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二级错误信念认知、亲社会行为共27页文档

合集下载

幼儿二级错误信念认知、亲社会行为

幼儿二级错误信念认知、亲社会行为

同伴接纳分类标准
生日小狗故事
故事描述了母子之间的互动,一位妈妈故意错误地告诉 儿子将会收到什么样的生日礼物,因为她想给他一个惊喜。 接着,在妈妈不知道的情况下,儿子发现了他真正的生日礼 物。后来,奶奶问妈妈孩子是否知道他真正的生日礼物(二 级未知问题),以及孩子认为他将会获得什么样的生日礼物( 二级错误信念问题)。
两维

眼动实验发现,单人成语第二个字的总阅读时间显著长于物理成 语;随后,互动成语前三字的凝视时间显著长于单人和物理成语。脑 电实验发现,在成语呈现后500~700ms,解读单人和互动成语诱发的 额 区 晚 期 正 成 分 (LPC) 平 均 波 幅 显 著 大 于 解 读 物 理 成 语 ; 之 后 在 700~800ms,解读互动成语诱发的额中区LPC平均波幅显著大于解读单 人和物理成语。眼动注视模式和脑电证据共同印证了理解单个他人的 心理与理解多人的互动心理存在时间和强度上的差异。相对于物理表 征和单人心理的加工,理解更为复杂的互动心理需要更长的加工时间 和更强的神经活动。
二级错误 信念认知
亲社会行 为
同伴接纳

是否与一级错误信念认知条件下一致?
探讨问题二


二级错误信念认知 亲社会行为
重要性?
同伴接纳

(年龄因素)对其预测作用?
二 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从山东省济南市的一所普通幼儿园随机选取小班、 中班、大班的116 名儿童作为被试,有效被试113人。包括男孩62名, 女 孩51名, 年龄分布在40个月到79个月之间, 平均年龄为59. 7个月。根据 3—6岁中点5岁1个月,把被试分为两组:年长组(5岁以上组,N=57)与年幼 组(5岁以下,N=56)。 (二)研究工具 1.二级错误信念认知测量 采用了Sullivan,,Zaitchik等人设计的测量 儿童二级错误信念认知的新故事( new story)范式,“生日小狗故事”和 “小画书故事”。 2.同伴接纳的测量 Coie和Dodge的“两维五组的”方法。 3.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评定 采用陈欣银等人设计的儿童行为量表(CBCL教师版)中的亲社会因子来评定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道德情绪判断_错误信念与行为问题_省略_系_损人情境中幼儿反应的一项研究_许有云

道德情绪判断_错误信念与行为问题_省略_系_损人情境中幼儿反应的一项研究_许有云

道德情绪判断、错误信念与行为问题的关系损人情境中幼儿反应的一项研究许有云 1岑国桢2(1安徽师范大学心理系,芜湖,241000)(2上海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系,上海,200234)摘 要 运用投射性情境故事和Rutter 量表(教师问卷)研究了204名幼儿对损人情境的道德情绪判断、错误信念水平、行为问题及其关系。

结果表明:(1)男性幼儿的违纪行为显著高于女性,神经症行为得分在不同年龄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

(2)随年龄增长,对成功损人者之情绪判断为积极的人数会减少、而判断为消极的人数会增加,对失败损人者之情绪判断为消极的居多、而对成功损人者情绪判断为积极的为主。

(3)幼儿已经基本能完成道德情境中的错误信念任务,当接受别人的 错误 表扬时会产生积极情绪。

(4)未完成错误信念任务儿童的神经症得分显著高于完成者,对成功损人者之情绪判断为积极的儿童的神经症得分显著高于判断为消极者。

关键词:幼儿 道德情绪判断 错误信念 行为问题1 前言儿童心理理论主要是指儿童对他人的愿望、信念和动机等心理状态的认知,并由此对相应行为做出因果性预测和解释[1,2]。

心理理论能力是许多社会推理的基础和对他人行为原因进行精确解释的必要条件[3]。

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心理理论能力大约出现在4岁左右,主要标志是获得了错误信念[4]。

