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二章
普通心理学-第二章-脑与心理
1.2 中枢神经系统
2.脑干
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三部分,它是深藏在大脑下面的一个奇特而复杂的 结构。延脑在脑的最下方,与脊髓相连,它支配着呼吸、心跳、吞咽、肠胃等 活动,被称为“生命中枢”。桥脑在延脑上方,是周围神经系统向大脑传递信 息的必经之路,它调节和控制人的睡眠。中脑位于丘脑底部,小脑与桥脑之间。 从横切面看,中脑可以分为中央灰质、中脑四叠体和大脑脚三个部分。
网状系统分布在脑干各段的广大区域,它由白质与灰质交织混杂组成,主要包 括延髓的中央部位、桥脑的被盖、中脑部分。网状结构按功能划分为上行系统 和下行系统的两部分。
1.2 中枢神经系统
3.间脑
间脑包括丘脑和下丘脑。 丘脑是中继站,其后部有内、外侧膝状体,分别接受听神经和视神经传入的信
息。所有来自外界感官的输入信息,除嗅觉外,均通过丘脑再传向大脑皮层, 从而产生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觉。丘脑也是网状结构的一部分,对控 制睡眠和觉醒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丘脑与机体维持体内平衡、控制内分泌腺的活动具有密切的关系。下丘脑可 以调节机体的情绪,控制机体的体温、摄食、饮水、内分泌等,是内脏活动的 调节中心。下丘脑、一部分丘脑和大脑内侧的一些皮质结构组成机体的边缘系 统,包括杏仁核、海马、边缘皮层等,与机体的记忆、动机、行为、情绪等有 关。
3.1 脑与认知
1.编码 编码是将外界接收到的信息,转化为大脑可以接受和处理的信息。在感受到的信息
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能被大脑真正获得,并进一步地加工处理。注意对外界信息的 获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某种意义上,没有注意对外界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便没有大脑的记忆。如果目标 和对象没有引起人脑的注意,听觉、视觉、触觉和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信息将无法在 大脑中留下印象,也无法产生记忆,古人所说的“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食而不知其味”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注意在记忆的编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心理学第二章心理的实质
心理的实质—— 科学的心理观
本章主要内容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心理观 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启发与引导
1.什么是心理?
2.人们常说“心之官则思”, 心理是由心脏产生的吗?
3.脑是人体中最重要的器官, 那么,脑有什么功能呢?
4.什么是反射?反射是怎样 形成的?
2、周围神经系统:
(1)脑神经由脑干发出, 共12对;
(2)脊神经从脊髓发出, 共31对;
(3)植物性神经,也叫自 主神经
是由分布于平滑肌、心肌 和腺体等内脏器官的运动 神经纤维所构成。
()
三
内 分 泌 系
人体的内分泌腺主 要包括:
脑垂体(分为前叶 和后叶)
统
甲状腺
肾上腺现实的能动的
反映
人的心理反映的能动性,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目的性 自觉性 创造性 社会历史制约性
五、人的心理意识 是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发
生和发展的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 的反映。有了正常的大脑,有 了客观现实却并不一定能产生 心理现象,这是因为,心理是 在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社会生 活实践中实现的。
第二章 作业思考题 1、名词解释: 反射 无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2、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3、举例说明脑是心理的器官 4、为什么说人的心理是对客
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5、人的心理意识的能动性表
现在哪些方面? 6、试述人的心理的实质
巴甫洛夫的实验装置
2.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
操作性条件反射又称为 工具性条件反射。
这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 纳(B.F.SKinner)通过 精心设计的“斯金纳 箱”,
用白鼠进行实验而提出 来的。
[心理学]第二章自我意识
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
• 一、自我意识的涵义 •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 •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环 境关系的认识,包括对自己存在的 认识,以及对个体身体、心理、社 会特征等方面的认识。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
• 自我意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 从知、情、意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 验、自我控制”; • 从自我本身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 与心理自我” 。
6、理智与情感的冲突
• 大学生情绪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容易两极 分化,或高或低,波动性大,易冲动, 不易控制。但随着身心的发展,认知水 平的提高,大学生渐渐成熟,在遇到客 观问题时,既想满足自己情绪与情感的 要求,又想服从于社会及他人的需求。 特别是当遇到失恋等人生打击时,尽管 理智上能够理解,却在感情上难以接受。
