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 第六章
管理心理学 第六章 挫折、冲突与管理
![管理心理学 第六章 挫折、冲突与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a5374f49ad51f01dc281f1e7.png)
第六章挫折、冲突与管理1.教学基本要求教学目的:理解挫折的含义及产生的原因,了解受挫折时的行为表现,寻求战胜挫折的方法,认识冲突的含义、性质、原因,了解解决冲突的正确观念与方案。
教学重点:挫折和冲突的含义、性质、原因以及处理的正确方法。
教学难点:处理挫折、冲突的方法。
教学时数:4学时。
2.教学具体内容第一节挫折与管理一、挫折的概念挫折(frustration)是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遭遇障碍或干扰,使其动机受阻而导致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
挫折,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是指事情进行得不顺利、失败、失利,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心理学则将挫折定义为一个人在实现有目的的活动过程受到阻碍,使其需要得不到满足,引起内心剧烈冲突时的情绪状态。
在需要的基础上,个人会产生多种愿望: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成就自己的事业,还有说不尽的雄心壮志。
但是,天下事哪会事事如意,由于自身能力、社会环境、个人际遇、天灾人祸等多方面的限制,个人不得不承受“恶者不能避,好者不能取,恨者不能除,爱者不能得”等各种精神压力,这时所引起的情绪状态就叫挫折。
挫折会使人的心理活动发生一系列变化。
以利而言,它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给人以丰富的经验,增强性格的坚韧性和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一个人产生创造性变迁,寻找到更好的人生道路。
所以,古人云:“天欲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昔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以弊而言,挫折会造成个人心理上的伤痕,导致行为上的缺陷,甚至会导致人格分裂,形成行为失常或心理疾病。
二、挫折产生的原因挫折产生的原因有两大因素:客观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和主观因素(主要是指个体自身的条件和动机冲突)。
引起职工产生挫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现分述如下:1、挫折产生的社会原因现代社会下列矛盾常常导致个人内心的心理冲突,引发挫折:(1)竞争与合作的矛盾。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无论是升学、就业、婚姻、事业和其他社会活动,都必须进行剧烈的竞争,赛过别人以后才能如愿。
研究生课程学习《学校管理心理学》第六章动机与激励
![研究生课程学习《学校管理心理学》第六章动机与激励](https://img.taocdn.com/s3/m/4cc541f2f111f18582d05a44.png)
激励过程,就被激励者而言,本身必须 存在着某种欲望与愿望,如果没有欲望,对 他的激励就不起作用;就激励者而言,就是 及时发现并满足被激励者的欲望,从而调动 其积极性,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
有效的激励造就了组织的软环境,体 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思想。
ERG理论与需要层次理论的关系与区别:
➢ERG理论不强调人的需要的严格顺序。 即一种需要的满足,不一定会导致需求 上升的趋势。
➢ERG理论提出,人的需求出现挫折,会 导致需求产生倒退的现象。
➢ERG理论认为,关系与成长需要的满足, 其需要有时不但不会转移,反而会有进 一步上升和增强的趋势。
3.成就需要理论 (Mclelland)
三、动机与行为效果
1. 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 关系,而是倒U型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 活动效率最高;动机不足或动机过分强烈,活动 效率都不高。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着活动难度的不 同而不同。比较容易的任务中,要获得最佳的工 作效率,要求有较强的动机;随着任务难度的增 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在难度 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工作效率最高。
第六章 动机与激励
1、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激励的概念、机制; 2、掌握内容型、过程型、行为改造型激励理
论的有关内容; 3、掌握提高激励有效性的激励方法和技巧;
了解激励的过程和作用。
第一节 行为与动机
一、人类行为的共同特征 1、自觉性与主动性 2、因果性 3、目的性 4、持久性与连续性 5、稳定性与可塑性
➢安全需要—— 泛指广义的安全。如职业、劳动、 心理、环境等方面的安全
➢社交需要—— 包括友谊(友好交往、忠诚与爱 等)与归属感
人民大2024孙健敏《管理心理学(第2版)》PPT第6章 情绪与压力
![人民大2024孙健敏《管理心理学(第2版)》PPT第6章 情绪与压力](https://img.taocdn.com/s3/m/110737cb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34.png)
(四)情绪的组织功能
1、情绪与工作记忆 情绪的波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人们的工作记忆。
2、情绪与决策 情绪不仅影响对信息选择和加工,还影响认知决策与风格。
3、情绪和创造性
预期结果 (包括预期情绪)
认知评估
四、情绪调节 (一)积极情绪调节 (二)消极情绪调节 (三)情绪调节的手段 1、关注 领导者可以提高自己对团队成员的情感需求以及团队成员之间的情绪关系的关注度,同时 提高自己觉察他人情绪的能力。 2、改善 团队领导可以通过对员工灌输积极情绪,来改善团队情绪氛围,进而提升员工工作热情、 团队士气和营造团队和谐的人际关系。 3、奖励 当组织中情绪氛围不佳时,组织中的情绪处理者会主动采取富有建设性的技巧和手段来处 理组织中的有害情绪。
(二)压力的后果
过高的工作压力对个体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情绪、行为和身体。
工作压力对情绪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作压力会导致人们表现出焦虑、压抑、神经质、易激动、 紧张、厌烦沮丧等情绪状态。其中,最主要的影响是焦虑情绪的产生,同时焦虑也是压力产生 的主要心理状态之一。
