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论文:朗读
语文朗读的重要性论文:朗读,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语文朗读的重要性论文:朗读,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朗读——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它不仅是理解、感悟文本的重要手段,也是理解课文内容,领略艺术感染,得到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
重视朗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和创造主体性,对语文教育产生深刻而重大的影响。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其充分说明了朗读和理解之间的关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十分形象地告诉我们读与写的内在联系,可见朗读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
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不少教师忽视了朗读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出现“不闻读书声琅琅,单见习题如海洋”的可怕情景。
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自己有为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身体力行的责任,十几年的语文教学,我深深体会到朗读的重要性。
下面,就此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对朗读这一问题的认识和做法。
一加强朗读指导,激发朗读兴趣,培养朗读习惯好的朗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它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形成班级的朗读风气有很好的作用。
好的朗读能愉悦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还能让朗读者有一种成功的满足感。
在朗读课文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善于示范,就是要注意运用示范朗读为学生树立标准和榜样。
课堂上,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感染学生,学生从我的朗读中获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进而萌发朗读的兴趣。
如范读朱自清《春》时,就要读出轻松、明快的节奏,而且感悟的强烈,会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盼春的急切呼唤和春已走近的欣喜,以及对春的喜爱、赞美之情,用声音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
学生被我动情的朗读所感染,便会忘情地沉浸在文章优美的意境中,进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
又如,朗读《背影》时,就要读出缓慢的语速、抑郁的感情,要用低沉的节奏,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父亲的依恋深情,以及怅惘、不理解父亲做法的悔恨心情等。
朗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要切实中肯,具体从朗读速度、停顿、语调方面一一给予指导,让学生反复朗读,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教师在此基础上再加强指导,对学生进行点拨、纠错和小结。
语文学科教学论文一等奖浅谈课文朗读
言为心声,由感而发——浅谈“课文朗读”一、什么叫朗读?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项再创造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
朗读过程是朗读者在深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语音形式,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地传递思想和情感,重现作品的过程。
通俗地讲,朗读就是朗声读书,即用普通话清清楚楚地高声读书,使文章语气连贯而见情意。
李振村老师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提醒我们:朗读是老师带着一颗心,带着一种情,带着自己的文化积淀及生活阅历,把自己所理解的语言文字转化成个性化的声音传递给孩子,它有温度,有情感,它本身对孩子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
而修订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则更为明确地向我们提出建议: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二、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
它是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是阅读的起点,是教学的最佳示范,也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具体来说,朗读有十大好处。
一是有利于理解课文。
因为朗读不但要看,还得把书面语言变为有声语言,从而增加了传入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
于永正老师说,朗读时,会自觉发现“对味儿”或“不对味”、“贴切“或“不贴切”。
“不对味”就说明理解有偏差,于是就得再读、再体味。
这种精益求精的反复,就意味着对课文理解的不断深入。
二是朗读需要集中精力,有利于记忆材料。
所谓的“熟读成诵”即是最好的证明。
三是有利于体会到辩论、争论的价值,这是更好的、高质量地参与未来事务的一种素质。
四是有利于开发右脑,有利于形象思维能力的自我培养。
五是有助于塑造师生开朗自信的性格。
性格内向者往往发出的声音也很小,如果全体师生都能坚持大声读课文及其它文章、书籍,很容易使大家乐于表达、善于交流,性格自然随之开朗、充满自信。
六是有利于提优补差。
大多数语文学习成绩欠佳的学生在课堂上的突出表现就是不敢大声读课文、大声读不好课文。
论文:学生的朗读能力的提升
如何通过课文人物对话来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香谷工作坊——杨荣花朗读是一种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造性活动。
它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也是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生要内容和方式。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领略文章的内容和语言的微妙之处,借以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是培养语感最行之有效的捷径,更是读者心声的复活,它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感素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有效开展朗读教学,真正发挥其效能。
一、提高教师的范读水平,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参照物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感情饱满地朗读,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因为小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也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
