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与云南民居的建筑形式
云南民居建筑特点
云南民居建筑特点云南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
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云南拥有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
这种多元文化在云南民居建筑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深受人们喜爱。
云南民居建筑具有独特的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云南地理环境和民族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云南民居建筑的特点之一是建筑形式多样。
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云南人民根据自然条件和实际需要,创造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房屋。
在高原地区,人们建造了木质结构的藏式房屋,以适应寒冷的气候和较大的降雪量。
而在平原地区,人们则更多选择了砖木结构的房屋,这些房屋通常分为几个座房,周围有一个庭院。
而在云南的边境地区,人们倾向于采用土石结构的简易房屋,这种房屋能够有效抵御洪水和地震。
其次,云南民居建筑的特点之一是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云南作为一个山水之州,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民居建筑在设计和布局上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比如,著名的古城丽江的民居建筑通常都是砖木结构,色彩鲜艳,屋顶上常有色彩斑斓的陶瓷装饰,与周围的山川和湖泊形成了和谐的景观。
此外,云南的农村地区,人们常常以农田和山脉为背景,选择了悬崖上的凉台式房屋,这样的设计不仅方便了农民劳作,还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云南民居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表达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这里有二十几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建筑风格。
比如,哈尼族喜欢修建木质结构的吊脚楼,这种楼房具有修长的木柱和悬臂式的平台,适应了哈尼族的田园生活方式。
而彝族则喜欢修建以竹子为材料的房屋,这种房屋通常有三层,每层的功能不同,结构严谨。
这些传统的民居建筑不仅展示了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成为了云南旅游的重要景点。
总之,云南民居建筑的特点多样而独特,既与地理环境相协调,又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云南的民居建筑不仅是人们居住的场所,更是对自然景观和文化传统的一种表达。
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也使人们更加感受到了云南这个美丽的地方的魅力。
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风格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省份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以下从多个方面详细介绍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一、民族建筑白族的三坊一照壁:白族的房屋多采用白色石灰墙,内部有三开间,正面设有一个照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彝族的土掌房:彝族的房屋多为夯土建筑,结构简单但十分坚固,适应山地气候。
傣族的竹楼:傣族传统住宅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多为两层,下层空出,上层住人,既防潮又防野兽。
二、民族服饰彝族:彝族妇女的服装多为宽边大袖的左衽衣服,胸襟、背肩、袖口上常绣有各种花纹图案,镶嵌银泡。
纳西族:纳西族女子上身着长过膝盖的大褂,下着长裤,披“披星戴月”羊皮披肩,既美观又实用。
白族:白族男子常穿蓝色长袍,女子则穿色彩鲜艳的上衣和长裙。
三、语言文字多语种环境:云南2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水、满 3 个民族使用汉语文外,其他 22 个少数民族使用 26 种语言,14 个民族使用 22 种文字。
纳西族东巴文:东巴文是纳西族创造和使用的一种象形文字,已有上千年历史。
彝族文字:彝族有自己的传统文字,其十月太阳历与玛雅文明相媲美。
四、音乐舞蹈芦笙舞:彝族、苗族等民族都有芦笙舞,这种舞蹈动作优美,常在节日、婚礼等场合展示。
傣族孔雀舞:孔雀舞是傣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舞者通过手势和脚步模仿孔雀的动作。
纳西古乐:纳西古乐保存了许多唐宋元明时期的古老音乐曲目,被誉为“音乐活化石”。
