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教案 教学设计
科粤课标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章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教学设计
化学九年级粤教版第三章第三节《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是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再加上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具备了对燃烧现象及灭火原理进行深入研究的条件。
本课题对之前所学过的“燃烧”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
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较多,课题对学生亲切又熟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
基于此,本节课关于燃烧条件并未用学生实验探究的形式,而是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归纳探讨了燃烧的概念与特点。
对于燃烧所需的条件利用学生分组讨论得出,再利用实验探究进行验证,将更多的时间利用在对燃烧三个缺一不可的条件深层次认识的探究过程中。
在对本节教学资源的选取上注重源于生活,这样,老师在此基础上的情景创设,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于指导学生提炼出本节的教学目标。
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事故发生时的基本逃生能力有重要的作用,较好渗透了“尊重生命、呵护生命”的生命观。
上好本节课,对于学生从身边素材入手研究化学、从身边事件应用化学、让化学服务人类生活的观念进一步增强。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燃烧有一定的接触,在之前对氧气的化学性质的学习中也对一些物质的燃烧情况有所了解,对于如何灭火也具备最初步的了解。
这些都对探究学习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有一定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有趣、有效、有用的教学方法,实现最优化教学。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将主要通过一些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归纳燃烧发生的一般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并通过视频材料还原危险火灾现场以帮助学生了解火灾及自救办法。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2、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探究实验逐步养成关心科学、研究科学的态度。
2、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于通过实验得出事实进行分析而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燃烧与灭火》教案
《燃烧与灭火》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 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燃烧与灭火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燃烧与灭火的原理。
2. 利用实验、案例分析等方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燃烧与灭火的过程。
3. 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火灾案例,引发学生对燃烧与灭火的思考。
2. 讲解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4. 实验演示:进行燃烧与灭火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燃烧与灭火的过程。
5. 案例分析:分析火灾原因,引导学生运用燃烧与灭火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小组讨论:讨论如何预防火灾和正确灭火,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7.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自觉运用燃烧与灭火的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燃烧条件的理解和掌握。
2. 评价学生对灭火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3. 评价学生运用燃烧与灭火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评价学生在实验和案例分析中的参与程度。
5. 评价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提升。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消防员或火灾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增加学生对火灾预防和应对的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消防站或进行消防演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开展火灾预防宣传活动,让学生参与社区火灾预防工作。
八、教学资源1. 教材:《燃烧与灭火》相关章节。
2. 实验器材:火焰、可燃物、灭火器等。
3. 案例资料:火灾案例、火灾预防宣传资料。
4. 教学课件:燃烧与灭火的动画或图片。
九、教学安全注意事项1. 在实验过程中,确保学生远离火源和高温区域。
2. 使用灭火器时,确保学生正确操作,避免误伤。
上课 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教案
隔绝空气(或氧气);
使燃烧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
总结:要达到灭火的目的,只要具备其中一项便可。
【板书设计】:
3.3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一、燃烧(化学变化):
1、定义:通常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1)可燃物;
2、燃烧条件:(2)温度达到着火点;
(缺一不可)(3)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学情分析
1、学生对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比较熟悉,而且在前面的化学学习中已经了解了部分物质的燃烧情况,对燃烧的条件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学生对灭火的方法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三维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2)学会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2、过程与方法
了解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从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学会讨论与交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难点
1、燃烧条件的自主探究;
2、灭火原理与方法探究;
3、燃烧条件的探究和灭火原理与方法的应用。
教学方法及设计意图
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燃烧知识入手,通过对燃烧现象的对比,找出燃烧的共同特征,从而让学生分析得出燃烧的定义,再通过实例说明目前我们认识的燃烧只是狭义上的理解,提出广义的燃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为学生高中化学的学习奠定基础,埋下伏笔。通过“由情景中提出问题→针对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与假设→根据实验事实作出正确结论→对整个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这一系列活动,探究总结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白磷的燃烧和烧不坏的手帕两个演示实验,进一步理解燃烧的条件以及应用,最后通过课本中的“讨论与交流”和灭火相关实例的视频,总结出灭火的三个原理。这样的活动不仅达到了教学目的,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
《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教案
《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燃烧的条件。
2. 灭火的原理。
三、教学难点:1. 燃烧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 灭火原理的的实际操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2. 利用实验、图片等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火灾新闻,引起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的关注,引出本课主题。