错误信念情境是 儿童心理理论 研究的一个经典范式,是考察儿童能否理解他人所拥有的错误信念,并且根据这种理解来预测和解释他人的行为[5,6]。

已有关于错误信念的研究多侧重于一般情境,较少涉及到在道德情境中的错误信念。

而个体对一般情境和道德情境的认知规则是不同的。

儿童在社会性发展中,特别是做出亲社会行为之前,具备对他人情绪判断的能力尤为重要。

损人者的行为是有违社会要求,而且个体的意愿也不符合社会要求。

儿童对损人者情绪反应的判断一方面会受到心理理论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也与品德发展水平有关。

目前国外有关儿童对损人者情绪判断的研究,发现6岁前尚不懂得损人者会为自己的损人行为而感到不安,但国内研究者的观点不太统一。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观察》幼儿园培训外出学习记录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观察》幼儿园培训外出学习记录

外出学习记录活动时间:2017年2月27日上午9:00——11:30活动地点:浦东新区康弘幼儿园活动内容:《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观察》培训第一讲游戏:有缘相识一、亲社会行为的内涵(一)亲社会行为界定泛指一切对他人有益或对群体、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

主要分为助人行为、分享行为与合作行为,等等。

亲社会行为分为紧急情境中的亲社会行为和一般情境中的亲社会行为。

紧急情境中的亲社会行为是指为了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冒极大的生命危险去完成的行为。

一般情境中的亲社会行为涉及面广,行为主体只需要付出时间、金钱和精力,不会造成生命危险,但能使人际关系变得和谐与美好。

探讨:幼儿之间发生哪几种亲社会行为?在什么样的情景之下?1、助人行为:儿童试图减轻他人的非情感需要,通过提供信息等帮助他人完成任务。

2、分享行为:个体愿意与他人共享自己拥有的资源从而使他人受益。

3、合作行为:两个或以上个体为共同目标,用言语和行为配合和协调,共同完成某一任务,达成目标。

……(二)亲社会行为的动机1、亲社会行为的动机是什么?四种类型:功利性动机、规范性动机、自我价值的动机、他人需要的动机2、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利他行为:既纯粹由于对他人的同情或是渴望坚守内化在心灵深处的道德准则而激发出的亲社会行为。

心理学家通常认为,这种利他行为比之上述渴望规避惩罚或得到回报、认可而产生的亲社会行为更为道德。

3、学前儿童自我报告的动机儿童和成年人之间的关系是以顺从和遵守为特征的,而同伴间的关系更多的是以平等的、亲社会意义的相互间的互动为特征的。

对于儿童来说,同伴间的互动是一种理想型的情境,他们可以从中去了解他人的需求、想法,并学会人际间的相互交往。

游戏:“盲人”旅行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观察的原因和准备(一)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观察的原因亲社会行为的养成,将有助于幼儿学会与他人融洽相处,以正确的方式解决冲突,快乐地游戏和学习,是幼儿今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品质。

第十一章亲社会行为 PPT

第十一章亲社会行为 PPT

四、如何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三)教师的正确引导 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也就是教师要求他们经过努力后能够达到。对不同年龄的幼儿有不同的要求,才能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引导效果 才会好。 比如,教师在让幼儿拿出自己心爱的玩具和同伴一起分享时,对平时有点自私的幼儿的要求就不能太高,只要他能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和大家一起玩 就行。
真题再现
【小结】 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主要特点。 (1)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亲社会倾向在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就可以看到。 (2)分享行为的发展 分享行为是幼儿期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主要方面。 (3)亲社会行为的个别差异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存在个别差异,这说明亲社会行为的发 展需要适当的引导和教育。
补充 三、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知识准备
合作行为的发展:合作行为发展迅速 在游戏中,幼儿分工合作,有共同的目的、计划。在游戏中,幼儿必须服从一定的指挥, 遵守共同的规则,互相协作、尊重、关心与帮助,大家一起为玩好游戏而努力。 3.亲社会行为的个别差异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存在个别差异,这说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需要适当的引导和教育。 通过对3-7岁对同伴困境的反应看出:如一个儿童大哭引起他附近儿童的反应:无反应儿 童只占7%,前去安慰占17%,寻求成人帮助占10%,威胁肇事者占5%,回避占12%,2%的 儿童表现了明显的非同情反应,表明:
知识准备
4.亲社会行为中的基本行为规范 3岁左右的儿童已经在提醒下能遵守游戏和公共场所的规则;知道不经允许不能 拿别人的东西,借别人的东西要归还;以及在成人提醒下,爱护玩具和其它物品。 4~5岁左右的儿童能够感受到规则的意义,并能基本遵守规则;他们不私自拿不属 于自己的东西,也知道说谎是不对的;知道接受了的任务要努力完成;在成人的提醒下, 他们还能节约粮食、水电等。 5~6岁的儿童理解规则的意义,能与同伴协商制定游戏和活动规则;不仅知道爱惜 物品,而且用别人的东西时也知道爱惜;知道做了错事要敢于承认,不能说谎;如果接受 了任务,他们已经能够认真负责地完成自己所接受的任务;5~6岁的儿童已经能够自觉 地爱护身边的环境,注意节约资源。

