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及其在北京大学的践行_梁柱

合集下载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作者:李雯来源:《艺术科技》2018年第06期摘要:蔡元培是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也是美育的提倡者和奠基者,被誉为中国美育之父。

他说:“美育的名词,是民国元年我从德文Asthetische Eraiehung译出,为从前所未有。

”他发表一系列演讲、文章,在北京大学亲授美育课程,在传播、组织实施美育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分析研究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对我国当今学校艺术教育的实施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蔡元培;美育思想;美育实施方法蔡元培,号孑民,是我国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是近代中国美育的提倡者和奠基者。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鸦片战争后从西方介绍过来的,梁启超、王国维、鲁迅等人都对这门学科做过研究,但是真正对美学做系统研究和介绍的要数蔡元培,他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提倡美感教育的“唯一的中坚人物”,对我国近代美学的建立和发展,起了开路和奠基作用。

1912年,蔡元培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把美育列入教育方针,发表《关于教育方针的意见》,提出要教育学生德育、体育、智育、美育全面发展。

他先后撰写了《以美育代宗教说》《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美术的起源》《美术的进化》《美育实施的方法》《二十五年来中国之美育》等文章,在传播、组织实施美育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1 美育的作用蔡元培把美育称作美感教育,是我国第一个把美学理论应用于教育的人,是美育的积极倡导者,他认为美育对国民素质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

1.1 陶冶情操1917年4月8日,蔡元培在北京神州学会发表了《以美育代宗教说》的演讲,登载于《新青年》第3卷第6号(1917年8月1日出版)。

他指出,为了避免“激刺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如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

1938年1月1日,蔡元培在《宇宙风》第56期上发表了《我在教育界的经验》,文中提到:“提出美育,因为美感是普遍性,可以破人我彼此的偏见;美感是超越性,可以破生死利益的顾及,在教育上应特别注重”。

论蔡元培“美育育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论蔡元培“美育育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论蔡元培“美育育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蔡元培是近代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蔡元培的“美育育德”思想,是他在教育领域中秉持并开创的一种教育理念。

本文将从蔡元培“美育育德”思想的内涵、当代价值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美育育德”思想的内涵蔡元培的“美育育德”思想,是一种将德育与美育相结合的教育思想。

他认为,通过培养学生对美的感觉和发掘其内在美,可以激发学生对生命、人性、爱情等更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具体而言,这种教育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 爱好美的培养。

蔡元培认为,爱好美是一种最基本最广泛的人类情感,通过爱好美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良好品味,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美的世界里获得心灵上的满足。

2. 文化情怀的传递。

蔡元培认为,美是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传递艺术、文化和历史的丰富内涵可以让学生拥有独特的文化情怀和文化认同感。

3. 良好品德的养成。

蔡元培认为,美育应该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品德,通过美育教育的渗透和引导,使学生养成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情操,进而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品德。

1. 对于教育的现实意义。

随着当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流于功利和应试教育的问题越来越严峻,蔡元培的“美育育德”思想提供了一个积极的反思和对策。

通过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和情感投入,以及对个人生命、社会公德等理念和价值的肯定,可以缓解教育应试化和功利性的现状,同时也能够构建具有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体系。

2. 对于人类情感的发掘和培养。

蔡元培的“美育育德”思想强调人类的内在情感追求,尤其是对美的情感投入,这种情感不仅有助于个人心灵的修养和感受的丰富,更能够培养个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性、爱情等高尚情感的追求。

同时,通过美育教育的引导,也可以激发人类对生态环境、自然美景等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3. 对于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塑造。

蔡元培的“美育育德”思想强调了美与文化的内在联系,通过对文化、艺术、历史等的传递和学习,可以让学生建立独特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论蔡元培“美育育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论蔡元培“美育育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论蔡元培“美育育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摘要蔡元培的“美育育德”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颇具特色的组成部分。

蔡元培阐明美育目的合道德性,从价值论的角度论证“美育育德”思想的可能性,分析审美活动本身所具有的道德特性,挖掘“美育育德”的情感动力,倡导各种“美育育德”实践。

“美育育德”思想打通了美育和德育的学科界限,实现了美与善的融汇贯通,是感性与理性交融的结果。

这一思想对现代教育所提倡的课程渗透、全方位育人理念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蔡元培“美育育德”思想当代价值蔡元培是我国近现代美育最早的发起人和创始人,也是倾其一生提倡美育的关键人物和领导者。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广博高深、极其丰富,美育实践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形成了一个极具特色、完整的美育体系;其“美育育德”思想更是打通了美育和德育的学科界限,实现了美与善的融汇贯通,是感性与理性交融的结果。

这一思想对现代道德教育提倡的课程渗透、全方位育人理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美育育德”之概念界定蔡元培提倡广泛的美育范畴,以社会、学校和家庭有意识地陶养审美情感,充分运用审美活动本身具有的感染人、影响人、陶冶人的教育功能对人进行塑造。

蔡元培在论述美育和人生关系时写到:“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为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

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

”[1]基于此,蔡元培亦多次论及其“美育育德”的思想和观点。

例如:“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灵性,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

