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反思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3.7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
《比较数的大小》教学反思《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是在学生已经认识100以内的数,并学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基础上安排的。
因此,也可以看成是《比较数的大小》的第二课时。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描述两个100以内数的大小关系,以此来进一步培养数感。
这部分教材是传统数学教科书里没有的,它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也就是“事物的多少总是相对的”,这是本课时的难点,在这节课中,我也没有渗透其内容,学生感受不是很深。
在复习铺垫中,第2题,让学生填上>或<来表示两数的大小关系,然后可以再让学生算式表示的含义,即“()比()大”或“()比()小”,让学生在说含义的过程中,再次体会>和<表示的含义。
例题讲解时,两两比较,并把小动物折的星星排成队伍并一一对应,拿多出来的部分去与原来的作比较,要是多出来的部分比原来的多就是“多得多”,要是多出来的部分比原来的少就是“少得多”,这样做比较直观。
比较小猫和小猴做的星星时,先不出示小猫做的星星,学生通过猜谁做得多,体会“多一些”和“少一些”都是差不多,这样做,效果是比较好的。
在练习中,第二站“果园”,将原题稍作改变。
提示语分为“梨比苹果少”和“梨比苹果少得多”,学生体会此类题目解决的逻辑顺序,即先找出“比40小的数,即18和38”,然后根据“梨比苹果少得多”,再在18和38中,选择18。
之后追问“为什么不选38而选18”,再一次区分“少得多”与“少一些”。
最后的“猜数游戏”,抽象成数,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难度过高,可以改为同桌二人各写一个数,然后用二人写的这个数用新学习的4个词语中选择合适的来说一说,一位同学先说一句话,另一位同学反过来说一说,这样难度也能降低一点,同时还能保证全班同学都参与学习中。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教学反思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教学反思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教学反思
第二学期
什玲镇中心学校黄娟欢
这部分教材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100以内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准确描述数之间的大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观察中比较,学会由观察情境图比较转化为数的比较。
一开始,我让学生同桌两人比高矮,让学生说说你比同桌怎么样,同桌比你怎么样?然后让一个学生和我比,学生觉得好奇,有趣,乐意表现自己,主动地进入了学习状态。
在比高矮的基础上,利用书上红金鱼78、花金鱼15和黑金鱼10,比多少的有趣情境,唤醒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主动迁移,轻松自然地学习用“少一些,多一些”描述两数关系,同时学生还会在已有的知识上,由图意提出不同的解答方法,这样使生活中有关的数学现象和经验得到了升华。
接下来,我都是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自主体会少得多、多得多,然后逐步过渡到数的比较。
最后学习完新知识后,我让学生想想在我们身边你能用语言描述你所观察到的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时,学生兴趣盎然,话题一下子就像放
水地闸门,滔滔不绝地说开了,他们说得那么地正确和有序,令我兴奋、惊奇。
对于课后练习,让学生完成做一做题时,很轻松地就完成了而且还说得很棒!其实,“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通过利用已学的知识说说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乐趣。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反思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反思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反思
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将整堂课的教学串连在一些故事情境中,首先我利用教材给出的两个小动物做星星的场景,引导学生先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一是复习前一课学的比较数的大小这部分的知识,二也是为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做一个铺垫。
通过两个数的大小比较,学生也能说出谁做的多,然后引导学生说出多的程度,是多一些,让学生完整的说一说。
本节课主要也是要让学生会说,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在教学时我也注意多让学生说,争取做到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
例题教完后我没有直接教学试一试,而是出示了另一个情境,让学生再比较一下另外两个相差较大的数,这先让学生体会一下多得多,少得多的意思然后再教学试一试,这样对学生的理解也有一些帮助,在教学完试一试后,就是让学生练习,看看学生掌握的情况。
每出示一题我先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在学生说出答案后,还让学生把其他答案也用今天学过的描述两个数大小关系的词来说一说,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对今天这堂课的掌握情况的反馈。
