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讲 商鞅变法习题(选修1)

合集下载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练习)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练习)

1.商鞅变法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①奖励军功②重农抑商③为田开阡陌封疆④废分封行县制⑤实行连坐法A. ①③④B. ①②⑤C. ②③⑤D. ②③④⑤2.商鞅变法的法令公布后,生活在咸阳附近的某农民感到既兴奋,又恐惧。

令他恐惧的法令条文最有可能的是()A. 废井田,开阡陌B. 重农抑商C. 统一度量衡D. 实行连坐法3.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时期,春秋与战国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A. 改革的内容不同B. 改革的方式不同C. 改革的发动者不同D. 改革的结果不同4.李悝说:治理国家应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这一主张的实行打击了()A. 奴隶主贵族B. 商人C. 新兴地主D. 农民5.贾谊《新书•时变》评价商鞅曰:“秦人有子,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其慈子嗜利而轻简父母也,念罪非有伦理也,其不同禽兽懃焉耳。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①商鞅此政策有利于促进生产积极性提高②贾谊是站在儒家伦理道德角度对商鞅进行评价③从具体措施角度对商鞅评价,基本符合史实④作者认为商鞅变法败坏社会伦理道德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6.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其目的除了改革旧的社会习俗,还有()A. 增加赋税收入B. 提高军队战斗力C. 严格控制人民D. 打击贵族势力7.《战国策·秦策》:“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商君“正度量,调轻重”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A. 重农抑商的实施B. 商品经济的发展C. 农耕经济的繁荣D. 争霸战略的实现8.《史记·商君列传》载:“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这反映的是商鞅的哪一项变法内容()A.“为田开阡陌封疆” 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C.统一度量衡 D.奖励军功9.“倾邻国而雄诸侯”实现富国强兵目标的改革是()A. 商鞅变法B. 文景之治C. 孝文帝改革D. 王安石变法10.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来有消极作用的有()①重农抑商②“燔诗书而明法令”③奖励军功④废除井田制⑤实行“连坐法”A. ①②③④⑤B. ①②⑤C. ①③⑤D. ②③④11..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历史发展来说是一个分水岭,这次变法实现了秦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1 商鞅变法高效演练 人民版选修1-人民版高三选修1历史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1 商鞅变法高效演练 人民版选修1-人民版高三选修1历史试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1 商鞅变法高效演练人民版选修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战国时期,正是基于商鞅和秦孝公等顺应了时代潮流,勇于改革,大胆变法,才为秦国最终奠定了大一统伟业。

——《重大改革》材料二历史不能重演,商鞅变法的恶果是不能以秦国暂时强大来抵消的。

商鞅式的强国之法趋人步入功利追逐,必然导致日后的治理危机,社会不和谐而崩溃之日近矣。

——《再评商鞅》(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措施并概述其意义。

(2)材料一、二对商鞅变法的评价角度有何不同?综合两则材料,从史学研究视角,你认为应如何评价历史事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有效信息及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概括,注意题目要求“经济方面”。

第(2)题根据对两则材料的分析、理解,可以看出材料一主要肯定商鞅变法的积极意义,材料二主要说明其局限性。

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要掌握全面和辩证地评价历史问题的方法。

答案:(1)措施:废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

意义:推动了地主经济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增强了国家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国家统一奠基。

(2)材料一肯定了商鞅变法的积极意义,材料二指出了商鞅变法的局限性。

评价:全面、辩证地看问题。

2.(2016·全国卷Ⅰ·T45)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

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X氏、X阳卢氏等数家所谓“某某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

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

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

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X民干列为第一等。

2021届人民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选修模块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答案

2021届人民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选修模块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答案

[知识梳理]一、古代中国的改革1.商鞅变法(1)时间:公元前356年。

(2)背景:战国时期,秦国落后于东方六国,秦孝公为富国强兵,任用商鞅实行变法。

(3)内容①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②政治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普遍推行县制;制定秦律;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连坐制度。

③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

(4)影响和评价: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较为彻底的一次改革运动,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孝文帝实行改革。

(2)内容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设立三长制,健全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

②迁都洛阳。

③推行汉化政策和移风易俗,促进民族融合。

(3)影响和评价①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③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结束分裂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3.王安石变法(1)时间:1069年。

(2)背景: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造成冗官、冗兵和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引起严重的社会危机。