教师的范读不仅能体现教师对课文的正确深刻地理解,还能体现出教师高水平的朗读技巧,这样的范读,才能使教师的表情、语气、语调、体态作为一种信息直接传递给学生。
学生听得见,看得着,可以模仿,可以学习。
二、运用朗读技巧,提高朗读能力朗读的具体方法包括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强调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等几个方面。
优美的朗读表现为语调的轻重快慢、感情的丰富多彩;要使学生形成较高的朗读水平,朗读技巧的指导很重要。
1.消除顿读现象低年级学生在朗读时经常会发生两字一顿的现象。
要对这一现象加以矫正,首先要从整句话的朗读指导入手,要求学生努力把词连贯起来读。
开始时,教师要让学生习惯于在有标点处停顿。
通过长期训练,学生朗读时顿读的现象自然会逐步消失。
2.指导正确断句课文中有时也会出现一些长句子,如果一口气读完会既吃力,也缺少节奏感,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朗读时学会恰当断句。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
浅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更是最有效的一种阅读训练形式。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但在语文教学的实际工作中,仍有很多教师对朗读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入、指导不到位,现就朗读的重要性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把朗读教学落实到实处谈点意见。
一、语文朗读的重要性一是促进理解,增强记忆。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对大脑皮层建立听觉表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语言文字。
朗读时,因要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增加了文章向大脑输送信息的渠道,有利于学生把“读、品、思、悟”有机结合起来,使声音进入大脑后产生很强的形象感和画面感,如果教师在课堂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朗读,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达到熟读精思,就能激发想象力,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
二是培养语感,强化表达。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如作诗也会吟”,学生在对文章语音、文字、词语等进行反复的品味琢磨后,进行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声情并茂的朗读时,会自然地把自身的情感融入到文章中去,在不知不觉间进行着语感训练,提升自身的语言感悟能力;用大量时间进行朗读强化训练,可以帮助学生规范拼音、准确读音,促使学生从练习正确发音开始逐步做到语音标准、字正腔圆,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并促使大脑的记忆转化为语言的表达,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或创造性的无声语言,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的目的。
三是再造意境,熏陶情感。
朗读有助于创设文章情境,再造意境,把原本无声的文字变成有感情的音符,尽情展示出文句的生命力,使作者蕴藏于文字中的思想感情浮出“水面”;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有利于情绪化语言文字,产生丰富的想象。
二、朗读教学的教学方法一是提供示范,教方法。
学生刚开始学习朗读时,可以充分利用教师范读形神兼备、声情并茂等优点,把声音、语气、表情、动作、神态等多种信息整体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较快的把握朗读感情基调,并从朗读的重音、语速、语调等方面进行模仿练习。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论文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论文第1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应对策略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将无声的文字内容和语言转换成有声的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的核心内容,朗读既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和情景美,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朗读教学,不断优化朗读教学,进而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实现教学目标。
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忽略朗读教学,对学生朗读缺少指导,失去了朗读教学自身的价值。
1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1小学生对朗读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教师教,学生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最为主要的状态,大部分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没有问题意识,只知道教师怎么教,我们就应怎么做。
因此,教师在让学生朗读时,学生只是重复、机械朗读,对朗读重要性认识不足,这种形式的朗读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无任何意义。
1.2教师忽略朗读指导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应怡当指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分组朗读和集体朗读。
然而,事实上教师根本没有指导学生如何有感情朗读,也没有引导学生怎样读,有些教师虽然进行了一定的指导,但缺少目的性,过度关注声音,忽略内心情感体验,注重表面技巧,忽视语文的内涵,这制约了学生语言的发展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1.3学生参与程度不高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这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有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多媒体课件在视觉、听觉等方面较好地满足了学生的感官需求。
因此,一些语文教师将过多的精力花费在课件制作上,并在学生朗读时播放相应的背景音乐。
绘声绘色的课文录音,取代了教师范读,形成了教师手握鼠标,学生紧盯大屏幕的语文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多媒体课件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和学生变成了观众。
1.4朗读过于形式化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课堂上,存在男女生穿插阅读、个人和集体交替阅读、自由阅读和小组阅读等形式,在一节语文课堂上,采用多种朗读形式,虽然贯彻了以读为本的精神,但是学生却在教师的鞭策下阅读,大部分学生均是为了应付教师而读,根本没有完全投入。
高中语文朗读教学论文4篇
