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非急诊介入治疗术前评估专家共识要点
《抗血栓药物围手术期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2020)要点
《抗血栓药物围手术期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2020)要点《抗血栓药物围手术期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2020)要点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多,以及对血栓性疾病管理规范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术前长期服用抗血栓药物患者在外科手术患者中所占比例也在不断增加。
抗血栓药物主要包括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和纤溶药物。
术前长期服用抗血栓药物(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围手术期如继续服用可增加手术出血风险,而停用则可致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增加。
鉴于出血和血栓栓塞对患者近远期预后均有重要不良影响,如何平衡两种风险至关重要,有时需多学科协作评估以制定个体化的患者管理方案。
一、临床常用抗血栓药物根据作用不同可分成3类:(1)抗凝药物:抑制凝血过程;(2)抗血小板药物:抑制血小板聚集;(3)纤溶药物:通过诱导纤维蛋白降解使已经形成的血栓溶解。
(一)抗凝药物1.维生素K拮抗剂(VKA):华法林是VKA中最常用的一种,其治疗剂量区间较为狭窄且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患者的年龄、体重、饮食情况等均可影响患者对该药物的敏感性;同时华法林经肝脏细胞色素P450(CYP450)酶途径代谢,这也使其易发生药物与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临床抗凝治疗中需进行抗凝强度监测,以国际标准比值(INR)为监控目标,控制INR在2.0~3.0之间。
服用华法林后12~18h起效,36~48h 达到抗凝高峰,单次给药持续时间为2~5d,多次给药则可持续4~5d。
由于本品为间接作用的抗凝药,半衰期长,给药5~7d后疗效才可稳定,故维持量是否足够务必观察5~7d后才能判断。
2.非维生素K拮抗剂直接抗凝药:这类药物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和直接a因子抑制剂。
其中达比加群酯、阿哌沙班、艾多沙班、利伐沙班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直接口服抗凝药,又称为非维生素K拮抗剂类口服抗凝剂(NOAC)。
3.间接凝血酶抑制剂(肝素、低分子量肝素、磺达肝癸钠):间接凝血酶抑制剂通过结合和激活抗凝血酶,间接抑制凝血因子,主要是因子a和因子a的活性,从而起到抗凝作用。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流程与规范专家共识
DOI:10.3760/cma.j.issn.1006-7876.2017.03.004通信作者:刘新峰,210002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Email:xfliu2@vip.163.com;蒲传强,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Email:pucq30128@sina.cn·共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流程与规范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缺血性脑卒中是目前我国最主要的致死致残病因之一,而其中颅内外大血管急性闭塞是缺血性脑卒中病情严重、预后不良的亚型,导致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负担[1]。
4.5h内静脉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humantissuetypeplasminogenactivator,rt-PA)作为处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证据最充分的治疗方式,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2-3];但限于其相对严格的时间窗和适应证、禁忌证要求,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比例相对较低[4]。
另外,相当部分的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对rt-PA并不敏感,仅6%~30%能够实现闭塞血管再通,获益程度有限[5]。
近年来,多项国外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证实,在颅内大血管闭塞性病变中,早期施行以支架型取栓装置为代表的血管内介入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预后[6-10]。
在国内,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等[11]于2015年发表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从病例选择、治疗方式、围手术期管理等诸多方面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进行了系统要求。
但在我国由于各地区的医疗条件和水平存在较大差别,机械取栓设备和技术的推广也存在诸多限制,导致治疗效果的差别比较大。
为进一步规范血管内治疗操作中的具体流程,文中进一步总结国内外近年研究结果,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拟完善一套基本完整的操作流程规范,以期为临床参考。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术前评估及准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前评估及处理流程见图1。