(3)内容①理财之法:推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募役(免役)法、方田均税法。

②强兵之法:整顿军队,推行保甲法、将兵法、保马法,设军器监等。

③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唯才用人等。

(4)影响和评价①增加了政府收入。

②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③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二、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①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

(2)内容①颁布“二一九法令”,废除农奴制。

②实行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改革。

③进行教育、军事方面的改革。

(3)影响①积极影响:废除了农奴制,是俄国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步骤。

②消极影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2.日本明治维新(1)背景①明治维新之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封建落后。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基础梳理|一、商鞅变法1.背景(1)经济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

②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①新兴地主阶级要求进行社会变革,建立地主阶级政权。

②各国进行变法。

(3)军事:兼并战争十分频繁。

(4)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出现,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

2.内容(1)前期:开始于公元前356年。

①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经济: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

③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2)后期:开始于公元前350年。

①经济: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

②政治:推广县制,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③习俗:“塞私门之情”,移风易俗。

3.特点(1)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法律推动和巩固改革。

(2)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措施全面,中心是“农战”和“法治”。

(3)商鞅变法是一场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

4.作用(1)积极作用: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2)局限性①严刑苛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②重农抑商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2)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

2.内容(1)推行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2)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严惩贪赃枉法。

(3)迁都洛阳:为孝文帝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原地区的经济恢复和政治稳定。

(4)革除旧俗:仿汉制、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与汉人通婚等。

3.作用(1)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

(2)促进了洛阳的繁盛,使洛阳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国家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2.内容(1)经济:富国之法①均输法:在路程较近的生产地采购物资。

②市易法:限制了豪商大贾控制和操纵市场。

《金版新学案》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第1讲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课件 人民版选修1

《金版新学案》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第1讲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课件 人民版选修1

二、内容 1.前期:开始于公元前356年。 .前期:开始于公元前 年 (1)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政治 (2)经济: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 经济: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 经济 (3)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军事 2.后期:开始于公元前350年。 .后期:开始于公元前 年 (1)经济: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 经济: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 经济 (2)政治:推广县制。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政治:推广县制。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政治 (3)习俗:“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习俗: 塞私门之请” 移风易俗。 习俗
(3)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县制的建立及推广预示着它将取代 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 建立县制 西周分封制下的封国采邑制,成为新的政体制度。而国君直接任免官员 西周分封制下的封国采邑制,成为新的政体制度。 则使从地方到中央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强化了中 则使从地方到中央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 央集权,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 央集权,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
2.军事上强兵之法 . (1)将兵法:精简裁并军队,设置专门操练军队的将官。 将兵法:精简裁并军队,设置专门操练军队的将官。 将兵法 (2)保甲法:把农民进行保甲编制,兵农合一。 保甲法:把农民进行保甲编制,兵农合一。 保甲法 (3)保马法:采取优惠政策鼓励百姓养马。 保马法:采取优惠政策鼓励百姓养马。 保马法 (4)军器监:专门管理武器制造。 军器监:专门管理武器制造。 军器监 3.政治上取士之法 . (1)科举改革:以经义策论取士。 科举改革:以经义策论取士。 科举改革 (2)改革学校制度:改组太学,撰注教材。 改革学校制度:改生产的发展。 .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 2.促进了洛阳的繁盛,使洛阳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 .促进了洛阳的繁盛,使洛阳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件:选修1 1.1商鞅变法

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件:选修1 1.1商鞅变法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一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第1讲 商鞅变法一、措施1.经济:土地私有(1)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_________,允许土地买卖。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统一度量衡,国家颁布标准的度量衡器。

2.军事:_________,实行按军功授爵的二十级爵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3.政治:(1)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2)废除分封制,普遍_________。

4.社会习俗:“塞私门之请”;禁止父子兄弟共居,推行“分异”令。

奖励军功推行县制二、特点1.核心内容是鼓励“农战”和厉行“法治”。

奴隶主贵族特权2.实质是废除_______________,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3.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有效、变法措施最全面的改革。

4.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三、历史作用赐爵制度1.政治上:世卿世禄制向_________转变,使统治集团内部构成发生重大变化,军功地主成为秦统治阶级的支柱,逐步建立起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2.军事上:提高了秦军战斗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土地私有制3.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___________,激发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四、局限性轻罪重罚1.商鞅变法轻视教化,鼓吹_________,为秦的暴政埋下了祸根。

2.商鞅变法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3.商鞅变法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保留了奴隶制的残余。