高中语文朗读教学论文4篇第一篇:高中语文教学朗读教学研究张颂认为:“所谓朗读,指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
”新课标高度关注朗读教学,要求高中生“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朗读教学是一种基本课型,抓好朗读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运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提升学生审美水平和语文素养。
然而,朗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朗读教学流于形式,尤其是年级越高,朗读越被边缘化,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对朗读失去兴趣,甚至讨厌朗读。
1.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朗读水平朗读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普通话水平,特别是方言区的教师,要掌握好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的正确发音和普通话音变规则,注意普通话和自己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
教师要不断总结,发现规律,并反复练习。
教师要提高朗读水平,还要掌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朗读技巧。
停顿一般分为语法停顿、逻辑停顿、情感停顿三种。
重音分为语法重音、逻辑重音、感情重音三种类型。
句调一般分为升调、降调、平调、曲调四种类型。
节奏指朗读过程中由声音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形成的回环交替的声音形式,常见的节奏类型有轻快型、沉稳型、舒缓型、强疾型等。
朗读时必须做到语速适中,语调抑扬顿挫,语气刚柔相济,语意褒贬分明,体态自然得体。
2.教师要做好朗读示范教师范读时,要深刻体味作品并恰当运用各种技巧,准确、鲜明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
对学生的朗读要具体评价,评价态度要实事求是,如朗读得不好,要指出哪个方面处理得不当,并指出如何具体处理,还可以说一说为什么不能这样读的理由。
3.朗读教学设计要循序渐进朗读受书面语言制约,朗读之前必须对作品本身进行认真研究,透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实质。
只有透彻地理解,才能有深切的感受,准确传达作者的心声。
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描述作者离开英国剑桥大学时的复杂内心感受,把握好淡淡的哀愁的感情基调。
语文朗读论文(5篇)
语文朗读论文(5篇)语文朗读论文(5篇)语文朗读论文范文第1篇课堂上老师起到主导的作用,老师的心情能够感染课堂上的同学,因此,要想使学校生语感与语言力量得以提升,就要对老师领读加以重视,确保领读的正确。
比如,苏教版四班级上册的课文《珍宝鸟》,在对第四自然段进行领读的时候,老师教学不能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必需要加入自己的感情,这一段通过对珍宝鸟动作的描写,写出了鸟儿的可爱、淘气,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珍宝鸟的爱惜和宠爱之情。
因此,老师在领读时,要想象出这种人和自然之间和谐的画面,读出感情。
老师要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对文章表达的思想进行正确处理,并把握好语音和语调,对语速进行正确把握,不能矫揉造作,这是要好好进行学习的,对老师朗读技巧的要求特别高,只有做好了这点,才能对课文中的词句和内涵进行理解,从而将语感把握好。
二、强调细读的方式读书是不能慌惊慌张、急于求成的,肯定要重视涵咏,对书中的韵味进行咀嚼,对其进行渐渐消化和理解,从中获得肯定的启示。
比如,苏教版五班级下册课文《只拣儿童多处行》,要对表现儿童多的语句进行细细品尝,说明孩子们在哪,那么春天就在哪,跟着孩子们就能找寻到春天,通过对文章语句的品读,我们可以理解其隐含的意思:孩子们活泼可爱,就像春天似的生气勃勃。
比如,在对古诗进行教学时,肯定要让同学反复诵读,之后利用领读以及赛读还有唱读等方式,再引导同学去理解其中的诗意,了解其中的感情,最终再进行诵读,加深同学对古诗的理解。
同学在反复进行诵读的时候,感情也会更加深化,在反复诵读之后就会对其更加理解。
反复诵读是学习和鉴赏的一种方法,对于同学语感的培育以及阅读和写作力量的提高都有很好的关心。
有哲学家认为,仿照这一行为是推动人类不断进步的一个重要缘由。
宋代朱熹曾经说过,看书就要首先熟读,将书中话背诵下来,就像从自我心中说出似的,如此便可在书中获得肯定的收获。
仿照也就是依据前人阅历进行进展的自己的理论,当自身还没有力量制造理论时就要借鉴前人阅历,并对前人讨论路线进行仿照,省掉不少麻烦。
初中语文论文:浅谈七年级朗读训练的指导方法
初中语文论文:浅谈七年级朗读训练的指导方法引言朗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音语调、语感和表达能力。
本文将就七年级朗读训练的指导方法展开讨论,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提高兴趣在朗读训练中,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因素。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选择生动有趣、内容相关的朗读材料,如诗歌、故事等。
- 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带有声音和图像的朗读材料,激发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感受。
- 创造积极的朗读氛围,如设置朗读比赛、小组合作朗读等活动。
指导发音良好的发音是朗读的基础,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指导学生正确发音:- 针对学生具体发音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发音训练,如辅导发音时长、音量、语调等。
- 利用比较方法,对比中文和英文单词的发音差异,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发音。
- 鼓励学生模仿优秀的朗读者,如名人演讲、专业配音等,从中研究优秀的发音技巧。
培养节奏感朗读需要有适当的节奏感,让语言更生动有韵律感。
以下是培养学生节奏感的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朗读材料中的标点符号来判断停顿的位置和长短。
- 利用韵律游戏和节奏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
- 通过跟读、反复练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知,进一步提高朗读的节奏感。
注重情感表达朗读不仅要求正确的发音和节奏,还要注重情感的表达。
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指导学生表达情感:- 通过分析朗读材料的情感色彩,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其中的情感,并在朗读中表达出来。
- 通过朗读练的角色扮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达人物的情感。
- 鼓励学生在朗读中加入个人情感和感受,使朗读更具感染力和情感表达。
结论通过采用以上指导方法,教师可以帮助七年级学生更好地进行朗读训练。
通过提高学生的兴趣、指导发音、培养节奏感和注重情感表达,学生的朗读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操作,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注重朗读训练,培养朗读能力论文
注重朗读训练,培养朗读能力【摘要】在回归“语文本味”的探索中,语文课堂出现了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
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
