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演替知识点总结
群落的演替
群落的演替一、引言群落演替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一个生态群落从初级阶段到成熟阶段的发展过程。
群落演替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涉及到群落中物种组成、生物量、生产力、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的变化。
群落演替的研究对于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群落演替的类型根据群落演替的起始条件,可以将群落演替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1.原生演替(1)初级阶段:初级阶段是群落演替的起始阶段,此时裸地上没有生物存在。
初级阶段的特点是土壤贫瘠,缺乏有机质和养分。
(2)先锋物种阶段:在初级阶段之后,一些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的物种开始侵入裸地,形成先锋物种。
先锋物种能够改善土壤质量,为后续物种的侵入提供条件。
(3)草本植物阶段:随着先锋物种的生长和繁殖,草本植物开始侵入裸地,形成草本植物群落。
草本植物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能够占据更多的生态位。
(4)灌木阶段:草本植物群落逐渐演替为灌木群落。
灌木植物的生长速度较快,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能够占据更多的生态位。
(5)乔木阶段:灌木群落逐渐演替为乔木群落。
乔木植物的生长速度较慢,但是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和生态位占据能力。
2.次生演替(1)破坏阶段:自然灾害或人为干扰导致原有群落受到破坏,物种组成和生物量发生变化。
(2)恢复阶段:破坏后,群落开始逐渐恢复。
先锋物种侵入,逐渐改善土壤质量,为后续物种的侵入提供条件。
(3)草本植物阶段:随着先锋物种的生长和繁殖,草本植物开始侵入,形成草本植物群落。
(4)灌木阶段:草本植物群落逐渐演替为灌木群落。
(5)乔木阶段:灌木群落逐渐演替为乔木群落。
三、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群落演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因素、物种相互作用和人为干扰等。
1.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影响群落演替的重要因素之一。
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分等。
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会有所不同。
2.物种相互作用物种相互作用是群落演替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群落演替总结
群落演替总结简介群落演替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在同一生态环境中不同物种之间的相对数量和空间分布的变化。
群落演替常常是由环境条件、物种间相互作用、种群动态等多种因素所驱动的。
本文将总结群落演替的基本概念、驱动因素以及常见类型。
群落演替的基本概念1.群落:指的是生物群体的集合,包含不同物种的个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群落由物种组成,这些物种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2.演替:指的是群落的变化过程,包括物种数量、空间分布和相对丰度等方面的变化。
3.群落演替:指的是在同一生态环境中,不同物种之间相对数量和空间分布的变化过程。
群落演替的驱动因素群落演替的变化往往由多种因素驱动,下面主要介绍常见的三个驱动因素。
1.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分、光照等。
这些因素对物种的适应性有着直接的影响。
例如,气候变化可以导致植物物种的变化,从而引发群落演替。
2.物种间相互作用:物种间相互作用主要包括竞争、捕食、共生等。
竞争是影响群落演替的一个重要因素,竞争弱的物种可能会被竞争强的物种替代。
3.种群动态:种群动态主要指物种的出生、死亡、迁移等,这些过程也会对群落演替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某物种的迁移可以导致其在新生境中的数量上升,从而影响群落的结构。
常见的群落演替类型群落演替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
1.初级演替:指的是在无生物存在的环境中开始的演替。
例如,火山爆发后形成的岩石上的初级演替。
初级演替由于没有其他生物竞争,物种替代的速度较慢。
2.次级演替:指的是在已有生物存在的环境中进行的演替。
例如,森林火灾后的次级演替。
次级演替通常会受到先前群落的影响,物种替代的速度较快。
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些特殊类型的群落演替,如稳定演替和逆向演替等。
总结群落演替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深入理解群落演替对于生态系统的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群落演替的变化由多种因素驱动,包括环境因素、物种间相互作用和种群动态等。
根据群落演替发生的环境条件,可以将其分为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
第四章第四节群落的演替
C)
水生演替:
裸底阶段→
沉水植物阶段→ 浮叶根生植物阶 段→挺水植物和 沼泽植物阶段→ 森林群落 湖泊演替为森林
水生演替系列
①自由漂浮植物阶段
(浮游生物残体、湖岸下滑的泥沙使湖底抬高)
②沉水植物群落阶段
(轮藻属在湖底裸地上生长,加快有机物的积累)
③浮水植物群落阶段
(湖底变浅,出现浮叶根生植物,如莲。)
地衣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土壤条件。由于苔藓 的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 位,所以逐渐取代了地衣。
2、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农 田
弃 耕
森 林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阶段:
一年生杂草
多年生杂草
灌木丛 乔木(树林)
一年生杂草
多年生杂草
森林
灌木丛
3、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比较
初生演替 实例 起始 条件 时间 速度 裸岩上的演替 次生演替
A 初生演替
B 次生演替
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如何解释小路周围杂草的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演替的类型 图4-16 践踏对草地群落的影响
狗尾草
1.耐践踏程度: 2.获得阳光的 能力(相反) 车前草 狼尾草
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2、如果小路废弃后,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 城”的景象吗?
