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期末重点考点

合集下载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重点笔记(一)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重点笔记(一)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重点笔记(一)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重点人类生活的社会环境•定义社会环境•影响人类生活的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对行为的影响•社会环境的重要性•社会环境对行为的影响因素•社会环境对人格的影响人的自我认知与外界交互•自我认知的重要性•社交互动对自我认知的影响•处理社交信息的脑回路社会认知与心理健康•社会认知的定义•社会认知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社会认知失调的症状和治疗方法群体行为的动态•定义群体行为•群体行为的形成原因•群体行为的特点和影响社会环境对犯罪行为的影响•社会环境对犯罪行为的影响因素•预防犯罪的措施和方法•手段有效性分析性别角色与社会环境•性别角色定义•社会环境对性别角色的影响•改变性别角色的方法和效果同理心与爱的意义•同理心的定义和作用•爱的定义和作用•同理心和爱的关系社会环境对多元文化的影响•多元文化的定义•社会环境对多元文化的影响•提倡多元文化的措施和方法总结•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是复杂的•了解和分析社会环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科学引导社会环境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人类生活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生活的物质、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条件和影响。

人类生活的社会环境包括但不限于:家庭、学校、社区、文化背景、经济背景、政治背景等因素。

这些因素不仅对个人行为产生影响,也对人的认知、心理、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产生影响。

影响人类生活的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家庭亲密度、社会支持、社交网络、社会身份、教育、工作条件、财富、权力分配、社会安全等。

社会环境对行为的影响社会环境对行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社会环境可以影响个体的行为决策、行为方式及行为结果。

其次,社会环境可以影响个体的情感体验、情绪生成及情绪调节。

最后,社会环境还可以对个体的认知、心理和社会互动产生影响。

影响社会环境对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家庭因素、文化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等多个方面。

不同的社会环境之间,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要点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要点

一、人类行为(一)定义:1.广义:个体对环境所做的一切反应。

2.狭义:直接观察到的表现、动作、活动。

(二)特征:1.适应性2.复合性3.变化性 4.多样性5.累积性(三)类型:1.依范围,分为广义的行为、狭义的行为2.依行为和后天,分为本能或遗传行为,习得或适应行为3.依行为的功能,分为生理行为、心理行为、社会行为社会行为:由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是整个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4.依行为内容分:①摄食行为(生存)②睡眠行为(生养)③游戏行为(生趣)④认知行为(生智)⑤著作行为(生产)⑥繁殖行为(生殖)⑦皈依行为(生息)5.依是否符合常模、社会规范分:正常行为、异常行为。

(四)正常和异常一般有以下划分标准:①要符合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规范,或与社会绝大多数人的行为相似或一致②要符合人类行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一般发展规律,而且发展良好③行为要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是平衡的、和谐的。

二、(一)自然环境1.定义:指与人类生存发展相关的地球表层各个自然因子的总和,即人们通常所泛指的自然界,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最根本的条件。

(二)社会环境1.定义:是指由人类自身能动行为作用外化而成的人类生存发展条件的总和。

2.特征:①社会环境的易变性②无序的地域差异性③社会环境的变迁常常带有很大的随机性④社会环境还具有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区别(三)经济环境1.定义:即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人类社会经济环境形成的决定性原因是人类物质生产的群体性。

2.特征:①稳定性②制约作用③没有绝对的联系④经济全球化(四)政治环境1.定义:主要指国家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目标、方法、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政治文明程度。

2.特征:政治环境具有权威和强制性,是一个严密有序的系统,运行机制具有鲜明的强力性和等级性特征。

(五)文化环境1.定义:包括了一切非自然产生和存在的人类精神活动现象。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点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点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要点一、什么是人;行为的特点;人类行为与动物行为的区别;1.定义:行为是主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反应,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等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凡一切外在的活动(如语言、表情、作为)以及内在的心理过程(包括思想、意念、态度)均称行为。

2.行为的特点:①适应性:②多样性:③动态性:④指向性:⑤可控性:⑥发展性:3.人类行为与动物行为的区别;①人类多习得行为(acquired behavior)而动物多基本行为(primary behavior)。

②人类行为多变化,较难预测,而动物的行为较少变化,较易测知。

③在后天获得的行为中,动物多制版式(imprinting)行为,而人类则多思考及学习的行为。

④人类的学习及适应行为时传播的及累积的,所以有文化。

动物因为无传播及累积,不能将他习得的行为传至下一代,因此无文化,一切的行为,从上一代至下一代均需重新开始。

二、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研究的多维框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1.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研究的多维框架社会工作对人类行为的理解和研究并非一开始就是结合社会环境进行的,而是经历了一个单元决定论、多元决定论、心理-社会方法和医学模式向“环境中的人”和生态系统思想的发展过程。

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从生态系统的思想中,发展出了一种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多为框架,即生理—心理—社会框架此架构的基本假设为:①有三层面可评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生理、心理、社会②这三层面可视为一个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系统之概念③此系统包含多重系统,从最小到最大,阶层式组织起来。

④此系统持续与其它生命系统互动(有生命或无生命系统)2.这样的架构提供我们分析从最小系统到最大系统不同层面的互动过程。

在所有的系统层面,可以用两个视角来分析:(1)当前视角:分析这三个层面如何影响目前事情的状态(2)发展视角:这些系统的互动如何引导(影响)目前事情的发展三维:X轴:生物生理、心理、社会——原子、分子、细胞、器官系统/个体/配偶、家庭、文化、邻里学校、生物圈、生态学(自然环境)维度Y轴:生命历程/生命跨度——孕前、受孕、出生、婴儿、儿童早期、儿童中期、青春期、成年早期、中年期、老年期Z轴:两个视角——当前视角、发展视角通过这样一个三维的框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这门学科试图系统地、详细地阐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试重点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试重点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试重点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的科学,其内容涉及人类的社会行为、文化传承、社会互动等方面,重点关注人类群体的行为模式和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在这门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类行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的运转规律,对于解读社会现象、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规划个人成长规划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一、人类行为的本质人类行为是一种思维和行动的融合。

