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的形成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雨的形成的教案

雨的形成的教案

雨的形成的教案标题:雨的形成的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雨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 掌握降水的分类和测量方法。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电子白板或黑板2. 投影仪或幻灯片3. 大自然环境的图片或视频素材4. 降水测量工具(例如雨量计)5.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材料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不同的天气现象,引发学生对降水的兴趣。

2.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雨是如何形成的吗?”探究(15分钟)1. 分组让学生合作学习,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降水形成过程进行研究。

2. 学生使用图表、图片或文字描述他们所选择的降水形成过程。

3. 学生小组展示他们的研究结果,并分享给其他小组。

讲解(15分钟)1. 教师通过幻灯片或板书的形式,讲解雨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 强调水循环的概念,包括蒸发、凝结、降水等环节。

3. 介绍不同类型的降水,如雨、雪、冰雹等,并解释它们的形成原因。

实践(15分钟)1. 学生小组进行降水测量实验。

2. 教师指导学生如何使用雨量计等工具进行测量。

3. 学生记录测量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

总结(10分钟)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强调雨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检查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3. 鼓励学生提出关于雨的任何问题,并进行讨论和解答。

拓展活动:1. 学生可自行选择一个降水形式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份小研究报告。

2. 学生可以观察和记录一周内的降水情况,并制作降水统计图。

3.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降水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

2. 学生的降水形成过程描述和降水测量实验记录。

3. 学生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

4. 学生完成的拓展活动报告。

备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科要求进行适当调整,例如添加更多的实验或拓展活动。

同时,教师应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的理解情况调整教学时间分配。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雨的形成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雨的形成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雨的形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天气的变化》,详细内容为雨的形成。

通过对雨的形成过程的学习,让幼儿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认识雨水对大自然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雨的形成过程,知道雨水对自然界的重要性。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 培养幼儿关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雨的形成过程,水循环的概念。

教学重点:让幼儿理解雨的形成原因,知道雨水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雨的形成科普图片、视频、实验器材(热风机、玻璃瓶、冰块等)。

2. 学具:画笔、画纸、水彩颜料。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雨的形成科普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雨是怎么形成的吗?”激发幼儿兴趣。

2. 例题讲解(1)教师通过视频和实验,详细讲解雨的形成过程。

(2)讲解水循环的概念,让幼儿了解雨水对大自然的作用。

3. 随堂练习(1)让幼儿用自己的话描述雨的形成过程。

(2)教师提问:“雨水有什么作用?为什么我们要保护水资源?”引导幼儿思考。

4. 创作环节(1)教师引导幼儿用水彩颜料在画纸上创作雨的景象。

(2)幼儿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创作心得。

六、板书设计1. 雨的形成过程图解。

2. 水循环示意图。

3. 雨水的作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画雨的景象,并写一段话描述雨的形成过程。

答案示例:今天我画了雨天的景象,天空乌云密布,雨点从云层里落下来。

雨的形成是因为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变成了水滴,从云层里落下来。

2. 作业题目:找一找生活中的雨水利用例子,与家人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了解了雨的形成过程,提高了幼儿的观察、思考、表达能力。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可以进一步增加幼儿的参与度。

2. 拓展延伸: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幼儿观察雨后的自然景象,了解雨水对大自然的影响。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雨的形成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雨的形成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雨的形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自然现象》章节中的“雨的形成”部分。

详细内容包括:雨的成因、雨水的作用、雨的分类、雨的预测以及与雨相关的趣味知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雨的形成过程,知道雨水的作用,认识不同类型的雨。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及探究自然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幼儿关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雨的形成过程、不同类型的雨。

重点:雨的成因、雨水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视频、图片、实验器材。

学具:记录本、画笔、彩纸、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让幼儿观察窗外或播放雨的视频,引导幼儿关注雨的形态、声音和感觉。

(2)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在雨中的经历,讨论雨的趣味现象。

2. 例题讲解(10分钟)(1)通过PPT课件,讲解雨的形成过程,引导幼儿理解雨的成因。

(2)讲解雨水的作用,让幼儿了解雨水对大自然和人类的重要性。

(3)介绍不同类型的雨,如:锋面雨、地形雨、对流雨等。

3. 随堂练习(5分钟)(1)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让幼儿用自己的话复述雨的形成过程。

(2)让幼儿观察图片,辨别不同类型的雨。

4. 实验探究(10分钟)(1)带领幼儿进行简单的雨形成实验,让幼儿亲身体验雨的形成过程。

(2)引导幼儿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培养观察、思考、表达能力。

(1)回顾所学内容,加深幼儿对雨的认识。

(2)引导幼儿思考如何保护水资源,培养环保意识。

六、板书设计1. 雨的形成过程图解。

2. 雨水的作用列表。

3. 不同类型的雨图片展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雨的形成过程。

(2)举例说明雨水的作用。

(3)画出你最喜欢的雨,并注明类型。

2. 答案:(1)雨的形成过程:水蒸气上升,遇到冷空气凝结成水滴,形成云层。

当云层中的水滴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从云层中落下,形成雨。

(2)雨水的作用:提供水源、滋润植物、调节气温、清洗空气等。

雨的形成 教案

雨的形成 教案

雨的形成教案教案标题:雨的形成教学目标:1. 了解雨的形成原理,包括蒸发、凝结和降水过程。

2. 掌握描述雨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3. 能够解释不同气象条件下雨的形成过程。

