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函数与面积的关系
【期末复习】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提分专题:一次函数与几何图形面积探究(解析版)
【期末复习】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提分专题:一次函数与几何图形面积探究考点一 一次函数图象与坐标轴围成图形的面积 【知识点睛】❖ 求三角形面积时,三角形有边在水平或者竖直边上,常以这条边为底,再由底所对顶点的坐标确定高; 类型一 一条直线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 解题步骤:①求出直线与x 轴、y 轴的交点坐标,从而得出直线与坐标轴围成的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 ②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求出三角形的面积 【类题训练】1.已知一次函数图象经过A (﹣4,﹣10)和B (3,4)两点,与x 轴的交于点C ,与y 轴的交于点D . (1)求该一次函数解析式;(2)点C 坐标为 ,点D 坐标为 ;(3)画出该一次函数图象,并求该直线和坐标轴围成的图形面积.【分析】(1)用待定系数法求直线AB 的解析式; (2)令y =0求得点C 的坐标,令x =0求得点D 的坐标;(3)利用已知的点A 和点B 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然后利用求得的点C 和点D 求出OC 和OD 的长度,最后求得直线和坐标轴围成的图形面积.【解答】解:(1)设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 =kx +b (k ≠0),则,解得:,∴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 =2x ﹣2.(2)当x =0时,y =﹣2,当y =0时,x =1, ∴C (1,0),D (0,﹣2). 故答案为:(1,0),(0,﹣2).(3)由点A和点B,可以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如下如所示,∵C(1,0),D(0,﹣2),∴OC=1,OD=2,∴S△OCD==1,∴一次函数与坐标轴围成的图形的面积为1.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条直线经过A(﹣1,5),与B(3,﹣3)两点.(1)求这条直线与坐标轴围成的图形的面积.(2)若这条直线与y=﹣x+1交于点C,求点C的坐标.【分析】(1)根据待定系数法求得直线的解析式,进一步求出直线与x轴和y轴的交点坐标,然后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求解;(2)联立方程,解方程即可.【解答】(1)解:设直线解析式为y=kx+b(k≠0),将A(﹣1,5),与B(3,﹣3)两点代入得,解得,∴直线解析式为y=﹣2x+3,将x=0代入得y=3,∴与y轴交于点(0,3),将y=0代入得x=,∴与x轴交于点(,0),∴S=×3×=.(2)解得,∴点C的坐标是(2,﹣1).变式.已知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过点(2,0),且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1,则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是.【分析】先根据一次函数y=kx+b(k≠0)图象过点(2,0)可知b=﹣2k,用k表示出函数图象与y轴的交点,再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得到关于k的方程,解方程即可求出k的值.【解答】解:∵一次函数y=kx+b(k≠0)图象过点(2,0),∴2k+b=0,b=﹣2k,∴y=kx﹣2k,令x=0,则y=﹣2k,∵函数图象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1,∴×2×|﹣2k|=1,即|2k|=1,解得:k=±,则函数的解析式是y=x﹣1或y=﹣x+1.故答案为y=x﹣1或y=﹣x+1.类型二两条直线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解题标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求三角形的面积,通常以坐标轴上的边为底,高就是底所对的顶点到这条边的距离【类题训练】1.如图,若直线y=﹣2x+1与直线y=kx+4交于点B(﹣1,m),且两条直线与y轴分别交于点C、点A;那么△ABC 的面积为.【分析】根据B点在直线y=﹣2x+1上,且横坐标为﹣1,求出B点的坐标,再根据直线y=kx+4过B点,将(﹣1,3)代入直线y=kx+4解析式,即可求出答案,根据已知得出B点的坐标,再根据直线y=﹣2x+1和直线y=x+4求得与y轴交点A和C点的坐标,再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得出S△ABC.【解答】解:∵B点在直线y=﹣2x+1上,且横坐标为﹣1,∴y=﹣2×(﹣1)+1=3,即B点的坐标为(﹣1,3)又直线y=kx+4过B点,将(﹣1,3)代入直线y=kx+4得:3=﹣k+4,解得k=1;∴直线AB的解析式为y=x+4,∴直线AB与y轴交点A的坐标为(0,4),∵直线y=﹣2x+1与y轴交点C的坐标为(0,1),∴AC=4﹣1=3,∴S△ABC=AC•|x B|=×3×1=.故答案为.2.如图,直线l1:y=﹣2x+b与直线l2:y=kx﹣2相交于点P(1,﹣1),直线l1交y轴于点A,直线交y轴于点B,则△PAB的面积为.【分析】利用一次函数y=kx+b(k,b为常数,k≠0)可得直线l1与直线l2:与y轴交点,然后可求出△PAB 的面积.【解答】解:∵直线l1:y=﹣2x+b与直线l2:y=kx﹣2相交于点P(1,﹣1),∴﹣1=﹣2×1+b,解得:b=1,∴A点坐标为(0,1),∵直线l2:y=kx﹣2交y轴于B,∴B(0,﹣2),∴AB=3,∴△PAB的面积为:3×1=,故答案为:.变式.已知直线y=kx﹣4(k<0)与两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等于4,则直线的解析式为()A.y=﹣x﹣4 B.y=﹣2x﹣4 C.y=﹣3x+4 D.y=﹣3x﹣4【分析】首先求出直线y=kx﹣4(k<0)与两坐标轴的交点坐标,然后根据三角形面积等于4,得到一个关于k 的方程,求出此方程的解,即可得到直线的解析式.【解答】解:直线y=kx﹣4(k<0)与两坐标轴的交点坐标为(0,﹣4)(,0),∵直线y=kx﹣4(k<0)与两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等于4,∴4×(﹣)×0.5=4,解得k=﹣2,则直线的解析式为y=﹣2x﹣4.故选:B.类型三三条直线围成的三角形面积解题标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求三角形的面积,通常以坐标轴上的边为底,高就是底所对的顶点到这条边的距离【类题训练】1.如图,已知点A(2,4),B(﹣2,2),C(4,0),求△ABC的面积.【分析】先利用待定系数法求直线AB的解析式,再确定直线AB与x轴的交点D的坐标,然后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和以S△ABC=S△ACD﹣S△BDC进行计算.【解答】解: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y=kx+b,把A(2,4)、B(﹣2,2)代入得,解得.所以直线AB的解析式为y=x+3,当y=0时,y=x+3=0,解得x=﹣6,则D点坐标为(﹣6,0),所以S△ABC=S△ACD﹣S△BDC=×(4+6)×4﹣×(4+6)×2=10.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y=﹣x+4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点B,点D(0,﹣6)在y轴的负半轴上,若将△DAB沿直线AD折叠,点B恰好落在x轴正半轴上的点C处,直线CD交AB于点E.(1)求点A、B、C的坐标;(2)求△ADE的面积;(3)y轴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得S△PAD=S△ADE,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分析】(1)利用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可求出点A ,B 的坐标,在Rt △AOB 中,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出AB 的长度,由折叠的性质可得出AC =AB ,结合OC =OA +AC 可得出OC 的长度,进而可得出点C 的坐标;(2)根据点E 为直线AB 与直线CD 的交点,联立两直线解析式可求出点E 坐标,再由△ADE 和△ADB 组成△BDE ,得△ADE 的面积=△BDE 的面积-△ABD 的面积,即可求出△ADE 的面积;(3)假设存在,设点P 的坐标为(0,m ),则DP =|m +6|,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得出关于m 的含绝对值符号的一元一次方程,解之即可得出结论. 【解答】解:(1)当x =0时,y =﹣x +4=4, ∴点B 的坐标为(0,4); 当y =0时,﹣x +4=0, 解得:x =3,∴点A 的坐标为(3,0). 在Rt △AOB 中,OA =3,OB =4, ∴AB ==5.由折叠的性质,可知:∠BDA =∠CDA ,∠D =∠C ,AC =AB =5, ∴OC =OA +AC =8, ∴点C 的坐标为(8,0). (2)∵C (8,0),D (0,﹣6), ∴直线CD 的解析式为:y=43x-6, ∵点E 为直线AB 与直线CD 的交点.由⎪⎩⎪⎨⎧-=+-=643434x y x y 求得点E 坐标为⎪⎭⎫ ⎝⎛512-524,, ∴S △ADE =S △BDE ﹣S △ABD =BD •|x E |﹣BD •|x A |=9(3)假设存在,设点P 的坐标为(0,m ),则DP =|m +6|. ∵S △PAD =S △ADE ,即DP •OA =×OD •OA ,∴|m+6|=3,解得:m=﹣3或m=﹣9,∴假设成立,即y轴上存在一点P(0,﹣3)或(0,﹣9),使得S△PAD=S△ADE.3.如图,已知:直线AB:分别与x轴、y轴交于点A、B,直线CD:y=x+b分别与x轴、y轴交于点C、D,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P,S△ABD=2.求:(1)b的值和点P的坐标;(2)求△ADP的面积.【分析】(1)首先根据分别与x轴、y轴交于点A、B可求得A、B坐标,然后根据S△ABD=2可求得D点坐标,代入直线CD:y=x+b可求得b,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P,联立两方程可求得P点坐标.(2)可把S△ADP的面积分解为S△ABD+S△BDP,而S△BDP=|x P|,即可求得.【解答】解:(1)∵直线AB:分别与x轴、y轴交于点A、B,令y=0则x=﹣2,A(﹣2,0),令x=0则y=1∴B(0,1),又∵S△ABD=2∴|BD|•|OA|=2而|OA|=2∴|BD|=2,又B(0,1),∴D(0,﹣1)∴b=﹣1;∵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P,联立两方程得:,解得x=4,y=3,∴P(4,3);(2)由图象坐标可知:S△ADP=S△ABD+S△BDP=2+|x P|=6或S△ADP=S△PAC+S△DAC=|y P|)=×3×(1+3)=6.4.已知直线m经过两点(1,6)、(﹣3,﹣2),它和x轴、y轴的交点式B、A,直线n过点(2,﹣2),且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是﹣3,它和x轴、y轴的交点是D、C;(1)分别写出两条直线解析式,并画草图;(2)计算四边形ABCD的面积;(3)若直线AB与DC交于点E,求△BCE的面积.【分析】(1)利用待定系数法可分别求出直线AB的解析式为y=2x+4;直线CD的解析式为y=x﹣3;然后利用两点确定一直线画函数图象;(2)利用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特征确定A点坐标为(0,4)=B点坐标为(﹣2,0)、D点坐标为(6,0),然后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和四边形ABCD的面积=S△ABD+S△CBD进行计算;(3)根据一次函数的交点问题通过解方程组得到E点坐标,然后利用△BCE的面积=S△EBD﹣S△CBD进行计算.【解答】解:(1)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y=kx+b,把(1,6)、(﹣3,﹣2)代入得,解得.所以直线AB的解析式为y=2x+4;设直线CD的解析式为y=mx+n,把(2,﹣2)、(0,﹣3)代入得,解得,所以直线CD的解析式为y=x﹣3;如图所示;(2)把x=0代入y=2x+4得y=4,则A点坐标为(0,4);把y=0代入y=2x+4得2x+4=0,解得x=﹣2,则B点坐标为(﹣2,0);把y=0代入y=x﹣3得x﹣3=0,解得x=6,则D点坐标为(6,0),所以四边形ABCD的面积=S△ABD+S△CBD=×(6+2)×4+×(6+2)×3=28;(3)解方程组得,所以E点坐标为(﹣,﹣),所以△BCE的面积=S△EBD﹣S△CBD=×(6+2)×﹣×(6+2)×3=.变式.已知点A(2,4),B(﹣2,2),C(x,2),若△ABC的面积为10,求x的值.【分析】审题知B、C纵坐标相等,所以BC是一条平行于x轴的直线,所以A到BC的距离为2,而且B、C两点之间的距离可用两点的横坐标之差的绝对值表示,即x+2的绝对值.已知三角形的面积为10,依此列出方程求解即可.【解答】解:由B、C纵坐标相等,所以BC是一条平行于x轴的直线,所以A到BC的距离为4﹣2=2,BC=|x ﹣(﹣2)|=|x+2|,因为△ABC的面积为10,所以×2×|x+2|=10,|x+2|=10,x+2=10,或x+2=﹣10,解得:x=8,或x=﹣12.考点二一次函数图象与几何图形动点面积【知识点睛】❖此类问题需要将动点所在几何图形与一次函数图象同时分析,对照一次函数图象得出动点所在几何图形的边长信息❖对函数图象的分析重点抓住以下两点:①分清坐标系的x轴、y轴的具体意义②特别分析图象的拐点——拐点一般表示动点运动到几何图形的一个顶点❖动点所在几何图形如果是特殊图形,如等腰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含30°的直角三角形,注意对应图形性质与辅助线的应用。
八年级下册数学-一次函数与面积
