互动行为[1]。
近年来,针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有多种,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幼儿在遭受不公平待遇或者受到威胁时,通过告状寻求成人的帮助和保护,使自己避免受到更多的伤害。
其次是幼儿的道德观念: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道德观念,认为某些行为是不应该的,如果发现别人做了这些行为,就会通过告状来表示自己的不满和抗议。
然后是幼儿的自我认知,幼儿在认知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我身份的概念,通过告状来表达自己的权利和地位,体现自我价值。
最后是幼儿的情感需求,幼儿在交往中需要获得他人的关注、认可和支持,通过告状来获得成人或其他幼儿的关注和支持。
幼儿“告状”行为的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反复向成人或其他幼儿反映同一个问题;通过言语或者行为表达不满和抗议;常常把别人的错误和过失作为谈话的话题;当别人做了不好的事情时,会立即报告给成人或其他幼儿;对于别人的行为会有较强的判断和批评。
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与指导策略研究
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与指导策略研究引言: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和家庭中时有发生,给幼儿的成长和教育带来一定困扰。
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以及制定针对性的指导策略,对于提升幼儿的自主性和解决问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指导策略,以帮助幼儿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解决问题能力。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渴望得到认同和关注幼儿告状行为往往是为了获得成人的关注和认同。
在家庭和幼儿园中,幼儿可能感到自己被忽视或被冷落,于是通过告状来吸引成人的注意力,并得到关注和安慰。
1.2逃避责任和惩罚有些幼儿告状是为了逃避自己的责任和惩罚。
当幼儿犯了错误或做了不被允许的事情时,他们可能会选择告状,将责任推给别人,以此来逃避自己的惩罚。
1.3不会自行解决问题幼儿在面临问题时,由于缺乏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往往会选择告状来寻求成人的帮助。
他们可能觉得告状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因为他们尚未形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指导策略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指导策略,帮助幼儿克服这一行为习惯:2.1建立积极的家庭和幼儿园环境为了满足幼儿的需求,家庭和幼儿园应提供一个积极、关爱和尊重的环境。
成人应经常与幼儿进行沟通和互动,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认同,让幼儿感到被重视和尊重。
2.2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通过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帮助他们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成人可以在幼儿遇到问题时,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和启发,让幼儿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并鼓励他们勇敢地尝试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幼儿的自主性和解决问题能力。
2.3倡导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通过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帮助幼儿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
成人可以与幼儿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引导幼儿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与他们一起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幼儿明白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集体的影响。
2.4引导幼儿学会解决问题为了帮助幼儿学会解决问题,成人可以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
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园教育在中国变得越来越受重视。
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幼儿的告状行为。
告状行为指的是幼儿在幼儿园或家庭环境中,向老师或家长举报其他幼儿的不良行为或言语。
对于幼儿告状行为,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常常感到困惑和无奈,因此有必要进行相关的策略研究,以更好地应对幼儿告状行为。
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1. 意图得到更多关注:部分幼儿可能会通过告状行为来吸引老师或家长的关注,以获取更多的关怀和关注。
2. 意图以此证明自己的善良:一些幼儿可能会将告状行为视为一种行善的方式,他们希望通过揭露其他幼儿的不良行为来证明自己的善良和正直。
3. 忽视自身问题:通过举报他人,一些幼儿转移了自己的注意力,不愿意面对自身的问题和困扰。
1. 关注幼儿的心理需求对于通过告状行为来吸引关注的幼儿,教师和家长应该主动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
通过多给予他们关心和鼓励,满足他们内心的渴望,降低他们通过告状行为来争取关注的欲望。
2. 建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教师和家长需要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幼儿养成积极向上的品德和价值观。
他们需要明白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善良、宽容、真诚的人才是真正值得赞扬和尊重的。
3. 严肃对待告状行为对于幼儿的告状行为,教师和家长应该严肃对待,但同时也要冷静理性分析处理。
不要一味地否定幼儿的举报,更不要容忍他们虚假的告状行为。