五、传统节日彝族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彝族人民点燃火把庆祝丰收和祈福,活动包括篝火晚会、火把舞等。
傣族泼水节:泼水节期间人们互相泼水以示祝福,祈求来年丰收和幸福。
白族三月街:三月街是白族的传统节日和集市,人们会进行赛马、歌舞表演和文化商品交流。
六、宗教信仰多元宗教共存:云南是中国宗教类型最多的省份,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各种原始宗教信仰共存。
藏族藏传佛教:云南的藏族主要信仰藏传佛教,宗教活动如转经、祈祷非常普遍。
纳西族东巴教:东巴教是纳西族特有的一种宗教信仰,结合了多种文化和宗教元素。
云南乡土建筑-合院式民居
云南的几种传统合院建筑
一颗印
云南合院式建筑的一种著名 型式,是出现于昆明至滇南通 海建水等地的所谓“一颗印”民居 。在现昆明大板桥、团结乡至 通海和建水一带,这种型式的 民居形成了云南较有特色的地 方建筑景观,很早就被纳入了 中国合院建筑体系。纵观使用“ 一颗印”民居的族属,其间有汉 、彝、白、回、蒙占等民族。 其中最有代表性和规模的当数 彝族村落的“一颗印”民居。
三间两耳
三间四耳倒八尺
昆明地区“一颗印” 民居详图
大小厦交错连通
“一颗印”民居虽然形式较
固定,但可根据每家每户的经 济情况和需要进行增减:如常 见的“半颗印”以及将两户“半颗 印”或“一颗印”并联成为一栋建 筑,或将房屋的开间和厢房的 多少进行变化,形成“三间二耳” 、“五间四耳”等等变体。“一颗 印”民居这种可分、可连、可缩 、可增的标准划单元模式,为 其他民居较少见,显示出了较 强的适应性,从中可看到现今 较流行的集合住宅的影子。
四合五天井平面图
四合五天井民居立面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这两 种典型的布局平面可灵活组合,可横向 、纵向或双向拼接,形成更大的民居群 体,如“六合同春”等
大理张家花园“六合同春”民居
丽江纳西族合院民居
丽江纳西族的合 丽江纳西族民居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院式民居主要分布在 1.合院的布局组合灵活多变,可看到许多和地形环境巧妙结合的例子
5 .堂屋空间 云南合院式民居以间为基本单元拼接,一般以三间为主。两旁为卧室,中央一间
为堂屋。这实际上就已具有“复合空间” 的特点了。卧室空间一般比较封闭, 对堂开门 ,向外开不大的窗子.而堂屋以约1-2m的宽度开门,形成开敞的外向空间。这种空间 形式与其功能要求是相符的。合院式民居建筑中的厅堂多是人们日常起居的空间,其 起居功能中同时包含着人们在外部空间中活动的某些性质和私密的内部空间中活动的 某些性质。因此。由于堂屋空间同时容纳了两个对立空间中的性质,它便具有了复合 空间的特点。
气候与云南民居的建筑形式
气候与云南民居的建筑形式————————————————————————————————作者: ————————————————————————————————日期:ﻩ气候与云南民居的建筑形式摘要:建筑适应气候是个永恒的命题。
人类文明不断提高,但片面的依赖技术制造人工气候已经且必然会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气候环境产生破坏,在建筑设计之初与当地的气候环境良好结合的生态意识是需要贯彻始终的。
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同人类的发展一样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回顾吸收传统乡土建筑中对地域气候因势利导的精华,并适当的结合现有技术进行当代建筑设计,是地域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当代建筑的发展趋势。
本课题基于以上出发点选取云南传统民居作为研究对象,讨论了云南传统民居对气候的适应。
关键词:ﻩ云南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建筑结构正文:错误!未定义书签。
云南气候特点云南的气候环境复杂多样,寒、温、热三种气候带兼备,主要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在西双版纳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在横断山区垂直地域分异显著,一山有四季。
南北气温相差多达19度左右。
除了滇中地区“四季如春”的温暖气候,尚有处以高寒山区的滇西北,处于热带、亚热带气候的沿滇西南国境线地区。
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民居在建筑形式和构造技术上都体现出了对气候环境的适应。
错误!云南省各种建筑形式及其分布地图表错误!未定义书签。
井干式建筑图表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颗印"民居图表 3合院式建筑图表 4土掌房云南民居的类型及分布民居类型 分布地区(县为单位) 地域类型主体民族本土型住屋 土掌房元谋、墨江、石屏、峨干热地区彝、哈尼、汉、傣山、新平碉楼德钦干冷地区藏干栏建筑景洪、瑞丽、盈江等湿热地区傣、壮、布朗哈尼、景颇木板楞房屋中甸丽江宁蒗维西兰坪等高寒地区彝、纳西、藏百、普米、怒汉化型建筑合院建筑昆明、建水、石屏、大理中暖平坝汉、百、纳西、彝、回错误!气候与云南民居的建筑形式云南民居涵盖了干栏系、板屋系、合院系等体系,这些体系的建筑形式与气候环境之间呈现出对应的逻辑联系。
气候对建筑有哪些影响
