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言语形式,提高阅读能力

合集下载

关注言语形式,彰显语文本色——例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关注言语形式的策略

关注言语形式,彰显语文本色——例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关注言语形式的策略

【 文章编号】 2 0 9 5 — 3 0 8 9 ( 2 0 1 3 ) 1 1 一 o 0 7 3 一 O 3
语文 教 学 现 状 了形 式 、 套路 的影子 , 语 文公 开课 也 有 了 “ 演戏 ” 的 味 道 。2 0 1 1 教 改 多年 来 , 众 多教 育 主 张 、 教学流派纷呈. 给 语 文 课 堂 带 年 。 国 家在 新 课 标 中对 语 文 的 性 质 首 次界 定 : 语文是一 门学 习 来 了生 机 和 活 力 。但 是 在 作 为 一 线教 师 。 常 常 处 于琐 碎 而 繁 杂 语 言文 字 运 用的 综 合性 实践 性 的课 程 的 教 育教 学 工 作 之 中 , 对于各种新主张 , 感 觉 还 没 有 完 全 领 会 新课 标 . 传 达 了这样 的信 息 : 首先 . 语 文 课 就 是 学 习怎 样 运 和接受. 更新 的主 张 就 又 开始 流 行 用语 言 文字 的课 程 , 其次 。 它具 有 综 合 性 、 实践 性 的特 点 。 业 内 看 起 来 小 学语 文 教 学 好像 是 百 花 齐放 的局 面 .可是 总 觉得 人 士 也 认 识 到 以 前语 文 课 堂和 语 文 的 性质 相 背 离之 处 . 因此倡 热 闹之 中 , 隐含 着 浮 躁 。这样 的课 堂供 我 们 学 习的 同 时 , 也 留下 导积 极 语 用 、 回 归本 色语 文课 堂。
同学们有的说彭德怀身经百战意志刚强但这一次泪流满面还发出了轻微的抽泣声有的说彭德怀紧紧地皱着眉头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但很快就顺着脸颊滚落下来还有的说一向坚强的彭德怀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痛苦与难舍泪水夺眶而出他害怕战士们见到他脸上的泪水又连忙偷偷地用手擦去
课程 教育 研究
2 0 1 3 年1 1 月 上旬 刊

关注言语形式积累语言经验

关注言语形式积累语言经验

关注言语形式积累语言经验歌德曾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

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种秘密。

目前阅读教学中,重视言语内容,忽视言语形式的现象仍然非常普遍,“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语言秘密。

”一直以来,我们对语言积累的理解就是多记好词好句,多背语言素材。

因此,老师们都很重视让孩子们多读多背,却又常常感到困惑:为何学生在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之后,在实际的写作中却只会机械的套用,写出来的文章往往千篇一律,人云亦云,成了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语言搬运工”呢?因此,我们必须明白:词句、语段是语言经验形成的重要物质材料,但是语言感觉的触动,表达意识的唤醒,文字表现力的灵动感知,则是更为重要的语言经验。

在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开始尝试关注言语形式,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语言经验:捕捉字词,积累语境经验;借助标点,发现语言秘密; 关注句式,积累语形经验; 把握结构,积累构段经验。

关键词:低年级言语形式语言经验一、捕捉字词,积累语境经验字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有些字词看起来不起眼,却独具匠心。

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对遣词造句都有着独特的执着,“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典故广为流传,贾岛月下推敲的故事也为人称颂,流连忘返。

当前新课程标准下的统编教材中选用文章大多是文人大家的经典名作,一字一词都值得我们带着孩子停留驻足,细细咀嚼。

因此,在教学中,捕捉那些看似平淡无奇却精妙无比的字词,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选这个字,不选那个字,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么表达,学习在具体语境下的语言运用,可以促进学生言语经验的积累。

例如: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雨》这一篇课文内容简短,却包含了丰富的动词,其中有些动词不是纯粹地表示事物的动作,而是通过动作传递文本情绪,表现事物的情状。

教学时就应用足力气,重锤敲打。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文中的这一句话就巧妙地描述出了雷雨爆发之前蜘蛛的恐慌、焦急的样子。

关注“言语表达”,优化阅读教学

关注“言语表达”,优化阅读教学

同 时 阅 读 教 学 中让 学 生 感 知 和 容 。 我 们 不 妨 换 一 种 思 维 方 式 , 启
和规 律 。 上 述 过 程 的 出发 点 是 语 言 , 了解 相 关 言 语 形 式 对 内容 表 达 所 起 发 学 生 “ 课 文 中九 个 地 方 写 到 镭 ,
课 文 落 脚 点 仍 是 语 言 。 也 就 是 说 课 堂 教 的作 用 至 关 重 要 。它 能 帮 助 学 生 在 而 且 镭 伴 随 居 里 夫 人 的 一 生 ,
学 以 品 味 语 言 为 核 心 ,带 动 对 课 文 理 解 文 本 内 容 的 同 时 体 悟 言 语 形 题 目却 是 “ 跨 越 百 年 的 美 丽 ”, 你 有
内容 、 情 节 和思想 的理解 , 即教师 强 式 、 内容 表 达 是 否 深 刻 到 位 , 感 知准 什 么 问 题要 问 吗 ?学 生 顿 感 疑 惑 : 化学 生 对语 言 的表达 特点 及语 言 对 确 生动 的遣 词造 句能 够更 好 地表 情 为 什 么 不 用 “ 镭” 做 题 目? “ 镭” 与 美丽 ” 有 什 么 关 系 ?这 个 问 题 的 产 思 想 内 容 的 表 现 力 的 认 识 , 引 导 学 达 意 。课 文 《自 己 的 花 是 让 别 人 看 “
达 是 每 一 位 语 文 教 师 实 施 阅 读 教 学 礼 。课 文 中 , 孔 子 自称 孔 丘 , 这是 合 二、 还原 本质 。 发 现表 达奥 妙 繁 琐 的 内容 分 析 式 教 学 , 经 常
时 的基 本任 务 。 那么 , 在 阅 读 教 学 中 乎 礼 制 的 。 因 为 ,孔 子 要 拜 老 子 为
的 :第 一 阶段 是 借 助 语 言 理 解 课 文 化 — — 名 字 后 面 的 传 统 礼 制 ,有 着 面 ? 这 样 的 问 题 价 值 有 限 , 因 为答