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前评估专家共识
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前评估专家共识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作为治疗及预防脑血管病的重要方法,已在临床中得以广泛应用。
近年来,随着神经系统血管内介入治疗适用范围不断扩展,病例的治疗难度不断加大,介入相关的并发症也相应增加。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评估与急诊介入治疗在《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18》中已有论述,而国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非急诊介入治疗的术前评估尚缺乏统一的认识。
为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组织国内部分脑血管病专家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并达成共识,以期为介入治疗的术前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临床特征评估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而言,介入治疗是标准药物治疗外的有益补充。
介入医生在术前应对患者的临床特征有充分的认识,根据相关指南,严格把握适应证及禁忌证,制定出有利于患者的综合治疗方案。
临床特征评估包括:卒中危险因素评估、神经功能状态评估、其他重要器官评估、卒中病因分析。
推荐意见1. 术前梳理神经系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及禁忌证,并予以把控。
2.术前应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并积极干预。
3.术前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及干预。
4.术前评估患者认知、运动、感觉等神经功能状况,便于术中及术后比较,及时发现并发症。
5.评估患者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及造影剂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以确定患者能否耐受手术。
6. 分析缺血性卒中病因,评估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获益。
影像学及血流动力学评估影像学及血流动力学评估内容包括脑组织结构及脑血管路径评估、病变血管管壁结构及血流动力学评估。
推荐意见1. 对于拟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非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推荐常规予以脑组织结构及脑血管路径的影像学评估,以权衡血管内治疗的风险及获益,制定手术方案。
2. 对病变血管局部的管壁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状态进行评估,可进一步明确血管内治疗的获益。
3. 评估颈动脉/椎动脉颅外段狭窄处的管壁结构时,可选择性应用超声/CT血管成像(CTA)/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有条件的中心可应用血管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
中国颅脑疾病介入治疗麻醉管专家共识
二.麻醉管理 1.除常规监测外,建立有创动脉血压监测 2.注意围术期体温监测和保温。 3.麻醉药物选择以血流动力学稳定和介入操作结束后快速 苏醒为目标
4.术中栓塞动静脉畸形所用的生物胶可能导致潜在过敏反 应,甚至过敏性休克、严重支气管痉挛,可在麻醉诱导前 静注甲基强的松龙1~2 mg/kg,并准备肾上腺素,以防意 外。
2.通气管理:气管插管,避免过度通气。维持正常的呼气 末二氧化碳分压水平。
颈动脉支架手术的麻醉管理
一.术前评估 1.术前应注意维持基础(线)血压水平,监测双上臂血压, 取较高一侧作为血压测定部位。 2.同时注意患者有无锁骨下动脉狭窄,有创动脉血压监测 通道应建立在非狭窄侧。
二.麻醉管理 1.狭窄解除前,需要将血压控制在不低于基础值水平至基 础值水平的20%,或者控制收缩压在140~180mmHg,舒 张压<105mmHg,双侧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收缩压不 宜低于160 mmHg。 2.术后高血压为脑出血的危险因素,术后目标血压宜控制 在术前水平或收缩压在140~160mmHg,当出现脑过度灌 注综合征时,宜控制收缩压在110~140mmHg。
二.麻醉管理 使用任何镇静药物需考虑对微电极记录(MER)以及患者 症状的影响。
1.右旋美托咪啶:产生类似自然睡眠的镇静效应,对口头 指令反应灵敏,对微电极记录及症状影响较小,同时其对
呼吸抑制较轻微,能缓解钻孔时患者的紧张焦虑,减少血 压波动,减少脑血流降低颅内压。钻孔前15min 0.2- 0.5ug/kg/h。微电极记录定位核团至完成申极植入0.1- 0.2ug/kg/h。 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80,当脑深部核团微电极记录 出现明显抑制,可以降低输注剂量或者停止输注,可使微 电极记录恢复。
中国颅脑疾病介入治疗麻醉管 理专家共识
解读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简化指南并提高可 及性
为了使更多的临床医生了解和遵 循指南,未来可能需要简化指南 的内容,使其更易于理解和操作 。此外,提高指南的可及性,如 通过在线平台或移动应用程序等 途径,将有助于提高其使用率。
急救措施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立即送往医院,采取溶栓治疗、血管内介入 治疗等急救措施,以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03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抗凝药物、降纤药物等
进行治疗。
恢复期治疗要点
01
02
03