5、下列各项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在一定区域内的生物,同种的个体形成种群 B.在一定区域内的生物,不同的种群形成生物群 落 C.种群和群落都与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有密切 关系 D.群落的结构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课堂练习
6、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哪一 项是正确的( C ) A.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没有影响 B.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都是破坏性的 C.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 向和速度进行演替 D.人类可以任意的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 控制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微课精讲+知识点+课件教案习题
↓重点知识:一、群落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坐标图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判断(1)看曲线上升和下降的先后关系,一般先上升或下降的曲线代表被捕食者。
(2)看曲线峰值的高低,一般曲线峰值高的是被捕食者,另外,被捕食者的个体一般也比捕食者的小,所以被捕食者的数量相对较多。
右图曲线中a为被捕食者,b为捕食者。
捕食与种内斗争要区分开大鲈鱼吃小鲈鱼,这属于种内斗争。
捕食属于种间关系精品课件:教案:一、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
“群落的演替”从群落水平揭示了生命系统的动态发展过程,对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退耕还林等生态恢复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
而演替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学生无法亲历完整的演替系列,又因城市学生对地衣、苔藓等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导致学生对演替的理解往往是静态而模糊的,阐明群落的演替也变得困难重重。
学生的概念学习一般要经过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是感性到理性、理性到实践的过程。
本节课以“退耕就能还林吗?”、“退耕还林背后的自然规律是什么?”等现实问题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分析弃耕农田中的物种取代过程,逐步建立现象与概念间的联系,最终抽象概括出演替的概念与机制,之后借助各种直观素材及学生活动突破思维障碍,分析归纳出两种演替类型的异同点,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
最后,鼓励学生探讨演替理论在退耕还林等生态恢复工作中的具体应用,深化核心概念,将新课程理念中的STS思想落到实处。
由图1可知,本节课增加了研究方法的教学。
当学生对演替的知识有了初步了解的时候,往往会提出一个新问题:“这么漫长的演替过程,人们是怎么研究的呢?”,而其方法早已蕴含在各种文字、图片素材中,将其提炼出来不仅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还明确了知识学习与研究方法的内在联系,使学生领悟到研究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凸显理科教学的特点。
本节课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知识储备,优化组合了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提供了桥梁和支架。
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点高中
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点群落演替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群落结构随时间发生的变化。
群落演替是生态学研究中的基本内容之一,对于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点。
一、群落演替的定义群落演替是指自然界中群落结构随时间发生的变化。
当一个生态系统建立起来后,其中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会随时间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过程就是群落演替。
二、初级演替和次生演替群落演替可以分为初级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1.初级演替:初级演替是指在没有任何土壤的裸岩或裸地上,从无生物的状态开始,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群落的过程。
典型的初级演替包括火山喷发后的岩石表面上的演替和冰川融化后的裸地上的演替。
2.次生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被破坏或消失后,新的群落逐渐取代原有群落的过程。
典型的次生演替包括火灾后的森林演替和人为砍伐后的林地演替。
三、演替序列群落演替通常会经历一系列的阶段,这些阶段组成了演替序列。
典型的演替序列包括裸地初期、草本演替阶段、灌木演替阶段和森林演替阶段。
1.裸地初期:裸地初期是演替序列的起始阶段,此时土壤中的养分非常缺乏,植物无法生长。
然而,这个阶段的植物通常具有适应裸地环境的特殊生存机制。
2.草本演替阶段:草本演替阶段是指在裸地上,以草本植物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群落逐渐形成的过程。
草本植物具有较短的生命周期,适应裸地条件较好。
3.灌木演替阶段:灌木演替阶段是指在草本植物群落的基础上,逐渐出现了一些较高的灌木植物。
这些灌木植物在土壤中积累了更多的养分,为后续的演替提供了条件。
4.森林演替阶段:森林演替阶段是演替序列的最终阶段,此时在群落中出现了乔木和森林植被。
这个阶段的植物通常生命周期较长,能够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生长繁殖。