工作压力对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工作效率低、缺勤、离职以及决策失误等方面。关于压力与 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表明它们呈倒U形的关系。
二、情绪的功能
(一)情绪的动机功能
情绪的动机功能又称情绪的调节功能,指情绪对人的活动 起发动、促进和调控的作用。适度的情绪兴奋,可以使身心处 于活动的最佳状态,进而推动人们有效的完成任务。
(二)情绪的信号功能
情绪的这种功能是通过表情来实现的。人们可以凭借一定 的表情来传递情绪信息和思想愿望。
(三)情绪的适应功能
管理心理学第六章 管理决策
![管理心理学第六章 管理决策](https://img.taocdn.com/s3/m/8995cba8fe4733687f21aa74.png)
二、决策理念
• 理性假设 • 有限理性假设 • 直觉
理性假设
有限理性假设
• 决策者的知识、能力是有限的,环境的 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及个人价值观的干扰 使理性受到限制。
• 满意原则 以追求“最优”的精神,运用科学理性 的方法,在主、客观条件约束下以“满
• 适当设定最后期限有助于提高决策效率。 • 民主协商与个人拍板相结合是实践中的
常用方法。
2. 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
• 战略决策 有关组织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决策 旨在使组织与外部环境保持动态平衡 • 战术决策 有关组织资源运作方式的决策 旨在提高组织运作效率
• 战略决策的实施是组织活动能力的形成与创 造过程;战术决策的实施是对已形成能力的 运用过程。
• 常用于拟定方案的开始阶段
德尔菲法
选择专家 设计问卷 函询 综合专家意见
结果
反复
• 匿名性,反复性,收敛性,时间长 • 常用于影响长远的重大决策
二、有关方案选择的方法
• 确定型决策方法 • 风险型决策方法 • 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一)确定型决策方法
• 线性规划法 • 量本利分析法 • 边际分析法 • 净现值法
1. 线性规划法
• 主要解决:在有限资源条件下,对能够 实现目标的多个可行方案进行选择,以 保证资源分配合理、实现目标优化的问 题。
• 前提:各变量之间呈线性关系;问题的 目标可用数字表达;达成目标有多个可 行方案;达成目标的约束条件能以不等
式描述。
例:某企业生产Ⅰ、Ⅱ两种产品,都需A、B两种 原料。在原料供应量限制下, Ⅰ、Ⅱ两种产品 各生产多少利润最高?
两类决策与组织层次的关系
不良结构
管理心理学精华资料(前十章)
![管理心理学精华资料(前十章)](https://img.taocdn.com/s3/m/b9fd67d64028915f804dc2d9.png)
管理心理学精华资料(1--10章)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第一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与对象1.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2.管理心理学的形容内容: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和组织心理3.管理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与普通心理学:基础理论与具体应用的关系与工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必然涉及到管理心理学的研究,管理心理学也需要工程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成果予以丰富和补充,二者互有渗透互相交叉与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在企事业管理中的运用也就是管理心理学的基本内容与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心理因素,组织行为学——行为因素;二者的研究内容存在重复交叉现象。
第二节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1.管理心理学形成的理论准备:心理技术学(斯腾)、霍桑实验(梅奥)、群体动力理论(勒温)、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2.管理心理学的产生:美国(黎维特的《管理心理学》出版)第三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1.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客观性、联系性和发展性原则2.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谈话法和问卷法)、测验法和个案法第四节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1.有助于管理者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2.有助于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统一3.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4.有助于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第一节管理学理论1.管理科学的发展经历了古典管理、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等三个阶段①古典管理理论:早期管理理论(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传统管理理论(巴贝奇、艾末生)、科学管理理论(美国的泰罗、法国的法约尔、德国的韦伯及美国的古利克和英国的厄威克)②行为科学理论:研究的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和需要、行为动机和人际关系A:人际关系理论:奠基者是美国的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B:行为科学理论:人类需要理论、人性管理理论、群体行为理论、领导行为理论③现代管理理论:社会系统学派(巴纳德)、决策理论学派(西蒙)、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德鲁克和戴尔)、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伯法)第二节心理学基础知识1.心理过程: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2.认识过程:主要是通过人的感觉、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来完成的3.