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者-共工与颛顼(zhuān-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复习过程

合集下载

共工怒触不周山,阅读答案

共工怒触不周山,阅读答案

共工怒触不周山,阅读答案篇一: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复习题及答案一、原文、译文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往北去大湖喝水。

还没到大湖,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丢弃他的手杖,(手杖)化成桃林。

二、文学常识积累1、出处:《山海经》;《山海经》是我国古代地理著作,共18篇,《夸父逐日》体裁是神话。

三、重点字词解释。

(1)夸父逐日(追赶太阳;)(2)与日逐走(竞跑、赛跑)(3)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4)欲得饮:想要(5)饮于河(于,到)(河,黄河)(6)河渭不足(黄河、渭水)(7)北饮大泽(向北、“去北方”;大湖)(8)未至(到达)(9)道渴而死(在半路因口渴而死)(10)道渴而死(道,“在半路上”而,表修饰)(11)弃其杖(弃,遗弃;其,他的)(12)化为邓林(即桃林)四、成语1、“夸父逐日”是一个成语,现在多比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五、课文理解中心思想(整体把握)(文章主旨)(怎样认识神话主题?):《夸父逐日》记叙了夸父逐日的故事,表现了夸父逐日的无比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大自然、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斗志。

.六、内容填空题原文回答:1、夸父虽死,但仍为人类造福的句子是:弃其杖,化为邓林。

2、表明夸父逐日口渴后的做法的句子是: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3、表明夸父逐日的结果的句子是:未至,道渴而死。

4、本文以丰富的想象引入深思,表现最突出的句子是:弃其杖,化为邓林。

七、开放性1、夸父是一位怎样的人物?你如何理解(怎样认识)这一人物形象?答:夸父是位神奇的人物,他是一位善于奔跑的巨人,与太阳“逐走”。

夸父有明确追求,他勇敢、执着;有理想、有抱负、有牺牲精神、甘为人类造福。

这一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夸张的浪漫主义色彩。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导学案及答案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导学案及答案

25.?短文两篇?导学案设计:龙的故土【学习目标】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重点】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2.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和理解作品形象的精神品质。

【自主预习案】2、给加点字词注音。

夸父〔〕颛顼〔〕〔〕水潦〔〕1、?山海经??淮南子? 神话2、kuā zhuān xū lǎo第一课时【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

女娲造人的故事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播放?夸父逐日?flash动画,请一个学生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动画片〔夸父逐日〕。

今天,我们就来拜读文言作品?夸父逐日?,相信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朗读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效果。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读一读原文〔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节奏。

(2)、学生反复朗读。

要求读顺句子。

〔3〕、展示朗读〔二〕、嚼一嚼字词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师生交流。

〔1〕、逐走:〔2〕、欲得饮:〔3〕、饮于河:〔4〕、大泽:〔5〕、邓林:竞跑,赛跑。

想要黄河大湖桃林。

〔三〕、说一说译文学生口头翻译课文。

〔同桌交流〕加深理解。

〔四〕、品一品文句1、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2、怎样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

〞明确: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不仅表现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昔者,共工与颛顼(zhuān 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 …

昔者,共工与颛顼(zhuān 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 …

共工:英雄?恶凶?湖北襄阳市三十二中王辉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这篇出自《淮南子·天文训》的《共工怒触不周山》被选编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5课《短文两篇》中,这一单元以探险为主题,歌颂人类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在教学参考和众多资料中,对共工的形象,是这么评价的:一位能改变天地日月星辰的英雄形象,具有勇敢、坚强,敢于斗争,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

然而《共工怒触不周山》一文详细述说的是怒触不周山的结果——天崩地裂,至于怒触不周山的原因和经过只有一句“共工与颛顼争为帝”,二人为何争帝?争帝的意义何在?这应该是评价共工这一形象的关键所在。

但仅凭这一句就能共工的形象界定得那么伟大,笔者认为很难令人信服。

共工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共工是炎帝的后裔,据《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袄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