2. 新课导入:讲解燃烧的条件,包括可燃物、氧气和着火点。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火灾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燃烧条件的重要性。
4. 实验演示:进行燃烧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燃烧过程,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5. 灭火原理讲解:讲解灭火的原理,包括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和撤离可燃物。
6. 小组讨论:讨论如何运用灭火原理进行灭火,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认识。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9. 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实验和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
七、教学资源:1. 火灾新闻视频或图片。
2. 燃烧实验器材。
3. 灭火器材。
4. 小组讨论指南。
八、教学安全:1. 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
2. 提醒学生注意火源,保持教室的整洁。
九、教学拓展:1. 邀请消防员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深入了解消防知识和灭火技巧。
2. 组织学生参观消防站,了解消防设备和工作流程。
十、教学计划:1. 第1周:导入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__教案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授课教师:赵健授课班级:九(4)班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②了解易燃物和易燃物的安全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②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进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③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教学难点:(1)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应用(2)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三、课前准备:学生分组:小蜡烛(2支)、小石子、酒精灯、火柴、烧杯、教师演示:白磷、红磷、烧杯(500 mL1只、1 000 mL3只)、铜板、酒精灯、火柴四、教学过程1、通过PPT课件展示7幅与火有关的图片。
2、引入新课【教师引导】火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火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使用不当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灾难。
了解火,用好火显得特别重要。
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燃烧与灭火》。
3、燃烧的定义及特征【布置任务】假设同学们回到原始社会,你会怎样取得火种?学生思考并回答4、燃烧的条件【提问】燃烧究竟需要怎样的条件呢?请根据自己对燃烧的了解,做出一些猜想。
【布置任务】同学们桌面上的仪器,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探究出燃烧的条件。
【点评】学生探究报告【小结】燃烧的条件【介绍】着火点5、灭火的原理与方法【演示实验】红磷、白磷的燃烧。
【分析小结】破坏燃烧的条件。
【创设情景】通过PPT课件展示4幅与灭火有关的图片。
【分析与性认识】从灭火原理上升到切身利益问题。
【小结】灭火的原理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板书内容(一)、燃烧的条件1、物质具有可燃生;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案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及灭火原理。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提出“火的发生和熄灭”这个问题,从而引出课题。
2、引导学生能利用所给的实验用品、相关数据信息进行筛选,设计简单
实验方案。
3、让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感悟、分析、讨论、总结燃烧条件和灭火方
法,从中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4、逐渐养成学生以化学视角关心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让学会从生活中汲
取知识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领会到化学是一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它能指导和改
变我们的生活。
2、通过燃烧的利与弊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3、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逐步树立崇尚科学的品质,通过燃烧的作用
让学生感受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
三、教学手段
教师引导,学生主导,师生互动、体验讨论法、实验探究法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⒈燃烧
⒉燃烧条件灭火原理
可燃物去除(隔离)可燃物与空气(氧气)接触隔绝空气(氧气)
温度达到着火点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同时满足缺一不可只需满足一个即可。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参考教案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参考教案第一章:燃烧与燃烧条件1.1 燃烧的概念介绍燃烧的定义,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与氧气在一定条件下迅速放出能量的过程。
1.2 燃烧的条件解释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氧气和点火源。
讨论每种条件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1.3 燃烧的类型介绍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概念,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区别。
第二章:灭火原理2.1 灭火的基本原理介绍灭火的四个基本原理: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和抑制化学反应。
2.2 灭火方法的选择讨论在不同情况下选择合适的灭火方法的重要性,例如使用水、灭火器或灭火泡沫等。
2.3 灭火器材和设备介绍常见的灭火器材和设备,如灭火器、灭火毯和灭火水枪等,并说明它们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
第三章:火灾的预防3.1 火灾的原因分析常见火灾的原因,如电线短路、燃气泄漏和不当使用火源等。
3.2 火灾预防措施提出有效的火灾预防措施,如安装烟雾报警器、定期检查电器设备和正确使用火源等。
3.3 紧急疏散计划强调制定和实施紧急疏散计划的重要性,包括熟悉疏散路线和集合点等。
第四章:灭火实践4.1 灭火演练安排一次灭火演练,让学生熟悉灭火器材的使用和灭火操作步骤。
4.2 灭火实战操作分组进行灭火实战操作,模拟不同类型的火灾,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掌握灭火技巧。
4.3 灭火案例分析分析真实的灭火案例,让学生了解灭火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教训。
第五章:消防安全知识5.1 消防安全常识介绍消防安全的基本知识,如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材、疏散逃生方法和紧急呼救等。
5.2 特殊场所的消防安全讨论特殊场所(如厨房、实验室和公共场所等)的消防安全措施和要求。
5.3 消防安全意识的培养强调培养消防安全意识的重要性,提醒学生随时保持警惕,预防火灾的发生。
第六章:火焰的传播与控制6.1 火焰的传播机制解释火焰是如何通过热量和烟雾的传播来蔓延的。
讨论火焰传播速度和因素,如可燃物密度和氧气浓度。
6.2 火焰的控制方法介绍控制火焰传播的常见方法,包括设置防火墙、使用灭火剂和控制火源等。