通过学习人类行为的本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行为模式和社会规律。

例如,人们在进行社交活动时常常会受到规范和价值观念的约束,这些规范和价值观念往往会体现出一个社会团体的文化传承和社会伦理观念,影响着人们的个人行为以及社交互动。

二、文化传承文化传承是指一种群体共同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的传递。

在日常生活中,人类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和社交互动,逐渐形成一些常规模式和社交规范,不仅可以增强群体凝聚力,也有助于个人行为的规范化和自我控制。

三、社会互动社会互动是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类通过不同的社交方式和手段,如语言、行为表情、身体接触等形式,在生活中进行着广泛的交流和互动。

社交行为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构成部分,通过学习社交技能和行为规范,可以提高我们的个人魅力和社交适应能力,进而更好地融入社会。

四、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变化常常会对人类行为产生很大影响。

例如在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人类生活方式和交通方式的变化,大大改变了人类社交行为的模式和方式。

同时,在环境破坏、自然灾害等背景下,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也会发生变化。

因此,在学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

总之,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本质和社会规律,还可以提高我们的社交能力和适应性。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人类行为的根本因素、文化传承和社交互动这三个方面,并重视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了解社会变化和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影响,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理解和应用。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李艳萍版) 期末复习要点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李艳萍版) 期末复习要点
满遗憾、绝望
三、 学习理论 强调研究可观察行为的重要性,相信人类行为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 行为是由环境直接引起的,行为的结果决定了行为发生的频率 可以通过控制行为结果的方式,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修整个体的不良行为
三种学习形式: 古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例如:系统脱敏 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 强化:一种增强先前行为发生频率的程序或后果
一种心理学的研究视角 相信存在固定的、普遍的人类发展阶段,包括生命时间的顺序及各个阶段的社会心理任务。 重点描述和解释从生到死的过程中就与年龄息息相关的生物学、心理学和行为上的变化 如弗洛伊德、埃里克森 批评:忽视了种族、文化、历史背景、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以及阶层、贫穷、压迫等社会因素的作用。
力比多集中指向身体的肛门区域 是成年后各种敌意和施虐行为的基础 人格特征:保守主义
肛门攻击人格:破坏性,暴躁易怒,占有欲强容易失序混乱 肛门滞留人格:固执,拒绝变化,如保存东西、过分整洁 生殖器期:(3-6 岁) 性兴趣集中在生殖器官 危机:恋父情结、恋母情结 人格特征: 强烈的自恋倾向、需要不断地肯定,确认自己的吸引力和独特性,但很难建立成熟的异性关系 潜伏期:(6-12 岁) 力比多转向外部世界,被压抑 生殖期:(青春期以后) 与生殖器期的主要区别:力比多不再指向自身 成熟期(个体以一种理想的方式通过先前的各个发展阶段后进入的阶段):心理结构平衡,自我能控 制本我和超我,同时又能满足他们合理的欲望和要求
防御机制: 焦虑:一种模糊不清但能被感觉到的,不愉快的感情状态。是自我受到威胁的结果(神经性焦虑,道 德性焦虑) 压抑:指自我通过努力,把那些威胁性的东西排除在意识之外,或使之不能接近意识 投射:个体把内心不能接受的想法或行为、情感指向其他人身上,从而减少内心的焦虑 否定/拒绝:拒绝接受某些事实的存在,坚持某些事情不是真实的 反向作用:按照与无意识欲望相反方式行动,以躲开可怕的念头和欲望 升华:个体将可怕的意识冲动转化为社会接受的行为,是唯一真正成功的防御机制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期末复习题型:填空(15个×1分);名词解释(5个×3分);简答(5个×8分);案例分析(1个×15分);论述(1个×15分)一、填空1、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2、人类行为划分的几种类型:生理行为——社会行为;外显行为——内隐行为;个人行为——集体行为;理性行为——非理性行为;正常行为——非正常行为3、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环境有常规事件影响因素与非常规事件影响因素两个方面。

常规事件又包括年龄常规事件和生活常规事件。

4、精神分析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始人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心理结构包括: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人格结构包括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性心理发展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两性期。

5、埃里克森认为,社会文化是人格发展的决定因素。

6、行为主义理论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7、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的建立与操作和强化两个因素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8、马斯洛是人本主义理论的创始人,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

9、认知发展理论的创始人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生物成熟;物理经验;社会环境;平衡。

10、提出患者中心疗法的是罗杰斯。

符号互动理论的创始人是:米德11、胎儿发展的阶段:胚芽期;胚胎期;胎儿期12、遗传的基本单位是基因,组成是DNA;人类有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是常染色体,第23对是性染色体。

13、婴幼儿动作发展的基本原则:头尾原则、近远原则、简单复杂原则。

14、依恋的类型:安全型依恋、反抗型依恋、回避型依恋。

15、依恋的三大功能★:寻求亲近;避风港;安全基地;安全基地是依恋最高级的功能,安全基地的形成,标志着依恋关系的成熟。

16、根据婴儿对母亲和陌生人的反应,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安全型、矛盾型、回避型。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试重点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试重点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人(P3)是一个系统的存在。