四、演替过程中的生物相互作用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与植物之间、植物与动物之间、植物与微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
1.植物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植物通过竞争光线、水分和养分等资源,影响彼此的生长和繁殖。
《群落的演替》知识清单
《群落的演替》知识清单一、群落演替的基本概念1. **啥是群落演替呢**- 群落演替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就好比咱小区的花园,一开始可能就是一片荒地,慢慢长了些野草,后来种上了花,又种了树,这从荒地到有草、花、树的花园的变化过程,就有点像群落演替。
- 比如说我老家有个池塘。
最开始的时候,池塘边就只有一些简单的水草,水里有一些小虫子。
过了几年再回去看,池塘边的水草种类变多了,水里还有小鱼小虾了,再后来岸边还长了芦苇之类的植物。
这就是池塘这个小群落发生的演替。
2. **演替的类型**- **初生演替**- **定义**: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这就像是在一片刚从海里冒出来的小岛上,以前啥植物都没有,现在开始有植物生长的过程。
- **例子**:火山岩上的演替就是典型的初生演替。
火山喷发后,岩浆冷却形成的火山岩那可是啥植物都长不了的。
首先会有地衣这种神奇的生物在火山岩上安家。
地衣能分泌有机酸,慢慢腐蚀火山岩,让岩石表面变得有一点点土的样子。
然后苔藓就跟着来了,苔藓比地衣能长得更高一点,还能积累更多的土壤。
接着是草本植物,像狗尾草之类的,它们的根能把土壤抓得更牢,还能从土壤里吸收更多的养分。
再后来就是灌木,比如荆条,它们比草本植物更能占据空间。
最后就是乔木了,像杨树之类的,等乔木长起来,这个群落就比较稳定了。
我有一次去一个火山地质公园玩,就看到了这种演替的初期阶段,那些火山岩上有星星点点的地衣,感觉特别神奇,就像看到了大自然在一点一点地创造生命的舞台。
- **次生演替**- **定义**: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这就好比是一片森林被砍伐后,又重新开始长植物的过程。
- **例子**:我家附近有一片山坡,原来有很多树,后来因为要修一条小路,把那片山坡上的树都砍了。
高二生物群落及其演替知识点
高二生物群落及其演替知识点生物群落是由生物体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组成的,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群落中的生物体可以是同种的,也可以是不同种的。
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气候、土壤、水源等。
群落随着时间推移也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演替。
一、群落的组成和结构生物群落由许多不同种类的生物体组成,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这些生物体之间相互依存,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群落中的物种数量和种类的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群落的结构可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
横向结构指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和物种间的相对丰度。
物种的丰富度越高,群落越复杂。
纵向结构指不同物种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层次关系。
群落中的植物可以分为不同的生境类型,例如森林的上层、中层和下层。
动物也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形成不同的层次和种类。
二、群落的演替过程群落的演替是指群落随着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
它可以分为初级演替和次生演替。
初级演替发生在没有生物存在的地方,例如火山爆发后的岩浆表面。
这时,最先出现的植物是一些耐寒和耐旱的物种,例如青苔和地衣。
它们通过生物风化和土壤形成过程逐渐改善环境条件,为其他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土壤基础。
次生演替发生在原有群落的基础上,当原有群落遭受自然灾害或人为干扰时。
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级演替快,因为有一定的生物基础存在。
原有植被的死亡和土壤中的种子会在环境适宜的条件下再次发芽和生长。
然而,次生演替的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可能与原有群落有所不同。
三、演替的影响演替对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发展和演化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演替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增加。
随着时间的推移,物种的多样性在群落中逐渐增加。
初期物种往往是对极端环境条件适应的物种,而后期物种则具有更广泛的生态适应性。
其次,演替可以改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随着群落发展,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生物体数量和种类增加,群落的稳定性也相应提高。
这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高二生物单元必背知识清单(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第1节群落的结构一.群落1.概念: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即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注意:群落并非是各种生物的简单集合,而是通过相互之间的各种联系建立起来的有机整体。
如一个动物园里面圈养的虎、狮,豹等所有生物不属于一个群落。
一片草原上的虎、狮,豹等所有生物属于一个群落。
2.种群水平研究重点在于种群的数量动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
3.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物种组成、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季节性、生态位、群落演替等。