阅读教学“三得”:得意 得言 得法

阅读教学“三得”:得意 得言 得法

阅读教学“三得”:得意得言得法“得意、得言、得法”简称“三得”,阅读教学“三得”,着眼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所得。

“三得”,三者间相互融合,不同的环节又各有侧重。

“三得”,主体是学生,在学生是“自得”,在教师是“促得”。

对阅读教学“三得”的研究,可以让教学目标更加简明,教学环节更加清晰,教学过程更有实效。

近年来,阅读教学低效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家。

于是,我们开始关注语文教学的本源问题、本质问题。

这不是倒退,而是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回头审视,是一种严肃的探究态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三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经历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再提升的过程而得出的。

何谓“三得”,即:“得意”“得言”“得法”。

一、阅读教学“三得”的内涵“得意、得言、得法”是崔峦先生“与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中谈到的,他针对当前阅读教学的现状提出:“要改进‘教’的法子……利用课文这个‘例’,得意、得言、得法(不同年段、不同课文有不同的训练重点),努力实现‘例’的增值。

指导的方法、策略,要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如何理解“三得”呢?意即文本的内涵、主旨以及作者蕴含于其中的情意。

得意,就是读懂文本的内涵。

这里包括读懂文本中关键词句的含义,读懂文本背后的深意,读懂作者表达的情意。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有其客观的道理,因为语文是母语,文本的内容学生基本上是可以读而得知的。

但是,文本的深厚意蕴也并不是所有的学生能够得知的。

真正的“得意”,需要通过语言文字领悟作者传达的意义,如果不深入品味、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所得的“意”,也只能是看到冰山一角而已。

近来,阅读教学有忽略“得意”之嫌,这是一种顾此失彼的做法。

因为“得意”的过程,具有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阅读习惯、理解能力、思考策略、个性见解、批判精神等作用。

弱化“得意”,将导致语文学习再次陷入纯训练的窠臼。

言即文本的言语形式。

其包括文本中精妙的词语、优美的句式、恰当的修辞,以及文本的段落结构、文章的布局特征等。

语用起点:关注言语形式

语用起点:关注言语形式

内在逻辑或情感 意义 ,明确如此排列的合理性 、

对照比较 :体会精确妥帖的遣词造句
特殊 性及 必要 性 。
文中的句子 :“ 海伦
置 换 比较 法 ,是指 通 过 换上 意义 相 近 的 字词 回到家里 , 大声喊遵 ‘ 爸爸 , 妈妈 ,我回来 了!” ’ 进行 比较 ,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 的准确性 ,从而 将这个句子变序改成 : “ 海伦回到家里 , 大声喊遭
如 《 安 塞腰鼓 》一文 中运用 了大量的排 比, 这些排比升腾着火热的激情 ,展现 了生命 和力量 喷薄而出的神韵。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受 到独特的 鼓的录像后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本 ,引领学生
独具匠心,真正接近 “ 语言的真相” 。
2 . 卿 4 留 比 较 法
删留比较法 ,是指从删和留两个角度来体会 节 奏美 ,独 特 的音 韵 美 ?我 让 学 生 欣 赏 了安 塞 腰
练习” ,改成 “ 我每 天坚持着练习……”来教学 , 语言文字与画面相结合 品读想象 ,把言语 内在的
奥 妙绘 声 绘色 地再 现 出来 。在整 个 过程 中,我 引 第4 步 ,揭秘表达——你明 白作者为什么要采用 导 学生 边读边 品 , 边 品边思 ,鼓励 学生 有思 即言 。 倒 叙 的手 法 吗 ?经 过 以上 文 段 的还 原 ,步 步 深入
陈 苑
如 何 有效 地 指 导 学 生学 习语 言 文字 的运 用 ? 学 生 通 过对 比揣 摩 ,发 现 从原 句 更 能 感 受 到海 伦
我 想 ,应 该 从 关 注 言语 形 式 人 手 。正 如 王 尚文 先 练习说话 的艰辛 ,联系前面的语句 ,仿佛看到海 生 指 出 :语 文 教 学 的奥 秘 就 藏在 言语 形 式 里 。要 伦 可 能没 读 几 分 钟 ,喉 咙 就会 肿 胀 ,声 音 就 会 沙 发 现言 语形 式 ,深 入言 语形 式 ,从 而把握 其 门径 , 哑, 但她始终坚持 , 感受到她练习说话坚定的决心 , 学 习 其 艺术 ,这是 培 养 学 生语 言 文 字 运 用能 力 的 以及 一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原句让学生有 了

创设学生言语实践的四个维度

创设学生言语实践的四个维度

创设学生言语实践的四个维度作者:王成来源:《小学教学研究》2011年第06期我国《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体系和完整。