”宋罗泌《路史、后纪二》注引《归藏·启筮》:“共工人面蛇身朱发。

”相传共工为水神。

《左传·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

那么共工为什么与颛顼争为帝呢?传说共工是炎帝的后裔,而颛顼是黄帝的后裔,炎黄大战,曾以炎帝败北告终,炎帝势力被大大削弱,而作为子孙的共工,敢与颛顼争为帝,可以说是一种勇敢,可这种“勇敢、敢于斗争”的评价,浸透了太多的权利之争的味道。

又有传说这样描述:颛顼接掌宇宙统治权后,专横跋扈,毫不顾惜人类,同时也用强权压制其他派系的天神,以至于天上人间,怨声载道。

共工见时机成熟,约集心怀不满的天神们,决心推翻颛顼的统治。

几经厮杀,共工部下损失殆尽,共工辗转杀到西北方的不周山下,身边将士所剩无几。

他举目望去,不周山奇崛突兀,顶天立地,挡住了去路,他知道,此山其实是一根撑天的巨柱,是帝颛顼维持宇宙统治的主要凭藉之一。

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及翻译

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及翻译

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及翻译出处:《淮南子》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触:碰、撞。

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载:“大荒之隅,存有山而相左,谓之不周。

”昔者:从前。

而:表中思宗。

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为:搞。

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挂地的绳子断了。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

维,绳子。

绝,断。

倾:弯曲。

西北: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北。

安远:移动。

焉:兼词,与“于是”或“于此“相当,文中译为“这,这里”。

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

连天,积水。

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

故:所以。

归:汇集。

绝:割断。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着大地的绳索断了。

(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泥沙都朝东南方向流去。

共工,炎帝裔。

据《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后纪二》注引《归藏·启筮》:“共工人面蛇身朱发。

”据说共工为水神。

《左传·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

《列子·汤问》:“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颛顼,黄帝之裔(《山海经·海内经》)。

故此战实为黄炎战争之继续)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处什工与颛顼之战。

《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此战又或误为共工与高辛(《淮南子·原道》),神农(《雕玉集·壮力》),祝融(《史记·迁调三皇本纪》),女娲(《路史·太吴纪》)争夺战。

《共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共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共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著名的上古神话传说。

共工,又称共工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掌控洪水。

在中国先秦古书《列子·汤问》中记载,传说共工素来与颛顼不合,发生惊天动地的大战,最后以共工失败而愤怒地撞上不周山而告终。

作品原文共工怒触不周山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作品注释1、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2、触:碰、撞。

3、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4、昔者:从前。

5、而:表顺承。

6、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7、为:做。

8、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挂地的绳子断了。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

维,绳子。

绝,断。

9、倾:倾斜。

10、西北: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北。

11、移:移动。

12、焉:兼词,与“于是”或“于此“相当,文中译为“这,这里”。

13、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

潦,积水。

14、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

15、故:所以。

16、归:汇集。

17、绝:断。

作品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着大地的绳索断了。

(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泥沙都朝东南方向流去。

作品翻译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

(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阅读理解(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共工怒触不周山翻译、解析

共工怒触不周山翻译、解析

共工怒触不周山未知:佚名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

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道路上的流水尘埃都在这里汇集。

注释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触:碰、撞。

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昔者:从前。

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挂地的绳子断了。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

维,绳子。

绝,断。

焉:文中译为“这,这里”。

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

潦,积水。

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

历史真相实际上剥开神话的外衣,我们发现共工和祝融都说是两个部落,共工氏部落负责水文地理和治理水利,而祝融氏负责火事管理。

由于炎皇神农时期地球处于冰河时期,那时水灾不明显。

到了颛顼大禹期间,冰河期已经过去,气候变热,冰川消融,大地开始不断发大水,而有经常暴雨不断。

作为负责水事管理的共工氏,首领颛顼认为是共工氏的责任,因此把滔天不断的洪水怪于共工氏,便下令诛杀共工氏,这边有战争的可能。

然而杀了共工,水患依然不断,到了尧帝继位,水患依然不断,大雨依旧经常下个不停,于是乎尧帝也下令继续追杀共工氏族之人,而祝融氏正是追杀共工氏的执行者。

杀戮再继续,暴雨和洪水依旧不停止。

大禹的父亲鲧被尧帝派去治理水患,修堤堵水九年未果,被杀。

公元前4128年舜帝即位,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理水患,并彻底诛杀共工氏族之人。