”[2]“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

”[3]“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

”[4]由此可见,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目的有三:一为高尚纯洁之人格,二为高尚纯洁之习惯,再为对人和世界的整体观照。

蔡元培的美育目的一以贯之地契合古今中外教育流派的德育目标。

论蔡元培“美育育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论蔡元培“美育育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论蔡元培“美育育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蔡元培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对教育的思考和实践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其教育思想中,“美育育德”是一个重要概念,蔡元培认为美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为其建立正确的伦理观念和审美情趣,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蔡元培的“美育育德”思想在当代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尤其是在当前教育领域的改革发展中,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借鉴。

蔡元培的“美育育德”思想,首先体现在他对美育的重视和推崇之中。

他认为美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必然要求,是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他看来,美育不仅是一种审美情趣的培养,更是道德情操的陶冶和培养。

通过美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增强其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追求,使其养成良好的审美观念,提高其人文素养和修养。

美育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其艺术修养和表达能力,使其具备更加全面的个人素养。

蔡元培认为,美育不仅仅是对美的欣赏和追求,更是一种人格修养和全面发展的培养。

在蔡元培看来,美育可以育德,即通过美育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塑造其正确的伦理观念和行为品质。

他认为,美育不仅仅是一种审美情趣的培养,更是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道德修养和素质培养。

美育可以通过美的感染和影响来陶冶学生的情感和品格,让学生具备更加高尚的情操和行为准则。

而这种高尚的情操和行为准则正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蔡元培所强调的“美育育德”思想的重要内涵。

蔡元培认为,美育可以成为德育的有效途径,通过美的熏陶和感染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品格养成。

这种通过美育来育德的思想,不仅体现了蔡元培对美育的重视,更体现了对美育价值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蔡元培的“美育育德”思想,对当代教育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当前,我国正处于教育体制改革和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了当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而蔡元培的“美育育德”思想,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思路。

蔡元培的美感教育思想

蔡元培的美感教育思想

蔡元培的美感教育思想谈到蔡元培,人们往往会想到他是北大校长,但常常会疏忽他的一身二任的多重身份,不仅是“旧时代的进士,新时代的名誉博士”,而且是“晚清时期的翰林院编修,民国时期的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还是“清末的中西学堂监督,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人们经常会忆及他的“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但很难想到他的“以美育代宗教说”“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美术的起源”等振聋发聩的美育思想和教育实践。

今年时值蔡元培先生诞辰150周年,又恰逢其美育思想奠基100周年。

特撰文纪念他对中国现代教育方针和现代美育的奠基作用。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

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

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

1923年8月底起草的自书简历:蔡元培(年五十八岁。

一八六七年一月十七日生于中国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

一八九二年,中进士,为翰林院庶吉士。

一八九四年,任翰林院编修。

一八九八年,出京,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

一九○一年,任南洋公学(今名南洋大学)特班教习。

一九○二年,任爱国学社社长及爱国女学校校长。

一九○六年,任北京译学馆教习。

一九○七年,到德国柏林。

一九○八年,到莱比锡大学,进大学听讲。

一九一一年,革命军起,归国。

一九一二年,南京政府成立,任教育总长。

政府移北京,仍任教育总长,五月辞职。

九月,复到德国莱比锡大学。

一九一三年,四月回国。

九月赴法国。

一九一六年,回国。

一九一七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一九二一年,美国纽约大学赠名誉博士。

著作有《中学修身教科书》《中国伦理学史》《哲学大纲》《简易哲学纲要》《石头记索隐》等书。

美育哲学背景晚清的科举八股取士教育不仅不能培植国本,而且正在损凌国运。

蔡元培教育思想之于我省美育实践的启示

蔡元培教育思想之于我省美育实践的启示

特稿te gɑo省学校美育与艺术教育研究中心\王福阳蔡元培教育思想之于我省美育实践的启示21特稿te gɑo其一,深刻认识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要和紧迫性学校美育工作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我们深刻认识新时代学校美育价值和功能、地位与作用的实践依据和根本出发点。

福建是沿海开放经济强省之一,也是文化大省,其独特多样的艺术审美资源极为丰富,人文底蕴源远流长。

建设文化强省、坚定文化自信,教育是重要阵地,美育是重要渠道。

学校美育是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社会文明进步,实现创意创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前段时间刚结束的全省中小学艺术节中,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现场展示活动就是把艺术与劳动创新性、趣味性地结合起来。

前来参观的人潮挤满体育馆,参与度空前高涨。

这足以说明美育的独特魅力,以及公众对于美育的渴求。

其二,准确把握我省学校美育的现状与挑战近年来,全省学校美育改进、提升、提质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连续两年,我省的两位副省长都受教育部邀请,进京在全国美育会议上作典型经验交流。

2017年以来,省委省政府专项投入1亿元经费用于美育改进提升,虽然数额不多,但也实实在在地为“突破”磨刃壮行。

全省各地中小学美育工作风生水起,多地呈现出喜人的态势。

突破并不意味着到达,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相比,美育仍然是我省教育的薄弱环节,仍然是素质教育中亟待补齐的短板。