”语文教学只有着重于言语的实践,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才能回归语文的本色。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大量的言语实践,不能只停留于理念上,关键是教师要积极行动起来,依托文本,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进行相关训练。

在学生进行大量的言语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以下四个维度。

一、温度——尊重学生的体验【现象】案例一:《月光启蒙》教学片段师:如果你是作者孙友田,面对逐渐变老的母亲,会说些什么呢?请动笔写下来。

生开始动笔。

(一分钟左右)师:因时间关系,就写到这儿,没写完的部分可以在汇报时说出来。

教师请了两名学生来汇报交流,交流的内容仅一句话。

此时下课铃响了,老师顾不上评价,让学生齐读文章最后一段后宣布下课。

案例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教学片段师:夏天迷人的东西真是太多了,在大自然里多么快乐!你还想变什么?能像课文里的“我”一样美美地说一说吗?生:我想变一只青蛙,去捕捉稻田里的害虫。

生:我想变大大的荷叶,做荷花的绿裙,做蜻蜓的停机坪。

生:我想变成一道彩虹,带着小朋友到天边去玩耍。

……把你想到的写在白纸上,再配上美丽的画,可在小组中互相传阅、交流。

【解读】案例一中教师安排这个环节时忽视了学生在写话时需要提笔思考的时间。

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常的写字速度是每分钟20个字左右,给一分多钟的时间学生能写出多少内容呢?案例二中教师先让学生说自己想变成什么,接着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

随后的交流显示,上述两个案例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为了展示学生的言语实践而进行。

这是一种假实践,它的出现不是一种偶然。

在追求真、善、美的课改进程中出现,是一种很不和谐的现象,扼制了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坚决予以制止。

关注文本言语形式,提升阅读课堂实效

关注文本言语形式,提升阅读课堂实效

黄河吞没 ……可是 当事人 呢? 你瞧 , “ 艄公却很沉 环境 如此 恶劣 , 同学们很 快就对 艄公产生 由衷 的 着, 他专 心致 志地撑 着篙 , 小心地 注视着水势 , 大 敬佩之情 。 胆地 破浪前 行 ” , “ 羊皮筏 子上 的乘 客谈笑 风生 ,
( 3 ) 绿叶之 三 : 皮筏上 的乘客 。坐在艄公 的
辞和表 达思想感 情时所使 用的特殊 的语句组 织 儿吞没” , 羊皮筏 子的特点 了然 于心。可是“ 那上 方式 。教师在全面提高学 生语文 素养 的前 提下 , 面却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 , 而且在他们 的身边 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品质 , 准确 把握语 言 的意 还摆着两 只装得满满的麻袋 ” 。抓住 一系列的数 蕴, 具 体包括 准确地建 立意象 ( 是什么 ) 、 探索意 字 “ 十只 、 十二 只 、 五位 、 一位 、 两 只” 进而 引导学 义( 为什么 ) 等,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言语形 生将 又小又轻 的筏子 和又多又重 的人与货 物进
要善 于解读文本 , 能从文本 中发掘 出具体合宜 的 是 “ 惊涛骇浪” 。紧接着 , 立刻播放黄河之水奔流
“ 言语形 式 ” , 才 可 能在教 学 中转化 为 “ 传递” 给 不 息 、 直扑天 宇的视频 , 加深对黄 河 的“ 险” 的印 学 生 的相应 的“ 语 文 素养 ” , 让 学生 在学 习课 文 象 , 引导学生感悟黄河的主人 艄公 就是用e l , 4 , 的 的过程 中知其然 , 更 能知其所 以然 。歌 德 曾说 : 筏子、 不粗不细 的竹竿 , 战胜 了这惊涛骇浪 , 成为 “ 内容是 大多数人都 能关注到 的 , 其含 义只有有 黄河的主人 。 文 中的第一处对 比深深地刻在 了学
仍然 能够谈 笑风生 , 惊涛骇浪 却能如 履 那从 容 的神情如 同坐在公 共汽 车上浏览 窗外 的 皮筏上 ,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聚焦语言文字运用——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用能力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聚焦语言文字运用——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用能力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聚焦语言文字运用——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用能力摘要:新课标的前言部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为此,在语文课改中我努力体现聚焦语言文字运用,提升学生语文素质。

关键词:创设情境聚焦语用扩大容量提升素质体现价值观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正在实施,我们只有坚守语文课程标准,坚持课程标准方向,才能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实现美丽的转身。

孩子们掌握的知识是有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是长久的,形成的能力是终身的,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散发的魅力是永恒的。

新课标的前沿部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在十三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不断用新观念、新方法、新思路改变着课堂教学,自己和新课程一起成长,聚焦语言文字运用,提升学生语文素质,以学生为本,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对一线教师来说,把文本的语言文字运用价值转化成促进学生语文发展的现实价值,实现课文增值化,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归宿。

语文教学不能满足于学生获得经典、规范的语言,而要把学到的语言纳入到自己的话语系统,并加以模仿迁移甚至创造性的运用,这样的教学才能实现语言文字运用的增值,真正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才是富有价值和意义的。

