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圣才出品】

第二十一章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一、名词解释1.民政工作答:在1983年召开的第八次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时任民政部长的崔乃夫曾将民政工作概括为“三个一部分”——政权建设的一部分、社会保障的部分和行政管理的一部分。

崔乃夫“三个一部分”的界定包含了两重涵义:①民政工作包括了三个部分,即政权建设、社会保障和行政管理;②在民政工作的职责范围内,政权建设、社会保障和行政管理又都只是各自领域中的一部分,即不是全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改革的逐步深入,民政工作的具体职责和工作任务也发生变化。

在2013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李立国部长将民政工作的“基本职责”概括为:“保障基本民生、创新社会管理、促进国防建设、强化社会服务”。

2.社会福利(中国人民大学2012年研)答:社会福利是指由国家或社会为立法或政策范围内的所有对象普遍提供在一定的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中国式的社会福利可从四个方面来理解:①社会福利主要是社会福利服务,或称社会服务。

②社会福利是为立法或政策范围内的所有公民普遍提供的。

③社会福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处于更高的层次上,它着力在保障其服务对象定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④社会福利偏重于向人们提供福利设施和福利服务,而向人们提供资金保障则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及其他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来完成。

二、简述题1.中国社会发展中民政部门的角色和功能。

答:改革开放以来,民政部一直大力推动社会工作教育的恢复和发展,持续开展理论研究、支持专业组织建立,组织国际交流,促进职业制度的建立。

(1)推动社会工作的恢复发展政部门从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愿望出发,积极探索与高校专业教育的合作。

1984年,民政部派出了内地第一个赴香港社会福利(社会工作教育)考察团。

1987年,在北京组织召开作为社会工作教育恢复标志的“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论证会”(俗称“马甸会议”),签署了民政部投资100万元与北京大学联合培养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的合作协议。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与价值体系)【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与价值体系)【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三章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与价值体系一、名词解释1.社会工作价值(华中农大2012年研)答:社会工作价值是指社会工作者在自己的实践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意义和价值规定。

在一定程度上,平等、信誉、独立、礼貌、孝顺、抱负、勤奋和竞争反映了当前中国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价值观。

这八个方面可以成为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

巴特利特认为,社会工作价值包括如下内容:①个人应受到社会的关怀;②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赖的;③个人对他人负有社会责任;④人们有共同的人类需求,但是,每个人则是独特而异于他人的个体;⑤民主社会的实质表现为使每一个人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以及通过社会参与来尽到社会职责;⑥一个理想的社会应有其职责与能力,向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提供充分的机会来解决困难、预防问题,以及促进自我能力的发挥。

2.接纳(华东理工大学2019年研;贵州大学2019年研;内蒙古大学2019年研;中山大学2012年研;社科院2011;河北大学2011年研)答:接纳是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之一,是指社会工作者对案主的接受、相信和尊重。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总是要同意其他人的价值或要放弃自己的价值去支持另外某一个人的价值。

接纳不仅拒绝判断,而且积极地追求理解。

作为一个积极的动词,接纳意味着接受、相信和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尊重。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总是要同意其他人的价值或我们要放弃自己的价值去支持另外某一个人的价值。

3.自决答:自决即自我决定。

在社会工作中,自决更多的是针对社会工作者而言的。

由于其地位关系,社会工作者很容易替案主决定,犯越俎代庖的错误。

自决就是提醒社会工作者要尊重案主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权力。

4.个别化(中南大学2019年研;兰州大学2019年研)答:个别化是一种分别逐一对待的方法,体现了传统的社会工作价值。

它把每一个人看作是唯一的、不同的实体,应该受到不同的对待。

个别化原则体现了对个人的尊重。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社会工作的涵义与功能)【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社会工作的涵义与功能)【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一章社会工作的涵义与功能1.怎样理解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答: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1)社会工作是科学的社会服务社会工作是科学的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是社会工作最本质的特征。

①社会工作是以助人为目的的活动,这种利他的活动不是服务提供者获取私利的手段或工具,而是目标本身。

社会工作所说的服务是直接或间接向困境人士、弱势群体提供的物质的、精神的或生活上的帮助。

②社会工作具有实务特征。

实务也称实践,它是人类有意识地改变外部世界的活动,是人的能动性的表现。

它强调具体地去做,即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取行动、实施服务。

(2)社会工作是科学的助人方法在现代社会中,困境人士、弱势群体所遇到的问题十分复杂,要有效地帮助他们就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社会工作就是运用科学方法从事的社会服务。

随着社会工作实践的发展,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社区工作方法和社会行政逐渐成为社会工作者解决问题、提供服务之长器。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①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和社区工作方法是向服务对象提供直接服务的方法,它们被称为直接社会工作方法。

②社会行政通过实施政策或运作社会服务机构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属于间接社会工作方法。

依靠这些方法和它们的结合,社会工作者提供着独特而有效的服务。

从实际服务的角度来看,社会工作实践就是对这些工作方法的灵活运用,正是因为工作方法在社会服务中所处的基础和中心位置,所以说社会工作是一套科学的工作方法。

(3)社会工作具有科学性社会工作要科学地助人,科学性是其重要特点。

①社会工作是建立在对问题的科学分析之上的助人活动。

社会工作主要不是以帮助解决人们日常的、简单的困难为己任,而是主要面对那些复杂的难题。

对于扶老携幼,可能任何人都可以做。

但是对城市失业者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成长等问题的解决则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好的。