4. 发展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不同气象条件下的云和降水现象。

2. 实验材料:透明杯、热水、冷水、冰块。

3. 板书工具和展示材料。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不同气象条件下的云和降水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雨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因素会影响雨的形成?探究:3. 向学生介绍雨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如蒸发、凝结和降水。

4. 分组讨论:请学生就蒸发、凝结和降水分别给出简单的定义和例子。

5. 引导学生思考:在什么情况下,水会从液态变为气态?在什么情况下,水会从气态变为液态?6. 进行实验:将透明杯中的热水加热,观察杯壁是否会出现水滴。

然后将冰块放入透明杯中,观察杯壁是否会出现水滴。

引导学生解释实验结果。

总结:7. 通过学生的探究和实验,总结雨的形成过程:当水受热蒸发后,上升到高空时遇冷凝结成云,云中的水滴逐渐增大形成雨滴,最终降落到地面。

8.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气象条件下雨的形成过程会有什么不同?例如,暖湿气流与冷气流相遇时会发生什么?拓展:9. 引导学生思考:雨的形成与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我们需要雨水?10. 分组讨论:请学生就雨水的利用方式进行讨论,如灌溉农田、补充水源等。

小结:1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强调学生对雨的形成过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1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延伸:1. 学生可通过观察不同气象条件下的云和降水现象的图片或视频,进一步了解雨的形成过程。

2. 学生可进行更多的实验,如利用不同温度的水蒸发实验,观察和比较水滴形成的情况。

3. 学生可深入研究其他气象现象,如雾、露、冰雹等的形成过程,并进行相关实验和观察。

雨的形成教案

雨的形成教案

雨的形成教案教案标题:雨的形成年级:三年级学科:自然科学教学目标:1. 了解雨的形成过程;2. 能够描述雨的形成过程;3. 发展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4. 培养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图片、实验设备(如:玻璃杯、水、冰块);2. 学生准备:学生笔记、实验手册。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对雨的了解,如:雨是怎样形成的?什么时候会下雨?2. 让学生观察和描述下雨时的情景,引发他们对雨的好奇心。

探究活动(15分钟):1. 制作实验器材:每组学生准备一个玻璃杯,其中一部分加满水,另一部分放入冰块。

2. 学生观察并比较放入冰块的玻璃杯上是否会出现水滴。

3. 探究讨论: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以及冰块对玻璃杯外部是否有什么影响。

4.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当水蒸气遇到冷凝物体时,会形成水滴,就像玻璃杯上的水滴一样。

知识讲解(10分钟):1. 使用PPT或图片展示水的三态及其转化关系,通过简单的语言和图像,讲解水的蒸发、凝结和降落这三个步骤。

2. 强调水蒸气遇到冷凝物体时的凝结现象,形成水滴。

巩固练习(10分钟):1. 学生自由发挥,以小组为单位绘制并描述雨的形成过程。

2. 收集学生的作品并展示给全班,相互交流和讨论。

拓展活动(15分钟):1. 学生小组合作,通过观察天气变化和温度等因素,预测下雨的可能性。

2. 让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记录,如:记录云的形状变化、天空的颜色、湿度等。

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雨的形成过程,确保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2.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发现和描述更多的水循环现象。

家庭作业:1. 要求学生观察并记录一周内的天气情况,包括温度、湿度和降水情况。

2. 要求学生与家人讨论和互动,以扩展对雨的形成和水循环的认识。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探究活动和知识讲解中的参与程度,并记录学生的回答和表现。

2. 收集学生的绘图作品和实地观察记录,对学生的理解进行评估。

雨的形成教案(最终版)

雨的形成教案(最终版)

雨的形成教案(最终版)第一篇:雨的形成教案(最终版)小雨滴活动目标:1.2.3.4.通过实验帮助幼儿了解雨的形成过程;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幼儿在实验中学习,激发有而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对科学的热爱。

活动重点:雨的形成过程的实验活动难点:由实验引导幼儿理解雨的形成活动准备:1.实验材料:酒精灯、烧杯、水、夹子、镜子等2.准备相关教学影片。

活动过程:一、导入小朋友们听这是什么声音?(雷声)小朋友们知道在什么时候才能听到打雷的声音啊?(下雨的时候)那小朋友们知道为什么要下雨或者雨是从哪里来的吗?现在老师就要给大家讲解雨是从哪里来的,小朋友们一定要仔细听,认真观察哦。