康复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治 疗,包括物理治疗、职业 康复等,以促进神经功能 恢复。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长期药降脂药物、降压药物等 长期治疗措施,以预防再次发作。
04
指南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 义和影响
对医生诊断和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
指导医生进行急性缺血性脑卒 中的诊断和治疗,提高诊断准
确率和治疗效果。
规范了治疗流程和用药方案, 有助于减少医疗差错和不必要
调整生活方式
戒烟、限制饮酒、控制血 压、血糖和血脂等,以降 低复发风险。
药物治疗
继续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 物、降脂药物等,以预防 再次发作。
长期预防和治疗要点
预防措施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 血脂等危险因素,避免吸烟、
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脑血管检查和评估,以 便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危险因 素。
04 培训和教育
加强针对临床医生的培训和教育, 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急性缺血 性脑卒中的诊治方法,也是未来发 展的重要方向。
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
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一、概述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
后循环,也被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海马、枕叶、部分颞叶及脊髓。
对后循环缺血的深入理解对于其有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上,后循环缺血的概念经历了演变。
上世纪50年代,由于发现颈动脉系统短暂性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存在颈动脉颅外段的严重狭窄或闭塞,推测这是导致血管分布区组织仅靠侧支循环供血,处于相对缺血状态的原因,被称为“颈动脉供血不足”。
这个概念被引申到后循环,产生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的概念。
随着对脑缺血的基础和临床认识的提高,颈动脉系统缺血只有TIA和梗死两种形式,“颈动脉供血不足”概念不再被使用。
由于对后循环缺血认识的滞后,VBI概念仍被广泛使用,并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如将头晕眩晕和一过性意识丧失归咎于VBI,将颈椎骨质增生当作VBI的重要原因,更有将VBI的概念泛化,认为它是一种即非正常又非缺血的“相对缺血状态”。
这些情况在我国尤为严重,导致VBI概念不清、诊断标准不明、处置不规范,相当程度地影响了我国的医疗水平和健康服务。
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和研究技术的发展,对PCI的临床和病因有了几项重要认识。
PCI的主要病因类同于前循环缺血,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颈椎骨质增生仅是极罕见的情况。
后循环缺血的最主要机制是栓塞。
无论是临床表现或现有的影像学检查都无法可靠地界定“相对缺血状态”。
虽然头晕和眩晕是PCI的常见症状,但头晕和眩晕的常见病因却并不是PCI。
基于以上共识,国际上已用PCI概念取代了VBI概念。
我们制定了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旨在提高对我国后循环缺血的认识,明确其定义、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以及防治策略,以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我国的医疗水平和健康服务质量。
2020-2021神经内科指南汇总
22 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20 版) 23 早发型帕金森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24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痴呆诊疗指南 (2020 年版) 25 中国不宁腿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2021 版) 26 2021 AHA/ASA 指南: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卒中预防 27 眩晕急诊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 年) 28 2020 JSS/JNS/JSNET 指南:机械血栓清除术(第 4 版) 29 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早期识别与评估专家共识 30 穿汇总
1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9) 2 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 2019 3 2019 ESO 指南:急性脑出血口服抗凝剂逆转 4 2019 专家共识:脑动静脉畸形的治疗 5 帕金森病基层诊疗指南(2019 年) 6 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四版) 7 2020 EAN 指南:昏迷以及其他意识障碍的诊断 8 2020 原发性侧索硬化共识诊断标准 9 头晕/眩晕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 10 肌张力障碍诊断中国专家共识 11 中国脑血管病影像应用指南 2019 12 2020 EAN 共识建议:单基因脑小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 