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论创造性思维》教案
(部编)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阅读 19 谈创造性思维》优质教案_2
《论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读懂课文,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
理解由一个具体实例引出论点的写法。
2.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思路,理解围绕中心讲道理,摆事实,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理清“事物的准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水平。
让学生真正理解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努力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人。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这幅图告诉我们,每一种事物都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因为观察者的角度不同,背景不同,知识阅历不同,结论也就不尽相同。
正如苏轼所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那么,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思维呢?今天我们一起看看美国的实业家罗迦.费因格怎么说?二、整体感知通读全文,完成下列问题。
1.对文章实行圈点勾画,包括需要积累的词语、文章的关键句、设问句等。
(学生活动,班内交流)2.文章的论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三、深入探讨研读,梳理思路,思考:1、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准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2、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3、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依据是什么?4、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5、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 再举几个事例。
6、用思维导图,对文章内容实行小结学生活动,可合作完成,明确内容。
活动一:“小想法大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例能够支撑这些观点,能不能举一个例子?学生活动。
(可补充)1、瓦特受到“水烧开后顶起壶盖”的启发,发明了蒸汽机。
2、牛顿受到“苹果落地”的启发,创立了“万有引力”学说。
3、莱特兄弟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架成功飞上蓝天的飞机。
4、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宋代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活动二:选择本文关键句子和事例,对课文实行缩写,组合成一篇微型美文。
提示:1 .突出原文的论点,包括主论点和分论点。
2 . 适当保留关键性论据。
初中语文《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2.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明确: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个答案,
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
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就一
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努力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初中语文《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主备教师
林
审核教师
授课周次
授课时间 1 课时
课题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9 谈创造性思维
课型
新授课
1.把握本文论点,学习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2.了解、掌握设问句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3.理解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理解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
有毅力。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不懈怠。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三、 自读课文 1.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
籍:《当头棒喝》与《在屁股上踢一脚》,并推出广受欢迎的《创
意大惊奇》卡片书。“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
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读准字音: 汲(jí) 取
根深蒂(dì)固
锲(qiè) 而不舍 渊(yuān)博
孜(zī)孜不倦 持之以恒(hénɡ)
不言而喻(yù) 轻而易举(jǔ)
《谈创造性思维》自主学习教案(含答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谈创造性思维》学案一、自学导航(一)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字词并理解运用。
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巩固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3、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做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二)学法指导1、默读课文,学习批注阅读,勾画重要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
(三)流程预告1、自主学习(14分钟)2、自主训练(12分钟)3、自主探究(14分钟)二、自主学习(一)旧知回顾(1)论文的三要素:论点——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态度。
论点有中心论点、分论点两种。
有的议论文只有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中心论点、分论点均有。
论据——对论点进行论证的材料、依据。
论据有事实论据(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与史实、统计的数字等);道理论据(自然科学的定义、定理,名言警句,俗语谚语等)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2)论据分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3)论证方法:举例论证——运用典型事例说明论点。
道理论证:——引用经典或名言、谚语、警句等证明论点。
对比论证:——用反向事例或事理对比说明论点。
用正反两方面的道理或事实通过对比来论证,突出文章的论点。
比喻论证:——借助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论点。
用比喻的方式来证明论点。
它使语言形象生动,它通俗易懂地论证了……论点。
(二)信息链接1、作者罗迦?费?因格(Roger von Oech,一般译作“罗杰?冯?奥奇”),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
著作有《当头棒喝》(A Whack On The Side Of The Head)、《创造性纸牌》(Creative Whack pack)等。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关于“推敲”的典故: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岛(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谈创造性思维》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谈创造性思维》的主旨,掌握文中的关键概念和表达方式,学习议论文的阅读和分析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思维训练、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创新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视,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点:文章中对创造性思维的阐述及其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学生对创造性思维重要性的认识和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和培养方法。
