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协同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合集下载

高校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模式

高校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模式
协同发展
坚持协同发展的原则,促进人才培 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有机融 合。
培养目标与方案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培养方案
制定多元化的培养方案,包括课程学习、实践实习、科研训练、国际交流等环节。
实施途径与方法
实施途径
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国际 合作等多种途径,实现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同时,可以进一步拓展实践案例的来源和类型,总结更多具有代表性的高校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模式,为 高校开展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经验。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案例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总结词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详细描述
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的实践资源引入课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 素养,同时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
案例三: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班
总结词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详细描述
通过开设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班,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的创 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高校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模式需要构建 多主体参与、多要素互动、多环节协 同的培养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科技 创新的有机结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高校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 不够深入,对实践案例的分析不够全面等。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加强对高校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深入探讨其内在机制和规律,为高 校开展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
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 操作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评价体系
建立以综合素质为核心的评价体 系,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 和素质。

协同创新方案

协同创新方案
4.培育协同创新型人才
(1)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交流,推动人才双向流动。
(2)开展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组织各类培训、研讨活动,提升创新人才的综合素质。
5.推动国际协同创新
(1)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2)与国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研究项目。
5.推进国际协同创新
(1)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2)与国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研究项目。
(3)支持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升国际竞争力。
四、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明确各级责任主体,建立健全协同创新工作推进机制。
2.资金保障:设立专项资金,确保项目实施过程中资金需求。
2.构建协同创新平台
(1)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协同创新平台,实现创新资源的信息共享、需求对接和项目合作。
(2)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共建研发中心、实验室等。
(3)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3.优化政策环境
(1)制定和完善协同创新政策,引导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加大研发投入。
协同创新方案
第1篇
协同创新方案
一、方案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创新的加速发展,我国企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为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我国政府提出了协同创新的发展战略。本方案旨在充分发挥各方优势,通过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深度融合,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全面提升。
(3)支持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升国际竞争力。
四、保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施

协同创新产教融合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构建

协同创新产教融合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构建

协同创新产教融合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协同创新和产教融合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在高等教育中,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关键环节,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是实现高质量教育目标的关键。

协同创新是指多个机构、企业或个人在共同研究、共同开发、共同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新产品、新技术或新服务。

在高等教育领域,协同创新可以表现为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学生与企业合作进行创业实践等。

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协同创新,可以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产教融合是指产业界与教育界之间的紧密结合,共同推动教育培养质量的提高。

产教融合模式的核心是建立产学研用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与企业接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通过产教融合,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在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构建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学校与企业之间应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合作共建实验基地、实训基地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同时,还可以通过企业导师的参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指导和职业发展支持。

其次,要加强实践教学内容的。

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和需求,要结合实际情况,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使之与企业需求相适应。

可以开设企业实训课程,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再次,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应该从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将实践成果纳入到综合评价体系中。

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推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更好的指导和培养。

最后,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和。

通过不断的研究和,以更加贴合实际需求的方式培养专业人才。

可以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专业人才培养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探索适合自己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总之,协同创新和产教融合对于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

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

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育部于2012年3月16日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三十条意见。

这三十条意见的标题是:(一)坚持内涵式发展。

(二)促进高校办出特色。

(三)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

(四)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

(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六)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

(七)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

(八)强化实践育人环节。

(九)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

(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十一)健全教育质量评估制度。

(十二)推进协同创新。

(十三)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十四)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十五)改革高校科研管理机制。

(十六)增强高校社会服务能力。

(十七)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十八)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十九)改革考试招生制度。

(二十)完善研究生资助体系。

(二十一)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二十二)推进试点学院改革。

(二十三)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

(二十四)加强省级政府统筹。

(二十五)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

(二十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二十七)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二十八)完善教师分类管理。

(二十九)加强高校基础条件建设。

(三十)加强高校经费保障。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七个突出强调的问题摘自: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刘桔在全国“贯彻落实本科教学评估新方案加强高校内部质保体系建设研讨会”的报告第一,把人才培养作为提高质量的首要工作1.夯实办学的核心理念;2.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3.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5.开展教学方法大改革;6.强化实践育人环节第二,把内涵发展作为提高质量的核心要求1. 稳定规模;2. 优化结构;3. 强化特色第三,把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提高质量的根本出路1. 高考改革是重要突破口;2.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关键环节;3. 教改项目是有力抓手;4. 试点学院是教改试验区第四,把教师队伍作为提高质量的根本保障1.坚持师德为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2.坚持教学为要,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3.坚持科研为基,加强科研教学团队建设4.完善分类管理,激发教师队伍生机活力第五,把监测评估作为提高质量的必要手段1.立标准,制定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2.抓评估,健全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3.抓项目,继续推进“本科教学工程”第六,把创新引领作为提高质量的动力源泉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举措。

