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
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
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撰写组 血管内介入技术起源于外周血管,发展于冠状动脉血管,最近20多年来被引入脑血管病的防治中。
虽然这一技术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时间较短,发展却非常迅速。
脑血管病血管介入的从业人员来自不同专业,所采用的技术路线和治疗策略千差万别。
这些特点使制定统一的指南以引导规范化的临床实践显得至关重要。
基于这一考虑,美国心脏协会(AHA),欧洲卒中组织(ESO)、美国神经病学会(AAN)、美国介入放射学会( SIR)等专业学会均推出了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指南。
10.3760/cma. j. issn. 1006-7876. 2011.12. 015刘新峰210002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张苏明430030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科经动脉或经静颈动脉断血管支架成@@ [ 1 ] Pryor JC, Setton A, Nelson PK, et al. Complications of diagnostic cerebral angiography and tips on avoidance. Neuroimaging Clin N Am, 1996, 6:751-758.@@ [2] Willinsky RA, Taylor SM, TerBrugge K, et al. Neurologic complications of cerebral angiography: prospective analysis of 2,899 procedur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Radiology, 2003, 227:522-528.@@ [3] Barr JD. Cerebral angiography in the assessment of acute cerebral ischemia: guidelines and recommendations. J Vasc Interv Radiol, 2004, 15 :S57-66.@@ [4] Hacke W, Kaste M, Bluhmki E, et al. Thrombolysis with alteplase 3 to 4.5 hours after acute ischemic stroke. N Engl J Med, 2008, 359:1317-1329.@@ [5]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 rt-PA Stroke Study Group.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N Engl J Med, 1995, 333:1581-1587.@@ [6] Hacke W, Kaste M, Fieschi C, et al.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with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for acute hemispheric stroke: the European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 Study (ECASS). JAMA, 1995, 274 : 1017-1025.@@ [7] Hacke W, Kaste M, Fieschi C, et al. Second European Australasian Acute Stroke Study Investigators. Randomised double 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of thrombolytic therapy with intravenous aheplase in acute ischaemic stroke (ECASS Ⅱ ). Lancet, 1998, 352 : 1245-1251.@@ [8] Furlan A, Higashida R, Wechsler L, et al. Intra-arterial prourokinase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The PROACT Ⅱ stud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Prolyse in acute cerebral thromboembolism. JAMA, 1999, 282:2003-2011.@@ [9] Qureshi AI, Suri MF, Nasar A, et al. Thrombolysis for ischemic stroke in the United States: data from National Hospital Discharge Survey 1999 -2001. Neurosurgery, 2005, 57: 647-654.@@[10] Nogueira RG, Liebeskind DS, Sung G, et al. Predictors of good clinical outcomes, mortality, and successful revasculariza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undergoing thrombectomy: pooled analysis of the Mechanical Embolus Removal in Cerebral Ischemia (MERCI) and Multi MERCI Trials. Stroke, 2009, 40: 3777-3783.