气候对建筑有哪些影响(一)降水降雨多和降雪量大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泻水和减少屋顶积雪。
中欧和北欧山区的中世纪尖顶民居就是因为这里冬季降雪量大,为了减轻积雪的重量和压力所致。
我国云南傣族、拉祜族、佤族、景颇族的竹楼,颇具特色。
这里属热带季风气候,炎热潮湿,竹楼多采用歇山式屋顶,坡度陡,达45~50;下部架空以利通风隔潮,室内设有火塘以驱风湿。
这种高架式建筑在柬埔寨的金边湖周围、越南湄公河三角洲等地亦有分布。
我国东南沿海厦门、汕头一带以及台湾的骑楼往往从二楼起向街心方向延伸到人行道上,既利于行人避雨,又能遮阳。
湘、桂、黔交界地区侗族的风雨桥、廊桥亦是如此。
降雨少的地区,屋面一般较平,建筑材料也不是很讲究,屋面极少用瓦,有些地方甚至无顶,如撒哈拉地区。
我国西北有些地方气候干旱,降水很少,屋面平缓,一般只是在椽子上铺上织就的芦席、稻草或包谷秆,上抹泥浆一层,再铺干土一层,最后用麦秸拌泥抹平就行了。
宁夏虽然也用瓦,但却只有仰瓦而无复瓦。
这类房屋的防雨功能较差。
如秘鲁首都利马气候炎热干燥,房屋多为土质,屋顶用草甚至用纸箱覆盖,城市亦没有完善的排水设施,1925年3月因厄尔尼诺现象影响突降暴雨,结果洪水中土墙酥软,房屋倒塌,道路冲毁。
降水多的地方,植被繁盛,建筑材料多为竹木;降水少的地方,植被稀疏,建筑多用土石;降雪量大的地方,雪甚至也是建筑材料,如爱斯基摩人的雪屋。
我国东北鄂伦春人冬季外出狩猎时也常挖雪屋作为临时休息场所。
(二)气温气温高的地方,往往墙壁较薄,房间也较大,反之则墙壁较厚,房间较小。
曾有人通过调查西欧各地的墙壁厚度发现,英国南部、荷兰、比利时墙壁厚度平均为23厘米;德国西部、德国东部38厘米;波兰、立陶宛50厘米;俄罗斯则超过63厘米,也就是愈靠海,墙壁愈薄,反之墙壁愈厚。
这是因为欧洲西部受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冬季气温在0℃以上,而愈往东则气温愈低,莫斯科最低气温达-42℃。
我国西北阿勒泰地区冬季漫长严寒,这里房子外观看上去很大,可房间却很紧凑,原来这种房屋的墙壁厚达83厘米,有的人家还在墙壁里填满干畜粪,长期慢燃,用以取暖。
云南地区白族民居营建工法的演绎与传承
云南地区白族民居营建工法的演绎与传承云南地区白族作为中国第三大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白族民居建筑是白族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就白族民居营建工法的演绎与传承进行探讨。
云南地区是白族的主要分布区域,这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对于白族民居的建筑形式和材料选择起着重要的影响。
云南地处西南山地区,山区地势较为险峻,气候湿热,多雨多雾。
白族民居选择在山坡上或河谷旁建造,以便居民的生活和农业生产。
白族民居的建筑形式以多层建筑为主,通常为三层或四层。
一层用作谷仓和畜栏,二层为厨房和起居室,三层及以上则为卧室和储藏室。
白族民居的建筑结构和布局非常独特,通常由木框架结构和土木砖墙构成。
屋顶由木质构件和石板覆盖,以保护居民免受雨水和阳光的侵扰。
白族民居的建筑材料主要采用当地的天然材料,如木材、土坯、石头和竹子。
白族人民对于建筑材料的选择非常讲究,他们注重材料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损害。
他们也注重利用当地的资源,提高建筑材料的实用性和经济性。
白族人民在建造民居时,注重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创新。
他们有丰富的木工技术,能够通过精确的测量和拼接将木材制作成各种构件。
他们还掌握了一些土木砖墙的建造技巧,能够将土坯制作成各种形状和尺寸的砖块,以适应不同墙体的需求。
白族人民在建造民居时,注重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他们常常采用榫卯结构和斗栱结构,以增强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
在建筑过程中,他们还注重空间的分隔和功能的划分,以适应不同居民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建筑技术的发展,白族民居的营建工法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许多白族人民选择离开农村定居于城市,导致许多传统的白族民居被废弃。
现代化的建筑技术为白族民居的建筑与材料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有的白族人民开始使用现代化的建筑材料和工艺,在传统的建筑形式中融入现代的设计理念和建筑技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
白族民居的营建工法的演绎与传承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论傣族建筑的设计特点与其人文环境的关系
论傣族建筑的设计特点与其人文环境的关系傣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地区,傣族建筑是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设计特点和与人文环境的紧密关系。
本文将从傣族建筑的设计特点和其与人文环境的关系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傣族建筑的设计特点傣族建筑主要包括民居、庙宇和园林三类,这些建筑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极高的艺术价值。