二、实验连接好实验仪器,在烧杯中加入少量水,给水加热,让小朋友们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主要是观察谁在加热过程中有水蒸气产生。

(水加热到沸腾状太就会形成白色的气体,就叫做水蒸气)水蒸气由于自身的重量较轻会向上飞升。

小朋友们在观察镜子上面有什么啊?(小水滴)。

小水滴是怎么来的呢?引导幼儿慢慢观察。

告诉小朋友,水蒸气在上升的过程中遇到冷的镜子,就会停下来,慢慢的水蒸气越积越多就会变成小水滴。

引导幼儿观察镜子上面的现象。

过了一会儿,镜子上的小水滴会慢慢的落下来。

小水滴越积越多,就会变成大的水滴,镜子托不住水滴的时候就会慢慢落下来。

三、雨的形成刚才小朋友们都很仔细的观察了老师做的实验,老师现在就告诉小朋友们雨是怎么形的在大自然中,水在太阳公公的照射下也变成了水蒸气,水蒸气上升遇到高空中的冷的空气,就会凝结成小水珠,很多的小水珠聚集在一起就变成了云,小水珠变成大水珠,当云托不住大的水珠的时候就会落到地面上,就是我们看到的下雨了。

指导幼儿在自然中太阳就相当于酒精灯,冷空气就相当于镜子。

四、结束小朋友们,大自然中有很多奇妙的现象等着我们去探索,我们要知道大自然的秘密就要好好学习科学知识,长大以后啊成为一名科学家。

帮助我们解决不知道的秘密。

第二篇:《雨的形成》教案雨的形成教学目标:科学知识探究目标:1、能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幼儿园雨的形成教案

幼儿园雨的形成教案

幼儿园雨的形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雨是怎样形成的;
2.能够说出三种形成雨的方式;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4.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二、教学内容
1.雨是什么,雨是怎样形成的;
2.三种形成雨的方式;
3.看动画片,让幼儿了解雨的形成过程;
4.小组讨论雨的形成过程,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游戏活动:和幼儿一起模拟下雨的场景,引导幼儿说出下雨的感觉和声音。

•引入问题:老师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雨是怎样形成的吗?雨是从哪里来的呢?”引导幼儿思考。

2. 学习(20分钟)
•雨是什么,雨是怎样形成的?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幼儿了解雨的形成过程。

•三种形成雨的方式:学习自然课程、看图片、听老师讲解。

3. 观看动画片(15分钟)
•观看专门制作的动画片,让幼儿了解雨的形成过程。

4. 分组讨论(20分钟)
•分组小讨论,一起探讨雨的形成过程,并发表个人观点。

老师可以给予引导,引导幼儿思考。

5. 总结(5分钟)
•老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学习成果和收获,强调正确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四、教学评估
本次课程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可以让老师实时观察并记录幼儿的表现,如言语表达、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根据极限、中间和基础水平的分布来给予评估。

五、教学延伸
在本课程的基础上,幼儿可以通过小实验、制作画册等方式进一步了解雨的形成,同时让幼儿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同时,可以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天气变化,养成天气意识,提高他们的天气预报技能。

科学作业教案《雨的形成》

科学作业教案《雨的形成》

教案《雨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雨的形成过程,知道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3.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创作关于雨的绘画或写作作品。

二、教学重点:1. 雨的形成过程。

2. 天气现象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 雨的形成过程中水蒸气的凝结。

2. 引导学生理解天气现象之间的关联。

四、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云、雨、雪等天气现象的图片。

2. 教学视频:雨的形成过程的视频。

3. 绘画材料:水彩笔、画纸等。

4. 写作材料:作文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1 出示云、雨、雪等天气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1.2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天气现象之间的关系吗?1.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云、雨、雪等天气现象是自然界中水循环的一部分。

2. 新课导入:2.1 出示雨的形成过程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2 播放雨的形成过程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雨的形成。

2.3 讲解雨的形成过程: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到冷空气时,会凝结成小水滴,形成云。

当云中的水滴足够多时,就会降落到地面上,形成雨。

3. 课堂互动:3.1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雨的形成过程吗?3.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实践活动:4.1 绘画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力,画出雨的形成过程。

4.2 写作活动: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雨的作文,描述雨的形成过程和对大自然的感受。

5. 课堂小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雨的形成过程以及天气现象之间的关系。

5.2 强调观察大自然、了解天气现象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6.1 观察天气现象,记录下自己喜欢的天气现象。

6.2 思考:雨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有什么作用?6.3 准备下一节课的分享。

六、教学拓展:6.1 出示其他天气现象的图片,如风、雾、霾等,引导学生了解它们与雨的关系。

6.2 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天气现象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雨的形成》教学设计

《雨的形成》教学设计

《雨的形成》教学设计《雨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教材与学情分析:《雨的形成》是四年级下册第9课内容,是《物质的状态》单元中的第四课,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能力,尝试探究“雨是怎样形成的”。