4.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2.物种丰富度:即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①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一般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②不同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不同。
数量多,且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很大的物种称为优势种。
③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随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三.种间关系,种内互助(如,狼群、蚂蚁等)等1.辨析下列几对关系(1)捕食与竞争①竞争是不同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的斗争,并不以获取对方当食物为目的。
②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
(2)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①种内竞争:同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或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都为种内竞争。
②种间竞争:不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就是种间竞争。
(3)捕食与寄生①捕食强调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强调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②寄生是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质,而宿主一般不会死亡。
(4)寄生与腐生①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质。
②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质。
(5)原始合作与种内互助①原始合作是指不同种生物之间通过互助共同发展。
群落的特征和演替知识点总结
群落的特征和演替知识点总结群落的特征和演替知识点总结群落是在某一地区内由各种物种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
群落具有多种特征,包括物种组成稳定、能量流动平衡、自生自灭等,同时群落的演替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演化过程。
以下是群落的特征和演替的知识点总结。
一、群落的特征1. 物种组成稳定群落中的各种物种共同构成了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物种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若其中某一物种数量急剧下降或消失,将影响其它物种的存活。
2. 能量流动平衡群落能量的流动有明确的指向性,能够维持稳定的能量流动。
光合作用是群落中能量流动最重要的途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植物能量。
一些肉食性的生物以其他生物为食,获取能量。
这些生物再被更高级别的掠食者所捕食,形成能量的“食物链”。
3. 自生自灭群落中的物种是独立的个体,能够自主生长、繁殖,但随时面临危险、疾病等生存威胁。
群落中因繁殖能力过强、无天敌等因素而导致物种数量暴增,可能会引发自己的死亡,例如饥饿、种群干扰等问题。
二、群落的演替群落的演替是指在一段时间内,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群落中物种组成发生变化的演化过程。
群落的演替主要分为原初演替、次生演替和永久演替。
1. 原初演替原初演替是指群落在没有任何物种的情况下开始建立的过程,主要是由落叶林和草原组成。
落叶林一般分为三层:树冠层、亚乔木层和灌木层。
而草原是以草为主的植被,多处于干燥且降雨相对较少的地区。
2. 次生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一个群落被摧毁之后,新的植物群落开始建立的过程。
它通常发生在一些自然灾害和人类行为的影响下。
例如,在某区域被采伐或烧毁后,草本植被、乔木和毛地黄等植物将替代原来的植被。
次生演替可能会发生多次,而失去的物种可能永远不会再回来。
3. 永久演替永久演替是指群落发生重大变化并趋于稳定的过程。
这一过程可能需要数百年到数千年的时间,这在人类行为的影响下常常被打破。
永久演替可能因为地理环境、土地利用方式、气候变化等因素而发生。
4.4 群落的演替知识点整理
第4节群落的演替
1.群落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演替的类型:依据为起始条件的不同
(1)初生演替:
概念: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发生的演替。
时间:持续时间长
速度:缓慢
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实例:裸岩上的演替: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次生演替:
概念: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
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如火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发生的
演替
时间:经历的时间短
速度:较快
影响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丛→乔木森林
3.特点:
(1)群落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变化的有序过程,往往能预见或可预测
(2)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可逆的变化
(3)顶级群落是演替达到最终稳定状态,并不是绝对稳定,而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相对稳定。
4.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人类活动方式:不合理方式:砍伐森林,围湖造田,捕杀动物
