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民族主义传播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视角下的大学生民族主义
浅析网络舆情视角下的大学生民族主义摘要:当代大学生利用网络舆情表达民族主义既是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利契机,同时也应注意大学生在网络上对民族主义的非理性表达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严峻挑战。
对大学生民族主义网络表达的关注和研究已显得刻不容缓。
关键词:网络舆情大学生民族主义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电脑的普及,利用互联网表达民族主义情绪成为了一种时尚。
大学生们利用网络对民族主义进行理性的表达切合了新时代的发展,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同时,网络中对民族主义的非理性表达却正在伤害着爱国主义热情。
一、我国大学生民族主义的形成通常所说的民族主义,是指殖民地知识分子为追求和维护民族和国家独立,站在殖民地民族的立场上来批判西方的文化殖民,强调本土文化的优秀传统和积极价值。
【1】中国大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
从五。
四运动到一二。
九运动,广大充满爱国主义热情的学生积极投身于中国的革命事业,为我国革命事业的成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后来的和平建设时期,他们又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流砥柱。
当祖国遭遇困难的时候,他们总是敢为人先,尽力为国家排忧解难;当国内外势力破坏祖国的独立和民族尊严时,他们又率先以实际行动来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
从1999年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到2001年美国战机侵犯中国领空权,撞毁中国战机;从北京奥运火炬在境外传递期间多次被干扰到2012年我国与南海周边国家发生的南海争端,他们都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爱国热情。
除了传统的游行示威和抗议外,当代大学生愿意通过网络论坛、校园bbs、博客等来传播和制造民族主义情绪和言论。
有很多学者也将这一行为称之为网络民族主义。
二、大学生民族主义在网络上的舆情表达方式及特征当代的大学生正在经历着中国的社会转型期,我国的民族主义在网络上的表达也同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充满了矛盾。
他们既有对中华民族的深厚感情,同时也有对西方世界的追逐崇拜。
在心理层面上就特别表现为“全球意识”和“民族观念”的相互冲击交织混杂。
网络民族主义运动中的米姆式传播与共意动员
网络民族主义运动中的米姆式传播与共意动员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究网络民族主义运动中的米姆式传播与共意动员现象。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崛起,网络民族主义运动逐渐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这种现象不仅体现了民众对于国家认同、民族尊严的追求,也揭示了米姆式传播在构建和强化集体认同、激发集体行动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通过分析网络民族主义运动中的信息传播机制、米姆式传播的特点、以及共意动员的策略,来揭示网络民族主义运动如何借助米姆式传播形成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并对这一现象的社会影响进行反思。
本文将概述网络民族主义运动的基本特征和背景,分析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兴起原因和主要表现形式。
将探讨米姆式传播在网络民族主义运动中的作用,包括其传播机制、特点以及对集体认同构建的影响。
接着,本文将深入分析共意动员的策略和方法,探究网络民族主义运动如何通过各种手段激发民众的情感共鸣,形成强大的社会动员效应。
本文将对网络民族主义运动中的米姆式传播与共意动员现象进行反思,探讨其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思考。
通过对这一现象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网络民族主义运动中的米姆式传播与共意动员现象的视角,以期引发更多关于网络民族主义运动和社会动员的研究和讨论。
二、网络民族主义运动概述网络民族主义运动,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运动形式,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兴起并引起广泛关注。
它借助互联网平台的传播优势,将民族主义情感与网络空间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动员和表达方式。
网络民族主义运动通常涉及对国家利益、民族尊严、文化传统的维护和捍卫,以及对外部威胁和挑战的强烈反应。
在网络民族主义运动中,米姆式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米姆(meme)作为一种文化基因,通过模仿、复制和变异的方式在网络空间中迅速传播,成为网络民族主义运动的重要载体。
米姆式传播具有强大的共意动员能力,能够迅速聚集和激发网民的民族主义情感,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
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
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随着我国的崛起和地位的不断提高,有些涉外事件引发了广大网络民族主义的情绪。
所谓网络民族主义,是指在互联网时代中,一些国民的国家意识和民族主义情感通过网络沟通得到了更广泛、更迅速的传播。
本文将从几个典型的涉外事件中,分析网络民族主义情绪的呈现。
第一,钓鱼岛建机场事件。
2012年9月11日,日本政府购买钓鱼岛(中国称其为钓鱼岛,日本称其为尖阁诸岛)的一些无主岛屿,这一行为引发了中国人的公愤和反日情绪。
在互联网时代中,表达情感最直接的方式莫过于网络。
网络上开始出现了大量对日本的抵制、抵制日货等情绪。
一些国民组织还举行了示威活动。
这体现了网络民族主义的特点:在涉外事件中,互联网为民众提供了表达情感的渠道。
第二,南海争端事件。
南海是中国的重要领海,但是在近年来,越南、菲律宾等周边国家也相继宣称对南海拥有主权,并在南沙、中沙、西沙群岛一带开展了石油勘探活动。
这些国家的行为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反感。
在网络上,涌现出了大量的爱国文章和民间呼吁,号召大家抵制越南、菲律宾等国的产品,爱国主义情绪愈加强烈。
这些事件的发生,反映出我国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在增加,网络民族主义也随之而来。
第三,马航事件。
2014年3月8日,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在起飞后瞬间失联。
在等待消息的过程中,中国人非常关注这一事件。
然后,马航公司很快归咎于MH370在中国揽获,这引起了中国网民的不满和抵制。