创新协同育人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

创新协同育人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

创新协同育人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郭燕锋;姜峰;陈晓阳【摘要】为更好地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华南农业大学针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态势,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以服务行业产业为导向,协同产业龙头企业,共同精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致力于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形成了“理念引领、整体设计、制度保证、机制激励和开放共享”的人才协同培养的全链条保障机制,组建了“温氏班”“阿里创新班”“索菲亚班”等多种协同育人新模式,并取得显著成效.【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年(卷),期】2018(038)022【总页数】6页(P105-110)【关键词】高校;协同育人;机制体制;改革创新【作者】郭燕锋;姜峰;陈晓阳【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州5106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0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内容。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尤其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引导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开展综合体制改革,强化校企合作,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它体现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有了新的期待,对高校在人才培养的理念、思路和模式等方面的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在国家全面推动提质增效内涵发展的新时代下,引导高校贯彻人才培养新发展理念,增强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水平[1],主动完善和调整学科、专业和课程结构,探索出与国家产业体系、产业链条和企业需求相契合的协同育人模式,是实现高校与社会各行各业的信息共享、人才互通和利益双赢重要改革措施,也是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履行社会服务的职能途径,更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内容。

然而,由于我国高校协同育人实践起步相对较迟,相关研究不够深入,学界对政府在协同育人过程关键性桥梁作用未被重视,协同育人仍未在制度层面上确立为人才培养的必要方式,导致政府、高校与企业等社会团体始终都没有形成合力,持续制约着我国人才的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李家俊协同创新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

李家俊协同创新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

李家俊:协同创新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访谈自《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正式启动以来,大力推动协同创新、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促进内部资源和外部创新力量的有机融合,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话题在高等教育界日渐升温。

最近,《中国高校科技》杂志就此访问了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教授。

科教融合、体制创新、成果转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记者:非常感谢李校长长期以来对本刊的支持。

您在地方工作时就曾经给本刊撰写过文章。

请您对更名后的《中国高校科技》杂志提几点希望。

李家俊:更名后的《中国高校科技》更加突出了思想性和引领性,觉得杂志“顶天、立地、育人”的办刊理念和“科教融合,用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等教育;协同创新,以科技体制改革推动高校创新能力的提升;促进转化应用,推动高校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这样3条办刊主线,确实都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或者说是中国大学不能回避且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科学研究如何支撑高等教育”,首先要反映在“科教融合”的育人理念上,为高校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和模式创新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我很赞同。

大学如果没有科学研究,至少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有高水准的科学研究,才有高水平的大学。

从“用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出发,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科学研究怎样支撑高等教育。

这既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也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一个重大实践问题。

大学传授的知识或者说大学课程体系反映的也是科学研究的成果,或者说是前人的科研成果和现在的科研成果的一种结合。

在大学发展中我们讲得最多的是学科,学科建设、学科体系、学科专业、学科特色等。

学科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学科就是科学技术、社会发展需求对大学提出的一种分类的方法,学科本身就是现在和前人的科学研究成果的一个汇合。

高水平的大学建设需要高水平的科学研究。

我们现在的教学体系,除了课程里面讲的科学技术知识以外,还要包括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和科学文化、科研氛围以及最前沿的科学话题,这都是育人的重要环节。

协同创新、产教融合,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构建

协同创新、产教融合,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构建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No.36,2020 Sum No.5162020年第36期总第516期摘要地方高校应依托“协同创新中心”平台建设,根据工科专业本科专业目录要求、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因校制宜,探索产教深度融合方式,形成具有长远发展机制的、学科优势突出的、学生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一个以产教融合和协同创新为主导、适应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动态机制,为国内地方院校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Collaborative Innovation","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LIU Changrong,WANG Zhiyong, WANG Tao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platform and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catalogue of engineering majors,the school's school positioning and development goals,as well as the school conditions,the deep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s explored to form a professional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training system with a long-term development mechanism,out-standing subject advantages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comprehensive quality.Meanwhile,the dynamic mecha-nism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s constructed to adapt to the training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of engineering specialtie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which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for op-timizing the training model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of en-gineering specialtie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collaborative innovation;talent training深化产教融合、打造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机制,是高校提升应用型人才创新培养质量、应对动态竞争压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地方高校在转型背景下、提升自身办学实力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深入理解721(湖北工业大学)