傣族民居通常采用木结构,屋顶多为抬檐式,采用石砌地基,墙壁用竹片或砖瓦砌成。
屋顶覆盖着厚厚的茅草或瓦片,能够很好地抵御炎热的天气。
傣族庙宇建筑多为平面一字形或多进路殿式,采用木质结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屋顶覆盖着琉璃瓦,整体造型庄严肃穆。
傣族园林主要以水为中心,布局随意,造景奇特,善于利用地形地貌,如山、水、林、石等元素,形成独特的景观。
傣族建筑的设计特点与其所处的人文环境密切相关,傣族是一个崇尚自然、热爱自由的民族,他们的居住环境多选址于自然风光秀丽的地方,山水环绕、风景如画,因此傣族的建筑设计充分融合了自然元素,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由于西双版纳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雨水充沛,因此傣族建筑注重防潮排水,房屋多为高跷式建筑,以避免洪涝、湿气和蚊虫侵扰。
傣族的宗教信仰深厚,他们在建筑中融入了宗教元素,如庙宇建筑规模宏大,屋顶覆盖瓦片或琉璃瓦,供奉神像和祭祀神龛,反映了傣族人民对信仰的虔诚。
傣族建筑特点还与其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傣族人民热情好客,喜欢举行各种集会和庆祝活动,因此他们的民居多建有宽敞的客厅和舞台,以方便举办各种活动,这反映了傣族人民乐观豁达、热情好客的生活态度。
傣族的民间建筑多以木材和竹子为主要材料,反映了傣族人民勤劳朴实的生活作风和尊重自然的生态理念。
傣族建筑的设计特点和人文环境的关系紧密相连,建筑设计的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傣族建筑在追求实用和美观的更注重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烙印着浓厚的地方文化和民族精神。
傣族建筑不仅是傣族人民生存和活动的场所,更是他们情感寄托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扬光大。
石林的地方传统民居和建筑风格
石林的地方传统民居和建筑风格石林地区是中国云南省昆明市的一个独特的地方,以其独特的石林景观而闻名。
然而,除了壮观的石林景观外,这个地区还有丰富多样的地方传统民居和建筑风格。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石林地区的地方传统民居和建筑风格。
一、石林地方传统民居在石林地区,地方传统民居通常融合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
这些民居建筑通常采用的是木质结构,结合石头和竹子等其它材料进行搭建。
木板结构的房屋使得房屋更加坚固耐久,适应当地多雨的气候。
一种常见的地方传统民居是“花园洋房”,这种房屋建筑风格是石林地区独有的。
它通常由多个单独的建筑组成,这些建筑围绕着一个内院子布局。
这种布局使得房屋更加私密,同时也提供了一个空间用于家庭活动。
除了“花园洋房”,石林地方传统民居还包括“条桥房”、“堡台式房屋”等。
这些民居的建筑特点通常是简约而典雅,将建筑与自然景观相融合。
同时,这些民居还注重通风和采光,以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
二、石林建筑风格除了地方传统民居,石林地区还有独特的建筑风格。
这些建筑通常是以当地石林景观为背景进行设计,以体现石林地区的特色。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石头建筑”,这种建筑通常以当地的石头为主要材料进行搭建。
石头建筑在设计上充满了创意和艺术性。
石林地区有丰富的石材资源,当地人巧妙地运用石头来构建出各种各样的建筑,给人一种古朴而又奇特的感觉。
这些石头建筑不仅有实用性,还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此外,石林地区还有以竹子为主要材料的建筑,如竹楼、竹桥等。
竹子是石林地区常见的植物,当地人善于利用竹子来构建各种建筑。
竹子的天然纹理和柔韧性为建筑赋予了独特的韵味,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在石林地区的建筑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传统的彝族建筑风格。
彝族是石林地区主要的民族之一,他们的传统建筑具有独特的特色。
彝族的传统建筑通常采用的是木质结构,建筑形式简约而又实用。
同时,彝族的建筑还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以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云南民居的建筑特点
云南民居的建筑特点云南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背景而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云南的民居建筑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样的建筑形式云南地区由于气候、地势和民族差异等原因,形成了多样的建筑形式。
主要有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官方建筑、寺庙和宗教建筑等。