这里的系统能够划分为两个子系统:第一个子系统要紧指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人,这个子系统包含生理、心理、认知、情感、行为等要素;第二个子系统要紧指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的人,这个子系统包含家庭、单位、社区、民族、制度等要素。

这两个系统之间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相互影响的,这种影响也就是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

2、成长(P9)贯穿一生的过程中个体所发生的系统的变化。

“贯穿一生”指的是人的终生,“系统的变化”强调的是,人的成长中的变化是有序的、范式的、持久的的变化,还指的是,人的成长包含生物的、认知的、情绪的、行为的与社会的成长与进展,这些方面的变化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人这个复杂的系统。

3、图式(P26)一个人用来应付环境中的情景时所应用的心理结构与思维模式。

4、同化(P26)面对环境的刺激,吸纳新的信息,讲他们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与结构之中,以加强与丰富认识主体。

5、习惯(P26)通过调整思想,汲取新的信息,机体解决与满足它当下情形的要求。

6、家庭(P87)以婚姻与血缘关系,或者者以法律领养关系所构成的一个社会单位,同时,成员应当有共同的生活。

7、出生缺陷(P150)胎儿一出生就伴随有心理或者生理上的残疾。

8、身体意象(P264)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即生理表象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主观看法等。

10、早熟与晚熟(P266)青少年在进入青春期的时间先后上出现差异,发育时间的早与晚的现象。

女孩要比男孩提早进入青春期,这是一种整体意义上的早熟与晚熟。

在男孩与女孩中,也存在个人意义上的差异。

12、婚姻(P305)要紧是男女两性之间一种持久的结合,它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一种社会化现象,是一种制度安排,是一种法律意义上的承诺,是一种历史的结果。

13、成功老化(P373)老人们快乐、满足、幸福地度过老化这个时期,在生理、心理与社会等方面都感到相对习惯。

14、不成功老化(P373)老年人们在老化的过程中感到不幸福、不快乐、不满足,老化的过程中宠满了不习惯,充满了痛苦与悲凉,在生理、心理与社会方面更多感受到的是矛盾、冲突与不习惯感。

人类行为期末复习重点

人类行为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1、人类行为: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对环境所做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反应。

2、社会环境: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了的自然物质,创造的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的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是与自然环境相对的概念。

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人类是在环境之中生活的,同时人又具有能动性。

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相互影响,二者的关系是复杂关系。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不对等,相对而言,在许多情况下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要大得多。

4、社会个案工作的奠基人:玛丽,瑞奇蒙德。

玛丽,瑞奇蒙德1917年出版<社会诊断》一书第二章1、从受精卵到成熟胎儿的变化需要280天。

4周后方能称为胎儿期怀孕早期严禁X线照射,怀孕头3个月还禁止做超声波检查 24周前结束妊娠称为人工流产2、胎儿周:20周3、出生性别比问题:原因:1、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

2、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

3、性别鉴定技术的普及和非法使用后果:影响家庭婚姻结构,还会影响劳动力结构、消费结构、增加社会保障负担,并引发许多社会问题,如性交易、拐卖人口等等,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

方法:1、消除性别歧视,转变生育观念。

2、加快建立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3、从性别选择的各个环节上依法加强日常管理,加强社会监督。

4、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第三章1、婴幼儿期反映体格发育的主要两个指标:体重和身长。

2 婴儿在一周岁后开始有意识第四章1、儿童攻击行为的矫正:(1)干预儿童的侵犯事实(2)鼓励儿童的亲社会行为(3)培养儿童的移情能力(4)创设非攻击的环境,远离暴力和不良诱因(5)帮助儿童掌握解决人际冲突的策略、技能。

2、大脑左半球处理言语,右半球处理表象。

5岁儿童优势半脑形成。

3、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A.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出生至2岁)B.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C.第三阶段:自律道德阶段(8-10岁)D.第四阶段:公正阶段(10-12岁)4、科尔伯格的道德阶段论:A.前习俗水平。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期末复习题型:填空(15个×1分);名词解释(5个×3分);简答(5个×8分);案例分析(1个×15分);论述(1个×15分)一、填空1、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2、人类行为划分的几种类型:生理行为——社会行为;外显行为——内隐行为;个人行为——集体行为;理性行为——非理性行为;正常行为——非正常行为3、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环境有常规事件影响因素与非常规事件影响因素两个方面。

常规事件又包括年龄常规事件和生活常规事件。

4、精神分析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始人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心理结构包括: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人格结构包括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性心理发展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两性期。

5、埃里克森认为,社会文化是人格发展的决定因素。

6、行为主义理论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7、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的建立与操作和强化两个因素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8、马斯洛是人本主义理论的创始人,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

9、认知发展理论的创始人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生物成熟;物理经验;社会环境;平衡。

10、提出患者中心疗法的是罗杰斯。

符号互动理论的创始人是:米德11、胎儿发展的阶段:胚芽期;胚胎期;胎儿期12、遗传的基本单位是基因,组成是DNA;人类有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是常染色体,第23对是性染色体。

13、婴幼儿动作发展的基本原则:头尾原则、近远原则、简单复杂原则。

14、依恋的类型:安全型依恋、反抗型依恋、回避型依恋。

15、依恋的三大功能★:寻求亲近;避风港;安全基地;安全基地是依恋最高级的功能,安全基地的形成,标志着依恋关系的成熟。

16、根据婴儿对母亲和陌生人的反应,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安全型、矛盾型、回避型。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要点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要点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要点1.社会环境的概念和作用:-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生活和活动的具体地点和社会情景,包括家庭、学校、职场、社区等。

