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参考书讲解刘德斌《国际关系史》笔记讲义资料答题技巧真题解析-育明教育
《国际关系史》课后习题 刘德斌
国际关系史课后习题13404班严泽川东亚封贡体系东亚封贡体系是指1500年左右明代中国凭借本身无以匹敌的实力地位和文化影响与周边国家建立起一种国际关系体系,它与穆斯林世界、欧洲秩序一起成为1500年前后国际关系领域中三大彼此相对隔离而又各具特色、几乎是平行发展的国际关系体系。
东亚封贡体系既不同于现代那种负有条约义务的政治从属关系,又迥异于西方的殖民主义。
在这一体系中,明朝并未出兵占领周边国家,也未干涉其政治,只是对其现存的政治形态予以一种高姿态的认可;而处于依附地位的诸小国反而享受到了馈赠的经济利益和贸易特权。
国家间那种常见的赤裸裸的权力和利益之争,在东亚地区被蒙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伦理面纱。
东亚封贡体系实际上就是以中国为中心,在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基础上经营、完善自己的一种国际关系体系,但处于体系最高点的中国愈来愈闭关自守、走向僵化,最终土崩瓦解。
穆斯林世界穆斯林世界是指在1500年前后由穆斯林国家所构成的神权统治的宗教国家体系,它与东亚封贡体系、欧洲秩序一起成为1500年前后国际关系领域中三大彼此相对隔离而又各具特色、几乎是平行发展的国际关系体系。
当时穆斯林风暴和伊斯兰教星月旗又一次席卷了欧亚大陆,穆斯林国家以伊斯兰教为纽带,创建了一个由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所构成穆斯林世界。
当时,世界上存在着三个穆斯林大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波斯的萨非帝国、印度的莫卧儿帝国。
其中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穆斯林世界中地位最为突出。
它不仅建立了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而且始终作为一个异教徒介入欧洲历史,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历史进程产生直接而重大的影响,与欧洲的联系广泛而复杂,例如十字军东征和奥斯曼帝国的扩张。
但是穆斯林世界愈来愈闭关自守、走向僵化,最终土崩瓦解。
欧洲秩序欧洲秩序是指1500年前后欧洲各国所构建的国际关系体系,它与东亚封贡体系、穆斯林世界一起成为1500年前后国际关系领域中三大彼此相对隔离而又各具特色、几乎是平行发展的国际关系体系。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后习题(冷战的终结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圣才出品】
第十章冷战的终结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一、名词解释1.超越遏制战略答:“超越遏制”战略是指1989年乔治·布什入主白宫后,提出的越出遏制阶段进而为90年代制定的新政策。
其基本内容包括:①要求苏联调整与国际社会的关系,放弃勃列日涅夫主义,朝着开放的社会演进,回到世界秩序中来;②要求苏联保证支持东欧和中欧各国自决,拆除铁幕和推倒柏林墙,建立一个开放、统一和自由的欧洲;③要继续坚持以实力求和平的基本方针,坚持威慑战略和联盟战略,以保持在经济、外交和军事上的强大,以此作为推行超越遏制战略的基础。
超越遏制战略是遏制战略的继续和发展,二者的最终目的并没有什么不同。
但超越遏制的目标要比简单地遏制共产主义大得多,它不仅要在“铁幕”外面遏制苏联,而且要把斗争推进到“铁幕”里面去。
“超越遏制”并不是要放弃遏制,而是要在继续保持军事遏制的同时,对苏联发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攻势。
2.海湾战争答:海湾战争是指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于1991年1月17日凌晨发动的对伊拉克战争。
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凭借先进的武器装备,对伊进行连番轰炸。
伊军抵抗无效,请求停火。
28日,历时43天的海湾战争以多国部队的全胜而结束。
海湾战争是美国谋求全球霸权的区域演示,是在世界战略格局新旧交替之际爆发的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对整个中东乃至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①伊拉克从此陷入遭受孤立和受制裁的困境,内源耗尽,外债累累,社会经济严重倒退。
这一仗彻底断送了伊拉克10年来称霸中东的梦想。
②美国通过这场战争不仅巩固了对沙特、科威特等主要石油大国的政治影响,而且实现了其在海湾地区的军事存在。
③战争加剧了阿拉伯世界的分裂,并使以伊拉克为首的阿拉伯激进派严重受挫,这正是美国求实不得的。
④苏联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遭到了进一步削弱,自此之后,在中东已无稳定的阵地。
而美国则赢得了这场全球霸权主义与地区霸权主义较量的胜利,在中东地区演示出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的实力与地位。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后习题(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圣才出品】
第四章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一、名词解释1.三皇同盟答:三皇同盟是指德、俄、奥三大国的关系。
三皇同盟分两个阶段:①1873年三皇同盟(第一次三皇同盟),该同盟的基石是俄奥保持合作关系。
三国除了在维持欧洲政治现状这一点上存有共识外,在其他方面的想法和打算基本上是同床异梦。
俾斯麦鼓励法国的目的为俄奥反对;俄国企图利用同盟保证其西部边界的安全,有利于同英国在中亚的争夺;奥匈打算借助德国加强在巴尔干地区的扩张。
由于三国目的各异,作为保守主义政治结构的三皇同盟只是当时欧洲大国关系互相牵制的一种反映而已,因而,这一同盟十分脆弱。
②1881年三皇同盟(第二次三皇同盟),三国从三皇同盟中获得了各种好处。
尽管三皇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三国利益的重合与协调,但是,历史纠纷、现实利益和地缘安全等问题的存在并不能在一两次同盟中化为乌有,三皇同盟在其存在的短短六七年的岁月里一直伴随着深刻的分歧和猜疑。
2.《地中海协定》答:《地中海协定》是指对《第一次地中海协定》和《第二次地中海协定》的统称。
俾斯麦在对待俄国问题上,一方面拉拢俄国,防止法俄接近,另一方面则促使英、奥、意合作对付俄国。
在德国的推动下,1887年2月英意签订针对法国的《第一次地中海协定》,奥匈、西班牙先后加入。
《第一次地中海协定》英意约定两国维持地中海、亚得里亚海和黑海的现状;英国支持意大利的北非政策,意大利支持英国在埃及的政策;但英国可以在意大利和法国冲突时不给予意大利援助。
1887年12月,英奥签订针对俄国的《第二次地中海协定》,意大利随后参加。
该协定的主要内容是三国共同维持近东现状,保护黑海海峡,确认土耳其对保加利亚和小亚细亚的宗主权,共同抵制俄国势力在土耳其的扩展。
该协定具有明显针对俄国的性质。
3.《再保险条约》答:《再保险条约》是指1887年6月18日,德俄签订的条约。
俾斯麦在对待俄国问题上,一方面拉拢俄国,防止法俄接近,另一方面则促使英、奥、意合作对付俄国。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课后习题
斯大林格勒战役 雅尔塔协定 布雷顿森林体系
思考题:
1、结合史实总结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特点。
2、试比较维也纳体系与大陆联盟体系。
第五章 从多极均势到两极对抗
名词解释:
光辉孤立 美西战争 英布战争 日俄战争 波斯尼亚危机 意土战争 萨拉热窝事件
复习题:
1、试述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2、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复习题:
1、试析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2、日美同盟关系的强化及其影响
3、冷战后俄罗斯外交的演变
4、印度崛起的潜力与制约因素
思考题:
1、美国霸权与历史上的其他霸权国的异同
2、试述冷战后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
3、冷战后第三世界不断被边缘化的原因
简答题:
1简评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外交原则。
2试析大陆封锁制度失败的原因。
3试析克里米亚战争对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
4简述德国统一的背景和过程。
5试析南北战争前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
思考题:
1比较维也纳体系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异同。
2全球性国际关系体系形成的动力与原因有那些?
复习题:
1.试述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过程。
2.试述联合国形成的过程及作用。
3.结合二战期间同盟国召开的大国首脑会议,试述同盟国对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
思考题:
1 结合两次世界大战,分析欧洲霸权体系衰落的原因。
2 试析雅尔塔体系与以往国际关系体系的异同。
第八章 冷战:两极对抗下的国际关系
4 试析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刘德斌《国际关系史》(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内容简介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际关系史》(第2版,刘德斌主编)是我国高校广泛采用的国际关系史权威教材之一。
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刘德斌《国际关系史》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题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为考研真题精选。
精选了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等名校近年的考研真题,并提供了详细的答案解析。
历年真题的答案及解析由高分考生根据本科目考研的参考教材和相关教师的授课讲义等精心编写而成,解题思路清晰、答案翔实,突出难度分析,对常考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整理。
第二部分为章节题库。
严格按照刘德斌《国际关系史》的章目编排,共分为12章,精选与各章内容配套的习题并进行解析,所选试题基本涵盖了每章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显当前热点。
•试看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二、简答题•三、论述题•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第一编多元并存:前现代国际关系•第一章部落、城邦与微型国际体系•第二章帝国与区域性国际体系•第二编现代欧洲国际体系的缘起与演进•第三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现代欧洲国际体系的兴起•第四章从维也纳体系到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现代欧洲国际体系的整合•第三编西方与非西方:欧洲殖民体系的扩张•第五章欧洲殖民与非洲大陆的转变•第六章美洲的殖民体系与独立运动•第七章亚洲帝国的崩溃与对西方挑战的回应•第四编全球性国际体系的形成与分化•第八章全球性国际体系的形成•第九章雅尔塔体系:美苏主导下的两极格局•第十章多元力量的兴起与冷战的终结•第五编全球化时代:裂变中的国际关系•第十一章全球化的冲击•第十二章权力转移与冷战后国际关系的重塑。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后习题-第七章至第十一章【圣才出品】
第三编雅尔塔:美苏主导下的两极世界第七章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一、名词解释1.奇怪战争答:“奇怪战争”是指对在法德边境上,英法与德双方各自安守阵地长达七八个月之久这一事件的称呼。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
但是,英法与德之间的战争主要发生在海上,而在欧洲大陆上,英法军队却躲在钢筋水泥构筑的工事后面,坐视波兰的灭亡。
德波战争爆发后,美、苏、意三国继续保持中立。
9月17日,苏联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秘密附属议定书的协定,派兵进驻了波兰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地区。
2.东方战线答:“东方战线”是指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苏联在保卫“西部边界安全”的口号下,通过扩大西部疆域而建立起来防御德国侵略的战线。
二战初期,苏联对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避免过早卷入战争,为本国赢得宝贵的备战时间。
东方战线的内容包括出兵波兰;以军事手段解决芬兰问题;加紧对波罗的海三国的控制;占领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以控制多瑙河的下游地区。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自身安全。
东方战线对于后来延缓德军对苏联腹地的进攻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
但是侵犯了一些小国的独立和主权,突出地反映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并使西方国家认为苏联是德国事实上的盟友。
3.《大西洋宪章》答:《大西洋宪章》是指1941年8月9日至12日,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为了协调战时关系,在大西洋一艘军舰上,双方就一致同意的原则发表的联合宣言。
《大西洋宪章》于9月24日得到苏联的赞同。
二战期间,法西斯国家猖狂,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同舟共济,组成联盟。
《大西洋宪章》的主要内容包括:①两国“不追求领土和其他方面的扩张”,“凡未经有关民族自由意志所同意的领土改变,两国不愿其实现”;②“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将努力设法予以恢复”;③“保证一切国家在平等基础上进行贸易并获得原料,一切国家在经济方面进行经济合作;④赞同摧毁纳粹暴政后可以重建和平,使各国都能在其疆土之内安居乐业,人类可以不受阻碍地横渡公海大洋;⑤在永久的普遍安全制。
2016年人大国关学院《国际关系史》德国联盟体系笔记
2016年人大国关学院《国际关系史》德国联盟体系笔记第四节德国联盟体系的完成和法俄同盟的订立1、保加利亚危机:A、德国联盟体系的建立:俾斯麦时代德国外交的目的在于孤立法国,而为达到这个目的,他建立一个以柏林为中心的联盟体系。
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三个三国同盟:俄德奥三皇同盟,德奥意三国同盟和德奥罗三国同盟。
体系德特点是德国支持奥国对付俄国。
俄奥对于巴尔干问题争论不休,一旦感情破裂势必引起德俄关系疏远而法俄邦交就将日益亲密。