传统的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包括彝族的“三合院”、白族的“树住”、傣族的“木结构建筑”等。
这些民居通常采用木材为主要材料,以庭院为中心,布局合理,结构稳固。
它们既符合人居需求,又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
二、丰富的装饰工艺云南的民居建筑在装饰工艺上非常丰富。
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有不同的装饰特点。
例如,彝族建筑常用壁画、雕刻和剪纸来装饰房屋外墙和门窗。
而白族建筑则以石砌花纹和彩绘为特色。
傣族建筑通常采用雕刻之手艺,将精美的图案雕刻在房屋梁檩上,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合理的建筑布局云南的民居建筑一般采用合理的布局,能够在狭小的空间内满足生活需求。
传统云南民居通常由“门、房、院、角”的布局组成。
门就是住宅的主出入口,同时也是家庭的象征。
房是起居和睡眠的地方,院则是家庭成员相互交流和活动的场所,角则是房屋的拐角处,象征着家庭的安全和稳定。
四、适应地理环境的建筑设计由于云南地处高山地区,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影响了当地建筑的设计。
云南的民居建筑通常采用斜坡屋顶和挑檐设计,以防止雨水进入室内。
此外,由于地震频发,云南的民居建筑设计也注重抗震性能,采用木构造和斜撑等技术来增加建筑的稳定性。
五、融合多元文化的建筑风格由于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和建筑风格交融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在云南的民居建筑中,可以看到汉、藏、彝、傣、白等多个民族的建筑元素和特色,这种融合使云南的民居建筑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总之,云南的民居建筑展示了其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和民族特色。
它们体现了建筑艺术和人居环境的和谐统一,代表了云南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和建筑遗产。
云南民居建筑特点
三、土掌房民居系列
多建于斜坡上。以石 为墙基,用土坯砌墙 或用土筑墙,墙上架 梁,梁上铺木板、木 条或竹子,上面再铺 一层土,经洒水抿捶, 形成平台房顶,不漏 雨水。房顶又是晒场。 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 担上垫木,铺茅草或 稻草,草上覆盖稀泥, 再放细土捶实而成。 多为平房,部分为二 屋或三层。
三、土掌房民居系列 1、彝族的"土掌房"
Hale Waihona Puke 一、干栏式民居系列3、傈僳族、独龙族的"千脚落地"
热的虽僳房千 。极然族屋脚
高简、相落 智单独连地 慧,龙,房 。也族柱是 千易人子“ 脚搭的林干 落建基立栏 地,本而式 房却住得竹 有体房此木 利现形称楼 于了式谓” 防怒。,的 震江这是形 、人种怒象 便千千江说 于百脚峡法 防年落谷, 潮来地中因 、沉房怒远 通淀,族远 风下结、望 散来构傈去
一、干栏式民居系列 2、景颇族的"矮脚竹楼"
景颇竹楼呈长条式,开门于一端,要登梯上楼,须先进入过道间。无论官家或百姓 的过道间都有一棵大小不一的柱子。柱子的粗大程度标志着势力的大小,大山官家 的柱子,有的直径达二三尺。而现在这柱子的大小则根据人口、劳动力和房子的大 小而异。在过道间里还放置着杵臼和脚碓,用以舂米。经过过道间,然后才能登梯 上楼。楼上的住房分两三间或十多间不等,各间均有门无窗。屋内根据人口多少设 置若干个火塘,周围铺篾席作寝塌。
土掌房是最古老的彝族传统民居,大多建筑在干旱少雨的高寒山区和河谷地带。 土掌房冬暖夏凉,防火性能好,非常实用。
三、土掌房民居系列 1、彝族的"土掌房"
一、干栏式民居简介
干栏式民居主要是用 木为梁柱搭成的简易 小楼式建筑,也有部 分地区使用竹木料代 替木料的。干栏式民 居的上层住人,下层 为牲畜圈或杂物间。 这种底层空出作为他 用而不住人的形式, 是干栏式民居的一个 最大特点。
云南民族建筑主要有哪些类型.doc
云南民族建筑主要有哪些类型云南民族建筑有哪些?云南民族建筑又有什么特色呢?想要知道答案嘛,下面是中国下面梳理的有关云南民族建筑类型的相关内容,基本情况如下:云南民族众多,地理和气候条件多样,是云南民族的民居建筑显得多姿多彩。
各式各样、五光十色的民族民居,外有奇异的风貌,内有智慧的技艺,引人注目,形成了云南突出的民居文化。
云南各地都有民居建筑。
宁蒗纳西族、怒江傈僳族的“木楞房”,还有元江哈尼族的“蘑菇房”西双版纳傣族、景颇族的竹楼等,大力等地的白族、彝族由重檐瓦房发展形成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以及彝族的“一颗印”等。
在结构、布局、装饰、工艺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典型化和规范化的风格,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点。
具有悠久历史的竹楼、土掌房、木楞房随汉文化的饿不断传人而不断改变。
我们对于这些变化,一般将其原因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很多民族在吸取汉族建筑风格和技术后,结合本地、本民族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俗,逐步创建、发展了有自己特色的民居建筑。