13 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非急诊介入治疗术前评估专家共识 14 2020 NCS 指南:神经危重症患者脑水肿急性治疗 15 2020 EAN 指南:痴呆的医学管理问题 16 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管理专家共识(2020) 17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一级预防指南 18 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 19 2020 国际共识指南:重症肌无力的管理(更新版) 20 前庭神经炎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 21 阿尔茨海默病的诊疗规范(2020 年版)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23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影像评估本部分内容主要从影像学角度对大血管闭塞评估、梗死核心区域和缺血半暗带判定,以及侧支循环评价方面提出相应的5条推荐建议,以指导病例筛选。
针对不同时间窗患者筛选的影像方案参考表1β详细推荐意见如下:表1不同时间窗患者筛选的影像方案推荐0-6h CT z ASPECTSCTA/N«A/DSA:璃定大血管闭塞情况,评价侧支循环CTP/DWI:评估梗死核心.半喑带(可选)静脉溶栓窗内,符合6h内血管内治疗标准.启动溶栓后同步晞查大血管闭塞情况6-16h CT:排除出血、计算ASpECTS评分CTA/f闲A:确定大血管闭塞情况CTP/PW1/DWL评估梗死核心.半暗带符合DEFUSE3研究标准或符合DAWN研究标准16-24h CT/MRL排除出血.计算ASpECTS评分CTA/MRA:确定大血管闭塞情况CTP/DWI:评估梗死核心符合DAwN研究标准O-24h CT/MRL排除出血,计算ASPECTS评分CTA/N而A:确定大血管闭塞情况CTP/DWI:评估粳死核心大梗死核心血管内治疗符合:ANGEL-ASPECT.RESCUE-JapanLJMTI或SELEeT2研究标准注:DEFUSE3一爵倬评估跖连块卒中患奇■血管内治疗研究;DAWN—DWl或CTP联合性床不匹配对延后卒中和晚就常卒中患者使用TreVO装置行■神经介入治疗研究;ANGEL-ASPECT一大梗死核心急性前K环大Jt管用塞患者的血管内治疗研究;RESCUE-JapanUMU日本旌急性大梗死核心脑梗死血■管内治疗试验;S E L E C T-优化急性块向隹卒申■血管内治疗患者选择研究。
在患者选择方面,新指南围绕:血管内治疗的目标、麻醉方案、桥接治疗、时间窗、中等血管闭塞、基底动脉闭塞、颅内动脉闭塞合并原位狭窄以及前循环大梗死核心患者的血管内治疗方面,汇聚了14条的推荐意见。
应特别强调的是机械取栓的目的是获得血流再灌注而不是仅实现血管再通,实现再灌注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2020年脑卒中规范化诊治简明手册2.神经介入篇
第二节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一.什么是脑血管造影?脑血管造影是一种常规的、成熟的诊断方法,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
脑血管造影的方法是在病人的大腿根部做一穿刺,通过一细而柔软的导管在动脉内注射造影剂,同时连续拍照,记录造影过程,使脑部的血管图象清晰显示在电视屏幕和X 光片上,医生据此用以判断脑血管动脉有无病变,作出准确诊断和治疗选择。
二. 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机械取栓有何不同?1.优缺点:静脉溶栓(r-tPA )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方法,但治疗时间窗窄,仅为 4.5 小时。
另外,大血管闭塞血管再通率低,如颈内动脉末端再通率仅为6%,大脑中动脉M1段的再通率也不超过 30% 。
动脉溶栓通过微导管在血栓附近或穿过血栓直接给予溶栓药物,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减少药物用量,降低颅内及全身出血风险。
还可用于静脉溶栓无效的,也可用于重症脑卒中不适合静脉溶栓的,如近期有大手术或严重创伤的。
但该方法耗费时间长,有些栓子药物难以溶解。
机械取栓和急诊血管成形技术出现相对较晚,其优点包括:避免或减少溶栓药物的使用,对于大血管闭塞及心源性栓塞性卒中具有更髙的血管再通率,成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的治疗手段。
2.时间窗:(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18) 目前血管内治疗逐步从“时间窗”,进入第二个里程碑“组织窗”!药物 前循环 后循环 静脉溶栓 rt-PA3h 内(Ⅰ,A ) 3-4.5h (Ⅰ,B ) 尿激酶 6h (限国内)动脉溶栓 rt-PA/尿激酶 6h24h 机械取栓6h6-24h(多模式影像学) 24h三. 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内治疗专题1.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内治疗有哪些方法?动脉溶栓术、支架取栓术、球囊扩张成型术、支架置入术。
2.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内治疗有哪些适应症及禁忌症?a.适应症:1.年龄≥18岁;2.尽早实施,时间窗如上所述;3.CT排除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4.急性缺血性卒中,影像学证实为大血管闭塞。
脑出血治疗指南
4/5/2020
5
3. 分诊至神经内/外科或神经重症加强医疗病房(NICU)
①颅内中小量血肿、无明显颅高压的患者,可暂时保守治疗,在发 病72h内严密观察,动态复查头颅CT;
②颅内大量血肿(幕上出血量>30ml,幕下出血量>10ml,中线 移位超过5mm,环池及侧裂池消失)、或伴梗阻性脑积水、严重 颅高压甚至脑疝的患者,立即分诊至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
出血患者,应常规监测凝血功能。对于凝血因子缺乏和血小板减少症者,可给