3、独立与依附的冲突
• 大学生生理与心理的成熟使他们渴望独 立,以独立的个体面对生活、学习与工 作中遇到的问题,但由于长期的校园生 活使他们应有的社会阅历与经验相对匮 乏,当应激事件出现时,却又盼望亲人、 老师、同学能够替自己分忧。 • 应当指出的是,独立并非意味着独来独 来,独立并非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和指 导,并非不需要依赖别人,而在于个人 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有责任。
(一)知、情、意的自我意识
• 1、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 我的评价,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印 象、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等。自我认知解决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 2、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 我产生的情绪体验,是在自我认知基础之上产 生的。主要集中在“能否悦纳自己”、“对自 我是否满意”等方面。 • 3、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是对自己行为和思想、 言语的控制,以达到自我期望的目标。
2、消极自我的建立:
心理学第二章《心理的实质》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内在 动机所驱动的,这些动机包括追求幸 福、满足感和成就感等。
人本主义理论
详细描述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内在动机所驱动的,这些动机包括追求幸福、满足感和成 就感等。该理论主张心理学应该关注这些内在动机的实现和满足,以促进人类的发展和成 长。
总结词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是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自我实现所获得的 。
详细描述
观察法在心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可以帮助研究者直接观察到个体的外部行为表 现,从而推断其内在心理状态。观察法可以应用于各种情境,包括自然环境、实验室实
验和临床治疗等。
实验法
总结词
实验法是一种控制性较强的研究方法,通过实验操作来检验自变量对因变量的 影响。
详细描述
实验法在心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可以帮助研究者控制其他无关变量的 影响,从而更准确地揭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实验法可以通过实验室 实验、现场实验和生物实验等多种形式进行。
04
决策与创造力
决策与创造力也是管理心 理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 它涉及到如何提高组织的 决策水平和创新能力。例 如,群体决策、创新管理 以及问题解决等都是重要 的决策与创造力研究主题。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心理治疗是临床心理学中的 核心内容,它涉及到各种心 理治疗方法的应用。例如, 认知行为疗法、人本主义疗 法和心理分析等都是常见的 心理治疗方法。
心理评估与诊断是临床心理 学中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 如何根据个体的心理特点和 行为表现来评估和诊断心理 障碍。例如,人格测验、智 力测验和心理健康量表等都 是常用的评估工具。
预防与干预是临床心理学中 的另一个重要领域,它涉及 到如何通过各种手段来预防 和治疗心理障碍。例如,心 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是常 用的预防和干预手段。
心理学 第2章 心里过程
第二章 心理过程
三、认知过程——记忆 1、记忆的概念
• 过去的 经验在 人脑中 的反映。
医护心理学基础—第十五课时
第二章 心理过程
2、记忆的分类
按 内 容 分
形象记忆(已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听觉、触觉等) 逻辑记忆(以概念、判断、推理等位主要内容的记忆)
1
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主要内容的记忆)
医护心理学基础—第二十四课时
第三章
人格
第3节 人格心理特征
医护心理学基础—第二十五课时
第三章
人格
• • •
能 力 气 质 性 格
医护心理学基础—第二十五课时
第三章
人格
1、能力
(一) 能力概述
(二) 能力的分类
(三) 能力的个别差异
(四) 能力的形成和培养
医护心理学基础—第二十五课时
第三章
人格
感觉适应 刺激物持 续作用于 感觉器官 使感受性 发生变化 的现象。 感觉对比 同一器官 接受不同 侧记而使 感受性发 生变化的 现象。 相互作用 一种感觉 在其他感 觉的影响 下所发生 感受性变 化的现象。 发展补偿 人的感受 性能在个 体的实践 活动中获 得提高和 发展。 联觉 一种感觉 兼有另一 种感觉的 现象。 感觉后像 外界刺激 消失后感 觉在短时 间内不马 上消失的 现象。
医护心理学基础—第二十二课时
第三章
人格
第2节 人格倾向性
医护心理学基础—第二十三课时
第三章
人格
1、需要
(1) 概念:对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 人脑中的反映。 (它是活动的原始动力,是个体活动积极性 的源泉。) (2)分类:
生理性需要:保持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种族延续所必须的要求。
[心理学]第二章影响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
第二章影响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内容提要:青少年时期是一生中迅速发展的时期,也可以说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为了有目的、有计划的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必须关注在什么阶段,哪些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最重要;在什么阶段,哪些因素对学生的心理最易造成伤害。