纵观全省美育发展现状,其薄弱主要体现在部分领导干部和校长们对改进美育工作认识不足、不全,改进作为不力、不均衡;短板在于美育教师尤其是农村美育教师缺口较大、质量不高,资源保障机制、评价机制尚未健全,没有标准可循。

学校美育由于太多的历史“欠账”,不可能一蹴而就,若是仅止于目前的“突破”而沾沾自喜,不思进取,则必将导致沉疴积弊,积重难返。

其三,扎实推进新时代我省学校美育的改革为进一步推进我省美育工作在新时代的改革提升,我们应认真研读《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及教育部与福建省人民政府签署的学校美育改革与发展备忘录等文件要求,逐条对照,精准施策,扎实推进。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总结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总结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总结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教育改革家,他对美育的思想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主张培养人民的审美能力和情感境界,强调美育的全面性和人本性,提倡将美育纳入教育体系,用美育推动社会进步。

以下是对蔡元培的美育思想的一个总结。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主张培养人民的审美能力和情感境界。

他认为,人只有具备审美能力才能够欣赏和理解美的艺术作品,并从中得到心灵的满足;而只有情感境界高尚的人才能够创造、体验、传播真正的美。

因此,蔡元培强调,教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高尚情感,使他们从小就能够欣赏美的事物,并能够用美的力量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强调美育的全面性和人本性。

他认为,美育不仅仅是美术教育,还包括音乐、文学、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

蔡元培主张将各种艺术形式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将其纳入学校的教育体系,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接受全面的美育教育。

此外,蔡元培还强调美育应该是人本性的,即将美育教育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相结合,使学生在接受美育教育的同时,也能够增强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和尊重。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提倡将美育纳入教育体系,用美育推动社会进步。

他认为,美育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具备艺术创造和欣赏的能力。

同时,美育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艺术批评能力,使他们能够做出独立和深入的思考。

蔡元培认为,美育教育不仅对个体的发展有益,也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通过美育教育,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审美水平,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推动社会的进步。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强调教育要注重实践。

他认为,美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能够将所学的美育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去。

因此,美育教育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创作力。

蔡元培主张,学生在学习美育的同时,应该有机会亲身参与各种艺术实践活动,例如创作、表演、演奏等,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和创造能力。

论蔡元培“美育育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论蔡元培“美育育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论蔡元培“美育育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蔡元培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其对教育事业的贡献被後世誉为“近代中国教育的泰斗”。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以“美育育德”为主旨,主张通过美育来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格。

他的这一思想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而且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本文就将从蔡元培“美育育德”思想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蔡元培“美育育德”思想的内涵1. 美育的特点蔡元培所倡导的美育并非仅仅指的是传统意义上的美术教育,而是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形式的艺术教育。

他认为,艺术的美应该是人格的美,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和素养,而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和装饰。

美育在蔡元培看来是一种全面的修养和人格的培养。

2. 德育的重要性蔡元培提出“美育育德”的思想,强调了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美育是一种根本的德育,只有通过美的陶冶才能够培养出人格高尚、情操优美的学生。

在他看来,美和德是密不可分的,只有融合了美和德的教育才能够真正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格蔡元培主张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格。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和素养。

通过美育育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审美、情感、意志、品质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提升,从而成为有道德情操和审美素养的人。

1. 培养综合素质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日益开放,当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再局限于知识水平,更加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

蔡元培“美育育德”思想所强调的全面发展,正是符合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创造力,能够使他们具备更全面的素养和优秀的综合素质。

2. 培养人文关怀在当代社会,经济利益、物质文明得到了重视,但也因此而忽略了对于人文关怀的培养。

蔡元培强调美育育德,不仅是要求学生具备审美情操和艺术修养,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对于人文、对于生命的尊重和关怀。

论蔡元培“美育育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论蔡元培“美育育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论蔡元培“美育育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蔡元培是近现代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美育育德”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蔡元培“美育育德”思想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蔡元培是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的倡导者和领导者,他提出的“美育育德”思想,主张在教育中注重培养人的美感和德性,以达到全面发展人的目的。

蔡元培认为,美、德和智相辅相成,是人格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成为教育的中心。

他主张,通过美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艺术修养,使他们具备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德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情操,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蔡元培的“美育育德”思想,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重要突破和创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德教育一直被看作是培养人的重要目标,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过分注重功利性和功利导向,使得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格养成受到一定程度的偏离。

蔡元培提出的“美育育德”思想,突破了传统教育的狭隘性和功利性,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彰显出其教育理念的前卫性和包容性。

蔡元培的“美育育德”思想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的功能不再仅限于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格魅力。

当前,人才的需求已经从单一的专业技能向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转变,这就要求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品德,使其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在当今信息时代,学生的审美情感受到越来越多样化和多元化的冲击,而德性的塑造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

教育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美育育德,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世界和社会,感知美的存在和塑造美好品格,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蔡元培的“美育育德”思想对提升国家软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如何提升国家软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论蔡元培“美育育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论蔡元培“美育育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论蔡元培“美育育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蔡元培(1868-1940)是中国近代教育家、思想家,也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主要倡导者之一。