深入理解721(湖北工业大学)

深入理解“721”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刘德富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近年来,学校遵循教育基本规律,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积极推进了梯形多元、分类培养、协同创新的“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这既是对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积极回应,也是对学生个性化特色化发展需求的主动设计。

“721”分别代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三种不同的人才培养类型。

“7”即针对70% 左右的学生,培养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具体改革举措是:1.完善“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创新创业教育———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六元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

统筹一二三课堂和校内外实践活动,开展校企联合大类培养,推进“3+1”模式,即大学四年累计至少有一年在参加实践学习。

2.实行短学期制。

统筹利用寒暑假开展实践活动,纳入学分进行管理。

3.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满足基本教学需要,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4.推进教学方法及学业考核方式改革。

倡导项目式教学、混合式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完善学业累进式考核办法,鼓励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

5.实施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各类等级证书三证书制度。

对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同学给予相应学分,鼓励学生通过获取不同的证书,增强专业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6.凝练“一院一赛”活动品牌。

鼓励学生通过参与各类学术、科技竞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即针对20% 左右的学生,培养一专多能、能创新创业的复合型人才。

具体改革举措是:1. 为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搭建平台。

一是全面推行学分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1+ X”双专业学习或辅修双学位的课程学习;二是加强与各个高校的合作,实现高校间的课程资源共享和学分互认,满足学生更广阔的自主选择与兴趣发展的学习需求,拓展学习领域,促进能力融通和思维融合。

强化校企协同培育 提升人才培养效能

强化校企协同培育  提升人才培养效能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理论思考作者简介:李俊来(1981-),男,浙江武义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船舶与海洋工程。

基金项目:受“基于能力培养的船舶专业《工程技能实践》课程建设研究”项目和“国家级船海与港航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建设项目”资助强化校企协同培育提升人才培养效能浙江海洋学院(以下简称“浙海院”)船舶工程专业建设已有数十年,培育模式已经比较健全,但随着行业整合、布局调整,船企对人才的需求由“众”转向了“精”。

为充分对接行业要求,拓展地区优势,我校依托校企协作,与扬帆集团等船企联合建设“船舶与海工类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旨在联合培养,协同实训,建立“集成高效”的协同培育平台,探究全新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协同培育强化校企合作,成就人才共赢浙海院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立足浙江,面向企业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为此必须紧密结合地方船企,开拓培育平台,创造实践机会。

1.1校企协同是船舶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1.1.1创新在于实践,校企合作搭建创新平台。

当前,大学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严重,书本知识陈旧,内容滞后。

要提升学生创新能力,除了课堂教学,学生还必须参与科研、实践,边锻炼边成长,发掘潜能。

原有的校企合作交流不够,导致应用实践环节缺失,理论与实践脱节。

1.1.2新区高速发展,校企联合增加竞争力。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舟山新区规划”的相继出台后,国内涉海研究院所纷纷跻身舟山,开辟产、学、研“新领地”,培育竞争压力倍增,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须不断完善。

校企协同能有效改变原有的“教师———课堂———教材”封闭式课堂教学,将“课堂”延伸到校外,变成校、企结合,拓展教学。

以实践基地为产学研教育平台,通过联合开发等途径,开发前沿专题研讨课程,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1.1.3校企协同能让校企共赢,互利互惠。

共建校企产学研合作平台,能深入开展团队协同创新,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能切实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师生的协同创新,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科交叉、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贯彻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全面提高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质能力

贯彻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全面提高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质能力

贯彻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全面提高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能力一、学习教育部相关文件,领会内涵式发展的精神实质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出显著的规模效应,办学水平、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到2005年底,我国高校在校生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1%,实现了高教大众化发展的目标。

高等教育大众化解决了规模问题后,质量问题逐渐凸显。

在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上来。

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全面启动实施“质量工程”建设。

2010年,在迈入“十二五”之际,国家公布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其中高等教育部分,就突出强调了要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中强调,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我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始终贯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