予凝血因子或血小板替代治疗。对于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钠片等引发脑出血 的患者,应停用此类药物,并以最快的速度纠正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如 补充维生素K、新鲜冰冻血浆和凝血酶原复合物等。脑出血患者发生血栓栓塞
性疾病的风险很高。在血管超声检查排除下肢静脉栓塞后,可对瘫痪肢体使用 间歇性空气压缩装置,对于脑出血发生深静脉栓塞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4/5/2020
4
2.急诊处理:到达急诊科,应立即进行初诊;需再次确认患者的生命体征,力争 保持生命体征平稳;急诊抢救过程中应高度强调气道管理的重要性,始终保持呼吸道 通畅;对于呼吸障碍或气道不通畅的患者,必须立即进行气道插管,插管有困难的可 紧急气管切开,推荐环甲膜穿刺、经皮气管切开或气管正位切开;根据患者意识障碍 的程度、肢体活动障碍及语言障碍情况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lasgow coma scale,GCS)。在生命体征平稳的前提下,快速行头颅CT检查(有条件的重危患者 可行床旁移动CT检查),判断是否有脑出血以及明确血肿大小,以便后续分诊。对于 脑疝患者,急救过程更应争分夺秒。
4/5/2020
3
多学科专家共识
1. 院前急救:在发病现场进行急救时,首先观察患者 的生命体征(记录脉搏、呼吸、血压)及意识状况、瞳孔 变化。应用急救设备维持患者生命体征,迅速建立静脉通 道。如患者呼吸道不通畅,应立即清理气道分泌物;如呼 吸频率异常,血氧饱和度迅速下降,可现场气管插管,球 囊辅助呼吸。如患者血压过高或过低,可用升压或降压药 将血压维持在基本正常范围内。如患者发病时发生外伤, 应注意检查有无骨折、开放性损伤及闭合性脏器出血,根 据情况给予简易处理。经紧急现场处理后,立即转送患者 至距离最近且有资质的医疗机构。转运途中应注意将患者 始终保持头侧位,减少颠簸。
缺血性脑卒中的急诊评估及处理
缺血性脑卒中的急诊评估及处理一、概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我国脑卒中的69.6%~70.8%。
急性期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
二、急诊评估1.病史采集询问症状出现的时间最为重要;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发生及进展特征,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既往史,用药史等。
2.体格检查评估气道、呼吸和循环功能后,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给予NIHSS(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
3.辅助检查(1)脑病变检查1)头CT平扫:首选,急诊平扫CT可准确识别绝大多数颅内出血,并协助鉴别非血管性病变(如脑肿瘤)。
2)头MRI(含DWI+ADC序列):D WI在症状出现数分钟内识别缺血灶,表现为高信号,对应的ADC序列表现为低信号。
(2)血管病变检查:颈动脉超声、TCD、MRA、CTA、DSA等,有助于了解卒中发病机制及病因,指导选择治疗方法。
(3)常规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心电图及心肌酶、凝血。
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1.诊断标准(1)急性起病。
(2)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口角歪斜、语言障碍、凝视等),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影像学出现责任病灶或症状体征持续24h以上。
(4)排除非血管性病因。
(5)脑CT/MRI排除脑出血。
2.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流程(1)是否为脑卒中?排除非血管性疾病。
(2)是否为缺血性脑卒中?进行头CT/MRI检查排除出血性卒中。
(3)卒中严重程度?采用神经功能评价量表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
(4)能否进行溶栓治疗?是否进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核对适应证及禁忌证。
(5)结合病史、实验室、血管检查进行病因分型:多采用TOAST 分型,包括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其他明确病因型(包括凝血功能障碍、动脉夹层、血管炎、感染性疾病等)和不明原因型5型。
四、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1.一般处理(1)监测生命体征、体温,必要时予退热、抗生素、吸氧、气道支持及辅助通气。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及影像学评估共识
侧支循环-专家共识性意见
• 拟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推荐 完成代偿相关血管的脑血管造影,评估基线侧 支循环状态,可应用ASITN/SIR侧支分级系统, 协助预测血管内治疗的风险和获益;也可在治 疗前对患者进行多时相CTA检查评估侧支循环 的代偿程度,以进行危险度分层。 • 对于侧支循环分级量表,目前尚无统一的评估 体系,各种评估量表的预测价值、信度和效度 仍需进一步验证。
侧支循环-专家共识性意见
• 尽管目前有多种无创性影像学方法可在血 管再通治疗前完成侧支循环的评价,但目 前关于是否应将侧支循环评价作为急性期 血管再通治疗前的常规影像学评价指标仍 未明确;在治疗前进行侧支循环评价是否 会延迟治疗,以及是否可以通过基线侧支 循环状态指导临床决策,仍需前瞻性临床 研究证实。
总结
大血管闭塞 核心 梗死灶小
侧枝循环好
结合我院实际
1
2
3
时间窗内患者,首 先行头颅CT除外脑 出血,病情 ASPCET评分
若存在溶栓的适应 症,无禁忌症,应 用rt-PA静脉溶栓
同时启动血管内治 疗,行DSA检查 ,评估闭塞血管及 侧枝循环情况,决 定下一步治疗
• 进行AIS血管内治疗病例选择时,除时间窗 外,通过影像评估选择适合的患者是获得 良好预后的关键。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影像评估 中国专家共识