网络上的“马航不友好行为”成为了一片口号。
这些言论也体现出了中国自信的增长和国家意识觉醒的特点,它的主导力量被称为网络民族主义。
总之,涉外事件中的网络民族主义充分体现了中国公众对外的情绪和态度。
网络的兴起使得民众有了更广泛、更有力的发声渠道,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民族主义是必然存在的。
但是,应该注意理性,避免一些意气用事行为的发生,以免影响国家形象。
网络民粹主义传播的政治能力的构造
网络民粹主义传播的政治能力的构造引言2006年前后学术界第一次提到“新媒体事件”时,当时的研究者大多是试图将其纳入“网络社会”的理论框架来讨论,分析的重点放在信息中下阶层在城市政策话语体系中发挥的作用上,其目的不是针对“媒体事件”。
[1]事实上,新媒体只不过是一个意见出口而已,重要的是事件本身。
然而,近几年所发生的事件其背景往往十分复杂。
中国近几年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管理未能及时跟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社会分化,特别是随着贫富差距的拉大,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民众开始产生不满情绪,对政府不满,对国家不满的言论在网络上呈几何倍数的增加。
网络空间与手机微博的兴起以及各种互动信息软件的开发,给社会大众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自己想法和发泄心中不平的机会,新媒体越来越成为公众舆论呈现的平台。
一些网络媒体为了赢得更高的点击率,往往关注对社会阴暗面内容的报道,这些内容容易引发网民发泄心中的不满,自由表达的言论空间常常容易走极端,让人不免担心舆论的失控。
在这种背景下,网络空间的民粹主义情绪日复一日地酝酿,积蓄了大量的能量。
于是,网络民粹主义的政治实践便浮出水面。
如何在法律的框架内来有效化解社会危机,引导舆论,充分认识网络民粹主义的潜能,并对其蔓延加以有效控制,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网络民粹主义传播的本质特征自19世纪俄国民粹主义开政治实践先河以来,一个多世纪里在世界各地的政治、历史舞台上,民粹主义就像“幽灵”一样阴魂不散。
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民粹主义生存的空间又被拓展到虚拟世界。
新世纪以来,新媒体技术培植了个体表达的欲望,也创造了个体表达的自由度,更强化了关注个体、尊重平等的文化。
如果不经意间看网络舆论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往往不会留意到民粹主义的存在。
只有在重大事件发生的情况下,民粹主义才会跳到前台。
民粹主义的基本思想是:“这个世界是由具有智慧的人民以共同的方式、通常参照过去的事物(即使是理想化的)所创造的。
因此民粹主义之中有一个暗示性的中心地区的构想,人民位居于中心地区,民粹主义者赋予了人民以创造性和依靠性的作用。
信息接触、威权人格、意识形态与网络民族主义中国网民政治态度形成机制分析
信息接触、威权人格、意识形态与网络民族主义中国网民政治态度形成机制分析一、本文概述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互联网成为了信息传播和交流的主要渠道,而网络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现象,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中国作为一个网络使用大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网民政治态度的影响更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信息接触、威权人格、意识形态与网络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共同作用于中国网民政治态度的形成机制。
文章首先将对网络民族主义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分析其在中国的特殊表现形式。
接着,将探讨信息接触对中国网民政治态度的影响,包括信息来源、信息传播方式以及信息内容等方面的分析。
文章还将研究威权人格对中国网民政治态度的塑造作用,以及意识形态在网络民族主义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采用文献研究、实证调查等多种方法,结合定量和定性分析,以期全面、深入地揭示中国网民政治态度形成机制的内在逻辑。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理解网络民族主义的发展及其对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二、文献综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深入发展,网络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现象和政治力量,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近年来,中国网民的政治态度形成机制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从信息接触、威权人格、意识形态三个维度,对网络民族主义影响下的中国网民政治态度形成机制进行深入分析。
关于信息接触的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信息是塑造个体政治态度的重要因素。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网民通过网络接触到的信息类型和数量也大幅增加。
这些信息不仅包括传统的新闻、舆论,还包括各种社交媒体上的言论、观点等。
这些信息的接触会影响网民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行为。
威权人格作为一种心理特质,也被认为是影响网民政治态度的重要因素。
威权人格是指个体对权威和权力的崇拜、服从和依赖,以及对弱者的歧视和排斥。
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
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是一个热门话题。
网络民族主义指的是网络上的民族主义情绪和行为,表达了对自身国家或民族的强烈认同和保护主义情绪。
在涉外事件中,这种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经常引起广泛关注。
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可以体现在对外国国家或区域的抨击和歧视上。
有时候,涉外事件中的问题可能引发一些人对外国国家或区域的愤怒和攻击性言论。
这些言论往往包含对外国国家或区域的歧视和蔑视,表达了网络民族主义的情绪和态度。
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还可以体现在对国内民众的号召和动员上。
在涉外事件发生后,一些网络用户会利用网络平台的传播力量,发起爱国主义活动,号召国内民众团结在一起,共同支持国家利益和捍卫民族尊严。
这种呼吁和动员在网络上往往能引发一波热潮,得到广大人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还体现在网络舆论的形成和传播上。
在涉外事件的讨论当中,网络民族主义的声音常常是比较高亢且激烈的。