禹改变了治水方法,运用准绳和规矩,带领族人凿开了龙门和伊阙,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挖通了九条河,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
资料之一
共工,中国古代神话中 的天神。为西北的洪水之神, 传说他为兴修水利,与黄帝 族的颛顼发生战争,不胜, 怒而头触不周山,使天地为 之倾斜。后为颛顼诛灭。
• 资料之二 颛顼,五帝之一。
“五帝”指的是黄帝和他 以后的颛顼、帝喾、尧、 舜这五个部落联盟领袖, 他们被古代的历史学家尊
称为 "五帝"。
读一读:看看如何断句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
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
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
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
归焉
lǎo
• 注:共工与颛顼均为人名。
zhuānxū
读一读:注意合理停顿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天柱折, 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为生民请命,向强权说不, 以血肉之躯挑战自然的伟力, 需要的是勇气与胆识。既然 山不周全,水不利民,你用愤 然一触,让天地失色,令山河 改容。伟哉共工,成也英雄, 败也英雄。
背一背:抓住记叙要点
时间\人物\事件 结果 影响
读一读:注意句式整齐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天柱折, 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地陷 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解一解:疏通文章大意
昔(从前 )者,共工与颛顼争 为帝,怒而触(撞击 )不周之山, 天柱折,地维绝( 断 )。天倾西北, 故( 所)以日月星辰移焉(焉,相当
于“于之” ,向这里的意思。 );地
填一填:记住这些先民
———开天 ———触山 ———补天 ———移山
填 ——— 海 ———射日 ———奔月
———钻木取火
填一填:记住这些先民
———开天 ———触山 ———补天 ———移山

屈原《天问》原文

屈原《天问》原文

屈原《天问》原文译文及注释篇一译文请问远古开始之时,谁将此态流传导引?天地尚未成形之前,又从哪里得以产生?明暗不分浑沌一片,谁能探究根本原因?迷迷蒙蒙这种现象,怎么识别将它认清?白天光明夜晚黑暗,究竟它是为何而然?阴阳参合而生宇宙,哪是本体哪是演变?天的体制传为九重。

有谁曾去环绕量度?这是多么大的工程。

是谁开始把它建筑?天体轴绳系在哪里?天极不动设在哪里?八柱撑天对着何方?东南为何缺损不齐?平面上的九天边际,抵达何处联属何方?边边相交隅角很多,又有谁能知其数量?天在哪里与地交会?黄道怎样十二等分?日月天体如何连属?众星在天如何置陈?太阳是从旸谷出来。

止宿那么在蒙汜之地。

打从天亮直到天黑,所走之路究竟几里?月亮有着什么德行,竟能死了又再重生?月中黑点那是何物,是否兔子腹中藏身?神女女岐没有配偶,为何能够产下九子?伯强之神居于何处?天地瑞气又在哪里?天门关闭为何天黑?天门开启为何天亮?东方角宿还没放光,太阳又在哪里匿藏?鲧既不能胜任治水。

众人为何将他推举?都说没有什么担忧,为何不让试着做去?鸱龟相助或曳或衔,鲧有什么神圣德行?治理川谷也见功绩,尧帝为何对他施刑?将鲧长久禁闭羽山。

为何三年还不放他?大禹从鲧腹中生出,治水方法怎样变化?接手先人未竟事业,终使父亲遗志成功。

为何继承前任遗绪,他的谋略却不相同?洪水如渊深不见底。

怎样才能将它填塞?天下土地肥瘠九等,怎样才能划清楚白?应龙如何以尾画地?河海如何流通顺利?鲧是什么使他意乱?禹是什么使他事成?水神共工勃然大怒,东南大地为何侧倾?九州大地如何安置?河流山谷怎样疏浚?东流之水总不满溢,谁知这是什么原因?东西南北四方土地。