4. 提倡自我解决问题教师和家长要教育幼儿学会自我解决问题,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化解矛盾和困难,而不是通过告状行为来解决问题。
5. 建立传导机制在幼儿园或家庭中,可以建立一种传导机制,鼓励幼儿通过各种途径表达他们的不满和疑虑,而不是通过告状行为来排解自己的情绪。
6. 与家长合作教师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中,与家长的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应该主动与家长沟通合作,共同解决幼儿告状行为带来的问题。
总结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园教育中常见的一种行为现象,需要得到教师和家长的重视和应对。
通过有针对性的策略研究,可以更好地帮助幼儿养成积极向上的品德和价值观,从根本上解决幼儿告状行为带来的问题。
对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的分析研究-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 (Ⅰ)ABSTRACT (Ⅱ)一、研究起源 (1)二、研究意义 (1)(一)理论意义 (1)(二)实践意义 (1)三、文献综述 (2)(一)分析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 (2)(二)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分析 (2)(三)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时的策略 (3)四、研究设计 (3)(一)研究方法 (3)(二)研究对象 (3)(三)研究内容 (3)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内涵分析 (4)(一)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含义界定 (4)(二)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 (4)(三)大班幼儿告状时的行为表现 (4)六、以大班幼儿为例,对幼儿告状行为进行分析 (5)(一)幼儿告状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5)(二)幼儿告状行为高发的时间段 (8)(三)幼儿告状行为产生的影响 (9)七、面对幼儿的告状行为,提出的教育建议和意见 (11)(一)理解幼儿告状是的心理感受 (11)摘要深入大班幼儿的一日生活,通过对幼儿告状行为的案例进行研究分析,研究幼儿的告状行为。
把数据分析与案例相结合,对告状行为的原因、高发的时间段进行分析;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分析幼儿告状行为所带来的影响;最后,在教育建议部分,根据以上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拙见。
至此,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分析,能够为幼儿身心发展和教师教育工作带来一些帮助。
关键词: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分析研究ABSTRACTTo analyse the senior class of children’s complaint behavior,we further studyed their daily life and collected the case of complaint bined data analysis with the case,studyed the cause of the complaint behavior and the high time period;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children's complaints;Finally, in the educational suggestion part, according to the above analysis, put forward my own opinions.So far, I hope that through my own research and analysis, can bring some help for children'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and teacher education work.Key words:Senior class of children;Complaint behavior; Research and analysis一、研究起源从大一开始,学校就安排我们下园进行见习活动,从早上入园的晨检,到下午的离园,去观察记录并且感受幼儿的一日生活,走进这一群可爱的小天使的生活中去。
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
四、案例分析
案例一:在某个幼儿园中,小明和小华因为争抢玩具而发生矛盾。小明向老师 告状,称小华抢了他的玩具。老师通过沟通了解到,小明和小华之前已经发生 过多次争抢玩具的事件。针对这一问题,老师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老师对 小明进行了安抚,并询问他是否尝试过与小华协商解决玩具争抢问题。小明表 示自己总是向老师告状,但没有尝试过与小华沟通。
然而,本次演示的研究仅针对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未来可以进一步探讨其他 年龄段幼儿的告状行为特点和应对策略。此外,还可以深入研究幼儿告状行为 背后的心理和社会因素,为教师提供更加全面的指导。
总之,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对幼儿的发展和教师的工作 具有一定的影响。通过本次演示的研究,我们提出了一些有效的策略建议,帮 助教师更好地应对幼儿的告状行为。未来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和深度,为 幼儿教育事业提供更多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需要幼儿的告状行为,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来促进幼 儿的发展。通过不断提高应对幼儿告状的能力,教师能够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 社会认知、情感和沟通能力,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次演示旨在探讨教师如何有效应对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问题。通过对相关文 献的综述和实地调查,发现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中普遍存在,且对幼儿的发 展和教师的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本次演示提出了一些策略建议,帮 助教师更好地处理幼儿告状行为。