2011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颁布实施了《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

2012年3月19日和21日,教育部、财政部又连续颁布实施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也称“2011计划”)。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总共30条,又称“高教30条”,这个文件的颁布实施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一体化多元协同培养

一体化多元协同培养

一体化多元协同培养
一体化多元协同培养是指多个主体通过共同参与、协作配合的方式,实现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

这种培养模式强调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作用,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目标。

在一体化多元协同培养模式下,不同主体可以包括高校、企业、研究机构、政府机构等。

这些主体可以通过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共享资源、合作开展研究等方式,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这种培养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以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优势,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同时,也可以促进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创新和发展。

在实践中,一体化多元协同培养模式需要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和协作模式,以确保不同主体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协作。

同时,也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以评估培养效果和改进培养计划。

总之,一体化多元协同培养是一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促进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大力推动协同创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大力推动协同创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参 考 文 献
【 吴鹏. 1 】 研究生思想特点研 究文献综述D. 】 吕梁教 育学院 学报 ,003 (5 5 ) 2 1 .:5 - 6 .
[ 王丽华 , 2 ] 林文伟. 师对研 究生的 思想教育 工作探 究Ⅱ 导 】
黑龙江 高教研 究 ,0 01 :15 . 2 1. (2 ) 2
[ 张 秀荣. 3 】 高校思想政治教 育研 究热点 问题[ 北京 : f . 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 ,006 ( 5 6 ) 2 1.:2 —2 6 .
大力推 动协 同创新 , 全面提 高高等教 育质 量
一 陈吉宁( 清华大学 )
胡锦 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 大会上发表 重 要讲话 , 着眼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求“ 要 积极推动协 同创新 ,
展心理健康教育 , 帮助研究生提 高克服困难 、 经受考验和承受
解决适应 学校学 习生活和社会的问题 。 有效解决导 师由于工作忙而难 于与学生见 面联系的 问题 。 二 挫折的能力 , 有效开 展研究 生思想 政治教 育工作进 行专 题研 讨 和经验 交 流, 以拓宽导 师的工作思路 , 提高解决 问题 的能力 。 三是 实践 平 台。 安排党员导师兼任研 究生党支部 书记 , 负责联系一个 或 研究生党支部 ,直接参与指导和组织研究生 的党建 和思政活 动; 安排导师带 队参加研究生的专业实 习和社 会实践活动 , 深 入 了解 国情 、 情 、 社 民情 , 要求 导师必须担 任 1 2个研 究生 至 社 团的指导老师等等 , 尽量为导 师创 造贴近学 生 、 近生活 、 贴l
通过 体制 机制 创新 和 政 策项 目引导 , 励 高校 同科研 机 构 、 业 鼓 企
清华建校百年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牢牢坚 持人才培养根本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方式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方式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方式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通过合作创新,加强互动、协同研究的一种模式。

在这种创新模式下,人才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创新需要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跨学科交叉的人才。

为了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效果,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一、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是人才培养的基础。

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机构或研究中心,促进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在这个平台上,人才可以参与产业界的实际项目,与企业员工一起工作,了解企业的实际运行和需求,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加强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产学研合作机制是培养人才的关键。

学术界可以通过与产业界合作,开展团队项目,共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产业界可以提供实际项目和经验,提供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帮助学术界开展研究和培养人才。

研究机构可以提供先进的科研设备和技术支持,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产业界和学术界提供技术支持。

三、建立产学研交流平台建立产学研交流平台是促进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通过组织产学研交流会议、研讨会、论坛等活动,促进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这些交流活动,人才可以了解产业界的需求和问题,学术界可以了解产业界的状态和需求,研究机构可以了解学术界的研究方向和进展。

通过交流,促进产学研的深度合作,加强人才的培养。

四、推动产学研人才培训计划推动产学研人才培训计划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

可以通过开展产学研培训班、研修班等形式,培训人才的跨学科交叉能力和创新思维。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产业界的实际案例分析、学术界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知识、研究机构的技术应用和实践经验等。

通过这些培训,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增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效果。

五、促进产学研人才的职业发展促进产学研人才的职业发展是激励人才积极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手段。

可以通过提供职业发展机会和晋升通道,激励人才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发挥优势和创造价值。