哪边更长哪边更多?南北顺量比拟狭长,长出地方又有几何?昆仑山上玄圃仙境,它的尾部又在哪里?山中还有增城九重,它的高度又有几里?昆仑山的四面门户,什么人物由此出入?西北两面大门敞开,什么气息通过此处?太阳光芒哪儿不到?烛龙又能照耀何方?羲和还没御日出行,假设木之花为何放光?什么地方冬日长暖?什么地方夏日长寒?哪儿又有岩石成林?什么野兽会发人言?哪儿有着独角虬龙,以熊为妇游牝沉着?雄的虺蛇九个头颅,来去迅捷生在何处?不死之国哪里可找?长寿之人持何神术?萍草蔓延根茎盘错,枲麻长在哪儿开花?一条长蛇吞下大象,它的身子又有多大?黑水之地玄趾之民,还有三危都在哪里?延年益寿得以不死,生命久长几时终止?奇形鲮鱼生于何方?怪鸟魁堆长在哪里?后羿怎样射下九日?日中之乌如何解体?大禹尽力成其圣功,降临省视天下四方。

共工怒触不周山翻译简短

共工怒触不周山翻译简短

1.共工怒触不周山 ,简单的翻译,简单的翻译,,简单的翻译,简单原文昔者,共工与颛顼(zhuān 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翻译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部落首领,(共工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太阳月亮星星向西北方向移动;地向东南方向塌陷,所以江湖流水泥沙都往东南方向汇集。

请采纳,谢谢2.《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翻译是什么翻译: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皇帝,(共工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道路上的流水尘埃都在这里汇集。

字词解释;①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共工怒触不周山②触:碰、撞。

③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 ④昔者:从前⑤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⑥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挂地的绳子断了。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

维,绳子。

绝,断。

⑦焉:文中译为“这,这里” ⑧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

潦,积水。

⑨尘埃:尘土,沙子,这里指泥沙。

⑩为:做,动词3.《淮南子·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翻译要直译,越详细越好.急用《共工触怒不周山》(《淮南子·天文》.《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王(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触:碰,撞.不周山:传说中的一座大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拴挂),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焉:代词兼语气词,与“于是”或“于此”相当);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潦:积水.水潦,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归:归向,这里指流向).。

七年级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范例3篇

七年级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范例3篇

七年级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范例3篇下面是为大家准备好的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七年级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范例3篇一◆教学目标:? 1.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掌握*的主旨,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 2. 在朗读与翻译课文的基础上,大胆想象,进行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正确认识人物形象,充分把握*主旨,学习古代英雄人物的优良品质,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 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 整体感知*内容,理解*的主旨,全面分析人物形象。

3. 引导同学合理想象,培养其创新精神。

4.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

神话作为其中一种文学形式,源远流长,璀璨夺目。

它不仅传承了华夏文明,更营养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中国的神话世界,感受其独特魅力。

2. 介绍神话的相关知识。

神话是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

在古代,人们由于受生产力的限制,不能科学地解释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于是就凭借自己的主观想象,编造了许多神话故事,以此反映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所以,神话作品通常具有超现实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特点。

3. 同学们都知道神话英雄夸父,那一片泽被后人的桃林正是他的手杖化成。

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反映出我国境内河水东流的自然现象,那这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想象力丰富的古人又把这种现象归结到谁的身上了呢?正是咱们接下来要认识的共工。

二、基础知识1.请同学介绍:《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2. 检查预习情况。

【采用轮流回答方式,全面检查】字音:颛顼(zhuān xū)、倾(qīng)、潦(lǎo )、埃(āi )听范文跟读,同学朗读,师生纠音,齐读课文。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复习要点及练习(含答案)免费使用,大家共享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复习要点及练习(含答案)免费使用,大家共享

《短文两篇》复习要点及练习————《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之一《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

夸父:古代神话人物。

《山海经》作者不详,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一、掌握如下字词。

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盘盂.()沧.沧凉凉()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抄写一遍)逐日:追赶太阳。