情感的概念: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的体验,是对事物好恶的一种倾向4.意志的概念:意志是人自觉的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5.意志的特征:①能够自觉地确立目的②自觉的能动性③意志具有对行为的调节作用④意志具有对心理调节的作用⑤意志具有坚持的作用第三节人性假设理论:经济人(泰罗)、社会人(梅奥)、自我实现人(马斯洛)、复杂人假设第三章个性与管理第一节个性的一般概述1.个性的概念: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意识倾向性和心理特征的总和2.个性的特征: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倾向性3.个性的形成过程:婴幼儿期、学生时期、社会时期4.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先天遗传因素、家庭因素、文化传统因素、阶级和阶层因素5.个性的理论:特质论、社会学习论、心理分析论、个性类型论第二节气质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1.气质的概念:气质是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管理心理学(自考)第六章工作态度、心理契约、心理压力与管理
![管理心理学(自考)第六章工作态度、心理契约、心理压力与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2d7d7492b84ae45c3a358c6d.png)
• ①认知是指对某种工作的评价
• ②情感是指对工作所产生的喜欢、热爱、厌恶等情绪体验;
• ③意向是指对工作的反应倾向,即个体准备作出何种行为反应。
• ★ 工作参与是人们对工作的认同与投入的程度。参与感对工作满意 度有积极影响。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三:五点 四十一分。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三:五点 四十一分。
第二节 心理契约、组织承诺与忠诚管理
• 一、心理契约 • 1、心理契约的概念与特性 • ★心理契约是企业与员工在心理上的默契与配合,也是上下级之间在工作中共同达成的一种一致的
愿望与期望。心理契约不仅有期望的性质,还包括那些对责任和义务做出承诺的内容。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三:五点 四十一分。
• (3)某些人格特质会让人陷入工作压力饱受煎熬
• (4)罗宾斯:压力理论模型。潜在压力源:环境因素、 组织因素、个人因素
• 这些因素是否导致员工压力感的形成,依赖于个体之间 的差异性(经验、态度、价值观、人格等)
• 压力反应包括生理症状、心理症状和行为反应。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三:五点 四十一分。
• 移情能力(理解别人情感,根据别人的情绪反应来待人接物)
• 社交技巧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三:五点 四十一分。
2、情商管理与情绪调节
• ★ 情商管理: • 首先,要以情商来提升领导者的亲和力、影响力和领导力。
• 其次,领导要重视提升全员的情商水平,协调人际关系, 营造和谐团队与组织气氛,以情商来促进团队与组织的 绩效。
• 正确的EQ管理理念是用科学的、人性的态度和技巧来管理人们的情 绪,善于应用情绪带来的正面价值
• 与意义来帮助人们在工作中获得成功。 • EQ包括五个方面:①对自身情绪的认识能力;②调控与管理自己情绪
《管理心理学》第六章考题
![《管理心理学》第六章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094874309ec3d5bbfc0a7441.png)
《管理心理学》第六章工作态度、心理契约、心理压力与管理✧考情提要✧逐题击破一、选择题1.个体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指的是()【单选】A.态度B.工作满意度C.工作参与D.心理契约2.满意感功能的研究证明,工作态度与生产效率之间()A.不一定存在必然联系B.成正比关系C.成反比关系D.存在必然联系3.卢梭索将员工心理契约分为4种类型。
其中,心理契约时间长、绩效要求不明的是()【单选】A.交易型B.过渡型C.平衡型D.关系型4.心理契约关注的焦点是()【单选】A.组织对于个人的义务B.心理契约的可复制性C.心理契约的主观性D.交易责任和关系责任5.肖尔和巴克斯戴尔根据组织责任与员工责任是否平衡划分心理契约的类型有()【单选】A.2种B.4种C.6种D.8种6.属于对员工进行忠诚管理的策略是()【单选】A.平均的待遇B.集权管理C.赞美员工D.建立合适的企业文化7.员工对组织与组织目标的认同,以及员工对义务与责任自觉承担的程度指的是()【单选】A.心理契约B.组织承诺C.组织忠诚D.组织协调8.下列不属于加拿大学者艾伦和梅耶提出的组织承诺的三维度内容的是()【单选】A.口头承诺B.持续承诺C.规范承诺D.感情承诺9.个体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处理工作中的挫折所形成一种情绪衰竭、人格分离、身心疲惫的综合症状是()A.职业倦怠B.职业压力C.心理压力D.职业情绪10.在组织和员工相互关系的情境中,员工个体对于相互责任和义务的信念系统,称为()A.组织责任B.组织承诺C.心理契约D.组织忠诚11.职业倦怠工作匹配理论分析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有员工与工作负荷不匹配、报酬不匹配、控制感不匹配等,该理论的主要提出者是()【单选】A.马斯勒奇B.德鲁克C.费洛姆D.马斯洛12.最早提出系统的应激学说的加拿大著名学者是()【单选】A.谢尔耶B.布雷希特C.豪斯D.马斯勒奇13.1990年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沙洛维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梅耶提出了()【单选】A.情商B.智商C.情感D.智力14.()是由企业为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福利与支持项目。
第六章 激励理论与管理(下) 《管理心理学》
![第六章 激励理论与管理(下) 《管理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7c25664c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e8.png)
(OP/IP)甲<(OO/IO)乙 (OP/IP)甲=(OO/IO)乙 (OP/IP)甲>(OO/IO)乙 简述为:
公平 不公平 公平
OP/IP ≠OO/IO 这说明,在两个条件不相等的人之间进行比较时,其贡献与报酬之间的比值不相等时,人们才会产生
公平感。
6.4 中国的激励理论与模式
2.公平差别阈的概念
首先,目标管理法是指设置目标,在管理过程中对这些目标 加以运用,并以这些目标鉴定个人和组织的工作,这一切就是众 所周知的目标管理。其次,目标管理法还包括:这些目标是在上 级和下级联合参与下制定的,下级的工作是根据其实现这种目标 的程度来评价的。目标是任何一个组织管理部门努力前进的终点 或目的地。