社会工作常常介入这些复杂的社会问题,就要对问题进行科学分析。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配套题库(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配套题库(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1.社会工作2.接纳3.社会系统理论4.过程技巧5.督导6.儿童福利行政7.社会工作专业化8.社会福利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社会制度对实施社会工作的影响。

2.简述社会福利的功能。

3.简述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4.简述监狱化对矫正社会工作的影响。

5.简述社会工作实习的内涵与特性。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1.试述“社会--心理”模式。

2.试述社会行政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包括哪些主要环节(内容)?3.试述当代中国青少年问题及中国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1.社会工作答:社会工作是指秉持利他主义价值观,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专业方法,帮助有需要的困难群体,解决其生活困境问题,协助个人及其社会环境更好地相互适应的职业活动。

这一定义指出,社会工作的本质上是一种职业化的助人活动,其特征是向有需要的人特别是困难群体提供科学有效的服务。

社会工作以受助人的需要为中心,并以科学的助人技巧为手段,以达到助人的有效性。

社会工作要做的是改变,包括改变受助者不适行为,改变他的不利境遇,改善当事人与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环境的良性适应,以及促进人的发展。

2.接纳答:接纳是指接受、相信和尊重。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总是要同意其他人的价值或我们要放弃自己的价值去支持另外某一个人的价值。

在关于接纳的讨论中,有人提出它与非判断的态度是等价物。

其实,接纳远不止于此。

它不仅拒绝判断,而且积极地追求理解。

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接纳在实践中有时是困难的。

当服务对象的行为违反一般道德,或当他的价值观与社会工作者的价值相左时,接纳方面的问题便会产生。

拒绝接待,或在接待中用明确的道德判断或价值判断来标定案主,都是违反接纳原则的。

3.社会系统理论答:社会系统理论是指以一般系统论及其社会学版本——结构功能主义等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社会工作理论)【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社会工作理论)【圣才出品】

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一、名词解释1.行为主义理论答:行为主义理论是以实验行为心理学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它认为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对服务对象的不适当行为进行治疗或矫正,但它不是应用心理分析或认知心理学而是应用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如条件反射、条件运算、学习理论等)与方法(如实验等)来完成这一任务。

它认为心理分析及认知理论将关注的焦点放在难以观察、验证的内心世界上是一种不智之举,人们真正能观察到因而也能关心的只是个体的外显行为而已。

它认为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反应,不适当的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不恰当的反应,社会工作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学习和掌握恰当的反应模式。

2.心理分析学理论答:心理分析学理论是以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们的著作、学说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也是迄今为止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它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所驱使、而由人格结构中的“自我”与“超我”所控制的。

不良行为的产生源于由各种本能集合而成的“本我”同“自我”、“超我”之间关系的失衡。

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服务对象的变态人格进行治疗,帮助服务对象恢复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平衡,并应用心理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来完成这一任务。

3.认知理论答:认知理论是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与心理分析学不同,它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受制于理性思考,而不是潜意识中的本能。

不良行为主要是产生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的能力,从而使服务对象的行为能得到正确的、理性的指引。

4.社会系统理论答:社会系统理论是以一般系统论及其社会学版本——结构功能主义等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它把人与生活环境看作是由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整体;协调或均衡是该系统运行与维持的基本条件,也即是个体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工作理论)【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工作理论)【圣才出品】

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1.如何看待个人经验与理论知识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相互关系?答:个人经验与理论知识在社会工作过程中并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相互加强的。

(1)个人经验是社会工作者个人工作经历的总结。

它的优点是保留、包含了许多具体的、生动的、丰富的有关案例的个别或特殊信息。

它的缺点为:①由于个人的经历毕竟有限,经验这类信息在数量与种类上也就有限;②经验记忆多是一种表象知识,缺乏深入的探究和说明,因此往往只能使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2)理论知识是对许许多多个人经验的理性总结。

它的优点是揭示了许多个人经验中所包含的共性、普遍性、恒常性内容,并且对之加以深入系统的探究和合乎逻辑的说明,使人能把握住对象的本质与内在趋势。

它的缺点则是由于其具有概括性特征而丧失了个人经验中本来包含的丰富的、生动的、具体的有关对象个性特点的信息。

(3)个人经验与理论知识各有自己的优缺点,并且,以个人经验之优点正好可以弥补理论知识之缺陷,而以理论知识之长处也正好可以弥补个人经验之不足。

(4)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个人经验与理论知识都是有用的知识,缺乏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会使他成为一个行动不便、工作不力的“跛足善人”。