看学生是否都理解掌握了,通过练习,发现大部分学生的掌握情况还是可以的,但也有个别学生对那几个词的意思不理解,也不会表述两个数间的关系。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多一些、 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后反思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后反思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后反思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课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会用语言来描述两个数间的大小关系,这部分内容和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此类知识,但是通过本课的学习及学生的作业情况反馈,我发现孩子们在学习这一课内容时存在一定困难。
1.由于一年级的学生语言基础并不丰厚,理解能力也有限,对“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不能够正确区分,特别是“少得多”,很多小朋友总是不自觉地说成“少得少”。
因此在不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就很难选择正确的词语表述两数之间的关系。
2.缺乏一定的数感。
唱歌要有“乐感”,读书要有“语感”,同样数学也是有“数感”的。
其实数感是极为抽象的,很是叫人捉摸不透。
在比较两数的时候,究竟是在怎样的范围内我们才说“多一些”“少一些”,又是达到怎样的程度该用“多得多”“少得多”,其实这都没有一定的标准。
例如“20与9比较,究竟是多一些呢还是多得多”,其实这都是在靠我们的数感来判断。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也会根据具体的情境来判断,但是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在把握数。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下册-人教版.doc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下册人教版.doc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案的重要性,下面是我根据《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中“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这一章节制定的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33页至第34页的例题和练习题。
通过这些题目,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例子,运用这些概念进行比较。
3. 学生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这些概念进行判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际例子,运用这些概念进行比较和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作业本、练习题、小物品(如小球、小棍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PPT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物品哪些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
2. 讲解:在黑板上画出两个数量不同的物品,让学生指出哪个物品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
3. 例题:出示教材中的例题,让学生解答,并解释答案的思路。
4. 练习:让学生解答教材中的练习题,并给予讲解和指导。
5. 随堂练习: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1. 在黑板上写出“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定义。
2. 用具体的例子,展示这些概念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a. 3个苹果和2个橙子b. 5个香蕉和8个香蕉c. 2个橘子比1个橘子多还是少2. 答案:a. 3个苹果比2个橙子多一些b. 5个香蕉比8个香蕉少一些c. 2个橘子比1个橘子多一些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于“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掌握情况如何,是否需要在课后进行巩固。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反思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反思《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反思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反思1针对教学目标,我认真地研究了这部分教材,决定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落实在以下几个方面:1、着力于学生的语言发展,结合具体情境,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
2、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充分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3、采用欢快轻松的教学方式,避免单调的模仿和枯燥的说教。
新授过程中,学生的反映要比我想象中的好。
一、根据学生思维直观的特点,创设了直观的情境,为新知的教学作好辅垫。
今天教学的“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对学生而言是第一次接触,但生活中学生有这方面的经验,只是不会用这些词来表达罢了。
因此,在课上我是出示不同颜色的三杯水,让学生观察,用“()比()多得多,()比()多一些”说一句话。
学生交流后引出“()比()少得多,()比()少一些”后并揭示课题,并让学生读一读,然后指名说说这些词的意思。
这样先通过直观的事物,让学生对“多得多”等有了直观的体验,为新知识作铺垫。
最后再出示例题,放手让孩子们比较后说一说,多数孩子能说得很好。