@@[1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 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华神 经科杂志,2010,43:146-153.@@[1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 治指南撰写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 预防指南2010.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154-160.@@[ 13] Yadav JS, Wholey MH, Kuntz RE, et al. Protected carotid-artery stenting versus endarterectomy in high-risk patients. N Engl J Med, 2004, 351: 1493-1501.@@[14] Ringleb PA, Allenberg J, Bruckmann H, et al. 30 day results from the SPACE trial of stent-protected angioplasty versus carotid endarterectomy in symptomatic patients: a randomised non inferiority trial. Lancet, 2006, 368 : 1239-1247.@@[15] Mas JL, Chatellier G, Beyssen B, et al. Endarterectomy versus angioplasty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severe carotid stenosis (EVA-3S) trial: results up to 4 years from a randomised, muhicentre trial. Lancet Neurol, 2008, 7:885-892.@@[16] Brott TG, Hobson RW Ⅱ, Howard G, et al. Stenting versus endarterectomy for treatment of carotid-artery stenosis. N Engl J Med, 2010, 363 : 11-23.@@[17] Liu X, Xu G. Endovascular treatments of atherosclerotic carotid diseases in China. Int J Stroke, 2010, 5:417-420.@@[ 18 ] Henry M, Polydorou A, Henry Ⅰ, et al. 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under protection: advantages and drawbacks. Expert Rey Med Devices, 2008, 5:591-603.@@[19] Coward LJ, McCabe DJ, Ederle J, et al. Long-term outcome after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for symptomatic vertebral artery stenosis compared with medical treatment in the Carotid And Vertebral Artery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Study ( CAVATAS ) : a randomized trial. Stroke, 2007, 38 : 1526-1530.@@[20] Qureshi AI, Feldmann E, Gomez CR, et al. Consensus conference on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 rationale, methodology, and results. J Neuroimaging, 2009, 19 Suppl 1:1S- 10S.@@[21] Mori T, Fukuoka M, Kazita K, et al. Follow-up study after intracranial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erebral balloon angioplasty. AJNR Am J Neuroradiol, 1998, 19:1525-1533.@@[22] SSYLVIA Study Investigators. Stenting of symptomatic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in the vertebral or intracranial arteries (SSYLVIA) : study results. Stroke, 2004, 35:1388-1392.@@[23] Fiorella D J, Levy EI, Turk AS, et al. Target lesion revascularization after wingspan: assessment of safety and durability. Stroke, 2009, 40:106-110.@@[24] Jiang WJ, Yu W, Du B, et al.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70%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stenosis after wingspan stenting. Stroke, 2011,42 : 1971-1975.2011-08-25我国学者关于家族性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基因克隆的研究结果在Nature Genetics在线发表吴志英王柠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 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PKD)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运动诱发的、持续时间短暂的运动障碍,卡马西平治疗有显著疗效,临床上易被误诊为癫痫。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适应证和禁忌证适应证1.年龄18岁以上。