四协同 三融合的本科人才培养

四协同 三融合的本科人才培养

四协同三融合的本科人才培养摘要:一、引言二、四协同的内涵与目标1.协同育人2.协同科研3.协同服务4.协同创新三、三融合的原则与实践1.理论与实践融合2.教学与研究融合3.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四、案例分析1.某高校四协同三融合的实践2.取得的成果与启示五、结论正文:在当今社会,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

为了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许多高校开始探索“四协同、三融合”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将对这一模式进行详细阐述,并以某高校为例进行分析。

首先,四协同是指协同育人、协同科研、协同服务和协同创新。

协同育人是指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协同科研是指教师、学生、科研人员和产业界共同开展科研活动,提高科研水平。

协同服务是指高校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政府部门和社会提供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服务。

协同创新是指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共同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

其次,三融合是指理论与实践融合、教学与研究融合以及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

理论与实践融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与研究融合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将研究成果融入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是指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某高校为例,该校积极探索四协同三融合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协同育人方面,该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

在协同科研方面,该校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高师生的科研能力。

在协同服务方面,该校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为社会培训人才。

在协同创新方面,该校与政府部门、企业共同推动技术创新。

在理论与实践融合方面,该校采用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

产学研协同创新促大学转型发展_专访辽宁科技大学校长孙秋柏教授_马海泉

产学研协同创新促大学转型发展_专访辽宁科技大学校长孙秋柏教授_马海泉

中国高校科技转型发展,以特色求生存记者:如何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两个机制:一是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二是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对于像辽科大这样有着浓厚行业企业背景和渊源的行业特色型大学,在办学历史上经过两次大的转型,每次转型给学校发展带来了哪些变化?孙秋柏:当前,高等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就是引导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培养大批行业和地方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将会大大地促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创新,这基本锁定了高校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方向。

回顾辽科大的办学历史,经历的几次转型都使学校得到长足发展。

每次成功转型都与新中国工业发展特别是钢铁工业发展息息相关,每次转型都不断强化为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方向,坚定不移地为行业企业提供科学技术和应用技术型人才支撑。

1948年,东北解放,党中央高度重视东北工业的复兴和发展。

作为全国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鞍钢在全国解放战争中和新中国建设中的地位异常重要。

为适应鞍钢等冶金工业的恢复和生产,为满足全中国解放后冶金工业发展对各类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储备的迫切需要,创办了辽科大的前身——鞍山市新华中学专科部,后经鞍山工业专门学校、东北工学院鞍山分院和鞍山第二钢铁学校等10年发展,1958年,建成本科层次的鞍山钢铁学院,完成办学历史上的第一次转型。

第一书记、鞍钢公司总经理袁振兼任。

学校在6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始终注重发挥与鞍钢等冶金行业龙头企业紧密合作的优势,实行开放办学,实现产学研合作,学科专业的设置与调整都源自于冶金产业链的调整和辐射。

从上世纪50年代起,学校根据冶金工业发展需要,建立了炼铁、炼钢、轧钢、采矿、选矿、焦化、耐火、冶金机械、工业企业自动化等9个本科专业,覆盖了钢铁工业生产的全过程,成为全国冶金高校中较早形成具有完整学科专业链的学校。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

关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各单位: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与安徽省教育厅《关于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皖教高〔2012〕7号),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现结合我校工作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落实学校办学定位。

立足皖北、面向安徽、辐射全国、服务基层,以本科教育为主,发展研究生教育,以文、理、教育学科为主,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法学、工学、农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主动服务高教强省战略,全面提升综合办学实力,推进学校定位发展、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着力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教学型大学。

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坚持育人为本,突出改革创新,深化结构调整,着力推动学校办学定位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发展全过程。

二、巩固学校办学特色。

深入推进“特色兴校”战略,巩固实践育人成果,弘扬教师教育传统优势,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引领区域基础教育发展;依托皖北地区特色资源,加强应用型专业建设,找准新的办学特色支撑项目,积极助推皖北加速崛起,着力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强化办学特色。

启动实施“办学特色巩固拓展计划”,深入开展系列活动,切实将办学特色内化为学校科学发展的动力。

三、深化专业结构调整。

根据现代大学管理要求、学校转型发展需要,积极推进管理创新,完善二级学院管理制度,继续深化学院制改革,理顺隶属关系,重组学科相近专业和教学资源。

建立专业准入、预警和退出机制,连续三年报考率低于60%或连续两年就业率低于60%的专业,限招、停招直至停办;建立专业良性发展机制,按照合理配置、分类建设、动态调整、创特保优的原则,重点建设优势明显、特色鲜明、教学基础条件好、人才培养质量高的专业,重点扶持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符合学校办学方向、学生就业质量高的专业,不断增强人才和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吻合度。