1、沟通技巧:教师要注意倾听幼儿的告状,了解事情经过,并给予积极的反 馈。在与幼儿沟通时,要注意语气、语调的平和,以亲切、关心的态度与幼儿 交流。
2、态度处理:对于幼儿的告状行为,教师要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一方面 要幼儿的情感需求,给予一定的和支持;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幼儿学会独立解决 问题。
幼儿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
幼儿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以上海市某幼儿园为例摘要幼儿的告状行为是幼儿社会化中的一个普遍现象。
本研究采用自然观察法对30名大班幼儿不同类型告状行为做了研究,结果表明,大班幼儿最多的告状类型为检举型告状;大班男幼儿与女幼儿的告状频数无明显差异;大班幼儿在生活活动中更容易出现告状行为。
关键词: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告状类型The Research of the Top Class of Kindergarten Children’sCompliant Against OthersAbstractThe Children’s complain behavior is one of the common process of children socialization. This research adopts the natural observation of the 30 children of different types of complaint behaviors do research,the results showed that,the top class in a kindergarten complain behavior for most types is accusation type;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children in large classes of children complain frequency;The top class in a kindergarten in life activities are more prone to complain behavior.Key Words: The top class in a kindergarten,complain behavior,complain type一.问题的提出(一)选题的由来幼儿的告状行为在幼儿园里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是幼儿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寻常行为之一。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因受到欺凌、伤害或其他不公正待遇而向老师、家长或其他成人告发他人的行为。
这种行为在幼儿教育中时有发生,对教师和家长来说,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研究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影响以及指导策略等方面展开探讨。
研究表明,幼儿告状行为的主要原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一是幼儿天性好奇,可能会将一些误解或小纠纷当成大事进行告发;二是幼儿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道德观念,对不公正的行为会感到不满并选择告发;三是幼儿可能面临欺凌或其他问题,为了得到帮助和保护而选择告状。
了解这些原因,可以帮助老师和家长更好地理解幼儿告状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从而更有效地进行干预和指导。
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不容忽视。
一方面,对于被告发的幼儿,可能会感到委屈和不公,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另一方面,对于告发者本身,可能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矛盾。
因此,老师和家长需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不偏袒任何一方,公正处理问题,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幼儿告状行为,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指导策略。
首先,建立一个开放平等的沟通氛围,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及时倾听和理解幼儿的诉求。
其次,教育幼儿正确处理矛盾和问题的方式,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再者,加强对幼儿道德教育,培养其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帮助他们建立社会适应能力和自尊心。
最后,老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成为幼儿的榜样,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
总之,幼儿告状行为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关注和处理。
通过深入研究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和影响,制定科学有效的指导策略,可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希望我们能够共同致力于为幼儿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研究
摘要:在幼儿园,幼儿告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在幼儿园里,幼儿向老师传达信息的渠道一般都是通过告状,从而在告状中引起老师的注意,表达他的想法,或间接或直接的想要的某种结果。
“告状”行为也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一种表现。
大班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更强,社会性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告状行为动机也相对复杂。
关键词:大班;告状行为;动机;应对措施
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的侵