因此,文本解读就需要教师敏锐地发现并挖掘隐藏在文本的语言文字运用增值点,设计基于文本语境的说、写训练。

1.根据言语形式来仿写。

包括句式、段落、写作方法等。

如《山中访友》第五自然段运用了拟人手法,以及“你好!……的……,你……?”的句式,读起来亲切自然、活泼清新,有着诗一般的韵律与情怀。

教学时,先让学生发现这一语言表达特点,然后模仿句式进行想象说话练习。

注重言语形式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注重言语形式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 ◇ ◇
注重言语形 式教 学
提 高学 生阅读能力
◇储 兆凤
阅读 教学 的任 务是什 么?长 期 以来 , 多教 师把 阅读 教 学 的 很 重心 偏 向于 “ 意” 即品味语 言 , 得 , 揣摩 语 言传 递 的 内涵 、 思想 和 情 感 。然而 ,得意 ”并 非 阅读教 学 “ 是 闪烁 的 瞳仁 ; 虎 一 样 , 强 斗 是 这样 ,言语 节 奏 中的 音韵 美 、 意
地 ……祖 父 浇 菜 ,我 也 抢 过 来
浇 ” 其二 : 一切 都 活 了 , 做 什 ; “ 要 么 , 什么 。要 怎么样 , 怎么 就做 就 样, 都是 自由的 。倭 瓜 愿 意爬 上 架 就爬上 架 , 意爬 上 房 就爬 上 愿 房 。黄瓜 愿 意 开一 朵 花 , 就开 一 朵 花 , 意 结 一 个 瓜 , 结 一 个 愿 就 瓜 。若 都不 愿 意 , 就是 一 个瓜 也 不 结 , 朵 花 也 不 开 , 没 有 人 一 也
童 年生活 。对于 这样满含 生活情
整 , “ 雨一样 , 急促 的鼓 点 ; 如 骤 是 旋 风 一 样 , 飞扬 的 流 苏 ; 蛙 是 乱

中 ,教 师要 引 领学 生 边读 边 品 ,
边 品边 思 ,鼓 励学 生 有思 即言 。
样 , 蹦跳 的脚 步 ; 花一 样 , 是 火
要 理 解语 言所 表 达 的 “ , 要 意” 更
中蕴 含 的生 活情 趣 。如 《 父 的 祖
园子》 中的两段话 , 一 :祖父 带 其 “

个 大草 帽 ,我 戴一 个 小 草 帽 ;
中, 使人 叹为观 止 ”则 尽显 舞 姿 ,

关注言语表达 点亮思辨课堂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例谈

关注言语表达 点亮思辨课堂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例谈

关注言语表达点亮思辨课堂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例谈一、语文学科的教育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成为能够思辨、表达和处理信息的人才。

而语文课程中,阅读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因此,本文展开对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的探讨,以及实现思辨性阅读的方法。

二、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的定义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即通过阅读,使学生从多角度、主观、客观、对比等方面进行思考,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思辨性阅读旨在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造性表达。

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的重要性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面临着大量的信息,如何正确有效地获取信息并进行思考,就尤其需要思辨性阅读来帮助学生,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文本的主动理解、理性思考、判断和表达能力。

通过思辨性阅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1. 主动理解策略主动理解便是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被动地去阅读,而是要在阅读的过程中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建立自己的连锁思维,去理解和为所欲为。

主动理解策略即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经验、现有的知识和思考去建立复杂的认知。

如学生可以通过构建图片、碎片的引发、以及提出问题等方式来增强自己对文本的认知。

2. 对比分析策略对比分析策略即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将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新的信息进行比较,从而获取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这样一来,学生将不仅仅是单纯阅读,而是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判性思考。

例如,学生可以将现实生活和文本的情节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

3. 主观表达策略主观表达策略即是学生可以发表自己对文本的感想,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文本,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语言表达的机会,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进行语言表达训练作者:牛惠晓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13年第17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在读写听说活动中,语文应聚焦于“怎么说”,只有以课文的言语形式为纲,自觉而明确地指向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语文课堂要做到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直接影响学生“表达”的质量,就需要教师真切关注言语形式,进行行之有效的训练,让二者彼此交融。

那么,教师应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关注学生语言的表达呢?语文教师应以开放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过程、问题设置,促使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与发现的意识,学会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交流、应用,营造出宽松、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为高效课堂打下基础。

同时,要找准阅读教学中的关注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语言的表达要贴切语言教学是阅读教学的核心,而品味课文用词的准确、贴切则是语言教学的关键。

教师应先给学生建立一个感性的认识:什么样的表达才是最贴切的表达?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为例。

这个“绿”字原是一个表示颜色的词,用在诗中却使读者产生了浓重的色彩感、怡人的动态感、想象的空间感,并且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

因为春天的风是惠风和畅、吹面不寒、过耳无声的,不易被人感知,而诗人用“绿”字描写,化不易传达的听觉、感觉为视觉,马上就让人感受到春风向我们走来,向大地散发勃勃生机。

毋庸赘述,学生就会形象地感觉到,这就是贴切而又独特的表达。

一个对语言文字敏感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善于捕捉教学点,并智慧地引导学生体会和应用。

我在教学《鸟的天堂》时,关注到文中“像一棵大树卧在水面上”这句话,大榕树怎么会给人一种“卧”的感觉呢?我忽然想到以前在杭州西湖拍下的一张照片:大坝与旁边的小山头相连。

中班语言学习提升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

中班语言学习提升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

中班语言学习提升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孩子在中班时期正处于语言学习的关键阶段,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中班阶段帮助孩子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并介绍几种有效的方法。

1. 给孩子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是提升孩子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