第19讲一次函数与面积知识导航由一次函数解析式可求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可以求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由几个点的坐标可以求三角形面积.【板块一】点的坐标与面积方法技巧由直线解析式可以求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将坐标转换成线段长,然后可以求面积.题型一由已知函数解析式求与坐标轴转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例1】已知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经过点(3,-3),且与直线y=4x-3的交点在x轴上.(1)求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2)求此函数的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方法技巧面积关系→线段关系→坐标→方程或线段关系→面积关系→坐标→方程.题型二由已知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求点的坐标【例2】如图,已知函数y=-2x+6的图象与x轴交于点A,与y轴交于点B.(1)求△AOB的面积;(2)若图象还经过C(m,2)和D(9,n)两点,求m+n的值;(3)在直线AB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AOP的面积为5,若存在,请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例3】如图,直线y=2x+4交x轴于点A,交y轴于点B.(1)求S△ABO;(2)若C是x轴上一点(不与点A重合),S△ABC=2S BOC,求点C的坐标;(3)若D是y轴上一点,2<S△ABD≤6,求点D的纵坐标n的取值范围.【例4】如图,直线y 1=x +b 过点A (-1,0),交y 轴于点E ,直线y 2分别交x 轴,y 轴和y 1于B (32,0),C ,D 三点,并且△ABD 的面积为254. (1)求直线BC 的解析式;(2)在线段CD 上是否存在一点P ,使得△AEP 的面积为1,若存在,请求出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针对练习11.已知一个正比例函数和一个一次函数的图象交于点P (-2,2),且一次函数的图象与y 轴交点A 的纵坐标为4.(1)求两个函数的解析式;(2)求两条直线与x 轴围成图形的面积.2.如图,直线y =13x +1与坐标轴交于A ,B 两点,直y =2x +4与坐标轴交于以,C ,D 两点.(1)求点A ,B ,C ,D 的坐标; (2)求两直线的交点M 的坐标; (3)求S 四边形COBM 的大小.3.如图,直线y =-x +4与y 轴,x 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点C (-2,0),点P 在直线AB 上,若S △PBC =15,求点P 的坐标.4.如图,直线AB :y =4x +4交x 轴负半轴于点A ,交y 轴正半轴于点B ,直线BC :y =-x +4经过点B ,交x 轴于点C ,直线BC 上是否存在一点P ,使得S △ABP <6?若存在,求出点P 的横坐标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x +11【板块二】由面积求直线的解析式方法技巧面积→线段的长→点的坐标→直线的解析式.题型三由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例】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0,-2),且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3,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针对练习21.直线y=,kx+b经过点A(0,4),与x轴交于点B,如果△ABO的面积为2,求直线AB的解析式.2.如图,直线y=43x+4交x轴于点A,交y轴于点B,直线y=kx-2K交x轴于点C,交y轴正半轴于点D,交直线AB于点E.(1)求AC的长;(2)若S△DOC=S△BDE,求点E的坐标;(3)直线y=12kx交直线CD于点F,当S△ACF=S△ABO时,求k的值.【板块三】平分面积问题题型四直线分面积问题【例1】如图1,两条直线分别为l1:y=x+b,l2:y=ax,点O为原点,直线l1,l2交于点A(6,12),点B在直线l1上,其纵坐标为3,另外,点C(3,6)为线段OA的中点.(1)求a,b的值;(2)求点B的坐标;(3)如图2,求△OAB的面积;(4)求经过点B,且平分△OAB面积的直线的解析式.【例2】如图,将八个边长为1个单位长度的小正方形摆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过原点的直线l 将图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求直线l 的解析式.针对练习31.已知直线y =12x -1与x ,y 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另一直线y =kx -k 与x 轴交于点C ,与直线AB 交于点D .(1)求点C 的坐标;(2)若△AOB 被直线y =kx -1分成的两部分面积相等,求k 的值; (3)是否存在直线y =kx -1分△AOB 所得的两部分的面积的比为1:5,若存在,求k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如图,点C (2,0),直线AB :y =kx +4交x 轴于点B ,交y 轴于点A ,直线y =kx +k 交BC 于点M ,图1交AC于点N,S△CMN=14S△ABC,求k的值.【板块四】利用平行线转换面积方法技巧平行线间距离处处相等,利用这一性质可以通过作平行线转换三角形面积.题型五作平行线转换面积【例1】如图,点A(-2,0),B(0,4),C(5,3),在y轴负半轴上是否存在点P,点S△P AB=S△ABC,若存在,求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例2】如图,直线AB的解析式为y=x+4,直线BC的解析式为y=-2x+4,点P为直线AB上的一动点,且S△PBC=6,求点P的坐标.针对练习31.已知直线112y x=-与x、y轴分别交于A,B两点,另一直线y=kx-k与x轴交于(1)求点C 的坐标;(2)若△AOB 被直线y=kx-1分成的两部分面积相等,求k 的值;(3)是否存在直线y=kx-1分△AOB 所得的两部分的面积的比为1:5,若存在,求k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如图,点C (2,0),直线:y=kx+4交x 轴于点B ,交y 轴于点A ,直线y=kx+k交BC 于点M ,交AC 于点N ,S △CMN =14S △ABC ,求k 的值.【板块四】 利用平行线转换面积方法技巧平行线间距离处处相等,利用这一性质可以通过作平行线转换三角形面积.题型五 作平行线转换面积【例1】如图,点A (-2,0),B (0,4),C (5,3),在y 轴负半轴上是否存在点P ,使S △PAB =S △ABC ,若存在,求出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例2】如图,直线AB 的解析式为y=x+4,直线BC 的解析式为y=-2x+4,点P 为直线AB 上的一动点,且S △PBC =6,求点P 的坐标.针对练习41.如图,直线y=x+2分别交坐标轴于A ,B 两点,直线y=13x-1分别交坐标轴于C ,D 两点,P 为直线AB 上一点,若S △PAD =S △PCD ,求点P 的坐标.。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4.3一次函数图象与面积问题优秀教学案例
1.引导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方法、结果进行反思,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内、小组间的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3.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多维度、多角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肯定和鼓励。
4.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进行拓展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讲解一次函数图象与面积问题的解决方法,如利用图象交点、解析几何方法等。
3.通过例题演示,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解决一次函数图象与面积问题,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具有探究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
针对这一问题,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案例,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使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一次函数图象与面积问题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案例围绕一个实际问题展开,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涉及到一次函数图象与面积问题的知识点。通过案例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2.鼓励每个小组成员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共同探讨问题的解法。
3.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关注每个小组的学习进展,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四)总结归纳
1.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一次函数图象与面积问题的解法及注意事项。
2.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纠正错误,完善归纳。
3.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形成体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4.教师在问题导向过程中,要善于启发、点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归纳总结。
(三)小组合作
1.合理划分学习小组,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互助学习的意识。
2.设计具有探究性、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力。
一次函数与面积问题
一次函数与面积问题一次函数与面积问题结合起来一起考查,是一类常考题型,它要求学生充分理解点的坐标的几何意义,能在坐标系中表示出线段的长度,会将面积问题转化为线段、坐标的关系问题,同时对于较复杂的问题能够依据题意画出图象,并借助图象进行分析与解答.一次函数与面积问题的相关类型如下.三角形的底在坐标轴上 三角形的底在坐标轴上时,利用点到坐标轴的距离求出高后直接求面积即可,注意点到坐标轴的距离要带绝对值. 如图①,S △OAC =21·OA ·CH=21·︱x A ︱·︱y C ︱; 如图②,S △OBC =21·OB ·CH=21·︱y B ︱·︱x A ︱三角形的底平行于坐标轴三角形的底平行于坐标轴时,利用平行于坐标轴的直线上的两点间距离求出底和高,最后用面积公式求出面积 如图①,S △ABC =21·AB ·CH=21·︱x B -x A ︱·︱y C -y H ︱;如图②,S △ABC =21·AB ·CH=21·︱y B -y A ︱·︱x C -x H ︱补形法或分割法如果三角形的边都不平行于坐标轴,可以采用补形法构造出有边平行于坐标轴的三角形或四边形后再求解. 如图①,S △ABC = S △OBC + S △OAC + S △AOB ; 如图②,S △ABC = S 梯形OACD + S △BCD + S △AOB ;如图③,S △ABC = S 梯形BOEC + S △ACE -S △AOB ; 如图④,S △ABC = S 矩形OAFD - S △BCD - S △ACF - S △AOB ;通过作平行于坐标轴的直线将三角形分成左右两个三角形或上下两个三角形来求解面积.作三角形铅锤高是解决三角形面积问题的一个好办法.如图①,过△ABC 的三个顶点分别作出与水平线垂直的三条直线,外侧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叫△ABC 的“水平宽a ”,中间的这条直线在△ABC 内部线段的长度叫△ABC 的“铅垂高h ”.我们可得出一种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新方法:S △ABC =0.5ah ,即三角形面积等于水平宽与铅垂高乘积的一半.图①中,S △ABC =21·︱x A -x B ︱·︱y C -y M ︱,如图②,S △ABC = S △ACM + S △BCM ;如图③,S △ABC = S △ABN + S △BCN 平行线转移法通过作平行线,利用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和底高关系转移三角形面积.如图④,AB ∥CG ,S △ABC =S △ABG例题1: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经过点A(﹣1,2)和点B(0,4).(1)求出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2)画出一次函数图象;(3)求一次函数图象与x轴、y轴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分析:(1)将两点坐标代入函数表达式中,用待定系数法求解即可;(2)用两点法画函数的图象(确定两点,描点,连线).(2)利用交点点坐标求出三角形面积可.解:(1)依题意得:,解得,所以该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2x+4;(2)画出一次函数图象;(3)一次函数图象与x轴、y轴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S=×2×4=4.例题2:已知直线y=﹣3x+6与x轴交于A点,与y轴交于B点.(1)求A,B两点的坐标;(2)求直线y =﹣3x+6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分析:(1)分别令x=0、y=0求解即可得到与坐标轴的交点;(2)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列式计算即可得解:(1)当x=0时,y=﹣3x+6=6,当y=0时,0=﹣3x+6,x=2.所以A(2,0),B(0,6);(2)直线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S△ABO=×2×6=6.例题3:求一次函数y=x+、一次函数y=﹣2x+6与x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分析:分别设一次函数y=x+、一次函数y=﹣2x+6与x轴的交点为A、B,两函数图象的交点为C,则可分别求得A、B、C的坐标,则可求得△ABC的面积.解:设一次函数y=x+、一次函数y=﹣2x+6与x轴的交点为A、B,两函数图象的交点为C,在y=x+中,令y=0可解得x=﹣1,故A(﹣1,0),在y=﹣2x+6中,令y=0可解得x=3,故B(3,0),∴AB=3﹣(﹣1)=4,联立两函数解析式可得,解得,故C(2,2),∴在△ABC中,AB边上的高为2,∴S△ABC =×4×2=4,即一次函数y=x+、一次函数y=﹣2x+6与x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4.例题4: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于点A(6,0),又与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交于点B,点B在第一象限,且横坐标为4,如果△AOB(O为坐标原点)的面积为15,求这个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函数关系式.分析:如图作BC⊥OA于C,先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求出BC=5,则B点坐标为(4,5),然后利用待定系数法分别求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解析式.解:如图,作BC⊥OA于C,∵S△OAB=OA•BC,∴×6×BC=15,∴BC=5,∴B点坐标为(4,5),设正比的解析式为y=kx+b,把A(6,0)、B(4,5)代入得,解得,∴一次函数解析式为y=﹣x+15.例题5:如图,已知一次函数图象交正比例函数图象于第二象限的A点,交x轴于点B(﹣6,0),△AOB的面积为15,且AB=AO,求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分析:作AC⊥OB于C点,如图,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BC=OC=BC=3,则C(﹣3,0),再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得×6•AC=15,解得AC=5,所以A(﹣3,5),然后利用待定系数法分别求直线OA的解析式和直线AB的解析式即可.解:作AC⊥OB于C点,如图,∵AB=AO,∴BC=OC=BC=3,∴C(﹣3,0),∵△AOB的面积为15,∴OB •AC=15,即×6×AC=15,解得AC=5,∴A(﹣3,5),设直线OA的解析式为y=kx,把A(﹣3,5)代入得﹣3k=5,解得k=﹣,∴直线OA的解析式为y=﹣x;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y=ax+b,把A(﹣3,5)、B (﹣6,0)分别代入得,解得,∴直线AB的解析式为y=x+10,即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分别为y=﹣x,y=x+10例题6:已知函数y=(m+1)x+2m﹣6,(1)若函数图象过(﹣1,2),求此函数的解析式.(2)若函数图象与直线y=2x+5平行,求其函数的解析式.(3)求满足(2)条件的直线与直线y=﹣3x+1的交点,并求出这两条直线与y轴所围成三角形的面积.分析:(1)将点(﹣1,2)代入函数解析式求出m即可;(2)根据两直线平行即斜率相等,即可得关于m 的方程,解方程即可得;(3)联立方程组求得两直线交点坐标,再求出两直线与y轴的交点坐标,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列式计算即可.