6.2 目标理论与应用
(1)在有些情况下很难设置具体目标。 (2)固定的目标可能造成整个体制的僵化。 (3)管理人员往往嫌它太费时间,而且需要做大量文字工作,文件繁多加重了行政管 理的工作量。 (4)由于目标管理重视的只是具体的、定量化的目标,这就容易忽视一些定量性不明 显的指标,如只奖励生产率而损害创造性等。 (5)需要各级领导有一致的看法,不然实行起来效果不大。
6.3 公平理论与应用
组织公正感
人们对于组织中的公平感(组织公平)是建立在那些结果是什么(公平理论与公平分配)以及决定结 果的程序公平的信念基础之上的(程序公平)。图6-5表示存在着两种类型的组织公平。
图6-5 两种类型的组织公平
6.3 公平理论与应用
互动(交往)公正感
(1)人际交往公平感。 这主要反映在执行程序或决定结果时
6.3 公平理论与应用
公平理论
1.公平理论的一般概念
公平理论是指,人们总是要将自己所做的贡献和所得的报酬,与一个和自己条件相同的人的贡献与报酬 进行比较,如果这两者之间的比值相等,双方就都有公平感。
第六章激励理论探讨(1)
![第六章激励理论探讨(1)](https://img.taocdn.com/s3/m/b4cf5aa04028915f814dc25d.png)
PPT文档演模板
第六章激励理论探讨(1)
➢在人群关系理论基础上,马斯洛(A ·Maslow) 将各种需要归并为五类,由低到高形成层次, 并以自尊心、满足感、自我实现为最高层次需 要
PPT文档演模板
第六章激励理论探讨(1)
激励过程虽于目标达成与否紧密相关, 但目标达成之后的绩效评价与奖惩对于激励 对象的满足程度影响也很大。为此引出激励 过程第三模式。
这是一种多阶段的激励模式。一方面以 绩效自评满足自豪感,另一方面以他人评价 急于经济奖励。当重新评价的需要未能得到 满足时,激励过程仍需重复进行。
PPT文档演模板
第六章激励理论探讨(1)
• 三、激励模式:
1.激励模式之一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刺激 (内外诱因)、个体需要、动机、行为、目 标、反馈等。
PPT文档演模板
第六章激励理论探讨(1)
心理学家认为,所有人的行为,都是打算达到 一定的目的和目标。这种“目标—目的”行为又总 是围绕着满足需求欲望进行的。一种未得到满足的 需求是调动积极性的起点,是引起一系列导向行为 的初始动机,因为未得到满足的要求会造成个人内 心紧张,导致个人采取某种行为以满足需求来解除 或减轻其紧张程度。由于这一活动是针对某一目的, 目的达到时,需求满足,激励过程亦告完成。可见, 激励过程是以未能得到满足的需求开始,以需求得 到满足而告终,这 便构成了需求第一模式。
PPT文档演模板
第六章激励理论探讨(1)
(1)、内容型激励理论(Content Theory)
这是研究需要这个激励的基础的理论,
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第6章 领导与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第6章 领导与组织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f5ea8007f78a6529647d531b.png)
(三)西方(近现代):领导者、追随者、环境
1.领导的定义
• 领导是对制定和完成组织目标的各种活动施加影响的过程。
• 领导是指挥部下的过程。 • 领导是在机械地服从组织的常规指令以外所增加的影响力。 • 领导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该过程是领导者个人品质、 追随者个人品质和某种特定环境的函数……
12
• 概念归纳:
27
民主参与作风的领导者以理服人,以
身作则,拟议中的行动或决策同下属 磋商,鼓励下属参与。
特点:所有政策是领导和下属共同讨论决 定的,是领导者是下级共同智慧的结晶。 分配工作尽量考虑个人能力、兴趣和爱好。 谈话时用商量、建议和请求的口气,下命 令仅占5%左右。
28
放任自流作风的领导者,工作事先无
7
•
3.谋势
君子性非异,善假于物也!
谋:计谋、谋求,即战略战术。 势: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势指客观形势, 狭义的势指权势。
• 《孙子兵法》: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
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再次伐兵,其下攻城。
8
• 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势的三要素)
23
23
3.幽默是领导者应有的特质
• 布雷迪(Brady)认为,21世纪的企业领导人不 再像过去领导人那样衣冠整齐,一本正经,爱 发号施令,而应当像初次登台的女明星那样有 魅力,像体育运动员那样灵活,像美洲豹那样 迅猛,必须具有幽默的智慧。 • 菲力普(Phillip)认为,领导者具有幽默感至 关重要,它特别有助于减轻应对棘手环境时的 压力。
• 概念:权力是领导工作的基础(只有权力 能够使混乱变为秩序)。 • 权力是影响被领导者的一种力量,这种力 量有利于被领导者的服从与追随。 • 追随行为取决于权力与依赖(正相关)。17Fra bibliotek权力的来源
管理心理学(周建民)
![管理心理学(周建民)](https://img.taocdn.com/s3/m/7cc300cd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83.png)
①共同目的
②隶属需要〔need for affiliation〕
这是指个人认同于他人或群体的行为方式,并以相 同方式行为,以获得安全感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 每一个体都需要选择一个基点对自己评价,否则就 难以自我确认,就不能有足够的安全感.因此,人需 要将自己归属到一个自己认同的群体.这就是隶属 需要.
东西方存在差异吗?心理学家拉特纳等〔D·Myers, 1983〕人发现,社会惰化作用并不是西方个人主义 文化的产物.在强调集体主义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包 括日本、泰国、##、印度、马来西亚等,也同样存 在这种现象.
社会惰化的原因:个人的评价焦虑减弱,使个人在群 体中的行为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也相应降低. 〔待续〕
〖思考题〗
1.什么是群体?其种类有哪些? 2.影响群体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3.什么是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 4.什么是群体极化?
群体的基点: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通常没有 严格的群体规范.
对个体社会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②次属群体〔secondary group〕
这是人们根据库利提出的首属群体概念提出 来的概念,指按照一定规范建立起来,有明确 社会结构的群体.例如,学校、工厂、政府机 构等.
基点:比首属群体规模大,运转依赖于社会角 色关系,成员分工明确.