九年级化学科粤版(2012)上册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堂的开始,我将以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为切入点,如篝火、蜡烛、炉火等,引发学生对燃烧的好奇心。通过展示这些现象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燃烧的普遍性和重要性。随后,我会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物质能够燃烧?燃烧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引导学生思考并进入新课的学习。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学生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维。
4.教学策略:
-针对学生的认知差异,实施分层教学,提供不同难度的实验和问题,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灭火原理:通过实验和讨论,使学生掌握灭火原理,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实验技能,提高实验安全意识;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一系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问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这些题目旨在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巩固所学内容。
此外,我还会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练习,如使用灭火器、灭火器材等。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
-利用案例分析、生活实例等,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学设计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学设计案例(第一课时)一、教材依据科学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二、设计思想本节课讲解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学生对自然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比较熟悉,在前面的化学学习中也已经了解了部分物质的燃烧情况,对燃烧的条件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学生对灭火的方法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本节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发现和提出问题→老师引导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亲自实施探究方案→总结归纳形成结论的方法来组织教学。
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知道灭火的简单原理和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学会用探究的方法学习化学。
3、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科学地认识研究燃烧、灭火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2)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形成富于思考,勇于探索、团结合作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3、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五、教学难点1、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实际应用。
2、探索方案的设计与实施3、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学方法实验探索、交流讨论。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七、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演示实验:蜡烛、水、浓盐酸、碳酸氢钠溶液、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烧杯、锥形瓶、导气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播放做饭,火箭发射,某住宅起火,森林起火的场面。
同学们看到这些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什么?火是一种燃烧现象。
火能造福人类,但如使用不当,也会给人类造成灾难,为了使火能更好地造福于人类,我们有必要对燃烧与灭火进行一番研究。
[观看联想][回答]是“火”。
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燃烧本质与燃烧条件的兴趣。
从而激活了课堂,激发了同学们的求知欲。
[活动探究,求索新知][讲解]借助幻灯片展示火的起源、应用,指出火是一种燃烧现象,是最早被人类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指出燃烧与生活间密切的关系。
《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教案
《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提高学生的防火安全意识。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燃烧的条件2. 灭火的原理3. 实验操作技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
2.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技能,燃烧和灭火现象的观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2. 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燃烧和灭火过程。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火灾案例,引起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的关注。
2. 探究燃烧的条件:引导学生思考燃烧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并进行实验验证。
3. 学习灭火原理:讲解灭火的基本方法,如隔绝氧气、降低温度、隔离可燃物等。
4. 实验操作技能训练:指导学生进行燃烧和灭火实验,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5. 总结与评价: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探究成果进行评价,总结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6. 拓展与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火灾隐患和灭火方法。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认识。
8. 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概念图,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实验操作、作业完成情况等评估学生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团队合作、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收集学生绘制的概念图,评估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室用具:烧杯、酒精灯、火柴、灭火器、沙子、土等。
2. 教学课件和教案。
3. 学生实验手册。
4. 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相关视频资料。
八、安全注意事项:1. 进行实验时,确保实验室通风良好。
2. 使用酒精灯时要小心,避免火焰蔓延。
《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教案
《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
2. 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具体要求和灭火方法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2.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燃烧和灭火的过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火柴、蜡烛、酒精灯、水、土、灭火器等。
2. 教学课件和视频。
3. 安全防护用品:灭火器、湿毛巾、安全警示标志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火灾新闻报道,引起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的关注,导入新课《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2. 探究燃烧条件:让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燃烧所需的条件,引导学生总结出燃烧的三个条件。