他提出了“美育育德”思想,认为美育是育德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美德情怀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蔡元培的“美育育德”思想,不仅在当时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蔡元培“美育育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一、“美育育德”思想的内涵蔡元培在《论美育》中提出了“美育育德”的思想,他认为美育应该是教育的首要任务,才能培养出有品德的人。

在蔡元培看来,美不仅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操的体现。

在教育实践中,美育应该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通过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从而达到育德的目的。

二、“美育育德”的当代价值1. 提高审美素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更加迫切。

蔡元培的“美育育德”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美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更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怀,使学生更加懂得欣赏和创造美,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2. 培养道德情操当代社会的道德风气日益松弛,青少年的品德教育成为了社会的焦点。

蔡元培所倡导的“美育育德”思想,通过审美的过程,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在欣赏美的也能够懂得美的背后所蕴含的道德情怀,从而自觉遵循道德规范,做一个有品德的人。

3. 增强社会责任感当代社会需要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而“美育育德”思想正是培养这样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通过美育的过程,学生能够更加关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美育育德”思想的实践路径1. 优化教育内容当前我国的教育体系仍存在一些问题,缺乏审美教育的内容和深度,导致学生普遍缺乏审美能力和艺术情怀。

为了弘扬蔡元培的“美育育德”思想,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审美教育的力度,优化教育内容,拓展教育领域,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审美素养。

简谈蔡元培的美育思想

简谈蔡元培的美育思想

简谈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作者:马卫民来源:《山东青年》2020年第09期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和学者,早年曾积极参加过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

1902年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他被任为教育总长,发表了《对教育方针的意见》,1916年和任北大校长期间(1917—1926),在北洋军阀摧残新思想和进步刊物时,他力倡“学术公开,思想自由”,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文学与美术上现实派与理想派兼容并收”。

对当时正在萌芽的新思想起了扶植和保护的进步作用,对反对封建和活跃学术空气起了促进作用。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美育体系的创建者,几十年如一日,大力提倡、身体力行,积极实施。

他的美育思想,可以作为当时美育思想的代表。

同时,他在教育上所采取的便于发展美术教育的各项措施,在“五四”前后,尤其给后来的美术教育发展开辟了道路,因此蔡元培在近代中国美术教育史上起了积极和进步的作用。

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也可以说是我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

1968年联合国举行了纪念世界文化名人蔡元培的活动。

清末民初研究美学的有蔡元培、梁启超、王国维等人。

梁启超(1873—1929)从资产阶级的政治立场出发,吸取了欧美资产阶级思想,写了一些论述美育、美学方面的文章。

认为美是人类生活要素之最要者,他强调情感教育,认为“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就是艺术。

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

尤重小说的作用,认为“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

认为“一切物境皆幻境,惟心所造之境为真实”。

说人心境不同,所见其境绝异,然则天下岂有物境哉!但有心境而已,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美学思想,同时认为地理环境对精神文明的影响很大。

王国维(1877—1927)以叔本华的哲学为基础的唯心主义的美学观点,认为美和艺术是超功利的,可以超脱生活之欲带来的痛苦,使人易忘物我之关系,反对把艺术作为道德和政治的手段,主张保持艺术的纯粹性和独立性,并结合我国的教育现状,阐发他的美育思想,曾敦请清政府把美育纳入国家教育的轨道,清政府自顾不暇,哪有功夫管这些。

论蔡元培“美育育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论蔡元培“美育育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论蔡元培“美育育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蔡元培,字伯廉,号伯庸,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

他是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创立的南京临时政府首任教育总长,也是北京大学首任校长。

蔡元培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提倡美育育德的教育理念,在当代依然有着深远的价值。

蔡元培提出的“美育育德”思想,首先强调了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

他认为,美育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蔡元培在《论美育》一文中写道:“从人道教育和民族复兴之意义看来,美育是教育之灵魂。

基督教义中的亚当之罪祸,主要是感官;孔孟儒家之教化,主要强调君子的品格。

教育的目的在于陶造人,使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换言之,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在于人格修养。

而完人之美德,首在修养。

激发人格修养之源泉,就是美的修养” 可见蔡元培将美育与品德修养联系在一起,认为美育是教育的灵魂,是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手段。

“美育育德”还强调了美育和德育相结合。

蔡元培认为,美育和德育是相辅相成的。

美育可以提高人的思维境界和审美情趣,而德育则可以规范人的行为和品德修养。

美育与德育相结合,可以在人的身心两方面对人进行全面的教育。

他在《论美育与德育》中指出:“美育之于德育是必要的,德育有资而无美,其根基缺陷太多;类之美,其德乃成之耳。

” 可见蔡元培认为美育可以为德育提供必要的资料和条件,没有美的滋润,道德修养就会显得苍白无力。

“美育育德”思想强调了美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蔡元培不满足于单纯地培养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而是希望通过美育育德,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他在《论美育下篇》中提到:“美育先于一种有关精神、情感、审美论、精神艺术的学术纪律,辅以类即和集体生活中的美的因素。