-社会环境对人的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包括个体的认知、价值观、决策和行为等方面。

2.社会化和社会化过程:-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学习、采纳和适应社会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模式,以适应社会的过程。

-社会化过程主要通过家庭、学校、同伴、群体和媒体等社会机构和社会化者来实现。

3.主观行为与客观环境的关系:-主观行为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作出的反应,包括个体的态度、情感、意愿和行为等。

-主观行为与客观环境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个体的主观行为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个体的主观行为也会改变社会环境。

4.社会认知和情绪:-社会认知是个体对社会环境中的人、群体和社会关系的认知和理解。

-社会认知的发展受到社会经验、社会化和社会交往等因素的影响。

-情绪是个体对社会环境中的事件和人的反应的体验。

-情绪对个体的认知、判断和行为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

5.人类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解释:-社会心理学通过研究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互动来解释人类行为。

-社会心理学理论包括认知一致性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归因理论等。

-这些理论揭示了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行为的解释、评价和反应的心理过程。

6.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个体行为受群体行为和社会规范的影响,同时个体对群体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群体行为受到个体行为和群体间的关系和动力等因素的影响。

7.社会环境中的道德与伦理:-道德是指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它对个体和社会的行为起到约束和引导作用。

-伦理是研究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念的学科,它研究了人类行为的道德理由和伦理原则等。

8.社会环境与个体心理健康:-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而不良的社会环境则可能导致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以上是关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复习要点,通过对这些要点的掌握和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人类的行为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期末重点考点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期末重点考点

一、导论1、人类行为:是人类为知足自己需要而采纳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社会环境:指由影响人类行为的要素如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过程等交叉在一同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2、人类行为特色①适应性。

人类行为能够并且一定适应社会环境并且作出反响。

②多样性。

复杂,变化出此刻多个方面,既有外显行为,又居心理行为。

③变化性。

变化连续不停,变化除了依赖自己生理结构机能外,还一定遇到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

④可控制性。

人类的存心识性。

⑤整合性。

单调学科没法对其进行全面的描述。

3、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环境要素①生物过程②心理过程与人品心理③社会化过程4、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研究取向①心理学取向(重申学习,因为学习是改变人类行为的重点)②社会学取向(使用互动理论来解说人类行为,人们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社会角色,从而经过社会化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③文化人类学取向(用文化解说人类行为的变化)④行为科学取向(综合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来研究)⑤社会工作取向(运用整体看法来理解人类行为)5、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研究基本假定①人类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都会产生重点性的行为变化②社会环境能够改变人类行为③处于必定社会环境中的人类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二、人类行为理论1、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心理社会危机主要任务①婴儿先期: 0~1 岁,信任 VS 不信任。

学习相信他人知足自己生理上的需要。

社会化代理人是母亲和照料者。

②婴儿后期:1~3 岁,自主行动VS 羞怯思疑。

学习独立行动。

社会化代理人是父亲母亲。

③学先期: 3~6 岁,自动自觉对退却愧疚。

试着去做并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同时还有激烈求知欲。

代理人是父亲母亲及其家人。

④学龄期:6~12岁,勤劳进步VS 自贬自卑。

努力学习以获取勤劳感。

代理人教师和伙伴。

⑤青少年期间: 12~20 岁,自我统合 VS 角色混杂。

成立起基本的社会及职业认可。

代理人是伙伴。

⑥青年期:20~40岁,友善亲密VS 孤单疏离。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试重点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试重点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重点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 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分析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环境因素及研究的基本方法。

[ 教学重点与难点] 心理过程主要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大要素,生态学观点。

第一节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界定一、人类行为二、社会环境的界定第二节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整合一、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环境因素1、生物过程2、心理过程与人格心理3、社会结构和文化(社会化过程) 第三节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的基本方法生态学观点第二章人类行为理论[ 教学目的] 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心理学理论,以解释和说明人类行为。

[ 教学重点与难点]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艾里克逊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提问、讨论一、弗洛伊德(Freud) 的精神分析理论1、无意识2、人格结构: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伊特)、自我、超我。

3、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二、艾里克逊(Erikson) 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艾里克森把人格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三、马斯洛(Maslow) 的需求理论1、需要层次论2、需要各层次之间的关系3、自我实现的人四、皮亚杰(Jean Piaget) 的发生认知理论第三章人生起步-- 婴儿期[ 教学目的] 了解婴儿期的生理、心理特征及社会环境对婴儿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影响胎儿发育的环境因素、依恋关系、婴儿与父母的互动关系一、胎儿的发展1、胎儿的生理发育:胚种期、胚胎期、胎儿期2、影响胎儿发育的环境因素:母亲的年龄、孕妇的营养、疾病、药物(酗酒、抽烟、)、辐射、母亲的情绪及状态3、分娩方式及婴儿的健康标准(新生儿)4、社会工作者对新生儿评估时考虑的因素①妊娠长短②母亲药物滥用的历史③母亲吃过的药,接受过的医疗及患过的疾病④母亲的营养结构⑤母亲所处环境有无辐射、污染⑥母亲有无人流史⑦出生方式、出生时有无困难二、婴儿期(一)、生理特征1 身体的发展2 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3 动作的发展(二)、婴儿的认知发展1、认知的发展2、皮亚杰的认知理论(三)、情绪与自我的发展1 婴儿情绪的发展2 依恋3、自我意识(四)、社会环境的影响1 家庭和父母的相互关系2 社会阶层与婴儿的发展第四章无忧无虑的时期-- 幼儿期[ 教学目的] 幼儿期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_考试重点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_考试重点