B、巴尔干是火药库的一个原因是斯拉夫民族的自由独立的愿望不能得到满足。
1885年东鲁美利亚省发生革命。
人民赶走了土耳其行政长官,宣布东鲁美利亚合并于保加利亚公国。
大公亚历三大接受人民请求,比准了保加利亚的统一。
C、1886年,亚历山大出走,奥国及时向俄警告,不许进军保加利亚否则以兵戎相见。
此后俄奥关系恶化,三皇同盟难以继续了。
2、三国同盟续约:1887年续订的三国同盟条约中答应了意大利的两点要求:意大利向北非扩张和在巴尔干问题上享有发言权。
3、两次地中海协定:A、1887年英意奥协定,主要内容是关于地中海问题,因而称为《第一次地中海协定》。
英意承允共同维持地中海以及亚得里亚海,爱琴海和黑海得现状。
意大利支持英国在埃及的侵略而英国支持意大利在黎波里和昔兰尼加得阴谋活动。
英国表示和意大利在共同问题上实行全面合作。
这是针对法国的。
B、1887年10月,英奥意签订《第二次地中海协定》。
三国共同维护近东现状,保护海峡和确认土耳其对保加利亚的宗主权。
如果土耳其抵抗俄国的“非法举动”,三国将立即就应采取的措施取得协议。
如果与俄国窜通,纵容这种非法举动,它们就有理由占领土耳其的一些地点。
这是针对俄国的。
次条约虽被称为《第二次地中海协定》,实质上是关于近东的协定。
4、再保险条约:按照在1887年6月18日德俄签订德协定,俄国所得到的利益是免于在国际上处于孤立状态,保持它在保加利亚和东鲁美里亚的优越地位,海峡仍然对英国舰队封闭。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后习题详解(5-8章)【圣才出品】
第五章从多极均势到两极对抗一、名词解释1.“门户开放”政策答:“门户开放”政策是指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两次向各国政府提交的针对中国“门户开放”照会。
1899年9月至12月,美国国务卿海约翰训令驻英、俄、德、法、日、意六国的美国大使向驻在国政府递交了针对中国的“门户开放”照会,要求六国政府发表声明,承认三个原则。
该照会是以承认和维护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和既得权益为前提的,美国要求的是在几乎被列强瓜分殆尽的中国境内享有与列强相同贸易地位。
各国均先后给予美国不同程度的答复。
1900年7月3日,海约翰再一次向各国提交照会,主张保持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维护各国在中国公正平等的贸易原则。
“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而提出的独立的对华政策,在不再追随英国对华政策的同时,该政策体现了美国积极向远东渗透和扩张势力的战略意图。
该政策得到了列强不同程度的认可,是因为当时谁都无法独占中国,打破它们在华势力相对均衡的局面。
美国通过“门户开放”政策获取了巨大利益,并声称该政策阻止了中国被瓜分的危机。
但实际上,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并没有通告这次外交活动的对象中国,也没有向中国作出解释。
这种做法是对中国主权严重而粗暴的侵犯。
2.“大棒政策”答:“大棒政策”是指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又称老罗斯福,1901~1909年在任)为了排斥其他各强国对拉美的染指,达到独霸美洲的目的提出的政策。
他在多次演讲中提到干涉拉美各国内政的“大棒政策”的依据,对“门罗主义”做了新的发挥和解释。
“大棒政策”的实质是美国依仗其日益增强的军事经济实力,向拉美实行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外交政策。
老罗斯福对“门罗主义”的引申再后来被称为“老罗斯福主义”。
“大棒政策”提出后,美国开始把它付诸实践:古巴、巴拿马、多米尼亚,美加关于阿拉斯加边界问题的讨论、1905年法德之间的摩洛哥纠纷。
3.“金元外交”答:“金元外交”是指威廉·塔夫脱总统执政时期(1909~1913年)为了排斥其他各强国对拉美的染指,达到独霸美洲的目的提出并实行的,旨在鼓励金融资本向海外投资以实现海外扩张的对外政策,即“以金元代替枪弹”的外交政策。
北大、人大国关院考研-刘德斌《国际关系史》笔记及课后习题答案
2014年各高校政治学&国际关系&外交学考研专业课基础班视频课程+近五年真题、笔记等全套资料+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指导=1680~3000元7月1日前报名,8折优惠!2014年北大国关院考研攻略北大国关院考研-《国际关系史》笔记及课后习题答案刘德斌目录国际关系史导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讲学科·理论·叙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国际关系史的学科定位:新兴的、跨学科的一门学问....... 错误!未定义书签。
2、理论的开放意识: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国家间关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3、叙事的整体观念:对宏大叙事的批判与多元论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讲大国外交思想·欧洲经验·全球视野................................... 错误!未定义书签。
1、英国与均势外交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法国与欧陆霸权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德国与东西方政策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后习题参考答案(良心整理,打印版)
题目索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编威斯特伐利亚:现代国际关系的缘起第一章现代世界的历史背景名词解释:东亚封贡体系穆斯林世界欧洲秩序尼德兰革命简答题:1、概述1500年前后的世界形势。
2、简述西欧的兴起。
思考题:现代国际关系为何会从欧洲产生?它对国际关系史演进产生了哪些影响?第二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名词解释:“掷出窗外”事件“三十年战争”“七年战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乌得勒支条约》《航海条例》简答题:1、简述三十年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简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要内容。
3、试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历史意义。
4、简述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5、试析美国独立后的对外政策。
思考题:1、结合17、18世纪的国际关系史实,理解均势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2、结合史实分析英国在欧洲均势运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3、试析西班牙、荷兰霸权衰落的原因。
4、分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特点。
第二编从维也纳到凡尔赛—华盛顿:“均势”格局的兴衰第三章维也纳体系名词解释:《提尔西特条约》大陆封锁体系《肖蒙条约》和《第一次巴黎和约》《第二次巴黎和约》《最后议定书》神圣同盟四国同盟东方问题路易·波拿巴克里米亚战争圣地和宗教保护权问题“铁血政策”安政五国条约第二次美英战争“门罗宣言”阿拉斯加购买“门户开放”政策“大棒政策”“金元外交”简答题:1简评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外交原则。
2试析大陆封锁制度失败的原因。
3试析克里米亚战争对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
