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酱油生产用菌粉中选诱优良米曲霉菌种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分类号:TS20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篇号:1007-2764(2004)01-0005-012

从酱油生产用菌粉中选诱优良米曲霉菌种的研究

周传云 聂明 万佳蓉

(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长沙410128)

摘要:以酱油酿造用菌粉为出发菌(S),经分离、纯化后再经紫外线诱变(15W,20cm,30min)及控温培养处理后,获得1株变异菌株。结果表明:能在44℃环境中旺盛生长;酶活力可达8158.6u/g(干曲),较出发菌株S酶活力提高了77.84%;遗传稳定性较好;发酵成酱油后经测定,其指标可达“GB18186—2000低盐固态发酵酱油”特级品,明显优于出发菌株酿造的酱油。

关键词:米曲霉;菌种诱变;酱油酿造

酱油酿造过程中主要依赖于米曲霉所产生的丰富的蛋白酶、淀粉酶、酯酶等多种酶系,分解原料中的多种成分,从而形成酱油独特的色、香、味、体[1]。可见,米曲霉菌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酱油的产量和质量。优良的菌种往往在生产中因反复接种、传代及保藏不善等,特别是在高温情况下,常会出现污染杂菌、性状退化等而导致其生产性能下降乃至不能生产。因而,对生产菌种有目的地进行分离筛选、诱变处理,从而筛选出生长速度快、孢子数量多、酶活力高,并且不易被杂菌污染的菌株用于生产,这无疑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新的活力。本研究以市购酱油生产用孢子粉为材料,进行分离纯化,获得纯菌株后再经紫外线诱变,筛选获得了一株理想的米曲霉菌株。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菌:上海某酿造厂生产的酱油曲粉,本试验将其分离、纯化后编号为S,作诱变出发菌株。市购。

主要原材料:麸皮、豆粕、食盐等均市购

诱变剂:紫外线:由从市场新购置的15W的紫外灯产生。

分离纯化及菌种保存用培养基:PDA培养基

初筛蛋白酶活力用培养基(干酪素平板):干酪素4g、KH2PO4 0.36g、Na2HPO4 1.07g、ZnCl2 0.014g、收稿日期:2003-10-5

周传云,男,1947,2生,副教授,长期从事食品微生物、食品发酵等教学、科研、生产工作。“湖南派派食品有限公司”技术创始人,主持研制、生产“派派酸牛奶”、“派仔腊八豆”系列产品 NaCl 1.2g、CaCl2 0.002g、MgSO4·7H2O 0.5g、FeSO4 0.002g、琼脂20g、蒸馏水1000ml、pH6.5~7.0、121℃灭菌30min。

麸皮菌种培养基(同时供复筛用):豆粕9g、麸皮1g、水11ml,装入250ml的三角瓶,121℃灭菌30min。

酿造酱油用原料:豆粕1600g、麸皮400g、水2200ml、121℃灭菌30min。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滴定管、凯氏定氮仪、陶瓷发酵罐及三角瓶、试管、培养皿等常规玻璃器皿。电子天平、无菌操作台、台式振荡器、高压蒸汽灭菌器、恒温培养箱、恒温水浴箱、723型分光光度计、显微镜、血球计数板等。

1.3 方法

1.3.1 菌种分离纯化

采用常规“稀释平板涂抹法”[2]与“稀释平板划线法”[2]等两种方法同时对供试菌进行分离纯化,挑取生长速度最快、产孢子量最致密,表面颜色最一致个体形态无异的单个纯菌落一个,移入PDA斜面培养好后备用(即为出发株S)。

1.3.2 孢子悬液制备

取2环S菌株的孢子于盛有100ml并含有玻璃珠的无菌生理盐水三角瓶中,振荡20min,得单孢子悬液。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其孢子含量,并用无菌生理盐水调整孢子悬浮液浓度分别为105个/1ml、104个/1ml、103个/1ml,并置32℃温箱中培养6 h 后置于4℃冰箱备用。

1.3.3 诱变程序

出发菌→制备孢子悬液→制备含菌平板诱变处理→初筛→复筛→发酵性能测定→生产菌株

1.3.4 诱变方法[2]