重农抑商4._________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典题例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富国强兵,故“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主流观点有:“商君之法,使民务本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苏轼《商君功罪》);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司马迁《商君列传》)。

据《中国古代史》改编——材料二 人说惠王(即秦惠文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商鞅变法(一轮复习)

商鞅变法(一轮复习)

2.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起 到明显推动作用的措施有( ) ①重农抑商 ②奖励军功 ③废井田制 ④奖励耕织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D。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废井田
制、奖励耕织等措施对推动秦国封建经济的发 展有明显作用,而②奖励军功则在政治军事上 起直接作用。
商鞅变法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1.经济: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推广,促进了农业以及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出现新兴地主、自耕 农等。社会的发展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 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3.军事:在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的形势下,富国 强兵成为各国改革的内在动力 4.文化:私人讲学兴起,民间办学兴盛,百家争鸣局 面出现。法家思想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 武器。
(1)原因: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利其田 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 结果: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材料二 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 可以遇秦之锐士。——《荀子· 议兵》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 原因。 (2)是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奖 励军功等措施的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以 专心应敌于外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充分肯定。认为变法使秦国 移风易俗,赏罚严明,终于由弱转强,统一天下, 影响深远。材料三认为商鞅严刑少恩,导致车裂 下场,评价片面。 看法: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较为彻底的改 革。为秦统一全国、建立中央集权制政权奠定了 基础。许多变法内容影响深远。但因严刑峻法而 使变法带有一定局限性。
3.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普遍推行县制。建立 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讲商鞅变法习题(选修1)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讲商鞅变法习题(选修1)

【全优课堂】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讲商鞅变法习题(选修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齐威王当上霸主以后,燕、赵、韩、魏等国都来朝贡,只有西方的秦国没有来。

中原各国叫它“西戎”,把它看作强横民族,瞧不起它,很少跟它来往,还不时派兵侵夺它的土地。

秦孝公求贤令: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宾客群臣有能稀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材料二商鞅变法规定,“编民为什伍”,五家为伍,两伍为什。

又规定什、伍之内各家互相监督,“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他认为“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则重者无从至矣”。

即对轻罪严厉处罚可以杜绝犯重罪。

“燔诗书而明法令”。

认为“诗、书、礼、乐、善、修、仁、廉、辩、慧,国有十者,必至贫穷”。

还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说成了“六虱”,反对根据这六种情况授予官职。

奖励耕织。

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凡从事末业及游手好闲致贫者,全家没入官府,罚为官奴婢。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扼要分析秦孝公变法图强的原因。

(2)历史上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

依据材料二中的变法内容,扼要评价商鞅变法的功过是非。

【答案】(1)原因:秦地处西陲,位置偏远;思想保守,受中原各国鄙视;经济落后,国力较弱;为实现富国强兵,秦孝公决定变法。

(2)评价:商鞅变法实行“法治”,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新的社会秩序的确立,但同时严刑峻法激化了社会矛盾;思想文化专制毁坏了传统文化,专制独裁也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变法有利于经济发展,实现了富国强兵,但对商业发展的抑制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

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

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

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选修1第1讲专题2巩固演练

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选修1第1讲专题2巩固演练

选修1 第1讲专题2巩固演练1.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后人一直存有争议。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

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

——《韩非子·和氏》材料二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

‘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今有法曰:斩首者令为医匠,则屋不成而病不已。

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齐药也;而以斩首之功为之,则不当其能。

今治官者,智能也;今斩首者,勇力之所加也。

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是以斩首之功为医匠也。

故曰:二子之於法术,皆未尽善也。

”——《韩非子·定法》材料三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

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

文学曰: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亡……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

——桓宽《盐铁论·非鞅》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概述商鞅变法采取的变法措施。

韩非子对其措施有何评价?(2)据材料三,概括大夫和文学对商鞅变法的不同评价,并推测著者桓宽对商鞅的态度。

【答案】(1)措施:什伍连坐;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奖励耕战;按军功授爵。

评价:商鞅变法使秦国富民强,但按军功授爵存在缺陷。

(2)大夫: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和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基础。

文学:变法导致秦朝迅速败亡。

桓宽:对商鞅持否定态度,故名“非鞅”。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变法)其中究竟有哪些新东西呢?第一次变法条令,其中只有关于什伍连坐、奖励耕织,以及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实行严厉处罚的内容,算是独创的。

其他如奖励军功、发展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确立等级爵位制的改革,当初齐、楚、燕、赵、魏、韩亦各皆然。