一方面,网络上的民族主义言论和情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快速传播,形成大规模的舆论效应;网络言论也可以通过热门话题和关键词的扩散,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
这种网络舆论的形成和传播,进一步加剧了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
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还可以体现在对外国品牌或企业的抵制行动上。
在涉外事件中,一些国内消费者会因为外国品牌或企业的言行而表达不满和愤怒,选择抵制其产品或服务。
这种抵制行动在网络上经常成为热门话题,引起大量人民的讨论和关注,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利益保护的态度和行动。
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是多方面的。
它可以体现在对外国国家或区域的抨击和歧视上,也可以通过号召和动员国内民众的方式来展现,还可以表现在网络舆论的形成和传播上,同时也包括对外国品牌或企业的抵制行动。
这种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关注和重视,但在实际行动中,也需要注意维护良好的国际形象,避免过度情绪化和盲目行动。
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
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国联系日益密切,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在这种情况下,各国之间的涉外事件也变得越来越常见。
涉外事件不仅仅是国家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各国民众的观念、情感、态度的碰撞和交流。
在我国,网络民族主义在涉外事件中的表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从涉外事件出发,分析我国网络民族主义在此类事件中的呈现,探讨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对于网络民族主义的概念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网络民族主义是指一种通过网络传播和弘扬民族主义情感、观念和价值观念的行为。
它是一种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特定条件下的民族主义表现形式,其特点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来进行宣传和传播,通过网络上的言论、信息、图片等形式表达对民族认同、国家利益和民族荣誉的重视和追求。
在中国,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民族主义开始在网络空间中迅速蔓延。
它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一种集体情感的表达、一种社会认同的观念和一种国家认同的体现。
在涉外事件中,网络民族主义往往会得到进一步的放大和突显。
当国家遭遇外部压力、挑战和侮辱时,网络上的民族主义情感会被进一步激发和激化。
一方面,民众会通过网络表达对国家利益和尊严的维护,对所谓外部敌对势力的反击;他们也会通过网络找到一种情感共鸣、国家认同的归属感。
特别是在涉及领土、主权等核心利益问题上,网络民族主义的情感表达更是直接而激烈。
这种情感是在涉外事件中被激发的,它并不是空洞的、盲目的,而是对情感、文化、历史的认同和保护。
涉外事件中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也有其不良的一面。
网络民族主义的情感往往会过于激烈和激进,使得涉外事件进一步升级和恶化。
网络上的煽动言论和情绪传播,可能会导致国内外的不良后果。
网络民族主义的情感趋向于过度肤浅和盲目,导致民众对外部事件缺乏理性的分析和思考。
这种情绪化的表达和传播,会使民众的意识混乱,导致对外部事件的错误理解和判断。
网络民族主义的表达方式可能会走向极端和偏激,甚至有可能导致种族歧视、仇恨情绪的传播和滋生。
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功能与影响研究
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功能与影响研究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功能与影响研究引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国网络空间上涌现出了一股浓厚的民族主义氛围,即网络民族主义。
这种思潮在中国网民中迅速蔓延,并对社会、政治、经济以及国家形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功能与影响,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一、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功能:1. 增强国家凝聚力:网络民族主义通过强调中国的历史辉煌、文化传统以及经济崛起的成就,有效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身份认同。
这种凝聚力促进了国家整体的团结和稳定,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 提升国家形象:网络民族主义鼓励以国家利益为重,主张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
当国家受到外部挑衅或歧视时,网络民族主义者会积极参与抵制行动,通过网上宣传和发声,塑造和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
3. 强化爱国情感:网络民族主义通过传播爱国主义教育,唤起了广大网民的爱国情感。
网民们在国家利益受到威胁时会积极捍卫,并通过网络平台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情感。
这种强化的爱国意识提高了整个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和归属感。
4. 推动经济发展:网络民族主义在发扬爱国主义的同时,也关注国家的经济繁荣。
网络民族主义者通过呼吁购买国货、支持国内产业、抵制外来品牌等行动,间接推动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和自主创新。
二、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影响:1. 国际形象的提升与负面影响:在外交和国际事务中,网络民族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使国际社会更加重视中国的意见和利益。
然而,过度的网络民族主义也可能导致国家形象受损,被外界视为民粹主义和排外主义的表现。
2. 社会秩序稳定与网络暴力:虽然网络民族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国家凝聚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网络民族主义常常伴随着针对国内外特定群体的仇恨言论和歧视行为,甚至演变为针对个人及团体的网络暴力行为,对社会秩序和民众情绪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3. 对国内政策的影响:网络民族主义的兴起对国内政策的制定和推行也产生了影响。