另一方面,受自然条件、生活习俗、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的制约和影响。
各民族的民居仍以木楞房、土掌房、竹楼等作为基本的住房,历经几千年不变,只是在工艺和技术上逐步改进。
经过多年的演变,重檐式瓦房成了多元文化结合的典型民居彝、白族更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等壮丽、舒适、体现工艺类的住房,并经历千年以上,具有悠久民族传统的住宅。
云南独特的少数民族建筑是独一无二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是云南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应该特别注重对少数民族建筑的保护和修复。
值得高兴的是,云南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只有将古建筑及少数民族建筑保存、保护得更好,才能对旅游业起到更好的帮助,具有代表性的工程有大理、丽江古城的改造。
云南民居
滇中高原地区,四季如春,无严寒,多风。
故住房墙厚重。
最常见的形式是毗连式三间四耳,即正房三间,耳房东西各两间,有些还在正房对面,即进门处建有倒座。
通常为楼房,为节省用地,改善房间的气候,促成阴凉,采用了小天井。
外墙一般无窗、高墙,主要是为了挡风沙和安全,住宅地盘方整,外观方整,当地称"一颗印"。
编辑本段“一颗印”的详细描述滇中地区标准的土木结构房屋称为"一颗印",为三间四耳一倒座,实际因经济情况有所增减,正房和耳房均为二层楼房,倒座多数为平房,少数为楼房,但空间极矮。
正房较高,耳房矮一些,这样长辈居住的正房采光就比较好。
中间为天井,多打有水井,铺石板, 作为洗菜洗衣休闲的场所. 为安全起见,传统的房屋四周外墙上是不开窗户的,都从天井采光。
房屋为木料的柱梁为支架,墙体多为夯土墙或土墼墙,建盖时先挖基沟,下石脚,立屋架,上梁(要举行一个仪式并请客的),然后砌墙或打夯土墙,上瓦,最后做内部的楼板,板壁等。
做的好的内外墙均以石灰粉平,一般的仅将内墙粉平。
屋内没什么装饰,好的人家地面可以铺青砖(非常少),一般的就用土打实。
楼板以木板做槽拼装,走起来很响。
楼上的房间分隔和朝向天井的板壁也以木板做成。
正屋前向天井的那一面有厦子,瓦面刚好接上二楼正房的窗户,可以晾晒东西。
图片为近代所建造的“一颗印”民居,为三间两耳无倒座,俗称“小三间”编辑本段主要特点是正房多为三开间1、正方、耳房毗连,正房多为三开间,两边的耳房,有左右各一间的,称“三间两耳”;有左右各两间的,称“三间四耳”。
适合当地人口稠密用地紧张的需要2、正房、耳房均高两层,占地很小,很适合当地人口稠密、用地紧张的需要。
正房底层明间为堂屋、餐室,楼层明间为粮仓,上下层次间作居室;耳房底层作厨房、柴草房或畜廊,楼层作居室。
正方与两侧耳房连接处各设一单跑楼梯,无平台,直接由楼梯依次登耳房、正房楼层,布置十分紧凑。
“三间四耳倒八尺”3、大门居中,门内设倒座或门廊,倒座深八尺。
云南地理气候与云南民居
云南地理⽓候与云南民居云南地理⽓候与云南民居1,云南地理⽓候及其特点。
2,云南少数民族情况及其分布。
3,云南民居及其分布。
4,云南民居及其⽓候的具体分析。
1,云南⽓候及其特点。
1、类型:云南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地处低纬度⾼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所以⽓候也很复杂。
主要受南孟加拉⾼压⽓流影响形成的⾼原季风⽓候,全省⼤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的⽓候特征。
全省⽓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和⾼原⽓候区共7个⽓候类型。
2、特点:云南⽓候兼具低纬⽓候、季风⽓候、⼭原⽓候的特点。
其主要表现为:云南年降⽔量①⽓候的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分明显。
这⼀现象与云南的纬度和海拔这两个因素密切相关。
这种⾼纬度与⾼海拔相结合、低纬度和低海拔相⼀致,即⽔平⽅向上的纬度增加与垂直⽅向上的海拔增⾼相吻合的状况,使得各地的年平均温度,除⾦沙江河⾕和红河河⾕外,⼤致由北向南递增,平均温度在5~24℃左右,南北⽓温相差达19℃左右,表明了“⽴体⽓候”的特点。
②年温差⼩,⽇温差⼤。
由于地处低纬云南⼀⽉平均⽓温⾼原,空⽓⼲燥⽽⽐较稀溥,各地所得太阳光热的多少随太阳⾼度⾓的变化⽽增减外,也受云、⾬的影响。
夏季,最热天平均温度在19~22℃左右;冬季,最冷⽉平均温度在6~8℃以上。
年温差⼀般为10~15℃,但阴⾬天⽓温较低。
⼀天的温度变化是早凉、午热,尤其是冬、春两季,⽇温差可达12~20℃。
云南七⽉平均⽓温③降⽔充沛,⼲湿分明,分布不均。
全省⼤部分地区年降⽔量在1100毫⽶,但由于冬夏两季受不同⼤⽓环流的控制和影响,降⽔量在季节上和地域上的分配是极不均匀的。
降⽔量最多是6~9⽉份四个⽉,约占全年降⽔量的60%。
11⽉⾄次年4⽉的冬春季节为旱季,降⽔量只占全年的10%~20%,甚⾄更少。
不仅如此,在⼩范围内,由于海拔⾼度的变化,降⽔的分布也不均匀。
地质地貌云南地形极为复杂,⼤体上,西北部是⾼⼭深⾕的横断⼭区,东部和南部是云贵⾼原。
云南民居建筑的地理学思想
云南民居建筑的地理学思想
云南民居生存环境的独特性:
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例如地理地貌、气候条件、民族构成,特殊
的社会发展历史,多元的民族文化特征,文化的多元性、边缘性、
