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误导的力量——技艺:一种需要和一种危险——上司的误导——管理者的目标应该是什么——靠压力进行管理——管理者的目标应该如何确立,由谁确立——通过测评进行自我控制——正确使用报告和程序——管理哲学
任何企业都必须建立起真正的团队,并且把每个人的努力融合为共同的力量。企业的每一分子都有不同的贡献,但是所有的贡献都必须为了共同的目标。他们的努力必须凝聚到共同的方向,他们的贡献也必须紧密结合为整体,其中没有裂痕,没有摩擦,也没有不必要的重复努力。
因此,企业绩效要求的是每一项工作必须以达到企业整体目标为目标,尤其是每一位管理者都必须把工作重心放在追求企业整体的成功上。期望管理者达到的绩效目标必须源自于企业的绩效目标,同时也通过管理者对于企业的成功所做的贡献,来衡量他们的工作成果。管理者必须了解根据企业目标,他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绩效,而他的上司也必须知道应该要求和期望他有什么贡献,并据此评判他的绩效。如果没有达到这些要求,管理者就走偏了方向,他们的努力付诸东流,组织中看不到团队合作,只有磨擦、挫败和冲突。
目标管理必须投注大量心力,并需要特殊工具。因为在企业中,管理者并不会自动自发地追求共同的目标。相反,企业在本质上包含了三种误导管理者的重要因素:管理者的专业工作;管理的层级结构;以及因愿景和工作上的差异,导致各级管理者之间产生隔阂。
在企业管理会议上,大家很喜欢谈的故事是:有人问三个石匠他们在做什么,第一个石匠回答:“我在养家糊口。”第二个石匠边敲边回答:“我在做全国最好的石匠活。”第三个石匠仰望天空,目光炯炯有神,说道:“我在建造一座大教堂。”
当然,第三个石匠才是真正的“管理者”。第一个石匠知道他想从工作中得到什么,而且也设法达到目标。他或许能“以一天的劳力换取合理的报酬”。但他不是个管理者,也永远不会成为管理者。
麻烦的是第二个石匠。工作技艺很重要,没有技艺,任何工作都不可能获得生机。事实上,如果组织不要求成员展现他们最大的本领,员工必定士气低落,但太强调个人技艺,总是隐藏了一个危险。真正的工匠或真正的专业人士,常常自以为有成就,其实他们只不过在磨亮石头或帮忙打杂罢了。企业应该鼓励员工精益求精,但是专精的技艺必须和企业整体需求相关。
大多数的企业管理者都和第二位石匠一样,只关心自己的专业。没错,企业应该把职能性管理者的数目维持在最低限度,尽量增加“一般管理者”的数目。一般管理者负责管理整合性的业务,并且直接为绩效和成果负责。但即使将这个原理发挥到极致,大多数管理者负责的仍然是职能性职务,年轻的管理者尤其如此。
管理者在从事职能性和专业性工作时,通常会逐渐建立起管理的习惯、愿景和价值观。对专业人员而言,达到高技术水准是很重要的事情,他们追求的目标是“成为全国最优秀的石匠”。不为自己的工作设定高标准,是不诚实的行为,不但自己会日渐堕落,也会腐化下属。只有强调专业水准和追求专业水准,才能激发每个管理领域的创新的和进步。努力达到“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准,经营“走在时代尖端的工厂”,从事“真正科学化的市场研究”,“实施最现代化的会计制度”或“最完美的工程”都值得鼓励。
但是这种努力提高专业水准的做法也会带来危险,可能导致员工的愿景和努力偏离了企业整体目标,而把职能性工作本身当成目的。我们看到,太多的部门主管只在意自己是否达到专业水准,而不再根据部门对于企业的贡献来评估自己的绩效。他根据部属的专业技术水准来评估他们的表现,决定奖励和升迁,抗拒上级为了达到经营绩效而提出的要求,视之为对于“良好的工程品质”、“顺畅的生产”和“畅销的产品”的一大干扰。除非能加以制衡,否则部门主管追求专业水准的合理要求,将成为令企业分崩离析的离心力,致使整个组织变得十分松散,每个部门各自为政,只关心自己的专业领域,互相猜忌提防,致力于扩张各自的势力范围,而不是建立公司的事业。
目前正在发生的技术变迁更加深了这种危险性。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进入企业工作的比例将大幅增加,他们需要达到的技术水准也会大幅提升,因此将技术或部门职能本身当成工作目标的倾向也会愈演愈烈。但同时,新科技要求专业人才之间更密切地合作,并且,它将要求那些甚至在最低管理层次的职能性的管理者将企业看做一个整体,懂得企业对他们的要求是什么。新技术既需追求卓越技艺,也需要各个层次的管理者坚持不懈地将共同的目标作为他们努力的方向。