解:(1)∵函数y=(m+1)x+2m﹣6的图象过(﹣1,2),∴2=(m+1)×(﹣1)+2m﹣6,解得:m=9,故此函数的解析式为:y=10x+12;(2)由函数图象与直线y=2x+5平行知二者斜率相等,即m+1=2,解得:m=1,故函数的解析式为:y=2x﹣4;(3)如图,由题意,得:,解得:,∴两直线的交点A(1,﹣2),y=2x﹣4与y轴交点B(0,﹣4),y=﹣3x+1与y轴交点C(0,1)∴S△ABC=×5×1=.例题7:如图,直线y=kx+6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E、F,点E的坐标为(﹣3,0),点A的坐标为(﹣2.5,0).(1)求k的值;(2)若点P(x,y)是第二象限内的直线上的一个动点,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试写出△OPA的面积S与x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3)探究:当点P运动到什么位置(求点P 的坐标)时,△OPA的面积为5,并说明理由.分析:(1)由直线与x 轴的交点的坐标,代入即可求出k 的值;(2)过点P 作x 轴的垂线段,能够发现P 点到x 轴的距离为P 点的纵坐标,代入直线方程用x 表示出来P 点的纵坐标,再套用三角形面积公式即可得出结论,再由点P 在第二象限,即可确定x 的取值范围;(3)分两种情况,一种P 点在x 轴上方,一种在x 轴下方,分类讨论即可得出结论.解:(1)∵点E (﹣3,0)在直线y =kx+6的图象上,∴有0=-3k+6,解得:k =2.故k 的值为2.(2)过点P 作PB ⊥x 轴,垂足为点B ,如图1.∵点P (x ,y )是第二象限内的直线上的一个动点,∴P 点横坐标介于E 、F 的横坐标之间,∴﹣3<x <0.∵点P 在直线y =2x+6上,∴y =2x+6.∵PB ⊥x 轴,且P 点在第二象限,且点A 的坐标为(-2.5,0),∴PB =y =2x+6,OA =2.5.∴△OPA 的面积S =21·OA •PB =2.5x+7.5.故△OPA 的面积S 与x 的函数关系式为S =2.5x+7.5(-3<x <0).(3)∵令(2)中的关系式中x =0,解得S =7.5>5,∴若点P 在x 轴上方时,必在第二象限,点P 在x 轴下方时,必在第三象限.①当点P 在x 轴上方时,有△OPA 的面积S =2.5x+7.5,令S =5,即2.5x+7.5,解得:x=-1.此时点P 的坐标为(-1,4);②当点P 在x 轴下方时,如图2,此时PB=-y=-2x-6,△OPA 的面积S =21·OA •PB =0.5·×2.5×(﹣2x ﹣6)=﹣2.5x ﹣7.5=5,解得:x=-5.此时点P 的坐标为(-5,-4).综上可知:点P 运动到(-1,4)或(-5,-4)时,△OPA 的面积为5.例题8:如图,已知l 1:y =2x+m 经过点(﹣3,﹣2),它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点B 、A ,直线l 2:y =kx+b 经过点(2,﹣2)且与y 轴交于点C (0,﹣3),与x 轴交于点D .(1)求直线l 1,l 2的解析式;(2)若直线l 1与l 2交于点P ,求S △ACP :S △ACD 的值分析:(1)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得两直线的解析式即可;(2)观察两个三角形,它们具有相同的底边,因此它们面积的比就是它们高的比,即点P 和点D 横坐标绝对值的比.解:(1)∵l 1:y =2x+m 经过点(﹣3,﹣2),∴﹣2=2×(﹣3)+m ,解得:m =4,∴l 1:y =2x+4;∵l 2:y =kx+b 经过点(2,﹣2)且与y 轴交于点C (0,﹣3),∴,解得:k =,b =﹣3,∴l 2:y =x ﹣3;(2)令,解得:,∴点P (﹣,),∵△ACP 和△ABD 同底,∴面积的比等于高的比,∴S :S =PM :DO =:6=7:9.例题9:如图,已知直线y=x+4与x轴、y轴交于A,B两点,直线l经过原点,与线段AB交于点C,并把△AOB的面积分为2:3两部分,求直线l的解析式.分析:根据直线y=x+4的解析式可求出A、B两点的坐标,当直线l把△ABO的面积分为S△AOC:S△BOC=2:3时,作CF⊥OA于F,CE⊥OB于E,可分别求出△AOB与△AOC的面积,再根据其面积公式可求出两直线交点的坐标,从而求出其解析式;当直线l把△ABO的面积分为S△AOC:S△BOC=2:3时,同(1).解:直线l的解析式为:y=kx,对于直线y=x+4的解析式,当x=0时,y=4,y=0时,x=﹣4,∴A(﹣4,0)、B(0,4),∴OA=4,OB=4,∴S△AOB=×4×4=8,当直线l把△AOB的面积分为S△AOC:S△BOC=2:3时,S△AOC=,作CF⊥OA于F,CE⊥OB于E,∴×AO•CF=,即×4×CF=,∴CF=.当y=时,x=﹣,则=﹣k,解得,k=﹣,∴直线l的解析式为y=﹣x;当直线l把△ABO的面积分为S△AOC:S △BOC=3:2时,同理求得CF=,解得直线l的解析式为y=﹣x.故答案为y=﹣x或y=﹣x.例题10:如图,直线l1的解析表达式为:y=﹣3x+3,且l1与x轴交于点D,直线l2经过点A,B,直线l1,l2交于点C.(1)求点D的坐标;(2)求直线l2的解析表达式;(3)求△ADC的面积;(4)在直线l2上存在异于点C的另一点P,使得△ADP与△ADC的面积相等,请直接写出点P的坐标分析:(1)已知l1的解析式,令y=0求出x的值即可;(2)设l2的解析式为y=kx+b,由图联立方程组求出k,b的值;(3)联立方程组,求出交点C的坐标,继而可求出S△ADC;(4)△ADP与△ADC底边都是AD,面积相等所以高相等,△ADC高就是点C到AD的距离.解:(1)由y=﹣3x+3,令y=0,得﹣3x+3=0,∴x=1,∴D(1,0);(2)设直线l2的解析表达式为y=kx+b,由图象知:x=4,y=0;x=3,,代入表达式y=kx+b,∴,∴,∴直线l2的解析表达式为;(3)由,解得,∴C(2,﹣3),∵AD=3,∴S△ADC=×3×|﹣3|=;(4)△ADP与△ADC底边都是AD,面积相等所以高相等,△ADC高就是点C到直线AD的距离,即C纵坐标的绝对值=|﹣3|=3,则P到AD距离=3,∴P纵坐标的绝对值=3,点P不是点C,∴点P纵坐标是3,∵y=1.5x ﹣6,y=3,∴1.5x﹣6=3x=6,所以P(6,3).跟踪练习1.如图,一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交于点B(-6,0),交正比例函数的图像于点A,点A的横坐标为-4,△ABO的面积为15,求直线OA的解析式2.点B在直线y=-x+1上,且点B在第四象限,点A(2,0)、O(0,0),△ABO的面积为2,求点B的坐标3.如图,已知两直线y=0.5x+2.5和y=-x+1分别与x轴交于A、B两点,这两直线的交点为P.(1)求点P的坐标;(2)求△PAB的面积4.已知直线y=ax+b(b>0)与y轴交于点N,与x轴交于点A且与直线y=kx交于点M(2,3),如图它们与y轴围成的△MON的面积为5.(1)求这两条直线的函数关系式(2)求它们与x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5.已知两条直线y=2x-3和y=6-x.(1)求出它们的交点A的坐标;(2)求出这两条直线与x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6.已知直线y=2x+3与直线y=-2x-1与y轴分别交于点A、B.(1)求两直线交点C的坐标;(2)求△ABC的面积;(3)在直线BC上能否找到点P,使得△APC的面积为6,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能请说明理由.7.如图,已知直线y=x+6的图象与x轴、y轴交于A、B两点.(1)求点A、点B的坐标和△AOB的面积.(2)求线段AB的长.(3)若直线l经过原点,与线段AB交于点P(P为一动点),把△AOB的面积分成2:1两部分,求直线L的解析式.8.已知如图,直线l1:y=﹣x+4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点B,另一直线l2:y=kx+b(k≠0)经过点C(4,0),且把△AOB分成两部分.(1)若l1∥l2,求过点C的直线的解析式.(2)若△AOB被直线l2分成的两部分面积相等,求过点C的直线的解析式.9.已知:如图,直线y=kx+6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E,F.点E的坐标为(8,0),点A的坐标为(6,0).(1)求k的值;(2)若点P(x,y)是第一象限内的直线y=kx+6上的一个动点,当点P运动过程中,试写出△OPA 的面积S与x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3)探究:当P运动到什么位置时,△OPA的面积为9,并说明理由10.如图,直线y=kx+12与x轴y轴分别相交于点E,F.点E的坐标(16,0),点A的坐标为(12,0).点P (x,y)是第一象限内的直线上的一个动点(点P不与点E,F重合).(1)求k的值;(2)在点P运动的过程中,求出△OPA的面积S与x的函数关系式.(3)是否存在点P(x,y),使△OPA的面积为△OEF的面积的?若存在,求此时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1.已知正比例函数y=k1x和一次函数y=k2x+br的图象如图所示,它们的交点A(﹣3,4),且OB=OA.(1)求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2)求△AOB的面积和周长.12.直线PA 是一次函数y=x+n 的图像,直线PB 是一次函数y=-2x+m (m >n >0)的图像,(1)用m 、n 表示A 、B 、P 的坐标(2)直线PB 交y 轴于点Q ,四边形PQOB 的面积是65,AB=2,求直线PA 、直线PB 的解析式13.△AOB 的顶点O (0,0)、A (2,1)、B (10,1),直线CD⊥x 轴且△AOB 面积二等分,若D (x ,0),求x 的值14.如图,已知由x 轴、一次函数y =kx+4(k <0)的图象及分别过点C (1,0)、D (4,0)两点作平行于y 轴的两条直线所围成的图形ABDC 的面积为7,试求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15.已知长方形ABCD 的边长AB =9,AD =3,现将此长方形置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使AB 在x 轴的正半轴上,经过点C 的直线y =x ﹣2与x 轴交于点E ,与y 轴交于点F .(1)求点E 、B 的坐标;(2)求四边形AECD 的面积;(3)在y 轴上是否存在一点P ,使△PEF 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则求出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6.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将此正方形置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使AB 边落在X 轴的正半轴上,且A 点的坐标是(1,0).(1)直线y =x经过点C ,且与x 轴交与点E ,求四边形AECD 的面积;(2)若直线l 经过点E ,且将正方形ABCD 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求直线l 的解析式;(3)若直线l 1经过点F (﹣,0),且与直线y =3x 平行,将(2)中直线l 沿着y 轴向上平移个单位交轴x 于点M ,交直线l 1于点N ,求△NMF 的面积.17.直线L 1:y=kx+b 过点B (-1,0)与y 轴交于点C,直线L 2:y=mx+n 与L1交于点P (2,5),且过点A (6,0),过点C 与L 2平行的直线交x 轴与点D .(1)求直线CD 的函数解析式(2)求四边形APCD 的面积.18.直线y=-33x+1与x 轴y 轴分别交点A 、B ,以线段AB 为直角边在第一象限内作等腰直角△ABC, BAC=900,点P (a ,1/2)在第二象限,△ABP 的面积与△ABC 面积相等,求a 的值.19.已知直线y=-x+2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点A 和点B ,另一直线y=kx+b (k ≠0)经过点C (1,0),且把△AOB 分为两部分,(1)若△AOB 被分成的两部分面积相等,求k 和b 的值;(2)若△AOB 被分成的两部分面积为1:5,求k 和b 的值20.直线y=-32x+3交x 、y 两坐标轴分别于点A 、B ,交直线y=2x-1于点P ,直线y=2x-1交x ,y 坐标轴分别为C 、D ,求△PAC 和△PBC 的面积各是多少?21.如图,直线l 1的解析式为y =3x ﹣3,且l 1与x 轴交于点D ,直线l 2经过点A 、B ,直线l 1,l 2相交于点C .(1)求点D 的坐标;(2)求△ADC 的面积.22.已知直线l 1:y =k 1x+b 1经过点(-1,6)和(1,2),它和x 轴、y 轴分别交于B 和A ;直线l 2:y =-0.5x-3,它和x 轴、y 轴的交点分别是D 和C .(1)求直线l 1的解析式;(2)求四边形ABCD 的面积;(3)设直线l 1与l 2交于点P ,求△PBC 的面积23.如图,直角坐标系xoy 中,一次函数y=-0.5x+5的图像l 1分别与x ,y 轴交于A 、B 两点,正比例函数的图像l 2与l 1交于点C (m ,4).(1)求m 的值及l 2的解析式;(2)求S △AOC -S △BOC 的值;(3)一次函数y=kx+1的图像为l 3,且l 1,l 2,l 3不能围成三角形,直接写出k 的值一次函数与面积问题答案1.解:过点A 作AC ⊥OB 于点C ,设AC =m (m >0)由△AOB 的面积为15,OB =6得21OB ×m =15,即21×6×m =15,∴m =5,得A (-4,5).设正比例函数解析式y =k 1x (k 1≠0)把x =-4,y =5代入得k 1=−45,∴y =−45x .设一次函数解析式y =k 2x +b (k 2≠0),把x =-4,y =5和x =-6,y =0代入得:⎩⎨⎧+-=+-=b k b k 226045,解得k 2=25,b=15.∴y =25x+15. 2.点B 在直线y=-x+1上,且点B 在第四象限,点A (2,0)、O (0,0),△ABO 的面积为2,求点B 的坐标解:过点B 作BC ⊥x 轴于点C ,∵△ABO 的面积为2,∴21OA ×BC=2,OA ×BC=4,∵OA=2,∴BC=2,∵B 点在第四象限,∴B 点的纵坐标是-2,∵B 点在y=-x+1上,∴当y=-2时,-x+1=-2,x=3,∴B 的坐标是(3,-2)3.分析:(1)联立两个解析式,组成方程组,再解方程即可得到P 点坐标;(2)分别利用函数解析式计算出A 、B 两点的坐标,在求△APB 的面积即可.解:(1),解得,故P (﹣1,2);(2)∵函数y =()x+2.5中,当y =0时,x =﹣5,∴A (﹣5,0),∵函数y =﹣x+1中,当y =0时,x =1,∴B (1,0),∴S △APB =×6×2=6.4.(1)y=kx 过M(2,3),∴3=2k,k=32,∴y=32x.∵y=ax+b 过M(2,3),则2a+b=3,b=3-2a,∴y=ax+(3-2a),∵S ΔOMN =21×|3-2a|×2=|3-2a|=5,∴2a-3=±5,a=4或a=-1,∴直线y=ax+b 的解析式为y=4x+5或y=-x-5;(2)①当y=4x+5时,令y=0得x=-5/4,∴y=4x+5与x 轴交于A(-5/4,0),S ΔOAM =21×45×3=15/8;②当y=-x-5时,令y=0得x=-5,∴y=-x-5与x 轴交于B(-5,0),S ΔOBM =21×5×3=15/2 5.分析:(1)根据两直线相交的问题,通过解方程组即可得到两直线的交点坐标;(2)先根据x 轴上点的坐标特征求出两直线与x 轴的交点坐标,然后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求解.解:(1)解方程组得,所以两直线的交点坐标为(3,3);(2)当y =0时,2x ﹣3=0,解得x =,则直线y 1=2x ﹣3与x 轴的交点坐标为(,0);当y =0时,6﹣x =0,解得x =6,则直线y 2=6﹣x 与x 轴的交点坐标为(0,6);所以这两条直线与x 轴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6﹣)×3=. 6.分析:(1)解方程组即可得出交点坐标;(2)分别求出A ,B 的坐标即可求出三角形的面积;(3)假设在直线y =﹣2x ﹣1上存在点P 使得S △APC =6,设点P (x ,y ),分类讨论x 的取值后即可得出答案;解:(1)解方程组解得:x =﹣1,y =1,所以点C 的坐标为(﹣1,1);(2)直线y =2x+3与y 轴的交点A 的坐标为(0,3),直线y =﹣2x ﹣1与y 轴的交点B 的坐标为(0,﹣1),所以AB =4,S △ABC =×4×|﹣1|=2;(3)假设在直线y=﹣2x﹣1上存在点P使得S△APC=6,设点P(x,y),则①当x<﹣1时,有S△APB﹣S △ABC=6,即×4×|x|﹣2=6,解得x=4(舍去)或x=﹣4,把x=﹣4代入y=﹣2x﹣1,得y=7,②当x>0时,有S△APB+S△ABC=6,即×4×x+2=6,解得x=2,把x=2代入y=﹣2x﹣1得y=﹣5,所以在直线y=﹣2x﹣1上存在点P(﹣4,7)和P(2,﹣5),使得S△APC=6.7.