• 这些影像学技术可以 排除出血性病变、识 别闭塞血管部位以及 通过直接或间接征象 评估梗死核心灶、缺 血半暗带及侧支循环 ,以此识别通过取栓 可能获得良好预后的 患者
Company Logo
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不能。” “它能滋润你的干渴?” “不能。”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不能。” “它能滋润你的干渴?” “不能。”
2020中国急性肠系膜缺血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中国急性肠系膜缺血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急性肠系膜缺血(AMI)是指小肠部分血液供应的突然中断,导致局部缺血、细胞损伤和肠道病变。
如果未及时治疗,该病会迅速恶化为危及生命的肠坏死。
AMI包括非闭塞性(NOMI)和闭塞性两种类型,闭塞性肠系膜缺血又可分为肠系膜动脉栓塞(EAMI)、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TAMI)及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VAMI)。
该病总体发病率较低,但在急诊就诊患者中,比例仍能达到0.09%~0.20%。
二诊断和治疗快速诊断和干预AMI对于降低病死率至关重要。
然而,AMI长期以来一直诊断困难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由于总体发病率较低,单个组织或机构难以对其进行系统的临床研究。
目前,仍缺乏足够的高质量循证数据来指导AMI的评估和治疗。
已发表的文献主要为某些医学机构的回顾性研究、相关病例的讨论分析及专家的个人建议等。
为了积极应对我国AMI的发病情况,我们采用国内外最新的人群流行病学研究数据,并结合相关临床文献,由多学科专家组成XXX共同制定了《中国急性肠系膜缺血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该共识从AMI的分类、临床表现、血清学及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关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三专家共识该专家共识的建议以文献、数据的质量和每项建议的收益、风险与负担之间的平衡为基础进行了分级。
分级依据XXX (ACCP)关于临床指南中的推荐等级的规定制定。
该共识旨在指导我国AMI的诊断、评估与临床治疗等工作。
为了更加明确研究范围,我们参考了2016年欧洲肠系膜缺血指南,对AMI的定义进行了更新。
AMI是指急性肠系膜动脉、静脉栓塞或循环压力降低,导致肠系膜内血流减少,无法满足其相应脏器的代谢需求。
不包括孤立性肠缺血,以及由于粘连性肠梗阻、疝等外压因素造成的局灶性、节段性缺血。
慢性肠系膜缺血及缺血性结肠炎是单独的病例,不属于AMI的范畴。
2流行病学1970~1982年,一项来自瑞典马尔默的大型研究通过尸检发现,AMI的年发病率约为12/1万,其中EAMI患者约占2/3(8/10万)。
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前评估专家共识PPT课件
生化检查
03
包括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了解患者的
代谢状况和内环境情况。
其他特殊检查评估
心电图检查
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了解有无心律失常、心肌缺血 等情况。
肺功能检查
评估患者的呼吸功能,了解有无肺部疾病或呼吸功能 不全等情况。
神经心理评估
通过神经心理测试等方法,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和心 理状态,为手术提供参考。
专家共识强调了多学科协作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必要性,包括神经内科、神 经外科、影像科、介入科等学科的共同参与。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介入技术的不断创新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技术将不断 创新和完善,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将有助于提高缺血性脑 血管病介入治疗的精准度和效率。
血栓形成
血管内血流缓慢或停滞, 血液成分沉积形成血栓。
栓塞
心脏或血管内的栓子脱落 ,随血流进入脑血管造成 栓塞。
临床表现与分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01
短暂性、可逆性的神经功能缺失,通常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
脑梗死
02
局部脑组织因缺血而坏死,导致永久性神经功能缺失。
脑栓塞
03
栓子阻塞脑血管引起的脑梗死。
手术操作规范和流程
术前准备
完善相关检查,评估患者病情,制定手术方案。
手术过程
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影像设备引导下,进行血管内操作, 包括导管插入、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
术后处理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进行康复治疗和随访。
04 术前评估内容与方法
2024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全文)
2024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全文)卒中是致残和致死的主要疾病之一,急性缺血性卒中约占全部卒中的80%。
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关键在千尽早开通阻塞血管,挽救缺血半暗带。
目前被证实有效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再通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静脉rt-PA溶栓。
对静脉溶栓随机对照试验的荼萃分析证实发病4.5h内静脉rt-PA溶栓有明确获益,而且溶栓时间越早,获益越大。