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
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涉外事件对国际关系和国内舆论的影响日益凸显。
在这些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本文将探讨在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分析其特点和影响。
我国网络民族主义在涉外事件中的呈现表现为对外国事物的攻击和歧视。
在一些国际事务中,我国网民会针对外国政策、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进行批评和指责,展现出一种排外和敌对的态度。
对于一些国家的人民、政府、企业等也可能会出现针对性的言论和行为,表现出一种对外国个体的歧视和敌意。
这种攻击和歧视的行为往往是由对外国事物的误解、偏见和情绪所驱动的,呈现出一种情绪化和情绪化的特点。
我国网络民族主义在涉外事件中的呈现还表现为对国家利益和尊严的捍卫。
面对一些国际争端和矛盾,我国网民会积极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对外国的挑衅和侮辱进行强烈的反击。
他们会发动网络舆论,展开抵制和抗议行动,以表达对外国行为的不满和愤慨。
这种对国家利益和尊严的捍卫表现出一种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情感。
我国网络民族主义在涉外事件中的呈现还表现为对国家形象和形象的维护。
当一些国际事件涉及到我国的形象和声誉时,我国网民会积极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形象和声誉的维护工作,通过发布正面新闻、有效回应虚假信息和舆论攻击、展示国家软实力等方式来提升我国的形象和声誉。
他们会积极传播正能量,凝聚国内外舆论声势,以保护国家形象和形象。
在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与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的密切相关。
一方面是因为国内外事件的影响,引发了一些网民的民族主义情绪,另一方面也因为一些网络平台的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也助长了这种民族主义情绪。
而这种民族主义情绪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国家意识和身份认同,加强了对国家的信仰和忠诚,同时也加剧了对外的敌意和偏见。
我国网络民族主义在涉外事件中的呈现也存在一些问题和负面影响。
一些网络民族主义言论和行为可能会混淆国家利益和民族情感,导致对外交冲突和国际关系的恶化。
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
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涉外事件成为网络世界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在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日益凸显,引发了广泛讨论和关注。
网络民族主义是指在网络空间中,针对国际或跨国事件所表现出的民族主义情绪和行为。
在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不仅影响着国家形象和国际关系,也对国内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此现象进行分析和探讨。
1. 情绪化和极端化在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表现往往是情绪化和极端化的。
当国际或跨国事件引发了国内民众的不满和愤怒时,网络上会迅速充斥各种情绪激烈的言论和行为。
一些网络用户会发表激烈的言论,甚至进行恶意攻击和造谣诋毁。
这种情绪化和极端化的表现,不仅容易引发国内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也给国际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
2. 群体性和集体表达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表现出了群体性和集体表达的特点。
当国际事件牵动了国内民众的神经时,网络上会迅速出现一系列与事件相关的讨论和表达,形成了一种群体性和集体化的情绪宣泄。
大量的网络用户会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情感,形成了一种集体性的声音。
这种集体性的声音,虽然能够凸显出国内民众的团结和一致性,但也容易导致盲目的情绪宣泄和群体性的偏见传播。
3. 民族自豪感和自我价值观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我价值观。
一些网络用户会在涉外事件中,通过对外国势力的指责和攻击来彰显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自我价值观。
他们会强调中国的强大和自信,对外国势力进行抵制和反击,以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
这种民族自豪感和自我价值观的表现,虽然能够增强国内民众的凝聚力和自豪感,但也容易导致对外国势力的偏见和敌对情绪。
二、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产生原因1. 国家认同和民族情感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产生与国家认同和民族情感密不可分。
国家认同是国家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是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而民族情感则是国家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
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网络民族主义是指在网络上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民族情绪和对外敌意,通常伴随着对外国人的歧视、攻击和敌对情绪。
在一些涉外事件中,网络民族主义情绪往往会迅速升温,给外交关系和国际形象带来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就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进行分析和讨论。
我国网络民族主义情绪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民族自豪感在民众心中根深蒂固。
其次是社会心理因素。
现代社会中,由于国家对外政策的导向、国际媒体对我国的报道、外国文化的渗透等因素,会引发一些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受到挑战,从而产生民族主义情绪。
最后是网络环境的影响。
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捷,网络上的内容更加多元化,这些都为网络民族主义的形成和传播提供了温床。
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外国人的歧视和攻击。