二、抓住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方法加以突破。
这节课很主要的一个教学目标是渗透相对思想,我在教学中很重视这方面。
如在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相对性时,我就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一个支点:同样是多,他们多得一样吗?再利用百数图让学生数出10到15,再数10到48,还请两个学生比赛谁先数完(一个数10到15,一个数10到48),并出示数轴,从数轴中观察与建构,感知两数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少一些、多一些、少得多、多得多》教学反思
《少一些、多一些、少得多、多得多》教学反思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100以内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准确描述数之间的大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观察中比较,学会由观察情境图比较话为数的比较。
一开始,我让学生同桌两人比高矮,让学生说说自己比同桌怎么样?然后让一个学生和老师比高矮,学生觉得好奇、有趣,乐意表现自己,主动地进入了学习状态。
在比高矮的基础上,利用书上红球78个,篮球15个,黄球10个,比多少的有趣情境,唤醒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主动迁移,轻松自然的学习用“少一些、多一些、少得多、多得多”描述两数关系,同时学生还会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不同的解答方法,这样使生活中有关的数学现象和经验得到了升华。
最后学习完新知识,我让学生想想在我们身边你能用语言描述你所观察到的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时,学生兴趣盎然,话题一下子就像放水的闸门,滔滔不绝的说开了,他们说的那么正确而有序。
对于课后练习,让学生完成做一做的题时,很轻松地完成了,而且表达相当准确!其实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通过利用已学的知识说说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孩子们感到数学的乐趣。
大部分学生课堂表现积极、活跃,个别学生需要进一步学习指导。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反思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反思本课是在孩子认识100以内的数,并学会比较数的大小的基础上安排的,通过教学,让孩子会用“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等词描述两个100以内数的大小关系,进一步培养数感。
本节课一开始我设计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3个大小不一的物体——篮球、排球、网球进行比较大小,并引导孩子们说明白:篮球比排球(大)、篮球也比网球(大),怎样来描述大的程度呢?通过启发孩子思考“还可以怎样说”,得到相对的另一种表述“篮球比排球大一些,篮球比网球大得多”,为接下来学习应用“多一些”“少一些”描述两个数量间的多少关系垫下伏笔。
接下来呈现教材例题,让孩子试着在理解“多得多、多一些、少的多、少一些”含义,这一部分的内容充分让学生体会、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含义。
练习设计了三种水果、小松鼠采松果和青蛙吃害虫等练习题,使孩子自主感悟“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这些词的含义以及他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最后是游戏性的猜数练习,让孩子反复应用这些语言来叙述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根据“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教学思路,孩子已经初步感受到“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含义。
经过课后反思,我发现这一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那就是学生说的不太够。
虽然我也是事先多设计让孩子们说,但实际课堂上还是我说得过多,留给学生的时间少了。
如可以在理解、体会用“多一些、少一些”表达红球和黄球之间的关系时,让学生说它们间的多少,体会“多一些、少一些”的意思,并让优生带着后进生说、同桌说、指名说等,说多了、听多了,有些后进生自然也就理解了。
还有在上课时,我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不太丰富,有时对个别学生的回答甚至没有给予评价,在课堂上给予学生的评价是必需的,而如何用更积极鼓励的语言去评价学生的回答,进而激发学生更努力的学习、发言,是我今后在教学中的主要调整方向。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已知m是真分数,那么m2与2m的大小关系是()A.m2>2mB.m2=2mC.m2<2mD.不能确定2.一个分数的分子除以2,分母乘2,这个分数的分数值将()A.乘4 B.除以4 C.不变3.下图,这个梯形的面积是()cm2。
一年级数学《多一些 少一些 多得多 少得多》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反思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课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会用语言来描述两个数间的大小关系,这部分内容和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此类知识,但是通过本课的学习及学生的作业情况反馈,我发现孩子们在学习这一课内容时存在一定困难。
1.由于一年级的学生语言基础并不丰厚,理解能力也有限,对“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不能够正确区分,特别是“少得多”,很多小朋友总是不自觉地说成“少得少”。