引导学生将创造性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
作者简介:罗迦·费·因格:美国著名教育家和作家,以其对教育创新和创造性思维的研究著称。
教学准备:《谈创造性思维》课文PPT课件,包含罗迦·费·因格的生平简介、《谈创造性思维》的文学特点和相关教育背景。
与创造性思维相关的案例资料、图片或视频,如著名发明家的故事、创新产品的例子等。
学生作业本、笔、思维训练卡片、小组讨论记录表、“我的创新故事”写作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与创造性思维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简要介绍创造性思维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2. 通过视觉资料,激发学生对《谈创造性思维》的兴趣和好奇心。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罗迦·费·因格的生平和《谈创造性思维》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课文:请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情感表达。
3. 生字新词:解释文中的重要词汇,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讨论罗迦·费·因格对创造性思维的阐述。
深入探讨(15分钟)1. 创造性思维:分析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和培养方法,如何促进个人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发展。
2. 创新实践:讨论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创新精神。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19谈创造性思维教学目标课前准备教学过程3.如何理解“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这句话?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充分地相信自己是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
作者以某心理学专家小组调查研究的结论为依据,说明任何人都具有创造力,关键在于自己能够认识到这一点。
【把握文章主旨】本文从“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说起,论述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点明了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最后指出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1.逻辑清晰,论证有力。
作者从具体的例子入手,引出论题——创造性思维;然后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点明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最后指出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这样层层递进,将道理说得透彻、明白。
道理论证与举例论证相结合,有理有据。
2.语言准确、严密。
例如,第3段中“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句中“大部分”“某种”这些限制性词语运用得非常准确,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请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来论证“有志者事竟成”的观点。
(150字左右)课后反思《谈创造性思维》是一篇议论文,阐述了什么是创造性思维,以及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号召人们坚信自己拥有创造力,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探求新思路,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文章的主旨非常贴合学生实际,好的教学一定会给学生带去积极的影响。
议论文的文字具有简洁、严密的特征,内容不及记叙文、小说等对学生的吸引力,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进行充分的讨论,让同学们各抒己见,表达自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很重要。
在讲解论证方法时,讲练结合,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让学生口头表达,重点练习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不难,但要让他们培养创新意识和重视好奇心、创造力却不容易。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将文本内容切实提升至影响学生思想的高度,我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提高。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阅读:19谈创造性思维》优课教案_0
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能读懂作者的主张是什么,即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2、能明白作者是怎样阐述自己的主张的,即本文的论证轨迹。
3、理解并学会运用事实论据。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作者简介: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三、感知课文思考以下问题,探究文章的论点——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呢?2、人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想要“寻求第二种答案”要依靠什么?3、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条件?4、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依据之一是什么?5、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明确】1、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2、创造性思维。
3、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没取知识,精通各种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必须留意细小的想法,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4、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5、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且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小结:本文的论点什么?——努力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是什么)四、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思考以下问题,探究本文的论证思维轨迹。
1、文章是如何推出论点的。
(提示:思考第1-3段的作用是什么?运用了什么推理方式?)2、那么接下来的5-13段又有什么作用呢?(提示:从议论文论证结构来思考,结合前面的第3-5的问题答案,你发现了什么?)【明确】小结:1-3段阐述“为什么”要努力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不过,也许有人会选择图形C。
因为非对称性图形只有C一个,所以会被认为与其他图形不同。
确实如此,这也是正确答案。
答A也是可以的。
因为A是没有角的图形,所以A也是正确答案。
那么,D 又怎样呢?这是一个由直线与曲线构成的图形,因此D也是正确答案。
换句话说,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正确。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
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
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
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
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
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我对此完全赞同。