4简述德国统一的背景和过程。
5试析南北战争前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
思考题:1比较维也纳体系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异同。
2全球性国际关系体系形成的动力与原因有那些?3结合第一章的相关内容试述美国对外政策思想的演变。
第四章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名词解释:三皇同盟《地中海协定》《再保险条约》巴格达铁路问题复习题:1、普法战争后的欧洲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2、试述大陆联盟体系得以维持的机制。
2016年外交学院外交学专业考试分析指定参考书重要程度考点整理重点章节
育明教育 资料来源: 外交学院考研咨询师陈老师编辑 二.政治心理包括哪些内容 1.政治认识,即对政治活动和政治体系的认识,指人们对政治组织,政治过程,政治目的,政治角色, 政治产品等方面的知识,是其他政治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前提。一般包括政治知觉,政治印象和政治判 断三个过程。 2.政治情感,即人们在政治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对政治兑现的爱憎、好恶、亲疏之感,可以分成政治 情绪和政治感情。政治情绪是对政治生活产生的暂时性的主观体验政治感情则是对政治关系的认识 过程中产生的复杂而有稳定的心理体验。 3.政治动机,即激励并维持人们去从事某种政治活动以达到一定政治目的的内在力量,是在政治认知 和政治情感的基础上形成的,政治动机因人因时而有很大的差异性。 4.政治态度,即人们对一定政治现象较一贯,较固定的综合心理反应倾向,是政治认知,政治情感, 政治动机的统一体,是人们政治行为某种规律的前提和基础,可概括为支持、反对、不介入三种。 5.政治性格,即人们对现实政治生活的态度与之相适应的习惯性政治行为,直接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 和人们在政治生活中应承担的角色。 6.政治信念,即人们对某种政治主张,学说,注意的仰慕和尊崇,是高级的心理,推动人们为实现一 定的政治理想而不懈追求和奋斗。 三.政治心理的特征有哪些 1.自发性。政治心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及相互交往中根据经验和直观感受自然形成的一个自发过程, 是一种不够深刻尚未上升到“自觉”程度和状态的政治意识,是以连串的“自在”的、简单的联想和 条件反射,另外,政治心理自发性能够还表现在它是一种缺乏理性指导的心理现象,具有相当程度的 随意性。 2.差异性。政治心理因成员的个人条件、社会地位等不同为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 (1)不同时期形成不同的政治心理 (2)因环境的不同导致的政治心理不同 (3)社会差异,处于不同社会地位、扮演不同社会角色的社会成员,政治心理根本不同 (4)区域差异,不同区域的国家、或者同一国家的不同区域的人们,政治心理明显不同 (5)民族差异,不同国家或民族处于不同的社会历史和生活方式,形成不同的政治心理。 3.潜隐性。政治心理和其他社会心里一样,没有明显的表现和显著的反映形式,潜藏在主题的内心世 界中,一旦条件成熟或遇到一定的导体就会爆发出来。 4.相对稳定性。政治心理有相对稳定的一面,又有不稳定,易变化的一面,相对稳定就是它一经形成 就难以改变,其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长期社会化的结果,是政治环境长期作用的产物不稳定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后习题(维也纳体系)【圣才出品】
第三章维也纳体系一、名词解释1.《提尔西特条约》答:《提尔西特和约》是指法俄于1807年7月7日签订的条约。
两国结成同盟,俄国牺牲盟友普鲁士换取自己的利益,英国的反法政策反而使自己最大限度地孤立了。
拿破仑打败第三次反法联盟后,于1806年7月建立莱茵联盟,欧洲列强更感受到法国的过分强大实力对自身安全的威胁。
随着拿破仑对德意志野心的显露,普鲁士向英俄寻求保护。
1806年10月结成第四次反法同盟,之后普法交战,法军大败普军,拿破仑乘胜进逼俄国。
7月9日,普鲁士也和法国签订了屈辱的《提尔西特和约》接受了领土变更和赔款的惩罚条件。
《提尔西特和约》的缔结宣告了第四次反法同盟的瓦解。
2.《肖蒙条约》和《第一次巴黎和约》答:(1)《肖蒙条约》《肖蒙条约》是指反法同盟各国于1814年3月9日签订的,规定了对法作战的条件和对欧洲未来疆界与政权的安排的条约。
拿破仑远征俄国失败,1813年结成第六次反法同盟,拿破仑帝国迅速崩溃,如何处理战败的法国成了争论的焦点,拿破仑又拒绝接受“法兰克福提议”;为了最终打败拿破仑,在英国提议下,反法同盟各国就战后欧洲安排问题进行了会谈和协商。
该条约缓和了同盟各国内部的分歧与矛盾,加强和巩固了同盟对法作战的团结,同时也反映出列强恢复欧洲旧秩序的企图。
它的基本原则后来在维也纳会议上得到了贯彻和确认。
(2)《第一次巴黎和约》《第一次巴黎和约》是指1814年3月20日,反法同盟攻入巴黎,波旁王朝复辟,5月30日,同盟国与波旁王朝签订的一个法、奥、俄、英、普的和平条约。
这是维也纳会议前的一个重要条约。
在条约中,同盟各国的目的是让欧洲回到拿破仑以前的状态,而没有对之采取报复和惩罚的措施,没有割地和赔款,甚至拿破仑从欧洲各国掠去的艺术品仍被保留在巴黎。
该条约标志着拿破仑帝国称霸欧洲的计划失败,但并不意味着法国的失败。
竭尽全力打败拿破仑的大陆各国也和法国一样衰弱,只有英国和俄国没有遭到严重削弱,它们逐渐掌握了欧洲的主导权。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第二版笔记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第二版笔记1. 内容概述:《国际关系史刘德斌第二版笔记》详细介绍了国际关系史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它从古代国际关系的起源开始,涵盖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各个时期,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冷战时期以及当代国际关系的新动向。
书中还对国际关系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现实主义、自由主义、构造主义等不同的理论流派。
2. 视角一:历史发展:这本书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国际关系的分析,展示了国际关系史的发展脉络。
它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角度,介绍了不同时期的国际关系格局和重大事件,如凡尔赛体系的建立、联合国的成立、冷战期间的对峙等。
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国际关系的演变和影响因素。
3. 视角二:理论研究:《国际关系史刘德斌第二版笔记》对国际关系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
它介绍了不同的理论流派,如现实主义、自由主义、构造主义等,并分析了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应用和影响。
这些理论的讨论为读者提供了理论框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4. 视角三:国际政治与经济:这本书还关注了国际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关系。
它探讨了国际贸易、全球化、国际金融等重要议题,并分析了它们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合作机制,为读者提供了全球治理的视角。
5. 视角四:国际法律与人权:《国际关系史刘德斌第二版笔记》还涉及了国际法律和人权问题。