2.大血管闭塞重症患者尽早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
建议动脉溶栓:前循环闭塞发病时间在6h以内,后循环大血管闭塞发病时间在24h内;机械取栓:前循环闭塞发病时间在8h以内,后循环大血管闭塞发病时间在24h内。
3.CT排除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4.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影像学检查证实为大血管闭塞。
5.患者或法定代理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禁忌证1.若进行动脉溶栓,参考静脉溶栓禁忌证标准。
2.活动性出血或已知有出血倾向者。
4.血小板计数低于100×XXX。
5.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严重糖尿病患者。
6.近2周内进行过大型外科手术。
7.近3周内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
8.血糖22.2mmol/L。
9.药物无法控制的严重高血压。
10.预期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医治动脉溶栓及静脉-动脉序贯溶栓推荐意见:(1)动脉溶栓越早,效果越好,应尽早实施医治(I级推荐,B级证据);(2)动脉溶栓有益于经严格选择的患者,适用于发病6h内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I级推荐,B级证据);(3)发病24h内、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的重症脑卒中患者,经过严格评价可行动脉溶栓(Ⅲ级推荐,C 级证据);(4)静脉-动脉序贯溶栓医治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办法(Ⅱ级推荐,B级证据);(5)动脉溶栓请求在有条件的医院举行(I级推荐,C级证据)。
机械取栓、碎栓推荐意见:(1)对于发病6h内影像学明确为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采用血管内介入医治结合静脉溶栓(I级推荐,B级证据);(2)对于静脉溶栓医治失利的大动脉闭塞脑卒中患者,可采取血管内介入医治,包孕补救性动脉溶栓(Ⅱ级推荐,B级证据);(3)有静脉溶栓忌讳证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选择血管内介入医治或动脉溶栓(Ⅱ级推荐,C级证据);(4)在严格筛选的根蒂根基上,可零丁使用取栓器或与药物溶栓联用以实现闭塞血管再通(Ⅱ级推荐,B级证据);(5)支架样取栓器明显优于Merci取栓器(I级推荐,A 级证据)。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人诊疗指南解读PPT课件
延时符
总结与展望
VS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策略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本次指南更新旨在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AIS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更新内容概述
本次指南更新主要涉及AIS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适应症、禁忌症、治疗策略、并发症防治等方面的内容。其中,重点强调了血管内介入治疗在AIS救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多学科协作在AIS救治中的必要性。
心理支持的重要性
包括倾听患者的诉说,给予关心和理解;提供疾病治疗的相关信息,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鼓励患者参加康复锻炼和社会活动,促进身心康复。
心理支持的方法
家属参与的重要性
家属是患者的重要支持者,他们的参与有助于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减轻患者的孤独感和无助感。
与家属的沟通技巧
医生应与家属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告知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解答家属的疑问和困惑;同时,医生还应指导家属如何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和生活照顾,共同促进患者的康复。
临床研究与实践
未来将有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和实践经验为AIS血管内介入治疗提供有力支持。通过不断积累和总结临床经验,将进一步优化AIS血管内介入治疗策略,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和生活质量。
加强专业培训:各级医疗机构应加强对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介入放射科等相关专业医师的培训,提高其AIS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技能和水平。同时,应加强对护理人员和康复医师的培训,确保AIS患者得到全面、连续的救治和照护。
临床表现
结合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判断。其中,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可显示脑梗死病灶,是确诊的重要依据。