⑵群体的类型
☆首属群体与次属群体
①首属群体〔primary group〕
又称初级群体,由美国早期社会学家库利 〔C·H·Cooley, 1923〕提出.他指个人直接生 活在其中,与群体成员有充分的直接交往和亲 密人际关系的群体.例如,家庭、邻里、青少 年的友伴群体〔peer group〕等,都属于初级 群体.
1 9 8 8 年 , 心 理 学 家 杰 克 逊 等 人 〔 J ·M ·J a c ks o n & K·D·Williams〕总结了49项有关社会惰化问题的研 究.结果发现,一起完成一个共同目标的群体越大,个 人所作的努力水平也越低.当群体规模增大到8人时, 个人的努力程度仅为单独工作时80%.在一定范围 内,群体规模增大,个人努力水平还继续下降.
管理心理学第六章
![管理心理学第六章](https://img.taocdn.com/s3/m/18b5ab1c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81.png)
• 期望那个心理与行为相关;期望心理是人的行为表现的 内在动力之一;期望成功的概率较高;成功后满足需要 的价值大时;驱使行为表现的动力就愈大;反之就越小; 即高期望;高表现;低期望;低表现 如父母对孩子抱有 期望越高;对孩子的干预或支持度就越大
• 3 表现为一定的期望强度
• 4 包括与工作有关的满足变量 按照新的模式把 满足看作是实际绩效和来自这一绩效的真正报 酬的函数
• 期望理论中的个体心理过程 1个体感受到这项工作能提供什么样的结果 积极:工资 提升 人事 安全 同事友谊 福利等 消极:疲劳 厌倦 挫折 焦虑 失败后果等 2个体分析结果对自己的吸引力有多大 3个体确定怎样行动才能达到该结果
• 3明确性:奖励和别期望的行为要有紧密的 明确的
• 4一致性:奖赏也哦和个体的需要相一致
• 5知觉性:期望理论关心的是知觉;个体对工作绩效 奖 赏 目标满足的知觉决定了他的努力程度
• 『具体做法』
• 1树立目标;激励期望心理 • 个人需要与组织需要相结合 • 目标要具体 恰当要为职工达到目标创造条件 • 2运用期望值调动积极性 • 提高期望值 • 降低期望值 • 3把人的期望方向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 期望理论强调行为;强调对有意义的行为 管理人员要把
• 效价:是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
• 人在这些情况下受到激励
• 预期成功的可能性大:相信可以完成任务努力 与绩效的关系
• 激励的力量很大:相信自己的表现可以带来回 报绩效与奖励的关系
• 回报对于个人的吸引力很大:认为给自己回报 很有价值奖励与满足反而恩需要的关系
• 这一模式认为;作为对某个激励因素的回应;人 们会问自己三个问题:
• 3 可行性比较 考察自己的能力和经验是否达到目标实现所需 要的条件 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达到目标满足的可能性的大小 即 期望概率
管理心理学领导理论
![管理心理学领导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378f368c1c708a1284a44db.png)
PPT文档演模板
管理心理学领导理论
四、领导的类型
¨ (一)领导工作类型 ¨ 政治思想领导 业务领导 行政领导 学术领导 ¨ (二)领导方式(或作风)类型 ¨ 专制型 民主型 放任型
(三)领导体制的类型 ¨ 领导体制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PPT文档演模板
管理心理学领导理论
五、领导者的威信
被领导者心理上赞扬、尊敬、信任感。
成员明白所要实现的目标。 (4)坚定的信念。他们具有强烈的奉献精神,愿意从事
高风险的工作,承受高代价,为了实现目标能够自我 牺牲。 (5)创新的行为。他们的行为是创新的、新颖的、反传 统的、超出规范的。在获得成功时,这些行为通常令 成员感到惊异而备受崇敬。 (6)变革的代言人。他们被认为是激进变革的代言人, 而不是传统现状的卫道士。 (7)环境敏感性。能够对需要变革的环境加以有效地限 制,对资源进行切实可行的评估。
⑴善言辞;⑵外表英俊潇洒;⑶智力过人;⑷具有自
信心;⑸心理健康;⑹有支配他人的倾向;⑺外向而
敏感
• 斯托格尔(R.M.Stogdill)领导品质的十项特征。
PPT文档演模板
管理心理学领导理论
特质理论
¨ 研究主体是领导者的人格特征 ¨ 目的是根据对以往有成就的领导者的人格特征
分析,寻找出一些典型的、重要的特征 ¨ 用这些特征作为依据来预测什么样的人可以做
•三、领导者的权力与影响力
•(一) 领导者的权力
• 1、领导者是权力的拥有者。 • 2、权力是构成组织的必要条件。 • 3、地位决定权力,运用权力是领导艺术。
• 权力的类型:法定的权力,奖赏权力,强制权力,
•
专家权力,参照权力。
PPT文档演模板
管理心理学领导理论
现代管理心理学 程正方 第4版 第六章 个体行为动机与激励
![现代管理心理学 程正方 第4版 第六章 个体行为动机与激励](https://img.taocdn.com/s3/m/5ac2046cddccda38376bafe8.png)
第六章个体行为动机与激励第一节行为与动机一、人类行为的共同特征1.自觉性与主动性:自发、自觉,提高人的自觉性,才会有积极主动的行为2.因果性:人的行为都是具有一定的起因,人的动机、需要等都是行为发生的内部原因3.目的性:人类的行动不仅有起因,更是有目标。
4.持久性、持续性:指导目标完成之前、向新目标调整5.稳定性与可塑性。
二、动机与目的1.动机(1)概念:动机是指把能激励人的行为,并引起行动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理想、新年等主观心理因素叫动机,引起个体行动,维持该行为,并向某一目标(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过程叫做动机,该行为为动机性行为。