而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记忆力,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关键词】朗读必要性能力培养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
在回归“语文本味”的探索中,语文课堂出现了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
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一、朗读训练的必要性朗读是传统的语文学习的方法。
朗读就是用形象化的口语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段。
它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朗读能加强记忆,有益于健康;它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必须要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语文基本功训练中关键的是培养语感,而语感的培养与朗读又密切相关,因为语感的培养基于对语言文字的感觉及其引起的身心反应而实现的语言模式的内化。
其基本途径有二:一是现实的语言交际活动;二是典范的文章作品的朗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传统教学的法宝,也是我国几千年传统的语文学习的方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朗读与理解的关系。
朗读又是一种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达艺术。
(一)朗读能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其一,通过语言技巧的运用和语音的多种变化,把文章中的人、事、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趣味,绘声绘色的表达出来,也能使字里行间潜在的含义溢于言表,还可以把书面文字难以表达或者根本无法表达的隐情妙趣抒发出来。
其二是有助于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朗读是把握教材内容的一种手段,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论文
浅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朗读,顾名思义就是响亮、清晰、有感情地念文章,是把书面语言变为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有声语言的一种再创造,是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
“学文入门在读书,学文入境也在读书。
”朗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
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而且还能把学生带入作品的意境,使学生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并从中汲取营养,积累写作经验。
足见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朗读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下面我就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常见的几点问题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朗读时间被缩短。
由于受传统分析式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太注重讲和问,往往课堂上对重点词句的“透彻”分析成了最高宗旨,朗读却被看作是浪费时间的事情,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时间去读书,对教材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教材包蕴的丰富知识和情感,就无法亲自品味、感受,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所以教师应在教学环节上精心设计,把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足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
2、朗读目标模糊。
在语文课堂上,很多教师在读前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朗读目标和要求,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些诸如此类的话:“把课文的某某段齐读一遍”,或“某某你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这样的朗读只能算是一种放羊式的无所收获的朗读。
朗读的目标应明确、具体。
学生朗读前,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明确的要求。
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子,读通课文。
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
如果是个别朗读,还应该为其他学生布置任务,使他们边听边思考。
如果是集体朗读,则要求学生读得整齐而有气势。
或让学生边读边体会文情,或让学生读读比比,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有感情地练读,总之要体现朗读的目的性,这样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下,才会读得生动,读得有意义,读得有收获。
培养感情朗读 提高朗读水平论文
培养感情朗读提高朗读水平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悟,在读中可以受到情感的熏陶。
”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
一、创设氛围,激发朗读兴趣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爱模仿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在课堂中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朗读形式,创设轻松有趣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1.配乐朗读法我国传统的诗、词、歌、赋常与音乐交融在一起,显现出文章音律的优美。
因此,在朗读一篇篇文章时,配上恰当的音乐,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教北师大版《流动的画》时,配上一曲《春江花月夜》的小曲,会让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色更完美地浮现出来。
学生在朗读中也不知不觉地体会到文中的意境,从而领悟出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演读法朗读时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演,通过简单的动作,让学生充分地表达内心的情感,以达到感情朗读的效果。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一些简短的诗歌《大自然的语言》《我们知道》等;也可以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自编自演。
如教学一些童话故事的课文《特殊的考试》《一片树叶》《小马过河》等。
这样通过表演动作和表演课本剧的朗读形式来满足他们的天性。