3. 理解灭火原理:结合实验,让学生观察灭火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灭火的三个原理。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灭火原理进行灭火,并分享讨论成果。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理解。
七、课堂练习:(1)燃烧需要可燃物、氧气和温度达到着火点。
()(3)所有的火灾都可以用水灭火。
()2. 选择题:选择正确的灭火方法。
(A.清除可燃物B.隔绝氧气C.降低温度D.灭火器)(1)木材着火时,我们应该选择()。
(2)电器着火时,我们应该选择()。
八、拓展延伸:1. 让学生思考:还有哪些方法可以灭火?2. 引导学生了解:灭火器的种类和用法。
九、课后作业: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短文。
2. 家庭火灾应急预案: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制定家庭火灾应急预案,内容包括火灾报警、灭火方法、人员疏散等。
十、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学设计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学设计周超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初步认识燃烧现象,知道燃烧的条件。
并能从燃烧的条件着手,知道灭火的简单原理和方法,知道遭遇火灾时如何进行自救,增强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
(2)通过对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条件的探究,知道控制燃烧的条件就能达到促进燃烧和防火、灭火的目的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利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燃烧的现象和原因。
(2)通过对于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逐步建立起利用科学探究方法学习科学的学习理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燃烧为人类文明进步、社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燃烧失控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从而辨证的认识燃烧,激发只有深入了解燃烧,才能使其为人类造福的意识。
(2)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初步形成富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3)通过对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及燃烧条件的学习,增强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
通过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学习增强安全用火的意识,学习简单的灭火技能(4)通过探究活动,能让学生初步形成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团结合作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方法: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教学法、开放式引导探究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形式。
教具准备:白磷、红磷、烧杯、试管、漏斗、热水、薄铜板、镊子、药匙、酒精(2:1)、手帕教学活动过程【活动一】烧不坏的手帕手帕为何没有烧着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今天将一起走近燃烧、探究燃烧的条件。
提问: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学过的或生活中看到过的2-3个燃烧的事例及燃烧的现象。
引导归纳:燃烧的定义【板书】课题1 燃烧和灭火1、燃烧:在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教案
《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燃烧的条件,包括可燃物、氧气或氧化剂以及温度达到着火点。
3. 培养学生运用燃烧和灭火原理进行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
2. 教学难点:燃烧和灭火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燃烧和灭火的原理。
2. 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燃烧和灭火过程。
3.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实验器材,如火柴、蜡烛、水等。
2. 准备案例资料,如火灾事故案例、灭火器材使用方法等。
3. 制作课件,展示燃烧和灭火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火灾事故案例,引发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的思考。
2. 讲解燃烧的条件:引导学生了解燃烧需要满足可燃物、氧气或氧化剂以及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
4. 实验演示:进行燃烧和灭火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燃烧和灭火过程。
5. 案例分析:分析火灾事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燃烧和灭火原理进行问题解决。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燃烧和灭火原理预防火灾和应对火灾。
六、教学拓展:1. 探讨不同物质的燃烧特性,如木材、纸张、煤炭等。
2. 介绍灭火器材的种类和作用,如灭火器、灭火毯等。
3. 分析常见火灾事故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
七、实践环节:1. 组织学生进行灭火器材的使用演练,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2. 安排学生参观消防博物馆或消防队,了解火灾预防和灭火知识。
3. 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设计一个消防安全宣传海报。
八、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理解程度。
2. 作业批改: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3. 实践报告:评价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表现和收获。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考虑教学方法是否有效,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燃烧和灭火》教案三篇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燃烧和灭火》教案三篇.1.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
②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1.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2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2.1教学重点围绕课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2.2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灭火的原理并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3专家建议4教学方法探究式5教学用具1、媒体资源:自制课件2、实验准备:①把玻璃棒和小木条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
②点燃两支蜡烛,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
③把一沾水的棉花和干燥的棉花分别点燃。
④熄灭蜡烛的方法:沙土、剪刀、烧杯、湿布、水、胶头滴管、碳酸钠溶液、稀盐酸等。