“雨的形成”是一个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的开放性较强的探究活动,但同时雨又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之一,学生有一定的兴趣。

我的设计力求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操作实验的基础上,不仅了解雨的形成过程,使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到锻炼,而且感受有关雨的美景、美文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能举例说出有些物质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

科学探究目标:1、能独立提出要研究问题的假设。

2、能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进行研究。

3、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4、能根据漫画写一篇科普短文,向其他人介绍水的三态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尽可能独立地探究雨的成因。

四、教具、学具准备:烧杯、皿盘、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冰块、可以用来装冰的能吊起来的塑料瓶、塑料小碗、带盖的瓶子、实验记录表、开水等。

五、教学过程:(一)、利用古诗、雨景导入1、谈话:我知道同学们学过很多首古诗,我来说第一句,看你们能不能说出后面的诗句。

“好雨知时节”(学生接后面的诗句)……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春夜喜雨》。

雨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放雨景画面)同学们看,你眼前就有一幅美丽的雨景,看着眼前的雨,你想到些什么呢?(点学生回答,教师视学生提问适当板书一些问题。

)2、小结:同学们看到雨景一下子想到这么多,我觉得如果弄明白了雨是怎么形成的这个问题,其他的问题你自己可能就会解决了。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雨是怎么形成的。

(二)、引导猜想1、提问:要想弄明白雨是怎么形成的并不难,它与上节课我们学的凝结现象是有关系的。

谁再来说一说什么叫凝结?(板书:水蒸气遇冷,小水珠)2、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见到的凝结现象讨论、猜想一下雨的形成过程。

《雨的形成》教学设计3篇 雨的形成的教学设计

《雨的形成》教学设计3篇 雨的形成的教学设计

《雨的形成》教学设计3篇雨的形成的教学设计下面是整理的《雨的形成》教学设计3篇雨的形成的教学设计,欢迎参阅。

《雨的形成》教学设计19、《雨的形成》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根据计划进行实验操作,明白“雨是怎样形成的”。

2、能举例说出有些物质的变化是可逆的,并愿意关注科学技术(人工降雨)的发展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

探究目标:能独立提出要研究问题的假设,并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探究物态变化的兴趣。

2、能与其他同学愉快地交流自己的观点教学重点:设计实验来验证雨的形成的猜想,并创造条件,使学生尽可能独立地探究雨的成因。

教学难点:组织学生自行探究雨的形成实验。

教学准备: 热水、冰块、酒精灯、烧杯、烧瓶、蒸发皿、保鲜膜、塑料袋、火柴、石棉网、三角铁架、铁架台、导管、软木塞、水槽、试验记录表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教师:上节课,我们一块儿研究探讨了生活中常常出现的小水珠,谁还记得我们都讨论了哪里出现的小水珠?学生交流:烧水时,锅盖的里面有小水珠;秋天早晨的树叶上有小水珠;我到浴池洗澡时,看到房顶上有小水珠等。

教师:这些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空气中有许许多多的水蒸气,当遇到冷的物体后,就会凝结成小水珠。

教师:今天,我们将继续共同探究一种特殊的小水珠,它们从天而降,你们猜一猜,是什么?学生:雨。

教师:好,大家来看一下这张图片(出示下雨的幻灯片)。

看到雨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雨是怎样形成的呢?师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1、猜想教师:那雨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同学们开动你们善于思考的头脑,猜一猜吧!学生思考、交流、汇报: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许许多多的小水珠,这些小水珠落下来,就形成了雨。

师相机板书。

2、设计实验教师:我们不能像孙悟空那样飞到天上去观看,那我们在实验室设计一个实验模拟一场小雨,怎么样?师:我们的猜想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许许多多的小水珠,水珠落下来就形成了雨。

大班科学雨是怎样形成的教案

大班科学雨是怎样形成的教案

大班科学雨是怎样形成的教案大班科学雨是怎样形成的教案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科学雨是怎样形成的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班科学雨是怎样形成的教案1【活动目标】1、了解云和风的关系,产生探究的兴趣。

2、知道雨是怎样形成的。

【活动准备】云、风的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一、雨是这样形成的。

1、教师故作神秘的说:我听到笑话、小草、大江、小河、池塘、小鱼的叹息声,他们都说太热了,要被晒干了。

请大家帮他们想想办法。

2、有个朋友是一定要来帮忙的,他就是“云”,你们知道他能帮上什么忙吗?3、原来“云”会变。

他把自己变成了什么?“云”能自己变吗?是谁帮助了他?怎么帮他?许多云聚在一起发生了什么事?4、无数小小的水滴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云。