合理方式: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建立人工群落
(2)影响结果: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群落的演替知识点总结
群落的演替知识点总结一、群落的定义群落是指在某一地域内由多种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组成的生态系统。
群落中的各种种群能够相互作用、依赖、共生,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群落内的种群之间存在着各种相互作用关系,如竞争、共生、捕食和共存等。
群落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物性的因素(如植物和动物的依赖关系、竞争关系等)和非生物性的因素(如气候、土壤、地形等)。
因此,群落的形成和演替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演替的类型根据群落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特点,演替可以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1. 原生演替原生演替是指在没有人为干扰的自然条件下,植物从一个初始的无植被状态逐渐发展演替成为成熟的植被类型的过程。
原生演替的典型代表是以侵袭性植物为主的裸地逐渐演变成林相、草本植被或灌木丛等。
例如,在一个裸露的岩石表面,最初可能是一些青苔、藻类等原生植物先占领,然后逐渐有其他植物种群加入演替,最终形成一个稳定的林相或森林生态系统。
2. 次生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生植被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或干扰后,重新开始演替过程。
次生演替一般由人类活动(如采伐、放牧、农耕等)、自然灾害(如火灾、风灾、水灾等)和动植物活动(如啃食等)等因素引起。
当原有植被遭受破坏后,裸地上会重新出现侵袭性植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植被类型逐渐演替成为新的植被类型。
次生演替的典型代表是在森林火灾后的植被再生过程,破坏后的植被逐渐通过植物的再生和竞争过程,最终形成一个新的植被类型。
三、演替的特点1. 演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演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无植被状态到最终稳定的植被类型,演替过程是一个时间跨度较长的过程。
在演替的过程中,植物群落经历了从初级阶段到中期阶段,再到成熟阶段的发展和变化,形成了一个由低度物种丰富度到高度物种丰富度的演替序列。
2. 演替是一个多种群相互作用的过程演替是一个多种群相互作用的过程,植物群落内的不同植物种群之间存在着各种相互作用关系,如竞争、共生、捕食和共存等。
【生物知识点】发生群落演替的原因
【生物知识点】发生群落演替的原因
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可分为初生演替与
次生演替,群落发生演替的主要标志为群落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变化,或者是在一定区域
内一个群落逐步被另一个群落替代。
1、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使得群落基因库的改变。
2、环境不断变化,位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的生存
产生不利影响。
3、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移或迁徙。
4、群落内部由于生物的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的变化。
5、生物种内和种外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6、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因此人类活动对群
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因素。
1.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
它往往
是连续变化的过程,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
2.演替是不可逆的。
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
3.演替使群落优化。
群落的的总能量增加,有机物总量增加;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
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4.顶极群落是演替达到的最终稳定状态,顶极群落并不是绝对稳定的,而是处于不断
变化的相对稳定状态。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高中生物《群落演替》易考点总结
高中生物《群落演替》易考点总结_一、知识结构图二、重难点解析1.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结果(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2)群落演替的结果:群落演替到最后,形成稳定的、成熟的群落,也叫顶极群落。
2.群落演替的原因(1)环境不断变化。
(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
(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5)人类活动的影响。
演替的类型: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叫做初生演替(原生演替);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的演替叫做次生演替。
判断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方法(1)从起点上判断:①起点为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的环境条件是初生演替。
②起点为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的环境条件是次生演替。
(2)从时间、速度上判断:①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的是初生演替。