二、艾里克逊(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艾里克森把人格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马斯洛(Maslow)的需求理论1、需要层次论2需要各层次之间的关系3自我实现的人,皮亚杰(Jean Piaget)的发生认知理论人类行为的含义及其特点是什么?答:人类行为简单地说是泛指人的一切行动。

从社会工作角度来看,人类行为是指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的活动或反应,它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类行为的特点:适应性、多样性、变化性、可控性、整合性。

第一,适应性。

人类行为能够而且必须适应社会环境并做出反应,亦即人类行为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第二,多样性。

人类行为是个复杂的过程,它的变化会出现在各个不同的方面,既包括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如哭、笑等,也包括可以间接观察到心理行为,如思想、意欲、恐惧以及态度等。

第三,变化性。

人类行为的变化是持续不断的,它既包括人类由于如身高、体重等的变化而造成的行为变化,也包括由于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而造成的行为变化。

第四,可控制性。

人类的有意识性,使他们能够有意识地了解和分析周围事物的本质特点及其内在联系,明确思考过程和方向,并有目的地控制和调节自身的行为。

第五,整合性。

由于人类行为变化的复杂性,单一的学科无法对其进行全面的描述,这就使越来越多的学科互相渗透和整合。

2.社会环境的含义是什么?答:社会环境是指由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如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过程等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从来源与作用的角度来看,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环境有常规事件影响因素与非常规影响因素两个方面。

所谓常规事件,是指该事件以类似的方式发生于某一特定群体中的大多数人身上,包括年龄常规事件和生活常规事件。

非常规事件则是指对人类行为有重大影响的不寻常事件,即不会发生在大多数人身上的事件,包括愉快的事件与不幸的事件。

3.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有哪些?答:1)生物过程。

【人力资源】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试重点资料

【人力资源】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试重点资料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一、名词解释1、人(P3)是一个系统的存在。

这里的系统可以划分为两个子系统:第一个子系统主要指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人,这个子系统包括生理、心理、认知、情感、行为等要素;第二个子系统主要指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的人,这个子系统包括家庭、单位、社区、民族、制度等要素。

这两个系统之间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相互影响的,这种影响也就是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

2、成长(P9)贯穿一生的过程中个体所发生的系统的变化。

“贯穿一生”指的是人的终生,“系统的变化”强调的是,人的成长中的变化是有序的、范式的、持久的的变化,还指的是,人的成长包括生物的、认知的、情绪的、行为的以及社会的成长和发展,这些方面的变化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人这个复杂的系统。

3、图式(P26)一个人用来对付环境中的情景时所应用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模式。

4、同化(P26)面对环境的刺激,吸纳新的信息,讲他们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和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认识主体。

5、适应(P26)通过调整思想,吸收新的信息,机体解决和满足它当下情形的要求。

6、家庭(P87)以婚姻和血缘关系,或者以法律领养关系所构成的一个社会单位,同时,成员应当有共同的生活。

7、出生缺陷(P150)胎儿一出生就伴随有心理或生理上的残疾。

8、身体意象(P264)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即生理表象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主观看法等。

10、早熟和晚熟(P266)青少年在进入青春期的时间先后上出现差异,发育时间的早和晚的现象。

女孩要比男孩提前进入青春期,这是一种整体意义上的早熟和晚熟。

在男孩和女孩中,也存在个人意义上的差异。

12、婚姻(P305)主要是男女两性之间一种持久的结合,它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一种社会化现象,是一种制度安排,是一种法律意义上的承诺,是一种历史的结果。

13、成功老化(P373)老人们快乐、满足、幸福地度过老化这个时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都感到相对适应。

14、不成功老化(P373)老年人们在老化的过程中感到不幸福、不快乐、不满足,老化的过程中宠满了不适应,充满了痛苦和悲凉,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更多感受到的是矛盾、冲突和不适应感。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试重点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试重点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试重点名词讲明人(P3)是一个系统的存在。

那个地点的系统能够划分为两个子系统:第一个子系统要紧指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人,那个子系统包括生理、心理、认知、情感、行为等要素;第二个子系统要紧指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的人,那个子系统包括家庭、单位、社区、民族、制度等要素。

这两个系统之间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相互阻碍的,这种阻碍也确实是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

成长(P9)贯穿一生的过程中个体所发生的系统的变化。

“贯穿一生”指的是人的终生,“系统的变化”强调的是,人的成长中的变化是有序的、范式的、持久的的变化,还指的是,人的成长包括生物的、认知的、情绪的、行为的以及社会的成长和进展,这些方面的变化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人那个复杂的系统。

图式(P26)一个人用来应付环境中的情形时所应用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模式。

同化(P26)面对环境的刺激,吸纳新的信息,讲他们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和结构之中,以加大和丰富认识主体。

适应(P26)通过调整思想,吸取新的信息,机体解决和满足它当下情形的要求。

家庭(P87)以婚姻和血缘关系,或者以法律领养关系所构成的一个社会单位,同时,成员应当有共同的生活。

出生缺陷(P150)胎儿一出生就相伴有心理或生理上的残疾。

躯体意象(P264)一个人对自己的躯体即生理表象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主观看法等。

10、早熟和晚熟(P266)青青年在进入青春期的时刻先后上显现差异,发育时刻的早和晚的现象。

女孩要比男孩提早进入青春期,这是一种整体意义上的早熟和晚熟。

在男孩和女孩中,也存在个人意义上的差异。

12、婚姻(P305)要紧是男女两性之间一种持久的结合,它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一种社会化现象,是一种制度安排,是一种法律意义上的承诺,是一种历史的结果。