当谢谢水滴越聚越大,直到负荷太重、漂浮不动就会“嘀嗒”一声掉下来。

那就是雨。

二、游戏:云彩和风儿1、幼儿自由选择角色扮演风或扮演云彩。

2、扮演“风”的幼儿站在周围一圈,用力吹起。

当所有的“云”聚在一起时,发出“哗啦啦”的雨声。

【活动反思】活动设计思路比较清晰、简单的,通过图片、欣赏课件、游戏表演,一环紧扣一环,过渡也较自然,幼儿能随着老师的思路,一步步接近主题。

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表现可以说是非常不错的。

注意力都很集中,思维也很活跃,常规纪律自觉遵守。

大部分幼儿举手发言很积极,思维至始至终都跟随着老师,当然也有极个别幼儿虽然做似端正,却没有主动发言,他们应成为老师关注的焦点,要想办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大班科学雨是怎样形成的教案2活动意图:接连的炎热之后,雨水带来的凉爽让人非常惬意。

幼儿对雨十分好奇,有浓厚的兴趣,也有很多疑惑,并对此充满幻想。

本活动从幼儿这一兴趣点出发,抓住当前夏季这一教育契机,根据大班幼儿思维和认知发展的特点,在大班幼儿已有的语言储备的基础上,力争更进一步的丰富幼儿语言词汇量,促进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年级科学《雨的形成》教学设计

四年级科学《雨的形成》教学设计

四年级科学《雨的形成》教学设计四年级科学《雨的形成》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科学《雨的形成》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探究目标1、能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2、能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进行研究。

3、能设计模拟试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情感目标—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2、愿意与小组同学合作设计实验,并验证猜想。

知识目标—1、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叫作凝结。

2、能举例说出有些物质的变化是可逆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一、(创设情境)感受自然界的雨1、请生观看课间展示下雨的情景,激发质疑。

2、请生说说下雨的.感受。

3、猜想雨的形成。

探究活动一、活动:“找一找小水珠从哪里来”1、从课本图上找一找哪里出现了小水珠。

2、猜想这些小水珠从哪里来?3、互相交流我们的猜想。

4、参照课本提示进行实验。

5、分析对比实验,思考为什么出现不同的实验现象?6、由对比实验联想到小水珠形成的条件。

二、讨论活动1、分组讨论: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2、谁的解释更有道理,为什么?拓展—一、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找找身边小水珠出现的例子(第二课时)引入一、课前交流会1、请生将找到的生活例子与大家分享。

2、自由举例。

探究活动一、活动:“雨的形成”1、分组设计研究计划。

2、分组按计划开展探究活动。

3、记录实验方法和现象及结论。

4、试图用多种方法检验我们的结论。

5、分组汇报、交流,互相评价。

(第三课时)引入一、10师出示地方干旱的图片1、引导:怎么帮帮农民伯伯救救稻田?探究活动一、11活动:“认识人工降雨”1、自学“科学在线”的内容。

2、用自己的话解释什么是人工降雨。

3、看课本理解什么是可逆变化。

4、举更多例子说明什么是可逆变化。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雨的形成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雨的形成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雨的形成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内容聚焦于第二章第三节“雨的形成”。

通过图片和简洁的文字,孩子们将了解雨是如何从水蒸气到云,再从云到水滴凝结,降临人间的过程。

教学目标1. 孩子们将学习雨的形成过程,增长知识。

2. 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激发对科学的热爱。

3.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技巧。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雨的形成步骤。

难点:水蒸气转化为云的过程,以及水滴如何凝结。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雨滴装饰、云朵贴纸。

学具:每位孩子准备一张白纸、彩色笔、剪刀和胶水。

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PPT展示雨天场景,让孩子们回忆雨天经历,引出主题。

2. 知识讲解:使用简单语言介绍雨的形成,配合装饰和贴纸,直观展示过程。

3. 实践活动:孩子们动手制作雨的形成过程,画云朵、剪贴、绘画雨滴。

4. 随堂练习:让孩子们描述雨的形成,巩固知识。

板书设计板书分为雨的形成步骤和简图两部分,步骤简洁,图示直观。

作业设计1. 画一幅雨的形成过程画,可以是自己的制作或临摹教材图片。

2. 写一篇关于雨的形成过程小作文,用文字描述或讲述。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孩子们了解了雨的形成,实践活动提升了动手能力。

但需加强讲解水蒸气到云的转化和水滴凝结过程。

拓展延伸:组织户外观察活动,让孩子们亲身体验雨的形成。

通过阅读科学故事书,全面了解雨的形成过程。

1. 语境融合:文本逻辑更加顺畅,过渡自然,避免了生硬的机器语言。

3. 情感着色:根据情境加入了主观情感,如赞赏、疑惑等,使得文本更具情感色彩。

4. 非规则化调整:调整了过于规整的句子和段落,增加了非正式语体和口语表达,符合日常交流习惯。

5. 个性化细节:融入了作者见解、生活经验或特定背景知识,使得内容更贴近真实人物的思维模式和表达习惯。

6. 段落重构与逻辑梳理:对原文本段落布局进行了灵活调整,使得文章结构更加合理,强化了叙事连贯性和观点的层次递进。

《雨的形成作业设计方案》

《雨的形成作业设计方案》

《雨的形成》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雨的形成过程,掌握雨的分类和影响因素。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水资源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雨的形成过程:水蒸气凝结成云,云中水滴增大,形成雨滴,最终降落到地面。