分析:(1)把x=0,和y=0代入解析式y=x+6解答即可,再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即可;(2)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计算即可;(3)设P点的坐标为(m,m+6),然后分两种情况求得P的坐标,进而利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得直线L的解析式.解:(1)∵直线y=x+6的图象与x轴、y轴交于A、B两点,∴A(0,6)B(﹣6,0),∴OA=6,OB=6,∴S△AOB =OA•OB=×6×6=18;(2)∵A(0,6)B(﹣6,0),∴AB==6;(3)设P点的坐标为(m,m+6),∴S△POB=OB•(m+6)=3(m+6),∵把△AOB的面积分成2:1两部分,∴S△POB:S△AOB=2:3或1:3,∴=或,解得m=﹣2或﹣4,∴P(﹣2,4)或(﹣4,2),设直线L的解析式为y=kx,∴4=﹣2k或2=﹣4k,解得k=﹣2或k=﹣,∴直线L的解析式为或y=﹣2x.8.分析:(1)当l1∥l2时,k=﹣,然后将C(4,0)代入l2的解析式中即可求出b的值.(2)容易求得C(4,0),且C是OA的中点,所以直线l2是△AOB的中线,从而求出C的直线解析式.解:(1)由题意可知:k=﹣,∴直线的解析式为:y=﹣x+b,把(4,0)代入上式,∴b=2,∴直线的解析式为:y=﹣x+2;(2)令y=0代入y=﹣x+4,∴x=8,∴点A(8,0),令x=0代入y=﹣x+4,y=4,∴B (0,4),∴C是OA的中点,若△AOB被直线l2分成的两部分面积相等,则直线l2与△AOB的中线重合,即直线l2过点B把(0,4)和(4,0)代入y=kx+b,∴,解得:,∴直线l2的解析式为:y=﹣x+4 9.分析:(1)直接把E的坐标为(8,0)代入y=kx+6就可以求出k的值;(2)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OPA=,然后把y转换成x,△OPA的面积S与x的函数关系式就可以求出了;(3)直接把S=9代入(2)中的解析式里.就可以求出x,然后确定P的坐标.解:(1)把点E(8,0)代入y=kx+6,得8k+6=0,解得,k=;(2)∵点P(x,y)在第一象限内的直线y=x+6上,∴点P的坐标为(x,x+6)且x>0,x+6>0,过点P作PD⊥x轴于点D,则△OPA的面积=OA×PD,即.∴(0<x<8);(3)由S=9得,,解得x=4,把x=4代入y=x+6,得y=×4+6=3,这时,P有坐标为(4,3);即当P运动到点(4,3)这个位置时,△OPA的面积为9.10.分析:(1)直接把点E的坐标代入直线y=kx+12求出k的值即可;(2)过点P作PD⊥OA于点D,用x表示出PD的长,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得出结论;(3)把△OPA的面积为△OEF的面积的,得出△OPA的面积代入(2)中关系式,求出x的值,把x的值代入直线y=﹣x+12即可得出结论.解:(1)∵直线y=kx+12与x轴交于点E,且点E的坐标(16,0),∴16k+12=0,解得k=﹣,∴y=﹣x+12;(2)过点P作PD⊥OA于点D,∵点P(x,y)是第一象限内的直线上的一个动点,∴PD=﹣x+12.∵点A的坐标为(12,0),∴S=×12×(﹣x+12)=﹣x+72;(3)∵y=﹣x+12,∴当y=0时,x=16,∴OF=16,OE=16,∵△OPA的面积为△OEF的面积的,∴△OPA的面积=,∴﹣x+72=36,解得x=8,将x=8代入y=﹣x+12得y=6,∴P(8,6).11.分析:(1)先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计算出OA=5,易得OB=3,则B(3,0),然后利用待定系数分别求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2)先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计算出AB,然后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和周长的定义求解.解:(1)∵点A(﹣3,4),∴OA==5,而OB=OA,∴OB=3,∴B(3,0),把A(﹣3,4)代入y=k1x得﹣3k1=4,解得k1=﹣,∴自变量函数解析式为y=﹣x;把A(﹣3,4)、B(3,0)分别代入y=k2x+b得,解得,∴一次函数解析式为y=﹣x+2;(2)AB==2,△AOB的面积=×3×4=6,△AOB的周长=3+5+2=8+2.12.分析: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次函数的综合运用,再加上四边形的面积.首先根据一次函数求出点的坐标,求第(2)问时,设PB与y轴交于一点M,四边形面积等于三角形MOB的面积﹣三角形MQP的面积,从而得出结果.解:(1)设A(a,0),B(b,0),P(x,y).由题意得:a+n=0①,﹣2b+m=0②,由①②得a=﹣n,b=.解方程组,得.故A(﹣n,0),B(,0),P(,);(2)设PB与y轴交于一点M,则M(0,m),Q(0,n).则S MOB=m=,S MQP==.所以=③,又=2④,由③④联立,解得.∴点P的坐标为(,),直线PA的解析式为y=x+1,直线PB的解析式为y=﹣2x+2.13.分析:先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直线OB的解析式,再设CD交AB于点E,交OB于点F,故可得出F点的坐标及EF、EB、AB的长,再根据S△BEF=S△AOB即可得出x的值,进而得出结论.解:设直线OB的解析式为y=kx(k≠0),∵B(10,1),∴1=10k,解得k=,∴直线OB的解析式为y=x,∵D(x,0),∴F(x,),∴EF=1﹣,EB=10﹣x,AB=10﹣2=8,∴S△BEF=××(10﹣x)=,∴S△AOB=×8×1=2×,解得x=10﹣2.14.分析:根据点A、B在一次函数y=kx+4的图象上得出A(1,k+4),B(4,4k+4)且k+4>0,4k+4>O,根据四边形ABDC的面积为7代入即可求出k的值.解:∵点A、B在一次函数y=kx+4的图象上,∴A(1,k+4),B(4,4k+4)且k+4>0,4k+4>O,∵四边形ABDC 的面积为7,∴[(k+4)+(4k+4)]•3=7,∴k=﹣,∴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x+4.15.分析:(1)对于直线y=x﹣2,分别令x与y为0求出y与x的值,确定出E与F坐标,根据四边形ABCD为矩形,得到对边相等,求出BC的长,即为C纵坐标,代入直线解析式求出C横坐标,即可确定出B坐标;(2)由B与E的横坐标之差求出EB的长,四边形AECD面积=矩形ABCD面积﹣三角形ECB面积,求出即可;(3)在y轴上存在一点P,使△PEF为等腰三角形,如图所示,分三种情况考虑:若P1F=EF;若EF=P2F;若P3F=P3E;分别求出P的坐标即可.解:(1)对于直线y=x﹣2,令x=0,得到y=﹣2;令y=0,得到x=4,∴E(4,0),F(0,﹣2),∵四边形ABCD 为矩形,∴BC =AD =3,DC =AB =9,把y =3代入直线y =x ﹣2,得:x =10,即B (10,0);(2)∵E (4,0),B (10,0),∴EB =10﹣4=6,∴S 四边形AECD =S 矩形ABCD ﹣S △ECB =9×3﹣×6×3=27﹣9=18;(3)存在,如图所示,分三种情况考虑:若P 1F =EF ==2,∴OP 1=OF+P 1F =2+2,此时P 1(0,﹣2﹣2);若EF =P 2F =2,∴OP 2=P 2F ﹣OF =2﹣2,此时P 2(0,2﹣2);若P 3F =P 3E ,此时P 3在线段EF 垂直平分线上,线段EF 垂直平分线为y+1=﹣2(x ﹣2),即y =﹣2x+3,令x =0,得到y =3,此时P 3(0,3),综上,在y 轴上存在一点P ,使△PEF 为等腰三角形,此时P 的坐标为(0,﹣2﹣2)或(0,2﹣2)或(0,3).16.分析:(1)求得C 的坐标,以及E 的坐标,则求得AE 的长,根据直角梯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得四边形的面积;(2)经过点E 且将正方形ABCD 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的直线与CD 的交点F 到C 的距离一定等于AE ,则F 的坐标可以求得,利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得直线EF 的解析式;(3)根据直线l 1经过点F (﹣,0)且与直线y =3x 平行,知k =3,把F 的坐标代入即可求出b 的值即可得出直线11,同理求出解析式y =2x ﹣3,进一步求出M 、N 的坐标,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出△MNF 的面积..解:(1)在y =x 中,令y =4,即x =4,解得:x =5,则B 的坐标是(5,0);令y =0,即x =0,解得:x =2,则E 的坐标是(2,0).则OB =5,OE =2,BE =OB ﹣OA =5﹣2=3,∴AE =AB ﹣BE =4﹣3=1,边形AECD =(AE+CD )•AD =(4+1)×4=10;(2)经过点E 且将正方形ABCD 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则直线与CD 的交点F ,必有CF =AE =1,则F 的坐标是(4,4).设直线的解析式是y =kx+b ,则,解得.则直线l 的解析式是:y =2x ﹣4;(3)∵直线l 1经过点F (﹣,0)且与直线y =3x 平行,设直线11的解析式是y 1=kx+b ,则k =3,代入得:0=3×(﹣)+b ,解得b =,∴y 1=3x+,已知将(2)中直线l 沿着y 轴向上平移个单位,则所得的直线的解析式是y =2x ﹣4+,即:y =2x ﹣3,当y =0时,x =,∴M (,0),解方程组得:,即:N (﹣7,﹣19),S △NMF =×[﹣(﹣)]×|﹣19|=.答:△NMF 的面积是.17.将B 和P 点带入y=kx+b 中,得:0=-k+b,5=2k+b 即:k=b=35,所以L1为:y=35 x+35,C 的坐标:(0,5/3) 将P 和A 带入y=mx+n 中,得5=2m+n ,0=6m+n ,解得:m=-5/4,n=15/2,即L 2的方程为:y=-45x+215,∵CD ∥AP , ∴CD 直线的解析式可以设为:y=-45x+b ′,∵x=0时,y=35×0+35=35,∴C 的坐标是(0,35),把C 的坐标带入CD 的解析式中,得b ′=35,∴CD 的直线解析式为y=-45x+35,由y=-45x+35与x 轴交于点D ,得D 坐标为:(4/3,0),由P 做PM ⊥x 轴于M ,则PM=5,∵A 的坐标是(6,0),B 的坐标是(-1,0),D 的坐标是(4/3,0),C 的坐标是(0,35),∴AB=7,BD=37,OC=35,∴四边形APCD 的面积=三角形BAP 面积-三角形BDC 面积=21×7×5-21×37×35=9140 18.分析:由已知求出A 、B 的坐标,求出三角形ABC 的面积,再利用S △ABP =S △ABC 建立含a 的方程,把S △ABP 表示成有边落在坐标轴上的三角形面积和、差,通过解方程求得答案.解:连接OP ,∵直线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点A 、B ,∴A (,0),B (0,1),AB ==2,∴S △ABP =S △ABC =2,又S △ABP =S △OPB +S △OAB ﹣S △AOP ,∴﹣a ×1+×1﹣=4,解得a =.答:a 的值为a =.19.分析:(1)△AOB 被分成的两部分面积相等,那么被分成的两部分都应该是三角形AOB 的面积的一半,那么直线y =kx+b (k ≠0)必过B 点,因此根据B ,C 两点的函数关系式可得出,直线的函数式.(2)若△AOB 被分成的两部分面积比为1:5,那么被分成的两部分中小三角形的面积就应该是大三角形面积的,已知了直线过C 点,则小三角形的底边是大三角形的OA 边的一半,故小三角形的高应该是OB 的,即直线经过的这点的纵坐标应该是.那么这点应该在y 轴和AB 上,可分这两种情况进行计算,运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解析式.解:(1)由题意知:直线y =kx+b (k ≠0)必过C 点,∵C 是OA 的中点,∴直线y =kx+b 一定经过点B ,C ,如图(1)所示,把B ,C 的坐标代入可得:,解得k =﹣2,b =2;(2)∵S △AOB =×2×2=2,∵△AOB 被分成的两部分面积比为1:5,那么直线y =kx+b (k ≠0)与y 轴或AB 交点的纵坐标就应该是:2×2×=,①当y =kx+b (k ≠0)与直线y =﹣x+2相交时,交点为D ,如图(2)所示,当y =时,直线y =﹣x+2与y =kx+b (k ≠0)的交点D 的横坐标就应该是﹣x+2=,∴x =,即交点D 的坐标为(,),又根据C 点的坐标为(1,0),可得:,∴,②当y =kx+b (k ≠0)与y 轴相交时,交点为E ,如图(3)所示,∴交点E 的坐标就应该是(0,),又有C 点的坐标(1,0),可得:,∴,因此:k =2,b =﹣2或k =﹣,b =.20.解:过P 分别向x 轴、y 轴分别做PM ⊥x 轴于M ,PN ⊥y 轴于N ,由y=-32x+3和y=2x-1联立可得x=23,y=2,∴p 的坐标是(23,2),∴PM=23,PN=2,易求得A 、B 、C 、D 的坐标分别为(29,0),(0,3),(21,0),(0,-1),∴AC=4,BD=4,OC=21,∴S △PAC =21AC ·PM=3,S △PBC =S △PBD -S △BCD =21BD ·PN-21BD ·OC=4-1=3. 21.分析:(1)利用直线l 1的解析式令y =0,求出x 的值即可得到点D 的坐标;(2)根据点A 、B 的坐标,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直线l 2的解析式,得到点A 的坐标,再联立直线l 1,l 2的解析式,求出点C 的坐标,然后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列式进行计算即可得解.解:(1)∵直线l 1的解析式为y =3x ﹣3,且l 1与x 轴交于点D ,∴令y =0,得x =1,∴D (1,0);(2)设直线l 2的解析式为y =kx+b (k ≠0),∵A (4,0),B (3,),∴,解得,∴直线l 2的解析式为y =﹣x+6.由,解得,∴C (2,3).∵AD =4﹣1=3,∴S △ADC =×3×3=.22.分析:(1)因为点(﹣1,6)和(1,2)在直线l 1:y =k 1x+b 1,所以把这两点的坐标代入解析式求出k 1、b 1的值就可以了.(2)知道直线l 2的解析式就可以求出C 、D 的坐标,根据l 1的解析式就可以求出A 、B 的坐标就可以求出BD 、OA 、OC 的长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出四边形ABCD 的面积.(3)利用l 1、l 2的解析式求出交点坐标P ,就可以求出△PDB 的面积,然后求出三角形DCB 的面积,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差就是△PBC 的面积. 解:(1)∵直线l 1:y =k 1x+b 1经过点(﹣1,6)和(1,2),∴,解得,∴直线l 1的解析式为:y =﹣2x+4;(2)∵直线l 1的解析式为:y =﹣2x+4,当x =0时,y =4,∴A (0,4),∴OA =4,当y =0时,x =2,∴B (2,0),∴OB =2,∵直线l 2:y =﹣x ﹣3,当x =0时,y =﹣3,即C (0,﹣3).∴OC =3,当y =0时,x =﹣6,即D (﹣6,0),∴OD =6,∴BD =8,∴S 四边形ABCD =+=12+16=28;(3)过点P 作PE ⊥BD 于E ,由l 1、l 2的解析式得:解得:,∴P (,﹣),∴OE =,PE =,∴S △PBC =﹣=﹣12=.23.分析:(1)先求得点C 的坐标,再运用待定系数法即可得到l 2的解析式;(2)过C 作CD ⊥AO 于D ,CE ⊥BO 于E ,则CD =4,CE =2,再根据A (10,0),B (0,5),可得AO =10,BO =5,进而得出S △AOC ﹣S △BOC 的值;(3)分三种情况:当l 3经过点C (2,4)时,k =1.5;当l 2,l 3平行时,k =2;当11,l 3平行时,k =﹣0.5;故k 的值为1.5或2或﹣0.5.解:(1)把C (m ,4)代入一次函数y =﹣0.5x+5,可得4=﹣0.5m+5,解得m =2,∴C (2,4),设l 2的解析式为y =ax ,则4=2a ,解得a =2,∴l 2的解析式为y =2x ;(2)如图,过C 作CD ⊥AO 于D ,CE ⊥BO 于E ,则CD =4,CE =2,y =﹣0.5x+5,令x =0,则y =5;令y =0,则x =10,∴A (10,0),B (0,5),∴AO =10,BO =5,∴S △AOC ﹣S △BOC =0.5×10×4﹣0.5×5×2=20﹣5=15;(3)一次函数y =kx+1的图象为l 3,且11,l 2,l 3不能围成三角形,∴当l 3经过点C (2,4)时,k =1.5;当l 2,l 3平行时,k =2;当11,l 3平行时,k =﹣0.5;故k 的值为1.5或2或﹣0.5.。
与一次函数有关的面积问题
知识拓展
拓展一 如图,点E(1 ,3) ,点F( 3 ,1) ,在直线 y=-2x+4上,求△EO2F的面积(2多种方法).