诊断依据
明确病灶部位和范围
通过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可准确显示脑梗死病灶的部位和范围,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指南
脑血管造影适应症: 1、怀疑血管本身病变或寻找脑血管病因 2、怀疑脑静脉病变 3、颅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检查 4、头面部富血性肿瘤术前检查 5、了解脑瘤的血供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及某些肿瘤的定型 6、实施血管介入或手术治疗前明确血管病变和周围解剖 关系 7、急性脑血管病需行动脉溶栓者 8、头面部及颅内血管性疾病治疗后复查
出血是溶栓治疗最常见并发症,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其他 器官两大类 无论血管再通不通均应进入监护病房或卒中单元,一般24 小时内不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四、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CEA 颈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血管成形术 CAS (一) 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的评估 1、症状与体征评估 2、影像学评估
DSA相对禁忌症: 1、碘过敏或造影剂过敏 2、金属和造影器材过敏 3、有严重出血倾向或者出血性疾病,血小板计数小于 80×1012/L 4、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血肌酐大于250umol/L 5、全身感染未控制或穿刺部位局部感染 6、并发脑疝或其他危及生命的情况
(二)脑血管造影的术前准备
1、造影术前评估 血小板计数小于80×1012/L,即使凝血正常,不建议 DSA;长期服用华法令,术前改用肝素抗凝,直至INR降 低到1.4以下,心功能2-3级的患者需注意造影剂用量及造 影时间 2、签署同意书 意外可能为0.5-0.3% (三)术前及术中药准备 1、消除恐惧,适当镇静 2、半肝素化,60-80kg应用肝素钠2000单位静注 3、建立静脉通道 4、心电图及生命体征监测
(三) CAS围手术期处理和并发症防治 术前抗血小板聚集,术中抗凝治疗 术前4天服用阿司匹林100-300毫克和氯吡格雷75毫克 术中全程全身肝素化 70u/kg 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脑栓塞、血栓形成、颅内出血、 高灌注综合征 (四)CAS适应症和并发症 适应症:1、年龄>18岁 2、症状性狭窄>50%无症状>70% 3、知情同意 相对禁忌症:1、3月内颅内出血 2、颅内动脉瘤不能提前处理 3、2周内心梗及内脏出血
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
2015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在我国,脑血管病目前已成为城乡居民得首位死亡原因、其中,颅内、外大血管狭窄导致得缺血性脑血管病所占比重最大。
近年来,随着血管内介入技术得不断发展,这一起源于外周血管得诊疗技术越来越多地被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得防治。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11年发布了首版《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对规范我国缺血性脑血管病得血管内介入诊疗起到积极得推动作用。
4年间血管内诊疗技术出现了一些新理论、新技术及新研究证据,为适应学科发展,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与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对2011版指南进行了更新与修订,以期进一步提高我国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诊疗得水平。
本指南在制定过程中,参考了国际相关指南得部分内容,回顾了最新得循证医学证据。
鉴于《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已于前期发表,因此在本版指南中,相应内容不再重复。
脑血管造影术近年来,随着血管多普勒超声、CT血管成像(CTA)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技术得进步,通过无创检查能够获得完整得颈动脉与脑血管图像,甚至部分先进得无创成像技术已经能够对2级以上得侧支循环进行半定量及定量评估。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有一定程度得创伤性与风险,其应用范围较前缩小。
但在某些情况下,需要详细了解脑血管病变得部位、程度以及侧支循环情况,从而更好地开展脑血管病得对因治疗(如对颈动脉狭窄就是否采取外科治疗或血管内治疗等)。
这时,DSA仍然就是其她检查手段所无法替代得重要方法。
DSA得适应证与禁忌证由于DSA就是一种有创得检查方法,存在一定得并发症风险,因此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与禁忌证,原则上,脑血管病患者首先应进行颈部血管B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MRA、CTA等无创检查、如果这些检查存在禁忌或有相互冲突得结果,不能明确疾病原因与性质时,可考虑DSA检查。
2021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欧阳光明(2021.03.07)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适应证和禁忌证适应证1.年龄18岁以上。