静脉溶栓具有严格的时间窗限制,能够通过其获益的患者不到缺血性卒中患者的3%,同时其治疗效果依然有巨大的优化空间,因此,国内外学者一直在探索对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管内治疗方法。
自2014年底开始,一系列相关研究相继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研究结果:在经过筛选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以机械取栓为主的血管内治疗可带来明确获益。
基千主要针对可回收支架治疗缺血性卒中的6项机械取栓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2015年国内外相关指南对特定人群急诊血管内治疗给予了最高级别的推荐。
2015年至今,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在多方面取得了研究进展。
近年来,中国血管内治疗的数量逐年大幅增长,新的研究也在不断拓展血管内治疗的适宜人群,基千这些最新研究证据,中国卒中学会组织国内本领域专家通过查阅文献、反复征求建议并讨论,在«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8〉〉的基础上,根据新发现和新证据进行了推荐和建议的更新,制定了«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23〉〉,旨在总结目前有关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适合我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临床可参考的标准及管理方法。
建议临床医师在参照本指南推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影像评估方案对千经筛选发病6h以内、ASPECT S评分<6分、拟接受紧急再灌注治疗的患者,或发病超过6h、拟接受紧急再灌注治疗的患者,建议完成CTP 检查以明确梗死核心区和缺血半暗带体积。
2024缺血性心肌病心血管MR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
2024缺血性心肌病心血管MR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C M)为冠状动脉狭窄、栓塞或弥漫性小动脉狭窄等因素引发心肌供血不足所致心脏损害。
2018年,我国医院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出院总人次占同期总数的12.8%[ 1]; 其中I C M855.88万人次,总住院费用1119.82亿元,意味着I C M已成为我国重要卫生经济负担。
利用心血管MR(cardiovascular MR,C MR)可获取心脏结构、功能及组织学信息,对于评估I C M发生、发展及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201年欧洲心血管影像协会与心血管磁共振协会(Society for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SCMR洪同制定了CMR参数定量技术专家共识;2020年SCMR在此基础上结合新研究进展发布了2020年CMR临床指佃:5].目前我国针对I C M的CMR扫描策略及操作要点均缺乏统一标准,所用序列及影像学报告亦欠规范。
国内多名CMR领域专家基千国内CMR 临床应用经验和研究成果、参考SCMR专家共识提出本共识,旨在为CMR 在我国的应用提供符合国清的参考。
1、检查前准备1.1适应证临床诊断I C M[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入冠状动脉慢性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 CTO)等l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后评估及随访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 MACE).,1.2禁忌证1.2.1 含轧对比剂禁忌证肾小球滤过率<30ml/ (min-1.73 m2); 轧对比剂过敏。
1.2.2 其他禁忌证体内铁磁性金属植入物(其他材质植入物遵循说明书);植入除颤器或心脏起搏器6周内;因幽闭恐怖症、携生命支持设备等而无法配合。
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前评估专家共识知识
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前评估专家共识知识发布时间:2022-03-11T06:45:29.968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31期作者:杨跃东[导读] 据调查研究显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致残致死率均占比较高,当患者患病后杨跃东五通桥区人民医院四川乐山 614000据调查研究显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致残致死率均占比较高,当患者患病后,往往给其经济、身心多方面造成严重负担,因此如何实施有效的治疗措施加快患者康复非常关键。
在临床上介入治疗手术运用价值较高,当然也是预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方法。
但由于如今针对患者治疗的难度不断提升,且治疗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也在提升,因而实施术前有效的评估工作势在必行。
此次特在结合临床工作经验后,以《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18》为参考,对于其术前评估工作进行总结,分析从临床特征、影像学、实验室检验等多个角度加以分析,希望能够为后期临床评估提供有力凭证,报告如下。
一、临床特征评估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而言,介入治疗是除了药物外最佳的治疗手段。
术前医师需明确患者的临床情况,了解到是否存在禁忌症,才能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
临床症状可以说是最为基础、最为直接的评估步骤了,具体包括:①整理患者手术相关的适应证、禁忌证,做好严格把控。