各取备好的孢子悬液10ml,放入6个9cm直径的无菌玻璃培养皿中,在磁力搅拌作用下,用紫外灯(15w,20cm距离)取3个不同时间(10min、20min、30min即不同剂量)分别进行照射处理,然后取处理液各0.1ml,涂布于PDA平板表面,每个剂量用3个含菌平板,并立即用黑牛皮纸包扎好(避光),倒置于32℃恒温培养箱中培养3d,对每个平板的菌落数及致死率进行统计,取致死率在99%以上的单个孤立菌落移入PDA斜面,每个菌落5支,培养,备用。

1.3.5 照射菌株的筛选[2]

干酪素平板水解透明圈初筛法:分别从上述照射处理后的PDA斜面上取极少量孢子进行稀释,并

用血球计数板测定稀释至

1010个孢子/1ml稀释液,

取1滴于干酪素平板表面,用玻璃刮铲涂抹均匀,置32℃培养2d,分别测定每皿中透明圈直径和菌落直径(均以每皿中3个菌落的平均数计为该变异株的结果),计算HE值。HE值=透明圈直径/菌落直径,选择HE值较大的菌株移入PDA斜面,培养3d,备用。

控温培养筛选法:将经过初筛后所得菌株分别取少许孢子按上述方法稀释至1010个孢子/1ml,取0.1ml涂布于干酪素平板表面,每株用平板24个,分别置于34℃、36℃、38℃、40℃、42℃、44℃、46℃、48℃等8个不同温度下均培养3d(每个处理设2个平行样,另设1个出发株平板),观察生长情况及孢子致密状况,并分别测定所生长菌落直径及其透明圈直径,按初筛方法计算出HE值,选择能在最高温度中生长而且HE值较大的菌株移植于PDA斜面,用相应温度培养好后,保存以备进行蛋白酶活力测定复筛。

1.3.6 蛋白酶活力测定:Folin—酚法[2]

固态发酵制酶:将经过初筛后所得菌株,分别接种于三角瓶麸皮菌种培养基内,于相应温度恒温箱中培养72h,测定蛋白酶活力。

蛋白酶活力测定:准确称取鲜曲2.00g于内置玻璃珠若干粒的干净三角瓶内,加蒸馏水50ml,振摇三角瓶20min以便将曲充分打散,于40℃水浴中恒温浸提1h,用定性滤纸过滤去渣得酶液。酶液用pH7.2的0.2mol/L磷酸缓冲液进行适当稀释。40℃测酶活力,723型分光光度计680nm比色。同时测定鲜曲水分含量。

蛋白酶活力单位:在40℃,pH7.2条件下,每

min水解酪蛋白产生1µg酪氨酸的酶量为一个酶活

力单位(u)。

1.4 酱油的酿造

1.4.1 方法:低盐固态法[1]

1.4.2 流程

原料(豆粕:麸皮=8:2)→粉碎(2~3mm/粒)→混料、

润料(料:水=1:1.1)→蒸料(121℃,45min)→摊凉℃

(40)→

接种(三角瓶种曲)→通风培养(38℃,48~72h)→成曲+

盐水(含13%的盐水6300ml)→保温发酵(先用45℃保温

发酵7d,后用32℃保温发酵10d)→浸泡、淋油、过滤→取

清液装瓶→巴氏杀菌→检测

1.4.3 酱油测定

按GB18186-2000《酿造酱油》[3]标准要求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紫外线诱变致死结果

将S纯菌株经紫外线不同剂量照射处理后,其

致死情况见表1(剂量:照射时间min)。

表1 紫外线诱变致死情况统计表(%)

剂量

10-3 10-4 10-5

存活率致死率存活率致死率存活率致死率

0 100 0 100 0 1000

10 15 85 25 75 20 80

20 10 90 5 95 8 92

30 1 99 0.6 99.4 0.3 99.7

从表1结果看出,照射30min的致死率均在99%

以上,为了确保优良菌株不漏选,本研究从致死率

达99%以上的处理中各选取3个生长速度快、孢子

致密的菌落移入PDA斜面每个菌落2支培养好备用(编号为U1~U9)

2.2 紫外线照射菌株干酪素平板初筛结果

将诱变后挑选出的菌株涂布于干酪素平板,经

培养后,其结果见表2。

表2 诱变株干酪素平板初筛结果

编号S U1U2U3U4U5U6U7U8U9

HE值1.451.70 1.78 1.69 1.90 2.08 2.18 1.91 1.76 2.36从表2可看出变异株的HE值均高于出发株的HE值,于是从9株变异菌株中挑选出EH最大的3

株进行控温培养筛选,即:U5(HE=2.08)、U6(HE=2.18)、U9(HE=2.36)。

2.3 控温培养筛选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