2.大血管闭塞重症患者尽早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
建议动脉溶栓:前循环闭塞发病时间在6h以内,后循环大血管闭塞发病时间在24h 内;机械取栓:前循环闭塞发病时间在8h以内,后循环大血管闭塞发病时间在24h内。
3.CT排除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4.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影像学检查证实为大血管闭塞。
5.患者或法定代理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禁忌证1.若进行动脉溶栓,参考静脉溶栓禁忌证标准。
2.活动性出血或已知有出血倾向者。
3.CT显示早期明确的前循环大面积脑梗死(超过大脑半球1/3)。
4.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
5.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严重糖尿病患者。
6.近2周内进行过大型外科手术。
7.近3周内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
8.血糖<2.7mmol/L或>22.2mmol/L。
9.药物无法控制的严重高血压。
10.预期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动脉溶栓及静脉-动脉序贯溶栓推荐意见:(1)动脉溶栓越早,效果越好,应尽早实施治疗(I级推荐,B级证据);(2)动脉溶栓有益于经严格选择的患者,适用于发病6h内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I级推荐,B级证据);(3)发病24h内、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的重症脑卒中患者,经过严格评估可行动脉溶栓(Ⅲ级推荐,C级证据);(4)静脉-动脉序贯溶栓治疗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Ⅱ级推荐,B级证据);(5)动脉溶栓要求在有条件的医院进行(I级推荐,C级证据)。
机械取栓、碎栓推荐意见:(1)对于发病6h内影像学明确为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联合静脉溶栓(I级推荐,B级证据);(2)对于静脉溶栓治疗失败的大动脉闭塞脑卒中患者,可采取血管内介入治疗,包括补救性动脉溶栓(Ⅱ级推荐,B级证据);(3)有静脉溶栓禁忌证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或动脉溶栓(Ⅱ级推荐,C级证据);(4)在严格筛选的基础上,可单独使用取栓器或与药物溶栓联用以实现闭塞血管再通(Ⅱ级推荐,B级证据);(5)支架样取栓器明显优于Merci取栓器(I 级推荐,A级证据)。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正文MERCI(Mechanical Embolus Removal in Cerebral Ischemia)试验是一项前瞻性、非随机、多中心研究[17],纳入发病8 h内颅内大血管闭塞,且不适合静脉溶栓的患者。
结果表明,Merci取栓系统能提高血管再通率。
随后开展的Multi-MERCI试验评估了新一代取栓器在提高血管再通率方面的优势[18]。
Multi-MERCI试验入组标准为发病8 h内且存在大血管闭塞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包括部分经rt-PA 静脉溶栓失败的患者。
患者预后良好率为36%,死亡率为34%。
此外,对MERCI及Multi-MERCI试验的80例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患者进行分析[19],结果显示:39%的血管再通患者90 d时预后良好,而血管再通失败的患者预后良好率仅为3%。
该研究提示,血管再通仍是90 d预后良好的一个重要预测因素。
Penumbra试验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研究,研究目的是评估Penumbra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0]。
该试验纳入发病3 h内不适合静脉溶栓或静脉溶栓失败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结果显示:闭塞血管达到部分或完全再通的比率为82%;手术操作并发症及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3%和11%;良好预后率为25%;死亡率为33%。
2012年Lancet报道了两项分别运用Solitaire和Trevo取栓装置的研究结果,前者为SWIFT研究[21],后者为TREVO 2研究[22]。
SWIFT研究目的是比较Solitaire和Merci装置血管再通的效果。
结果显示:Solitaire组在不伴症状性颅内出血的血管再通率(61%与24%,P<0.001)、90 d时良好预后率(58%与33%,p=0.001)均优于merci 组;且solitaire组90="">0.001)、90><0.0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推荐 意见
• 对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50%的患者,无条件或不适合行 CEA治疗时,可考虑CAS治疗(Ⅰ/B)
• 对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实施血管干预治疗时,应在2周后 实施CEA或CAS治疗,其他患者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可 考虑在2周内实施CEA或CAS(Ⅱ/B)
• 对于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70%患者,无条件或不适合行 CEA治疗时,可考虑CAS治疗(Ⅱ/C)