它介绍了国际法律的发展和作用,包括国际法庭的建立和国际法的适用。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国际人权保护的历史进程和挑战,帮助读者了解国际人权事务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总结起来,《国际关系史刘德斌第二版笔记》是一本全面介绍国际关系史的学术著作。
它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国际关系的发展、理论、政治经济以及法律人权等方面的问题。
这本书对于学习和研究国际关系的人士来说是一部重要的参考书籍。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后习题(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圣才出品】
第二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一、名词解释1.掷出窗外事件答:“掷出窗外事件”是指1618年5月23日,布拉格发生了起义,起义的新教徒冲入王宫,把斐迪南派遣的两名钦差从20多米高的窗户扔出这一事件。
“掷出窗外事件”发生的背景是:波西米亚于1526年起就处于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长期以来就具有强烈的民族独立倾向和反教会传统。
在1419年“胡斯战争”后,在16世纪末的宗教改革运动中波西米亚倾向于新教,并迫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于1609年签署“大诏书”,给捷克新教徒以信仰自由权。
但斐迪南任捷克国王后,违背“大诏书”,大肆推行反宗教改革运动,下令禁止布拉格新教徒的宗教活动,迫害新教徒,拆毁新教教堂。
“掷出窗外事件”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
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决心再次纠集“十字军”,以武力征服波西米亚。
2.三十年战争(中山大学2013年研;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研)答:三十年战争是指欧洲在这个大变革时代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
它的导火线是1618年5月23日的“掷出窗外事件”。
三十年战争一般被分为四个阶段:波西米亚阶段、丹麦阶段、瑞典阶段、瑞典—法国阶段。
三十年的战争使交战双方消耗巨大,在神圣罗马帝国方面显得更为突出,帝国皇帝斐迪南三世被迫求和,得到了法国和瑞典的同意,战争结束,召开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各参战国开始和谈,并于1648年10月24日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起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三十年战争在国际关系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经过“三十年战争”的洗礼,四分五裂的欧洲通过国际会议与和约的方式,肯定了国家的主权原则和新教与天主教的平等权利,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3.七年战争答:“七年战争”是指1756~1763英法双方持续了七年的战争。
这场战争分为欧陆战场和海外殖民地战场两条战线。
战争初期法奥联盟占优势,但由于俄国与普鲁士单独议和,法国最终战败。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笔记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笔记国际关系史导言第一讲学科•理论•叙事1. 国际关系史的学科定位:新兴的、跨学科的一门学问国际关系史是一门新兴的、跨学科的学问,它与外交史、世界史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三者之间的联系在于它们的描述对象都超越了某一特定国家的范围(即使是以某一国家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外交史也涉及到其他许多国家),也都具有与国别史相区别的特质。
然而,三者之间的学科分野却也非常显著。
外交史的叙述内容主要集中在政府层面的外交行为上,对其他领域的内容几乎不加涉及;世界史的叙述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各国的外交只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并非叙述主体;而国际关系史则介于外交史和世界史之间,它既需要具有世界史的全球视野,又需要以外交史作为它的核心和重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陷入“只见树木”或“只见森林”两种有失偏颇的窠臼,才能避免体例上的僵化与空泛。
但是,光区分了三者之间的差异还不足以建构国际关系史自身的学科自律性,它需要在广泛吸取外交史和世界史理论的优点和长处的同时,构建自身的理论框架和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突破国际关系史的旧有体例,并对其进行新的建构。
2. 理论的开放意识: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国家间关系本课程是以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和国家间关系的相关理论为基础的。
三者之间的关系可用以下的比喻来说明:国际体系宛如星光灿烂的夜空,国际格局就是夜空中的星座,而国家间关系就像每个星星与另一个星星的关系。
要想清晰地认知夜空,必须确认每一个星座,而每一个星座的确定又与具体的星星密切相关。
国际体系通常包括体系的层次(level)部门(sector),其中层次中包括体系、次体系、单位、次单位和个人(而不象以往的国际关系史只聚焦于单位层面),部门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及环境(而不象以往的国际关系史只注重政治—军事部门)。
体系和层次由于互动能力(主要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所引起的交通和通信技术、商业金融等社会技术的进步,以往的国际关系史在互动能力方面缺乏理论上的自觉)的作用而形成某种结构和模式——即国际格局。
2016年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考研初试考点整理真题汇总内部资料分析—育明教育
2016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考研考试内容参考书目-育明教育一、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考研考试内容招生统计(育明考研课程中心资料)育明教育陈老师解析:总成绩=〔(笔试成绩+外语口试成绩+专业面试成绩)÷2.5〕×30%+(初试总分÷5)×70%1、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报录比:2011-2013年报录比一般在8:1-9:1,2014-2015年平均在9:1-10:1(有竞争,但性价比超高)2、初试成绩排名靠前的这部分考生公共课拉开的分差较小,两门专业课拉开的分差非常大。
能否顺利进入复试很大程度上是由专业课的分数高低决定的。
参加考试的大部分考生专业课分数都集中在80-90分之间。
想要进入外交学院考研的复试就必须在两门专业课中取得较高的分数,每门专业课平均要达到110分(政治学综合100分,国际关系史120分)。
专业课的复习备考中“信息”和“方向”比单纯的时间投入和努力程度更重要。
3、复试中笔试和公共外语口试一般不会太难,重点在专业面试环节。
