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 (宋) 苏轼
题西林壁白话译文
《题西林壁》是宋朝苏轼的诗作。
全文如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如下: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苏轼《题西林壁》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题西林壁》原文、译文、赏析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
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他是宋仁宗景佑三年生,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
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
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枢舍人。
后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
后又因晢宗亲政启用新党,苏轼又被一贬再贬,之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苏轼北返时在常州逝世。
当时为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享年六十六岁。
高宗朝,赐太师,谥文忠。
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
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玉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的气象。
他的一生政治讽谕诗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
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念奴娇赤壁怀古》」他写的绝句《题西林壁》也以富与理趣着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总之,苏轼的诗今存 2700 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
他岁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
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
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
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
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
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
《题西林壁》全诗意思简略
《题西林壁》全诗意思简略
《题西林壁》是宋朝苏轼所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苏轼游庐山,见群峰各异,形状如笋,因而悟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道理。
这两句诗表面上是说庐山群峰竞秀,各不相让;而实际上是借此比喻人们往往陷于事物之中,看不到事物的真面目。
古诗《题西林壁》(完美版)
可编辑ppt
1
拓展: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可编辑ppt
2
可编辑ppt
3
可编辑ppt
4
可编辑ppt
5
可编辑ppt
6
可编辑ppt
7
可编辑ppt
8
可编辑ppt
9
可编辑ppt
10
可编辑ppt
11
可编辑ppt
12
可编辑ppt
面目:面貌 ,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身:自己
此山:指庐山
可编辑ppt
Hale Waihona Puke 22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可编辑ppt
23
横看 连绵起伏的山岭
可编辑ppt
24
侧看 高耸入云的山峰
可编辑ppt
25
山 岭
可编辑ppt
26
山 峰
可编辑ppt
27
山岭:连绵起伏
山峰:高耸入云
可编辑ppt
28
横看庐山成了连
13
可编辑ppt
14
庐山出名的原因除了优美的风光以
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一首诗。
你知道是什么诗吗可编?辑ppt
15
初读古诗 题 西 林 壁
[宋]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可编辑ppt
16
解诗题
题西林壁
书写 西林寺 墙壁
题西林壁: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绵起伏的山岭,
侧看庐山成了高
耸入云的山峰。 可编辑ppt
题西林壁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题西林壁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
题西林壁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翻译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赏析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题西林壁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人。
北宋诗人、词人,宋代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记承天寺夜游》等。
苏轼《题西林壁》注释及简析
苏轼《题西林壁》注释及简析
苏轼《题西林壁》注释及简析
《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2、缘:因为。
3、此山:指的是庐山。
简: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
题西林壁注释及译文
题西林壁注释及译文《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从中揭示-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
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
原文:《题西林壁》作者:苏轼【宋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译文: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
说明了一个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题西林壁》注释:1)西林:即庐山西林寺。
2)缘:因为。
3)此山:指的是庐山。
4)侧:侧面。
5)各不同:不相同。
诗词赏析: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
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题西林壁_宋_苏轼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