(2).特征:原发性、内稳性、实践活动性(3)机能:始发机能:人的行为发动的动力和根本原因调节、定向、选择机能:是行为朝向特定的方向(4)产生:动机一般是由于人们的需要而产生的欲望或驱力,而驱力是一种无特定方向的力量,需要、驱力和外界环境结合产生既有力量又有方向的动机,再由动机引导个体进行行动以达到目标(5).产生的条件:内部条件:个体自身缺乏某种东西而引起的需要,由身心失去平衡而感到的紧张状态或身体不舒服外部条件:个体身外的刺激诱因,声音、色、香味、奖金等管理者应做到,通过员工的外显活动,来了解员工的需要,通过实行有效的措施来满足员工的需要,唤醒员工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状态,从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2.目的(目标)(1)概念:指行为所要达到的目标或预期的结果(2)作用:启动作用、调节作用、激流作用、聚合作用(3)激励作用:目标具有诱发动机的作用,即把目标成为诱因,把诱发动机、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激励过程。
目标的激励过程主要体现的目标的选择的标准方面:——目标价值或效价标准目标的员工参与度目标的可能性或概率判断目标的低消耗标准目标的丰富性标准目标的最佳化、满意化标准3.动机与目的的关系一致性:目标属于动机体系的范畴,目标、动机对人类的行为都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目标具有诱发动机的作用。
第六章 情绪、态度、挫折与管理 《管理心理学》
![第六章 情绪、态度、挫折与管理 《管理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646cf0c4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a9.png)
挫折与管理 6.3.1 挫折概述
2)挫折的成因 • 产生挫折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
(1)外在因 素的影响
• 外在因素主要指外 1 界客观环境,包括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 境等因素。
(2)内在因 素的影响
• 内在因素主要指个 人主观因素,包括 因个人的体力、智 力条件或性格、能 力、气质、觉悟等 限制而受到的挫折。
挫折与管理
6.3.2 挫折与管理
1)预防挫折的发生
(1)消除产生挫折的原因。 (2)协调人际关系。 (3)改善管理制度和管理 方式。
3)帮助员工进行积极的 自我疏导
(1)理智消解。 (2)目标调节。 (3)升华与提升。
挫折 与
管理
2)正确对待受挫折者
(1)采取宽容的态度。 (2)提高认识,分清是非。 (3)改变环境。 (4)精神发泄法。 (5)进行心理辅导。
2)态度的转变 • (1)态度转变的形式。态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下不断变化的。态度的转变即指人的态度由旧变新的过程。从形式上看, 这种转变包括量变和质变两方面的内容。 • (2)态度转变的方法。在组织管理实践中,转变员工态度,做好员工的 思想工作,是组织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的重要职能。员工思想态度是否正确, 直接影响着生产效率,也影响着组织目标的实现。
挫折与管理 6.3.1 挫折概述
1)挫折的含义 • 挫折通常是指一个人在实现有目的的活动时受到阻碍,其需要
得不到满足,而引起内心剧烈冲突时的情绪状态。 • 一般情况下,人们遭受挫折后,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紧张不安
的情绪,或引起疾病,或导致行为反常,形成消极甚至对抗反 应,如不及时加以引导,可能会带来不良后果。面对挫折,有 的人能够向挫折发起挑战,越挫越勇;有的人却精神不振,甚 至会行为失常。因此,对挫折的承受力或称容忍力是因人而异 的。
2020年自考《管理心理学》讲义第六章
![2020年自考《管理心理学》讲义第六章](https://img.taocdn.com/s3/m/f4ecdaf2a0116c175f0e48b0.png)
第六章工作态度、心理契约、心理压力与管理第一节工作态度与工作满意度第二节心理契约、组织承诺与忠诚管理第三节职业倦怠、心理压力、情商管理与EAP第一节工作态度与工作满意度一、工作态度、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参与的概念和研究(a)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工作满意度(job satisfaction)是一个人对工作肯定、愉悦和满意的一般性态度。
工作满意度与人的价值观、认知、需要满足、工作的感受有关。
工作满意度与其他态度倾向一样,其心理结构包括对工作的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
①认知是指对某种工作的评价;②情感是指对工作所产生的喜欢、热爱、厌恶等情绪体验;③意向是指对工作的反应倾向,即个体做出何种行为的反应。
工作参与是人们对工作的认同与投入的程度。
参与感对工作满意度有积极影响。
工作满意度早期的研究成果是美国心理学家赫波克于1935年出版的《工作满意》专著。
满意水平通常是动态变化的,在不同时期、不同人或不同的单位中,职工的满意度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工作满意度的测量—工作描述指标(JDI)是从工作的五个特定方面来测量满意度工作满意度要素调查表:工作本身(趣味性、自主性、复杂性、反馈等);薪酬(工资、福利等);晋升机会(资历晋升、工作绩效晋升、高层晋升);上司管理(上司的技术援助、利益关注、员工导向程度、员工参与度);同事关系或工作团队(友好合作、支持帮助、团体和谐)。
显然,一名员工有时会对其中几个方面满意,对其他方面不满意。
四、工作满意度提升策略(c、d)提升工作满意度的主要方法和策略有如下几种:(1)从领导者、管理者及员工自身进行自主选择,使工作变动有趣,做自己想做的事情;(2)给予公平的激励报酬、福利和晋升的机会;(3)从兴趣、技术与能力的角度将人和工作进行有效匹配,能够扬长避短,发挥特长,促进成长与发展;(4)鼓励员工参与设计工作,使工作环境、条件、工作关系、工作本身变得有吸引力和创造性,进而使员工得到更高的兴奋和满意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你的朋友有困难时,你是否时常发现他 们不打算求助你? ( ) 7.假如朋友们跟你开玩笑过头时会不会板 起面孔,甚至反目? ( ) 8.在公共场合,你有把鞋子脱掉的习惯吗? ( ) 9.你认为在任何场合下都应该隐瞒自己的 观点吗? ( ) 10.当你的同事、同学或朋友取得进步或成 功时,你是否真的为他们高兴?