本章将讨论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帮助教育工作者很好地利用或控制这些因素,预防某些心理问题的出现,或对学生已出现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给予咨询与诊治,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第一节个体因素对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中小学生正处于各种心理机能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他们提出的各种要求与儿童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相矛盾,这一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它推动着个体的全面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心理冲突随之出现,这些心理冲突就构成了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生理因素的影响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取决于健全的脑功能,而异常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则是脑功能障碍的结果。
生理因素对心理和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
首先,生物条件是心理活动不可缺少的自然前提,是心理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这样的基础,或者在遗传上有严重的缺陷,人的心理活动就会受到影响或阻碍,如:智力落后的往往有染色体异常;有严重行为问题的家族中有精神病患者。
其次,生物因素提供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至于向什么方向发展,发展的水平如何,主要决定于社会生活条件和学校教育。
如果一个遗传素质健全的儿童,自幼失去了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尽管有着正常人的头脑,也不可能形成人的心理,印度狼孩的事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一)遗传因素的影响常言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指的就是生物的普遍现象——遗传。
遗传是指生物性状的逐代传递,它在个体身上体现为遗传素质,如机体的构造、形态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现在研究表明:在细胞核的染色体中,有一种遗传物质叫脱氧核糖核酸(DNA)它包括许多决定生物性状的基因。
《心理学》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第二章 心理的生理基础第一节 神经系统神经元树突:接受信息轴突:传递信息细胞体:整合信息树突及胞体接受传来的信息,胞体对信息进行整合,然后通过轴突将信息传给另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
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人的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
)间脑、小脑、大脑六部分。
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三沟四叶枕叶:视觉中枢颞叶:听觉中枢顶叶:躯体感觉中枢额叶:躯体运动中枢中央前回:注意、记忆、思维、语言。
觉性失语症”。
第二节反射和反射弧反射第三节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反射。
条件反射经典性条件反射M:经典性条件反射。
(当条件刺激成为无条件刺激的信号,有机体对这个信号起反应。
)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时间接近;条件刺激的预测性。
这种现象称为“泛化”。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叫做“分化”。
叫做“强化”。
只要开头刺激出现,后面一连串反应就可以一次出现,巴普洛夫把这种现象叫做“动力定型”。
(开车,早操)工具性条件反射M:工具性条件反射和经典型条件反射的关系:共同规律:最根本的共同点是都需要强化,不强化,就消退;消退后有都会自然恢复,都可以建立初级强化;都有泛化和分化。
不同点:1.无条件刺激是否明确。
经典:无条件刺激很明显。
工具:由身体内部某些情况(内驱力)。
2.强化是与刺激有关还是与反应有关。
经典:强化与刺激有关。
工具:强化只与反应有关。
3.反应方式不同。
经典:反应是先天固有的。
工具:反应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
强化时程表J:主要分五种:1.正确的反应每次均予以强化2.定比间隔强化3.定时间隔强化4.不定比间隔强化5.不定时间隔强化两种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第四节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非条件性抑制:外抑制M:额外刺激物出现,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发生的抑制称为外抑制。
超限抑制M:当刺激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不但不能引起兴奋,反而会发条件性抑制:消退抑制M:条件反射由于没有受到强化而发生的抑制叫做消退抑制。
心理学基础(1-6章)
第二章认知心理第一节注意1、注意的定义注意(attention)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具有两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指向性指心理活动不能同时反映所有对象,而是有选择性地反映某个对象同时忽略其他对象。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聚焦于一定对象上,同时保持一定的强度和紧张度,以使对象得到清晰的反映,并抑制无关活动。