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 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的评估 • 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病变的内科治
疗 • 颈动脉成形和支架置入术的循证依据 • CAS围手术期处理和并发症防治 • CAS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的评估
症状和体征评估: • 心脏和颈动脉杂音的听诊 • 眼底镜视网膜血栓的检测
经动脉溶栓的适应证
动脉溶栓的相对禁忌证: • 既往有颅内出血,包括可疑蛛网膜下腔出血 • 近3个月内有头颅外伤史 • 近3周内有胃肠道或泌尿系统出血 • 近2周内进行过大的外科手术 • 近1周内有在不易压迫止血部位的动脉穿刺 • 近3个月内有脑梗死或心肌梗死,但不包括陈旧性腔隙性梗死而未遗留相关体征 • 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严重糖尿病患者 • 体检发现有活动性出血或外伤(骨折)的证据 • 已口服抗凝药,且INR>1.5 • 48h内接受过肝素治疗(APTT超出正常范围) • 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 • 血糖<2.7mmol/L • 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00mmHg • 妊娠 • 临床症状迅速好转 • 患者无法合作
锁骨下动脉内2mm左右,若支架仅覆盖椎动脉边缘或未能 完全覆盖病变,会增加再狭窄的发生率;若支架伸入锁骨 下动脉过多,易导致红细胞机械性破坏
颅外段椎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推荐 意见
• 症状性椎动脉颅外段狭窄≥50%的患者,若药物治疗无效, 可考虑血管内介入治疗(Ⅱ/C)
• 无症状性椎动脉颅外段高度狭窄≥70%的患者,若狭窄程 度进行性加重,可考虑血管内介入治疗( Ⅱ/C )
250μmol/L 全身感染未控制或穿刺部位局部感染 并发脑疝或其他危及生命的情况
脑血管造影前的准备
• 造影前1d对患者进行体检并了解相关情况,判断患者是否 有脑血管造影的禁忌
• 特别了解血肌酐、血小板计数、INR、心功能,评估造影 剂用量及造影时间
• 术前让患者及家属了解行脑血管造影的必要性及风险 • 脑血管造影相关的并发症(卒中和死亡)在无症状患者中
• NASCET法 • ECST法
Ⅰ)轻度狭窄:动脉内径缩小<30% Ⅱ)中度狭窄:动脉内径缩小30%~69% Ⅲ)重度狭窄:动脉内径缩小70%~99% Ⅳ)完全闭塞:闭塞前状态NASCET测量狭窄度>99%
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病变的 内科治疗
• 参考: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
• 椎动脉和锁骨下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应在能将围手术期 并发症控制在较低水平的医疗机构开展(Ⅱ)
五、颅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介入治 疗
•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临床评估 •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影像学评估 •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病变的内科治疗 • 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的循证依据 • 颅内病变血管内治疗的围手术期处理和并
些肿瘤的定型 实施血管介入或手术治疗前明确血管病变和周围
解剖关系 急性脑血管病需行动脉溶栓者 头面部及颅内血管性疾病治疗后复查
DSA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 DSA的相对禁忌证:
碘过敏或造影剂过敏 金属和造影器材过敏 有严重出血倾向或出血性疾病,血小板计数
≤80×1012/L 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血肌酐>
• 无症状性椎动脉颅外段高度狭窄(≥70%)的患者,若伴 有对侧椎动脉先天发育不良或缺如,可考虑血管内介入治 疗( Ⅱ/C )
• 症状性锁骨下动脉狭窄(≥50%)的患者,若药物治疗无 效,可考虑血管内治疗( Ⅱ/C )
• 行椎动脉和锁骨下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患者,应给于氯吡 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且术后两者联用至少维持1个 月(Ⅱ)
手术期处理
椎动脉狭窄评估
• 颈部血管超声 • TCD • MRA • CTA • DSA(准确性高,有风险)
椎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循证依据
CAVATAS试验: • 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化对照研究 • 有一个亚组比较了症状性椎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与药物治疗
的远期疗效 • n=16,随机分为2组 • 血管内治疗组:手术成功率100%,2例术中出现TIA,30d
动脉溶栓的围手术期处理和并发症 防治
• 动脉溶栓rt-PA剂量一般为静脉溶栓的1/3,大多数研究不超 过22mg;闭塞近端注射1~2mg,远端注射1~2mg,余量通 过微导管1mg/min注入闭塞段。
• 动脉溶栓也可采用尿激酶,其最高剂量一般不超过60万u
• 出血是溶栓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如果怀疑出血,立即行血 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怀疑颅内出血时,如患者病情许可 尽快行头颅CT平扫;如证实存在颅内出血,应依据颅内出血 的治疗原则进行处理;必要时请神经外科医生会诊,决定是 否进行手术治疗。某些患者可能需要止血等治疗