2.试述理论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具体作用。

答:理论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具体作用表现在:(1)解释人的行为与社会过程,确定社会工作者将要协助解决的问题的性质与原因社会工作的基本职能就是帮助人们(个人、家庭、社区和群体)解决他们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社会工作中的许多理解如心理分析理论、标签理论、系统理论等都可以协助了解人的行为与社会过程,了解各种行为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性质与原因,从而使社会工作者对将要面临的问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2)根据其对行为与社会问题的性质与成因所做的解释,设定社会工作过程的工作目标大多数社会工作理论都会以它们自己对人的行为、社会过程以及行为和社会问题的看法为基础,明确地或含蓄地体现出社会工作过程的工作目标应该是什么。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与价值体系)【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与价值体系)【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三章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与价值体系1.试述社会工作关于人的价值。

答:西方社会工作关于人的价值论述主要有社会工作实务操作定义所代表的价值体系、比斯台克所发展的价值体系以及泰彻所发展的价值体系三个学派。

(1)社会工作操作定义所表达的价值体系高登认为,美国社会工作操作定义包括六条价值叙述:①个人是社会首先要关心的对象;②在社会和个人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③他们具有相互的社会责任;④尽管对每个人来说,他们都具有共同的人类需要,但是每一个人从本质上来说是唯一的,与其他人是不同的;⑤民主社会的一个基本属性就是个人通过积极地参与社会,实现每一个人的全部潜能和社会责任;⑥社会有责任提供各种方式,克服或阻止在个人和环境之间存在的自我实现的障碍。

社会工作实务所体现的价值观念与新教伦理中的价值观念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它完成了从个人责任向社会责任的过渡。

这种价值理念是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得以建立的哲学基础。

(2)比斯台克的价值体系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比斯台克在其1967年发表的《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一文中,提出了他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

他认为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包括:①人的尊严和价值是至高无上的;②人在生理、智力、情感、社会、审美和精神方面具有天赋的潜能;③人具有实现其潜能的天生的驱动力和义务;④人具有选择能力,并且由于其有自我实现的义务,所以他具有自我决定权;⑤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且他有这样被考虑的权利和需要;⑥为了自己潜能的实现,人有权要求利用合适的手段;⑦每一个人需要在其社会提供和保障的机会方面和谐发展,以满足他在身体上、心理上、经济上、美学上和精神上的基本需要;⑧人的社会活动在其自我实现的斗争中是重要的;⑨社会有义务促进个人的自我实现;⑩社会有权通过其个体成员的贡献变得健全和繁荣。

(3)泰彻的价值体系泰彻认为社会工作的价值如下:①每一个人都有其尊严和价值;②每一个人都应该受到尊敬和得到周到的照顾;③每一个人都应该参与影响他的决策;④每一个人都应该自由发展他自己的能力和天赋;⑤每一个人都应该公平地分享对物品和服务的控制;⑥对于为了理性行为所必需的信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完全和自由获得的权利。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配套题库(1-6章)【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配套题库(1-6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内涵与工作领域一、名词解释1.社会工作答:社会工作是指秉持利他主义价值观,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专业方法,帮助有需要的困难团体,解决其生活困境,协助个人及其社会环境更好地相互适应的职业活动。

这一定义指出,社会工作本质上是一种职业化的助人活动,其特征向有需要的人特别是困难群体提供科学有效的服务。

社会工作以受助人的需要为中心,并以科学的助人技巧为手段,以达到助人的有效性。

社会工作要做的是改变,包括改变受助者不适行为,改变他的不利境遇,改善当事人与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环境的良性适应,以及促进人的发展。

2.社会工作者(武大2010年研)答:社会工作者是指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

他们是有一定专业知识并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

在有些国家,社会工作者的身份比较容易确定。

这些人一般受过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并获得社会工作的硕士或学士学位,他们在社会福利机构或设施中专门从事社会服务,并被社会工作专业组织所认可,被雇主认为是社会工作者。

3.案主(西南大学2010年研)答:案主又称受助者,是指遇有困难,自己不能解决并愿意接受社会工作者帮助的人。

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并采取行动与社会工作者互动。

受助者是服务的接受者,没有受助者,社会工作就失去了必要性。

社会工作者要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案主的利益高于社会工作者的利益,社会工作者应为实现案主的利益、满足案主的需要而开展工作。

绝不允许社会工作者因自身的利益或需要而损害案主的利益。

这和一般人际关系强调互惠明显不同。

4.助人自助(中山大学2012年研;西南大学2010年研)答:助人自助是指社会工作者有意识、有目的地在帮助他人的活动过程中贯穿的一种核心价值理念。

在这个助人活动中,社会工作者作为行动者,依自己的助人价值观去设计和实施助人活动,并积极吸引受助者主动参与这一行动过程,通过相互配合与协调,从而达到助人目的。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工作实习与督导)【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工作实习与督导)【圣才出品】

第二十三章社会工作实习与督导1.社会工作实习在社会工作专业训练中的地位是怎样的?答:社会工作实习在社会工作专业训练中的地位体现为:(1)社会工作实习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训练中的重要的一环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是实务性、操作性取向的专业。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提供机会,使学生亲身实践课堂上所学习的专业知识与理论原则,使学生能将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中的“行动”,把它“做”出来。

即要进行社会工作实习。

(2)社会工作实习是整个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的有机部分,在专业训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实现专业养成的重要途径与手段。

它有其特定的内涵与特性:①社会工作实习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过程;②社会工作实习是一种临床实习;③社会工作实习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过程;④实习教育不同于志愿服务。