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 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 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 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赏析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
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 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 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 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 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 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 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
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 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 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 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 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 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 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 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 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 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题西林壁苏轼赏析
题西林壁苏轼赏析题西林壁苏轼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shǎng xī,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题西林壁苏轼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题西林壁作者:苏轼朝代:体裁:七言绝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①西林:即庐山西林寺。
②缘:因为。
③此山:指的是庐山。
④侧:侧面。
⑤各不同:不相同。
【译文】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
说明了一个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赏析】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阅读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是苏轼的一首诗,全文如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的大意是: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这首诗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人们观察事物时,如果处在某个固定的位置或角度,就很难看清事物的真相,因为事物本身是复杂多变的。
因此,要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就必须超越主观的感受和限制,从更广阔的视野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
这也是苏轼在诗中所表达的深刻哲理。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作者作品:题西林壁(苏轼)
部编版-语文-上册-打印版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从侧面看。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缘:同“原”,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近、横、侧四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比喻对事物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就能得出答案。
古诗《题西林壁》
古诗《题西林壁》《》是宋代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下面是关于《题西林壁》的内容,欢迎阅读!题西林壁朝代:宋代作者: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鉴赏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心中所想)。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题西林壁 古诗赏析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古诗赏析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地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
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题西林壁的意思和解释
题西林壁的意思和解释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解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苏轼《题西林壁》译文及赏析(部编本四年级上册)
苏轼《题西林壁》译文及赏析(部编本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赏析一]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
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题西林壁的苏轼古诗加翻译
题西林壁的苏轼古诗加翻译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题西林壁的苏轼古诗加翻译,一起来看看。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北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从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
(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赏析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出 塞 (唐)王昌龄 秦 时 明 月 汉 时 关, 万 里 长 征 人 未 还。 但 使 龙 城 飞 将 在, 不 教 胡 马 度 阴 山。 11.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 雨 连 江 夜 入 吴, 平 明 送 客 楚 山 孤。 洛 阳 亲 友 如 相 问, 一 片 冰 心 在 玉 壶。 12.鹿 柴 (唐)王维 空 山 不 见 人, 但 闻 人 语 响。 返 景 入 深 林, 复 照 青 苔 上。
牧 童 遥 指 杏 花 村。