2. 雨的分类:按降水形式可分为雨、雪、冰雹等;按降水强度可分为小雨、中雨、大雨等。

3. 雨的影响因素:气温、湿度、气压、地形等因素都会影响雨的形成和降水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入雨的主题,激发学生对雨的好奇心。

2. 探究:让学生自主探究雨的形成过程,可以进行实验模拟云的形成和降水过程。

3. 教学:介绍雨的分类和影响因素,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雨和造成雨的原因。

4. 拓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雨对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勤俭水资源。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雨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四、作业设计:1. 教室练习:设计选择题和填空题,检测学生对雨的形成过程和分类的掌握水平。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描述云的形成和降水过程。

3. 野外调查:要求学生到户外观察不同天气条件下的降水情况,记录并总结影响降水的因素。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雨水的利用和勤俭方法,并撰写小结报告。

5. 课外阅读:推荐相关书籍或文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雨的形成和水资源管理知识。

五、评判方式:1. 教室表现:考察学生在教室上的积极参与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2. 作业质量:评判学生完成的作业内容和表达清晰度。

3. 实验报告:评判学生实验报告的完备性和准确性。

4. 小组讨论:评判小组讨论的深度和效果。

5. 课外阅读:考察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延伸活动:1. 参观气象局:组织学生参观当地气象局,了解更多关于天气和降水的知识。

2. 制作科普海报:让学生以雨为主题,制作科普海报,宣传勤俭水资源的重要性。

雨的形成中班科学教案

雨的形成中班科学教案

雨的形成中班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道雨的形成是由蒸发、凝华和降水三个过程组成的。

2. 能够解释雨的形成过程,并能够简单说明其中的科学原理。

3. 通过观察和实践,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材料:笔、纸、透明杯、热水、冷水、塑料薄膜。

2. 环境:幼儿园室内或室外。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用图片、实物或生动的语言向幼儿介绍“雨”是什么,以及它是怎样形成的。

引导幼儿思考,有没有亲眼见过雨,雨是从哪儿来的等问题。

2. 教学展示a. 阐述雨的形成过程并进行示范。

教师向幼儿讲解蒸发、凝华和降水的概念,让幼儿初步了解这三个过程之间的关系。

b. 展示蒸发过程:i. 老师向幼儿展示一杯热水。

ii. 老师提问:你们觉得热水里面的水分会发生什么变化?iii. 引导幼儿观察热水表面的现象,解释热水中的水分蒸发到空气中。

iv. 老师将杯中的水分蒸发到空气中,然后将杯子倒扣在冷水上。

c. 展示凝华过程:i. 老师提问:你们觉得倒扣的杯子上会出现什么现象?ii.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杯子上的现象,解释水蒸气冷却后会凝华成小水滴,因而出现了水滴在杯壁上。

d. 展示降水过程:i. 老师问:你们觉得水滴从哪里来?ii. 引导幼儿思考,解释水滴从云中形成,最后降落到地面形成雨水。

iii. 提问:为什么水滴从云会变得越来越大?iv. 引导幼儿思考,解释水滴会因为气温的变化而融合为大雨滴。

3. 小组活动a. 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4-5人。

b. 每组给一杯装满温水的透明杯,并让他们在杯口覆盖塑料薄膜。

c. 寻找一个阳光明媚的地方,放置杯子。

d. 观察一段时间后,提醒幼儿注意观察杯子和塑料薄膜上的变化。

e. 引导幼儿讨论观察结果,并与之前的展示内容进行联系。

4. 游戏活动a. 接龙游戏:教师依次说出“蒸发”、“凝华”、“降水”,幼儿反复重复。

b. 模仿游戏:老师示范,用身体动作模仿蒸发、凝华和降水的过程,让幼儿模仿跟随。

大班科学教案:雨是怎样形成(三篇)

大班科学教案:雨是怎样形成(三篇)

大班科学教案:雨是怎样形成【活动目标】1、了解云和风的关系,产生探究的兴趣。

2、知道雨是怎样形成的。

【活动准备】云、风的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一、雨是这样形成的。

1、教师故作神秘的说:我听到笑话、小草、大江、小河、池塘、小鱼的叹息声,他们都说太热了,要被晒干了。

请大家帮他们想想办法。

2、有个朋友是一定要来帮忙的,他就是”云”,你们知道他能帮上什么忙吗?3、原来”云”会变。

他把自己变成了什么?”云”能自己变吗?是谁帮助了他?怎么帮他?许多云聚在一起发生了什么事?4、无数小小的水滴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云。