因此在不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就很难选择正确的词语表述两数之间的关系。
2.缺乏一定的数感。
唱歌要有“乐感”,读书要有“语感”,同样数学也是有“数感”的。
其实数感是极为抽象的,很是叫人捉摸不透。
在比较两数的时候,究竟是在怎样的范围内我们才说“多一些”“少一些”,又是达到怎样的程度该用“多得多”“少得多”,其实这都没有一定的标准。
例如“20与9比较,究竟是多一些呢还是多得多”,其实这都是在靠我们的数感来判断。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也会根据具体的情境来判断,但是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在把握数的相对大小时考虑得并不是那么多。
于是考虑到前面《100以内的数的认识》,让学生通过数数来感知数字之间的距离,当两个数相距比较近时,大数在前,用多一些;小数在前,用少一些。
当两个数相距比较远时,大数在前,用多得多;小数在前,用少得多。
回顾本节课教学,我给孩子们比较、分析、讨论的时间不够多,课堂上大多时间给了那些想表达自己想法的孩子,却忽略了那些没有举手发言的学生。
其实在课堂上,我应该给更多孩子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让孩子们和同桌或者前后左右的同学说一说,达到人人参与课堂的目的。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圆的面积与它的半径()。
A.成正比例B.成反比例C.不成比例2.如图:这个杯子( )装下3000ml牛奶。
A.能B.不能C.无法判断3.由5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立体图形,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从左面看到的形状是,下列立体图形不符合的是( )。
《多一些 少一些 多得多 少得多》教学反思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反思本课是在孩子认识100以内的数,并学会比较数的大小的基础上安排的,通过教学,让孩子会用“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等词描述两个100以内数的大小关系,进一步培养数感。
本节课一开始我设计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3个大小不一的物体——篮球、排球、网球进行比较大小,并引导孩子们说明白:篮球比排球(大)、篮球也比网球(大),怎样来描述大的程度呢?通过启发孩子思考“还可以怎样说”,得到相对的另一种表述“篮球比排球大一些,篮球比网球大得多”,为接下来学习应用“多一些”“少一些”描述两个数量间的多少关系垫下伏笔。
接下来呈现教材例题,让孩子试着在理解“多得多、多一些、少的多、少一些”含义,这一部分的内容充分让学生体会、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含义。
练习设计了三种水果、小松鼠采松果和青蛙吃害虫等练习题,使孩子自主感悟“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这些词的含义以及他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最后是游戏性的猜数练习,让孩子反复应用这些语言来叙述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根据“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教学思路,孩子已经初步感受到“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含义。
经过课后反思,我发现这一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那就是学生说的不太够。
虽然我也是事先多设计让孩子们说,但实际课堂上还是我说得过多,留给学生的时间少了。
如可以在理解、体会用“多一些、少一些”表达红球和黄球之间的关系时,让学生说它们间的多少,体会“多一些、少一些”的意思,并让优生带着后进生说、同桌说、指名说等,说多了、听多了,有些后进生自然也就理解了。
还有在上课时,我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不太丰富,有时对个别学生的回答甚至没有给予评价,在课堂上给予学生的评价是必需的,而如何用更积极鼓励的语言去评价学生的回答,进而激发学生更努力的学习、发言,是我今后在教学中的主要调整方向。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一个玩具车4元5角,一个玩具猴5元1角,价格贵的是( )A.玩具车B.玩具猴C.一样2.在一个比例尺是200∶1的图纸上,量得一个零件的长是2厘米,这个零件实际长()。
《多一些,少一些》教学反思范文
《多一些,少一些》教学反思
《多一些,少一些》教学反思范文
1、利用“猜想”的情景引入新课,为新知识作铺垫,通过数的变化,让学生明确数目增大,比较结果也会变化。
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我发现学生表现积极学习气氛活跃,用词也很准确。
总之引入新课阶段达到良好效果。
2、在例题探讨过程中(比较三所学校的学生人数),首先教师应以平等的意识,宽容的心胸接纳学生,亲切地和学生说话。
比较多少,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不同的数相比,所用词也会不同。
应启发学生用哪个词描述更为合适?那就要采用充分让学生讨论,达成一致,用"多得多"比较恰当。
所以“90比40应该'多得多',80比65才应该是'多一些'”。
3、在例题的拓展中,学生举手非常活跃,都想把表现自己,我忍不住多提问了几位学生。
其实要让学生用同桌或前后相互说一说,提问形式毕竟有它的局限性,达不到人人参与。
4、学生对超市里一些商品根本不知道实际价钱,缺乏感性认识,课中有这种练习建议:应适当修改。
“猜一猜”的'练习形式很好,如果学生猜不中时,老师就采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和“少得多”提示,让学生逐步调整。
也可以学生之间互相猜一猜,效果更好。