13、成功老化(P373)老人们欢乐、满足、幸福地度过老化那个时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都感到相对适应。

14、不成功老化(P373)老年人们在老化的过程中感到不幸福、不欢乐、不满足,老化的过程中宠满了不适应,充满了痛楚和悲凉,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更多感受到的是矛盾、冲突和不适应感。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期末复习纲要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期末复习纲要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期末复习纲要期末复习纲要一、概念讲解(每人4分,共20分)社会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社会环境系统,包括家庭、群体、社区、学校、工作单位、民族、国家、社会制度等结构形式以及彼此之间构成的复杂联系。

社会生态系统的结构、动力和功能具有很强的自我调适能力。

生命周期:生命周期是根据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对人类生命从形成到死亡的过程进行的阶段划分。

一般包括胎儿期、婴儿期、幼儿期、中年期、青春期、成年早期、中年和老年期。

社会功能:社会功能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在不同的社会角色中承担社会任务的能力。

社会功能在人类不同成长阶段具有不同特点。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社会组织体系,包括家庭、学校、群体、社区、单位、社会等结构形式。

感觉运动阶段:指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0-2岁儿童所处的认知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主要通过刺激-反应和增加运动经验获得认知发展。

人的成长:人的成长是指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生物(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

成功老化:成功老化是指生理年龄步入老年期的人能够积极应对各类困难、有效调整自身角色并快乐度过老年期的过程。

二、简短回答问题(每个子问题10分,共40分)1、简述运用生物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维度对服务对象社会功能评估的重要性。

答:社会功能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在不同的社会角色中承担社会任务的能力。

研究发现,影响社会功能正常化的因素既包括生物生理因素,也包括心理和社会因素。

在生命周期的任何一个阶段,这三方面因素都产生着影响,同时,它们之间也相互影响。

但是,由于不同成长阶段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特点不同,它们对人们社会功能影响的方式、重点和强度也有差异。

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理论认为,青少年的核心任务是形成自我认同。

请简要描述一下它的意思。

答:青春期是人类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期,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发展都处于既生机勃勃又混乱脆弱的状态,比如认知方面需要完成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飞跃,情感和态度从个人化过渡到与社会责任相联系,道德发展趋于理性自觉,性的本我冲动挑战着社会规范和责任,等等。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期末重点考点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期末重点考点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期末重点考点
在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这门课程中,有很多重要的考点,让我们来一一学习。

1. 社会认知与情绪
社会认知是指人们如何理解和理解其他人的想法、感受和行为。

社会认知包含很多方面,如社会推断、自我认知、情感、人际传播等。

情绪是人们对事物的主观反应,是心理和生理的反应,情绪和认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2. 自我概念与自尊
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包括自我认同、自我价值感、自我效能等。

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自我价值和自信心的评价。

3. 群体心理学
群体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个体在集体中的行为和思想,包括领导力、集体效能、同伴压力等。

4. 社会赞许、惩罚与合作
社会赞许和惩罚是社会化过程中重要的学习机会。

合作是人们间互助合作的行为,对于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5. 社会归因和解释行为
社会归因是指人们对行为和事件的原因的解释。

解释行为的方式决定了个体对行为和事件的态度、情绪和行为。

6. 社会化与文化的作用
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社会文化中的学习和接受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文化是人类在物质和非物质层面创造的一系列高度复杂的符号体系。

7.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如实验研究、调查研究、观察研究等。

每种研究方法都有其优势和不足之处,研究者需要根据研究问题和目标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

以上就是本课程的重点考点,其中的内容非常丰富和复杂。

学习这门课程需要动脑、动手,勤于思考,才能真正掌握。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重点笔记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重点笔记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重点笔记
1. 人类行为的基本特征:人类行为具有目的性、选择性、适应性、可变性和创造性等特征。

2.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社会环境可以塑造人的价值观、态度与行为模式,影响个体的社会认知与情感发展,从而影响个体的行为。

3. 人类行为的动机因素:人类行为的动机因素包括生理需求、心理需求、社会需求和认知需求等。

4. 社会认同对行为的影响: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自身所属群体的认同感受,可以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决策。

社会认同可以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背景,影响着个体的态度、价值观和行为。

5. 角色对行为的影响:角色是指个体在社会中扮演的某种身份,不同的角色会带给个体不同的期望和责任,并影响其行为。

6. 社会正义感对行为的影响:社会正义感是指人们对社会公平与不公平的感知与评价,它可以影响人们的道德判断和行为模式。

7. 文化对行为的影响:文化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模式、信仰和价值观念的总和,它可以影响个体的行为方式、态度和情感发展。

8. 社会压力对行为的影响:社会压力是指来自社会环境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压力,它可以影响个体的行为与心理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导论1、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社会环境:指由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如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过程等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2、人类行为特点①适应性。

人类行为能够而且必须适应社会环境并且作出反应。

②多样性。

复杂,变化出现在多个方面,既有外显行为,又有心理行为。

③变化性。

变化持续不断,变化除了依靠自身生理结构机能外,还必须受到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

④可控制性。

人类的有意识性。

⑤整合性。

单一学科无法对其进行全面的描述。

3、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环境因素①生物过程②心理过程与人格心理③社会化过程4、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研究取向①心理学取向(强调学习,因为学习是改变人类行为的关键)②社会学取向(使用互动理论来解释人类行为,人们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社会角色,进而通过社会化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③文化人类学取向(用文化解释人类行为的变化)④行为科学取向(综合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来研究)⑤社会工作取向(运用整体观点来理解人类行为)5、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研究基本假设①人类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都会产生关键性的行为变化②社会环境可以改变人类行为③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类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二、人类行为理论1、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心理社会危机主要任务①婴儿前期:0~1岁,信赖VS不信赖。