二、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考研真题答案解析(育明教育答题示范及答题技巧)2010年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考研真题解析专业二:802国际关系史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1.日美安全条约1951年9月8日,日本与美国在旧金山美国陆军第六军司令部签订的军事同盟条约。
1952年4月28日生效。
主要内容有:⑴日本授予美国军队驻扎日本国内及周围的权利,用以维持远东的国际和平与安全及日本的安全,使日本免受外来武装进攻,也可应邀帮助日本镇压大规模的暴动和骚乱。
⑵在美国驻军期间,未经美国同意,日本不得把基地和其他军事权利给与任何第三国。
具体驻军专业名称招生人数初试内容复试面试国际关系统考生推免生①101政治(100分)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44法语(100分)③711政治学综合一(150分)④802国际关系史(150分)①笔试:专业外语(翻译+写作)(100分)②公共外语口试(50分)③专业面试(专业问答)(100分)2013年57人2014年52人2015年32人2013年4人2014年8人2015年14人条件由两国行政协定规定。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后习题详解(9-11章)【圣才出品】
第九章缓和:由两极到多元化时期的国际关系一、名词解释1.尼克松主义答:“尼克松主义”即“共同承担责任”,是指在美国国际地位衰落的情况下为挽救美国霸权地位所作的一种必要的战略调整,是一种面对现实而将意识形态排挤到次要地位的作法。
尼克松入主白宫之时,美国正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以及由此引发和加重的一系列问题使美国的综合实力明显下降。
在这种情况之下,尼克松政府为了更好地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而不得不实行战略收缩。
“尼克松主义”在这种情况下出台。
尼克松主义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美国政府不得不作出的具有战略收缩性质的选择。
尼克松、基辛格顺应国际形势的发展而制定实施的均势战略,改变了战后杜鲁门和艾奇逊僵硬的遏制政策。
美国力量的衰落和尼克松主义的出现为苏联提供了缓和的外部条件。
2.勃列日涅夫主义答:“勃列日涅夫主义”是指60年代末,勃列日涅夫发表的一系列宣扬苏联扩张主义的宣言和声明。
其主要内容包括:①“有限主权论”,即“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利益,高于各国的个别利益”,保卫社会主义共同利益是“最高主权”,苏联进而有权决定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命运。
苏联把这一理论应用到对第三世界的侵略中;②“国际专政论”,要求东欧各国不折不扣地接受苏联的指挥;③“国际分工论”,即旨在通过经济职能划分,把东欧各国死死地拴在苏联身上;④“大国特殊责任论”,苏联领导人通过“大国特殊责任论”宣扬苏联的世界大国地位,并由此认为苏联“对外活动负有特殊责任”,对任何地区都不能漠不关心。
在勃列日涅夫主义的指导下,苏联常常干涉别国内政。
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是一个典型事件。
此外,苏联在东欧增加驻军,并控制了东欧国家军队的指挥权。
3.里根主义答:“里根主义”是指1981年,里根入主白宫后,面对苏联在全世界扩张的严重挑战,里根政府制定的美国争取在20世纪末或21世纪初重新支配世界的“里根战略”的政治核心。
“里根主义”的基本思想包括:认为世界上所有矛盾都可以归结为美苏两家或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关系考研刘德斌《国际关系史》终极笔记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第十一讲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根据新的力量对比建立了旨在调整彼此关系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但这一体系从建立之初便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矛盾:苏维埃俄国因意识形态上的原因被排除在外;美国在国内孤立主义的喧嚣声中退出凡尔赛会议的在种种安排;对德国的惩罚深埋下强烈的复仇心理;已经觉醒的亚非拉人民开始不断冲击西方列强的殖民体系。
所有这一切都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面临种种危机。
1.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如何建立世界新秩序成为列强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通过巴黎和会(Paris Peace Conference)与华盛顿会议(Washington Conference)建立起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无力解决德国问题与裁军(disarmament)问题,加上美国退出凡尔赛体系,使得该体系从一开始便充满了矛盾与不稳定。
1919年1月18日,27个战胜国的代表云集法国巴黎,召开关于结束战争、安排世界新秩序的和平会议。
由于美国及亚洲国家的出席,使这次会议超出了欧洲范围,成为历史上第一次具有世界规模的缔结和约的会议。
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法国总理乔治·克里孟梭(George Clemenceau)这“三巨头”决定着一切重大问题。
列强之间矛盾重重,充满了怀疑和猜忌,德国的疆界和战争赔款问题,殖民地委任统治问题,阜姆问题和中国山东问题成为巴黎和会上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
三个多月的争吵使参加和会的诸国感到疲惫不堪,它们均感到再拖下去会弊多利少。
此时欧洲革命的不断发展更迫使它们达成协议,以空出手来镇压革命。
1919年6月28日,德国代表不得不在协约国强加给它的苛刻的《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简称《凡尔赛和约》(the Treaty of Versailles)上签字。
这一和约与此后战胜国陆续与奥匈、保加利亚、土耳其等签订的条约一起构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条约体系,是协约国建立战后秩序的基石。
2016年人大国关学院《国际关系史》现代国际关系史笔记
2016年人大国关学院《国际关系史》现代国际关系史笔记现代国际关系史1917-1945年的国际关系史第一章十月革命开辟了国际关系的新时代苏联建国初期的对外关系第一节苏维埃俄国反帝、反殖争取和平的外交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对国际关系的重大影响①一战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的阶段,帝国主义国家几十年来政治经济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其推行重新瓜分世界政策必然结果。
一战加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各主要国家无产阶级革命条件的成熟,一战是世界历史从近代走向现代的转折。
②十月革命开辟了新的时代,即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促进着世界历史和国际关系发展。
③一战期间,由于军事订货的增加,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经济的发展,帝国主义强迫人民参加战争,激起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④十月革命开辟了国际关系的新时代,由于出现了苏维埃国家,国际社会不再是统一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社与资的矛盾成为战后国际关系的基本矛盾。