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逐走:竞跑,赛跑。

饮于河..(到)(黄河)未至.(到达)道渴而.死(表修饰)弃其.杖(他的)化为邓林..(桃林)【整体把握】《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

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

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夸父是一位十分神奇的人物。

他是一个善于奔跑的巨人,他与太阳“逐走”。

他口渴如焚,虽然接连喝干了黄河和渭水两条大河,仍不解渴,又赶往大泽,终于没来得及喝大泽的水而渴死。

他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还能为人类造福。

夸父敢与太阳决一高低,可以奔驰于天地,可以饮干大河大江,可以化手杖为桃林,真是气概非凡,本领非凡。

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这篇神话对后世影响很大。

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或“夸父追日”“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如陶潜《读山海经》诗有“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句,柳宗元《行路难》诗有“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句。

有时也用“夸父逐日”来比喻不自量力,但这是从消极方面理解这个神话,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二、课文内容学习。

1、这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

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

共工怒触不周山

共工怒触不周山

共工怒触不周山刘安〔两汉〕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及注释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

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道路上的流水尘埃都在这里汇集。

注释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触:碰、撞。

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昔者:从前。

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挂地的绳子断了。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

维,绳子。

绝,断。

焉:文中译为“这,这里”。

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

潦,积水。

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

▲思考(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

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

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

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

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

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4)尾声:借助神话解释了人类的远古时代对大自然的困惑,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手法赋予浪漫主义色彩。

▲历史真相实际上剥开神话的外衣,我们发现共工和祝融都说是两个部落,共工氏部落负责水文地理和治理水利,而祝融氏负责火事管理。

《共工怒触不周山》详注

《共工怒触不周山》详注

《共工怒触不周山》详注一、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1.《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者:③代词。

用在‘今’、‘昔’等时间词的后面,表示‘……的时候’。

《庄子•齐物论》:‘昔者十日并出。

’(十日:十个太阳。

)”2.上海教育学院编《中国古代文学读本》注“共工”之“共”读音为gōng,依《辞海》当读gòng,《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初中课本则于此无注。

3.与:介词。

跟,同,和。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帝:①天帝。

宗教徒或神话中称宇宙的创造者和‘主宰者’。

《尚书•吕刑》:‘上帝监民。

’屈原《九歌•少司命》:‘夕宿兮帝郊。

’②帝王,君主。

《战国策•赵策三》:‘秦所以急围赵者,前与齐泯王争强为帝。

’”“争为帝”的“帝”应该是“天帝”之义,“为”是动词,担任,做。

5.“而”是连词,这里连接“怒”和“触不周之山”,表示前后两项之间的顺承关系,是“于是”、“便”、“就”之意。

6.《山海经•大荒西经》:“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不周”即“不周山”。

这里的“不周之山”亦即不周山。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之:助词。

……六、用于专名中,起调整音节、舒缓语气的作用。

‘之’可用于人名、地名、动植物名或其他事物名之间。

凡人名,一般加在姓与名之间,凡事物专名,一般加在种名和属名之间。

……(6)北山之首,有单狐之山。

(《山海经•北山经》)”7.《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维:①系物的大绳子。

本句云云。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地维,指地的四角。

维,网维,网上的绳子。

”按:《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的注释欠妥。

二、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1.“天倾西北”是“天倾于西北”的省略,意思是天向西北倾斜。

同样,“地不满东南”是“地不满于东南”的省略,意思是地在东南方向有了塌陷。

2.两个“焉”都是兼词,相当于“于是”、“于此”。

“移焉”就是“移向那里”、“向西北移动”。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文言文深度解析之共工怒触不周山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文言文深度解析之共工怒触不周山

文言文答题技巧1.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

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2.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

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3.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

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4.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

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2文意理解题型(1)阅读文言选段,把握主要内容。

先通读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接着排除不需要翻译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分析其关系,以便能更准确地理解。

(2)分析题目要求,锁定答题区域。

就题目要求来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准答题的切入点,依次思考答案;同时还要注意文段的出处和注释,依次寻找突破口。