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
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
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
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机械。
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
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19《谈创造性思维》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及分论点。
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教育学生明白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重点难点1.理清思路,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2.学习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真正认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努力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人。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讲练结合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老师出示“1+1=?”问题,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快速地说出答案。
师在学生回答色基础上,给出相关的答案:(一把锯子)+(一片森林)=一片荒漠;(一支笔)+(一张纸)=一幅画、一首诗、一首歌、一个世界……2.从这个小练习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师在学生回答色基础上,进行总结:由于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区分事物的标准不同等,得到事物的答案往往也不相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那么,我们要寻找事物的多种答案,就必须要发挥“创造性思维”。
今天就上一起跟随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脚步,去领悟创造性思维奥妙,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引出课文,板书课题)二、走近作者1.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
著作创意思考的书籍有《当头棒喝》、《在屁股上踢一脚》等。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学生集体朗读作者的名言)2.背景资料许多人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容易形成固定的的思维模式,只知死学知识而不知活用。
还有许多人以为搞发明和创造的都是天才人物,不相信自己也能有所发明和创造,结果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
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
作者想要说明,普通人只要有自信,不断学习知识,活用知识,敢于打破常规思考问题,也会成为一个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人。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案及反思
19 谈创造性思维1.把握本文论点,学习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2.了解、掌握设问句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3.理解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用事实论证的思路。
品味设问句的表达效果。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回答问题。
(出示图画和问题) 这幅图也隐含着一种生活的道理:世界是千变万化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由于角度不同,问题的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正如苏轼所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有趣的话题“谈创造性思维”。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
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生难字词(1)字音汲.取(jí) 根深蒂.固(dì) 锲.而不舍(qiè)孜.孜不倦(zī) 不言而喻.(yù) 持之以恒.(héng)(2)词义【汲取】吸取。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
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喻,明白。
【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读一读,把握观点。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文章,说一说作者论述了哪些主要的观点,是怎样论述的。
(2)教师出示阅读提示。
明确:阅读全文,勾画关键句子,分清问题和观点,在阐述“作者是怎样论述”时可以用“首先”“然后”等词语使自己思路清晰。
阅读时,特别关注关联语、总结性的词语等关键性语句,它们将帮助你快速把握观点。
2.速读课文,按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归纳层次明确: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问题:从四个图形,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精品教案
《谈创造性思维》精品教案
教材解读:
课文是美国学者罗迦·费·因格写的一篇议论文。
文章从四个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层层推进,引申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以及需要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最后得出结论。
课文观点明确:材料翔实,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明晰课文论证的思路,弄清楚运用了哪些材料,这些材料的作用是什么,还要引导他们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观点,指导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体会创造的乐趣。
教学目标:
1. 明白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
2.初步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1.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激活思维,激发想象,崇尚科学。
教法与学法:
教法:话题切入法:先从本文的议论话题及内容切入,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本文的论述结构和要点。
学法:探究、讨论法:学习时,宜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抓住作者要表达的观点,小组内探究作者的论证思路,体会摆事实论证的好处,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深入领悟作者表达的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性,从而激发自己的想象和思维,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了解作者概况,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探究新课
教学过程:。
19谈创造性思维 【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
第二部分(2—4):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 问。
第二层(3—4):“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 对比鲜明。
第三部分(5):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示例:我对“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这个观点比较认同。生活中,有许 多普通人甚至是残疾人,他们就有不同凡响的创造力。如南京盲童学校的学 生肖毅,刻苦练习写诗,终于出版了诗集《我听见花开的声音》。张海迪、 史铁生都是截瘫病人,他们长期坐在轮椅上,靠自己的艰苦奋斗和创造力, 都成为了著名作家。他们正是坚信“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而成功的。