当谢谢水滴越聚越大,直到负荷太重、漂浮不动就会”嘀嗒”一声掉下来。

那就是雨。

二、游戏:云彩和风儿1、幼儿自由选择角色扮演风或扮演云彩。

2、扮演”风”的幼儿站在周围一圈,用力吹起。

当所有的”云”聚在一起时,发出”哗啦啦”的雨声。

大班科学教案:雨是怎样形成(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雨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并能简单解释雨的形成过程。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关注和热爱自然现象,发展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雨的形成过程。

2. 雨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1. 展示板、图片、视频等教具。

2. 学生实验用材料:水、玻璃瓶、冷凝管、冷凝板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5分钟)展示一张下雨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谈在下雨的时候,他们都能看到什么现象。

引导学生猜测雨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

2. 知识讲解(30分钟)2.1 通过幻灯片或视频等形式,讲解雨是怎样形成的:a) 水汽形成:水蒸气是空气中水的气态形式。

当地面的水受热蒸发后,水蒸气上升到高空,形成了水蒸气。

b) 水蒸气凝结:当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时,遇到较冷的空气,水蒸气就会冷却下来,由气态转变为液态,形成小水滴。

c) 云形成:大量的水滴在空气中形成了云,云是由无数微小的水滴组成的。

d) 雨滴形成:当云中的水滴足够大时,它们就会落下来,形成雨滴。

科学作业教案《雨的形成》

科学作业教案《雨的形成》

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雨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1.2 教学内容:雨的形成原因。

云和雨的关系。

1.3 教学方法: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天空和天气变化,了解雨的形成。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雨的形成过程。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雨的形成。

1.4.2 讲解:讲解雨的形成原因和云与雨的关系。

1.4.3 观察:让学生观察天空和天气变化,了解雨的形成过程。

1.4.4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雨的形成过程。

1.4.5 总结:总结雨的形成过程和云与雨的关系。

第二章:云的形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云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2 教学内容:不同类型的云。

2.3 教学方法: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天空和天气变化,了解云的形成。

图片展示法:展示不同类型的云,引导学生认识和学习。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云的形成。

2.4.2 讲解:讲解云的形成原因和不同类型的云。

2.4.3 观察:让学生观察天空和天气变化,了解云的形成过程。

2.4.4 图片展示:展示不同类型的云,引导学生认识和学习。

2.4.5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云的形成过程。

2.4.6 总结:总结云的形成过程和不同类型的云。

第三章:水蒸气的凝结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水蒸气凝结成云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2 教学内容:水蒸气凝结的原因。

凝结过程的描述。

3.3 教学方法: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天空和天气变化,了解水蒸气凝结的过程。

图解法:通过图解展示水蒸气凝结成云的过程。

3.4 教学步骤:3.4.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水蒸气凝结成云的过程。

3.4.2 讲解:讲解水蒸气凝结的原因和凝结过程的描述。

3.4.3 观察:让学生观察天空和天气变化,了解水蒸气凝结的过程。

3.4.4 图解展示:通过图解展示水蒸气凝结成云的过程。

3.4.5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水蒸气凝结成云的过程。

雨的形成教案

雨的形成教案

雨的形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和描述雨的形成过程。

2. 知道雨的形成与水循环的关系。

3. 掌握一些与雨有关的常识。

二、教学内容:
1. 雨的定义及特征。

2. 水循环的概念及过程。

3. 雨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引入水循环的概念,让学生回忆水循环的过程,引发学生对雨的形成的思考。

2. 讲解(15分钟)
讲解雨的定义及特征,解释雨是水蒸气凝结后形成的液态水下落到地面的现象。

解释水循环的概念及过程,包括蒸发、腾发、凝结和降水等环节。

3. 实验演示(15分钟)
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演示:取一个杯子和一块透明塑料薄膜,将杯子中的水蒸气加热,然后用透明塑料薄膜覆盖在杯口上方,等待一会儿后观察杯内的水滴,解释雨的形成过程。

4. 活动(15分钟)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提出雨的形成与水循环的关系,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并进行讨论。

5. 总结(5分钟)
总结雨的形成过程及与水循环的关系,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四、课堂作业:
设计一个实验来观察和验证雨的形成过程,并写出实验方案。

五、拓展延伸: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不同天气条件下的降水现象,收集相关资料,深入了解雨的形成与气象变化的关系。

雨的形成教案

雨的形成教案

雨的形成教案教案:雨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雨是水蒸气在空气中冷却凝结而形成的,了解雨的形成过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和实验的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学会总结和归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究和实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雨的形成。

2. 教学难点:了解水蒸气在空气中的冷却凝结过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启发学生思考:空气中有时候会下雨,你们知道雨是怎么形成的吗?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实验来推测和解答这个问题。

2. 探究实验:材料:一杯热水、塑料薄膜、冰块。

实验步骤:(1) 将热水倒入杯中,然后立即用塑料薄膜盖住杯口。

(2) 等待片刻,观察杯内和薄膜上的变化。

(3) 将冰块放在薄膜上方,继续观察变化。

3. 活动与总结:(1)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当热蒸气遇冷时,会凝结成小水滴。