和平法令由列宁起草的苏维埃俄国政府公布的第一个重要对外政策法令。
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农兵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并颁布。
法令向一切交战国政府和人民建议“立即缔结停战规定”、“立即就公正的民主的和约开始谈判”,立即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
和平法令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公布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反对并退出正在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号召各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支持被压迫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表明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区别。
布列斯特和约苏俄同德奥集团与1918年3月签订的结束战争状态的条约。
波兰、立陶宛等脱离俄国,乌克兰和芬兰独立,俄军退出卡尔斯等地,俄军完全复员。
《布列斯特和约》是一个非常苛刻的掠夺性的条约,它使苏俄丧失了约100万平方公里领土。
但和约的签订使苏维埃国家摆脱了战争赢得了和平环境来巩固政权、恢复经济、加强国防。
德国站战败后,同年11月苏俄宣布废除该和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参考书讲解国关史笔记-育明教育一、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考研专业课参考书讲解(育明课程中心资料)考试科目:“711政治学综合一”参考书①《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王帆、曲博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年版(14年新加)②《权力·制度·文化》,秦亚青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③《政治学基础》,王浦劬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年新加)育明教育课程中心陈老师解析《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这本书是2014年新增的一本参考书,在14年和15年的考试中对于这本书的考察基本都是书中的重点章节,课后的思考题需要作为复习重点。
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讲阅读这本书难度并不大,最重要的是如何利用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好试题。
这本书中有很多的内容是和《权力·制度·文化》这本书相重合的,对于重合的部分建议考生以《权力·制度·文化》中的内容为主进行记忆。
《权力·制度·文化》这本书几乎囊括了秦亚青老师最重要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从功利的角度分析秦亚青是我们外交学院的院长,他的这边论文集基本每年都会作为出题参照的重点。
对于这本书的考察经常会出现论述题,但是作为一本论文,书中部分章节间的联系还是欠缺紧密度的,建议考生在研读这本书的时候要通过整理笔记和专题来帮助自己理清整本书的脉络。
最后关于书中两大模块:理论和方法,建议考生要侧重于“理论部分”。
《政治学基础》这本书是在2014年代替《政治科学基础》加入到指定参考书之中,更确切的说应该的“回归”到参考书之中,因为在2008年以前这本书一直是指定参考书之一。
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讲《政治学基础》这本书是最难的一本,总是感觉读了好多遍还是没有吃透。
建议考生第一遍阅读之后要通过全书的目录来把脉络和框架整理清晰:书中分6篇,每篇下3章,每章一般都是3节,一节下两个小标题,每个小标题再用关键词法进行填充。
最好再有一本优秀的笔记作为辅助,整理其中的名词解释和简单题。
(外交学院考研信息资料、高分课程可咨询陈老师叩叩:伍四七,零六叁,捌六贰)。
考试科目:“802国际关系史”参考书①《简明国际关系史(1945—2002)》,肖月、朱立群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②《国际关系史》,刘德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15年新加)③《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唐贤兴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5年新加)育明教育课程中心陈老师解析《简明国际关系史》这本书的内容写的比较的清晰,考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大。
考察的重点在简答题的考点和几个大的专题(美国对外政策演变、欧洲一体化进程、日本外交、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美苏关系)。
阅读的方法方面给考生提一点:书的前言有非常好的指引作用,建议大家好好看看。
过于史论部分,知识点比较的琐碎以及起来难度不小,所以理清脉络、明确重点后进行笔记整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国际关系史》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这两本书是2015年新加的参考书,在15年的专业课真题中完全专属于这两本书的考点只有40分左右,一方面是因为导师出题重点参照的还是《简明国际关系史》这本书,更重要的是因为三本书知识点的重复性。
考生在复习时要以《简明国际关系史》为主,其余两本书为辅助。
特别强调:1、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初步将参考书中的知识内容对应到答题中,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段最需完成的任务。
建议大家可以在专业课老师的指导下来高效率、高质量完成这项工作,为整个备考的成功构建基础。
2、专业知识的来源也不能局限于对参考书的研读,整个的备考当中考生还需要使用相关的参考书笔记、导师课件讲义、各专题总结。
读哪一些资料有用、怎么去读、读完之后应该怎么做,这些也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分数。
二、2016年外交学院国际关系考研专业课复习一本通资料目录(育明独家内部资料)2016版外交学院考研一本通资料由本专业博士领衔组织编写,整合了育明教育授课资料以及历届优秀学员的成功经验,并对出题导师的研究领域、新近论文以及惯常的出题方式考察倾向进行了总结。
资料涵盖了本专业考研复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真正的做到了“一本在手,考研无忧”,历年的版本都受到了广大考生的推崇。
一本通资料+育明辅导课程的备考方式也成为育明学员成功的基础。
(外交学院考研信息资料获取、高分课程可咨询陈老师叩叩:伍四七,零六叁,捌六贰)。