B
E (1 ,3) 2 F ( 3 ,1)
A2
B
H
K
G
H
L
G
A
知识拓展
拓展二 点Q在y轴上,且△QPB与△CPB 面积相等,求点Q的坐标.
分类讨论
知识拓展
拓展三 如图,直线y 2x 4 与x轴、y轴分
2.已知直线y=kx+2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 积是2,求k的值.
3.已知点P是一次函数y=-x+2的图象上一点,如 果图象与x轴交于A点,且△OAP的面积等于3, 求P点的坐标.
课后巩固
4.如图(4),已知直线经过点 A(2,0)与点B(0,1),
如果在坐标平面内有一点 P(t, 1) . (1)求△BPA的面积S与t的函数2关系. (2) 当△BPA的面积为3时,求t的值.
别交于点A、B,点T是直线AB上的一个动点,
连结CT.设T点横坐标为t. (1)求△CAT的面积S与t的 函数关系式.
(t,-2t+4)
T
(2)当点T运动到什么位置
时△CAT的面积为6.
-1
-1
P(1,2)
2 2
课堂小结
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
课后巩固
1.直线y=x和直线y=-x+2与y轴围成的面积是 .
武义县实验中学 周 东
知识回顾
y B(0,4)
(1)点M(a,b)到x轴的 距离为 b ,到y轴的距
P
离为 a .
(1,2)
(2)一次函数y=kx+b与
一次函数中的面积问题公开课获奖课件百校联赛一等奖课件
2、如图,一次函数旳图像交x轴于点B(6,0),交正百分比函数旳图像于点A,且点A 旳横坐标为-4,S△AOB =15,求一次函数和正 百分比函数旳解析式.
y
A x
BO
1、如图,已知直线y=-x+2与x轴,y轴分别相 交于A、B两点,另一直线y=kx+b经过B和点 C,将△AOB面积提成相等旳两部分,求k和 b旳值.
16
旳面积为3 ,求y=kx+4旳y 解析式。
A B
oD
Cx
背景变式
1、如图,已知直线y=-x+2与x轴,y轴分别相 交于A、B两点,另一直线y=kx+b经过B和点 C,将△AOB面积提成相等旳两部分,求k和 b旳值.
2、如图,已知直线y=-x+2与x轴、y轴分别交 于点A和点B,另已知直线y=kx+b(k≠0)经 过点C(1,0),且把△AOB提成两部分.
若△AOB被提成旳两部分面积比为1:5, 求k和b旳值.
3、已知一次函数y=2x+6与两坐标轴围成旳三 角形面积被一正百分比函数提成面积旳比为1: 2旳两部分,求这个正百分比函数旳解析式.
如图:正方形ABCD边长为4,将此正方形置于坐标系 中点A旳坐标为(1,0)。
48 (1)过点C旳直线 y 3 x 3 与X轴交与E, 求S四边形AECD (2)若直线l经过点E且将正方形
形状变式
如图所示:直线y=kx+b经过点B(0,3 )与点C(-
2
1,3),且与x轴交与点A,经过点E(-2,0)旳 直线
与OC平行,而且与直线y=kx+b交与点D,
(1)求BC所在直线旳函数解析式;
一次函数的线段、面积问题
一次函数的线段与面积问题一、线段问题1.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两点A(x1,y1)、B(x2,y2)间距离公式:AB=特殊情形:(1)水平线段(当y1=y2时)AB=|x1-x2|=(2)竖直线段(当x1=x2时)AB=|y1-y2|=2.关于线段和差的问题的基本作图:基本模型一:如图1、图2,请在直线l上求一点P,使PA+PB最小基本模型二:如图3、4,请在直线l上求一点P,使|PA-PB|最大基本模型三:在图5的l1、l2上分别求一点M、N,使△PMN周长最小变式:在图6的l1、l2上分别求一点M、N,使四边形PMNQ周长最小基本模型四:如图7,直线l1∥l2,A、B在两直线异侧,在l1、l2上分别求一点M、N,MN⊥l1,使AM+MN+NB最小线段问题实战演练如图,直线AB:y=x+3与直线CD:y=-12x+32分别与x轴交于点A、D,与y轴交于点B、C.(1)直接写出A、B、C、D四点坐标.(2)(★★)E为直线AB上一动点,连接OE、DE,求△ODE周长最小值就此时点E坐标.(3)(★★)F为直线CD上一动点,求|FA-FB|的最大值及此时点F坐标.(4)(★★★☆)G(65,125),M为直线AB上一动点,N为直线CD上一动点,求△GMN周长最小值.(5)(★★★★)直线l∥CD,且过OD中点,H为l上一点,过H作HI⊥CD于I,求当OH+HI+BI的最小值及此时H的坐标.二、面积问题概述面积问题实战演练如图,直线AB :y =x +3与直线CD :y =-12x +32分别与x 轴交于点A 、D ,与y 轴交于点B 、C .(1)S △OCD =;S △ACD =;S △ACE =;S △BCE =;S △BDE =.(2)(★★)Ⅰ点F 在直线CD 上,且S △ADF =2S △ACD ,求点F 的坐标.(★★)Ⅱ点G 在直线AB 上,且S △CDG =3S △ACD ,求点G 的坐标.(3)(★★★☆)过点B 作直线l ∥DE ,I 为第一象限直线AB 上一点,连接IC 交l 于H ,连接DH 、DI ,当S △HID =32S △ACD ,求点I 的坐标.(4)(★★★★)直线MN 交AB 于N ,交CD 于P ,其中M (-6,0),当S △AMN =S △ENP 时,求MN 解析式.扫码加老程微信。
专题07 一次函数中的面积问题精讲(解析版)
专题07 一次函数中的面积问题精讲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面积的几种求法面积问题是中考的一个重点知识点,考查方式灵活多样,很多题目有创新性,能很好考查学生的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除了要熟知常见图形的面积公式外,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还要懂得以下几种面积的方法: 方法一、割补法割补方法不仅仅只有一种,要灵活使用.方法二、铅垂高、水平宽法=21=2ABC ABC S CD OAS CE OB⨯⨯⨯⨯△△ 二、典型例题选讲题1. 如图1-1所示,把Rt △ABC 放在直角坐标系内,其中∠CAB =90°,BC =5,点A 、B 的坐标分别为(1,0)、(4,0).将△ABC 沿x 轴向右平移,当点C 落在直线y =2x ﹣6上时,线段BC 扫过的面积为( )图1-1A .4B .8C .16D .12 【答案】C .【解析】如图1-2所示.图1-2设C 点移动到直线y =2x ﹣6上的点为C ’. ∵点A 、B 的坐标分别为(1,0)、(4,0), ∴AB =3.∵∠CAB =90°,BC =5,∴在Rt △ABC 中,由勾股定理得:AC =4. ∴A ′C ′=4.∵点C ′在直线y =2x -6上, ∴2x -6=4,解得 x =5.即OA ′=5, ∴CC ′=5-1=4.∴四边形BB ’C ’C 是平行四边形,面积 =4×4=16. 即线段BC 扫过的面积为16,故答案为:C .题2. 已知一次函数2y x a =+与y x b =-+的图象都经过A (2-,0),且与y 轴分别交于B 、C 两点,则△ABC 的面积为 ( ).A . 4B . 5C . 6D . 7 【答案】C .【解析】因为y =2x +a 与y =-x +b 的图象都经过A (-2,0), 所以0=2×(-2)+a , 解得:a =4, 又因为0=2+b 解得:b =-2y =2x +4、y =-x -2与y 轴分别交于B 、C 两点 ∴B (0.4),C (0,-2),三角形ABC 的面积=2×6÷2=6. 故答案为:C .题3. (河北中考)如图3-1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A (0,5),直线x =-5与x 轴交于点D ,直线y =-38x -398与x 轴及直线x =-5分别交于点C ,E .点B ,E 关于x 轴对称,连接AB . (1)求点C ,E 的坐标及直线AB 的解析式; (2)若S =S △CDE +S 四边形ABDO ,求S 的值;(3)在求(2)中S 时,嘉琪有个想法:“将△CDE 沿x 轴翻折到△CDB 的位置,而△CDB 与四边形ABDO 拼接后可看成△AOC ,这样求S 便转化为直接求△AOC 的面积,如此不更快捷吗?”但大家经反复验算,发现S △AOC ≠S ,请通过计算解释他的想法错在哪里.图3-1【答案】见解析【解析】解:(1)y =-38x -398,令y =0,有0=-38x -398,解得:x =-13,即C (-13,0).令x =-5,则有y =-38×(-5)-398=-3,即E (-5,-3).∵点B ,E 关于x 轴对称, ∵B (-5,3). ∵A (0,5),∵设直线AB 的解析式为y =kx +5, ∵-5k +5=3, ∵k =25,∵直线AB 的解析式为y =25x +5.(2)由(1)知E (-5,-3), ∵DE =3. ∵C (-13,0),∵CD =-5-(-13)=8, ∵S ∵CDE =12CD ·DE =12.由题意知OA =5,OD =5,BD =3, ∵S 四边形ABDO =12(BD +OA )·OD =20,∵S =S ∵CDE +S 四边形ABDO =12+20=32.(3)由(2)知S =32,在∵AOC 中,OA =5,OC =13, ∵S ∵AOC =12OA ·OC =652=32.5,∵S ≠S ∵AOC .理由:由(1)知直线AB 的解析式为y =25x +5,令y =0,则0=25x +5,∵x =-252≠-13,∵点C 不在直线AB 上,即点A ,B ,C 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S ∵AOC ≠S .题4. 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过点(0,3),且与两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3, 则其表达式为( ) A . y =1.5x +3B . y =-1.5x +3C . y =1.5x +3或y =-1.5x +3D . y =1.5x -3或y =-1.5x -3【答案】C .【解析】解:设该一次函数与x 轴的交点坐标为(a ,0), 由题意得:1332a ⨯⨯=, 解得:a =±2, 当a =2时,设直线解析式为y =kx +3,将(2,0)代入,求得k =-1.5; 同理求得,当a =-2时,k =1.5.所以函数解析式为:y =1.5x +3或y =-1.5x +3,故答案为C .题5. 如图5-1所示,已知一次函数y =kx +b 的图象经过A (-2,-1),B (1,3)两点,并且交x 轴于点C ,交y 轴于点D .图5-1(1)求该一次函数的解析式;(2)求∵AOB 的面积. 【答案】见解析.【解析】解:(1)把A (-2,-1),B (1,3)代入y =kx +b ,得:⎩⎪⎨⎪⎧-2k +b =-1,k +b =3. 解得⎩⎨⎧k =43,b =53.∵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 =43x +53.(2)把x =0代入y =43x +53,得y =53,∵D 点坐标为(0,53).∵S ∵AOB =S ∵AOD +S ∵BOD =12×53×2+12×53×1=52.题6. 已知,一次函数y kx b =+的图像与正比例函数13y x =交于点A ,并与y 轴交于点(0,4)B -,△AOB 的面积为6,则kb = 【答案】203-或4. 【解析】解:因为一次函数y kx b =+的图像与y 轴交于点(0,4)B -, ∴b =-4,OB =4, 设A 点横坐标为a , 因为△AOB 的面积为6, 所以162a OB ⨯⨯=, 即a =3或-3,点A 的坐标为(3,1)或(-3,-1) 将A 点坐标代入4y kx =-,得: k =53或-1 所以kb = 203-或4. 故答案为:203-或4.题7. 如图7-1所示,点G ,D ,C 在直线a 上,点E ,F ,A ,B 在直线b 上,若a ∥b ,Rt △GEF 从如图所示的位置出发,沿直线b 向右匀速运动,直到EG 与BC 重合.运动过程中△GEF 与矩形ABCD 重合部分的面积(S )随时间(t )变化的图象大致是( )图7-1A B C D【解析】根据题意可得:①F、A重合之前没有重叠面积;②F、A重叠之后,重叠部分面积逐渐增大,且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③△EFG完全进入且F与B重合之前,重叠部分的面积是三角形的面积,不变,④F与B重合之后,重叠部分的面积逐渐减小,减小的速度越来越慢,直至最后重叠部分的面积为0.综上所述,只有B选项图形符合.故答案为:B.题8. 如图8-1所示,已知直线y=2x+3与直线y=-2x-1.(1)求两直线交点C的坐标;(2)求∵ABC的面积.(3)在直线BC上能否找到点P,使得S∵APC=6,若能,请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一次函数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
一次函数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要计算一次函数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一次函数的图像和坐标轴之间的关系。
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而坐标轴是由两条垂直于彼此的直线组成的。
当一次函数与x轴相交时,我们可以找到与x轴相交的两个点,然后通过这两个点和与它们连结的线段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我们用y = mx + b来表示一次函数的一般形式。
其中,m是斜率,b是y轴截距。
当这个函数与x轴相交时,我们可以将y设置为零,然后解方程来找到交点的x坐标。
假设我们找到了两个相交点(x1, 0)和(x2, 0)。
接下来,我们可以计算通过这两个点的线段的长度。
线段的长度可以通过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来计算,即:d=√((x2-x1)²+(y2-y1)²)在我们的情况下,y1和y2都是零,所以这个式子简化为:d=√((x2-x1)²)这个线段的长度就是一次函数与x轴相交的两点之间的水平距离。
现在,我们可以使用海伦公式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海伦公式是一个用于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公式,它的形式是:A=√(s(s-a)(s-b)(s-c))其中,a、b、c是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而s是半周长,s=(a+b+c)/2在我们的情况下,三角形的两条边就是x轴和一次函数的图像,而我们已经计算出了这两条边的长度,记为d。
所以我们可以将这些值代入到海伦公式中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A=√(s(s-d)(s-d)(s-d))由于两边的长度都是d,我们可以简化公式为:A=√((3d/2)(d/2)(d/2)(d/2))A=√((3d/2)(d/2)³)A=√((3d/2)*(d²/4)²)A=√((3d²/8)*d²)A=(d/2)*√(3d²/2)A=(d/2)*√(3)d因此,一次函数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是(d/2)*√(3)d。
让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计算一下,假设一次函数是y=2x+3、我们可以将y设置为零,然后解方程来找到交点的x坐标:0=2x+32x=-3x=-3/2所以,我们找到了与x轴相交的两个点(-3/2,0)和(0,0)。
专题51 一次函数的平行、垂直、面积问题(解析版)