难点
学法 诵读法;品读法;讨论探究法。
指导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环节一 新 课 导 入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 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 《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 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 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 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 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赏析精彩语段,理解作家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理解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的写法。
学习作者的忧乐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 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加强文言词汇的积累。 重点 把握文章的思路,理解作者的博大胸襟与政治抱负。
初中语文《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1段:以一个选择题为引子,引发下文的议论。
2段:说明选择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
3段:由数学问题推而广之,说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4段:过渡段,承上启下。上句总领前文;下句发问,引出对创造型思维必备条件的论述。
5段:论述创造性思维要有渊博的知识,因为知识的组合能形成新的创意。
第19课 谈创造性思维
主备人:授课人:
班级
课型
自读课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时美国人罗迦费因格的作品。他是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教材收录的这篇课文因为它是围绕中心论题,运用论据,逐层展开论述的结构。这种结构,使学生对于议论文的类型了解得更加全面。另一方面,也鼓励学生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从选择图形的问题入手,逻辑清楚,语言简洁,学生读来并不困难,所以建议启发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弄清楚文章的结构,并且提炼出文本的论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写,并明确修改不合适的答案。
学生在书本上划分课文层次,教师在教室里来回巡视观察学生写的情况,不对的及时给予指导。
学生在这一节课重点是要掌握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并且能够找准中心论点。
学生自由地发言,徜徉在人类创造性思维带来的文明中,去感受创造性思维带来的精神震颤。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13段: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二)梳理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3):提出问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第二部分(4-12):分析问题:论述探求新事物有赖于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必备的条件及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的根据。
一层:(04-8)论述创造性思维必备的条件。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3篇
19谈创造性思维罗迦·费·因格◇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在快速高效的默读中,筛选信息,初步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提高对论据的认识。
3.理解体验设问句的作用,体会本文语言严谨平和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判断作者论证的中心内容,形成清晰的逻辑关系,感受议论文的逻辑性和针对性。
2.读写结合,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践阐述对文章观点的认识理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创造性思维在生活中的意义,增强拥有创造力的自信心,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难点◇1.重点: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把握作者关于创造性思维的观点;引导学生把握材料和观点之间的联系,准确运用论据证明观点。
2.难点: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把握论点;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生活中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多媒体出示〕,回答问题。
图中有两根柱子还是三根柱子?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明确:第一幅图既可以看到三根圆形柱子,又可以看到两根方形柱子;第二幅图既可以看到一张女人的脸,又可以看到两匹马。
教师总结:从不同角度来看,我们得到的答案是不同的,其实我们只要稍微调整一下思维模式,就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结果,由此可见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谈创造性思维》一文,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积累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汲.取(jí) 压榨.(zhà) 根深蒂.固(dì)孜.孜不倦(zī) 锲.而不舍(qiè)(2)结合文中的语境理解词意。
《谈创造性思维》
19 《谈创造性思维》教学案主备人:魏晓云二次备课人:◆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3.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做一个有创造性的人。
◆学习重点:目标2、目标3◆建议课时:1课时一、课前预习,整体感知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本文一共论述了几个问题?3.文章开头好在哪里?4.给加点字注音。
罗迦(jiā)模(mó)式汲(jí)取恭(gōng)喜依赖(lài) 渊博(bó) 对称(chân ) 压榨(zhà) 推敲(qiāo) 波澜(lán)壮阔根深蒂(dì)固孜(zī)孜不倦锲(qiâ)而不舍5.理解并识记成语的意思①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②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孜孜,勤勉。
③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喻,明白。
④锲而不舍:出自《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指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后比喻做事有恒心,有毅力。
二、课堂学习(一)理清结构1.速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文章中首先告诉了我们什么问题(中心论点)明确:2.本文论述了哪几个问题?(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1-3)(2)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4-8)(3)是否人人都有创造力( 9-12)(4)怎样成为有创造性的人(13)(二)品读技巧3. 阅读课文开头部分,思考:(1)本文怎样开头?明确:(2)这种开头方法有什么好处?明确:4.阅读4-8自然段,思考:(1)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要的要素?明确:(2)作者是如何来论证他的观点的?明确:(3)为什么说“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明确:5.阅读结尾部分,思考:区别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依据是什么?明确:6.再读课文,思考怎样才能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呢?明确:(三)课堂小结7. 本文由一个选择题入手,阐述什么是创造性思维,以及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号召人们坚信自己的创造力,努力保持好奇心,不断探求,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19谈创造性思维 教案(含反思)