(3)一一对应,仔细分辨。

在找准信息点后,将选文与信息点一一对应,认真弄清原文内涵,琢磨内容要点,分析文章哪一句可以涉及题干的内容。

(4)抓住重点,准确翻译。

在分析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产生分歧的地方要仔细阅读。

(5)联系全文,整体分析。

站在全文的高度综合理解文意,整体分析,不可以偏概全。

(6)表述正确,文字简练。

12共工怒触不周山

12共工怒触不周山

12、共工怒触不周山【文学常识】《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中心思想】本文曲折的反应了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和自然界的巨变。

【原文】共工怒触不周山昔者,共工与颛顼(zhuān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lǎo)尘埃归焉。

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

在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 (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谈的是他,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重。

关于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

前边讲的儿个神话,说明在那时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

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

至于传说中的共工氏,当然并不一定实有其事,然而他那种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尽管前边所讲的神话和传说是后人的臆想和艺术加工,但在反映原始社会的某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接近历史的真实,象部落首领的被神化,就反映了原来是服务于部落的首领转化成了高踞于社会之上的权力。

【练习与检测】(共25分)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3分)颛顼..( )( ) 水潦.(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5分)(1)昔.者( ) (2)怒而触.不周之山( ) (3)天柱折.( )(4)地维绝.( ) (5) 故水潦.尘埃归焉( )3.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怒而触.不周之山(碰、撞)B.天倾西北..(指西北方)C.故.日月星辰移焉(相当于“于是”)D.故水潦尘埃归.焉(“归”这里指流向)4.下列加点词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北.饮大泽/南辕北.辙 B.饮于河.、渭/河.汉江淮C.地维绝./绝. D.故.水潦尘埃归焉/无缘无故.5.请你用“/”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工:英雄?恶凶?
湖北襄阳市三十二中王辉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这篇出自《淮南子·天文训》的《共工怒触不周山》被选编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5课《短文两篇》中,这一单元以探险为主题,歌颂人类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在教学参考和众多资料中,对共工的形象,是这么评价的:一位能改变天地日月星辰的英雄形象,具有勇敢、坚强,敢于斗争,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

然而《共工怒触不周山》一文详细述说的是怒触不周山的结果——天崩地裂,至于怒触不周山的原因和经过只有一句“共工与颛顼争为帝”,二人为何争帝?争帝的意义何在?这应该是评价共工这一形象的关键所在。

但仅凭这一句就能共工的形象界定得那么伟大,笔者认为很难令人信服。

共工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共工是炎帝的后裔,据《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袄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

”宋罗泌《路史、后纪二》注引《归藏·启筮》:“共工人面蛇身朱发。

”相传共工为水神。

《左传·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

那么共工为什么与颛顼争为帝呢?
传说共工是炎帝的后裔,而颛顼是黄帝的后裔,炎黄大战,曾以炎帝败北告终,炎帝势力被大大削弱,而作为子孙的共工,敢与颛顼争为帝,可以说是一种勇敢,可这种“勇敢、敢于斗争”的评价,浸透了太多的权利之争的味道。

又有传说这样描述:颛顼接掌宇宙统治权后,专横跋扈,毫不顾惜人类,同时也用强权压制其他派系的天神,以至于天上人间,怨声载道。

共工见时机成熟,约集心怀不满的天神们,决心推翻颛顼的统治。

几经厮杀,共工部下损失殆尽,共工辗转杀到西北方的不周山下,身边将士所剩无几。

他举目望去,不周山奇崛突兀,顶天立地,挡住了去路,他知道,此山其实是一根撑天的巨柱,是帝颛顼维持宇宙统治的主要凭藉之一。

身后,喊杀声、劝降声接连传来,天罗地网已经布成。

于是,共工在绝望中发出了愤怒的呐喊,朝不周山拼命撞去……
共工宁愿撞山,与敌人同归于尽也不肯臣服。

他的刚烈和决绝不能不让人扼腕叹息,在我眼里,共工怎么会是“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人民的活雷锋呢?“改造山河”并不是他的初衷目的,而是他面对失败的孤注一掷,他的撞山之举更是多了一些野心和欲望,多了几分暴躁与刚烈。