学习相信别人满足自己生理上的需要。

社会化代理人是母亲和照顾者。

②婴儿后期:1~3岁,自主行动VS羞怯怀疑。

学习独立行动。

社会化代理人是父母。

③学前期:3~6岁,自动自发对退缩内疚。

试着去做并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同时还有强烈求知欲。

代理人是父母及其家人。

④学龄期:6~12岁,勤奋进取VS自贬自卑。

努力学习以获得勤奋感。

代理人教师和同伴。

⑤青少年时期:12~20岁,自我统合VS角色混淆。

建立起基本的社会及职业认同。

代理人是同伴。

⑥青年期:20~40岁,友爱亲密VS孤独疏离。

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友谊关机、爱及伴侣的感觉。

代理人是配偶、情人以及一些比较亲近的朋友。

⑦中年期:40~65岁,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

致力工作,赡养老人,照顾子女。

代理人是配偶、子女和文化规范。

⑧老年期:65岁以上,完美无缺对悲观绝望。

回忆过去,感到满意或者失望。

2、人本主义罗杰斯患者中心疗法鼓励患有心理疾病的人自己叙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治疗者则平等地对待患者,他们不对患者进行解释和评价,而只是适当地重复患者的话,帮助其澄清思路,接受现实,逐渐克服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之间的矛盾,达到自我治疗的效果。

百度:罗杰斯认为,人人都有一种成长、发展的潜能。

也就是说,人人都有积极向上的自然倾向。

人人都希望,而且都能够不断成长、发展。

儿童总是要长大的,这是不可阻挡的;即使是癌症患者,也有自愈的能力和可能性。

这种潜能和倾向是一种很伟大的人性力量,治疗者必须看到这种潜在能量。

所以,对治疗者来说,他不必摆出一副专家的架子,对患者作什么说教指导,他最重要的任务是激发患者这种潜能,达到“听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

患者中心疗法强调创造一种能够促使患者自愈的气氛。

治疗者与患者平等相处,以患者为中心,在这种相互信任、坦率真诚的关系中,患者得以无所顾忌地表达自我。

治疗者在无条件关心患者的前提下,因势利导,帮助患者端正自我形象,促进其人格的成长。

要达到这种效果,罗杰斯认为必须做到这样三点:1、真诚与协调。

要求治疗者表现真实的自我,开放、坦诚、不戴假面具,自由地与患者分享、交流自己的感受,甚至连不好的感觉也表达出来,不必假作感兴趣、喜欢、关心的样子。

2、无条件的关怀。

给患者以无条件的关怀,使他们没有威胁感,从而能够去探索内在的自我。

3、设身处地的关怀。

治疗者要能够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能够真正理解患者。

3、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皮亚杰认为,认知的发展过程表现为一个内在结构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连续的,这种连续表现在阶段的连续性。

皮亚杰将整个认知的发展过程区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这四个阶段构成了皮亚杰所谓的“不变的发展序列”。

(1)感觉运动阶段:0~2岁,靠身体动作和感觉认识周围世界。

手抓、脚踢、吮吸等,没有表象,只有思维的萌芽。

(2)运算思维准备阶段:2~7岁,较多内心活动及思想,借助语言和表象和外界进行交流,简单的抽象思维,语言的使用对认知活动有决定性影响,儿童的思想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察往往片面。

(3)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岁,事物在时空上的一些关系,出现逻辑思维,智慧达到灵活平衡因为形成了守恒概念和掌握群集运算能力,逐渐减少以自我为中心,开始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

(4)形式运算思维阶段:12~15岁,可以在逻辑运算和推理中摆脱具体形象的事物及其内容,通过假设推理出必要的结论从而达到抽象思维。

皮亚杰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唯物论基础,辩证法因素,但是,皮亚杰将活动仅仅局限于儿童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活动,活动对客体的改变只是空间排列、位置移动等方面,没有真正理解实践的意义,使得他不能从真正的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揭示主体与客体、心理与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

百度:皮亚杰的评论:赞扬-是伟大的,他是第一个强调儿童是积极、顺应性的并且不同于成人,他的理论对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哲学以及健康护理等多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批评-最主要的一个批评认为,皮亚杰所宣扬的认知发展四个阶段并没有证据可以证明它们确实如皮亚杰所描绘的那样而存在,许多人可能从来就没有达到最高的阶段;另外一种批评认为,皮亚杰的生物学背景过于浓烈了,皮亚杰过于迷恋动物性的过程,并且过高的估计了它在人类成长中的地位,从而低估了家庭、学校等社会因素对培养人的发展所起到的应有作用三、胎儿发展与社会环境1、影响胎儿发展的社会环境①母亲的身体状况年龄,身高和体重,营养,药物,烟酒和毒品,疾病,其他因素(血型、产科麻醉剂、父亲精子)②※母亲的情绪状况※一般来说母亲的情绪状况取决于其对待怀孕的态度。

