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我国如何以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
1.近年来,由于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传统的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宏观调控发生作用的基础发生了变化,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社会经济宏观调控的要求。由于我国的土地属于国家和集体所有,所以土地参与宏观调控成为了可能。
2.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可行性
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原理,生产要素是一种资源,市场经济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的作用。然而,生产要素在我国不同于其他要素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其产权的垄断性。产权清晰是生产要素在市场中自由交易的前提和基础。政府对土地资源配置中一级市场的垄断,使得市场的直接调控成为不可能,相反,通过间接的宏观调控来配置土地资源具备了可行性,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3.通过土地管理可以调控宏观经济增长
宏观调控是利用各种手段调节土地总供给和总需求,以降低经济波动幅度,保持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调节投资规模是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主要手段。通过控制土地配置来调节投资规模,可以有效地调控经济增长。近年来,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科技园、产业园、大型广场等相关的招商引资圈地项目此消彼长,土地供给过量,造成投资过度、宏观经济过热的局面。相反,拧紧土地供给阀门会起到冷却宏观经济的作用。
4.通过土地管理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作为经济结构重要组成部分的产业结构,可以通过调节土地配置总量和结构,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国家对一些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项目和大量耗费资源的建设项目,实施了限制和禁止用地,促使经济发达地区工业用地比
重开始降低。在经济发达地区,土地供应向中高技术密集型产业集中的趋势开始明显出现。
5.通过土地管理可以调整宏观经济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在按照资源禀赋、区位比较优势和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基础上,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相应的土地利用和供应政策,调控区域供给,可以有效地整和资源,优化经济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的分工协作、协调发展。近年来,随着国家区域政策发展的变化,土地供应呈现出中西部比重提高、东部比重有所下降的变化特征。
6土地供应调控
土地在我国是一种稀缺的国有垄断资源和生产要素,土地供应的宏观调控无疑是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最主要内容。首先,土地供应调控有土地供应总量调控,即以建设用地调控为主要内容的总量调控。建设用地总量是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的重要因素,控制建设用地总量,是调控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建设用地总量调控主要通过编制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来实现。其次,土地供应调控还包括土地供应结构调控。通过对不同用途土地的供应,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这就需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适时调整供地政策,对符合国家、省、市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项目予以用地扶持;对于禁止性项目,停止供地;对于限制性项目,提高供地标准和条件。国家也正是通过对土地供应结构的调整对住房供应结构进行调整的。再次,土地供应调控还包括土地供应方式调控。如2006年国务院下发的《通知》针对当前土地管理特别是土地调控中出现的建设用地总量增长过快、低成本工业用地过度扩张等问题,又做出明确规定:“工业用地必须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其出让价格不得低于公布
的最低价标准。”此外,土地供应调控也包括土地供需价格调控。由于土地在我国为国家和集体所有性质,因此,地价反映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微观市场供求关系,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家与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分配以及国家的投资导向等宏观经济关系。因此,国家完全可以通过地价杠杆来实现让利与取利,从而有效地调节资本在不同土地以及部门和产业间合理流动,直接或间接制约甚至决定投资的方回.从而对经济与社会发展进行调控。
7.土地收益分配和土地权益保障调控
我国现行土地收益主要表现为土地资产性收益和各种税费。土地资产性收益不仅体现了国家与企业、个人的利益关系,而且反映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分配。多征多出让土地成为地方政府获得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这也加大了中央政府在地方调控经济的难度。未来强化中央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的权利,通过调整土地收益的初次分配来强化中央政府的收益和调控能力也将是土地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将土地权利赋予不同的利益主体的土地权利配置,通过权利主体的变动和调整,实现权利配置最优化,最终达到资源最优配置的目的。由此可见,土地收益分配和土地权益保障的宏观调控也是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