第三节 人际知觉的偏见和归因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由于受到主客观条 件的限制而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尤其是在 看待别人时,往往受各种偏见的影响而造成 社会知觉的歪曲,对别人的行为做出错误的 归因判断,并由此导致不良的人际关系。
一、人际知觉中的各种偏见
(一)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 面所形成的印象,称为第一印象或初次印象。第一 印象获得的主要是对对方的表情、姿态、身材、仪 表、年龄、服装等方面的印象,这种印象往往成为 人们认识的起点,在人际知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往往是以后交往的根据。 第一印象是构成人们知觉偏见的重要因素。如果一 个人在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就会影 响到人们以后对他一系列行为的解释;相反,如果 初次见面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以后要改变这种知 觉就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
教学过程:
所谓人际知觉,就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 知觉。
请问:领导者、管理者什么样的情况下必须十分 重视人际关系?
第一节 影响人际知觉的主要因素
一、知觉的主体方面 在知觉的主体方面,影响个体对别人认知的 主要因素是其动机、经验和情感。一个人是 否具有同别人交往、认识别人的动机,以及 这种动机的强弱,对于他认识别人具有重要 影响。
21.当你处于—个新的集体中时,你会觉得 交新朋友是一件容易的事吗? ( ) 22.你是一个愿意慷慨地招待同伴的人吗? ( ) 23.你向别人吐露自己的抱负、挫折以及个 人的种种事情吗? ( ) 24.告诉别人—件事情时,你是否试图把事 情的细节都交代得很清楚? ( ) 25.遇到不顺心的事,你会精神沮丧、意志 消沉,或把气出在家人、朋友身上吗?()
事实上,人们的行为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即构 成行为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一个勤勉用 功的学生,身着漂亮的衣服,进入宽敞的考场, 取得了100分。 如何确定现象的因果关系呢?海德提出了共 变原则。共变原则要求寻找同特殊结果有恒定 联系的原因。假如用功的学生不穿漂亮衣服, 不在宽敞考场,同样可以取得100分,而不勤 勉用功即使衣服再漂亮,考场再宽敞也得不到 100分,那么,我们就应该把100分这一结果归 于勤勉用功这一原因。
(三)互补性 (四)能力与特长 (五)仪表
人际关系测评
你的人际关系如何?请你用“√”与“×”来回答。
1.你平时是否关心自己的人缘? ( ) 2.在食堂里,你一般都是独自吃饭吗? ( ) 3.和一大群人在一起时是否会产生孤独感 或失落感? ( ) 4.是否时常不经同意就使用他人的东西? ( ) 5.当一件事没做好时,你是否会埋怨合作 者? ( )
三、知觉的情境方面 在人际知觉中,除去知觉的主体、客体之外, 知觉的情境也具有重要作用。一个人所处的 环境以及他同什么人为伍,是同王公贵族、 百万富翁还是同平民百姓、流浪汉在一起, 深刻影响着别人对他的认识和评价。 制约人际知觉的因素和条件除去主体、客体以 及情境方面之外,交往时间的长短,也是一 个重要因素。
逐渐获得的对另一个人的信息资料是怎样整 理加工的?现在已有3种不同的解释: 累加(additive model) 平均(averaging model) 加权平均(Weighted averaging model)
累加:在同一性质范围内,两种或多种信息 资料相加总会得出比任何单一信息更高的估 价。也就是说,先知道一个重要优点,随后 再知道一个优点,虽然不是很重要的,也会 增加他讨人喜欢的程度。 如某甲接触某乙,先是了解到乙诚实,后 来又知道乙谨慎。我们假设诚实与谨慎的值 分别为5和1,那么,按照累加模式,5+1=6
(二)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也可以称之为以点概面效应。是指 在观察某个人的时候,由于他的某种品质或 特征比较突出,使观察者看不到其他品质和 特征,于是就从这一点出发,做出对他整个心 理面貌的判断,这一突出的品质或特征掩盖 了对其他品质和特征的知觉,起到了一种类 似晕轮的作用,使观察者看不到其他的品质。
三)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
优先效应就是指最先给人的刺激具有强烈的印象, 实质上它与上述第一印象的作用是相同的。 近因效应是指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往往对人具有强 烈的影响。 近因效应与优先效应一样,都在人的社会知觉中 起着重要作用。一般而言,在感知陌生人的时候, 优先效应往往起到更大的作用,而感知所熟悉的人 的时候,近因效应会起到更大的作用
(二)归因中的拟人化和宿命论 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自然现象,这些 现象本来不具有社会意义,但是人们往往会对 它们做出拟人化的归因。 有时,人们还会对自己的“梦觉"做出宿命 论的归因。