犯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它突出目的是要借助教师权威力量的影响,约束、改变、阻止同伴的行为。
一、幼儿告状行为及其动机分析
根据“告状”行为的发生的动机,可把“告状”行为按发生频次的多少分为以下几类:
(一)求助型“告状“
【案例1】绘画活动中,孩子们正专心致志的画画。
莹莹和巧巧在一组,当开始涂色的时候,巧巧跑过来对我说,“老师,莹莹抢我的画笔!“
这是班级中最常见的告状行为,幼儿对于自己受到来自同伴的侵扰向教师发出了“告状“,希望教师能提供援助以制止同伴的行为,使自己免受侵犯。
这是一种在自身的安全或利益受到同伴行为威胁的情境下发生的,目的是使自己摆脱困境的告状行为。
(二)自我表现型“告状”
【案例2】手工课上,老师正在巡视,一幼儿对老师说:“老师,西西把剪下来的碎纸弄得到处都是,你看我,都把自己的垃圾扔到垃圾桶了。
”
有研究显示,每个幼儿都是天生具有“我要做个好孩子”的倾向,当看到同伴的“不当”行为时,幼儿为了表现自己、获得教师好感、关注和认同而向老师“告状”,以此抬高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
在幼儿园,常规教育贯穿于各项活动中。
这种自我体验对幼儿适应社会、实现成功的社会化是非常必要的。
而“告状”恰好满足了希望老师认可他是“好孩子”的心理需要。
(三)检举型“告状”
【案例3】在体育活动中,帅帅在玩滑梯的时候,后面的凯文推了他一下,帅帅毫无防备的滑下来,很生气的说:“你推我干嘛”,雯雯经过的时候看到了这一幕,跑过来跟我说:“老师,凯文把帅帅从滑梯上推下来了。
”
大班是幼儿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一个重要阶段,随着
年龄的增长,其心理逐步趋向成熟,他们已经渐渐建立起初步的是非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正义感和同情心。
因此,同伴间的交往逐渐变得复杂起来,两名幼儿之间发生了冲突,或是一名幼儿受到另一名幼儿的侵扰,但事件的主体并没有来向教师告状,而是处于旁观的幼儿来向教师告状,他们的告状也包含对规则的维护。
二、影响幼儿告状行为的因素
(一)道德认知发展水平
“告状”行为的发生受儿童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的影响。
皮亚杰认为,学前儿童道德发展处于他律为主要特征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的儿童人物规则是权威制定的,是绝对的,不可改变,出现了无条件服从观念。
在学前儿童的心里,教师就是权威,以教师的标准为自己的道德评价标准。
当对一件事情自己无法做出判断时,自然会寻求老师的帮助,想从教师那里知道正确的判断方法,从而形成学前儿童爱“告状”的特点。
(二)缺乏交往技能与解决纠纷的能力
儿童在幼儿园生活中,除师生关系外还有另一种重要的关系――同伴关系。
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他们不断进行思想的沟通和行为的协调,既相互吸引与模仿,有彼此竞争与对抗。
然而,现代独生子女家庭中的孩子,由于缺乏与同伴之间的交往机会和分享的经验,加之在家庭中处于“中心”地位,
从小有一种特殊的优越感,逐渐形成了任性、自私、爱发脾气、霸道、偏执等不良性格,这不利于幼儿同伴之间的交往。
三、幼儿“告状”行为的对策
教师应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注意深入了解其告状行为产生的原因,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一)尊重、理解孩子的态度,认真倾听
对孩子来说,“告状”是个很严肃的事情,他是需要你
的耐心和关注的,你要认真地倾听他们说完,并从孩子的角度去尊重和理解他。
(二)弄清事实,帮助孩子寻求解决办法
无论孩子是怀着哪一种动机来“告状”的,他的心里肯定是带着些许不平和委屈的,先让他把心里的情绪发泄出来,同时还可以了解一下事情的发生经过,当然,不能无条件相信孩子的话,有时候是做错了事情,想要逃避责任,来一个“恶人先告状”。
(三)让求助心理告状的幼儿树立信心
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组织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培养幼儿独立处事的能力和良好的品质,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要教育孩子有什么事、有什么话要敢于直说,要让孩子相信父母和老师对于直话直说的孩子是很赞赏的。
如果孩子以后说话还是绕弯子则可采取佯装不懂的方法,使孩子有话非讲不可。
(四)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给孩子正确解决问题的办法,给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告诉他们,不找老师也可以解决问题。
渐渐使孩子明白,他们和老师一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大大培养了孩子自己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小结
幼儿告状行为与幼儿的心理发展有着很大的联系。
对于幼儿的告状教师要因事而异,对症下药。
同时,也要注意在平时多与幼儿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并与家庭共同配合,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宽容的品格,以减少告状行为的产生,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养成良好习惯,提高教育教学结果。
参考文献:
[1]刘晶波.社会学视野下的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什么[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49,154,160-161
[2]5~7岁幼儿告状行为动机分析.刘晶波.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京,210097 .杨翠美.淮北煤炭师范教育学院教育系,淮北,235000
[3]左倚嘉.幼儿园告状行为的案例分析[J].安徽: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第24卷第4期
[4]李静.正确认识和对待学前儿童告状行为[J].山东:淄
博师专学报,2010年第3期
[5]赵亚.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特点及原因探析[J].云南: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报,2007第16卷第3期
[6]魏晓萍.解决幼儿“告状”问题的计策[J].2011年6月28日
[7]顾燕萍.谈幼儿的“告状”行为与疏导[J]. 浙江: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8月
[8]刘丽菊.幼儿“告状”的原因浅析[J].2009年3月
[9]何楠.幼儿们为什么爱“告状”[J].200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