上司的误导
管理的层级结构更令问题恶化。在下属眼中,“上司”的言行举止,甚至漫不经心的谈话或个人怪癖,都经过精心规划和考虑,具有特殊意义。
“在这地方你听到的都是人们在谈论人际关系。但是,当老板训斥你时,总是因为生产费用数额太高之故。而当提拔一个人时,钟摆总是倾向于那些会计报表做得最好的人。”这是一种最普遍的调子,尽管在各个管理层面,说法稍有不同。它会导致经营情况不理想——即使在削减生产费用数额时亦是如此,它也表明对公司和公司的管理者失去信心,缺乏尊重。
对许多管理者而言,误导部属绝非他们的初衷。他们都真心相信,人际关系是管理者最重要的任务。他讨论成本数字,是因为他觉得必须让下属认为他很“务实”,或是以为和下属说同样的“行话”,会让下属觉得他很清楚问题所在。他再三强调会计表格的重要性,只不过是因为会计部门一直拿这个东西来烦他,就好像他一直拿这些表格来烦他的下属一样,或纯粹只因为会计主管已经把他烦得快受不了了。对下属而言,这些理由都隐而未宣;他们眼中所见,耳中所闻,都是关于成本数字的问题,以及一再强调填表格的重要性。
要解决这个问题,在管理结构上,必须兼顾管理者及其上司对管理工作的要求,而不是只重视上司的
看法。目前许多企管理论只是一味强调行为和态度,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因为提高了不同层级的管理者对于关系的自觉,加重了问题的严重性。的确,今天在企业界屡见不鲜的情况是,管理者谋略改变行为,以避免误导部属,却反而把原本还不错的关系变成充满误解、令人尴尬的梦魇。管理者变得过于小心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致再也无法恢复过去和下属之间轻松自在的相处方式。结果下属反而抱怨:“救救我们吧,老头子读了一本书;以前我们还知道他对我们的要求是什么,现在我们只好去猜了。”
各个管理层次的差异
造成这种偏差的原因可能是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关心的问题各异,职能也不同。下面的故事充分说明了这种状况,我称之为“盥洗室破门之斧”:
美国西北部一家铁路公司刚上任的会计主管注意到,每年公司都花一笔超额的费用来为火车站盥洗室更换新的门。他发现如果按照规定,小车站应该锁上盥洗室的门,有人要用盥洗室时,再去向售票员拿钥匙。但是为了省钱,他们只发给每位售票员一把钥匙——一位早就卸任的总裁在位时颁布了这个节约措施,还沾沾自喜于一下子为公司省了200美元。因此,每次有旅客上完盥洗室,忘记归还钥匙时——而这种情形总是一再发生,售票员就没有钥匙可以开门。但是,花两毛钱来配一把新钥匙被视为“资本支出”,必须得到总公司旅客服务部的领导批准,而且文件往来耗掉6个月的时间。另一方面,售票员却可以自行动用“紧急维修”费,并且直接从现金账户支付这笔费用。还有什么事情比盥洗室的门破了还要紧急呢?于是每个小车站都准备了一把斧头,可以随时破门而入!
这个故事听起来荒谬绝顶,但是每一家企业都有自己的“盥洗室破门之斧”——奖励错误行为、惩罚或抑制正确行为的偏差政策、程序和方法。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其结果都比每年花2万美元来更换盥洗室的破门要严重许多。
我们同样不能靠改变态度和行为来解决问题,因为问题的根源在于企业的结构。同样,“良好的沟通”也无法解决问题,因为要有良好的沟通,前提是先建立良好的共识和共同的语言,而这正是一般企业所缺乏的。
难怪管理界的人老是喜欢谈论盲人摸象的故事,因为每个层次的主管都从不同的角度,看到同样一头“大象”——企业。正如同盲人摸到象腿,却以为是树干一样,生产线领班也只看到眼前的生产问题。而高民支主管则好像盲人摸到象鼻,却断定那是一条挡路的蛇一样,他们一心视企业为整体,眼中只看到股东、财务问题,全是一堆极端抽象的关系和数据。运营主管则好比摸到了象肚,却以为摸到了山坡,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