(三)归因理论 1.海德的共变原则 海德认为一个人选择这样那样的活动,产生这 样那样的行为必有原因,而这些行为和活动的 原因可以分为两大类。凡属风霜雨雪等自然环 境或他人强力的影响等等都叫情境归因或外归 因;凡属个人的人格特质、动机、态度、情绪、 能力以及努力程度等等都叫个人归因或内归因。 例如,某人短跑第一,倘若认为这是他个人运 动能力水平高或积极努力的结果,这是内归因; 如果认为这是天气、场地、以及竞争对手犯规 等偶然因素所致,这是外归因。
平均模式:(5+1)÷ 2 = 3。 加权平均模式主张,印象的形成以各种品质的 平均值为根据,但对其中极端的、重要的品 质(包括极好的和极坏的)应予加权。 极端的品质,特别是消极的极端品质更能 左右人们对他的评价。不管一个人具有多少 良好的品质,比如和蔼、温顺、开朗等等。 只要他还有一种极端的消极品质比如虚伪, 就会使人对他产生一种极端消极的、否定的 印象
课程名称:管理心理学
教者:王迪 第 五 章 课时:
课题:人际知觉理论与管理 授课时间: 第11-12 周
目的要求
了解人际知觉的概念 了解影响人际知觉的主要因素 了解人际知觉理论 了解人际知觉偏差 了解人际知觉的归因理论
重点与难点
掌握人际知觉理论
掌握人际知觉偏差 掌握人际知觉的归因理论 掌握增进人际吸引的因素
四、概念化理论
所谓概念化就是把不同的剌激因素加以联合、
概括,并使之同一的过程。概念化理论认为, 一个人对别人的认知,是通过收集别人发出的 刺激、信息,并把这些剌激、信息使用语言加 以概括而成的。 在社会知觉过程和对人的认知过程中,概念的 重要作用不仅表现在概括着我们所收集的感性 材料,而且它还指导着我们感知的方向。 概念化的实现是以语言、词的掌握,以经验 的充分具备为前提的。
11.你喜欢拿别人开玩笑吗? ( ) 12.和自己兴趣爱好不相同的人相处在一起 时,你也不会感到兴味索然、无话可谈吗? ( ) 13.当你住在楼上时,你会随手往楼下倒水 或丢纸屑吗? ( ) 14.你经常指出别人的不足,要求他们去改 进吗? ( ) 15.当别人在融洽地交谈时,你会贸然地打 断他们吗? ( )
26.你是否经常不经思索就随便发表意见? ( ) 27.你是否注意到赴约前不吃大葱、大蒜, 以及防止身带酒气吗? ( ) 28.你是否经常发牢骚? ( ) 29.在公共场合,你会很随便地喊别人的绰 号吗? ( ) 30.你关心报纸、电视等信
反省是指主体对自己、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心
理品质的认识。在社会心理学中,反省作为社 会知觉的机制,是指个人对他的知觉对象对自 己的认识。反省所涉及的是他人是怎样认知自 己的,换句话说就是自己在他人的心目中的形 象是怎样的。
三、累加、平均和加权平均理论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印象是怎样形成的,他
二、人际知觉的归因
所谓归因就是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通过分析
和推理,确认其性质、意图和内在动机的过程。 也就是说,对他人和自己的行为原因所作的推 断和自我解释。
(一)归因理论的形成 归因理论最初是由心理学家海德提出来的。 海德通过他的社会知觉实验研究认为,一个 人的行为必定有其一定的原因,要么是由于客 观环境的力量,要么是取决于主观条件。如果 推断个体的行为原因来自于外力,则称为情境 性归因;如果是来自于个体自身的某些特点, 则称为倾向性归因。
三、增进人际吸引的因素
人际知觉偏见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人与人之
间的正常际交往,因此,我们一方面要了解 偏见产生的原因,并尽量少受其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还要了解增进人际吸引的因素,从 而更加积极、有效地与人交往。心理学研究 表明,以下因素有助于增进人际吸引:
(一)接近性 (二)相似性
(四)定型效应 定型效应又称为刻板印象。它是指人们对社 会上某一类人所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
(五)推理的定势作用 定势也叫意向,是指对知觉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 态。 这种心理准备状态主要受两种因素的影响,一个 是个体的需要,一个是相应的客观情境。它的形成 既可以是在刚刚发生过的知觉过程之后,也可以是 在较长的时间内由于某种剌激物的作用而引起。一 般地说,这种准备状态,往往能够对人的知觉活动 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使知觉发生扭曲,从而固执着 某种偏见。这种现象常常发生在人们知觉某一社会 剌激物的时候,总是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加以推测, 认为具有A种特点的人,也必定具有B种特点。
琼斯等人的研究表明,影响对应推论正确性的主 要条件是: (1)行为结果的多少。某一行为所导致的结果越多, 原因的推断就越困难; (2)行为的社会赞许性的高低。见面握手、微笑是 社会所要求和赞许的,因而是多数人所做出的行为, 这种行为是很难作为个人特质的表现形式的。倘若 一个人蛮横无理,这种不为社会赞许的行为,其原 因则被归属于个人; (3)行为的自由选择。凡属经自由选择而实现的行 为,通过对选择与放弃的两种行为异同的比较,可 以推断行为的原因。选择与放弃的两种行为的共同 方面,不可能成为选择的原因。只有二者的不同之 处才是行为的原因。因此,不同之处越多,越容易 推断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