(3)社会工作实习是培养具有专业素质的社会工作者的重要一环社会工作实习的目标是通过让学生了解机构的功能,在实务工作情境中增进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与实务能力、专业自主与专业自我、专业意识与专业价值观、应变与成长能力。

具体分述如下:①整合所学理论与实务,增长知识和实务工作能力;②发展专业自主能力;③增进专业自我;④培养专业意识与专业价值观;⑤培养反思、批判精神,促进专业成长。

2.社会工作实习的目标是什么?答:(1)整合所学理论与实务,增长知识和实务工作能力实习教学的本质是协助学生把理论与实务结合起来,通过实务工作,将理论具体地表现出来。

即通过实习将课堂所学的理论转换到实务情景中去运用,分析和评估服务对象的需要与自己的专业工作情况,从而加深对理论的认识,体会如何在实务工作情景中运用理论,进而能够在实践中学习。

实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将理论与实务整合起来,否则就会出现只有理论而不会实践的工作者,或只会实践而无理论的工作者。

(2)发展专业自主能力专业自主是指位在专业上独立自主的实务工作者,不仅能有计划地安排工作和解决问题,而且要有其内在动机并以社会工作专业独特的思考与判断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课后习题详解(1-6章)【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课后习题详解(1-6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内涵与工作领域1.试述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背景。

答: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背景如下:(1)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是一种以科学的方法助人的专业活动,它首先发端于西方社会。

作为尊重人、关心人并致力于人的发展的社会工作与西方的文化传统及社会思想有关。

西方文化有崇尚个人价值的传统。

以文艺复兴为先导的资产阶级思想革命主张恢复古代世俗的思想文化,主张以人为中心。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一步张扬了人道主义,把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写到自己的旗帜上。

资产阶级思想家强调天赋人权,认为所有的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和自我发展的权利。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与宗教伦理一起为后来兴起的现代慈善活动和社会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

(2)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①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发生了工业革命。

接着在19世纪内,西欧主要国家法国、德国也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

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促进了重大的社会转型,即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工业革命一方面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对这些国家的社会结构带来了巨大冲击。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资产阶级在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②资本主义也剧烈地改变着城乡结构、阶级结构,制造着严重的社会对立,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为赤裸裸的利害关系,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贫穷、饥饿、失业、堕落充斥着社会。

这种现象不符合人们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和社会人士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以使社会摆脱病态,使人们免于痛苦。

社会工作就是众多尝试中的一种。

2.试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工作的发展。

答: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工作的发展情况如下:(1)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解决历史上积累的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形成的各种问题,其中包括各种民生问题。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个案工作)【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个案工作)【圣才出品】

第六章社会个案工作1.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答:对社会个案工作的理解有以下几种观点:(1)高登·汉密尔顿在她的《社会个案工作的基本概念》一文中指出,个案工作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们在不断变化、成长与发展,因为它不断被新资料、新的经验与知识所塑造”。

她认为社会个案工作是一种有意识地调整个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过程。

(2)弗洛伦斯·霍丽斯认为社会个案工作是一个“社会—心理”的治疗方法,它既承认功能失调的内在心理原因,也承认外部的社会原因,并努力促使个人和家庭更好地去满足其需要及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

(3)功能学派的鲁丝·斯梅丽认为,社会个案工作是通过一对一的关系,让服务对象参与其中,在使用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增进他自己和一般社会福利的一种方法。

(4)海伦·波曼认为社会个案工作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个由人群福利机构来帮助人们更有效地应付他们社会功能上问题的过程。

综合上述不同学派的看法,社会个案工作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有关人与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个人和家庭提供物质或情感方面的支持与服务,目的在于帮助个人和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达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福利状态。

2.简述社会个案工作的发展历史。

答:社会个案工作的发展历史如下:(1)19世纪到20世纪初——个案工作的起源①工业革命与贫民问题工业革命在英国既带来了生产力的发展,也带来了众多社会问题,其中包括城市贫民问题。

宗教意识对社会工作的产生也有影响。

到19世纪,很多富有的英国人出于人道主义与慈善思想而帮助穷人。

除了宗教思想的源头,法国大革命所宣称的平等与正义思想也渐渐开始影响英国人的思想和情感,宗教的慈善与人道主义行为,共同推动了对社会中不幸者的救助。

②查默斯的贡献最早对社会个案工作做出直接贡献的是英国牧师查默斯。

1819年,他调查访问了格拉斯哥一个地区的家庭生活状况,发现有2/3的人没有宗教信仰,大部分靠救济过日子,缺乏道德感和友谊。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圣才出品】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1.为什么把《伊丽莎白济贫法》看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历史发展源头?答:为应对贫困与其他社会问题,英国政府在工业革命的历程中出台了相应的济贫政策来救助贫民,开创了由政府以社会政策的形式来规范社会救济事业之先河。

其中1601年颁布的《济贫法》因其完备性而最为著名,被誉为开创性的济贫法案。

这部法案的意义在于,在西方历史上第一次正式承认政府有对社会中无助的人进行救济的责任,并建立了初步的救济行政制度与救济工作方法。

把《伊丽莎白济贫法》看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历史发展源头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1)法案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①规定每一教区每周应向地主征收济贫税,明确了政府在救济贫民问题上的责任。