37.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 头 稚 子 学 垂 轮, 侧 坐 莓 苔 草 映 身。 路 人 借 问 遥 招 手, 怕 得 鱼 惊 不 应 人。 38.悯 农 (唐)李绅 春 种 一 粒 粟, 秋 收 万 颗 子。 四 海 无 闲 田, 农 夫 犹 饿 死。 39.悯 农 (唐)李 绅 锄 禾 日 当 午, 汗 滴 禾 下 土。 谁 知 盘 中 餐, 粒 粒 皆 辛 苦。
20.早发白帝城 (唐)李 白 朝 辞 白 帝 彩 云 间, 千 里 江 陵 一 日 还。 两 岸 猿 声 啼 不 住, 轻 舟 已 过 万 重 山。 22.别董大 (唐)高 适 千 里 黄 云 白 日 曛, 北 风 吹 雁 雪 纷 纷。 莫 愁 前 路 无 知 己, 天 下 谁 人 不 识 君。 23.绝 句 (唐)杜 甫 两 个 黄 鹂 鸣 翠 柳, 一 行 白 鹭 上 青 天, 窗 含 西 岭 千 秋 雪, 门 泊 东 吴 万 里 船。
44.江南春 (唐) 杜牧 千 里 莺 啼 绿 映 红, 水 村 山 郭 酒 旗 风。 南 朝 四 百 八 十 寺, 多 少 楼 台 烟 雨 中。 45.蜂 (唐)罗隐 不 论 平 地 与 山 尖, 无 限 风 光 尽 被 占。 采 得 百 花 成 蜜 后, 为 谁 辛 苦 为 谁 甜?
40.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 下 问 童 子, 言 师 采 药 去。 只 在 此 山 中, 云 深 不 知 处。 41.山 行 (唐) 杜牧 远 上 寒 山 石 径 斜, 白 云 生 处 有 人 家。 停 车 坐 爱 枫 林 晚, 霜 叶 红 于 二 月 花。 42.清 明 (唐)杜牧 清 明 时 节 雨 纷 纷, 路 上 行 人 欲 断 魂。 借 问 酒 家 何 处 有?
49.书湖阴先生壁 (宋) 王安石 茅 檐 长 扫 净 无 苔, 花 木 成 畦 手 自 栽。 一 水 护 田 将 绿 绕, 两 山 排 闼 送 青 来。 50.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 云 翻 墨 未 遮 山, 白 雨 跳 珠 乱 入 船。 卷 地 风 来 忽 吹 散, 望 湖 楼 下 水 如 天。
24.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 雨 知 时 节, 当 春 乃 发 生。 随 风 潜 入 夜, 润 物细 无 声。 夜 径 云 俱 黑, 江 船 火 独 明。 晓 看 红 湿 处, 花 重 锦 官 城。 25.绝 句 (唐) 杜甫 迟 日 江 山 丽, 春 风 花 草 香。 泥 融 飞 燕 子, 沙 暖 睡 鸳 鸯。 26.江畔独步寻花 (唐) 杜甫 黄 师 塔 前 江 水 东, 春 光 懒 困 倚 微 风。 桃 花 一 簇 开 无 主, 可 爱 深 红 爱 浅 红。
1.江 南 汉乐府 江 南 可 采 莲, 莲 叶 何 田 田! 鱼 戏 莲 叶 间。鱼 戏 莲 叶 东, 鱼 戏 莲 叶 西, 鱼 戏 莲 叶 南, 鱼 戏 莲 叶 北。 2.敕勒歌 北朝乐府 敕 勒 川, 阴 山 下, 天 似 穹 庐, 笼 盖 四 野。 天 苍 苍, 野 茫 茫, 风 吹 草 低 见 牛 羊。
27.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 落 乌 啼 霜 满 天, 江 枫 渔 火 对 愁 眠。 姑 苏 城 外 寒 山 寺, 夜 半 钟 声 到 客 船。 28.游 子 吟 (唐)孟 郊 慈 母 手 中 线, 游 子 身 上 衣。 临 行 密 密 缝, 意 恐 迟 迟 归。 谁 言 寸 草 心, 报 得 三 春 晖。 29.江 雪 (唐)柳宗元 千 山 鸟 飞 绝, 万 径 人 踪 灭。 孤 舟 蓑 笠
35.池 上 (唐) 白居易 小 娃 撑 小 艇, 偷 采 白 莲 回。 不 解 藏 踪 迹, 浮 萍 一 道 开。 36.忆江南 (唐 白居易 江 南 好, 风 景 旧 曾 谙。 日 出 江 花 红 胜 火, 春 来 江 水绿 如 蓝。 能 不 忆 江 南。
32.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 光 秋 月 两 相 和, 潭 面 无 风 镜 未 磨。 遥 望 洞 庭 山 水 翠, 白 银 盘 里 一 青 螺。 33.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 曲 黄 河 万 里 沙, 浪 淘 风 簸 自 天 涯。 如 今 直 上 银 河 去, 同 到 牵 牛 织 女 家。 34.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 离 原 上 草, 一 岁 一 枯 荣。 野 火 烧 不 尽, 春 风 吹 又 生。 远 芳 侵 古 道, 晴 翠 接 荒 城。 又 送 王 孙 去, 萋 萋 满 别 情。
53.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54.夏日绝句 (宋) 李清照 生 当 作 人 杰, 死 亦 为 鬼 雄。 至 今 思 项 羽, 不 肯 过 江 东。 55.示 儿 (宋) 陆游 死 去 元 知 万 事 空, 但 悲 不 见 九 州 同。 王 师 北 定 中 原 日, 家 祭 无 忘 告 乃 翁。
3.咏 鹅 (唐)骆宾王 鹅 鹅 鹅, 曲 项 向 天 歌。 白 毛 浮 绿 水, 红 掌 拨 清 波。 4.风 (唐)李 峤 解 落 三 秋 叶, 能 开 二 月 花。 过 江 千 尺 浪, 入 竹 万 竿 斜。 5.咏 柳 (唐)贺知章 碧 玉 妆 成 一 树 高, 万 条 垂 下 绿 丝 绦, 不 知 细 叶 谁 裁 出, 二 月 春 风 似 剪 刀。
46.江上渔者 (宋) 范仲淹 江 上 往 来 人, 但 爱 鲈 鱼 美。 君 看 一 叶 舟, 出 入 风 波 里。 47.元 日 (宋) 王安石 爆 竹 声 中 一 岁 除, 春 风 送 暖 入 屠 苏, 千 门 万 户 曈 曈 日, 总 把 新 桃 换 旧 符。 48.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京 口 瓜 洲 一 水 间, 钟 山只 隔 数 重 山。 春 风 又 绿 江 南 岸, 明 月 何 时 照 我 还?
13.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 城 朝 雨 浥 轻 尘, 客 舍 青 青 柳 色 新。 劝 君 更 尽 一 杯 酒, 西 出 阳 关 无 故 人。 1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 在 异 乡 为 异 客,每 逢 佳 节 倍 思 亲。遥 知 兄 弟 登 高 处, 遍 插 茱 萸 少 一 人。 15.静夜思 (唐)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
6.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 河 远 上 白 云 间, 一 片 孤 城 万 仞 山。 羌 笛 何 须 怨 杨 柳, 春 风 不 度 玉 门 关。 7.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8.春 晓 (唐)孟浩然 春 眠 不 觉 晓, 处 处 闻 啼 鸟。 夜 来 风 雨 声, 花 落 知 多 少。
翁, 独 钓 寒 江 雪。
51.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 光 潋 滟 晴 方 好, 山 色 空 蒙 雨 亦 奇。 欲 把 西 湖 比 西 子, 浓 妆 淡 抹 总 相 宜。 52.惠崇春江晓景 (宋) 苏轼 竹 外 桃 花 三 两 枝, 春 江 水 暖 鸭 先 知。 蒌 蒿 满 地 芦 芽 短, 正 是 河 豚 欲 上 时。
• • • • • • • • • • • •
9.凉州词 (唐)王翰 葡 萄 美 酒 夜 光 杯, 欲 饮 琵 琶 马 上 催。 醉 卧 沙 场 君 莫 笑, 古 来 征 战 几 人 回。 10.出 塞 (唐)王昌龄 秦 时 明 月 汉 时 关, 万 里 长 征 人 未 还。 但 使 龙 城 飞 将 在, 不 教 胡 马 度 阴 山。 11.芙明 送 客 楚 山 孤。 洛 阳 亲 友 如 相 问, 一 片 冰 心 在 玉 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