2、注意的种类根据注意的意识水平,可将注意划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三种。
(1)无意注意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新颖性,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个体本身的状态:个体的需要和兴趣、个体的身心状态。
(2)有意注意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方法有以下三种:加深对活动目的的理解、培养间接兴趣、同干扰做斗争。
(3)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指既有预定目的,又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通常由有意注意转化而成,浓厚的直接兴趣则是转化的条件。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高级形式,它对提高活动效率具有巨大的积极作用。
3、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指向与集中于某一对象所能维持的时间,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性。
注意的稳定性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
但一般而言,人的注意很难长时间地对某一特定对象保持不变,而是会产生周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现象,这叫作注意的起伏现象。
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并随着活动的进行变化注意的具体对象。
(2)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把握对象的数量。
实验研究表明,注意的广度受到刺激物的特点、个体的知识经验以及任务难度等多种因素影响。
对于简单任务,注意的广度大约为7±2,即5〜9个;而对没有意义联系的符号的注意广度大约在4〜6个。
(完整word版)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第一节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引言大家可能想不到,其实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心理活动的结果,我们要听,我们饿了,要吃,渴了,要喝水等等。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从心理学的概念来理解.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已得到了充分的证实,但脑本身是不会产生心理的,脑的机能只是为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和物质前提;脑只有在与客观现实的相互作用下,才能产生心理。
一、反映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是第一性的,心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这是因为物质具有“反映"这一普遍属性。
所谓反映是指物质受到处界的影响,并以某种状态的改变来作出回答的过程。
也就是物质间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物质之间总是以各种形态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着,从而产生出各种不同的反映形式。
当地球上还未出现生物时,就有了无生命物质之间的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反映形式。
如河水冲击石头,使石头变得圆滑;木材置于空气中会腐烂;摩擦生热、生电等等,都是无机物的反映形式。
随着有生命物质的出现,便产生了生物的反映形式,这种反映形式叫感应性.所谓感应性是指生物体对与维持生存直接相关的外界影响的反映.它主要是保证生物体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保持与环境的平衡,维持其生存。
比如:植物的向光性、生物的同化和异化、生物体保护自身不受伤害的防御反应,都是生物体为了生存所表现出来的反映形式,即感应性。
这种反映形式与无机物的反映形式有着本质的区别。
感应性表明生物体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独立的、积极的反映能力,即生物体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按照环境变化因素和自身的生存关系来调整自己的活动的感应性是一切有机物都有的,然而,感应性还不是心理。
在日益复杂的生活环境的影响下,动物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动物机体的结构和机能也在不断发展。
由单细胞动物发展到多细胞动物,开始出现了神经系统,动物机体不仅能对有生物学意义的刺激作出反应,而且还能对无生物学意义的刺激作出反应;不仅能对具体的刺激作出反应,而且能对一些刺激的信号作出反应,产生了心理的反映形式。
心理学第二章
3、观察水平
• 观察(observation)是一种为感知特定对象而组 织的有目的、有计划、必要时需要采用一定方法 的高水平的感知觉过程。它是一种主动积极的、 往往与随意注意及思维相联系的紧张的感知觉过 程,是更为自觉的感知觉过程。
• 观察是思维的良好方法与前提,培养和提高学生 的观察能力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 外部感觉中以视觉、听觉最为重要,人类绝大部 分的信息都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接受的。
• 内部感觉反映有机体本身各部分运动或内部器官 发生的变化,包括平衡觉、运动觉、机体觉。
2020/5/27
• 一般而言,大多数的器官都只对一种刺激(适宜 刺激)敏感而产生兴奋,它们与刺激的关系基本 上是固定的。例如,眼睛和光、耳朵和声波、鼻 子和气味,不适宜刺激一般不会引起兴奋 。
此外,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还有方位错觉、 颜色错觉、似动错觉等。
2020/5/27
2020/5/27
三个人谁最高? 其实一样高!