商鞅的第二次变法条令,也是各国都已实行过了的。

——程念祺《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材料二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是否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高中历史选修一商鞅变法测试题带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选修一商鞅变法测试题带答案解析

商鞅变法一、〔型注〕1.?史?曾“商君相秦十年,宗室戚皆怨望。

〞根据上文所述,分析何会有如此象( )商鞅法,下令将族的土地全部没收商鞅法,以功授田定爵位,使得族无法享受既有的特商鞅法,施“保甲制度〞和“坐法〞,用以控制族商鞅法,鼓励平民努力耕,励生,使族无法从事工商2.商鞅法励功,行“二十等爵制〞,有利于()①打旧族的特②化基的管理③展封建④提高斗力A.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3.世人国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法采取〔〕A.励功 B .励耕C.焚 D .什伍坐和告奸制度4.“商君礼,弃仁恩,并心于取,行之两,秦旧俗。

故秦人家富子壮出分,家子壮出。

〞此象秦政的极意在于〔〕有利于推土地私有制度以者极性有利于行坐法以加政府人民的控制有利于增加口数以提高政府的税收入有利于刺激士兵斗志以增的斗力5.春秋国期,社会革的根本力是( )A.周王室衰.宗法分封制破坏C.生力提高 D .争霸争的需要6.我国的古代改革推社会步起了推作用,但商鞅因法而裂,王安石因法而革,居正因法而死后被抄家。

由此得出的最主要是( )A.改革有助于社会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果B.改革有,改革者注意保自己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牲精神D .改革反力行底14.“史意〞指的是在那制度施代的人所切身感受而出的意7.??食志?:“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之,。

些意,比真而客,待代隔得久了,制度早已消失不 非古道,犹以本之故⋯⋯〞文中所的“本〞 ,表在商鞅法的措施存在,而后代人凭后代人自己所的境和需要来批史上以往的各中是制度,那只能是一种代意。

以下属于代意的是A.励功,按功授爵B. 分封,行制 A.“商鞅相孝公,秦开帝〞 〔·王充 ?衡?〕C.行什伍、坐制度D.励耕B.〔行均田制〕“国家殷富,藏盈溢,露于廊者不可数〞〔北8.商鞅曾:“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其作用是()魏·炫之?洛阳伽?〕A .地主的批判和否认B .地主政提供条件C.〔王安石法〕“舍是取非,害除利,名民,其病民,名益C .肯定了公田私田化的象D .秦一六国奠定了基国,其国〞〔宋·司光?乞去新法之病民国者疏? 〕9.“夫商君孝公平衡,正度量,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是以D.〔以皇帝名“定国是〞,其目的是〕“以法号令之宗旨,以西学兵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于天下。

【全优课堂】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讲 商鞅变法课件(选修1)

【全优课堂】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讲 商鞅变法课件(选修1)
第 1讲
商鞅变法
[考 纲]
商鞅变法。
一、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 1.特征
特征 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 经济 ①生产力: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农、工、商业的发 展。②生产关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及阶级关系的变 化 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成为 社会发展的要求 争霸和兼并战争频繁 ①教育:民间办学兴盛。②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 面。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变法改革的思 想理论武器
商鞅变法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 1 .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增强
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同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
的势力。 2 .“废分封,行县制”是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迈出的重 要一步,是打破“封国”、巩固新的土地所有制的政治保障。 3 .“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
【史论要旨】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推行改革的总体特征
是顺应时代潮流,打击奴隶主旧贵族,促进封建因素的增长, 在客观上推动了历史的进步。这与提倡顺应形势进行改革,主
张依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政体,符合社会发展要
求的法家思想不谋而合。
二、商鞅变法的措施和特点 1.措施 ①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 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1)经济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③统一度量衡,国家颁布 标准的度量衡器。
表现
政治 军事 思想 文化
2.各国变法 ①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采取 “相地而衰征”的政策。 (1)春秋时期 ②公元前594年,鲁国 实行了“初税亩”。 ①李悝在魏国变法:发展农业生产, 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 (2)战国时期②吴起在楚国变法:限制贵族权力, 裁免无能多余的官吏, 奖励军功,整顿吏治。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1-2商鞅变法同步检测(选修1)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1-2商鞅变法同步检测(选修1)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1-2商鞅变法同步检测(选修1)1.(山西省阳泉市xx届高三一模,4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不力足也。

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

……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

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不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商君书·农战》“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