5、本课教学设计尊重学生合理的选择,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学生对学习数学发生兴趣,自然而然的就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反思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反思(总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反思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反思范文针对教学目标,我认真地研究了这部分教材,决定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落实在以下几个方面:1、着力于学生的语言发展,结合具体情境,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
2、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充分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3、采用欢快轻松的教学方式,避免单调的模仿和枯燥的说教。
新授过程中,学生的反映要比我想象中的好。
一、根据学生思维直观的特点,创设了直观的情境,为新知的教学作好辅垫。
今天教学的“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对学生而言是第一次接触,但生活中学生有这方面的经验,只是不会用这些词来表达罢了。
因此,在课上我是出示不同颜色的三杯水,让学生观察,用“()比()多得多,()比()多一些”说一句话。
学生交流后引出“()比()少得多,()比()少一些”后并揭示课题,并让学生读一读,然后指名说说这些词的意思。
这样先通过直观的事物,让学生对“多得多”等有了直观的体验,为新知识作铺垫。
最后再出示例题,放手让孩子们比较后说一说,多数孩子能说得很好。
二、抓住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方法加以突破。
这节课很主要的一个教学目标是渗透相对思想,我在教学中很重视这方面。
如在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相对性时,我就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一个支点:同样是多,他们多得一样吗再利用百数图让学生数出10到15,再数10到48,还请两个学生比赛谁先数完(一个数10到15,一个数10到48),并出示数轴,从数轴中观察与建构,感知两数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又如在练习中设计这样的环节:选一选:老师一次到商店买文具,售货员阿姨说:“钢笔比圆珠笔贵多啦!铅笔比圆珠笔便宜些。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反思(含试卷)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反思本课是在孩子认识100以内的数,并学会比较数的大小的基础上安排的,通过教学,让孩子会用“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等词描述两个100以内数的大小关系,进一步培养数感。
本节课一开始我设计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3个大小不一的物体——篮球、排球、网球进行比较大小,并引导孩子们说明白:篮球比排球(大)、篮球也比网球(大),怎样来描述大的程度呢?通过启发孩子思考“还可以怎样说”,得到相对的另一种表述“篮球比排球大一些,篮球比网球大得多”,为接下来学习应用“多一些”“少一些”描述两个数量间的多少关系垫下伏笔。
接下来呈现教材例题,让孩子试着在理解“多得多、多一些、少的多、少一些”含义,这一部分的内容充分让学生体会、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含义。
练习设计了三种水果、小松鼠采松果和青蛙吃害虫等练习题,使孩子自主感悟“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这些词的含义以及他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最后是游戏性的猜数练习,让孩子反复应用这些语言来叙述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根据“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教学思路,孩子已经初步感受到“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含义。
经过课后反思,我发现这一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那就是学生说的不太够。
虽然我也是事先多设计让孩子们说,但实际课堂上还是我说得过多,留给学生的时间少了。
如可以在理解、体会用“多一些、少一些”表达红球和黄球之间的关系时,让学生说它们间的多少,体会“多一些、少一些”的意思,并让优生带着后进生说、同桌说、指名说等,说多了、听多了,有些后进生自然也就理解了。
还有在上课时,我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不太丰富,有时对个别学生的回答甚至没有给予评价,在课堂上给予学生的评价是必需的,而如何用更积极鼓励的语言去评价学生的回答,进而激发学生更努力的学习、发言,是我今后在教学中的主要调整方向。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边长为自然数,面积为165的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共有()种。
《多一些 少一些 多得多 少得多》教学反思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反思本课是在孩子认识100以内的数,并学会比较数的大小的基础上安排的,通过教学,让孩子会用“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等词描述两个100以内数的大小关系,进一步培养数感。
本节课一开始我设计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3个大小不一的物体——篮球、排球、网球进行比较大小,并引导孩子们说明白:篮球比排球(大)、篮球也比网球(大),怎样来描述大的程度呢?通过启发孩子思考“还可以怎样说”,得到相对的另一种表述“篮球比排球大一些,篮球比网球大得多”,为接下来学习应用“多一些”“少一些”描述两个数量间的多少关系垫下伏笔。
接下来呈现教材例题,让孩子试着在理解“多得多、多一些、少的多、少一些”含义,这一部分的内容充分让学生体会、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含义。