模型介绍方法点拨☑知识点1两直线平行如图,直线b∥a,那么k b =k a ,若已知k a 及C 的坐标即可求出直线b 的解析式.☑知识点2两直线垂直如图,直线c⊥a,那么k c *k a =-1,若已知k a 及C 或B 的坐标即可求出直线c 的解析式.(针对这一性质,初中不要求掌握,一般用全等、相似的方法求解)例题精讲考点一:一次函数平行问题【例1】.一次函数y=kx+b与y=3x+1平行,且经过点(﹣3,4),则这个函数的表达式为y=3x+13.解:∵一次函数y=kx+b与y=3x+1平行,∴k=3,把(﹣3,4)代入y=3x+b得﹣9+b=4,解得b=13,∴所求一次函数解析式为y=3x+13.故答案为y=3x+13.变式训练【变1-1】.一条直线平行于直线y=2x﹣1,且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是4,则直线的解析式是()A.y=2x+4B.y=2x﹣4C.y=2x±4D.y=x+2解:∵所求直线与直线y=2x﹣1平行∴可设所求直线的解析式为y=2x+b令x=0可得直线在y轴的截距为b令y=0可得直线在x轴的截距为由题意可知:b××=4∴b=±4,故选:C.【变1-2】.一个一次函数图象与直线y=x+平行,与x轴、y轴的交点分别为A、B,并且过点(﹣1,﹣20),则在线段AB上(包括端点A、B),横、纵坐标都是整数的点有4个.解:因为一次函数的图象与直线y=x+平行,所以所求直线的斜率为,又因为所求直线过点(﹣1,﹣20),所以所求直线为5x﹣4y﹣75=0,所以此直线与x轴、y轴的交点分别为A(15,0)、B(0,﹣),设在直线AB上并且横、纵坐标都是整数的点的横坐标是x=﹣1+4N,纵坐标是y=﹣20+5N,(N是整数).因为在线段AB上这样的点应满足0≤x=﹣1+4N≤15,且﹣<y=﹣20+5N≤0,解得:≤N≤4,所以N=1,2,3,4,故答案为:4.考点二:一次函数垂直问题【例2】.已知直线y=kx+b经过点A(3,8),并与直线y=2x﹣3垂直,则k=﹣;b=.解:∵已知直线y=kx+b与直线y=2x﹣3垂直,则k=﹣,∴y=x+b,将A(3,8)代入,8=+b,解得b=,故答案为﹣,.变式训练【变2-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x+4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B,直线CD与y轴交于点C(0,﹣8),与直线AB交于点D,若△AOB∽△CDB,则点D的坐标为(,).解:∵△AOB∽△CDB,∴∠CDB=∠AOB=90°,设直线CD的解析式为:y=2x+b,∵点C的坐标为(0,﹣8),∴b=﹣8,,解得,,则点D的坐标为:(,),故答案为:(,).【变2-2】.直线y=kx+b与抛物线y=x2交于A(x1,y1),B(x2,y2)两点,当OA⊥OB时,直线AB恒过一个定点,该定点坐标为(0,4).[提示:直线l1:y=k1x+b1与直线l2:y=k2x+b2互相垂直,则k1•k2=﹣1]解:∵直线y=kx+b与抛物线y=x2交于A(x1,y1)、B(x2,y2)两点,∴kx+b=x2,化简,得x2﹣4kx﹣4b=0,∴x1+x2=4k,x1x2=﹣4b,又∵OA⊥OB,∴×=====﹣1,解得,b=4,即直线y=kx+4,故直线恒过顶点(0,4),故答案为:(0,4).考点三:一次函数的面积问题【例3】.已知一次函数y=mx+2的图象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1,则常数m=±2.解:令x=0,则y=2,令y=0,则x=﹣,∵一次函数y=mx+2的图象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1,∴×2×|﹣|=1,解得m=±2.故答案为:±2.变式训练【变3-1】.已知直线y=(n为正整数)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S n.则S1+S2+S3+…+S2020的值为()A.B.C.D.解:令x=0,则y=,令y=0,则=0,解得x=,所以,S n=••=(﹣),所以,S1+S2+S3+…+S2020=(+﹣+﹣+…+﹣)=(﹣)=.故选:B.【变3-2】.如图,正比例函数y=﹣3x的图象与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交于点P(m,3),一次函数图象经过点B(1,1),与y轴的交点为D,与x轴的交点为C.(1)求一次函数表达式;(2)求△COP的面积.解:(1)∵正比例函数y=﹣3x的图象过点P(m,3),∴3=﹣3m,解得:m=﹣1,∴P(﹣1,3),∵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过点P(﹣1,3),B(1,1),∴,解得:,∴一次函数表达式为y=﹣x+2;(2)由(1)知,一次函数表达式为y=﹣x+2,令y=0,﹣x+2=0,解得:x=2,∴C(2,0),∴OC=2,∴=3.1.两直线y1=k1x+b1与y2=k2x+b2相交于y轴,则()A.k1≠k2,b1≠b2B.k1≠k2,b1=b2C.k1=k2,b1≠b2D.k1=k2,b1=b2解:两直线y1=k1x+b1与y2=k2x+b2相交于y轴,则两直线与y轴的交点是同一点,在直线y1=k1x+b1中,令x=0,解得y=b1,与y轴的交点是(0,b1),同理直线y2=k2x+b2与y轴的交点是(0,b2),则b1=b2,若k1=k2,则两直线重合,因而k1≠k2.故选:B.2.若直线x+3y+1=0与ax+y+1=0互相垂直,则实数a的值为()A.﹣3B.﹣C.D.3解:直线x+3y+1=0的斜率为:﹣,直线ax+y+1的斜率为:﹣a,∵两直线垂直,∴﹣×(﹣a)=﹣1,∴a=﹣3,故选:A.3.已知一次函数y=x+2与y=﹣2+x,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两直线交于点(1,0)B.两直线之间的距离为4个单位C.两直线与x轴的夹角都是30°D.两条已知直线与直线y=x都平行解:根据一次函数的性质,一次函数y=x+2与y=﹣2+x,分别与y轴相交于(0,2)和(0,﹣2)两点,因为x的系数,都为1,因此直线的方向是一样的,都与直线y=x平行.故选:D.4.如图,直线l1过原点,直线l2解析式为y=﹣x+2,且直线l1和l2互相垂直,那么直线l1解析式为()A.y=x B.y=x C.y=x D.y=x解:∵一次函数经过原点,∴设所求的一次函数为y=kx,∵一次函数的图象与直线y=﹣x+2垂直,∴k=,则直线l1解析式为y=x,故选:D.5.已知直线y=mx﹣1上有一点B(1,n),它到原点的距离是,则此直线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A.B.或C.或D.或解:∵点B(1,n)到原点的距离是,∴n2+1=10,即n=±3.则B(1,±3),代入一次函数解析式得y=4x﹣1或y=﹣2x﹣1.(1)y=4x﹣1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1=;(2)y=﹣2x﹣1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1=.故选:C.6.如图,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与正比例函数y=2x的图象平行且经过点A(1,﹣2),则kb=﹣8.解:∵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与正比例函数y=2x的图象平行,∴k=2,∴y=2x+b,把点A(1,﹣2)代入y=2x+b得2+b=﹣2,解得b=﹣4,∴kb=2×(﹣4)=﹣8.故答案为﹣8.7.若平行于直线y=﹣2x的某直线y=kx+b与两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5,则b=.解:直线y=kx+b与直线y=﹣2x平行,因而k=﹣2,直线y=﹣2x+b与x轴的交点坐标是,与y轴的交点坐标是(0,b),∴||•|b|=5,即=5,解得:b=±2.8.如图,直线y=﹣x+2与x,y轴交于A、B两点,以AB为边在第一象限作矩形ABCD,矩形的对称中心为点M,若双曲线y=(x>0)恰好过点C、M,则k=.解:∵y=﹣x+2,∴x=0时,y=2;y=0时,﹣x+2=0,解得x=4,∴A(4,0),B(0,2).∵四边形ABCD是矩形,∴∠ABC=90°.设直线BC的解析式为y=2x+b,将B(0,2)代入得,b=2,∴直线BC的解析式为y=2x+2,设C(a,2a+2),∵矩形ABCD的对称中心为点M,∴M为AC的中点,∴M(,a+1).∵双曲线y=(x>0)过点C、M,∴a(2a+2)=(a+1),解得a1=,a2=﹣1(不合题意舍去),∴k=a(2a+2)=(2×+2)=.故答案为.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直线AB与x轴交于点A(2,0),与y轴交于点B(0,1).(1)求直线AB的解析式;=2,求点C的坐标.(2)若x轴上有一点C,且S△ABC解:(1)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y=kx+b(k≠0),将点A(2,0),B(0,1)代入,可得,解得,∴直线AB的解析式为y=﹣x+1;(2)∵x轴上有一点C,设点C(x,0),∴AC=|2﹣x|,=2,∵S△ABC∴×|2﹣x|×1=2,∴x=﹣2或x=6,∴C(﹣2,0)或C(6,0).10.如图,直线l1:y=x﹣3与x轴交于点A,与y轴交于点B,直线l2:y=kx+b与x轴交于点C(0.5,0),与y轴交于点D(0,2),直线l1,l2交于点E.(1)求直线l2的函数表达式.(2)试说明CD=CE.(3)若P为直线l1上一点,当∠POB=∠BDE时,求点P的坐标.解:(1)将C(0.5,0).D(0,2)代入y=kx+b得,,解得,∴直线l2的函数解析式为y=﹣4x+2;(2)当﹣4x+2=x﹣3时,∴x=1,∴E(1,﹣2),过点E作EF⊥x轴于F,∴EF=OD=2,∵∠ODC=∠CEF,∠DCO=∠ECF,∴△DOC≌△EFC(AAS),∴CD=CE;(3)∵∠POB=∠BDE,∴点P在l1上有两个位置,当点P在点B上方时,如图,∴OP∥DE,∴直线OP的函数解析式为y=﹣4x,∴﹣4x=x﹣3,∴x=,当x=时,y=﹣,∴P(,﹣),当点P在点B的下方时,设点P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Q,连接OQ交l1为点P',∴Q(﹣),则直线OQ的函数解析式为y4,∴直线OQ与l1的交点为P'(﹣1,﹣4),综上所述:P(,﹣)或(﹣1,﹣4).1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一块等腰直角三角板△ABC放在第三象限,斜靠在两坐标轴上,点C坐标为(0,﹣4),直角顶点B坐标为(﹣1,0),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点A、C交x轴于点D.(1)求点A的坐标;(2)求直线AC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解:(1)作AE⊥x轴,垂足为E.∵∠AEB=90°,∴∠ABE+∠CBO=90°.在Rt△AEB中,∵∠ABE+∠EAB=90°,∴∠CBO=∠EAB,在△AEB和△BOC中,,∴△AEB≌△BOC(AAS).∴AE=BO=1,BE=OC=4,∴OE=OB+BE=1+4=5,∴A(﹣5,﹣1).(2)把A(﹣5,﹣1),C(0,﹣4)代入y=kx+b,得,解得,函数解析式为:y=﹣x﹣4,当y=0时,x=﹣,D(﹣,0).S△COD=××4=.12.如图,直线l1:y=x+3分别与直线l2:y=kx+b(k≠0)、直线l3:y=k1x+b1(k1≠0)交于A、B两点,直线l1交y轴于点E,直线l2与x轴和y轴分别交于C、D两点,已知点A的纵坐标为,B的横坐标为1,l2∥l3,OD=1,连BD.(1)求直线l3的解析式;(2)求△ABD的面积.解:(1)在y=x+3中,令y=,则x=﹣,∴A(﹣,),∵OD=1,∴D(0,﹣1),把点A,D的坐标代入l2:y=kx+b,可得,解得,∴l2:y=﹣x﹣1,在y=x+3中,令x=1,则y=4,∴B(1,4),∵l2∥l3,∴k1=﹣,把B(1,4)代入y=﹣x+b1可得,4=﹣+b1,∴b1=,∴直线l3的解析式为y=﹣x+;(2)在y=x+3中,令x=0,则y=3,∴E(0,3),∴DE=3+1=4,=DE(|x A|+|x B|)=(+1)=5.∴S△ABD13.如图,一次函数y=x﹣2的图象与x轴交于点A,与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交于点B,且点B的纵坐标为1.(1)求反比例函数y=(x>0)的表达式;(2)过点A作x轴的垂线交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于点C,平移直线y=x ﹣2得到过点C的直线l,l的函数表达式为y=mx+n,结合函数的图象,求>mx+n对应x的取值范围.解:(1)∵点B在一次函数y=x﹣2的图象上,且B的纵坐标为1,∴1=,∴x=6,∴B(6,1),∵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过点B,∴,∴k=6,∴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x>0);(2)∵一次函数y=x﹣2的图象与x轴交于点A,∴令y=0得,,∴x=4,∴A(4,0),∵CA⊥x轴,∴点C的横坐标为4,结合函数图象可知,要求>mx+n,即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在一次函数y=mx+n的图象的上方,∴0<x<4.14.已知抛物线y=ax2﹣a(a>0).(1)求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坐标;(2)设C为抛物线上的一定点,抛物线和x轴交点为E、F,直线l:y=kx+2k+3与抛物线交于点A、B(点B与点C不重合),与y轴交于点P,直线BD垂直于直线y=﹣a,垂足为D,且△CE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①求点C的坐标和抛物线的解析式;②证明:对于每一个给定的实数k,都有DP∥AC.解:(1)在y=ax2﹣a中,令y=0,得ax2﹣a=0,∵a>0,∴x2﹣1=0,解得:x=﹣1或x=1,∴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坐标为(﹣1,0)和(1,0);(2)①∵y=ax2﹣a,∴E(﹣1,0),F(1,0),∵△CE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CE=CF,∠ECF=90°,∠CEF=∠CFE=45°,∵∠EOC=∠FOC=90°,OE=OF=1,∴OC=OE=1,∴C(0,﹣1),将C(0,﹣1)代入y=ax2﹣a中,则﹣a=﹣1,∴a=1,∴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1;②由题意得:,解得:或,∴A(﹣2,3),B(k+2,k2+4k+3),且k+2≠0,∵直线BD垂直于直线y=﹣1,垂足为D,∴D(k+2,﹣1),在y=kx+2k+3中,令x=0,得y=2k+3,∴P(0,2k+3),设直线AC解析式为y=mx+n,则,解得:,∴直线AC解析式为y=﹣2x﹣1,设直线DP的解析式为y=m′x+n′,则,解得:,∴直线DP的解析式为y=﹣2x+2k+3,∴AC∥DP.15.定义:已知直线l:y=kx+b(k≠0),则k叫直线l的斜率.性质:直线l1:y=k1x+b1.l2:y=k2x+b2(两直线斜率存在且均不为0),若直线l1⊥l2,则k1k2=﹣1(1)应用:若直线y=2x+1与y=kx﹣1互相垂直,求斜率k的值;(2)探究:一直线过点A(2,3),且与直线y=﹣x+3互相垂直,求该直线的解析式.