此
图
给
人
一
种
错
觉
,
让
现
实
与
拼
图
的
画
面
融
合
在
一
2020/象上看,既有主 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上,往往与过去经 验、习惯、定势、情绪等心理或生理因素有关; 客观上,则是由于客观环境有了某种变化而引起 的。
似动
2020/5/27
2020/5/27
2020/5/27
• 运动知觉中有一种特殊的专门化运动知觉,是体 育活动中的一种精细的主体运动知觉,它能对器 械、场地、运动媒质(如空气、水)及时间、空 间特性等客体作出高敏锐度和精细分化的识别与 认知,并具有专项的特点,这是在长期的专项训 练和运动实践中发展与形成起来的。如“球感” (球类)、“水感”(游泳、跳水等水上运动)、 “冰感”(冰上运动)、“雪感”(雪上运动)、 “器械感”(体操)、“时间感”(短跑、中 跑)、“距离感”(跳高、跳远)等。
《心理学》第二章 心理的生理基础
《心理学》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058专转本资料]2009年11月02日星期一下午 03:13第一节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指由神经元构成的一个异常复杂的机能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要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
一、神经元(一)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种类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机能单位。
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神经系统由大量神经元组成。
神经细胞的大小、形状和它们的具体功能均有不同,但在构造上基本由三部分所组成:细胞体、轴突和树突,细胞体为神经系统提供能量。
树突较短,负责接受来自其他神经元的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向细胞体。
轴突比树突长,也称神经纤维。
轴突的作用是将神经冲动由细胞体传至远处,传给另一个神经元或肌肉与腺体。
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机能。
通常,通过树突及细胞体接受传来的信息,细胞体对信息进行整合,然后通过轴突将信息传给另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
神经元按其功能特性,可分为感觉(传人)神经元、运动(传出)神经元、联络神经元三种。
感觉神经元收集和传导身体内、外的刺激,到达脊髓和大脑;运动柙经元将脊髓和大脑发出的信息传到肌肉和内分泌腺,支配效应器官的活动。
联络神经元又称中间神经元,介于前两者之问,起联络作用,是把信息从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传向另一部分的神经元。
不同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即两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
信息通过突触从一个神经元传至另一个神经元。
突触是控制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它决定着信息传递的方向、范围和作用。
(二)神经冲动的产生及其传导过程神经细胞膜内膜外保持的电位差,叫做极化状态。
神经细胞有个特点,即所谓不应期。
不应期是指神经细胞发生一次冲动之后,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对任何刺激不做反应了。
膜的通透性在复原之前,它是不能再接受刺激的。
因此,神经细胞冲动是脉冲式的,即使刺激是连续的,它所引起的神经冲动也是间断的。
(三)刺激过程和反应过程客观事物或是以物理的性质影响人们的感受器,或是以化学的性质影响人们的感受器,感受器受影响后发生变化,引起传人神经的变化,再引起中枢(脑)的变化,这就是刺激过程。
普通心理学 第二章 需要、动机、价值观
第一节
一、什么是需要
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 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积 极活动的源泉。
需要的特点:
(1)需要的产生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种 缺乏或不平衡的状态(吃饭、喝水、安全、交往等需要)。 一旦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消除了,需要也就得 到了满足,这时有机体内部又会产生新的缺乏或不平衡状态, 进而产生新的需要。 (2)需要表现出有机体生存和发展的对于客观条件的依 赖性,它总是指向满足该需要的对象和条件,并从中获得满 足,没有对象的需要,不指向任何事物的需要是不存在的。
人的各种活动有时不只受一种动机的推动,形形色色的动 机相互交织,相互补充,其中有的起主导作用,成为主导 动机,另一些是次要的,成为次要动机。主要动机和次要 动机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四、动机的强度 工作效率与动机强度密切联系,活动动机很低对工作持漠 然态度,工作效率使低的。然而,当动机过强时,有机体处于 高度的紧张状态,其注意和知觉的范围会变得过于狭窄反而限 制了有机体的正常活动,从而使工作效率降低。(考试) 各种活动都有一个动机的最佳水平,动机的最佳水平因课 题的性质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课题中,工作效率有随动 机提高而上升的趋势,而在比较困难的课题中,动机最佳水平 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这种现象是由耶克斯和多德森 (Yerkes,R.M.& Dodson,J.D.,1908)通过实验发现的,这种 现象被称为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对需要层次理论的评价
积极评价: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看成是一个组织系统。并按优势 出现的先后排列成一个序列,较系统的探讨了需要的性质、结构、
发生、发展及需要在人生中的应用。对于我们深入研究人类的需 要是由启发的。这个理论在教育实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存在问题:(1)马斯洛用“似本能”代替“本能”的概念, 用以说明人类的需要不同于动物的需要,但是他却认为人类的基 本需要是由体质或遗传决定的、是与生俱来的,这就把人的生物 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混同起来了。(2)马斯洛十分重视人的潜 能和价值,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类中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最好典范, 是最有价值的人。然而他所讲的自我实现是个人的自我实现。仅 仅是极少数人的自我实现。《共产党宣言》把理想社会的实现作 为实现我们追求的最高目标。(3)马斯洛把人类的基本需要分 为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有其合理因素。但是它强调的是由低级 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低级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不会产生较高以 及的需要,没有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控作用。(4) 在研究方法上,马斯洛突破了弗洛伊德临床法局限于精神病人和 行为主义者局限于对动物的研究采用现象学描述法对有成就的人 进行整体分析。但在信度和效度上让存在着不少问题。
心理学-第二章 注意
第二章注意一、单项选择题1.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
A.注意 B.知觉 C.想象 D.观察2.教师抑扬顿挫的声音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这种注意是()。
A.有意后注意 B.有意注意 C.随意注意 D.无意注意3.“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典型地表现了()。