” 可见他认为美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美育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和个性,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这正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

蔡元培所倡导的“美育育德”思想,在当代依然有着深远的价值。

林凤眠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坚定实践者

林凤眠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坚定实践者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年第4期林凤眠: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坚定实践者喻琴[摘要]林凤眠与蔡元培并无师承关系。

然而由于蔡元培提倡美育,并且慧眼识才,推荐并支持林凤眠出长北京艺专和杭州艺专的校长,所以使他在中国高等美术教育方面获得了崭露头角的机会。

林凤眠在主长两校期间,又能坚定地贯彻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从而为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预留了火种和希望。

这两人的交往和思想的传承,合构成一段不宜忘却的历史,或可对当今的美术教育提供某种借鉴。

[关键词]美育北京艺专杭州艺专美术教育林凤眠(1900~1991),广东梅县人。

早年赴法勤工俭学,结识蔡元培。

他先后肄业于里昂美术学校、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巴黎迪戎美术院和巴黎美术院,作品参加了巴黎“万国博览会”的展出,声名鹊起。

1925年归国后,历任北京美专、杭州艺专校长,尽力践履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他的后半生历经坎坷,并渐归于无闻,然而他却能将蔡元培的美育思想融化在血液之中,反映在艺术作品之上。

一、蔡元培的美育思想要介绍林凤眠的美育实践,首先须扼要了解蔡元培的美育思想。

美育为“美感教育”的简称。

王国维虽提倡较早,然而却是由于蔡元培的努力,才将其列入了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并对其后的美术教育或艺术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舒新城认定,蔡元培为中国提倡美育“唯一的中坚人物”。

[1]P1571930年,蔡元培应邀为《教育大辞书》撰写“美育”辞条。

在此,他给美育作出了较为严谨的定义:“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若就广义教育的目的而言,“在使人人有适当之行为,即以德育为中心是也”。

至于德育的施行,除“赖智育之助”外,还须仰仗美育:“又一方面,不顾祸福,不计生死,以热烈之感情奔赴之;凡与人同乐、舍己为群之德,属于此类,赖美育之助也。

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2]P490概而言之,“凡道德之关系功利者”,因其关乎知识,故属智育;而“道德之超越功利者”,因其伴乎情感,故属美育。

论蔡元培“美育育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论蔡元培“美育育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论蔡元培“美育育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蔡元培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文化名人,他的“美育育德”思想是他长期教育实践和探索的结晶,也是他对中国教育的独特贡献。

本文将从蔡氏“美育育德”思想的内涵、意义和当代价值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美育育德”是蔡元培教育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1. 美育:通过美的学习和欣赏,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认知,从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增强对美的追求和欣赏。

2. 育人:培养学生的品德、智力、体魄等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具有高度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的优秀人才。

3. 德育: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信仰和从善如流的品德。

1. 对当时中国教育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蔡元培深刻认识到“以科举取士,不问其德行品德”,这种教育模式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

他提出并倡导以“育德为先”的教育理念,反对教育功利化,使中国教育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2. 对塑造优秀人才的培养理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蔡元培强调“美、育、德”三者的统一和整合,意在使学生在接受美的熏陶和磨练气质的同时,逐步形成自己的品格和道德观,形成“博学谨慎,明达笃实”的学术风格和“温润如玉,谦虚好学”的道德风范。

3. 对推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有着深远的启示。

蔡元培重视传承和发掘中华传统文化,推崇华夏文明,提倡汲取西方文化之长,沉淀自己的文化内涵,这种跨文化的文化自信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开展素质教育,强调育人的全面性和人文性。

当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倡导“以德育人”,从品格修养入手,一方面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推行美育,引导学生接受各类优秀文化创作的启迪;另一方面设置多样化的活动和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道德、能力素养,实现在素质教育方面的多元化与全面化发展。

2. 保护文化遗产,挖掘文化价值,为民族文化创新提供新思路。

近年来,中国全力打造文化强国,强调文化自信,推动民族文化与当代艺术相融合,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为社会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论蔡元培“美育育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论蔡元培“美育育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论蔡元培“美育育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蔡元培是中国现代教育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对美育育德的思想对其时代影响深远,而且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蔡元培的“美育育德”思想强调了美育在德育中的重要地位。

他认为,对于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来说,美的教育具有特殊的作用。

美育能够培养人的审美情操、启发人的思维和创造力,同时也能够培养人的情感和文化素养。

从根本上说,蔡元培认为美育能够使人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

蔡元培的“美育育德”思想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美育可以提升个体的审美素养。

在现代社会,审美能力和素养是非常重要的素质,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欣赏艺术、文化和美好的事物。

美育的培养可以锻炼人们的感知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欣赏美的场景,并且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的审美观。

美育还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美育不仅仅是对艺术和美的追求,更是一个融合了情感、文化、哲学和思想的学科,能够培养人的综合素养。