②规定贫民救济应由地方分区主办,每一教区设立监察员若干人,中央政府设立监督人员。

③以工代赈。

规定凡有工作能力的贫民,必须参加工作,以工作换取救济。

a.教区设有贫民习艺所,供男女儿童习艺;b.教区也义务地代为介绍工作,或配给原料与工具,强迫有劳动能力者从事生产。

④禁止无家可归者及无业游民行乞游荡,设济贫院收容救济,强迫其在济贫院工作。

有家者给予家庭补助,使其仍在家居住。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⑤规定家庭有救济其贫穷家人或亲属的义务,教区仅在贫民不能从其家人或亲戚处获得扶养时才予以救助。

而且救助的对象限于在该区出生的人或最近在该区住满3年的人。

⑥把贫民分为三类:a.为体力健全的贫民.这种人在接受救济时必须进入“感化所”或“习艺所”工作。

b.不能工作的贫民,包括患病者、老年人、残疾者、精神病患者及需抚育幼小子女的母亲们。

对这种人救助的方式分为进入“济贫院”,即进行“院内救济”和“院外救济”两种。

c.失依儿童,包括孤儿、弃婴等。

对这种人救助的主要救济措施是进行领养或寄养。

(2)《伊丽莎白济贫法》奠定了政府主持公共救济事业的基础和方式,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六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一、名词解释1.社会互动(河北大学2011年研)答:社会互动即社会交往过程,又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互作用。

一般来说,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社会互动的含义:①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一个离群索居的人不能互动;②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具有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时才存在互动,并不是任何两个人的接近都能形成社会互动;③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大多数互动过程中,人们不仅交流信息,而且还交流思想和情感;④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在非面对面的场合下发生;⑤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⑥社会互动还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⑦人们的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

2.社会化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于人的始终的过程。

二、简答题1.简述社会环境的构成要素和层次划分。

答:(1)社会环境的含义社会环境是指人类个体生息于其中的,由生物(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等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社会系统。

(2)社会环境的构成要素美国社会工作学者杰美因和布鲁姆认为可将其分为物理环境、社会设置和文化三个部分。

①物理环境包括由植物、动物、地理和气候因素组成的自然界,以及由城市、郊区、远郊区和农村等布局,由城市广场和乡村绿地,由人类生活于其中的居所和其他建筑物,由审美的和实用的物体,由媒体、交通和动力系统等组成的具有特定物理空间和时间结构的人工世界;②社会设置是指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自发形成或有意识创建的人与人之间的结合体,包括家庭、伙伴群体、正式组织、社区、社会关系;③这里所说的文化是狭义的文化,它是指为一定人群所共享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和生活方式等。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1.为什么把《伊丽莎白济贫法》看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历史发展源头?答:为应对贫困与其他社会问题,英国政府在工业革命的历程中出台了相应的济贫政策来救助贫民,开创了由政府以社会政策的形式来规范社会救济事业之先河。

其中1601年颁布的《济贫法》因其完备性而最为著名,被誉为开创性的济贫法案。

这部法案的意义在于,在西方历史上第一次正式承认政府有对社会中无助的人进行救济的责任,并建立了初步的救济行政制度与救济工作方法。

把《伊丽莎白济贫法》看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历史发展源头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1)法案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①规定每一教区每周应向地主征收济贫税,明确了政府在救济贫民问题上的责任。

②规定贫民救济应由地方分区主办,每一教区设立监察员若干人,中央政府设立监督人员。

③以工代赈。

规定凡有工作能力的贫民,必须参加工作,以工作换取救济。

a.教区设有贫民习艺所,供男女儿童习艺;b.教区也义务地代为介绍工作,或配给原料与工具,强迫有劳动能力者从事生产。

④禁止无家可归者及无业游民行乞游荡,设济贫院收容救济,强迫其在济贫院工作。

有家者给予家庭补助,使其仍在家居住。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⑤规定家庭有救济其贫穷家人或亲属的义务,教区仅在贫民不能从其家人或亲戚处获得扶养时才予以救助。

而且救助的对象限于在该区出生的人或最近在该区住满3年的人。

⑥把贫民分为三类:a.为体力健全的贫民.这种人在接受救济时必须进入“感化所”或“习艺所”工作。

b.不能工作的贫民,包括患病者、老年人、残疾者、精神病患者及需抚育幼小子女的母亲们。

对这种人救助的方式分为进入“济贫院”,即进行“院内救济”和“院外救济”两种。

c.失依儿童,包括孤儿、弃婴等。

对这种人救助的主要救济措施是进行领养或寄养。

(2)《伊丽莎白济贫法》奠定了政府主持公共救济事业的基础和方式,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圣才出品】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六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什么是人类行为?什么是社会环境?两者的关系是什么?答:(1)人类行为的定义人类行为也称人的行为,它是对人的一切行动的泛指,意为有机体的作为及其行动,包括内在隐秘的和外在可观察到的行为。

社会工作将人类行为被界定为: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的活动或反应,它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2)社会环境的定义在社会工作者的视野中,环境一般指个人或群体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与个体或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相关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的总和,它包括人造环境、社会关系系统、社会氛围和文化等。