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者:胡小清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19期摘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四大职能。

协同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面临的又一重大机遇和挑战。

高等学校要积极开展校际协同创新,不断促进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相互融合,努力实现资源共享和高效集成,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拔尖创新人才的涌现。

关键词协同创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资源共享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1 协同创新的含义“协同创新”是指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的有效汇聚和深度合作。

具体地说,“协同创新”是指围绕同一目标,具有不同资源优势的主体(如高校、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通过深层次交流、深度合作,来整合、共享人才、信息、技术、资本等优质资源,并组织开展创新行为的一种战略合作方式,是实现各方优势互补、创新发展的一种新范式。

2 高校协同创新的作用2.1 有助于突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的体制机制障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都分别对“推进协同创新”作出了战略部署。

2011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要求高校要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积极同具有不同优势资源的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层次的战略合作,共享优势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2012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联合组建“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成为我国首个由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培育的协同创新中心。

近年来,各高校突破传统运行机制,主动与相关高校、行业企业等开展协同创新活动,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水平,进一步增强了办学活力,更好地实现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等四大职能,有力地促进了高校综合效益和办学水平的提升。

国内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的发展现状分析

国内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的发展现状分析

国内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的发展现状分析摘要:随着国家协同创新战略的不断推进,各大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课题通过对我国高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以期全面了解我国高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为我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创新创业;多元协同;培养机制一、引言“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需要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创新创业型人才。

近年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随着国家协同创新战略的不断推进,各大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为了更加客观准确地了解我国高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课题组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以及特殊案例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高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较全面和深入的调研。

课题组通过自编调查问卷“国内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的发展现状调查”,在线上和线下进行同时调研,为保证调查问卷质量,正式调查之前进行了预调查,并根据实际情况对调查问卷进行了完善,正式调研共发放问卷500份,其中线上发放问卷300份,线下发放问卷20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470份,回收率达94%。

调查对象既包括在校学生,也包括已毕业学生;既包括本科院校学生,也包括高职院校学生;既包括广东高校学生,也包括外地高校学生;既包括理工科专业学生,也包括文科专业学生。

样本均为随机抽样,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调查结果采用频数分析方式。

在此基础上,通过挑选代表性高校进行实地走访考察,跟相关专家进行深度访谈和文献研究,为了深入分析国内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相应的对策建议,调研还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方式为半结构化访谈,为了防止访谈时偏离主题,设计了访谈提纲,此外,为了获取更多相关信息,访谈采用开放性访谈。

协同提升创新,质量环节保证

协同提升创新,质量环节保证

协同提升创新,质量环节保证【摘要】介绍了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试点工作的实践与思考情况,包括试点工作背景、基础、目的、办法等。

总结了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工作的经验,提出了进一步深化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试点工作1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试点工作背景为创新研究生培养体制和机制,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次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推动研究生教育科学发展,教育部与中国工程院共同发起,自2010年开始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7所高校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6所具有博士授予权的工程研究院中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试点工作,2011年试点单位增加到36家高校以及科研院所[1]。

2012年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试点工作得到了更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累计共63[2]家单位积极响应与参与。

高等学校与应用型科研院所之间的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工作围绕“更新观念,提高质量,协同创新,融合发展”[3]的主题正如火如荼的开展。

2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试点工作实践与体会2.1 合作单位之间长期的科研与人才培养合作是联合培养工作的基础我院在2012年开始参加了试点工作,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分别在药学一级学科领域开展了联培博士生的合作。

两年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与我院合作实质落实的二级学院分别是各自的药学院,复旦药学院与我院在科研、人才培养方面渊源颇深,而上海交大药学院更是在十年前由上海交大与我院联合创办。

联合培养博士生的工作能够取得良好的开始,得到了各自单位的领导、导师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响应,是与多年来我院与两家单位在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有多年的合作基础是分不开的。

2.2 联合培养博士生的目标[4]是合作单位共同的追求今日世界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创新发展任务紧迫。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根本目的是在于提高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高校与工程院所在此方面通过科教结合,促进双方进行高起点、宽领域、全方位的科学技术研究合作与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EIJING EDUCATION北京教育5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协同创新”的理念。