接受:幸福愉快乐观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婴儿成长和发育。

矛盾:情绪波动最大,抑郁和焦虑,影响婴儿成长发育。

拒绝:手术解决。

孕妇情绪变化对胎儿直接影响:孕妇情绪急剧变化体内会产生叫做儿茶酚胺的激素,能够穿透胎盘屏障直接影响胎儿的生存环境。

间接影响:妇女可能会经历高血压、肾功能衰竭和痉挛,严重时可危及孕妇的生命,此时胎儿必然早产。

情绪状况影响胎儿的原因:A代谢作用的影响。

B血液中化学物质的沟通作用。

③环境污染:放射线和某些化学因素四、婴幼儿行为与社会环境1、动作发展基本原则①头尾原则。

是指婴幼儿动作的发展遵循从头部开始,由上至下,逐渐进行到脚部的原则。

②近远原则。

是指婴幼儿的动作发展遵循从身体中央部位开始,然后逐渐进行到外围部位的原则。

③简单复杂原则。

是指婴幼儿动作的发展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

行走动作发展意义①不仅使婴儿能主动去接触事物,而且有利于各种感觉器官的发展,大大扩展了认识范围,扩大视野。

②发展空间知觉,从二维向三维发展,以便婴儿进一步认识事物多方面的关系和联系。

③动作有更精细的分工,有利于知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

④为婴儿有目的的活动——游戏、早期学习和劳动准备了条件,并有利于婴儿独立性的发展。

手动作发展的意义①使婴儿逐步掌握成人使用工具的方法和经验②使婴儿开始把手作为认识的器官来感觉外界事物的某些属性,此外,使婴儿动作的随意性不断发展,从而活动目的性日益明确并与语言的发展相协调,这就为人类智力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③手动作的发展,进而导致手与眼的协调动作,即动觉与视觉的联合协调运动,可以发展婴儿对隐藏在事物之间的复杂属性和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2、婴幼儿社会化的基本过程①早期单纯社会化反应阶段(出生至6个月)对于新生儿来说,他们的社会化是通过哭和笑进行的。

3个月左右,通过一种不断重复的经验进行的。

4~5个月,通过对互易性、有效性和信赖感的学习来进行。

6个月通过对照顾者个别特征的整合来进行的。

②社会性感情联结建立阶段(7个月~2岁)产生了明显的对最亲近的人的依恋行为。

主动追随依恋对象的能力增长。

探索活动成为扩大社会交往的中介。

③伙伴关系发展阶段(2~3岁)3、行为问题矫治①拒食②吮吸指头或咬指甲③心理自闭心理自闭是一种精神异常行为,婴幼儿对外界信息刺激缺乏积极反应,不安静地重复某些无意义的动作,如一再抚摸地面、不断摇动身体;表情冷漠,回避与人接触,或者与人接触不看对方脸;视线游移不定,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出现攻击他人的行为,如用手掐人等。

心理自闭原因:小脑生长发育迟缓。

小脑迟缓原因:缺乏与照顾者的亲近,尤其是身体的接触—皮肤的接触。

一方面小脑参与身体活动的协调,控制肌肉运动;另一方面,身体运动可以刺激小脑,促进其生长发育。

导致婴幼儿小脑发育迟缓的具体原因有:照顾者之间常闹矛盾,家庭气氛紧张,婴幼儿很难在家中体验到愉快的情感;照顾者过分教条,拘泥于书本知识哺育婴幼儿;没有年龄相仿的玩伴。

预防和矫治:照顾者增加与婴幼儿的接触交往,给其温存的微笑、亲切的讲话,使孩子感到温暖安定,多和他们玩游戏。

多为他们提供与同伴玩耍的机会,增加运动量。

五、学龄前期儿童行为与社会环境1、游戏种类:①行为表现类游戏(语言,运动,想象,交往,表演游戏)②认知类游戏(练习性、象征性、结构、规则游戏)③社会性类游戏(独自、平行、分享、合作)④创造性类游戏(累积、幻想、假定)⑤幼儿教育方法类游戏(自发,教学)想象游戏:是指儿童在假想的情境中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各种角色,并从中体验各种思想感情的游戏。

想象游戏大约在1岁半时出现,通常表现为单独的想象性游戏,如用玩具餐具做饭、哄娃娃睡觉等;3岁时开始出现合作的想象性游戏,它常常以怪诞、夸张的形式出现;6岁时,想象游戏达到了高峰期,此时儿童具有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具体表现为能很协调地迅速完成角色转换。

比如把枕头当洋娃娃。

结构游戏:又叫工作性游戏。

是指儿童运用各种材料,如积木、积塑、金属材料、泥、沙和雪进行建筑或构造,从而创造性地反应现实生活的游戏。

这类游戏有三方面特点:①以造型(拼、捏)为基本活动;②活动成果是具体造物型(高楼、汽车);③与角色游戏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

游戏发展顺序:1岁半,开始简单堆叠物体;2~3岁,具有动手后思考、主体不明、成果简单粗略轮廓化;3~4岁,能预设主题,成果结构相对复杂,细节相对精细;5岁后,计划性增强,可与多人合作建造大型物体。

由于结构游戏要求儿童手脑并用,不断调控注意力和动作,并且积极回忆、重新组合加工已有的表象,因此可以促进儿童手部动作和对物体数、形、空间特征的精细观察与理解,以及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各方面的发展。

学龄前儿童游戏的特点①游戏内容由简单到复杂②游戏步骤由无计划到有计划③游戏形式由简单模仿到创造④游戏种类由少到多⑤游戏持续时间由短到长⑥游戏成员由少到多六、学龄期儿童行为与社会环境1、学习兴趣的特点:①学习兴趣的深化(从过程和外部活动到内容和作业)②学习兴趣的分化(三年级学科兴趣,儿童觉得学科是否有用动脑筋和老师教学水平)③学习兴趣的抽象化(三年级,从具体事实实际活动到反应因果关系)④学习兴趣的专门化(一二年纪游戏,三年级开始对学习这种专门的活动感兴趣)⑤学习兴趣的广泛化2、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①自我观念的发展包括了解自我、了解社会、建立自己行为的标准以及管理好自己的行为等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