3~6岁儿童二级错误信念认知的发展

3~6岁儿童二级错误信念认知的发展

摘!要!采用, 新故事对来自两所幼儿园的( 探查了这一阶段儿 $ $名 $ !/ 岁儿童的二级错误信念进行了测查! 童二级错误信念认知的发展&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但是儿童对于二级 #岁左右的儿童能够掌握二级未知知识! 错误信念的理解要晚( !年 ! /岁左右是儿童二级错误信念发展的关键期&儿童对于信念问题的错误回答主要基 ! 于一级推理! 相当一部分的/岁儿童能够基于二级推理对信念问题做出合理解释&儿童对于二级错误信念认知的 发展不是一个全或无的过程! 而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心理理论! 二级未知! 二级错误信念& 分类号!M J # #
) ) ( ( $ % $ ! ! &已有的大量研究表明( ! 知( 虽然儿童心理
理论的发展水平因社会经验和测查任务的不同而有 所变异! 但是一般来说! 儿童在#岁左右能够达到对 错误信念的认知& 然而! 这些研究仅探讨了儿童对 于一级错误信念的认知&I 描述个 @ O : @ O等人指出! 体对真实事件的思考 " 一级信念 # 对于解释他们与 物% 与人之间的互动固然起关键作用! 但是并不能充 分揭示社会互动的本质 展的研究早已表明
$ ! K !
$ ! J !
心!!理!!学!!报
$ /卷
) ( / 的结果( 但是他们发现! 儿童对于二级错误信念 !
认识和表达方式有所不同&学前期作为儿童二级错 误信念认知发展的关键期! 对于这一阶段个体二级 错误信念认知发展状况的考察! 能够为我们提供儿 童二级错误信念认知的发生发展以及儿童心理理论 的纵向发展状况的有价值的信息& 鉴于此! 本研究 旨在采用 1 新故事 ! 探讨我国 C T 8 9 9 8 7 :等人设计的 , 学前儿童获得, 二级错误信念认知的关键年龄及其 发展&

儿童在亲社会两难反应中的判断和情绪归因

儿童在亲社会两难反应中的判断和情绪归因

本科毕业论文(2016届本科毕业生)题目:儿童在亲社会两难反应中的判断和情绪归因学生姓名:张月荣学生学号:12034003学院名称:教育科学学院专业名称:应用心理学指导教师:张珊珊二零一六年五月目录摘要 (Ⅰ)Abstract (Ⅱ)引言 (1)1文献综述 (2)1.1核心概念界定 (2)1.1.1亲社会行为 (2)1.1.2儿童亲社会行为表现 (2)1.1.3禁止性行为 (2)1.1.4儿童禁止性行为表现 (2)1.1.5儿童道德情绪归因 (2)1.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2.1亲社会行为的界定 (2)1.2.2对婴幼儿早期亲社会行为的研究 (2)1.2.3助人行为的研究 (3)1.2.4儿童道德情绪归因研究 (3)1.3以往研究不足 (4)1.4问题提出 (4)1.4.1研究目的 (4)1.4.2研究假设 (4)1.5研究意义 (4)1.5.1理论意义 (4)1.5.2现实意义 (5)2研究方法 (5)2.1研究对象 (5)2.2研究工具的设计 (5)2.3研究程序 (6)2.3.1量表测量 (6)2.3.2确认基线水平 (7)2.3.3亲社会道德困境故事 (8)2.3.4禁止道德困境 (9)2.4.实验假设 (9)3结果分析 (10)3.1儿童亲社会行为在性别上的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 (10)3.2儿童亲社会行为在不同需求水平上的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 (10)3.3两样本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11)3.4简单愿望故事对亲社会情境故事的回归分析 (11)3.5简单愿望故事对禁止性故事的回归分析 (12)4讨论与建议 (12)4.1讨论 (12)4.1.1亲社会行为在性别和需求水平上的差异 (12)4.1.2简单愿望故事对亲社会行为和禁止性行为的预测作用 (12)4.1.3建议 (12)4.1.4不足之处 (12)5结论 (14)参考文献 (15)附录一:实验图片 (17)附录二:故事及问题 (19)附录三:数据 (22)致谢 (28)儿童在亲社会两难反应中的判断和情绪归因摘要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儿童在亲社会两难反应中的判断和情绪归因。