解:(1)∵直线y=2x+1与y=kx﹣1互相垂直,∴2•k=﹣1,∴k=﹣;(2)设该直线的解析式为y=kx+b,∵直线y=kx+b与直线y=﹣x+3互相垂直,∴﹣k=﹣1,解得k=3,把A(2,3)代入y=3x+b得6+b=3,解得b=﹣3,∴该直线的解析式为y=3x﹣3.16.在平面几何中,我们学过两条直线垂直的定义,下面就两个一次函数的图象所确定的两条直线,给出它们垂直的定义:设一次函数y=k1x+b(k1≠0)的图象为直线l1,一次函数y=k2x+b2(k≠0)的图象为直线l2,若k1•k2=﹣1,我们就称直线l1与直线l2互相垂直,如直线y=3x﹣1与直线y=﹣x+1,因为3×(﹣)=﹣1,所以相互垂直.根据以上定义内容,解答下面的问题:(1)求过点P(1,2)且与已知直线y=0.5x﹣2垂直的直线l的函数表达式,并在如图所示的坐标系中画出直线l的图象.(2)求(1)问中的两条直线与y轴所围的三角形的面积;(3)已知点A(0,2),点B,C分别是(1)问中直线l和x轴上的动点,求出△ABC 周长的最小值.解:(1)设直线l的函数表达式为y=kx+b,∵直线l与直线y=0.5x﹣2垂直,∴k=﹣2,∵直线l过点P(1,2),∴﹣2×1+b=2,∴b=4.∴直线l的函数表达式为y=﹣2x+4;直线l的图象如图;(2)解方程组得,,∵直线y=0.5x﹣2与y轴的交点为(0,﹣2),直线l的函数表达式为y=﹣2x+4与y轴的交点为(0,4),∴两条直线与y轴所围的三角形的面积=×6×=;(3)∵点A(0,2)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E(0,﹣2),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D(,),连接DE交直线l于B,交x轴于C,则此时,△ABC周长的值最小,△ABC周长的最小值=DE==.17.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点A(﹣4,3),将点A向右平移2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a个单位长度得到点B,点B恰好落在该函数的图象上,过A,B两点的直线与y轴交于点C.(1)求k的值及点C的坐标;(2)在y轴上有一点D(0,4),连接AD,BD,求△ABD的面积.解:(1)设反比例函数表达式为,把A(﹣4,3)代入得,3=,解得k=﹣4×3=﹣12.∴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将点A向右平移2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a个单位长度得到点B,∴点B的坐标为(﹣2,y).当x=﹣2时,.∴点B的坐标为(﹣2,6).设直线AB的函数表达式为y=kx+b.由题意,得,解得.∴.∵当x=0时,y=9,∴点C的坐标为(0,9).(2)由(1)知CD=OC﹣OD=9﹣4=5.∴|x A|﹣=.18.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过点C(0,6)的直线AC与直线OA相交于点A(4,2),动点M在线段OA和射线AC上运动.(1)求直线AB的函数关系式;(2)求△OAB的面积;(3)是否存在点M,使△OMC的面积与△OAB的面积相等?若存在求出此时点M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解:(1)设直线AB的解析式是y=kx+b,根据题意得:,解得:.则直线的解析式是:y=﹣x+6;(2)∵y=﹣x+6,当y=0时,x=6,∴B(0,6),∴OB=6,∴△OAB的面积=×6×2=6;(3)存在点M,使△OMC的面积与△OAB的面积相等,理由如下:如图所示:设OA的解析式是y=mx,则42,解得:m=.则直线OA的解析式是:y=x,∵点C(0,6),∴OC=6,∴OB=OC=6,∵△OMC的面积与△OAB的面积相等,∴M到y轴的距离=点A的纵坐标2,∴点M的横坐标为2或﹣2;当M的横坐标为2时,在y=x中,当x=2时,y=1,则M的坐标是(2,1);在y=﹣x+6中,当x=2则y=4,则M的坐标是(2,4).则M的坐标为(2,1)或(2,4).当M的横坐标为﹣2时,在y=﹣x+6中,当x=﹣2时,y=8,则M的坐标是(﹣2,8).综上所述:点M的坐标为(2,1)或(2,4)或(﹣2,8).19.如图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x﹣2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B,直线y=﹣x+b经过点A,并与y轴交于点C.(1)求A,B两点的坐标及b的值;(2)如图2,动点P从原点O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x轴正方向运动.过点P作x轴的垂线,分别交直线AC,AB于点D,E.设点P运动的时间为t.点D的坐标为(t,﹣t+4).点E的坐标为(t,t﹣2);(均用含t的式子表示)(3)在(2)的条件下,当点P在线段OA上时,探究是否存在某一时刻,使DE=OB?若存在,求出此时△ADE的面积;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解:(1)令y=0,则x=4,∴点A的坐标为(4,0),令x=0,则y=﹣2,∴点B的坐标为(0,﹣2),将A(4,0)代入y=﹣x+b,得0=﹣4+b,解得b=4;(2)由(1)知,直线AC的表达式为y=﹣x+4,∵点P(t,0),∵PD⊥x轴,∴D(t,﹣t+4),E(t,t﹣2),故答案为(t,﹣t+4),(t,t﹣2);(3)存在t,使DE=OB,理由如下:∵点P在线段OA上,∴0≤t≤4,由(2)知D(t,﹣t+4),E(t,t﹣2),∴DE=﹣t+4﹣(t﹣2)=﹣t+6,∵B(0,﹣2),∴OB=2,∵DE=OB,∴﹣t+6=2,解得:t=,∴AP=4﹣t=4﹣=,=DE•AP=×2×=.∴S△ADE20.如图,已知一次函数y1=kx+b的图象与函数y2=(x>0)的图象交于A(6,﹣),B(,n)两点,与y轴交于点C.将直线AB沿y轴向上平移t个单位长度得到直线DE,DE与y轴交于点F.(1)求y1与y2的解析式;(2)观察图象,直接写出y1<y2时x的取值范围;(3)连接AD,CD,若△ACD的面积为6,则t的值为2.解:(1)将点A(6,﹣)代入y2=中,∴y2=,∵B(,n)在y2=中,可得n=﹣6,∴B(,﹣6),将点A、B代入y1=kx+b,∴,解得,∴y1=x﹣;(2)∵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交点为A(6,﹣),B(,﹣6),∴<x<6时,y1<y2;(3)在y1=x﹣中,令x=0,则y=﹣,∴C(0,﹣),∵直线AB沿y轴向上平移t个单位长度,∴直线DE的解析式为y=x﹣+t,∴F点坐标为(0,﹣+t),过点F作GF⊥AB于点G,连接AF,直线AB与x轴交点为(,0),与y轴交点C(0,﹣),∴∠OCA=45°,∴FG=CG,∵FC=t,∴FG=t,∵A(6,﹣),C(0,﹣),∵AB∥DF,=S△ACF,∴S△ACD∴×6×t=6,∴t=2,故答案为:2.21.如图,抛物线y=ax2+bx与直线l交于点A(1,5)、B(6,0),点C是l上方的抛物线上的一动点,过C作CD⊥x轴于点D,交直线l于点E.连接AC、BC.(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设点C的横坐标为n,△的面积为S,求出S的最大值;(3)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PAB是直角三角形,且始终满足AB边为直角边?若存在,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P的坐标;若不存在,简要说明理由.解:(1)∵抛物线y=ax2+bx与直线l交于点A(1,5)、B(6,0),∴,解得,∴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6x;(2)易求直线l的解析式为y=﹣x+6.由题意,知C(n,﹣n2+6n),E(n,﹣n+6),∴EC=(﹣n2+6n)﹣(﹣n+6),即EC=﹣n2+7n﹣6.过A作AF⊥CD于F,则AF=n﹣1,DB=6﹣n,+S△BCE∴S=S△ACE=×EC×(n﹣1)+×EC×(6﹣n)=×EC×5=(﹣n2+7n﹣6),即S=﹣n2+n﹣15,配方得S=﹣(n﹣)2+.∵﹣<0,=;∴S有最大值,当n=时,S最大值(3)在抛物线上存在点P,能够使得△PAB是直角三角形,且始终满足AB边为直角边.分两种情况:①当∠PBA=90°时,∵∠ABO=45°,∴过点B且垂直于AB y=x﹣6,解方程组,得,,∵B(6,0),∴P1(﹣1,﹣7);②当∠PAB=90°时,∵过点A且垂直于AB的直线解析式为y=x+4,解方程组,得,,∵A(1,5),∴P2(4,8).综上所述,符合条件的P点坐标为P1(﹣1,﹣7),P2(4,8).。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9章一次函数一次函数与三角形面积教学设计
5.小组合作任务: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复杂的实际问题,共同讨论并建立一次函数模型,求解三角形面积。
-每个小组需要在下节课上展示解题过程和结果,并分享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
作业布置时,我会强调以下几点:
-作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一次函数与三角形面积的关系,强调关键点和注意事项。此外,我会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总结自己在解决问题时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一次函数与三角形面积的理解,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了以下几项作业:
“已知一个三角形的底边长为10米,底边上的高为5米,且这个三角形与一次函数y=2x+1有关。请同学们讨论并求解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在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方法,适时给予提示和建议,帮助他们突破难点。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不同难度层次的练习题,以便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是一个练习题示例:
4.掌握利用一次函数求解三角形面积的各种方法,如底乘高除以二、海伦公式等;
5.能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一次函数的单调性及其在几何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方式培养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1.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探究一次函数的性质和它在几何中的应用;
2.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观察一次函数图像与三角形面积的关系,从中发现规律;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9.2.3一次函数与三角形的面积(教案)
举例:在求解一个三角形面积的问题时,首先要根据已知条件列出一次函数表达式,然后运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如,给定三角形的一边长为x,这边上的高为kx+b,要求解该三角形的面积。
2.教学难点
-理解一次函数与三角形底边、高的关系:学生需要理解一次函数在三角形中的应用,如何表示底边与高的关系。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次函数与三角形面积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9.2.3一次函数与三角形的面积(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9.2.3一次函数与三角形的面积:
1.理解一次函数与三角形面积的关系;
2.掌握利用一次函数求解三角形面积的方法;
3.应用一次函数与三角形面积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内容包括:
-利用一次函数表示三角形底边与高的关系;
-函数值与实际意义的对应:在应用一次函数求解三角形面积时,学生需要明白函数值在几何图形中代表的实际意义。
-实际问题的转化: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特别是涉及一次函数与三角形面积结合的问题。
举例1:在三角形面积问题中,学生可能会对一次函数的斜率k和截距b在几何图形中代表的意义感到困惑。教师需要通过具体实例解释,如斜率k表示高的变化率,截距b表示高在y轴上的起点。
一次函数中的面积问题
一次函数中的面积问题学情分析:本文介绍了一次函数关于面积问题的研究方法和重点,重点是一次函数与面积的综合结合与运用,以及对于动点问题与一次函数的熟练结合与把握。
文章介绍了如何利用面积求解析式,以及如何求解含参数问题的面积。
文章还提供了三个典型例题,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研究目标与考点分析:研究目标:1、关于一次函数的面积问题利用面积求解析式;2、利用解析式求面积以及对于动点问题学会熟练的解决。
考点分析:1、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与面积的充分结合。
研究重点:1、一次函数与面积的综合结合与运用;2、对于动点问题与一次函数的熟练结合与把握。
研究方法:讲练结合练巩固。
研究内容与过程:一、本节内容导入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一次函数相关的面积问题,包括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的求解方法,以及含参数问题的求解方法。
文章强调了在求解过程中,需要注意坐标的正负和线段的非负性。
二、典例精讲本节提供了三个典型例题,分别介绍了如何利用面积求解析式,如何求解含参数问题的面积,以及如何求解四边形的面积。
文章强调了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分类讨论和建立方程的思想。
本文介绍了一次函数关于面积问题的研究方法和重点,重点是一次函数与面积的综合结合与运用,以及对于动点问题与一次函数的熟练结合与把握。
文章介绍了如何利用面积求解析式,以及如何求解含参数问题的面积。
文章还提供了三个典型例题,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注意分类讨论和建立方程的思想。
同时,需要注意坐标的正负和线段的非负性。
通过讲练结合练,可以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1、已知直线y=-x+2与x轴、y轴分别交于A点和B点,另一条直线y=kx+b(k≠0)经过点C(1,m),且将△AOB分成两部分。
1)若△AOB被分成的两部分面积相等,则k=-2,b=2.2)若△AOB被分成的两部分面积比为1:5,则k=-5,b=7.2、已知一次函数y=-2/3x+3的图像与y轴、x轴分别交于点A、B,直线y=kx+b经过OA的三分之一点D,且交x轴的负半轴于点C,如果S△AOB=S△DOC,求直线y=kx+b的解析式。