封闭性,信仰的并存性,市美的独特性造成了云南民居发展的演变,也造成了其民居的特点。
外向型开放式竹木构架体系、内向型封闭
式土木结构体系是源于自然馈赠与地域限定是地形的有机整合、气
候的自然雕琢、材料的忠实塑造同时经济制约与技术限定,再加上
民族文化差异的限定形成了云南民居建筑形式的地域性特点:
1、干栏式民居系列。
2.井干式民居系列。
3.土掌房民居系列。
气候与民居特色
上古人类为了“上避风雨,下避野兽”,需要栖身之处。
人类最早的房屋是洞穴和树巢。
例如《易·系辞》中说,“上古穴居而野处”;《礼记·礼运》中也说,“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zēng)巢”。
可见连帝王也如此。
随着生产力的逐渐发展,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和发展了真正的房屋,获得了越来越舒适的居住环境。
由于人类几乎遍布全球,为了适应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气候类型,解决居住气候条件中众多不同的主要问题,因而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现在这样丰富多彩的传统民居的类型,体现了劳动人民无比的聪明和智慧。
从“凉亭”到雪屋——炎热和严寒气候如果从两广到黑龙江作一次长途旅行,我们就会发现,祖国南方和北方的农村房屋有着很大的不同。
南方房屋高大宽敞,通风条件良好;而北方,特别是东北的房屋却矮小紧凑,密闭程度很高。
原来,我国南方地区夏季长而炎热,夏热成为当地居住条件中的主要问题。
而北方地区冬季长而严寒,夏季短促凉爽,冬寒是北方房屋居住的主要问题。
如果房屋高大而不密闭,取暖效果就会很差。
在我国东北,农村房屋普遍采用做饭余热烧炕的办法来取暖。
一般两间为一套,内间是卧室,以炕代床。
炕是用砖和泥砌成的,上铺炕席,横贯内屋南侧,炕中部有火道,一头通外间的灶,一头通烟囱。
每天三餐饭,再加上烧水、熬猪食,就把炕烧暖了。
白天,南窗又充分接受了丰富的太阳热量,所以即使天天都是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严寒,也不再需要专门的取暖设备了。
除了火炕以外,我国北方各地农村冬季还有地炉、火墙等其他多种取暖方式。
地炉的炉子是落地的,既用来取暖,也可烧水、做饭。
火墙大多在招待所和旅店采用,在室外生火,房间的侧墙或房内的火墙就是巨型的“暖气片”。
北方城市居民则一般采取暖气或火炉取暖。
在20世纪初,曾有人调查了西欧各地的墙壁厚度,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实。
在建筑材料大致相似的情况下,英国南部、比利时和荷兰,即大西洋沿岸地区平均墙厚为9英寸(1英寸=2.54厘米),德国西部为10英寸,德国中部和东部为15英寸,立陶宛和波兰为20英寸,俄国为28英寸~30英寸。
云南特色民居:干栏式系列之景颇族的“矮脚竹楼”
云南特色民居:干栏式系列之景颇族的“矮脚竹楼”景颇族聚居的山区,海拔一般在1500到2000米左右,这里气候温和,霜期一般仅一两个月,年平均温度在摄氏18度至24度之间。
草顶竹楼的景颇族住宅,多建于斜坡上,一边接地,一边架空,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猪鸡,大牲畜则另建厩栏。
草顶竹楼属长条式,竹楼的过道间放置着杵臼和脚碓,用以春米。
通过此间,然后才能登梯上楼。
屋内根据人口多少设置若干火塘,周围铺以蔑席,作为寝榻之处。
景颇竹楼每间正中设一个火塘,供全家人聚坐取暖。
火塘四周是家人歇息和睡觉的地方。
这种草顶竹楼,每隔几年就要修葺1次。
景颇族建盖竹楼也和其他民族一样,十分重视选择地基,不在山梁正中盖房,而选择在当阳平缓、依山傍水的地方。
建造竹楼、墙、梁、楼板、椽子护栏、楼梯和床凳,都是使用竹子(也有的人家梁柱用木料),楼下通风,凉风徐徐使竹楼颇为凉快。
竹楼的后院场地,比较开阔,日照充足,溪水环绕,土地肥沃,林木茂盛,浓荫覆盖,可以种菜、培竹、栽花育果。
有的人家还有水井,洗衣煮饭少不了它。
竹楼后边用竹条围圈起来,当地人叫做园子。
景颇竹楼一般分为3种:第一种是全楼式,即整间房子,全部人都住在楼上。
景颇族有和睦相处的良好习惯,有的人家弟兄几个都结婚生了娃娃还不分家,人多的达二十多口。
这样的人家,住的竹楼就不是三格,而是四格、五格、六格,有八九个火塘。
楼下大多是一人多高的空间;第二种是半楼式,即竹屋的一半用作楼屋,另外一半做伙房,或是支上一副脚碓,或者用来堆放秋粮;第三种是田棚窝铺,用来守卫庄稼,或用来煮饭和休息。
凡是上楼的人一律脱鞋,保持清洁。
景颇族竹楼,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而其最动人之处也恰恰在于纯朴简素中创造出散发着泥土芬香的乡土美和风情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候与云南民居的建筑形式
摘要:
建筑适应气候是个永恒的命题。
人类文明不断提高,但片面的依赖技术制造人工气候已经且必然会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气候环境产生破坏,在建筑设计之初与当地的气候环境良好结合的生态意识是需要贯彻始终的。
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同人类的发展一样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回顾吸收传统乡土建筑中对地域气候因势利导的精华,并适当的结合现有技术进行当代建筑设计,是地域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当代建筑的发展趋势。