儿童心理理论不同方面的发展及其与同伴地位、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

儿童心理理论不同方面的发展及其与同伴地位、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

中文摘要近些年来,作为社会认知发展的~个新的研究领域,儿童心理理论(theoryofmind)的发展受到了国内外发展心理学界的高度关注。

心理理论涵盖不同的方面,不仅涉及到知觉、注意、信念等认知性领域,也涉及到了情绪、需要等非认知性领域。

心理理论的不同方面在发展中的分化和联系是目前该领域研究中一个突出的理论问题和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然而,由于实验任务、提问方式等测量手段的不同,已有研究结论之间存在很大差异。

并且,已有研究仅关注了儿童对一级心理状态的认知,对于儿童二级心理状态认知发展的认识还较为欠缺。

儿童对于二级心理状态的认知构成了许多社会推理的基础,与其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互动、社会交流以及同伴关系等方面的发展紧密关联,但是该领域缺乏系统的研究。

因此,儿童二级心理状态认知发展的一般趋势、不同方面发展的分化和联系,以及二级心理状态认知与儿童同伴地位、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均亟待深入系统的探究。

本论文首先对近些年来国内外有关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研究,以及心理理论与同伴关系、社会行为等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和主要理论观点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同时分析了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根据本论文确定的研究目的,选取了133名3.6岁的幼儿园儿童作为被试,进行了两项研究。

研究1采用修订后的心理理论测验任务探讨了儿童的二级错误信念认知和二级情绪认知的发展、分化和联系;研究2在测量儿童心理理论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同伴提名法获得了儿童同伴地位的信息,采用教师评定法考察了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状况,探讨了儿童的心理理论与其同伴地位、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述两项研究,本论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信念认知和情绪认知作为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不同方面,既作为一个心理结构而独立存在,又存在一定的关联。

(2)4岁左右的儿童能够掌握二级未知知识,但是儿童对于二级错误信念的理解要晚1.2年,6岁左右是儿童二级错误信念发展的关键期。

第七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第七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第七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知识目标:1、了解学前儿童性别同一性、性别稳定性、性别恒常性获得的年龄特点及发展顺序。

2、理解学前儿童性别差异的表现及性别差异的形成原因。

3、了解皮亚杰、科尔伯格道德认知结构理论,熟悉学前儿童道德判断的特点。

4、了解学前儿童心理理论的作用及特点。

5、熟悉学前儿童亲社会性行为、反社会行为的内容及特点。

技能目标:1、了解如何培养和促进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的发展。

2、掌握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培养方法。

3、形成关于学前儿童正确的道德认知、心理理论观点和科学育人的态度。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性别角色的发展道德认知的发展心理理论的发展社会行为的发展性别角色的获得性别角色的差异道德认知的发展理论道德认知的特点心理理论的作用心理理论的特点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问题导入:今天,对冬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冬冬要上幼儿园了。

早上,妈妈送他的时候,冬冬边走边问:“幼儿园的小朋友多吗?”“老师凶不凶?”“幼儿园可以吃到汉堡包吗?”到了幼儿园以后,冬冬发现如果有新来的小朋友哭了,老师就会抱起他(她),冬冬也想让老师抱一抱,就假装大声地“哭”了起来,老师果然也抱了他,他很开心。