通过接触艺术和美的教育,人们可以得到情感的满足和启发,使自己在思想、情感和审美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美育还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艺术是一种通用的语言,能够跨越国界和文化差异,让人们相互理解和沟通。

通过欣赏和创作艺术作品,在艺术活动中交流和合作,人们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和认识,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美育也可以培养人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艺术是创造力的表达,通过艺术的教育,人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艺术的创造过程需要培养人们的想象力、创新力和表现力,这些能力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个体和团体都是非常重要的。

蔡元培的“美育育德”思想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美育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的教育,更是一种培养人的德育的方式。

通过美育的培养,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培养全面发展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同时也能够培养创新和创造能力,为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我们有必要继续弘扬和发展蔡元培的“美育育德”思想,让更多的人受益,并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以美育代宗教蔡元培教育哲学研究

以美育代宗教蔡元培教育哲学研究

以美育代宗教蔡元培教育哲学研究一、本文概述《以美育代宗教蔡元培教育哲学研究》这篇文章是对蔡元培先生教育哲学思想的一次深入研究,特别是他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的理念。

蔡元培,作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理念的内涵、背景、实践及其在现代教育中的意义。

本文将首先概述蔡元培的教育哲学思想,包括他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以及他对教育与社会、个人发展的关系的看法。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以美育代宗教”这一理念的产生背景,包括当时的社会环境、教育背景以及蔡元培个人的思想历程。

然后,我们将分析这一理念的具体内涵,包括美育的定义、美育与宗教的关系以及美育如何能够代替宗教在社会和个人发展中的作用。

本文还将介绍蔡元培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做法,如何通过美育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审美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我们也将评价这一理念在现代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它如何影响和指导现代教育实践。

我们将对蔡元培的教育哲学思想进行总结和评价,指出其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贡献,同时也将探讨这一理念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二、蔡元培的教育哲学思想蔡元培,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杰出人物,他的教育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邃的理论内涵。

他坚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美育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

在蔡元培看来,美育不仅仅是艺术教育,更是一种情感教育、人格教育和人生观教育。

蔡元培认为,美育能够陶冶性情,提升人格。

他强调,美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欣赏美、创造美,人们可以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培养出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因此,他主张在学校教育中加强美育的比重,让学生在接触和欣赏各类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提升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蔡元培也看到了美育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积极作用。

他认为,美育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论蔡元培“美育育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论蔡元培“美育育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论蔡元培“美育育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世纪初,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提出了“美育育德”的教育思想。

他认为,美育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教育,更是一种涵养人性、陶冶情操、培养道德的教育方法。

这一思想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并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美育育德”思想中的“美育”是指对人的艺术素质进行培养,包括对音乐、绘画、雕塑、书法等艺术的学习,通过欣赏、创作等方式,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以及审美能力,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欣赏艺术、了解艺术、创造艺术。

通过美育的学习,人们能够接受社会化教育,培养出良好的品德和情操,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另一方面,“美育育德”思想中的“育德”,则是指通过美育来培养人的道德思想和品质。

蔡元培认为,美育的培养作用是全方位的,通过美育的学习,可以让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良心和情感,进而使人们产生对道德、对生命、对自然和对别人的关怀和尊重。

因此,美育育人的道德和品质,也是“美育育德”思想的重要方面。

“美育育德”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当代价值。

在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美学和生活品质。

以“艺术教育”为主旨的“美育育德”,不仅可以让人们拥有更高的审美品位和生活品质,还可以让人们培养高尚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美育育德”思想也可以应用到其他教育领域中,比如“科学教育”,提升人们的科学知识与科学素养,以及“文化教育”,加深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让人们在各个领域都能够受益。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及其在北京大学的践行_梁柱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及其在北京大学的践行_梁柱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及其在北京大学的践行梁 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1)摘 要:强调美学在学校教育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

他从教育方针的层次上,形成了德、智、体、美四育并重的教育思想。

他把美育又称作美感教育,使之激发、陶冶和完美人的高尚感情,达到美与善的和谐的统一。

他认为人具备高尚的思想情操,即健全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就能够有探求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所以主张科学与美术并重,认为两者是相互补充和相互推进的,同为新教育之要纲。

蔡元培积极倡导美育,不仅是为共和培养健全人格的人才,而且也体现他对社会进步的关注。

他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和“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就是针对时弊的、有积极意义的进步主张。

关键词:蔡元培;美育;北京大学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03)06-0005-07收稿日期:2003-09-08作者简介:梁 柱(1935— ),男,福建省福州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在中外教育史上,美育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早在周朝的贵族教育中就以六艺分门别类,乐居礼后,占第二位。

春秋之后,作为整体的乐开始分化。

孔子曾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这时乐与诗、礼鼎足三分。

《墨子·公孟》中也有“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之说。

这些都可以归于美育的范畴。

诚然,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轫于18世纪中叶的德国,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传入我国。

早在辛亥革命前,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时,于莱比锡大学“讲堂上既常听美学、美术史、文学史的课,于环境上又常受音乐、美术的薰习,不知不觉的渐集中心力于美学方面。