全面推进协同创新,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的重要途径。

从国内外实践看,协同创新多为组织内部或者组织之间形成的分享机制,特点是参与者拥有共同目标、内在动力,直接沟通、各展所长构建合作平台,进行全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

当前,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协同创新的路径,推进科教兴国、追求自身发展,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北京交通大学是一所行业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在为铁路和轨道交通等领域服务的过程中,坚持“提高质量、科教结合、支撑创新、适应需求、引领未来”的教育理念,在推进协同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具体如下:校企协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北京交通大学有着115年的办学历史,校训是“知行”,旨在强调学习中的“理论联系实际”和“知行统一,学思结合”。

实习实践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但近年来受各种因素的制约,高等教育中的实习模式普遍由传统的“集中”向“分散”转变,部分专业的实习还存在相对弱化的现象。

自“质量工程”项目启动以来,学校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共建,研究新形势下“集中”实习模式,以产学研为载体,与企业协同建立了100余个大学生实习基地。

其中与北京地铁运营总公司、北京铁路局、郑州铁路局和中铁快运有限公司联合建立的4个实习基地被评为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了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软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8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学校对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进行深刻变革,改变以往的实习实践模式,由校内导师带队转变为校企双导师联合指导;由“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转变为实际操作;由动手操作转变为创新设计,并提升为知识的交叉整合与系统创新。

在本科生人才培养中,学校软件学院依托教育部“精英型国际化软件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与企业共建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多元化师资队伍,实施“专职—兼职—专兼结合”的指导和教学模式;建立“课程实训、项目实训、企业实训”3个层次的实训框架;探索“学习—实训—再学习—再实训”的能力培养方法;采用“课程实训—案例引入、理论串讲、案例解析、项目练习”的方式进行教学。

在本科学习阶段,从第3学期开始,连续4个短学期都会开展为期2周~3周的“学期实训”,由企业教师指导,以企业实际项目案例为任务,严格按全面推进协同创新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文/宁 滨编者按:2011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高校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吸收的过程中,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为高校的创新活动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时也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和模式。

协同创新作为一个新的实践模式,其自然需要不断探索、总结和研究。

作为对这一思想的深入贯彻和实践,“第五届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论坛年会”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召开的。

本次年会的主题为“协同创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因此,本刊特邀了参加此次论坛的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的党委书记和校长分别对协同创新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经验进行了介绍,以达到科学而有效地促进协同创新模式的发展和成熟的目的。

BEIJING EDUCATION北京教育6照软件工程开发流程,分小组合作完成,采取公开答辩团队评分制,培养学生软件开发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

最后1年安排学生到企业带薪实习,同时完成毕业设计,达到在真实企业环境中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目的。

在研究生人才培养中,学校依托教育部,结合“国家高速铁路重大工程建设研究生培养基地”资助项目,采用课程学习阶段在学校、论文工作阶段在企业的“两阶段、双导师”培养方式,使学生有机会深入企业第一线,了解工业流程和实际操作,能够具备较强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科研能力,发现并为企业解决现实难题。

研究生的论文选题由过去的单纯理论研究逐步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的方向性、实用性更为明确,社会和经济效益更加显著。

2008年5月,该项目被北京市高教学会研究生教育研究会评为“北京地区研究生学位工作优秀成果一等奖”。

事实上高校和企业合作的情况,在高等教育发达的美国非常普遍,无论是名校还是普通学校,都与大公司建立了非常密切的联系,在本科阶段,学生接受两年的基本教育,第3年可以自愿选择参加联合培养项目,延长学习时间,到企业工作半年至1年,再继续完成学业。

北京交通大学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在本质上与国外的培养方式相近,都是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企业、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以求毕业后尽快实现社会角色的转换。

校校协同,扩展学生知识获取空间高校之间的联合办学是现代教育协同发展的基本表现和必然趋势,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产物,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需要。

与兄弟院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不仅是一种教育实践,也是一种教育创新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理念。

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各高校发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将目标瞄准引领社会、行业未来发展需求,把学校的办学优势、特色结合起来,开展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发挥优势、弥补不足,通过教育资源和师资共享,产生“1+1>2”的效应,同时有效地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获取空间,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北京交通大学作为地处首都的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着眼北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北京、贡献北京,以人才培养为支撑,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开展共建,统筹两校资源,优势互补,在信息、机械等领域深入合作,谋求共赢。