一次函数与面积问题
19.2.2一次函数复习---面积问题.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一次函数复习------面积问题2内容解析函数是初中数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函数就是一次函数,一次函数与面积的结合问题是近年来中考的热点题型,也是常见题型,能体现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整体思想,转化思想。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知识点:通过本节学习,巩固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能利用解析式求组合图形的面积,能利用面积求点坐标或直线的解析式能力点:确定由坐标到距离的转换,掌握运用坐标和割补方法求面积。
非智力因素:初步应用一次函数解决图象中的有关问题,体会一次函数的应用价值,体会合作中进一步辅助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重点:确定一次函数图象中有关的面积问题.难点:运用割补法求面积教学具:多媒体、教学案三教学过程设计(一)我热身1 点A(-1,2)到 x 轴的距离是 ,到y轴的距离2直线y=2x+4 与x轴相交于点A, 与y 轴相交于点B,则点A的坐标 ,点B的坐标3直线y=x+5与直线y=-3x+3 的交点坐标师生活动;回顾旧知识,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顾旧知识,回答问题,设计意图;考察学生一次函数的图象与坐标轴交点的坐标的求法,和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次函数的关系,为例题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我思考例题:已知一次函数y=x+5,与x轴交于点B,与y轴交于点D,求该函数图象与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
师生活动 ;通过对例题的给出,学生观察思考板演,教师规范书写格式。
设计意图 ;考察二元一次方程组一次函数的关系 ,引导学生如何求出?如何找出交点坐标呢?(三)我探索探究:已知直线y=x+5和直线y=-3x+3相交于点A 与x 轴分别交于B,C 两点(1) 求△ABC 的面积角形的底和高由谁决定?引导学生求出交点A 的坐标。
2 △ABC 又可以看成是直线直线y=x+5和直线y=-3x+3 与谁围成的面积呢?3 若设直线y=-3x+3与y 轴交点坐标为 E ,则△ADE 的面积又可以看成y=x+5和直线y=-3x+3与谁围成的面积呢?教学设计; 通过问题的提出,让学生体会面积的分割抓住与坐标轴的方法。
一次函数与四边形面积问题例题
一、引言在数学中,一次函数与四边形面积问题是一个常见的数学问题。
一次函数通常以y = ax + b的形式表示,其中a和b为常数。
四边形面积问题涉及到矩形、平行四边形等多边形的面积计算。
本文将结合数学理论和实际例题,探讨一次函数与四边形面积问题的相关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数学概念。
二、一次函数的基本概念1. 一次函数的定义一次函数通常表示为y = ax + b的形式,其中a和b为常数,且a不等于0。
其中,a称为斜率,决定了函数图像的斜率大小和方向;b称为截距,表示函数图像与y轴的交点坐标。
2. 一次函数的图像特征一次函数的图像呈线性,是一条直线。
斜率a决定了直线的倾斜程度,当a大于0时,直线向右上方倾斜;当a小于0时,直线向右下方倾斜;当a等于0时,直线平行于x轴。
3. 一次函数的应用一次函数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经济学中的成本和收益、物理学中的速度和加速度等。
通过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方程,可以更好地理解各种现象和问题。
三、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1. 矩形的面积矩形是一种特殊的四边形,所有角均为直角,相邻边长度相等。
矩形的面积可以通过长度和宽度相乘来计算,即S = a * b,其中a和b分别表示矩形的长度和宽度。
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是另一种常见的四边形,它具有两对相等的对边和相等的对角线。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通过底边长度和高度的乘积来计算,即S = a * h,其中a表示底边的长度,h表示平行于底边的高度。
3. 一般四边形的面积一般的四边形面积计算相对复杂,通常需要将四边形分割成几个简单的部分,然后分别计算每个部分的面积,最后求和得到整个四边形的面积。
四、一次函数与四边形面积问题的实际例题分析在实际问题中,一次函数与四边形面积问题经常相互关联,下面将通过具体例题来说明这种关联。
例题1:已知一次函数y = 2x + 3,以及一个底边长度为5,高度为3的平行四边形,请计算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求三角形面积
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求三角形面积
要求三角形的面积,首先要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对于一次函数,可以表示为y=ax+b。
设两个点的坐标为
(x1,y1)和(x2,y2),则可以通过这两个点求得直线的斜率
a和截距b。
斜率a即为直线的导数,表示直线的倾斜程度。
然后通过求两点间的距离|x2-x1|作为三角形的底d。
反比例函数形式为y=k/x,其中k是一个常数。
对于反比例函
数来说,由于分母x不能为0,所以不能计算出具体的斜率。
在求三角形面积时,我们可以假设x的值很小,可以无限接近于0,此时y的值趋于无穷大。
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取两个非常
小的点(x1,y1)和(x2,y2)求出直线斜率的极限值,即为0。
我们同样通过|x2-x1|计算出三角形的底d。
对于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计算出底d之后,我们还需要计算出三角形的高h。
通过已有的函数表达式,可以在直线上取
两个点(x,y1)和(x,y2),计算出点到直线的距离即可,即
为三角形的高h。
最后,根据底d和高h,可以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S = 1/2 * d
* h。
一次函数坐标轴的面积公式
一次函数坐标轴的面积公式好嘞,今天咱们来聊聊一次函数的坐标轴面积公式,嘿,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高大上?但别担心,咱们用简单点的方式来捋清楚这个问题,让它变得轻松又有趣。
一次函数,顾名思义,就是那种画出来是一条直线的函数,哦对了,你知道的,就是那种简单明了,不绕弯子,直接到点子的那种。
想象一下,咱们走在街上,阳光正好,没啥烦心事,心情愉快得像春风拂面,这时候遇到的就是一次函数的美丽。
面积嘛,其实说白了,就是我们用数学工具来量量这条线与坐标轴之间的空间。
比如说,有一天你决定去画一条一次函数的图,画得热火朝天,忽然发现它和X轴、Y轴包围出来了一个小三角形,哇,这小三角可有意思了!怎么计算它的面积呢?别担心,公式在这里等着你,像是热锅上的蚂蚁,迫不及待想被发现。
面积公式其实就是1/2乘以底乘以高,底和高分别是什么呢?哈哈,别急,咱们慢慢来。
底,底边就是X轴上这段直线的长度。
假设这条线的X截距是a,嗯,简单点儿来说,就是这条线在X轴上碰到的那个点。
所以底边就是从原点(0,0)到(a,0)的距离,长度就是a,容易吧?然后说到高,高就是从这个底边直线上去的距离。
一次函数的Y截距,也就是这条线在Y轴上碰到的点,这个点的坐标是(0,b),所以这段距离从(0,0)到(0,b)的高度就是b。
现在你有没有觉得一切都变得清晰了呢?有了底和高,咱们就可以把它们代入面积公式了。
1/2乘以底a再乘以高b,这样一来,面积就是1/2 * a * b。
简单明了,像是你打开冰箱,看到里面的美食,嘿,这就是你想要的,毫不费力。
要是你在画图的时候,不小心把底和高搞混了,没关系,咱们都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只跟这两个值有关,算出来的结果不会受影响。
说到这里,或许你会想,这些公式、这些计算,听上去像是在吃药,但其实它们就像是生活中的小工具,帮咱们理清思路,明白一件事情的本质。
就像咱们走路,平时也不总是思考每一步怎么迈的,但当你回过头来,仔细想想,其实每一步都是为了到达目的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A=__6__,PH=_| _22_xx__66_|。
33
S△OPA
1 2
OA PH
1 6( 2 x 6)
2
3
2x 18(x<-9)
----
F
H E A(-6,0) Ox
P(x, 2 x 6 )
3
如图,直线y = kx+6与x轴y轴分别相交于点E,F. 点E的 坐标为(- 9, 0), 点A的坐标为(- 6,0). 点P(x,y)是 直线上y = kx+6(k≠0)的一个动点。
变式(8):
如图,直线y = kx-6与x轴y轴分别相交于点E,F. 点E的 坐标为(- 9, 0),
当点P在直线上运动,
试写出以O、F、P、A为顶点的四边形的面积S与x的
函数关系式并指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y
F
已知点A(x,y)在第一象限内,且x+y=10,点 B(4,0)时△OAB的面积为S. (1)求S与x的函数关系式,直接写出x的取值范 围,并画出函数的图象;
y
y
F
F
p
E H
-------
H EA O xp
Ox
S=2x+18(-9<x<0)
S=-2x-18(x<-9)
如图,直线y = kx-6与x轴y轴分别相交于点E,F. 点E的 坐标为(12, 0), 点A的坐标为(8,0). 点P(x,y)是 直线上y = kx-6(k≠0)的一个动点。
如图,直线y = kx+6与x轴y轴分别相交于点E,F. 点E的 坐标为(- 9, 0), 点A的坐标为(- 6,0). 点P(x,y)是 第二象限内的直线上的一个动点。 (3)探究:当△OPA的面积为3.6时,求P的坐标
解:令S=3.6 即2x+18=3.6 解得x=-7.2
将x=-7.2代入
y
=
2 3
x+6 得,
y
y =1.2
F
∴当△OPA的面积为3.6时, P的坐标P(-7.2,1.2)
p
E A
Ox
变式(2):
如图,直线y = kx+6与x轴y轴分别相交于点E,F. 点E的 坐标为(- 9, 0), 点A的坐标为(- 6,0). 点P(x, y)是 第三象限内直线上的一个动点。
一次函数与面积的关系 动点问题
自学指导一:认真阅读试卷21题
如图,直线y=kx+6与x轴y轴分别相交于点E,F.点E的坐标
为(- 9, 0),点A的坐标为(-6,0),点P(x,y)是第二象限
内的直线上的一个动点。
(1)求k的值;
(2)当点P运动过程中,试写出△OPA的面积S与x的函数
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
y F p
E A HO x
yp F
E
AO
x
变式(8):
如图,直线y = kx-6与x轴y轴分别相交于点E,F. 点E的 坐标为(- 9, 0), 当点P在直线上运动,
试写出以O、F、P、A为顶点的四边形的面积S与x的
函数关系式并指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三角形时,试求出点P坐标
变式(2):
在变式(1)的基础上平面内是否存在点D使以点A、O、P、
D为顶点的 四边形 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直接写出点D的
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y
F p
-------------------------
E A HO x
变式(3): 当点P在直线上运动过程中,若直线AP平分△OEF的面积 时,试求出直线AP的解析式和点P坐标
(3)探究:当△OPA的面积为3.6时,求P的坐标。y 解:
(1)将E(-9,0)代入y = kx+6
F
得-9k+6=0
p
得k=
2 3
E
A
O
x
(2) :由(1)得y 2 x 6, 过点P作PH ⊥OA 于H;
连结PA、PO 3
y
∵点P在直线y 2 x 6上
3 点P的坐标可以表示为(x,
3
S△OPA
1 2
6(2 3
x 6)
2
3
2x 18
∵点P在第二象限内,且在直线EF上运动
∴- 9<x<0
自学检测1(3分钟)
变式(1):
若点P(x, y)是第三象限内的直线上的一个动点;其他 条件不变。当点P运动过程中,试写出△OPA的面积S与x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y
y p
F
M
E AO x
变式(6) 当点P在直线运动过程中,若直线AP分△OEF的面积为1:2 两部分时,试求出直线AP的解析式和点P坐标
y
y
pF
F
E AO
E x
p
AO
x
变式(7): 当点P在第一和第二象限内(y轴上除外)运动过程中,
试写出以O、F、P、A为顶点的四边形的面积S与x的
函数关系式并指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2
x
6)
(x,y)p F
∵点P在第二象限
3
PH 2 x 6 2 x 6
3
3
E
A(-6,0) H O
x
∵ A(6,0) OA 6
S△OPA
1 2
OA PH
1 6(2 x 6) 2x 18
OA=__6__,PH=_|_2|_yx_|_6_|。
探究:当△OPA的面积为3.6时,求P的坐标
y
解:令S=3.6
即-2x-18=3.6解得x=-10.8
F
将x=-10.8代入
y= -
2 3
x-6 得, y =-1.2
∴当△OPA的面积为3.6时,
P的坐标P(-10.8,-1.2)
----
H EA p
Ox
变式(1):
当点P在直线上运动过程中,若△OPA是以OA为底的等腰
C
Ay
P的坐标及直线CP的函数表达式。
y2
10.如图,一次函数y=kx+1.5 的图象过点M(2,0), 与正比例函数y= —1.5x的图象交于点A,过点A作AB垂 直于x轴于点B。 (1)求k的值并计算y=kx+1.5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 形的面积;
(2)求交点A的坐标,计算AM的长; (3)在x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以三点P、A、M组成的 三角形AMP为等腰三角形?如果存在,请直接写出点P 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OAB的面积为6时,求A点的坐标;
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直线
y1
2 3
x
2
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和点B,直线y2=kx+b(k≠0) 经过点C(1,0)且与线段AB交于点P,并把△ABO分
成两部分。
x
(1)求△ABO的面积。 y1 B P
(2)若△ABO被直线CP分成 的两部分面积相等,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