在一些国际事件中,我国的一些网民会对相关国家的人民进行辱骂和攻击,甚至出现种族和民族歧视的言论和行为。
其次是对外国政府的抨击和谴责。
一些涉外事件发生后,我国网络上会出现大量对涉事国家政府和政治人物的批评和抨击,这些言论往往带有浓厚的民族情绪色彩。
还有一些网民会自发地发起一些抵制行动,例如抵制相关国家的产品和服务等。
这些行为都彰显了网络民族主义情绪在涉外事件中的呈现。
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给国家形象和外交关系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一方面,过度的网络民族主义情绪不仅容易导致国家形象受损,影响国际声誉,还可能引发外交风波,对国家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网络民族主义情绪的呈现也会加剧国际社会对我国的误解和偏见,进一步加剧与外部世界的隔阂,阻碍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对于如何应对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应对。
自媒体中的网络民粹主义传播研究
自媒体中的网络民粹主义传播研究作者:雒有谋来源:《新媒体研究》 2017年第18期雒有谋安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安徽安庆 246133摘要网络民粹主义,作为社会转型期现实危机的一种应激式反应,正被自媒体运营者所利用、操纵,成为其斩获“十万加”甚至“百万加”点击量的利器。
得益于自媒体迅捷、强势的传播效力,这种罔顾政治伦理的传播策略使得网络民粹主义急剧蔓延并走向极端化,最终催生网络甚至现实暴力。
关键词网络民粹主义;传播策略;网络暴力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8-0007-03近几年,社交媒体全面崛起,并对舆论格局的影响日臻深广。
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在新的传播技术和舆论生态下出现了些许令人不安的发展动向:其一,受西方民粹主义新浪潮的冲击和感染,国内网络空间的民粹主义思潮呈现甚嚣尘上之势;其二,网络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互为激荡、合流,初步显现出左右社会热点事件的力量;其三,网络民粹主义思潮正在被自媒体运营者所利用和操纵,成为其扩大影响、攫取利益的工具。
鉴于文章篇幅,这里就第三个方面略作探讨,以期方家指正。
1 草根传播的民粹主义偏好保罗·莱文森说,新新媒介恩泽世人,意义重大,常给人革命性的利益,越来越多的人将其用于工作、游戏和教育[1]。
此言不虚,正如从口语到文字、从印刷到电子等人类历史中每一次重大的传播革命一样,基于互联网之上的自媒体形态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毋容置疑。
如果将Friendster(2002)和MySpace(2003)视为最早的自媒体形态的话,时至今日,自媒体也只有10 多年的发展时间。
但就这10 多年时间,自媒体已成功地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论是公民个体的生活方式,还是社群的结构、互动方式都被不可逆地改变了。
自媒体发展如此迅猛,且影响如此深彻,最大的依仗便是其技术优势:一种能够赋予全体公民信息传播权利的技术。
进而言之,正是这种革命性的传播技术催生了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大范围和程度上的草根传播或公民传播。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探析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探析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民粹主义思潮在中国网络空间中逐渐抬头。
网络上出现了一些群体性的民粹主义言论和行为,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民粹主义思潮的兴起,不仅影响着网络舆论的走向,也对社会政治秩序和国家治理提出了挑战。
本文将对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进行探析,旨在深入了解其根源、表现形式以及社会影响。
一、民粹主义思潮的起源民粹主义思潮在中国网络空间中的兴起,有着复杂的社会因素和历史渊源。
中国的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给予民粹主义思潮生存土壤。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国社会呈现出了巨大的阶层分化和地区发展差异。
一些底层群体在经济发展中受到较大的影响,他们的利益受到侵害,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这些群体成为了民粹主义思潮的“受害者”,他们渴望通过互联网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寻求集体的解决方案。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为民粹主义思潮提供了广泛的表达空间。
互联网的匿名性和社交媒体的传播速度,使得民粹主义言论能够以更快的速度传播,并得到更多人的关注。
一些煽动性言论和极端观点在网络上得以扩散,引发了一些群体性事件和社会影响。
互联网的普及也提升了群体组织和行动的效率,一些网络民粹主义群体能够快速地形成共识和凝聚力,对社会政治秩序产生一定的影响。
国家治理体系的不完善和官民关系的失衡也为民粹主义思潮的兴起提供了条件。
在一些社会事件和重大公共事务中,政府的决策和执行可能会受到一些公众的质疑和反对。
互联网上形成了一些针对政府的舆论压力,一些民粹主义言论在这种背景下得以滋生和传播。
如果政府对这些民粹主义言论采取强硬态度,可能会引发更大范围的社会冲突和动荡。
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表现出了一定的特点和规律。
网络民粹主义思潮表现出了情感化和情绪化的特点。
在许多网络言论和行为中,往往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表达了对社会现状和权力机构的不满和愤怒。
一些民粹主义者通过网络发出声音,抒发自己的情感,寻求公众的共鸣和支持。
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
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国际交流和涉外事件在我们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频繁。
在这些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网络民族主义是指通过网络媒体表达出来的民族主义情绪和观点。
它的出现与网络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使用密切相关。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主要从媒体传播、情绪表达以及国际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
媒体传播是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重要展现形式之一。
网络社交媒体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和传播观点的主要平台。