既达到了朗读能力的训练,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3.想象朗读法教学时借助音乐、语言、图画等教具来渲染气氛,再现课文情境,发挥想象,领悟人物的情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下雪的早晨》时,可运用创设情境想象的朗读法。
先用多媒体播放下雪的画面,再配上优美的乐曲,让学生闭上眼睛,再由老师通过语言创设想象的情境:“窗外雪轻轻地下着、下着……没有声音,一刻不停……整个世界多么静,多么静……看着飘飞的雪花,我想得很远、很远……想起了夏天树林里的早晨……一个小男孩赤着脚……”随着情境的创设,学生不知不觉的入情入境,伴着乐声朗朗而读,形成了一幅优美的朗读画面。
语文教学朗读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摘要】朗读是一种语文教学手段,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朗读要求兴趣方法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这就是说书读的遍数越多,对书中意思的理解就越透彻。
朗读是一种语文教学手段,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
它对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朗读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个进行:一、明确朗读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这三个目标的排列其实已指明了朗读训练的先后次序、不能颠倒、不能跳越,训练时应围绕这三个目标进行。
二、激发朗读兴趣兴趣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潜移默化,是激发学习,提高学生主动性的活跃因素。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的。
”兴趣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学生有了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易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进行朗读。
要让学生主动去读,乐意去读,必须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朗读的重要性,知道朗读是帮助理解课文,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最佳途径,所以必须要有正确的心态。
其次通过讲述文学史的一些名人能“下笔如有神”是因为他们“读书破万卷”的结果来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
还可以通过分组读、比赛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达到朗读的最佳效果。
三、教给朗读方法朗读是一项技能,它是口、耳、眼、心并用的过程。
“有感情地朗读”是朗读训练的最高目标,它主要是指能正确读出抑扬顿挫,显示出文章的风格神采。
怎样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训练。
l、掌握好朗读的感情基调一般地说,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
朗读时把握住文章的情感基调,就基本掌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就能与文章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
朗读魅力论文
朗读的魅力摘要:朗读不仅是一项单纯的话语活动,也是一门艺术,更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有其重要的作用。
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朗读,不仅可以学到知识,掌握作品的艺术技巧,还可以融会作品的精神于心中。
关键字:朗读语文教学作用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书不能单用眼看,必须大声诵读,并且要读得字字正确,不待解说,其义便能通晓。
加之我国历来就有诵读诗文的优良传统,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的篇目,可以说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化的精髓,它们文辞优美,感情真切,逻辑严密,艺术性强,特别适宜朗读。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朗读是符合青少年言语发展的年龄特点的。
由于青少年内部言语尚未充分发展,大声朗读有助于注意力的稳定。
同时,通过朗读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成了有声的口头语言,必然有思维的参与,这也就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因此,语文的学习必须重视朗读的环节。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对于朗读是这样规定的“用普通话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即读一般的现代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断”;读文言课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地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
”可见,朗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个组成部分,它与各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那么朗读究竟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在这里,我就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简单的谈一谈。
首先,在传递知识方面一、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求知欲。
在每次教授新课时,我都要求学生在课前反复的朗读,对文章有个初步的了解。
在授课中,仍然会安排朗读的环节,这时候的朗读,学生往往能够深入体会文章的结构、语言和表现手法等特点,并跟随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轨迹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安塞腰鼓》是一篇精读课文,文中的部分句子难于从字面上理解,又加之与学生实际生活离得较远,因此在学习上出现了障碍。
然而,仔细观察后不难发现,整篇文章以诗歌的形式出现,很适宜朗读。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作用论文
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作用朗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读书,它是学习语文的基本功,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基础。
朗读课文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课文朗读应正确、流利、有感情。
笔者认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是要做到读出其“味”,把握其“情”,进入其“境”; 让学生的情感活动伴随读书的全过程,关心课文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事情的发生、发展,真正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并非就读而读。