尤因冯德讲哲学史时,提出康德关于美学的见解,最注意于美的超越性与普遍性。

就康德原书,详细研读,益见美学关系的重要”。

他是我国留学生中第一个注重学习和研究美感教育的,也是国内较系统地研究和介绍西方美学的一位重要学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及其在北京大学的践行梁 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1)摘 要:强调美学在学校教育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

他从教育方针的层次上,形成了德、智、体、美四育并重的教育思想。

他把美育又称作美感教育,使之激发、陶冶和完美人的高尚感情,达到美与善的和谐的统一。

他认为人具备高尚的思想情操,即健全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就能够有探求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所以主张科学与美术并重,认为两者是相互补充和相互推进的,同为新教育之要纲。

蔡元培积极倡导美育,不仅是为共和培养健全人格的人才,而且也体现他对社会进步的关注。

他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和“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就是针对时弊的、有积极意义的进步主张。

关键词:蔡元培;美育;北京大学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03)06-0005-07收稿日期:2003-09-08作者简介:梁 柱(1935— ),男,福建省福州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在中外教育史上,美育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早在周朝的贵族教育中就以六艺分门别类,乐居礼后,占第二位。

春秋之后,作为整体的乐开始分化。

孔子曾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这时乐与诗、礼鼎足三分。

《墨子·公孟》中也有“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之说。

这些都可以归于美育的范畴。

诚然,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轫于18世纪中叶的德国,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传入我国。

早在辛亥革命前,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时,于莱比锡大学“讲堂上既常听美学、美术史、文学史的课,于环境上又常受音乐、美术的薰习,不知不觉的渐集中心力于美学方面。

尤因冯德讲哲学史时,提出康德关于美学的见解,最注意于美的超越性与普遍性。

就康德原书,详细研读,益见美学关系的重要”。

他是我国留学生中第一个注重学习和研究美感教育的,也是国内较系统地研究和介绍西方美学的一位重要学者。

在1928年舒新城编的《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一书中,则称他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提倡美感教育的“惟一的中坚人物”,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而美育一词,也是蔡元培由德文 sthetische Erziehung 意译出的,并为教育界所认同。

从而,使美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蔡元培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总是把他的美学思想和艺术观汇入到自己的美育实践中,并加以积极地推广。

蔡元培是近代中国美育的倡导者和奠基者,他在这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首先,他把美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五大宗旨之一,在教育方针上确立了美育的地位。

民国成立后,蔡元培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

在此期间,他着手改革封建教育制度,仿照西方资产阶级的教育制度,建立起我国近代的教育体制。

他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中,把清末学部制定的忠君、尊孔、尚武、尚公、尚实五项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旨,改成为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项,删去了违背共和政体和不合信仰自由原则的忠君、尊孔两项教育宗旨。

他强调新的五项教育宗旨中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坚,并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作为公民道德教育的纲领。

他重视世界观教育,即开设哲学课程,目的兼采周秦诸子、印度哲学及欧洲哲学,以打破二千年来墨守孔学的旧习;同时,他又主张以美感教育作为世界观第40卷第6期2003年11月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Peking U niversity (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Vol .40,No .6Nov .2003教育的重要内容,以破除人生为小己所役、一切事功以自利为前提的弊害,达到超利害、忘人我、利国福民的境界。

他认为这五项宗旨相辅相成,都是“养成共和健全之人格”所需要的。

从这时起,美育成为国民教育的一个宗旨,付诸实施。

蔡本人为此作了很大努力,如在各级学校开设美学课程,创办美术、音乐的专门学校等。

1920年他在北京大学校长任内进一步提出:“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

这四项是一样重要,不可放松一项的。

”[1]1922年他在《美育实施的方法》一文中又指出:“我国初办新式教育的时候,提出体育、智育、德育三条件,称为三育。

十年来,渐渐的提到美育,现在教育界已经公认了。

”这显然是从教育方针的层次上说的,形成了“四育”并重的教育思想。

其次,在学校教育中,强调了美育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大力提倡美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

他认为:“教育的方面,虽也很多;他的内容,不外乎科学与美术。

”[2]“文化进步的国民,既然实施科学教育,尤要普及美术教育。

”[3]他把美育作为德育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并且为了强调美育的重要,又把它和德、智、体诸育并列而称之为“四育”,认为这是培育“健全的人格”所不可偏废的。

蔡元培把美育又称作美感教育,是要通过美感教育,激发、陶冶和完美人们的高尚感情,达到美与善的和谐的统一。

他曾对美育及其作用作了这样的解释:“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

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溪厚,有待于陶养。

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

”后来他为《教育大辞书》撰写的美育条目中,对美育作了如下定义:“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他认为,“顾欲行为之适当,必有两方面之准备:一方面,计较利害,考察因果,以冷静之头脑判定之,凡保身卫国之德,属于此类,赖智育之助也。

又一方面,不顾祸福,不计生死,以热烈感情奔赴之,凡与人同乐,舍己为群之德,属于此类,赖美育之助者也。

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对美育的特点和作用作了合乎实际的阐释。

蔡元培重视美育,是因为他认为通过美育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即以纯粹的美育,激发、陶冶人们的感情,使之有高尚纯洁的情操。