本课题基于以上出发点选取云南传统民居作为研究对象,讨论了云南传统民居对气候的适应。
关键词:云南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建筑结构
正文:
○1云南气候特点
云南的气候环境复杂多样,寒、温、热三种气候带兼备,主要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在西双版纳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在横断山区垂直地域分异显著,一山有四季。
南北气温相差多达19度左右。
除了滇中地区“四季如春”的温暖气候,尚有处以高寒山区的滇西北,处于热带、亚热带气候的沿滇西南国境线地区。
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民居在建筑形式和构造技术上都体现出了对气候环境的适应。
○2云南省各种建筑形式及其分布地图表1井干式建筑
图表2"一颗印"民居
图表3合院式建筑
图表4土掌房
○3气候与云南民居的建筑形式
云南民居涵盖了干栏系、板屋系、合院系等体系,这些体系的建筑形式与气候环境之间呈现出对应的逻辑联系。
云南的干栏建筑主要分布在沿滇西南国境线蜿蜒并行的新月地形带,属于亚热带的湿热气候,夏季气温高、雨量充沛,由北向南气候和降雨量逐渐增大。
干栏建筑的形式很好的适应了湿热气候;底层架空有利于建筑排水排涝和通风透气,大坡屋顶和深远的挑檐及重檐有利于遮阳。
而同是傣族民居的干栏建筑因气候差异出现的形式微差更加印证了建筑性书籍对气候的适应。
西双版纳高温多雨,且是全国少有的静风区。
版纳型的干栏民居的架空层离地较高;屋顶硕大且坡度比较陡,低垂檐;建筑形式强调遮阳;德宏州瑞丽与西双版纳相比,年降水量较少,风速较大,因此瑞丽型干栏民居的架空曾普遍被利用起来围以竹篾墙,出檐短浅,楼层开有落地窗,建筑形式强调通风。
板屋是“劈杉为瓦”覆盖屋顶的建筑,在云南被称作“闪片房”。
滇西北的丽江和迪庆、怒江、大理、楚雄等地是板屋建筑的中心分布区。
在温凉气候的楚雄大姚、丽江宁蒗地区,采用木材作为围护结构的井干式板屋是适应这种相对寒冷、湿润气候的一种形式,也得利于当地盛产的林木资源;而在年平均气候仅为5.5度的高寒气候下的香格里拉,土墙片房厚重的夯土外墙与开窗少而小的封闭围护结构,都达到了保温抗寒的目的。
“闪片”坡屋顶质轻、抗冻性能好,起上自然而形成的纹路勾缝有利于排雨除雪,在干旱季节又可以有效防止高原地区太阳的高强辐射。
而云南民居中另一种形式是碉房,厚重封闭的体形有利于保暖隔热,与高寒气候、干热气候相适应。
云南的碉房建筑主要分布在滇西北迪庆州和滇南红河州。
迪庆州的藏族土库房砌石为基底,夯土为墙,保暖性能良好;而处于干热少雨的红河州土掌房,夯土砌筑的墙体、屋顶热稳定性能好,适于当地昼夜温差大的特点。
合院建筑具有较大的气候适应性,主要分布在温和气候的滇中、滇西地区。
云南的合院建筑源自中原文化、技术的影响,但其形式特色又体现了对当地的气温、降水等气候微差的适应。
滇中“一颗印”高大的墙院、狭小的天井有利于保温、防风;大理白族民居和丽江纳西族民居,虽然都是“三房一照壁”的平面形式,但是白族民居的山墙面市封火面、歇山屋顶,屋檐与山墙的交接处用青瓦或片石封闭合缝。
而纳西民居则是悬山屋顶,这与大理地区风大有关。
同样,白族民居腰檐上常见的“走马转角台”也是出于防风的目的。
○4云南民居的建筑结构形式与气候
(1)屋顶
屋顶的坡度大小体现出降雨量分布多寡的逻辑,从滇西北闪片房的15°到版纳民居的45°不等,从北向南坡度逐渐变大。
构造措施上,干热、干冷气候下
屋顶构造以隔热保暖为目的。
土掌房出于干热地区,土掌屋顶三层构造处理时屋
顶的厚度在25㎝上下;高寒山区的藏族图库房,其土平顶突出防寒保暖,用粘
性极强的夯土层等措施加强构造,上下五层的构造处理使屋顶达到30㎝的厚度。
湿热气候下的屋顶构造注重通风透气。
西双版纳傣族民居的屋顶形体占到高度的1/2,屋顶坡度陡有利于排水,高大的歇山坡顶提高了室内空间高度,上大下
小的屋顶剖面引起烟囱效应。
气流从架空层和竹木墙般进入,再从陡坡屋面的屋
顶空隙以及歇山顶山墙面的空隙出去。
此外,屋顶深远的出挑和墙面周围的重檐,
尽量扩大遮阳面积,减少对围护节后的太阳辐射。
(2)围护结构
干热、干冷地区的围护结构义隔热保暖为目标,最常见而有效的构造措施就是加
厚重质材料筑大蓄热体。
土掌房的厚度不小于40㎝,而闪片房的夯土外墙更达
到一m。
湿热地区围护结构的够咋和材料有利于空气的渗透和交换。
版纳傣族民
居现在主要以木板作为围护结构,木板间留有间隙,围护结构和屋面的交接处有
意留出一定开口,而不交接紧密,使空气可透过墙面。
瑞丽傣族民居和景颇族、
佤族的围护结构多用于竹编墙,编织墙面的缝隙也具有良好的透气效果。
(3)开窗
通过对开窗位置、开窗大小进行优化以适应气候环境。
温和气候下的合院建筑中,
减少外墙开窗,加大面向内院的开窗;干热、干冷气候下减少开窗盒东向开窗,
开高窗,如土掌房、藏族碉楼的高窗在取得良好的通风效果的同时有利于光线最
大限度的投射入室内深处;早湿热气候条件下加大开窗或是用透气性的围护节后
替代开窗。
瑞丽傣族民居在楼层加大开窗甚至开有落地窗。
而版纳傣族民居由于
处于静风区,强调遮阳、减少开窗带来的热辐射式其合理的选择。
结语
遵循气候的建筑设计思想始于传统,在建筑创作多元化今天,不同利益间冲突,在很大程度导航削弱了人们对这一古老而富有生命力概念的关注,为此人们付出了资源、环境及地域文化丧失等代价,社会发展赋予了遵循气候创作理念以新的意义,蓦然回首,以时代的眼光审视传统建筑,遵循气候的理念仍然是其中历久弥新的闪光点之一,以寻求自然协调性的可持续发展本质思想为我们继承进行时代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