A.注意的指向性 B.注意的集中性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分配性4.教师讲课时,一位小学生一会儿听教师讲,一会儿翻书看,一会儿在本子上写什么,你认为这位小学生这时的注意状态是()。
A.稳定的 B.起伏的 C.转移的 D.分散的5.课堂上有的学生会开小差,这属于()。
A.注意的分散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不稳定 D.注意的分配6.和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心理状态是()。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分散 D.注意的广度7.大家正在开讨论会,忽然一个人推门进来,大家都不由自主地转过头去看他,这是()。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不随意注意 D.有意后注意8.熟练地骑车、打毛衣是()。
A.有意注意 B.有意后注意 C.无意注意 D.不随意注意9.在中小学生的注意发展中,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占主导地位。
A.随意后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注意 D.无目的注意10.当个体专注于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周期性地加强和减弱的变化,这种现象心理学称之为()。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起伏 C.注意的稳定 D.注意的转移11.小刘打算用五天时间完成一项任务,但是领导派来了新任务,小刘又很快把精力投人到新任务上,这说明小刘的()。
A.注意广度大 B.注意稳定性强 C.注意分配性好 D.注意转移快12.实验发现,人很难做到在左手画圆形的同时右手画正方形,这涉及()。
A.注意的范围B.注意的分配C.注意的强度D.注意的稳定性13.教师授课时,通过板书的字体、颜色以及讲话的语音、语速等来吸引学生的()。
A.有意后注意B.无意后注意C.有意注意D.无意注意14.“鹤立鸡群”容易引起无意注意,这是由于()引起的。
心理学 第二章 科学心理观
人的心理,只有“狼性”呢?请用心理学的有
关知识加以分析。
(一)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心理产生和发
展的唯一途径
(二)社会实践活动是检验人对客观现实
反映的唯一标准
(一)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心理产生 和发展的唯一途径
人的心理不是自发产生的,只有作
为心理源泉的客观现实和作为反映器官
的脑二者相互作用,才能产生正常的心
理,而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人的实践活
动实现的。
(二)社会实践活动是检验人对客观 现实反映的唯一标准
二、唯物主义心理观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 存在的,它决定着心理、精神,而心理、精神是 由物质派生的,它不能离开物质而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后,运用辩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总结了长期以来人类的 认识成果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才对人的心理 实质作出唯一正确的解释,得出了科学的结论。 即人的心理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脑对客观 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A、感觉和知觉
C、认识过程
B、客观事物
D、内心世界
课后练习
四、辨别正误:
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有了健 全完整的大脑就一定会产生相应的心理现象。
2、马戏团的狗能按照主人的指令去算算术,说 明它能理解主人的语言,是第二信号系统活 动的结果。
3、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有了相同的客观刺 激物的作用就一定能产生相同的心理现象。
第二章 科学的心理观
第一节 两种根本对立的心理观 第二节 心理是脑的机能 第三节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课后练习
第一节
两种根本对立的心理观
一、唯心主义心理观
二、唯物主义心理观
一、唯心主义心理观
唯心主义把心理、意识看成是至高无 上的,虚无缥渺的东西,它是不依赖于物 质而独立存在的,是第一性的,心理意识 决定着物质,是物质的本源;而一切物质 都是第二性的,是由心理派生的,是心理 的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认知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
1、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它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人事的起点。
它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人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2、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3、是人的一种与偶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4、是指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放慢的知觉能力。
5、观察在开始前需要提出,拟定;在观察过程中,自始至终伴随着和
的活动;观察后还要对观察结果进行、。
所以,观察又叫“”。
6、是智力结构的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能力。
7、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⑴区别:
⑵联系:
8、感觉的种类
⑴根据刺激的来源,可以分为和;
⑵根据刺激能量的性质,可以分为和两种;
⑶从距离和非距离的角度,可以分为和;
⑷临床上把感觉分为、、和四大类;
⑸从感觉器官角度来划分,可以分为和。
9、是指感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主要分为、、、
和五大类。
10、是指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主要分为、和。
11、是由外界物体所产生的或反射出的光波作用于视分析器而引起的感觉。
12、眼睛的是视觉的感觉器官。
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13、是声波作用于听分析器所产生的感觉。
14、是听觉的感觉器官。
15、是对物质固有的气味的感觉。
它是与散布在空气中油漆味的物质微粒作用于鼻黏膜中的嗅觉细胞引起的。
16、是对物质的某些特征,如酸、甜、苦、咸等味道的感觉。
它是由溶解在水中或唾液中的有味的物质引起的。
17、是对于物质接触皮肤的情况及温度的感觉。
18、是内脏器官的异常变化作用内脏分析器时所产生的感觉。
19、是对身体的感觉,也成为。
20、是关节肌肉的感觉。
它是传递人们对四肢位置、运动状态机肌肉收缩程度的信号。
21、根据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可以分为、、、等;
根据人脑反映的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和。
22、物体知觉可分为、、等。
23、是指物体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等。
24、是指任随物体远近距离或深度的知觉。
25、是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即事物运动的速度、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26、是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知觉,直接依赖于对象运动的速度。