19 谈创造性思维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初步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1.在快速高效的默读中,筛选信息,初步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体会本文语言严谨平和的特点。
3.理解体验设问句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事物的正确答案真的不止一个,建立“我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自信,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朝着创造型、创新型人才的方向健康成长。
重点学习本文用举例来论证中心论点的方法;学习本文作者看问题的角度,敢于向固有的观念挑战的勇气。
难点论证方法;层递的结构;思考问题的方法和看问题的角度。
诵读法;对比法;举证法。
罗迦·费·因格的相片。
2课时创新是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动力,创新是中国乒乓球队长盛不衰的原因,创新是一个国家屹立世界的前提。
独辟蹊径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业绩,那么怎么才能走一条独创的道路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谈创造性思维》。
罗迦·费·因格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
“创意思考顾问公司”位于加利福尼亚,专门提供激发创意与革新的方法。
他为全球各大企业提供演讲与专业课程,这些公司包括可口可乐、奇异公司、迪斯尼、英特尔、MTV、微软公司、美国太空总署、苹果电脑、花旗集团与美国奥运协会。
他之前写作过两本创意思考的书籍:《当头棒喝》与《在屁股上踢一脚》,并推出广受欢迎的《创意大惊奇》卡片书。
1.阅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
学生先在课上各自诵读全文,同时标记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义,认真阅读书中注释并使用工具书。
老师检查自读情况。
2.研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观点的论述,分析概括文章层次。
让若干个学生依次诵读全文,同时复习生疏的字音和词义;然后让学生先在组内表达各自的理解情况,再统一意见,回答问题;最后经过老师指导和修正后,投影显示: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举例论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2
19《谈创造性思维》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逐层开展论述,最后得出结论的论证思路;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感受作者的求异思维,体会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激活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逐层开展论述,最后得出结论的论证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激活创新思维。
教学准备:学案、课前搜集资料、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PPT投影)一幅图片,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酒杯少女……看来,思维方式不同,思考角度不同,得出的答案也不同,苏轼有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当你跳出习惯的思维模式,你便会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得到不一样的收获。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罗迦·费·因格的《谈创造性思维》,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2.了解作者罗迦·费·因格,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代表作《踢醒沉睡之心》《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二、检查预习,积累知识1.读准下列加点词语的读音并注意标红字的字形。
压.榨(yā)推敲.(qiāo)汲.取(jí)根深蒂.固(dì)孜孜..不倦(zī)锲.而不舍(qiè)轻而易举不言而喻行之有效持之以恒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
深蒂固...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2)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地把它发展下去。
(3)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公开课) 2022年部编版语文九上
19* 谈创造性思维生活是一个多棱镜,总是以它变幻莫测的每一面,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不必介意别人的观点不同,不必担忧自己的思维偏差。
坚信你自己的眼睛,用敏锐的视角去注视这个世界,执着于你的感悟,用善于感悟的心灵去体味这多彩的人生,你一定能获得丰富的答案。
1.学习课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
2.认真赏析本文语言,体会设问的作用。
3.理解富有创造力的人与缺乏创造力的人之间的区别,并领会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说明什么?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由此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并解释词义。
汲(jí)取:吸取。
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根深蒂(dì)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孜孜(zī)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锲(qiè)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锲,雕刻。
不言而喻(yù):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喻,明白。
一事无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用费力。
2.了解有关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1)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进行分析、论证,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和见解的文章。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点: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和主张。
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
论证: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2)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道理论证:使用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以及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等来证明观点。
比照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来比照,在比照中证明观点。
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观点。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部编版)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罗迦·费·因格,积累与本课相关的语文知识。
2.把握本文论点,学习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3.理解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1.把握本文论点,学习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2.理解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三、教学设想
从理解观点入手,理清论证思路;结合时代特点,指导学生理解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意义。