• 行CAS治疗的患者术前应给于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治 疗,术后两者联用至少1个月( Ⅱ/C )
• 其他二级预防的方法参见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 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
• CAS由能将围手术期残疾和致死率控制在6%以下的手术 者或机构实施( Ⅱ/B )
四、颅外段椎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
• 椎动脉狭窄评估 • 椎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循证依据 • 动脉粥样硬化性椎动脉病变介入治疗的围
CAS围手术期处理和并发症防治
• 至少在术前24h服用阿司匹林(100~300mg)和氯吡格雷 (75~300mg),但最好在术前4d开始服用
• 在能耐受的情况下,术后阿司匹林终身服用,氯吡格雷最 少服用1个月
• 术前、术后进行系统的神经系统评估 • 术中尽可能使用脑保护装置 • 围手术期的常见并发症有脑栓塞、脑血栓形成、颅内出血
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
颈动脉成形和支架置入术的循证依 据
SAPPHIRE试验表明:CAS在治疗手术危患者 中优于CEA(p=0.004)
SPACE研究:未能证明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效 果不比CEA差
EVA-3S研究:未能证明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效 果不比CEA差 ———CEA在欧美已有50多年的发展历史, 在我国临床应用时间不长,相比之下,能够熟练 开展CAS的医疗机构和医生相对较多,CAS作为 CEA有效的替代方法,对中国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发症防治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临床评 估
• 评价患者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年龄、性别、吸烟、 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C反应蛋白、血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尼莫地平,动脉推注罂素碱或硝酸甘油 • 当出现紧急情况如造影剂过敏、血管痉挛、
低血压、心动过缓等情况时,应及时处理 • 造影的全过程应进行心电图和生命体征的
监测
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 脑血管痉挛 • 缺血性卒中 • 腹股沟血肿、假性动脉瘤 • 后腹膜血肿 • 股动脉或髂动脉血管夹层形成 • 迷走神经反射 • 皮质盲
PROACT试验: • 随机、双盲 • 大脑中动脉闭塞6h内脑梗死 • 经动脉局部注射6mg重组尿激酶原(r-proUK)或
安慰剂 • 观察动脉溶栓的再通率、安全性、有效性 • 再通率58%,安慰剂组为14%(p=0.017) • 动脉溶栓组临床预后显著优于安慰剂组 • 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15%与
14%) MERCI试验(取栓,大脑中动脉闭塞的再通率为
45%)
经动脉溶栓的适应证
动脉溶栓的相对适应证: • 年龄18~80岁 • 前循环患者不超过6h,后循环不超过24h • NIHSS评分4~24分 • 脑CT已排除颅内出血,且影像学检查提示
组织无明显不可逆性改变 • 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和高灌注综合征等 • 高灌注综合征和颅内出血可在CAS术后数天或数周发生,
血压控制欠佳和双侧重度狭窄同时治疗可增加高灌注综合 征并发症的风险
CAS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CAS适应证: • 年龄>18岁 • 症状性狭窄≥50% • 无症状性狭窄≥70% • 知情同意
CAS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CAS相对禁忌证: • 3个月内有颅内出血 • 伴有颅内动脉瘤,并且不能提前或同时处理者 • 2周内曾发生心肌梗死或较大范围脑梗死 • 胃肠道疾病伴有活动性出血者 • 不能控制的高血压 • 对肝素、阿司匹林或其他抗血小板药物有禁忌者 • 对造影剂或所使用的材料或器材过敏者 • 有严重心、肝、肾、肺疾病 • 血管迂曲或变异,导管或支架等输送系统难以通过 • 血管病变广泛或狭窄范围过大 • 血管炎性狭窄,广泛的血管结构异常 • 血管损伤部位存在血栓或严重钙化 • 穿刺部位或全身有未能控制的感染 • 明显的意识障碍或神经功能受损严重
• 对不宜行静脉溶栓的患者,动脉溶栓是一个可供 选择的方法(Ⅱ/C)
• 动脉溶栓适合于6h以内经过选择的大动脉闭塞引 起的脑梗死患者(Ⅰ/B)
• 对于发病6~24h内由后循环动脉闭塞引起的严重 脑梗死患者,经过严格评估和筛选可尝试动脉溶 栓(Ⅲ/C)
• 动脉溶栓药物可选用rt-PA或尿激酶(Ⅱ/C)
脑血管造影术推荐意见
※ 实施DSA检查前,应当对患者进行适 当筛选,充分评估检查的风险和必要性, 必要时应先进行无创检查(Ⅰ)
二、脑梗死急性期动脉溶栓治疗
• 急性期脑梗死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循证依据 • 经动脉溶栓的适应证 • 动脉溶栓的围手术期处理和并发症防治
急性期脑梗死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循 证依据
内无干预血管区域的卒中或死亡 • 平均随访4.7年时间,两组均未发生椎基底动脉的卒中,但
两组各有3例患者死于心肌梗死或颈动脉系统卒中 • 结论:椎动脉狭窄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发生心肌梗死或前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