他曾用“超功利”的美学观点,试图说明通过美育,能够使人们达到这样一种超脱现实的精神境界,即“提起一种超越利害的兴趣,融合一种划分人我的僻见,保持一种永久平和的心境”[3]。

在阶级社会的现实中,这自然只是一种梦幻,但如果脱去这种唯心主义的神秘外衣,那么,具有潜移默化作用的美感教育,却确是能够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如蔡元培所说不因“见小利,急近功”而“失节堕行”,不因几次挫折而颓废以至厌世,使人具有远大的抱负和进取的精神。

同时,他认为美育也是促进科学发展的一种原动力。

蔡元培主张科学与美术并重,认为两者同为新教育之要纲,这就是说,智育和美育应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和相互推进的。

他曾以“要透彻复杂的真相,应研究科学;要鼓励实行的兴会,应利用美术”[3]来说明科学和美术之间的关系。

他以为人们具备了上述高尚的思想情操,即健全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就能够有探求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

这正如他所说的“有了美术的兴趣,不但觉得人生很有意义,很有价值;就是治科学的时候,也一定添了勇敢活泼的精神”[4]。

他还认为美育可以革除人们的不良习俗,给人以正当有益的娱乐,以提起治学的兴会。

他说:“常常看见专治科学,不兼涉美术的人,难免有萧索无聊的状态。

”这使有些人借低劣的娱乐作消遣,有些人甚至产生厌世的思想,他们“不但对于自己毫无生趣,对于社会毫无爱情;就是对于所治的科学,也不过`依样画葫芦',决没有创造精神”。

[4]总之,蔡元培热切希望国家富强,使中国“参加于世界学术之林”,因而他要通过美育培养学生具有创业的志向、冒险的精神和始终如一的事业心。

再次,蔡元培一生致力于科学教育和美感教育,都同他的革命民主主义立场和救国目的相联系。

他积极倡导美育,不仅是为共和培养健全人格的人才,而且也体现他对社会进步的关注。

他在美育上的两个进步主张,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其一,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

以美育代宗教,是蔡元培美育思想和教育思想的一个重6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 要方面,也是他针对封建迷信观念和帝国主义利用宗教进行侵略活动而提出的一项进步主张。

早在1916年,蔡元培就针对当时甚嚣一时的“以孔教为国教”的谬说,提出“宗教为野蛮民族所有,今日科学发达,宗教亦无所施其技,而美术实可代宗教”的看法。

1917年,他正式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

他指出宗教是人类蒙昧时代的产物,“迨后社会文化日渐进步,科学发达,学者遂举古人所谓不可思议者,皆一一解释之以科学”。

他认为“无论何等宗教,无不有扩张己教,攻击异教之条件”。

他特别指出一些宗教家“甚至为护法起见,不惜于共和时代附和帝制”,即以“宗教为之累”的明显例证。

他反复强调美育的重要功能就是陶养人的高尚情感,如果美育和人的情感都依附于宗教,就会受到它的毒害。

他说:“美育之附丽宗教者,常受宗教所系,失之陶养之作用,而转以激刺感情”,“产生褊狭性,误人深矣”。

他指出:“鉴激刺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如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

”[5]蔡元培除了为反对宗教愚昧和发扬科学而提倡美育外,还特别针对当时复古派要组织孔教的企图,明确表示反对以任何宗教形式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这些都反映了蔡元培要求解放思想、发展个性的民主精神。

1922年前后,在上海由一些教会学校出身的人发起了一个所谓“基督教学生运动”,并在北京设立临时全国总部。

这个运动的发起,按他们自己的说法,是因为“五四以后一般天真的莘莘学子多被卷入了战争的漩涡,有的更中了马列邪说之毒,时闹学潮,走入歧途”。

他们表示要“以基督化品格的青年”,“去改造社会风气”。

[6]其反动政治目的是十分显然的。

他们和国际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势力相勾结,决定于1922年在北京清华大学召开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第十三次大会。

蔡元培对宗教势力插足学校深不以为然,他曾就此事提出:“今年忽然有一个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要在中国的清华学校开会,为什么这些学生,愿意带上一个基督教的头衔?为什么清华学校愿给一个宗教同盟作会场?是大不可解。

”[7]这首先引起上海进步青年的反对,组织了“非基督教学生同盟”。

接着,北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也决定以会员个人的名义发起非宗教运动,于是北大等一些学校学生和各界人士联合组织了“非宗教同盟”。

这次非宗教运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蔡元培等一些社会名流也加入了这个组织,并被推举为同盟干事。

这时,蔡元培仍积极贯彻他的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

1922年3月,在他发表的《教育独立议》一文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大学中不必设神学科,但在哲学科中设宗教史、比较宗教学等;(二)各学校中,均不得有宣传教义的课程,不得举行祈祷式;(三)以传教为业的人,不必参与教育事业。

[8]大学不设神学科,学校不得宣传教义与教士不得参与教育,是他反对宗教干涉教育的三项重要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