可以为孩子准备适合中班阶段的图画书、故事书、儿童期刊等。

这些材料不仅能够培养孩子对文字的兴趣,还能帮助他们学习词汇、句式和语法结构。

2. 经常进行语言互动语言互动是提升孩子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方法。

可以通过与孩子进行日常对话、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方式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同时,还可以组织一些小组活动,鼓励孩子与同伴之间进行合作讨论和交流,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设计有趣的阅读活动通过设计有趣的阅读活动,可以更好地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比如,可以组织朗读比赛、角色扮演、故事分享等活动,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阅读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4. 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至关重要。

可以鼓励孩子每天固定的时间阅读,如睡前读故事书。

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注意力和自律性。

5. 激发孩子对词汇的兴趣词汇是阅读理解的重要基础,激发孩子对词汇的兴趣十分重要。

可以通过词汇游戏、拼图、闪卡等方式,帮助孩子快速记忆和理解词汇。

同时,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选择一些与词汇相关的主题,如动物、食物等,来进行拓展阅读。

6. 引导孩子进行阅读思考阅读理解能力不仅包括对文字的理解,还包括对文字的解释和推理能力。

在中班阶段,可以通过提问和引导孩子自主思考的方式,培养他们的阅读思考能力。

可以向孩子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鼓励他们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总之,中班语言学习是孩子阅读理解能力提升的重要阶段。

通过给予孩子丰富的阅读材料,进行语言互动,设计有趣的阅读活动,培养阅读习惯,激发对词汇的兴趣,引导阅读思考,可以有效提高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

立足言语形式是语文课最本质追求

立足言语形式是语文课最本质追求

立足言语形式是语文课最本质的追求摘要:语文课应该教什么?应该着眼于言语形式。

任何一部言语作品都是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的统一,两者互为依存,不可分割。

学习言语形式才能真正内化内容,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本文就言语形式的涵义、言语形式教学的策略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语文课言语形式一、什么是言语形式去年下半年,我有幸成为浙江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班的一名学员,聆听了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老师的课,并拜读了王老师的《语言·言语·言语形式》一文。

王老师指出,“语文之外的其它学科所教学的是教材的言语内容,而语文学科则以教材的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

”对此话,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解读:数学课教的是数学知识,历史课教的是历史知识,而语文课教的就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应该教承载着语文知识内容的言语形式。

那么,如何理解言语形式?王尚文老师认为:任何一部言语作品都是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的统一,任何言语内容不可能脱离一定的言语形式,任何有效的言语形式也都不可能不表现一定的言语内容,两者互为依存,不可分割。

但两者又不互相等同,言语形式是言语作品外部的方面,表现为有形的线性结构,直接诉诸人们的感觉、知觉,属于物质的范畴;而言语内容则是一个言语作品内部的方面,是人们的认识和情感,本身无形、无色、无臭、无声,只能存在于一定的言语形式之中。

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言语形式来表达言语内容,就是语文课应教的内容。

我们教师不应只关注字词句的学习,而是关注课文本身,搞清楚“怎么说”这一问题,而不仅仅只关注课文“说什么”。

叶圣陶先生说过:“在讲解的时候,一定要靠讲明语言的运用和作者的思路——思维的发展来讲内容,要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说而不那么说,为什么用这一个词而不用那一个词,为什么用这种口气而不用那种口气,所有这些都跟文章表达的内容密切相关。

”可见学习言语形式,不是为了抛开文章的内容,而恰恰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文章的词句、句式、结构、文体、修辞、逻辑、标点等各方面的运用,都蕴涵着作者的思维、思想情感、价值判断与人文精神,只有关注了言语形式,才能真正走进文本,才能真正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文字的能力。

周胜华 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

周胜华 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

二、教学中如何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
(一)全面解读,充分挖掘
这其中尤其要重视以下两点:
1、 关注文体,把握文体特点。
叙事,我们要关注情节、结构、人物; 写景,我们要关注画面、情感、顺序; 诗歌,我们要关注意象、情感、韵律; …… ……
二、教学中如何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
(一)全面解读,充分挖掘
这其中尤其要重视以下两点:
三、教学中如何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
(二)慧眼识珠,精心选择
(1)联系课标,以学段目标为导向。
第一学段:体现“三落实、一适当”
把初读落到实处: 确保人人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不错字、不添字、不掉字、不重复、不破句
把识字、写字落到实处:识字、写字是本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
把熟读背诵落到实处:要关注词语、句式、篇章的背诵和积累;
案例: (薛法根 江苏)
二、教学中如何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
(二)慧眼识珠,精心选择
1、精妙传神的字眼、内蕴丰富的词句
互动三: 细读的关注点落在哪个词上?
我是个出名的调 皮蛋,经常变着花样 刁难姥姥。
二、教学中如何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
(二)慧眼识珠,精心选择
1、精妙传神的字眼、内蕴丰富的词句
互动四: 哪个字最有情味儿?
把理解定位在适当程度: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能初步感知课文 内容,大致领会课文蕴含的道理或情感。
二、教学中如何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
(二)慧眼识珠,精心选择
(1)联系课标,以学段目标为导向。
第二学段:体现 “两个关注”
关注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关注“学习、体会、归纳”: 学习默读、略读、批读; 体会关键词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和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归纳叙事性作品的主要内容。

关注言语形式 凸显语文本色

关注言语形式 凸显语文本色

关注言语形式凸显语文本色摘要:语文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有效阅读教学的本质诉求必须要广大教师去关注文本言语形式。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建构立足于文本言语形式的教学,引导学生领悟作者为什么这样说,从言语表达方式走向文本的深度解读,同时培养学生语言敏锐的感受能力,实现本色的语文。

关键词:言语形式;语文本色;文本细读“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让学生能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