上面三例均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后两例还有承接、过渡的作用。
小结: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格叫设问,运用该修辞格的句子叫设问句。
合理使用设问句往往能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加强表达作用。
五、举例说明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
1.作者在阐述自己观点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课文简析。
总结固趣
这篇文章是议论文的典范代表。它的观点: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并运用好知识。
布置作业:
精读课文,要求读出对课文的不同理解。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深入理解课文,特别是理解作者的观点与论证;
2.引导学生思考学习本文后的收获。
根深蒂(dì)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
孜孜(zī)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持之以恒:是长久坚持下去。
不言而喻(yù):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用费力。
二、整体感知
1.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3段):提出问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课⽂是美国学者罗迦.费.因格写的⼀篇议论⽂。
⽂章从四个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个”的观点,然后层层推进,引出“不满⾜于⼀个答案,不放弃探求”,以及需要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然后得出结论。
课⽂观点明确,材料翔实,具有很强的说服⼒。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课⽂ 对于上⾯这个问题,你是怎么回答的呢?要是你选择的是B,那就恭喜你答对了。
因为图形B是⼀个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
不过,也许有⼈会选择图形C。
因为⾮对称性图形只有C⼀个,所以会被认为与其他图形不同。
确实如此,这也是正确答案。
答A也是可以的。
因为A是没有⾓的图形,所以A也是正确答案。
那么,D⼜怎样呢?这是⼀个由直线与曲线构成的图形,因此D也是正确答案。
换句话说,由于看图形的⾓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正确。
'正确答案只有⼀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个是对的。
⿇烦的是,⽣活中⼤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
⽣活中解决问题的⽅法并⾮只有⼀个,⽽是多种多样。
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之有效的⽅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
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步不前。
因此,不满⾜于⼀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点⾮常重要。
然⽽,寻求第⼆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
那么,创造性的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有⼈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学识渊博。
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事⽆成。
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之后,六年之后。
但当事⼈坚信它⼀定会出现。
' 我对此完全赞同。
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
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
发挥创造⼒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论创造性思维》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积累词汇并致用;了解议论文的相关知识。
把握作者观点,理清文章思路。
区分观点和材料,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辨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懂得“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培养创造能力。
体会事实论证的好处;了解掌握设问句的表达效果并学会运用。
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究与讨论相结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并立志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教学重点: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学习运用事实论证的写法,紧扣中心逐层论述的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并立志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教学方式:讨论法启发式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
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
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二、朗读课文,检查预习
注意下列红字的读音和写法。
根深蒂固 dì孜孜不倦 zī汲取 jí
锲而不舍 qiè驾驭 yú渊博 yuān
将下列词语抄写一遍:探求、压榨、行之有效
掌握课文下注释中重点词语:孜孜不倦、汲取、不言而喻
补充注释: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创意——(提出)有创造性的想法、构思等。
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锲,雕刻。
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三、整体感知:
1、本文论述了哪几个问题?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1-3)
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4-8)
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的依据( 9-12)
怎样成为有创造力的人(13)
——层层递进
2、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
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或:怎样才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四、阅读开头部分
1、本文怎样开头?这种开头方法有什么好处?
画出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问题。
用问题引出论点,结合问题讲道理。
好处:新颖别致,使抽象的议论显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这篇课文却提出相反观点,要求我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
(第3段)这一点为什么“非常重要”?(研讨与练习第二题第一问)
如果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反面)。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正面)。
(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使说理全面而透彻,增强了说服力)
3、第3段用了两个“因此”(因为如此)各指什么?
第一个的“此”是指: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
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往往不灵了。
第二个的“此”是指: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五、阅读4-8自然段
1、第4段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起什么作用?
——设问。
(1)引人注意,引出下文。
(2) 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作用。
2、第5段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述?