朗读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多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深知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朗读教学的策略。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想朗读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不用教师要求,学生也自觉、主动地朗读;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从朗读中享受到朗读的快乐。
如何让学生对朗读产生兴趣呢?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万次地相信,若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
”确实,情感是作者心灵在文章中的诉说,是作者思想感情在语言文字中的呈现。
尤其语句优美的课文,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的真情实感。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步入有感情之水浇灌的课堂,学生心中将涌起感情朗读的冲动。
这需要教师深切感知语文内涵,引领学生通过具有情感的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感悟。
这样,课文朗读教学才能呈现“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的情景,让学生真正学有所悟,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基地,真正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明确朗读目的,体现朗读层次新课标实施以来,我们欣喜地看到,琅琅的读书声已经成为语文课堂的主旋律,但随之而来的新的问题是,许多课堂中虽然读书声不绝于耳,可是一堂课下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并没有随着朗读的深入而更进一步。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在朗读教学中缺乏必要的目标引领。
普通话朗读论文普通话朗读声调论文:普通话朗读的声调表现技巧
普通话朗读论文普通话朗读声调论文:普通话朗读的声调表现技巧声调是朗读的“门面”,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方面,也是提高普通话朗读水平的核心问题。
每个学生的调域频率范围虽不尽相同,但朗读时只要熟练掌握普通话朗读的声调表现技巧,把各种高低宽窄都不相同的调域有机统一起来,朗读就会显现出普通话的韵律美。
一、声调在普通话朗读中的重要意义普通话声调是语音面貌的重要体现,掌握声调的规范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普通话朗读的规范程度,掌握声调表现技巧就等于掌握了提高普通话朗读水平的关键。
普通话语音系统中声调的作用远在声母、韵母之上,声调在普通话朗读中居于主导地位。
普通话语音系统中,声母包括零声母在内共有22个声母,韵母有39个。
声调只有4个,声调在朗读中的出现频率较声母和韵母要高得多。
由此可见,掌握普通话的声调表现技巧对于迅速改变语音面貌、提高普通话朗读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朗读中常见的声调错误及其原因分析1把“甲”读成“乙”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对普通话声调掌握不准确。
例如:呆板(daiban)误读成呆板(daiban)门框(menkuang)误读成门框(menkuang)姓王(xingwang)误读成姓望(xingwang)号召(haozhao)误读成号召(haozhao)姓陆(xinglu)误读成姓卢(xinglu)不妨(bufang)误读成不方(bufang)围绕(weirao)误读成围绕(weirao)“强逼”(qiangbi)误读成强逼(qiangbi)蘑菇(mogu)误读成蘑菇(mogu)比较(bijiao)误读成比较(bijiao)2调值偏低、偏高或变形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阴平偏低或不平。
在重读音节中虽保持平调调形,却读成中平调33或更低;调值读作微升调45的或读作微降调54。
(2)阳平偏低或曲折。
把阳平调值35(高升调)在重读音节读作低升调13或12;调值中间略带曲折,调值大体相当于335或325。
朗读让阅读教学更精彩论文
朗读让阅读教学更精彩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
这朗朗的读书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也会让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变得更精彩。
一、范读引路,声情并茂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师的范读与听录音不同,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范读时给学生以提示、暗示。
当范读到要求学生掌握的字词时,在这些词前稍微停顿一下,或读重一点,以引起学生注意,强化记忆。
当范读到新词及难理解的词、句、段,教师可以用平缓稍低的语调给予适当提示、解释,帮助学生揣摩教师是怎样读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这就需要教师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己必须能声情并茂地朗读。
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有效指导,锦上添花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
在学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师纯技巧的指导是徒劳的。
教师只有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精义妙理,在与作者感情共鸣的基础上,对特别能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点词句再进行朗读技巧指导,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让语文阅读教学锦上添花。
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
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
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
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语文教学中朗读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这就给我们中学语文教师提出了在语文教学中课文朗读的要求。
朗读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一直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对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阅读效率有着积极的意义。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朗读呢?一、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时能自学朗读课文的习惯现在中学生,学习语文课文,放声朗读的时间极少。
在语文课上,教师要求他们读课文时才勉为其难地读读,没有教师的指令、要求,就很少见到他们自觉朗读。
中学生不爱当众朗读,固然与他们正处于青春闭锁有关,即所谓“金口难开”。
但生理上的原因,毕竟是次要的,主要原因还在于他们平时没有养成朗读课文的习惯,缺乏朗读的自学性。
朗读要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就得不断地进行朗读的实践,从行动的不断反复中,逐步形成习惯。