27、作为距离知觉的信号或线索有多种多样,主要依靠和提供线索。
28、是指用一只眼睛就能感觉物体深度的线索。
它主要有⑴遮挡;⑵线条透视;⑶空气透视;
⑷明暗和阴影;⑸运动极差;⑹结构极差。
29、是指有眼睛的运动觉而形成的对物体距离的知觉线索。
它包括和。
30、运动知觉分为和。
31、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做连续位移,由此引发的知觉就是。
32、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它的主要形式有、、、。
33、当两个刺激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距相继呈现时,我们就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这就是。
34、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禁止的物体产生运动印象叫。
35、在暗室里,如果你点燃一只熏香或烟头,幷注视着这个光点,你会看到这个光点似乎在运动这就是
现象。
36、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想相反的方向运动这就是。
37、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对别人、对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也叫社会认知。
它包括对
、、三部分。
38、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和。
39、认知者本身的特点包括;和。
40、社会知觉常常出现的几种偏差:、、、、。
41、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中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每个人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中的个体差异。
这种现象称为。
42、当我们认为某个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这就是。
43、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
44、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叫。
45、是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人欢迎的特征。
46、根据之巨人随想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和反映现实的精确程度,可以把知觉分为、、
和。
47、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是
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
它的种类有、、、等。
48、感受性是指
49、感觉阈限是指
50、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
51、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52、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而人的感觉器官觉察这一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叫。
53、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能够感受刺激之间这一最小差异量的能力叫。
54、同一感受器接受的其他刺激以及其他感受器的机能状态对感受性产生的影响,叫。
它包括、两种形式。
55、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
它能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能引起感受性的降低。
56、视觉的适应可以分为和。
57、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
58、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明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过程。
59、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它分为和。
60、是指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61、是指某种感觉系统机能丧失后,有其他感觉系统地机能来弥补。
62、是指一种感觉建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63、知觉的特征:、、、。
64、是指当面对众多的客体时,知觉系统会自动的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65、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
66、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吧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
67、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认得知觉映像仍相对不变。
68、被清晰反映的刺激物叫知觉的,被模糊反映的刺激物叫知觉的。
他们是相对的,可以互相转换。
69、对象和背景的转换条件:;。
70、知觉的选择性受主客观两方面的影响:
⑴客观方面
⑵主观方面
71、理解对于知觉有三个主要功能:;
;。
72、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因素:;;
;。
73、知觉的恒常性包括;;;;。
74、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75、观察的品质:、、、。
76、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
77、中学生观察力的发展;;;。
78、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79、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
80、中学生感知觉的发展:
第二节记忆
1、记忆:
2、记忆的品质:、、、。
3、记忆的分类
⑴根据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的不同,记忆可以分为、
和。
⑵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记忆可以分为、、、。
⑶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程度,记忆可以分为和。
⑷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可将记忆分为和。
4、是以我们干哈子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一般人以和为主。
5、是个体以词语所概括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之间的意义和性质为内容的记忆。
6、是个体以曾经体验过得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7、是以做过的运动后动作为内容的记忆,又称为。
8、是指个体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表现出来的记忆。
9、是指在不需要意识参与后不需要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10、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11、是指对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和的记忆。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