(3)两者的关系个体、群体与社会环境的依赖和相互作用,决定了人的行为受到社会环境的直接影响。

①社会环境为人的行为提供了活动空间社会环境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具体的空间。

在这个空间中,人们出于满足自己需要的动机,在现实社会条件及社会规范的约束下行动,获取自己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发展自己的潜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期望。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②社会环境为人的行为提供参照标准参照群体不是社会成员生活于其中的群体,而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

在社会生活中,参照群体是人们进行比较和评价的标准,从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③社会环境影响人的社会功能的发挥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人在成长的生命周期中及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任何一个方面、一个阶段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其社会功能的正常发挥。

社会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增强人及社会环境的功能。

④改善社会环境,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环境对人谋求生存和发展的行为的影响说明,要积极促进人的发展,必须从改善社会环境入手。

其中包括强化社会支持网络,增强对人的支持能力,改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调整资源分配格局,改造不相适应的社会文化等等。

2.人类需要有哪些类型?如何帮助服务对象分析他们的需要?答:(1)人类需要的类型需要是人的需求未能满足的状态,它表现为人们对目标的追求。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课后习题(1-6章)【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课后习题(1-6章)【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一章社会工作的涵义与功能1.怎样理解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答: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1)社会工作是科学的社会服务社会工作是科学的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是社会工作最本质的特征。

①社会工作是以助人为目的的活动,这种利他的活动不是服务提供者获取私利的手段或工具,而是目标本身。

社会工作所说的服务是直接或间接向困境人士、弱势群体提供的物质的、精神的或生活上的帮助。

②社会工作具有实务特征。

实务也称实践,它是人类有意识地改变外部世界的活动,是人的能动性的表现。

它强调具体地去做,即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取行动、实施服务。

(2)社会工作是科学的助人方法在现代社会中,困境人士、弱势群体所遇到的问题十分复杂,要有效地帮助他们就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社会工作就是运用科学方法从事的社会服务。

随着社会工作实践的发展,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社区工作方法和社会行政逐渐成为社会工作者解决问题、提供服务之长器。

①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和社区工作方法是向服务对象提供直接服务的方法,它们被称为直接社会工作方法。

②社会行政通过实施政策或运作社会服务机构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属于间接社会工作方法。

依靠这些方法和它们的结合,社会工作者提供着独特而有效的服务。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从实际服务的角度来看,社会工作实践就是对这些工作方法的灵活运用,正是因为工作方法在社会服务中所处的基础和中心位置,所以说社会工作是一套科学的工作方法。

(3)社会工作具有科学性社会工作要科学地助人,科学性是其重要特点。

①社会工作是建立在对问题的科学分析之上的助人活动。

社会工作主要不是以帮助解决人们日常的、简单的困难为己任,而是主要面对那些复杂的难题。

对于扶老携幼,可能任何人都可以做。

但是对城市失业者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成长等问题的解决则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好的。

社会工作常常介入这些复杂的社会问题,就要对问题进行科学分析。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圣才出品】

第三章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一、名词解释1.社会工作价值答:社会工作价值是指社会工作专业或社会工作者基于社会公平、平等、和谐、公正的理想和人类基本需求的满足等而奉行的一套基本理念、态度及行为准则的总称。

社会工作所奉行的价值与其他领域所奉行的价值以及社会一般价值既有联系,又存在明显的区别。

2.伦理守则(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伦理守则是指社会工作者的行为规范,是社会工作者专业关系方面的行为标准。

伦理守则包含总则、职业道德、专业修养及工作规范四个方面的内容。

它共涉及六大方面的内容,包括:①社会工作者对案主的伦理责任;②社会工作者对同事的伦理责任;③社会工作者在实务机构的伦理责任;④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人员的伦理责任;⑤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责任;⑥社会工作者对社会的伦理责任。

3.操纵(武汉科技大学2014年研)答:操纵是指同社会工作的自由和自我决定价值的相反的,是一种为了取得某种效果而精心安排事实,不提供信息、夸大、歪曲事实真相或者撒谎的行为。

布雷格和施培特提出判断是否操纵的四个标准:谁受益、活动的目的、问题的实质和行动的性质。

操纵行为包括为了取得某种效果而精心安排的事实,不提供信息、夸大、歪曲事实真相或者撒谎。

避免操纵,不仅关系到专业的纯洁性,而且关系到社会服务机构的正义性和道德责任。

华里提出了关于操纵必须满足的四个条件:①如果A不干预B的生活方式,他的选择或他对这种选择的坚持力量将会完全不一样;②A限制B,可以使B做出特定的有利于自己的选择的可能性增加;③B没有感觉到或不理解A的影响;④A是B的道德代理人,他对B的结构性取舍结果负有道德性的责任。

在这个定义上,社会工作者和案主之间的咨询关系是被排除在“操纵”之外的。

在公开的政治场合,操纵在道德上依然是不被接受的,虽然它在政治上受到辩护。

4.家长作风答:家长作风是与法律实践相关联的,但是社会工作干预亦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在社会工作历史的特定的时期,家长作风一直是受到倡导的,并认为对于某些案主,社会工作者应对他们扮演积极的家长角色或行为。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工作的功能)【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工作的功能)【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作概论》(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作的功能)【圣才出品】第⼆章社会⼯作的功能1.试述社会⼯作的基本要素。