②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的是次生演替。
例1.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例1.【参考答案】能找到这些植物。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在的。
例2.通过演替最终一定会演替成森林吗?例2.【参考答案】并非所有的演替都能形成森林。
一般来说,在气候适宜的环境中,无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都可以形成森林,但在干旱的草原和荒漠地区,由于受水分的限制,群落的演替就很难形成森林,只能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高二生物群落演替知识点
高二生物群落演替知识点群落演替是生态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一个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生的演变过程。
在高二生物学习中,学生需要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原因以及演替过程中的关键要素等知识点。
本文将围绕这些知识点进行论述。
一、群落演替的概念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从最初的物种组成到最终稳定的群落结构经历的一系列演变过程。
简单来说,就是生态系统中群落的变化。
群落演替是动态的,涉及到多种生物之间的竞争、适应和交互作用。
二、群落演替的类型根据演替发生的环境和原因,群落演替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原生演替和继发演替。
1. 原生演替原生演替是指生态系统在没有受到明显人为干扰的情况下,从裸地到逐渐形成永久性植被的演替过程。
这种演替通常发生在无人居住、没有植被存在的地区,例如新生的火山岛、河流冲积地等。
2. 继发演替继发演替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人为或自然因素的破坏后,经历一系列的补偿性演替过程。
继发演替通常发生在被破坏的群落中,例如砍伐森林、火灾等。
三、群落演替的原因群落演替的发生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和人为因素。
1.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例如,竞争、合作和捕食关系等都会对群落演替产生影响。
例如,较早适应环境的植物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导致群落演替的发生。
2. 非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的物理和化学要素,例如气候、土壤、水文条件等。
这些因素对植被生长和动物生存都起到重要的影响。
例如,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和水分状况会影响不同植物的生长,从而导致群落演替的发生。
3.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指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例如,森林砍伐、土地开垦和环境污染都会导致群落演替加速或改变其方向。
人类的活动主要通过改变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来影响群落演替。
四、群落演替的关键要素群落演替发生时存在一些关键要素,其中包括先锋种、演替种和气候等。
1. 先锋种先锋种是指能够在环境条件恶劣、资源稀缺的区域最先繁殖并定居的种群。
群落及其演替知识点总结
群落及其演替知识点总结一、群落的定义及特点1. 群落的定义群落是指在同一地区内,不同种类的生物所组成的生态系统。
它是一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物群体,在一个特定空间内以及通过各种相互作用形成的群体。
2. 群落的特点(1)群落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2)群落内的物种是相互关联并相互依赖的。
(3)群落内的物种丰富多样,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二、群落的结构1. 物种多样性群落中包括丰富多样的植物和动物物种,这些物种之间有着不同的相互作用关系。
2. 食物链与食物网在群落中,不同的生物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联系,形成了复杂的能量流动关系。
3. 群落的竞争关系在群落中,不同的物种之间会因为资源的竞争而发生相互竞争的关系,其中强者生存、弱者淘汰。
4. 群落的生境生态位指的是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中所占的特定的生存空间及其所处的生活方式,在生态位中可以包括生物种的营养方式、生长发育的特性,甚至是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五、群落的演替1. 群落的演替概念群落的演替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群落的物种和种群组成随时间发生相对连续的定向变化的过程。
2. 群落的演替形式(1)初演替:指的是在新形成、没有土壤的生态系统中,由于无土壤,很难找到适应这种环境的植物。
因此,在这种环境中,植物生长要依赖于落石沟、火山、湖泊等物理因素的作用,而不是依赖于土壤。
(2)次生演替:指的是在一个生态系统受到了一定的破坏之后,原有的群落被破坏,而在破坏后一段时间内,一些较简单的植物群落占据了主导地位。
(3)终期演替:指的是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经过不同类型的先期性草本植物、灌木、乔木的演替过程之后,最终形成了较为稳固的植物群落。
3. 群落演替的影响(1)环境变化:群落演替导致生态系统内的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如土壤营养物质的丰富度、水分的分布等。
(2)物种多样性:群落演替会导致群落中的物种组成、数量分布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3)生态位的变化:群落演替也会导致群落内物种的生态位发生变化,可能会出现新的生态位或出现物种生态位的重叠。
群落演替
地 衣
苔 藓
草 本 小 动 物
灌 木 中 型 动 物
乔 木 大 型 动 物
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地 衣
苔 藓
草 本 小 动 物
灌 木 中 型 动 物
乔 木 大 型 动 物
绿 色 荒 漠
砍伐之后的森林再次植树。
谢
谢 !