(2) 进一步指导学生总结:雨是因为水蒸气在空气中冷却凝结而形成的。

(3) 小结:雨是天空中的水蒸气遇到较低温度时凝结成小水滴而形成的。

四、拓展应用:通过播放雨的形成过程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加深学生对雨的形成过程的理解。

五、归纳总结:通过对实验和图片的观察,学生能够理解雨的形成过程,包括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最终形成雨的过程。

六、实践应用:让学生通过观察天气预报和实际观察,总结与预测降雨的条件和天气变化,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

七、教学反思:通过实验和图像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式理解了雨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同时通过预测降雨的条件和天气变化,进一步应用所学知识。

同时,教学中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雨的形成》教学设计

《雨的形成》教学设计

《雨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雨的形成过程及相关知识;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探索的能力;3.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记录能力;4.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教学重点:雨的形成过程及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理解雨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雨的形成实验的材料和设备、教学课件。

学生:笔、纸、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幅雨滴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并提问:“你们在生活中常常能看到雨,你们知道雨是怎么来的吗?”Step 2:知识讲解(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简要讲解雨的形成过程,并向学生介绍云的种类和形成原理。

Step 3:实验设计(10分钟)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会下雨?”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一份自己的实验方案来回答这个问题。

Step 4:实施实验(2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教师辅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记录,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Step 5:实验分析(1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观察数据,整理并分析实验结果,回答问题:“为什么会下雨?”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实验结果。

Step 6:概念复习(10分钟)教师总结雨的形成过程和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内容。

Step 7:实际应用(10分钟)教师以课件和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不同地区的降雨情况,并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为什么不同地区的降雨量不同?”Step 8: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我们如何根据云的形状来预测天气?”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Step 9: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并激励学生继续深入探索雨的形成过程及相关知识。

Step 10: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课上的讲解和实验结果,撰写一篇关于雨的形成过程的文章。

教学反思:通过设计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探究,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北石佛中心小学刘欣欣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小水珠从哪里来,是怎么形成的。

2.理解凝结的意思,认识到水、水蒸气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2.能独立提出要研究问题的假设,能综合运用各种实验器材,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

科学态度目标:
1.激发学生探究物态变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操作能力,使学生感受到自然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变化是有条件的。

2.学生乐于倾听不同的意见,积极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理解凝结的意思。

教学难点:
科学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方法:
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实验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每组:培养皿底壳2个、250ml烧杯2个、一量杯热水、一量杯冷水、滴管1个、废物桶1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在我们生活中经常遇见这样的情景(出示图片)。

同学们观察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了很多小水珠。

师:看到这些奇妙的小水珠,你有什么问题?
生:我想知道这些小水珠是怎么形成的。

生:我想知道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探究“雨的形成”第一课时——小水珠从哪里来?
板书课题:雨的形成——小水珠从哪里来?
二、引导探究
(一)、提出假设
师:思考刚才的问题,小水珠从哪里来?
生猜测。

教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提示学生:小水珠的形成可能和水蒸气遇冷有关。

师:小水珠的形成可能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那会不会是水蒸气遇热形成的呢?
生质疑,教师提示学生可以用对比实验来证明自己的假设。

(二)、实验验证
师:同学们,观察你的桌子上有哪些实验材料?
生回答,教师补充。

师:同学们,猜想一下,我们应该怎样做实验呢?
学生讨论。

师提问,学生回答。

教师出示实验方案,提问:做实验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要求学生开始实验,记录好实验报告单。

(三)、得出结论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补充,出示实验记录单。

讲解:什么是凝结。

三、巩固练习
(一)、填空
1、水蒸气()可以变成(),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2、秋天草叶上露珠是由于水蒸气遇冷()成的小水珠。

(二)、选择
1、水由气态变为液态称为()
A、蒸发
B、沸腾
C、凝结
2、水烧开冒出的“白气”是()
A、水蒸气
B、水蒸气受冷凝结成的小水点。

3、冬天戴眼镜的同学从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会发现镜片模糊了,
原因是()。

A、镜片上面有尘土。

B、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而凝结成水,使镜片模糊。

(三)、常识题(机动题)
汽车车玻璃上的雾气是怎么形成的?可以怎么去除?
四、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习到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知道什么问题?
生回答。

五、作业布置
1、将你学到的知识讲给弟弟妹妹听,并收集更多有关“雨的形成”的知识。

2、完成“雨的形成”实验计划单。

结束部分:同学们真了不起,今天你们的表现非常好,老师非常高兴,下一节课,我们一起在探究“雨的形成”第二课时吧!
板书设计:
雨的形成
——小水珠从哪里来?
(沸腾、蒸发)形态
水蒸气气态
遇遇
热冷
水液态
(凝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