答:社会⼯作的基本要素包括:(1)社会⼯作者社会⼯作者(Social Worker)是指服务和帮助的提供者,是社会⼯作过程的⾸要的构成部分,没有社会⼯作者,社会⼯作活动就⽆从谈起。

从现代社会⼯作的⾓度来看,社会⼯作者不但持有利他主义的价值,⽽且应该受过⼀定的科学训练,掌握科学有效的⼯作⽅法。

社会⼯作者可以指某⼀社会⼯作者个⼈,也可以指某⼀具体的社会⼯作机构。

他们是社会问题的评估者、专业服务的提供者、服务过程的引领者和受助者、改变⾏为的协助者。

他们是社会⼯作的主体。

(2)受助者受助者(Client)⼜称服务对象、⼯作对象或者案主。

受助者是遇有困难,⾃⼰不能解决并愿意接受社会⼯作者帮助的⼈。

他们能够表达⾃⼰的意愿,并采取⾏动与社会⼯作者互动,他们也是社会⼯作的主体。

受助者是服务的接受者,没有受助者,社会⼯作就失去了必要性。

另外,只有受助者⽣活状态的改善才是社会⼯作成效的衡量标准。

(3)社会⼯作价值观社会⼯作价值观(Values)是社会⼯作者所持有的助⼈观念。

它包括对助⼈活动的看法、对⾃⼰与受助者关系的看法等。

社会⼯作的价值观是利他主义,尊重受助者的权利和选择。

它认为社会⼯作是⼀种真正的服务过程,⽽不是社会⼯作者在⾏使⼿中的权⼒。

社会⼯作的价值观是社会⼯作的灵魂,这使它与其他助⼈活动区别开来。

(4)专业关系专业关系(Professional Relationships)是指社会⼯作者基于专业服务的需要同受助者建⽴的关系。

社会⼯作者在向受助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发⽣着频繁的互动,也会形成多种关系,其中既包括按规范⾏事的专业关系,也包括因深⼊交往⽽产⽣的、带有某种情感的⼈际关系。

为了保障专业服务的展开和深⼊发展,达致预期的助⼈⽬标,社会⼯作者要恪守专业关系。

当然,在不同⽂化背景下,专业关系也可能会有各⾃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六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什么是人类行为?什么是社会环境?两者的关系是什么?
答:(1)人类行为的定义
人类行为也称人的行为,它是对人的一切行动的泛指,意为有机体的作为及其行动,包括内在隐秘的和外在可观察到的行为。

社会工作将人类行为被界定为: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的活动或反应,它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2)社会环境的定义
在社会工作者的视野中,环境一般指个人或群体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与个体或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相关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的总和,它包括人造环境、社会关系系统、社会氛围和文化等。

(3)两者的关系
个体、群体与社会环境的依赖和相互作用,决定了人的行为受到社会环境的直接影响。

①社会环境为人的行为提供了活动空间
社会环境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具体的空间。

在这个空间中,人们出于满足自己需要的动机,在现实社会条件及社会规范的约束下行动,获取自己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发展自己的潜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期望。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②社会环境为人的行为提供参照标准
参照群体不是社会成员生活于其中的群体,而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

在社会生活中,参照群体是人们进行比较和评价的标准,从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③社会环境影响人的社会功能的发挥
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人在成长的生命周期中及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任何一个方面、一个阶段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其社会功能的正常发挥。

社会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增强人及社会环境的功能。

④改善社会环境,促进人的发展
社会环境对人谋求生存和发展的行为的影响说明,要积极促进人的发展,必须从改善社会环境入手。

其中包括强化社会支持网络,增强对人的支持能力,改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调整资源分配格局,改造不相适应的社会文化等等。

2.人类需要有哪些类型?如何帮助服务对象分析他们的需要?
答:(1)人类需要的类型
需要是人的需求未能满足的状态,它表现为人们对目标的追求。

作为社会生物体的具体的人,其需要可分为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①生物性需要
生物性需要是指为了满足其生理需求而产生的需要,是维持生物体的生存和发展而产生的需要。

生物性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是由于人的生物体的存在和成长自然而然产生的需要,包括食、衣、住及人身安全等需要。

②社会性需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社会性需要是人作为社会成员的需要,是人在参与社会生活时产生的需要。

社会性需要是一个人意识到自已是社会一员而产生的,这种需要把个人置于同他人的联系之中,并且是在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地位、社会责任、人生目标的认知基础之上产生的需要。

(2)分析需要的方法
①在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对于人们的实际需要是有解释力的。

它指出人具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并指出在特定条件下何种需要居于优势地位。

按照马斯洛的理论,任何人的需要都是丰富多样的,又都是有优先次序的。

但说明人的需要是一回事,满足人的需要是另一回事。

②社会工作者从人的生存和福利的角度分析人的需要,指出人的需要包括经济上的安全、生理上的安康、受教育、社会归属、受尊敬、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以及能力、自我决断、信仰自由、公正处事及避免伤害等需要。