6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录像]播放有关燃烧的镜头[引入]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观看录象倾听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讲述]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那么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条件吗?[指出]氧气确实是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但是只有氧气,燃烧能发生吗?大气中也含有氧气,可不见得到处在燃烧,可见氧气并不是燃烧的条件,那么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呢?根据已有的知识,想到燃烧需要氧气由实际到理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一、认识燃烧的条件1、认识燃烧需要可燃物[讨论]根据你的经验和想法谈一谈燃烧除了需要氧气外还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判断哪些能燃烧,哪些不能?思考回答: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设问]有了可燃物和氧气,燃烧是不是就能发生?例如空气中有氧气,放在空气中的火柴能燃烧吗?怎样才能使火柴点燃?摩擦起什么作用?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讲解]我们把可燃物开始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着火点。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教学设计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2)学生能够掌握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燃烧既能为人类服务,又会给人类带来危害,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燃烧的三个条件。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教学难点(1)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设计与分析。
(2)如何将灭火原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火灾应对。
三、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设计和进行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从而得出结论。
2、讲授法讲解燃烧的概念、条件和灭火原理,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的灭火实例,加深对灭火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准备1、实验仪器和药品白磷、红磷、热水、大烧杯、薄铜片、氧气发生装置、蜡烛、灭火器等。
2、多媒体课件制作包含燃烧现象、火灾案例、实验视频等内容的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燃烧的图片,如篝火、蜡烛燃烧、烟花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什么是燃烧?燃烧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2)提问学生对燃烧的初步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2、讲授新课(1)燃烧的概念讲解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强调燃烧是氧化反应,且具有发光、发热的特征。
(2)燃烧的条件①提出问题:燃烧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呢?②实验探究:进行“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
在大烧杯中注入热水,在热水中放入一小块白磷。
《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教案
《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燃烧的条件,包括可燃物、氧气或空气以及温度达到着火点。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实验现象来验证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
难点:如何理解和运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三、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讲解、讨论和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理解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火柴、蜡烛、酒精灯、水、灭火器等。
2. 教学课件: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相关图片和动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燃烧的现象,引发学生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好奇心。
3. 实验演示:进行一系列实验,如蜡烛燃烧实验、灭火器使用实验等,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燃烧和灭火的现象。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火灾逃生、灭火器的使用等。
5. 总结: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进行总结,强调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燃烧条件或灭火原理,并写一份实验报告。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演示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评价其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收集学生的实验报告和作业,评价其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应用能力和写作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消防专业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了解消防安全知识。
2. 组织学生参观消防局,了解消防设备和消防员的工作。
3. 开展消防安全演练,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和其他消防设备。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反馈:在课后,向学生收集对本节课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贯穿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通过一系列相关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列举实例、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比较分析、推断结论等能力,养成记录现象、独立思考和协作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在体会中学会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技能,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燃烧、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辨证思想;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同时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的情感。
重点: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之一“物质需要达到一定温度“这一结论的得出。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法相结合。
仪器药品:
烧杯、坩埚钳、酒精灯、漏斗、玻璃导管、薄铜片、蜡烛、镁条、纸条、小木条、小木块、红磷、白磷、火柴、砂纸
[导入] 用火柴点燃酒精灯,左手举起,提出问题:什么现象称之为“火“?
火是物质燃烧发出的光和焰。
现在我们来看有关燃烧的两则报道,然后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请看:
“神州六号“飞船升空的壮景和俄罗斯海军飞机起火过程的录像。
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很多,请举例。
[提出问题] 燃烧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但都有共同特征,据此,我们试着总结一下什么叫燃烧?[板书] 一、燃烧
1.燃烧是发光、放热的剧烈氧化反应。
[提出问题] 物质具备什么条件才会燃烧?你的可能假设是什么?
[启发] 假设是否成立,需要用实验事实作基准,才能得出结论。
现在我们动手做实验并填写下表(包括观察现象和得出结论)。
[实验内容]
1.在酒精灯上加热石块和点燃火柴。
2.将直立于桌面的两只蜡烛点燃,用烧杯倒扣其中一只上方。
(尽可能不留空隙)
3.(1) 取两支短蜡烛,点燃其中的一支.
(2) 取两根打磨光亮的镁带分别用火柴和燃着的酒精灯点燃。
(3)在酒精灯上点燃纸条和小木条。
巡视指导
实物投影表中内容,提示关注关键词——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引导] 火给我们带来光明、温暖,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如果没有合理使用,又会带来灾难.今年来,由于火灾的发生,给人们和社会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火灾,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请大家回忆,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灭火的方法?利用的是什么原理?