通过网络社交媒体,人们可以迅速获取最新的国际新闻和事件,并且可以即时地发表评论和观点。
正是这种便利和快速传播特性,使得网络民族主义得以快速传播和蔓延。
网络民族主义在涉外事件中主要表现为对外国人、外国企业和外国政府的攻击和谴责。
一些网民会通过网络发布有攻击性和歧视性的言论,以表达对外国的不满和敌对情绪。
这种言论往往会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进而引发更多的网络民族主义情绪。
情绪表达是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另一个重要展现形式。
在一些重大的涉外事件中,人们往往会被事件所触动,产生愤怒、失望、羞愧等复杂的情绪。
这些情绪在网络社交媒体上被广泛表达出来,并转化成为对外国的愤怒和敌意。
在2012年日本购买钓鱼岛事件中,许多中国网民通过网络发表了对日本的谩骂和谩骂言论,表达了自己的愤怒和失望情绪。
这些情绪往往会引发更多的人加入形成舆论的集体情绪,进而催生出一波又一波的网络民族主义浪潮。
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际关系的影响。
国际关系中的一些事件通常会对国内产生重大冲击和影响,引发人们对外国的关注和敌意。
在中日关系紧张的时期,一些涉及到日本的矛盾事件常常会引发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激化。
而一些边界争端和领土争议更是成为了网络民族主义情绪的爆发点。
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也会影响到国际关系的发展。
一些过激的言论往往会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批评,对我国的国际形象产生不利影响。
简析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特点和争议
简析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特点和争议作者:郑博临栗珊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11期摘要:网络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的一种表达形式,是随着新媒体发展而诞生的特殊现象。
它借助于网络传播的隐藏性、广泛性、快捷性,虚拟性等特点,得到了民众的广泛参与和讨论。
试图初步探讨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阐释当前网络民族主义的不同类型和争议。
关键词:网络民族主义;民族主义;起因;争议一、网络民族主义的产生伴随着网络技术以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主要表达渠道的网络民族主义应运而生。
它随着互联网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发展。
现阶段,我国的网络民族主义指的是在互联网上,中国人显性或者隐性的表达民族主义情绪和思想,传播和制造民族主义情绪和言论的行为[1]。
网络技术的普及为公民发表观点和情绪表达开辟了渠道,直接推动了舆论的快速形成,为网络民族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支持。
网络民族主义思潮正是依托网络技术的成熟,才得以从虚拟空间对社会现实产生影响。
民间对中外关系的反应是网络民族主义的触发机制。
此外,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间接助长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与外界交往的日益频繁也导致了摩擦频率的相应提高;中国人在接触其他社会后对自我身份的重新思考及再认识,都是导致民族主义高涨的原因[2]。
二、网络民族主义的基本特点(一)爆发性网络民族主义的表现形式主要为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的网络舆论。
网络舆论的形成则往往由突发事件所引起,并逐步引发互联网上民众对国家、民族前途、利益的思考。
诱导舆论产生的突发事件大都涉及本民族与外来民族两个主体,并呈现出负面化的倾向,能够在短时间内引发受众的情绪表达。
而事件本身一旦趋于平淡或缓和,受众类似的情绪表达也会随之减弱。
(二)自主性在媒介没有充分发展的年代,公民的政治参与主要依靠社会组织,而网络的出现则给予了他们充分的表达空间和表达手段。
网络传播去中心化的特点,让公民个人成为网络行为的主体,个人对组织和官方的依赖明显减弱。
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功能与影响研究
研究总结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快速 发展,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在网络空间 中逐渐兴起,对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 安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对网 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功能和影响进行研 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 法
本研究以网络民族主义思潮为研究对 象,通过文献综述、案例分析、问卷 调查等方法,对其功能和影响进行了 深入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网络民族 主义思潮的概念、特点、表现形式、 产生原因、发展历程等方面。
社会动员功能
总结词
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社会动员功能是其核心功能之一 ,它通过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动员人们参与到各种 民族主义运动中,实现民族主义目标。
详细描述
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社会动员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首先,通过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民族主义 者可以迅速地组织和动员人们参与到各种民族主义运 动中;其次,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可以利用网络空间的 互动性特点,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沟通和交流
现状
目前,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个重要现象,各种形式的民族主义言论 和行为在网络上不断出现,对社会和政治稳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成因与背景
01
经济因素
全球经济的不平衡和贫富差距的扩大,导致一些人开始寻求民族主义
的解决方案,希望通过强调本民族的利益来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
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可以促进同一民族 国家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极端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可能加剧不同 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03