”这一理念逐渐成为广大语文老师付诸实践的共识。

王尚文教授曾说:“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言语形式’即‘怎么说、怎么写’,而非‘说什么写什么’。

”语文教学只要守住了“言语形式”这个门槛,那语文课就一定是上成语文课,而不是别的什么课。

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从文本中发掘出具体合宜的“言语形式”,才可能在教学中转化为传递给学生的相应的“语文素养”。

那什么是言语形式呢?一、“言语形式”的概念界定李海林在《言语教学论》里说:“言语形式是指言语活动的方式,或者说,是语言与语境相结合的方式。

”它包含语言形式、言语交往活动形式和言语表现形式,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语言形式包括字、词、句。

交往活动形式有听、说、读、写四种方式。

言语表现形式包含言语行为方式、言语表达方式划分、语用规则、修辞逻辑、话语结构形成、语体文体形式等方面的内容。

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必须明确:通过课文的言语形式去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以言语形式为基本教学内容,这是语文教学的特征所在。

在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多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凸显语文本色。

二、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目前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一种现象:老师们引领学生到文本中“来”,却没有带领学生从文本中“回”,即在关注言语内容的同时,淡化或忽视了言语形式。

只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而不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方法和形式来表达情感的。

谈从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形式能力

谈从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形式能力

谈从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形式能力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立足于言语形式的培养,通过语言文字符号,触发和激活学生感受,培养学生语言形式能力,使学生正确理解现代文化作品的内容,能真正体会言语魅力,并激发他们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情感。

关键词:言语形式言语内容形式能力在言语内容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影响下,我们认为言语内容先于言语形式而存在,一定的内容就决定他的适合的形式,言语形式仅是为表达言语内容而服务的。

语文教学常注意文本的言语内容上,教师常常将语文课本中的言语作品从句意、段落大意到中心思想进行条分缕析式的剖析,不厌其烦的重复着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忽视学生的思考的能力,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也不见提高,那么如何要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呢?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形式能力呢?语文教学中,形式并不是内容的附庸,他有着独立的价值。

文本是由言语形式怎么说和说什么两个方面构成的。

但为我们直观感觉到的只有言语形式,即物质存在方式:是由音节、文字组成的延伸于一定空间的语符系列。

语言形式生成内容,任何接受都是形象的重新再造。

阅读文本的思维过程首先是课文表层的语言文字,其次是文本内容。

最后是指向语言运用的规律、方法和技巧。

在具体的教学中言语实践活动,应意识到语文课的人文教育只能通过文本的言语形式来实现,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现代文化作品的内容的言语实践活动,是由形式到内容,然后学生引导能独立分析文章的主旨、思路、结构和写作特点,能自主地梳理阅读中获得的知识的言语实践活动,是由内容到形式。

我们的语文教学无论如何变化必须经过言语形式这条途径。

课标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

文学既然是一种语言艺术,那么这个艺术就集中在语言的建构上。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途径,立足于言语形式,通过语言文字符号,触发和激活我们的感受,培养学生语言形式能力,使学生正确理解现代文化作品的内容,能真正体会言语魅力,并激发他们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情感。

关注言语形式 切实提高表达能力

关注言语形式 切实提高表达能力
进 程 的 策 略 。 著 名 特 级 教 师 薛 法 根 执 教 的 《 江 大 保卫 战》之所 以为很多人 推崇 , 就 因 为 教 学 的 着 力 点 不 仅 放 在 引 领 学 生 明 白文 章 写 了 什 么 . 放 在 了 还
文 章 怎 样 写 上 。哲 学 家 、 学 家 宗 美 自华 说 : 文 学是 如 何 地 经 过 艺 术 家 的 匠 心 而 完 成 . 着 “ 接 如 何 以微 妙 的 形 式 表 现 出 来 。 不 是 ‘ 人 ’ 注 意 . 这 常 所 也
号 , 出 问题 用 问号 。 提
不 是 ‘ 人 ’ 了解 的 。 ” 法 根 老师 正是 关 注 到 这 样 不 常 所 薛
为 人 注 意 的 言语 形 式 , 学 生 不 知 不 觉地 知 道 这 就 是 点 让
面 结 合 的场 面描 写 方 式 , 就 是 细 节 描 写 、 境 描 写 的 这 环
并 列 词语 用 顿 号 , 列 分 句用 分 号 。提 示 下文 用 冒 并
号 , 话 引 用加 引 号 。 对
精 妙 ,这就是 排 比句 的气势所在 ,这就是反 衬的作用
… …
不 难 看 出教 师 就 是 在 无 痕 地 召 唤 . 文 本 的写 作 特 用
书 文 名称 要 标 明 , 前后 加 上 书 名 号 。 有 些 意 思 要 省
生 作 文 中却 是 个 “ 大 难 ” 老 。 标 点 符 号 的 作 用 , 于 孩 子 来 说 枯 燥 无 趣 , 靠 范 对 单 例 的 重 复 说 教 .孩 子 容 易 陷 入 思 维 疲 惫 状 态 ,实 际 运 用 时 仍 然 错 误 百 出 。如 何 克 服 这 一 难 点 呢 ? 我 们 可 以 事 先 让 孩 子 编 排 语 文 剧 场 ,创 作 出 “ 标 点 符 号 家 去 到 访 问 ”等 有 趣 节 目。 接 受 访 问 的 标 点 争 相 强 调 自 己 的 作 用 。感 叹 号 的 嗓 门 像 铜 鼓 敲 :伙 伴 们 ,我 的 感 情 最 “ 强 烈 。 章 里 谁 也 没 有 我 重 要 !” 号 赶 紧 反 驳 :要 是 文 逗 “ 没 有 我 把 句 子 点 开 , 章 就 会 像 长 长 的 面 条 。 ” 平 最 文 水