练习设计了三种水果、小松鼠采松果和青蛙吃害虫等练习题,使孩子自主感悟“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这些词的含义以及他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最后是游戏性的猜数练习,让孩子反复应用这些语言来叙述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根据“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教学思路,孩子已经初步感受到“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含义。
经过课后反思,我发现这一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那就是学生说的不太够。
虽然我也是事先多设计让孩子们说,但实际课堂上还是我说得过多,留给学生的时间少了。
如可以在理解、体会用“多一些、少一些”表达红球和黄球之间的关系时,让学生说它们间的多少,体会“多一些、少一些”的意思,并让优生带着后进生说、同桌说、指名说等,说多了、听多了,有些后进生自然也就理解了。
还有在上课时,我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不太丰富,有时对个别学生的回答甚至没有给予评价,在课堂上给予学生的评价是必需的,而如何用更积极鼓励的语言去评价学生的回答,进而激发学生更努力的学习、发言,是我今后在教学中的主要调整方向。
一年级数学下学期《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下学期《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反思一年级数学下学期《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反思在本节课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导入时,我先以学生喜欢的小猫和小猴“争做智慧星”的竞赛导入激发兴趣。
又以充满童话趣味的.故事情境贯穿始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学、想学、要学。
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对两个数比较大小、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来描述,依据上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没有一个明显的界定,究竟相差多少来确定很难,什么时候用哪个词来描述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难度太大。
考虑到前面《100以内的数的认识》让学生通过数数来感知数字之间的距离,当两个数相距比较近时,大数在前,用多一些;小数在前,用少一些。
当两个数相距比较远时,大数在前,用多得多;小数在前,用少得多。
始终贯穿整个教学环节中。
再比如让学生用我们的阿拉伯数字区举例谁比谁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让学生去体会“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在生活中的应用。
用这个练习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
但是,在用多得多、少得多来表示时出了一些小意外,孩子很难界定数字与数字之间的距离,所以举例时稍稍有些冷场,还需进一步改进。
《认识时间》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认识时间》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读、会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合作学习、和珍惜时间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会读几时几分。
三、教学过程:一)谜导入新课1、有一个好朋友,嘀嗒嘀嗒走不停,叫我学习和休息,你们猜猜它是谁?2、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3、(课件)你能说出图上小朋友的作息时间吗?过渡: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时间。
(板书:认识时间)二)自主探究学习1、(课件)要想准确地说出钟表上的时间,首先我们要了解钟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钟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教学反思
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并会比较数的大小的基础上安排的。
通过教学,是使学生会运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数学用语描述两个100以内数的大小关系,进一步培养数感。
针对教学目标,教学时应该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落实在以下几个方面:
1.着力于学生的语言发展,能用完整的语言,会运用“多一些,少
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数学用语描述两个100以内数的大小关系。
2.密切联系学生是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让学生充分体会生活中的数
学。
3.采用欢快轻松的教法方式,避免单调的模仿和枯燥的说数。
在授课过程中我从不同层次的练习设计及不同的提问方式,从各种角度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
设计了一些比较有趣的练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一节典型的概念教学课,学生自始至终处于自主探索的地位,教师只是引导者和组织者。
之所以能让学生一直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探索欲望,原因就在于教师在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学习材料进行了有效的加工和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