破坏国际秩序
过度的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可能对现有 的国际秩序产生破坏,影响全球和平 与发展。
04
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对经济建设的消极影响及引导对策
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对经济建设的消极影响及引导对策网络民族主义是指一种倾向于将民族主义情绪表达于网络空间的思潮和行动。
它是由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所引发的现象,表现为网络上对外国企业、外国人士和其他国家进行辱骂、抵制、攻击和歧视等行为。
虽然网络民族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凝聚民族情感、提高国家凝聚力,但其消极影响对经济建设来说却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从思潮的传播、外商投资、贸易壁垒及合作意愿方面分析网络民族主义对经济建设的消极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引导对策。
首先,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传播加剧了贸易壁垒,影响了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
在网络民族主义传播的过程中,由于信息的快速传播和扩散,一些消费者和企业会受到民族主义情绪和言论的影响,对特定国家的产品产生抵制情绪,甚至拒绝购买该国产品。
这样一来,一些国家和企业的产品在特定市场上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这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来说是不利的。
另外,一些国家会根据网络民族主义情绪对外国产品设置贸易壁垒,提高关税和监管措施,限制进口。
这无疑会加剧贸易保护主义,增加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限制带来的福利。
其次,网络民族主义导致外商投资退缩,影响经济发展。
网络民族主义的兴起往往会伴随着民族主义情绪的升高,这包括对外国资本和企业的怀疑和排斥。
一些企业和投资者可能会受到网络民族主义情绪的影响,对进一步的投资持谨慎态度,退缩或撤离市场。
这将使国家的经济发展受到威胁,失去了外资的支持和引领。
而外资的流入不仅带来了资金和技术支持,也带来了市场的开放和竞争的推动,缺少外国投资将不利于国家经济发展。
再次,网络民族主义影响了跨国合作的意愿和进程。
网络民族主义情绪容易引发国内外矛盾和对立,导致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分歧加剧,减少了跨国合作的意愿和进程。
一些国家和企业可能对合作方的民族主义情绪感到担忧,担心合作过程中会遇到问题或受到破坏。
这使得一些合作项目无法顺利进行,导致经济发展的机会被浪费。
针对网络民族主义对经济建设的消极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引导对策:首先,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民众的国际化意识和包容性。
微博场域中的网络民族主义特点研究
第12卷第24期 Vol.12 No.24 2021年12月 December 2021一、研究缘起网络民族主义是基于互联网传播途径,隐形和显性表达国人民族主义言论、情绪和思潮,制造和扩散民族主义舆论,并在某些情况下推动现实行动以达到预期目的的网络传播行为[1]。
文化冲突是当前网络民族主义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21世纪以来,中国网民在文化的历史归属问题上,与东亚文化圈一些国家的网民争端不断。
例如,2004年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之后,中国民众的民族情绪高涨。
微博是趣缘群体打破现实世界圈层,寻找更广泛共识的重要场域。
借由微博超话,具有共同关注点的用户在网络上实现了虚拟在场,以浏览形式进行了网络围观,用发超话、评论、转发等行为参与网络民族主义行动。
科普类超话社区的第一名,即文化输出现象,截至2021年11月28日,该超话发帖数超过2万。
本文拟研究超话的内容,探讨微博场域中网络民族主义的表现形式、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如何产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二、微博场域中网络民族主义的表现形态以超话文化输出现象作为文本来源进行取样,取样时间为11月28日,取样1次,获得445个子总体。
对获得的样本进行质性研究,研究发现,超话文化输出现象主要通过圈层内的情感动员和圈层外的社会动员两种形式开展,亦即网络民族主义作用于意识形态、行动两种形式。
圈层内的情感动员通过两种形式进行。
一种形式是通过唤起负面情绪,增强民众承担民族命运的强烈使命感,进而激发民众的爱国情怀;另一种形式是,通过唤起正面情绪,激发民众爱国情怀。
第一种形式是通过展示本民族文化被不当传播的现象,唤起民族同胞的负面情绪,进而引发他们承担民族命运的强烈使命感。
发帖人站在维护国家利益的立场上,列举他国不当传播本国民族文化的种种现象,控诉谴责他国“剽窃”了本国的民族文化,如发帖称“真的累了,每天随便搜一下各个平台都有把汉服当韩服的,油管上300多万播放的视频下面几百条评论都在刷韩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民族主义现象研究文献综述
一、前言
网络民族主义是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新词汇,改词最早出现在2003年《国际先驱导报》所刊载的《京沪高速铁路撞上民族主义浪潮》的一组报道中。
2003 年,该报记者李慕瑾在该报发表“网络民族主义掀开中国民族主义新篇章”一文,开了国内学界关注网络民族主义问题的先河。
此后,有关网络民族主义的研究成果逐步增多,并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网络民族主义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本文拟对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回顾与梳理,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目前关于网络民族主义的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学术专著偏少。
目前,国内仅有一本专著是研究网络民族主义传播即中央民族大学王军教授编写的《网络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
[1]其次,学术研究成果质量偏低且分布不均,通过中国知网的全文检索,目前国内学界关于民族主义的学术论文共53篇(不完全统计),但从发文载体来看,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共11篇,仅占全部期刊的21%,另外再从时间节点来看,2005年1篇,2006年3篇,2007年4篇,2008年4篇,2009年,2010年,2011年分别为7篇,2012年10篇,2013年7篇,2014年3篇。