朗读一旦成为习惯,就会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要求。
学生朗读的习惯养成了,语文的积累就会多起来,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二、要指导学生在朗读的不同阶段,能确立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课文需要反复朗读。
在这个过程中,按从易到难的要求,大致可分为认读、理解、评析与巩固四个阶段。
四个阶段各具特征,前后联系,前后联系,要求逐步提高。
认读性的朗读,目的在认读文字形式,既需认辨字的音、形、义,又得认识词、句、段的涵义。
理解性的朗读,意在披文人情,循文释道,从语言结构入手,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与思想感情。
评析性的朗读,是在对文章已具理解的基础上所作的深入研读。
这样的朗读,或对文章进行评论,或对文章进行赏析,或对相关文章进行比较,等等。
这样的朗读,需要边朗读边思考,专心致志,而且需要运用批判思维与发散思维,朗读的要求较高。
巩固性朗读,功在识记,抑制遗忘。
这样朗读的特点,往往从反复朗读中默记所要识记的内容,以达到巩固所学的目的。
四个阶段,每完成一个阶段,都应有各自的朗读目标。
加强朗读训练 发挥朗读作用论文
加强朗读训练发挥朗读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积累知识,体验情感,培养语感。
本文,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以下几点认识。
一、加强朗读训练对于学生语文学习的作用语文知识教学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两大组成部分,二者的关系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过多地强调了语文知识的传授,把语文知识(字词、作者、时代背景、段落层次、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当成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忽视了朗读能力的培养,导致了知识传授的反复低效和学生实际语文能力的低下。
笔者认为只有加强朗读训练,还学生朗读的自由,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得到高质量的培养,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加强朗读训练,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程理念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师生之间形成一种民主、合作的关系。
而目前,不少地方的语文教学中仍存在着轻读重讲的现象。
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方法看似启发式,但观其究竟发现教师的教似乎不是为学生服务的,而是让学生为教师服务的,为教师顺顺利利、轻轻松松地完成教学环节、教学步骤服务的,其特点是挤掉了学生朗读、熟读的时间,一篇课文直至学完,学生自己动口朗读一般只有两三个段落,最多也只有通读全文一至两遍。
这样教材活生生的灵魂就窒息了、僵化了,学生丰富多彩的思想活动被禁锢了,各种各样生动的思维都被迫统一地按照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去依样画瓢,在这样的语文教学中怎么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在课堂中,朗读被“满堂讲”、“满堂灌”、“满堂练”所代替。
这种状态下的语文教学,学生已经不是文章的阅读者、欣赏者,而成了记忆的机器、分析和作题的机器。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朗读论文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朗读摘要: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进行的基本训练之一。
有感情的朗读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关键词:多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4-148-01朗读是构建和谐有效的语文课堂的重要手段,有感情的朗读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语文课中想读、能读、乐于读、读出感情、读出个性呢?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营造氛围,读出情趣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
朗读不是简单地把文字转换成声音,照本宣科,而是用感情去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而这种情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小学生往往对直观、生动的事物最感兴趣,课堂上我们可以适当的运用一些多媒体、音乐、图片以及老师的范读来渲染课文情景,可以激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让学生带着身临其境的感觉,才会对所读的内容产生兴趣,产生读书的欲望。
二、范读领路,摹仿入境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
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也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
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
例如,我曾听到一位朗读能力很强的教师执教的《丰碑》一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位教师的范读,她读课文时,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昂……当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教师都鸦雀无声,伴随着她的朗读,每个人都仿佛回到了红军过雪山的时代。
当学生读课文时,他们也能初步地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朗读,让文字心灵融合论文
朗读,让文字与心灵融合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读”越来越被重视,只要走进小学语文课堂就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
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活跃思维和丰富情感。
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在此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让文字与心灵融合。
关键词:朗读文字与心灵情感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朗读本身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朗读过程中要发挥“有声语言”的艺术作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
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其中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毫无疑问,这大大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朗读还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通过朗读,学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鲜明、形象,掌握语言的结构美、音韵美、节奏美等,使其对字、词、句的理解获得整体的感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鉴别力。