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其所难,此治之道。

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韩非子》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玄、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殉,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的主张,并从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方面加以评述。

(2)材料二和材料三评论商鞅变法的着眼点有何不同?从材料三中你得出什么认识?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

第(1)问材料主要从改革、重农、重刑罚三方面概括商鞅的主张。

评述的主观目的结合变法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和目的即可;客观效果则结合三项内容造成的积极消极影响分析。

第(2)问的着眼点分别是变法的效果和商鞅个人的结局。

认识主要从新事物的前进行和曲折性两方面结合。

答案:(1)主张:“便国不法古”,只要有利于国家治理,不必拘泥于先王之法;农是治国之要,只有发展农业,国才能强大;百姓从事农业,则易于治理和驱使;“轻罪重罚”,用严刑峻法来维系社会安定。

(写出三点即可)主观目的:变法图强,赢得兼并战争。

客观效果:变法主张实施后社会秩序安定、国力强盛,为后来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法律严酷苛刻,激化了阶级矛盾,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2021学年高考历史第一单元商鞅变法单元检测新人教版选修1

2021学年高考历史第一单元商鞅变法单元检测新人教版选修1

第一单元商鞅变法单元检测(一)一、选择题1.郭沫假设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消失解析材料中“初税亩〞是一种赋税制度,按亩收税,实际上成认了土地私有。

B项不符合史实;C、D两项表述错误,土地国有制是在瓦解而不是完善或完全消失。

答案 A2.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

材料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A.私有制开场确立,盗贼现象普遍B.小农经济脆弱,农民破产沦为盗贼C.商人不满平籴法,转而沦为盗贼D.重农抑商政策,导致礼乐制度崩溃解析结合两那么材料可以判断农民因谷贱破产沦为盗贼,所以以盗法为?法经?首篇,应选B。

其他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答案 B3.“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外表上是个多事的时期。

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开展进程的时期。

〞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王朝软弱无力〞指中央集权制度建立B.“经济变革〞指土地私有制逐步代替井田制C.“多事〞指“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封建主〞指新兴的地主阶级解析“经济变革〞指的是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土地私有制逐步代替了井田制,从而推动了中国社会进程,应选B。

答案 B4.?左传?中有这样的记载:“襄公4年(公元前569年)……土可贾(买)焉。

〞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农业水平提高解析从题干材料可知在公元前569年,土地可以买卖。

因此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土地私有的出现。

其他三项只是外表现象。

答案 C5.吴起在楚国变法时重用有才能的人,赏罚严明;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这些措施( )解析由“重用有才能的人,赏罚严明〞“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可知用人依据才能和军功,故此题选C;其他三项说法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讲商鞅变法习题(选修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齐威王当上霸主以后,燕、赵、韩、魏等国都来朝贡,只有西方的
秦国没有来。

中原各国叫它“西戎”,把它看作野蛮民族,瞧不起它,很少跟它
来往,还不时派兵侵夺它的土地。

秦孝公求贤令: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宾客群臣有
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材料二商鞅变法规定,“编民为什伍”,五家为伍,两伍为什。

又规定什、
伍之内各家互相监督,“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
罚”。

他认为“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则重者无从至矣”。

即对轻罪严厉处
罚可以杜绝犯重罪。

“燔诗书而明法令”。

认为“诗、书、礼、乐、善、修、仁、
廉、辩、慧,国有十者,必至贫弱”。

还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
仁义、非兵羞战”说成了“六虱”,反对根据这六种情况授予官职。

奖励耕织。

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凡从事末业及游手好闲致贫者,
全家没入官府,罚为官奴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秦孝公变法图强的原因。

(2)历史上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

依据材料二中的变法内容,
简要评价商鞅变法的功过是非。

【答案】(1)原因:秦地处西陲,位置偏僻;思想保守,受中原各国鄙视;经济落后,国力较弱;为实现富国强兵,秦孝公决定变法。

(2)评价:商鞅变法实行“法治”,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新的社会秩序的确立,但同时严刑峻法激化了社会矛盾;思想文化专制毁坏了传统文化,专制独裁也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变法有利于经济发展,实现了富国强兵,但对商业发展的抑制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

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

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

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

【答案】(1)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

原因:“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

结果: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
富兵强的目的。

(2)原因: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且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以专心应敌于外。

K38269 957D 镽RJ-J 28977 7131 焱30316 766C 癬21471 53DF 叟36567 8ED7 軗h28530 6F72 潲26298 66BA 暺V。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