晚上回到家,冬冬又问了妈妈一个问题:“为什么男孩子小便可以站着,而女孩子必须蹲着呢?”第一节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一、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获得对于性别角色,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有不同的解释:从生理学角度的解释是:“多多少少是根植于解剖学、生理学和早期经验之中,并在外貌、态度及行为上将两性分开来的那些相对稳定的特质。

”从心理和行为角度的解释是:“社会认定适合于男性和女性的性格、态度、价值观和行为。

”从社会学习理论角度的解释是:“性别角色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适应的行为模式。

”根据科尔伯格的发展阶段理论,儿童性别角色的获得要经历性别同一性、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三个主要时期。

儿童性别同一性、性别稳定性与性别恒常性间的关系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性别同一性的产生早于性别稳定性,是性别稳定性和恒常性的基础;其次,儿童所处的生活情境对其性别恒常性的发展影响不大;再次,性别恒常性出现最晚,在9岁左右,儿童开始能够用言语解释性别的稳定性和恒常性。

第六专题 儿童自我了解与社会理解的发展

第六专题 儿童自我了解与社会理解的发展

孩子也没有理由怀疑从父母那里反射回来的自己的 样子,他们接受父母的评价,哪怕是否定的,这些 否定的评价通常是说他们愚蠢、懒惰、迟钝、不体 谅他人、自私、麻木、不负责任,以及令人讨厌等 等。下面这样的话:“你的样子糟透了”,或者 “你从来做不对任何事”,或者“你太笨拙了”等 等,绝不会帮助孩子觉得自己漂亮、能干或者优雅。 很多父母说自己的孩子笨、懒、欺骗,却又希望这 样的评价能够激发孩子变成一个聪明、勤劳、诚实 的人。 父母否定性的反映很容易扭曲孩子的自我形象。
自我意识的发展和作用
婴儿最初没有自我意识,1岁左右的婴儿学会走路, 开始有了区分自己动作和动作对象,区别自己和他 人的能力,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初表现。随着语言的 发展,儿童开始用“我”来称呼自己,这是儿童自我 意识发展到新阶段的标志。 自我意识影响着人格的形成,健康、积极的自我意 识是促进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积极的自我意识包含:
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人,受到别人的重视和好评; 觉得自己是有能力的人,可以“操纵”世界; 觉得自己是独特的人,受到别人的尊重与爱护。 而自我意识歪曲和障碍,常常是导致人格异常和人格 分裂的重要原因。
如何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1.鼓励儿童参与各种活动,多与同龄伙伴交往。在与 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儿童必须放弃“ 自我中心” , 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关心理解他人的心情;他 们必须学会自我控制,宽容忍让、重新认识评价自 己,调整自己的言行。否则,他们很难处理好同伴 之间的关系。儿童的自我意识正是借助于一次次的 误会、争吵、和好、共享而得到不断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诞生
阿姆斯特丹等人的点红实验 一、实验目的 研究婴儿的自我意识水平 二、实验过程 实验的被试是88名3~24月大小的婴儿。实验开始在 婴儿毫无察觉的情况下,主试在其鼻子上涂一个无 刺激红点,然后观察婴儿照镜子时的反应。研究者 假设,如果婴儿在镜子里能立即发现自己鼻子上的 红点,并用手去摸它或试图擦掉,表明婴儿已能区 分自己的形象和加在自己形象上的东西,这种行为 可作为自我认识出现的标志。

儿童道德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PPT学习教案

儿童道德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PPT学习教案

第一节 儿童的道德发展
一、皮亚杰的理论 道德对偶故事
A.约翰,听到有人叫他吃饭,就去开饭厅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张椅子,椅子 上放着一只盘子,盘内有15只茶杯,结果撞倒了盘子,打碎了15只杯子。
B.亨利,妈妈外出,他想拿碗橱里的果酱吃,一只杯子掉在地上碎了。
第6页/共91页
第一节 儿童的道德发展
第12页/共91页
柯尔伯格的理论
道德两难故事——海因兹偷药
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绝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 种药才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制 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十倍。 他花了200元制造,索价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 借钱,一共才借了1000元。他不得已,只好求药剂师便 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拒绝,说发明 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竟撬开商店的门, 为妻子偷来了药。
第9页/共91页
第一节 儿童的道德发展
皮亚杰道德判断研究中存在的问 题
道德规则与习俗规则的区分
未对道德规则与习俗规则进行区分,而 是认为儿童以相同的方式对待不同范畴的 规则。
第10页/共91页
第一节 儿童的道德发展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柯尔伯格 (L.Kohlberg)
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对皮
第13页/共91页
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吗?
为什么应该?为什么不应该? 法官该不该判他的刑?为什么?
第14页/共91页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
前习俗水平(大约学前至小学低中年级阶
段)
该水平的道德推理的特征是关注行为引起
的结果,着眼于行为的具体后果和自身利害关
系来判断是非,儿童无内在的道德标准。判断
第24页/共91页