社会工作不但要认识人的需要,而且要帮助人满足其合理的需要。

3.社会环境对人的成长有哪些影响?
答:人的成长与人的发展具有相近的涵义,它是指人们提高自己素质和能力的过程和状态,人的成长或发展包括生物性成长和社会性发展。

社会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要的外部条件,它对人的成长与发展的影响主要有:
(1)提供资源和直接支持
个体和群体都是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都不能完全独立地生存,而必须依赖系统中的资源,即与环境进行交换。

这种交换关系首先是社会环境对个体和群体的输入关系,即社会环境向个体和群体提供生存和发展的资源。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资源获取中介
有时,个体、群体的直接生存环境中并不拥有其所需要的资源。

但是,个体、群体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可以促使后者去寻求这种资源,再向个体、群体传递。

在这种情况下,直接生存环境就是个体、群体获取资源的中介。

(3)提供竞争关系
环境中包含有生存与发展资源的竞争者。

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这种竞争关系尤为明显。

剧烈的竞争更多地发生于不同利益群体之间。

这种竞争常使社会生态结构中的弱势群体遭遇困难,并影响他们的生存和发展。

当然,一定程度的竞争也可能对个人、群体的发展起激励作用。

社会环境在资源分配方面对个体、群体的生存和成长既有积极作用,也可能有反功能。

这种功能的性质取决于社会环境的性质,取决于它与个体、群体的关系类型。

4.如何结合各社会环境系统来帮助下岗职工及其家庭?
答:社会环境是与人的生存和发展有关的所有的外部社会因素的总和。

在帮助下岗职工及其家庭时,可以分析其所在的社会环境,从社会环境的各个层次、系统中寻求社会支持。

人类的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社会小生境
社会小生境是某一个体、群体生活于其中的直接的生存小环境,它与人们的生活直接相关、关系密切。

主要包括家庭、邻里、社会组织、人际关系环境等。

①家庭:对于一个个体来说,家庭是其最直接、最密切的生存环境,家庭的结构、内部关系和变化对其成员有直接影响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②邻里:邻里是人们的直接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在传统社会中,邻里之间守望相助,它对儿童的社会化及成长、对老人的宽慰和帮助都是十分重要的。

现代邻里关系的形态也会影响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态度。

③社会组织:在现代社会中,学校和工作单位这些社会组织也成为社会成员生活小环境的一部分。

学校是青少年最重要的社会环境。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他们的社会小生境包括学校的老师和同辈群体。

对于一个劳动者来说,工作是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人际关系环境:人际关系环境是指与人们的生活、工作有较密切关系的人际关系的总和。

由于人们参与多种社会活动,在这些社会活动中同他人进行广泛交往,从而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

这些人际关系综合起来形成他们生活环境的一部分。

人际关系网络实际上是一个人的社会支持体系的一部分,人际关系网络的优劣及其强度对人的成长,特别是对其走出困境具有重要作用。

(2)社会生态环境
人们所处的生态系统实际上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是社会结构在社区中的具体表现。

社会结构是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比较持久、稳定的联系方式。

个体、社会群体之间相互联系也形成一种结构,在这种结构中的个体、群体既相互依存,又存在竞争,从而形成一种生存结构。

某一个体、群体在社会结构中的层次较高,他们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及社会地位较高,也就是其生态位较高,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其位势较强,在资源竞争中的力量也较强。

(3)社会系统
社会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的体系。

一般来说,社会包含家庭、经济、教育、医疗、社会福利、政治、法律等子系统。

每一子系统在不同层面上各司其职,系统地满足着人们的不同需要,使社会成员得以在有规范和秩序的系统中互动。

人们的行为也是在社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会系统,即一定的社会关系体系中展开的,社会系统是人们活动的重要的、不可隔离的外部环境。

(4)社会文化环境
人们都生活在某种文化之中,这种文化也就成为人们的生活环境。

文化是由知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法律、风俗等形成的体系。

社会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制度就成为人们生活的基础和背景,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特殊而重要的环境。

5.艾里克森的心理一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美国发展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提出生命周期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在人的自我发展中的作用,并且把人格发展推演到人的一生。

按照个体发展的综合特征,他把人生分为八个阶段,即婴儿期、幼儿期、游戏期、学龄初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

在人生的每一阶段,个体都面临着独特的心理成长和发展任务:(1)婴儿期主要是建立基本的信任感,(2)幼儿期主要培养自主性,(3)游戏期主要发展创造性,(4)学龄初期主要培养勤奋精神,(5)少年期要克服角色混乱意识,(6)青年期要克服孤独感,(7)中年期要建立成就感,(8)老年阶段要获得自我完美感,克服悲观心理。

人生的每个发展阶段也都会经历一次特殊的心理一社会“危机”,或者说矛盾冲突。

这些冲突包含着对立的两极,个体只有尝试面对并解决这一冲突,才能顺利进入下一阶段,同时发展出某种特定的品质或“美德”。

如果冲突无法圆满解决,那么个体自我的发展就会出现困扰乃至停滞。

在八个发展阶段中,艾里克森特别强调青少年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并认为这是自我发展的最关键环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