阅读教学,从关注言语内容到关注言语形式

阅读教学,从关注言语内容到关注言语形式

阅读教学,从关注言语内容到关注言语形式作者:章志英来源:《小学教学研究》2018年第11期【摘要】“内容”“涵义”“形式”三个维度,正是阅读教学所应该关注的三大分层。

没有对“文本内容”的感悟理解,也就无法深入洞察文本语言所裹挟的“内在含义”,学生自然也就无法从“文本言语形式”的视角揣摩作者的言语语用。

本文提出要紧扣对比方式,感知言语材质的精妙;借助诵读形式,感知写作手法的秘妙;聚焦陌生资源,感知别具现象的独到,从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文本语言形式表达著名诗人歌德曾经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部分人是个秘密。

”因此,阅读教学应在体悟内容、洞察含义的基础上,深入到文本语言表达密码的探寻中,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高效发展。

一、紧扣对比方式,感知言语材质的精妙1.置换,在优劣的辨析中对比文本语言的精妙一方面源自读者自身品鉴能力,另一方面就需要借助对文本语言的置换,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辨析对象,从而在对比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小说的创作就是要借助对人物动作、神态和心理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形象特点。

很多对人物深入细致的描写内容看似随心所欲,但只要运用其他词语进行置换,就能在对比中感知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如在教学《三打白骨精》一文时,教师紧扣课文中对描写猪八戒嘴馋的动词“夺”,并引导学生尝试将课文中的词语换成“抢”,学生立即就意识到“抢”字虽然能够表示人物的力量大,却没有“夺”字更能体现猪八戒为了贪吃,全然不顾自己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正是在深入细微的差异辨析中,才能真正得到语感素养的高效发展。

2.删除,在有无的揣摩中对比很多运用文字和形式的高手,不仅会借助丰富的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而且会充分整合文本的言语形式夯实、凸显自己意欲表达的韵味。

所以,教材中常常会出现很多看似重复或者不必要的语言,却承载着丰富的价值意图。

教师可以引领学生通过删除、留用等形式的对比来引领学生感知作者的表达用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言语形式,提高阅读能力【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明:“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阅读教学应由“教课文”向“教课程”转型,言语秘妙是告别内容分析式课堂的一把金钥匙。

因此我们要在课前做足功夫,关注言语形式聚焦文本秘妙,挖掘有价值的信息,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从而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不教自能读书”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阅读言语阅读方法现状反思:阅读教学教什么阅读教学的任务是什么?很多教师把阅读教学的重心偏向于“得意”,即品味语言,揣摩语言传递的内涵、思想和情感。

淡化或忽视了言语形式。

这种“得意而忘言”的做法,弱化了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和想象力,践踏了学生独特而丰富的主体体验,减损了语文学习的功能。

因此,阅读教学要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必须关注文本言语形式,扎扎实实干好“语文”自己的事情。

王尚文教授曾说:“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言语形式’即‘怎么说、怎么写’,而非‘说什么写什么’”。

语文教学只要守住了“言语形式”这个门槛,那语文课就一定是上成语文课,而不是别的什么课。

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从文本中发掘出具体合宜的“言语形式”,才可能在教学中转化为“传递”给学生的相应的“语文素养”。

学语文就是学习遣词造句的精当妥帖。

语文教学的奥秘就藏在言语形式里。

发现言语形式,关注言语形式,深入言语形式,从而把握其门径,学习其艺术,这就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

确实,阅读教学应该进入一个“全阅读”的理想状态,不仅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更要关注言语的表达形式,揣摩品味作者的“意”是如何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

很明确,阅读教学应引领学生透过言语形式,领会作者表达的技巧,发现语言的智慧,获取语言规律,积累言语经验,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文本解读:关注言语形式一、全面解读,充分挖掘。

二、文本是师生赖以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

面对文本,教师应先抛开教学参考用书等资料的束缚,以一个“熟练阅读者”的姿态走进课文,领略课文,咬文嚼字,品味含义。

首先要思考:这篇文章在言语形式方面可以教给学生什么。

运用自身已有的语言文学知识和阅读经验,从篇章结构、行文线索、命题立意、遣词造句、表达方式、修辞运用、语法结构等诸方面对文本的言语形式进行一个全面细致的解读,倾听文本细致的声音,发现文本的言语秘妙。

应尤为重视以下三点:1、关注别具一格的文体特点。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

叙事,我们要关注情节、结构、人物;写景,我们要关注画面、情感、顺序;诗歌,我们要关注意象、情感、韵律,等等。

小学课文并不仅限于常见的记事写人的记叙文,还有诗歌、童话、散文、小小说等文体。

不同的文体,在教学处理上也有侧重,现在经常看到“用童话的方式教童话”、“用诗歌的方式教诗歌”诸如此类的标题。

因此,在细读文本时,我们首先要把握的是课文的文体风格,发掘藏在别具一格的文体中的“言语形式”。

以五下的一篇选学课文《一件运动衫》为例:这是一篇小小说。

故事的内容孩子们读一遍就能知道了,那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要选择什么内容来教呢?我是这样处理的:板块一:梳理故事情节。