学前儿童的社会化二优秀PPT文档

学前儿童的社会化二优秀PPT文档
二、学前儿童美术欣赏能力的发展
第三节 游戏活动中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一、游戏活动中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 (1)兴趣指引,这是学前儿童游戏的最主要的原因。 (2)注意力集中,学前儿童游戏中的高度注意力使得 他们在游戏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有时会有出人 意料的创造表现。 (3)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游戏的过程儿童可以尽情尽 兴地体验着愉悦及欢乐的积极情感。 (4)自由性,儿童在游戏中是自由的、主动的、无拘 无束的,规则来自游戏的内部,没有目标的压力。
敌意性侵犯。
评定是非时,抱极端的态度等。
(1)前道德阶段(0-2岁):道德认知是不守恒的。
认知游戏 (7)各方面能力的延展,游戏发展了儿童的自我控制、语言使用、记忆、与他人合作等各种能力。
结构性游戏也经历了想象构造、模拟构造、创作构造三个阶段。
社会戏剧游戏
第四章学前儿童的社会化二
第四节 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
一、亲社会行为 (一)概念: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活
动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 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 安慰和捐赠等。
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
(二)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同伴和社会文化传统及 大众传播媒介等;
总之,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向自律 转化的过程。
从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的道德判 断逐步发展为从主观动机出发、以主观的 价值支配的道德判断。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1.研究方法:道德两难故事
2.三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六阶段
第一水平,前习俗水平(学前至小学低中年级)。对 是非的判断取决于行为的后果,或服从权威、成人 意见。分两个阶段:①服从与惩罚定向②工具性的 目的和交换。

幼儿社会性行为概述课件

幼儿社会性行为概述课件
往就不能继续进行;进行游戏要配合 ,合作的能力就得到锻炼;大家一起游戏 , 玩具、物
品就要求共同分享。
现在学习的是第7页,共51页
第二节 3—6岁儿童反社会行为的发展
• 学习目标: • 3—6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定义、表现特点、形成因素
• 3—6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分类 • 3—6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 减少和控制3—6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教育 • 其他的反社会行为:说谎、偷窃、妒忌、破坏性行
2、分类 a.分享行为:分享行为是一种个体与他人共同分享某种资源的亲社会行为。
b.助人行为:助人行为是在他人有困难时主动帮助其解决困难的外部
动作和措施。
c.安慰行为:安慰是一种在他人情绪低落时对其采用言语或动作安抚的亲社会行为。
现在学习的是第3页,共51页
(二)合作行为
1、定义:合作是指在游戏、学习、生活中分工并相互配合,协商解决问题以实
(二)幼儿偷窃的矫正
1.让孩子尽早树立“所有权”的观念
2.及时制止孩子偷拿家里钱的行为
3.让孩子了解偷窃的行为后果
4.不要用打骂等消极的方式惩罚孩子
现在学习的是第23页,共51页
第四 嫉妒行为
妒忌是一种消极的社会现象。它是对 别人在品德、能力等方面胜过自己而产生的 一种不满和怨恨,是一种被扭曲了的情感; 它对个人、集体和社会起着损耗作用,是一 种对团结、友爱非常不利的情感。
⒊向幼儿讲清道理,避免让孩子把残忍行为误解 为正确的行为。
⒋通过让孩子看图书、参观自然博物馆,制作动物标 本等方法,让孩子了解有关动物的知识,将孩子的好奇心和 求知欲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现在学习的是第33页,共51页
第三节 3—6岁儿童人际交往的发展
学习目标:亲子交往的重要性 、作用机制 及教养方式 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幼儿二级错误信念认知、亲社会行为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