关于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还有另外两个:
1.《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当其(按指女娲)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


[译:当女娲治理天下的末年,诸侯有一个共工氏,依靠智谋和刑罚而强横,推行霸道而不行王道,想以水德接替木德,于是与祝融作战,失败而恼怒,于是
用头触撞不周山使山崩塌,支撑天的柱子折断了维系大地的绳子也了。

] 共工暴政专横,与祝融战,不胜而怒,才触倒了不周山,这是失败者的愤怒,更显得共工他暴戾不可一世,不能面对失败,迁怒于不周山。

哪有什么勇敢坚强可言?
2.《国语·周语》:“昔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

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

”(韦昭注:“贾侍中〔按指后汉贾逵〕云:共工,诸侯,炎帝之后,姜姓也。

颛顼氏衰,共工氏侵陵诸侯,与高辛氏争而王也。

”)
[译:从前共工抛弃了治理天下的正道,沉溺于娱乐,自身纵欲无度,想堵塞所有的江河,毁坏高山、填塞沼池,来危害天下,老天不保佑他,人民不帮助他,祸乱全都产生了,共工因此灭亡。

]
身为水神的共工,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荒淫无度,治理无方,最后导致灭亡,更谈不上是英雄了。

那么“共工是英雄”是谁最先提出的呢?
毛泽东诗词原注译释中按:“诸说不同。

我取《淮南子·天文训》,共工是胜利的英雄。

你看,‘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他死了没有呢?没有说。

看来是没有死,共工是确实胜利了。


看得出,毛泽东是很欣赏共工的,其《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词写道:“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这首词作于第一次反“围剿”胜利以后,第二次反“围剿”交战以前。

“红旗乱”描写出革命队伍士气之盛。

“不周山下红旗乱”则用触倒不周山的共工,来比喻决心打倒反革命统治的工农红军和革命群众。

毛泽东从众多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典故中只取《淮南子·天文训》,认为共工是胜利的英雄。

是缘于1930年反围剿时他的心境,共工与颛顼争帝和他与国民党部队激战何其相似。

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毛泽东笔下的共工是不死的,不但不死,他还会一直高高地举起反抗的大旗。

共工的英雄之说也正由此而出。

另有传说,共工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在水利方面,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

颛顼部则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

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

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

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

当时人们不懂科学,只信鬼神,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

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

他来到不周山,想以撞山来表示自己的坚定决心。

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

这个神话传说仍是表现古代原始部落之间的战争。

共工拼死一触,只是意气
之举,他或许知道也或许不知道触断不周山的严重后果,但他仍然义无反顾地一头触去,实是体现了他鲁莽、坚毅和暴烈的性格。

不周山被撞断后,天崩地裂,山林燃烧起熊熊大火,地底喷出了滔滔洪水,大地就象一个人间地狱。

天神女娲,看到自己创造出来的人受到这样的苦难,痛心极了,于是才有了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的神话。

此外还有一说,说共工是尧的大臣,常常为患天下,与兜、三苗、鲧,并称为“四凶”,后被尧流放于幽州。

虽然共工氏被许多传说描述为“残暴而作恶多端”,但由于他的神力和他与初民生活的密切联系,他始终受到人们的敬畏。

《山海经》中记载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向)”,就表达了这种原始的敬畏。

《共工怒触不周山》虽是神话故事,影响了后来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但更多的是它的现实主义的色彩。

远古人类受科学知识的局限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只好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自然现象,而这一艰巨的任务就交给了水神共工去完成。

他就和精卫填海中的精卫,夸父逐日中的夸父一样,是人们解释自然现象的一个具化载体,无所谓“英雄”还是“恶凶”。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仁者可以见仁智者可以见智,我们应尽量客观地评价人物,而不能囿于前人的解读。

《共工怒触不周山》体现了远古人类的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我们在感叹先民为我们留下丰富的精神财富的同时,不能脱离其现实主义意义,单纯地从只言片语为人物形象强行加上英雄与否的解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