提供其他有关灭火的图片,请继续思考。
[讨论与交流]
1.假如你遇到下列险情,将采取什么样的自救措施?
(1) 电线老化短路发生火灾
(2) 石油气瓶发生泄漏着火
(3) 家中有人吸烟引燃棉
(4) 废纸篓起火
(5) 在集体活动,娱乐场所中遇到火灾险情
要求:自己思考,注意不定的可以和同桌交流。
2.在500mL烧杯中注入400mL80℃开水,并投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上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外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取表面上水的白磷。
试猜测可能出现的现象,并说明理由。
[演示实验]讨论2
就此设问
(1)若让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怎样改进实验?
(2)实验室用剩的白磷怎么样处理
[迁移应用]
学生回忆本节课学到的内容,然后回答:
1. 2004年11月下旬,我省铜川陈家山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后,井下境况非常复杂,事故处理专家针对矿井即有瓦斯又有火并且可能发生连续爆炸的情况,提出采用注水或注液氮的灭火方案.注入液氮可以灭火的原因是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这次事故的发生也提醒我们在做易燃',有毒气体的试验时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任写一点)
2下列成语与我们所学的化学知识有关,请你任选一个,简述其中的化学原理
(1)杯水车薪 (2)钻木取火 (3)釜底抽薪
你选择的成语是_______化学原理是__________
[提出问题]:少量白磷要放在冷水里保存,为什么?请大家课后思考。
观察、思考
记录
观看、对比联想
个别回答观后感想(要点:燃烧对人有益,也会给人们带来灾难。
)
每人举一例:如
煤气燃烧、汽油燃烧、纸片燃烧、红磷燃烧等。
回想、动脑、动笔写出燃烧定义。
记录
思考后回答:
[假设与预测]
1.物质可燃
2.物质与氧气接触
3.要升温到一定温度
倾听、心里向往着动手实验。
动手实验
观察现象并记录
1.火柴燃烧石块不燃烧
2.未罩烧杯的蜡烛持续燃烧扣有烧杯的蜡烛熄灭
3.(1)没点燃的蜡烛不燃烧,点燃的蜡烛持续燃烧。
(2)火柴不易点燃镁带,酒精灯易将镁带点燃。
(3)纸条比小木条易点燃。
比较、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1.燃烧与物质的本性有关或者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3.物质燃烧需要达到燃烧需要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思考后列出:
(1)炒菜锅里的油着火燃烧――最好用锅盖盖灭――物质与氧气隔绝
(2)住宅着火――高压水枪喷水――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森林火灾――砍掉邻近火源的树木――清除可燃物或隔绝可燃物
总结灭火原理:(1)物质与氧气隔绝(2)降温到着火点以下(3)隔绝可燃物
满足三个条件之一即达到灭火的目的
选个别学生代表回答,引出的问题仍由学生讨论解决。
分析、讨论
观察
想想、议议。
写出本节课的内容总结和试题答案。
从学生所熟悉的火入手引入燃烧
设置问题情景,启发思考。
了解燃烧的特征,总结出燃烧具有的两面性。
引导学生积极参入,激发学习热情。
通过燃烧事实的直观感知,培养学生异中求同的思维方式和自己做总结的能力。
帮助学生养成自觉记录笔记的习惯。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解决问题。
抓住学生心理特征(喜欢做实验),激发兴趣(激励动手)。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仔细观察、分析总结能力和记录现象、合作学习的习惯。
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提醒注意,突出重点。
利用生活中眼见耳闻的事例,结合燃烧的条件,提出控制火灾的方法。
培养学生列举实例、比较分析、推断结论的能力。
联系生活实际,强化重点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借助实验,诱导思维,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的猜测加以验证。
应用燃烧条件改进实验,培养创新学习的意识。
强调重点,反馈信息。
借此题提出悬念作为本节课结束语,同时也起到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作用。
板书设计
一、燃烧
1.燃烧是发光、放热的剧烈氧化反应。
2 .物质燃烧具备的条件
同时满足①物质可燃
②物质与氧气接触
③温度要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二、灭火原理
1.物质与氧气隔绝
2.温度降到物质着火点以下
3.隔绝可燃物
满足三个条件之一即达到灭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