5、灌木阶段
随着有机物的继续积累,很多喜阳的灌木 种子可以在土壤上发芽。 这样的话剥夺了草本植物的阳光,使得草 本植物越来越少而灌木越来越多,灌木的 出现有利于保留更多的水分。 灌木的出现为体型较大的动物[鸟类]的出 现提供了大量食物和栖息地。
最后形成“灌草丛”
5、乔木阶段—森林阶段
灌木存在的时候形成的湿润土壤有利于需 要大量水分的乔木的出现。 高大的乔木比灌木更有利于获取阳光,所 以灌木和草本由于得不到阳光而数量减少, 乔木数量增多——最终形成森林。 大体型动物会栖息在森林中。
只有裸露的岩石,没有生物。
2、地衣阶段:
3、苔藓阶段
地衣的存在改良了岩石,出现了少量土壤和 有机物,为苔藓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苔藓个体比地衣大,所以比地衣更容易得到 阳光,所以苔藓的出现使得地衣逐渐消失。 随着苔藓死亡,会积累大量有机物,土壤层 会更厚。这为其他生物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4、草本植物阶段
群 落 演 替
一、群落演替
是指植物群落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 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 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 的自然演变现象。
二、群落演替的过程
1、陆生演替 (1)初生演替: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 (2)次生演替: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2、水生演替
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
1、裸岩阶段: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人教版高二生物群落的演替知识点总结
一、群落演替的定義群落演替是指群落隨時間的推移,一定區域內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所替代的過程。
二、群落演替的原因①植物繁殖體的遷移、散佈和動物的活動性。
②群落內部環境變化③種內和種間關係的改變。
④外界環境條件的變化。
⑤人類的活動。
三、群落演替的類型群落的演替按發生的基質狀況可分為兩類:1、初生演替(1)概念:在一個從來沒有植被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
(發生於以前沒有植被覆蓋過的原生*地上的群落演替叫做初生演替。
)(2)過程:①旱生演替:*岩階段→地衣階段→苔蘚階段→草本植物階段→灌木階段→森林階段②水生演替: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濕生草本植物→灌叢、疏林植物→喬木。
(3)特點:演替緩慢。
2、次生演替(1)概念:在次生*地(原群落被破壞、有植物繁殖體)上發生的演替。
原來有過植被覆蓋,以後由於某種原因原有植被消滅了,這樣的*地叫做次生*地。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如能發芽的地下莖)的地方發生的演替。
如火災過後的草原、過量砍伐的森林、棄耕的農田上進行的演替。
(2)過程:棄耕農田→一年生雜草→多年生雜草→灌木→喬木(3)特點:演替快速。
特別提醒: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自然的演替速度和方向進行。
四、群落演替的特徵①方向:一定的方向性。
②能量:總生產量增加,淨生產量逐漸減低,群落有機總量增加。
③結構:營養結構複雜,物種多樣性增高,穩定性增強。
④生活史:生物個體增大,生活週期變短,生態位變窄。
⑤物質迴圈:開放轉為封閉,交換速度變慢。
群落的特征和演替知识点总结
群落的特征和演替知识点总结群落的特征和演替知识1一、种群的概念和数量特征1、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各个特征的关系:(1)种群密度是基本特征,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2)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估算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方法——样方法(1)样方形状:一般以正方形为宜。
(2)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标记总数/N=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重捕总数(N代表种群内个体总数)第2节种群的数量变化一、种群增长曲线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大。
(3)数学模型:指数函数型。
(4)两种情形:①实验室条件下;②当一个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适宜环境时。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原因:自然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如资源、空间、天敌等的制约。
(2)特点:种群达到环境条件所能允许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即K值)后有时停止增长,有时在K值上下波动。
(3)意义:反映或体现达尔文自然选择中的生存斗争。
群落的特征和演替知识2一、群落的概念及特征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特征:物种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
(1)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其中互利共生体现了种间互助,其余三者为种间斗争。
二、群落的空间结构1、概念:指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
2、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①原因:阳光的利用、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落的演替知识点总结
群落的演替知识点一:群落演替的定义
群落演替是指群落随时间的推移,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替代的过程。
群落的演替知识点二:群落演替的原因
①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
②群落内部环境变化③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④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
⑤人类的活动。
群落的演替知识点三:群落演替的类型
群落的演替按发生的基质状况可分为两类:
1、初生演替
(1)概念: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发生于以前没有植被覆盖过的原生裸地上的群落演替叫做初生演替。
)
(2)过程:
①旱生演替: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②水生演替: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湿生草本植物灌丛、疏林植物乔木。
(3)特点:演替缓慢。
2、次生演替
(1)概念:在次生裸地(原群落被破坏、有植物繁殖体)上发生的演替。
原来有过植被覆盖,以后由于某种原因原有植被消灭了,这样的裸地叫做次生裸地。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2)过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乔木
(3)特点:演替快速。
特别提醒: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自然的演替速度和方向进行。
群落的演替知识点四:群落演替的特征
①方向:一定的方向性。
②能量:总生产量增加,净生产量逐渐减低,群落有机总量增加。
③结构:营养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增高,稳定性增强。
④生活史:生物个体增大,生活周期变短,生态位变窄。
⑤物质循环:开放转为封闭,交换速度变慢。
“群落的演替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