②排除可能存在的高风险因素,做好干预。
③要掌握到患者术前的心理状态变化。
④评估患者认知、运动、感觉等多个方面的功能状况,便于比较术前、后的变化情况,也利于及时排查并发症。
④检查患者重要的脏器功能,包括心、肺部、肾脏等,并检查是否存在造影剂相关的不良反应,从而确保患者能够满足手术基本条件。
⑤分析患者患病原因,并评估实施介入治疗后存在的益处。
二、影像学及血流动力学评估影像学及血流动力学评估的目的,是能够让医师对患者的脑部组织、血管路径、病变血管的血流动力情况等有充分的了解。
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若为非急性,临床上多予以传统的脑组织结构评估,以分析血管内治疗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制定治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非急诊介入治疗术前评估专家共识要点
血管内介入是脑血管病重要的治疗方法。
做好规范细致的介入术前评估,对于保证介入手术安全、减少并发症非常重要。
目前国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非急诊介入治疗的术前评估缺乏统一的认识。
为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组织国内部分脑血管病专家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并达成《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非急诊介入治疗术前评估专家共识》以期为介入治疗的术前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术前如何进行临床特征评估?
推荐意见:
1. 术前梳理神经系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及禁忌证,并予以把控。
2. 术前应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并积极干预。
3. 术前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及干预。
4. 术前评估患者认知、运动、感觉等神经功能状况,便于术中及术后比较,及时发现并发症。
5. 评估患者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及造影剂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以确定患者能否耐受手术。
6. 分析缺血性卒中病因,评估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获益。
术前如何进行影像学及血流动力学评估?
推荐意见:
1. 对于拟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非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推荐常规予以脑组织结构及脑血管路径的影像学评估,以权衡血管内治疗的风险及获益,制定手术方案。
2. 对病变血管局部的管壁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状态进行评估,可进一步明确血管内治疗的获益。
3. 评估颈动脉/椎动脉颅外段狭窄处的管壁结构时,可选择性应用超声/ CTA/高分辨MRI(HRMRI)/DSA,有条件的中心可应用OCT。
4. 评估颅内大动脉狭窄处的管壁结构时,可选择性应用CTA/HRMRI/ DSA。
5. 评估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状态时,可选择性应用超声/TCD/CTP/PWI/ DSA,有条件的中心可应用PET/SPECT/压力导丝。
术前如何进行实验室检验评估?
推荐意见:
1. 术前关注患者血、尿、粪常规,血小板计数应≥50×109/L,并评估患者有无贫血、感染及粪隐血。
2. 患者术前血糖不应<2.7 mmol / L,且不应>22.2 mmol/L。
3. 血清肌酐是反映肾功能的直接指标,拟行介入治疗患者在无血液透析的情况下,血清肌酐不应>250 μmol/L。
4. 有条件的中心可参考血小板功能检测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实现个体化治疗。
术前如何进行药物应用评估?
推荐意见:
1. 患者于术前给予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至少3 d,包括阿司匹林(1 00 mg/d)联用氯吡格雷(75 mg/d)。
特殊情况下单用阿司匹林的患者,术前加用氯吡格雷负荷量(300~600 mg),可作为术前连续服用双重抗血小板药治疗3 d 的替代疗法。
2. 对于阿司匹林不耐受患者,可以替格瑞洛或西洛他唑等抗血小板药物予以替代。
对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可调整药物剂量,或以其他类型抗血小板药物予以替代。
3. 对于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易损斑块或动脉源性栓塞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推荐尽早启动强化他汀治疗。
4. 对于拟行介入治疗且合并心房纤颤的患者,术前及术后予以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时,权衡出血风险,酌情停用抗凝药物。
5. 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可以不停用二甲双胍,术后停用二甲双胍。
但应密切监测肾功能,复查肾功能恢复至基础水平后,重新开始二甲双胍治疗。
如何进行术前讨论及风险评估?
推荐意见:
1. 落实术前讨论制度,术前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史、相关检验检查结果及目前治疗方案,认真评估介入治疗的获益及手术风险。
2.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治疗和抢救预案。
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3. 综合判断患者预后,若介入治疗风险高,整体获益有限时,应评估其他方法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