具体资料目录如下:(一)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考研基本信息1、专业概述2、毕业生去向及就业情况3、考试内容解析4、招生人数、报录比数据统计5、专业课出题趋势及命题规律分析(二)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课复习规划和复习方法讲解1、复习规划的设定2、专业课参考书解析3、专业课复习注意事项(三)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课复习各阶段笔记整理1、基础版笔记(知识内容填充)2、框架版笔记(体系脉络建立)3、背诵版笔记(重要考点记忆)4、状元版笔记(冲刺高分拓展)(四)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出题人题源论文和讲义课件讲解1、专业课出题老师分析2、出题导师重点课件讲义(2016年育明教育外交学院考研集训营,第一期7.27日开营、第二期8.16日开营)(五)外交学院国际关系2010-2015专业课真题及解析1、2010年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考研真题解析2、2011年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考研真题解析3、2012年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考研真题解析4、2013年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考研真题解析5、2014年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考研真题解析6、2015年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考研真题解析(六)2016年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考研专题整理及热点整合专业一“711政治学综合一”重点专题整理解析专题一:政治权利,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威的比较专题二:两党制与多党制专题三:马克斯.韦伯关于政治合法性来源的论述专题四:代议民主制的发展历程与当代特点专题五: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专题六:文官制度的优缺点专题七:利益集团,大众传媒与当代政治专题八: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思想的发展历程与政治影响专题九:主权理论的缘起与演变专题十:社会契约论专题十一:现代国际体系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专题十二:现代国际体系与中国传统封贡体系的比较专题十三:民族主义的产生发展与政治影响专题十四:政治伊斯兰运动与政治世俗化专题十五:全球化的政治影响专题十六:国际关系三大理论传统(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的优缺点专题十七:国际关系理论的几个重点学派关于国际问题的分析范式专题十八: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分权制衡理论专题十九:自然法传统与现代法治专题二十:民主与民本思想比较专题二十一:无为而治与小政府专题二十二:法家思想与西方法治思想比较专题二十三:中西封建社会比较专业二“802国际关系史”重点专题整理解析专题一:国际体系的演变专题一:美苏冷战的几个阶段与代表事件专题三:美日同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专题四: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历程专题五:联合国在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专题六:国际环境外交与全球治理专题七: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与影响专题八:伊斯兰国问题专题九:国际军控与伊朗朝鲜核问题专题十:东盟一体化的发展专题十一:中日韩三国FTA建设专题十二: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和周边国家的对外关系的影响(所应作出的调整)专题十三:亚投行的政治经济影响专题十四:中国关于重大国际问题的政策主张专题十五:乌克兰危机下的美饿博弈(外交学院考研资料获取、高分课程可咨询陈老师扣扣:伍四七.零六叁。
八六贰)。
(七)外交学院国际关系考研复试流程及常见问题讲解(八)2016年外交学院国际关系考研专业课模拟押题试卷及解析1、2016年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考研专业课模拟试题一2、2016年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考研专业课模拟试题二3、2016年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考研专业课模拟试题三针对外交学院考研开设的考研辅导课程包括:专业课小班课程·一对一课程·视频班·定向保录班·复试保过班。
近3年考入北大国关的录取考生中,近四分之一出自育明教育的相关考研辅导课程。
二、外交学院国际关系考研复习资料-刘德斌《国际关系史》笔记(2)(育明考研资料)第一编威斯特伐利亚:现代国际关系的缘起第三讲1500年左右的世界在1500年前后,世界上并存着许多文明,但各个文明之间基本上处于孤立、分散的状态之中,而且各个文明的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
美洲、撒哈拉以南非洲(黑非洲)和大洋州基本上与世隔绝,独立地创造自己的历史。
只有在陆路相通的亚、欧、北非,各文明之间才存在着大规模的、时断时续的交流和冲突。
正是在这一世界文明的核心区——欧亚大陆,形成了三个彼此相对隔离、各具特色的国际关系体系——东亚封贡体系、穆斯林世界和欧洲秩序。
东亚封贡体系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封建大帝国,与周边各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联系,儒家文化在东亚各国有着广泛的影响,因而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往过程中,形成了以封贡制度为交往模式所表现出来的天朝大国与藩属之间的封建关系。
这种制度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先秦时代,周天子分封诸侯,建立了朝贡制度。
它最初是特指天子与诸侯之间隶属交往的模式,其后被运用到处理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交往层面,再后来被推广到同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上,最后又推广到同一切来访的国家,包括同近代西方国家的交往方面。
1500年左右,明朝是凭借本身无以匹敌的实力和文化与周边国家建立起了一种国际关系体系,维持了周边的稳定。
这种关系既不同于近代的那种负有条约义务的政治从属关系,又迥异于西方的殖民主义。
明朝并未出兵占领也未干涉其统治,只是对其现存的政治态势予以一种高姿态的认可,而且诸小国处于依附地位反而享受到了馈赠的经济利益和贸易特权。
在东亚封贡体系中,通商与朝贡是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一面是中国封建王朝所关心的道义上的价值,另一面是藩属国和朝贡国所关心的商业价值。
为了显示“天威”,中国封建统治者往往采取“厚往薄来”的政策,赐予朝贡国的贵重礼物多于它们所纳贡的礼物。
这种朝贡贸易使朝贡国有利可图,因而乐于同中原王朝进行这种交易,以至于到18世纪明显增加了朝贡次数。
但这种不对等贸易加重了中原王朝的财政负担,从而加速了朝贡制度的崩溃。
随着西方殖民国家向东方的扩张和殖民,东亚封贡体系不断受到冲击,最后随着中国的衰落,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朝贡关系逐渐疏远与中断,东亚封贡体系也随之崩溃。
穆斯林世界穆斯林世界是由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国家构成的一个神权统治的宗教国家体系。
在1500年前后,世界上存在着三个穆斯林大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波斯的萨非帝国、印度的莫卧儿帝国(Moghul Emp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