目前,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部分教授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为本科生开设“信号与系统”“电子技术”等专业基础课,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部分教授在北京交通大学兼任博士生导师,开展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造了条件。

另外,学校于2010年参加了成立于1999年的北京学院路地区“教学共同体”,与其他18所高校互开选修课程和“教学共同体”辅修专业,至今累计为共同体开设课程16门次,接收其他高校学生382人次。

学生在选修共同体课程、获得学分或者辅修证书的过程中,扩展了知识获取空间,增强了学习主动性,明确了学习目的,加强了纪律性,培养了合作能力,全面提升了综合素质,增加了就业竞争能力。

与此同时,学校和教师增强了服务意识,开阔了教改思路,最终推动了各校的共同发展与提高。

近日由北京交通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等11所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联合发起成立的“北京高科大学联盟”将进一步在这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高校之间的联合培养历史,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期间在人才联合培养方面取得了辉煌成绩的西南联合大学。

当时毕业于联合大学的不少人后来成为了国内外知名学者或各个领域的骨干。

这些成绩的取得,除了在于师生们怀有坚定的爱国报国信念之外,还在于西南联合大学由久负盛名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组后,师资阵容强大,建立了联合培养的制度,使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选择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得到适合自己的培养方式。

本研协同,着力培育拔尖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培养需要个性化教学、差异化培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发展潜能。

MIT 工学院早在1993年就开始实行“理学士—工程硕士无缝计划”,针对四年制本科通才教育的局限进行改革,使学生在特定的专业领域受到完整的训练。

为适应高等教育的这一需求,高校必须打破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相对封闭的传统壁垒,本科阶段构建宽厚的、通用性较强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科学基础,研究生阶段依托现代工程科技和产业领域,培养专业才能,增强对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适应性的新型培养模式,以克服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中的“错位”BEIJING EDUCATION北京教育7现象,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能力强的人才。

2010年,学校依托第一批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的“轨道交通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项目开展实践与探索,以国家机制体制改革项目“探索行业高校产学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和机制”试点为契机,建立了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相结合的轨道交通卓越工程人才“3+1+1+1”校企双导师培养模式:首先在行业相关特色专业进行两年学科基础教育,大三进行两年轨道交通专业课程学习和企业工程实践,大四实施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双导师制指导,在校内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各类特色实验室开展专题研究和科研实践,在校外依托4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100余个实习基地进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在双导师指导下,进行两年研究生阶段的工程硕士培养,跟随导师在轨道交通行业相关企业进行不少于1年的实习和工程项目研究。

在培养过程中学校遵循“横向拓宽、纵向贯通”的原则,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加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和个性发展特点选择后续研究方向的机会,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延伸协同,提高生源质量教育是百年树人的事业,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但长期以来,我国中学关心的是如何提高升学率,大学关注的是如何招收更多的尖子生,导致高校和中学之间长期以来缺少沟通,出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衔接上的瓶颈。

近几年,伴随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的关系呈现出由“金字塔”型向“梯形”转变的趋势,大学开始积极开展同中学的交流与合作,将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向中学延伸,拓宽和提升中学的培养内容与内涵,出现了密切往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大学提高生源质量、中学提高办学水平的双赢局面。

近两年,学校把交大附中和一六一中学确定为学校在北京地区的生源中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已逐渐形成良性循环,两所中学在学校就读的本科生近200人。

在合作过程中,北京交通大学培训英语和物理教师,共建英语和物理课程,接受中学生到学校国家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习和参观,在两所中学的学生心目中印下北京交通大学的深刻印记。

这两所学校的学生考入北京交通大学后,顺利地实现了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有效衔接与协作,得到更为科学、全面的发展。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围绕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坚持长期积累、协同各方优势、努力构建平台,通过开展全面的协同创新、主动作为,可以充分发挥我们高端人才荟萃、学科门类齐全、研究基础雄厚的特有优势,把大学建设成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实现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功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输送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服务国家和地区乃至全人类的发展。

(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学校长)[责任编辑:蔡桂兰 实习编辑:祖 迪]本刊讯 2011年12月20日上午,作为波兰14年来首位访华的国家元首,波兰共和国总统布罗尼斯瓦夫·科莫罗夫斯基出席了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的“中波大学校长论坛”开幕式,并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波兰研究中心揭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