上述数据我们可以看出,2008年可以作为网络民族主义研究的分水岭,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些学术研究成果之中不乏学术价值较高的论文,但整体来看,学术成果偏少,质量偏低。
再次:研究偏重基础学理研究,多集中在网络民族主义的内涵,特征,性质,影响等层面,未形成较全面的研究体系。
四、主要研究观点综述
国内学者关注的第一个研究方面是关于网络民族主义内涵的定义。
关于网络民族主义内涵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谷士刚在其文章《理性与非理性的交织: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透视》中指出:“所谓网络民族主义是网络空间中的民族主义思潮和民族主义行为的总称,它是民族主义在网络条件下的新发展,它一网络作为平台、途径、工具和手段进行相关的表达、传播和行动。
”[2]这种界定强调网络民族主义产生的技术载体支撑,即网络是网络民族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王军则认为,网络民族主义是互联网上中国人隐性和显性表达民族主义情绪和思想,传播和制造民族主义情绪和言论,基于民族主义心态而破坏和攻击他国网站等行为。
[3] 这种界定把民族主义视为个人情绪的宣泄,但其本后是爱国主义与民族认同的正义感。
虽然,不同的学者对网络民族主义的定义各不相同,但目前国内学术界基本认为网络民族主义即是“网络+民族主义”结合体,它是网络时代背景下民族主义的最新展现形式。
第二:关于网络民族主义产生原因的讨论。
网络民族主义的兴起既有技术发展的原因也有现实因素的影响。
钟楠认为首先网络民族主义是中国民族主义复兴浪潮中的一部分其次,网络民族主义借助了信息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网络。
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不仅使更多的人接触到网络这一强有力的信息传播方式,也使得更多的人开始怀有通过网络讨论生活的意愿。
[4]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陈辉则从网络民族主义兴起的表象和内在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国内网络民族主义出现的直接原因是一些伤害到中华民族民族感情的国际事件,除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传统民族主义的继续发展外,国内网络民族主义的出现还受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环
境变化、普通大众的政治参与性提高等深层原因影响。
[5]河南师范大学学者葛素华以社会生态学的视角来考察和分析网络民族主义,认为它的产生不是一种孤立的行为,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多元的社会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
[6]
第三,关于网络民族主义的特点。
国内部分学者就网络民族主义的特征达成了一些共识,认为网络民族主义具有突发性,自发性,爱国色彩,情绪性等特点。
例如葛素华认为网络民族主义除了具有突发性,爱国主义,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等特点外,还具有大众化与体制外并行的特点。
[7] 也有学者从不同维度认为网络民族主义除了具有自发性和反应性之外还具有广泛性,联动性,隐秘性和爆发性的特征。
第四,关于网络民族主义的性质与类型。
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具有爱国主义性质,但也包含着极端民族主义因素,如牛勇在《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探析》中提到:在中国,民族主义兴起后,开始出现一些极端民族主义言论,随着网络民族主义的蓬勃发展,极端民族主义思想和言论开始在网络中大量传播,使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开始具有极端民族主义的因素。
[8]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学者们的观点也不尽相同。
孙凯根据中国网络民族主义舆论的倾向性将网络民族主义分为极端网络民族主义和客观理性的网络民族主义。
[9]
第五,关于网络民族主义的影响与功能。
赵瑞琦和杨子洁从外交角度分析了网络舆论对中国外交的互动影响,既有正面的助推,也有消极的“捣乱”。
[10]国际关系学院黄日涵等学者从国家安全视角分析了网络民族主义的作用,认为网络民族主义对一国国家安全具有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可增强国家的凝聚力,推动国家民主化进程。
总的来看学者们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发挥网络民族主义的积极功能,消除其负面影响。
[11]
第四:小结
综上所属,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网络民族主义的研究还存在视角相对较窄,研究不够深入,未形成完整研究体系等不足之处,因此在未来的网络民族主义研究中应尽量从以下几方面做深入的研究与思考。
第一,要进一步拓展研究空间,如我们应拓宽视角,学习借鉴西方有关网络民族主义的研究成果;第二,推动跨学科研究。
如可以将传播学,文化学,政治学等有机结合做相关研究。
第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分析现象的同时,更多的追寻本质且注重实证研究。
五、参考文献
[1] 王军.《网络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年
[2] 谷士刚. 理性与非理性的交织: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透视[J].前沿,2011,(11).
[3] 王军,“试析当代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2):23
[4] 钟楠. 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浅析[J].华商,2011,110
[5] 陈辉. “大学生网络民族主义研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 年,第45 页
[6][7] 葛素华.网络民族主义产生的社会生态分析[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4年第4期 42-43页
[8] 牛勇.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探析.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CNKI.2006,第9页
[9] 孙凯. “论国内网络民族主义舆论引导”,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年,
第11 页
[10] 赵瑞琦,杨子洁.网络舆论与中国外交的互动——基于东亚网络民族主义案例的考察[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13,(3):26-30
[11] 黄日涵,丛培影. “浅析网络民族主义与中国国家安全”,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0 ,(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