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3、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要的要素?(第6段)
A、有渊博的知识;(汲取知识)(第5段)
B、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活用知识)
C、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地进行各种尝试。
(持之以恒)
4、“我对此完全赞同”的“此”指什么?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5、“我”为什么“对此完全赞同”?作者的解释是什么?
因为“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
6、作者是如何来论证他的观点的?
举例论证:
谷登堡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
(第7段)罗兰·布歇内尔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第8段)
这两个事例是为了证明什么道理?
“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7、请补充一些例子来证明创造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
⏹爱迪生用白金、黄金等各种金属丝做实验,前后试过的材料不下1600种,
终于发明了电灯。
⏹居里夫人从100多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不到1克的镭!
⏹丁肇中在两年多的夜以继日的实验中发现了J粒子。
第二课时
一、阅读第三部分(9—12)
1、第二、三部分之间有一个过渡段,这个过渡段是哪一段?其作用是什么?
“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第9段)
设问:引人注意,引出下文。
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作用。
2、区分拥有创造力和不拥有创造力的人的主要根据是什么?(第12段)
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有创造力,并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3、“之一”可否去掉?为什么?
不可。
因为还有其他“主要根据”。
4、“只有见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才具备创造性思维”的看法,为什么不对?(第11段)
(1)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
(2)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总之任何人都具有创造力,并非名人伟人才具有。
(研讨与练习第一题第2小题)
5、非凡的灵感是怎样产生的?
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往往”一词可以删除吗?为什么?
•不可。
“往往”表示常常如此,但又不都如此。
二、阅读结尾部分(第13段)
1、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
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2、怎样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为什么到篇末才给出全部答案?
(1)须层层深入地逐层论述,最后才能得出答案;
(2)这合乎“分-总”思维规律,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
三、总结:
1、理清结构层次:
(一)提出问题:数学问题→生活问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1-3)(二)分析问题:通过举例子和讲道理论证论点(4-12)
a. 汲取知识
阐释创造思维必需要素(4-8) b. 活用知识
c. 持之以恒
阐释区分有无创造力的依据(9-12)
有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三)解决问题: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关键要具备三个要素(第13段):
保持好奇心,探求新思路,发展小灵感。
——逐层论述,由分到总。
四、探讨延伸
1、观察图形,你能看出的有什么?(多媒体展示)
2、多角度语言思维训练:关于小鸡过马路的话题
(1)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小鸡过马路事件揭露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饲养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语文
(2)Do you know?小鸡过马路肯定是现在进行时,而不是将来时.——英语(3)有两只小鸡过马路,两鸡同时相对而行,分别以每秒10厘米和15厘米的速度过长50米的马路,请问两鸡何时相遇?——数学
(4)一个质量为0.3千克的小鸡在马路上跑过,请说说它的受力状况是怎样的?——科学
(5)这节课的训练重点是:组织小鸡掌握50米快速穿越马路跑技术。
——体育
3、一个圆,你会把它想象成什么?从不同的角度可得到不同的答案。
天文学家:这是新发现的天体的运行轨道;
数学家:这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艺术家:这正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图形
饥饿的人:充其量是一只喷香的大饼。
4、以"生活"为本体,仿照"生活是一杯酒,饱含着人生的酸甜苦辣……"的句式造几个比喻句。
(1)生活是一份试卷,写满了人生的功过是非。
(2)生活是一把伞,承受着人生的风风雨雨。
(3)生活是一支笔,描摹着人生的悲欢离合。
(4)生活是一团线,编织着人生的纵横交错。
(5)生活是一条路,布满了人生的荆棘坎坷。
(6)生活是一朵浪花,撞击着人类梦想的礁石。
(7)生活是一场戏,上演着人生的喜怒哀惧。
(8)生活是一张照片,记录着真实的市井百态。
(9)生活是一个调色板,调试出人生的多姿多彩。
五、作业:
从下列成语中提炼出言之成理的新观点。
1、铁杵磨成针(费时费力,效率低下。
)
2、名师出高徒(高徒造就名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