一、触摸文字,拨动朗读的心跳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句、段含义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
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例如,《恐龙的灭绝》一文中的有这样的句子:“我们的人类只有三四百万年的历史,恐龙却在地球上生活了大约两亿年。
”读这个句子时,老师先要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的两个数字,一个是三四百万年,一个是两亿年,进行比较,形成差距,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这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读出重音,读出差距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人类的历史与恐龙的历史相比,可就短多了。
从而为下文理解庞大的恐龙消失的原因埋下伏笔。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
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朗读论文: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中提到:“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为基本的方式,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
通过朗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和语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可以增加语汇和增强吸收新语汇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在课程标准中也有明确的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因此要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那么,在进行朗读教学中,我们教师如何训练呢?我在自己的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
一、利用课文插图指导朗读
低年级课文教学中可以适时用插图配合朗读,让学生进行看图能力的训练,这样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
如在教学《秋天》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碧蓝碧蓝的天空”“金黄金黄的田野”“火红红的枫叶”并配以柔和的音乐,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进绚丽的秋景中,自然而然地引发学生对美的初步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文中讲了三种小动物在不同地方看到秋天的三种不同颜色,教学中以秋游的形式,让学生来演一演,赞一赞秋天,同学们的兴趣高涨。
最后,播放多彩的图画,让学生通过观察谈谈自己眼中秋天的颜色,并通过手中的彩笔来描绘出美丽秋景图,既发挥了学
生的想象力,而且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进行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
指导学生朗读一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将无声的文字符号,由视觉到思维经过理解加工转换成有声语言来再现故事情节,描绘景物,塑造人物形象。
分角色朗读,不但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还能在活跃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如教学《三个儿子》一课,文中有七个角色:三个妈妈、三个儿子、老爷爷。
在指导朗读时,我分为两步,首先是分角色做朗读前的铺垫,在分析课文时,让学生归纳出不同人物的不同特征,再返回到课文中和具体内容一一对应,这一层次的铺设,在学生脑海中,七个角色性格特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先根据人物的个性揣摩出七个人的语言和动作应用什么样的语气和语调,并自己选择好感兴趣的角色进行朗读,学生朗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从实质上心领神会地读出了对角色不同性格的理解,做到了真正的形神一致。
三、创设情境,想象朗读
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一下子带到课文的情境中,再启迪想象,不仅能激起学生愉悦的情绪,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深层的含义。
如教学《雷雨》一课,在指导学生朗读“哗,
哗,哗,雨下起来了。
”这句话时,我问:你看过下雷阵雨吗,下雨时的情境是怎样的,你的心情怎么样,全身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快说出了:我看到下雨时很高兴,心情很舒服,因为夏天天气很热,下一场雷阵雨比较凉爽,而且下雨过后还可以看彩虹。
有了这种基础,学生便很容易读出:这句话应该读得高兴一些。
再如教学《春雨》文中开头和结尾“春雨沙沙,春雨沙沙。
”一句,我先让学生说说下春雨时的情景,从而唤起学生头脑中有关春雨细细、蒙蒙的表象,此时再趁热打铁问:想想看,这句话应该怎样读才能让人听了好像亲眼看到春雨沙沙下的情景呢?学生就懂得要读得轻一点儿,慢一点儿,柔和一点儿。
如此,就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读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
四、指导有感情的表演朗读
低年级学生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在课堂上,教师应及时抓住时机,诱导他们进入角色。
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进入角色,表演课文中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了解,而且能启迪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我布置了相关场景,让学生戴上头饰进行表演,小蝌蚪在问鲤鱼和乌龟时很有礼貌,而且在找妈妈的过程中,不断明白了自己的妈妈长的什么样。
学生边演边说,再现了课文中的情景,同时在表演中又掺入了自己
的言行。
这样,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不但丰富了想象,深化了情感,而且也提高了朗读水平,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学生边读边演,不知不觉进入课文所描写的故事情节。
人人做演员,个个都参与,学生们通过表演朗读读出了语感,又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受到了美的陶冶。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尽可能地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
在这样的氛围中,吸引学生融入情景,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深长,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在不断的练习中熏陶情感,发展智力,增强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智慧的生长,从而使朗读训练和感悟理解有效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