板块二:找出一条线索。

板块三:体会一份意外。

板块四:再现一幕场景。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明白了读小小说的着眼点。

小小说都有贯穿全文的线索,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出人意料的结局。

这样的板块式教学一目了然,思路非常清晰。

2、捕捉统领全文的文眼。

小学阶段重要的是落实字、词、句的感悟、理解、内化、运用。

我们不仅要关注那些明显的体现文章情感的词句,比如采用各种修辞手法的词句,还要紧紧扣住“文眼”,即文章中那些最富有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理解整个作品的主题或脉络层次的关键词句。

它往往是作者着力刻画和描摹的中心点、结构的衔接点、主题的凝聚点、情感的升华点。

它像一个人心灵的窗户,透过它可窥视文章全部的内在气韵的律动,映照出整个作品的精神风貌。

教学中,如果能紧扣“文眼”突破开去,便能启迪学生感悟知识的灵性,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达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境界。

3、把握匠心独运的篇章结构。

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应尤为关注篇章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给学生“类”的积累。

也就是注重文体,从文体特点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和积累。

四下第七单元的主题就是“走进神话”,教师就应该从神话的共同特点出发,引领孩子们去感受神话的神奇、夸张,来源于民间等特点。

“结构”是一个不容小觑的要点,把握文章结构的特点,层层剖析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才能品味出文学作品的匠心独运、精妙构思。

在细读文本时,把握好文章的篇章结构,就会对文本有一个更具高度的宏观认识。

细读文本,只有把握好文章的结构,才能理清文章的脉络,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才能深入品味文本谋篇的巧妙和构思的精妙。

比如三上《美丽的小兴安岭》,作者在第一段先总的小兴安岭是绿色的海洋;接下来分述一年四季的美景;最后总述小兴安岭是一座大花园、大宝库。

显而易见是总分总的结构,三年级的孩子第一次接触这种结构的文章。

我的板书采用了思维导图的方式,简单明了地将结构呈现出来,让学生有很直观的了解。

附板书设计:三、慧眼识珠,精心选择。

语文教材犹如一座宝藏,里面蕴藏着丰富的“文本秘妙”——或是别具匠心的遣词造句,或是独具个性的布局谋篇,或是准妥帖的表达形式,或是隽永深刻的语言内涵……选文通常是名家名篇,一篇文章往往会有很多方面的言语表现形式值得学习、积累。

但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文本秘妙”都教给学生,那么到底该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呢?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借鉴:1、精妙传神的字眼、内蕴丰富的词句。

内蕴丰富的词句从语言文字的细节入手,一个字、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反复推敲斟酌,咬进文字的深层,嚼出文字的真味。

用朱自清的话说,就是“体会那微妙的咬嚼的味儿。

”如薛法根教学《爱如茉莉》抓住一个“探”字,让学生明白“一切景语皆情语”。

2、典范的、优美的句式、语段。

一、二年级要重点关注优美的词语、典型的句式;三年级要重点关注典型的语段;中高年级要关注文本中的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心理描写等等。

3、新鲜的、独到的、个性化的语言。

我们的文本中,有着许多非常率性、洒脱、天籁般自由纯美的语言,有着作家自身性格的烙印。

抓住这些新鲜的、独到的、极为个性化的语言让学生细细品读、积累,对催生学生个性化的语言大有裨益。

4、富有特点的人物对话。

二下《小鹿的玫瑰花》中,人物的对话描写非常有特点。

有些提示语在前,有些提示语在后,还有些没有提示语。

而且相应的标点符号也不一样。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原来这样的对话很简洁,也能将要说的意思表达清楚。

策略探寻:基于阅读能力的提升一、依据语境,凸显“言语形式”的当下效应。

语境即言语环境,王建平先生从语用学的角度给语境下了定义:“语境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观因素”。

理解具体的言语,必须结合语境。

脱离语境或断章取义,有些言语根本无法理解或理解不到言语的深层含义,有些理解甚至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截然相反。

尽管现在提倡多元解读,但作为教师首先自己应整体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二、比较对照,体会“言语形式”的最佳表达。

通常说来,作者独具匠心的遣词造句主要表现在能从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和句子中,选择自认为最准确、最生动、表达效果最好的词语和句子,从而创造出美的言语,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情感。

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采取比较、对照的方法去体会言语的表达效果,感受语言的情感。

例如四下《蝙蝠和雷达》比较两个句子:1、蝙蝠在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原文)2、蝙蝠在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探路的。

总结明确:少了“配合”二字,表达就欠缺准确。

“配合”说明对蝙蝠飞行来说,嘴和耳朵两者缺一不可,一起工作,共同作用的;少了“配合”就没有这样的效果。

通过比较,更加深刻体会到用词准确是多么的重要。

三、展开想象,拓展“言语形式”的丰富内涵。

好的言语,总是“意则期多,字惟期少”。

高水平的作者惜墨如金,期望用少而精的言语表达更为丰富、更为深远的意义,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再则语言和现实的矛盾,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现象是经常存在的,要准确地表达我们感觉到的东西,语言几乎永远不够使。

所以,言语为读者和听者提供了思维的参与和补充的机会和余地。

四、课堂练笔,模仿“言语形式”的迁移训练。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我们现在经常用的“读写结合”、“课堂小练笔”也就是遵循了叶老的理念。

铝华洗尽见本真,固本清源显本色。

语文课必须立足文本语言,品词品句,聚焦“言语形式”,强化语言积累运用。

这才是本色的语文,这才是诗意的语文。

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才会给孩子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阅读能力才会真正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1]沈大安.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2]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15页.[3]水英.《找寻文本细读的切入点》[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9,(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