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

合集下载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训练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训练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基础知识:(一)《月夜忆舍弟》1.了解背景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的战火中。

杜甫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他几个弟弟分散在河南、山东等地,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之情。

《月夜忆舍弟》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二)《长沙过贾谊宅》1.了解作者及背景刘长卿(?—789),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

天宝年间登进士第,曾任长洲尉、海盐令。

至德三年,因事下狱,贬南巴尉。

后为转运使判官、淮西转运留后。

因刚直犯上被诬,贬睦州司马。

德宗建中迁随州刺史,死于任上,世称“刘随州”。

有《刘随州集》。

刘长卿的诗多写个人穷愁不遇,善写五律,以“五言长城”自称。

本诗当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

贾谊是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被权贵中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虽被召回京城,但不得大用抑郁而终。

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怀古伤今,感慨万千,吟咏出这首律诗。

(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岁时父母双亡,由兄嫂抚养成人。

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反对骈文,提倡散文;诗歌创作亦力求独创,不避险僻,以文为诗,形成宏伟奇崛的特点。

2.写作背景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的传播也盛极一时,法门寺是史书所载中国境内珍藏佛骨的寺院之一,自然成为唐代皇室所敬重的佛法圣地。

从唐贞观年间开始,一共举行了七次迎送佛骨的活动,第六次迎佛骨的时候,韩愈上书反对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

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

韩愈当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了这首名篇送给韩湘。

(四)《商山早行》1.作者简介温庭筠(约801—866),晚唐诗人,与李商隐齐名,也称“温李”。

在晚唐的词家中,温庭筠填词最多,占有一定的地位,被誉为“花间派”鼻祖。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总结-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总结-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4首-知识点总结(式微、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①式微【劳役者的悲歌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背弃暴政的决心】《邶风·式微》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近现代学者多认为此诗是苦于劳役的人发出的怨词,表达了服役之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归的怨愤。

全诗采用设问等修辞手法,情感表达宛转而富有情致,重章换字,韵律和谐,用词精巧,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役之人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背弃暴政的决心。

【创作背景】关于《邶风·式微》的主旨,近现代学者多认为这是人民苦于劳役,对国君发出的怨词。

《毛诗序》说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于卫,其臣作此劝他归国。

刘向《列女传·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

【原文赏析】式微,式微!胡不归⑶?微君之故⑷,胡为乎中露⑸!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⑹,胡为乎泥中![1]⑴邶(bèi)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九首。

邶,周朝国名,在今河南汤阴南。

⑵式:作语助词。

微:幽暗。

这里指天将黑。

⑶胡:为什么。

⑷微:非,要不是。

故:事,事情。

⑸乎:于,在。

中露:露中。

倒文以协韵。

⑹躬:身体。

一说通“穷”,困穷。

[2-3] [4]翻译: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赏析】《邶风·式微》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的设问句起调,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语文八年级上 课外古诗词诵读 (2)

语文八年级上 课外古诗词诵读 (2)

天气,一样的亭台,但是“夕阳西下几时回”点破了其
中蕴含的深意——时光易逝难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
曾相识燕归来”是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慨叹。“似曾相识
燕归来”看似可聊以自慰,实则使词人内心的愁苦更加
强烈。词人面对落花归燕,触目伤怀,抑郁难解,孤独
寂寞之中,只能独自徘徊在花园的小路上,在记忆中寻
找逝去的年华。
八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浣溪沙
知识备查
课外古诗词诵读/
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 北宋政治家、 文学家。字同叔,谥号元献。抚 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其词擅 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 情致,语言婉丽。今存《珠玉词》 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课外古诗词诵读/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 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 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 鸥鹭。
词语解释 【常记】时常记起。“难 忘”的意思。 【溪亭】溪边的亭子。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大醉。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 这里指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争渡】奋力把船划出去。 【惊】惊动。
水鸟。
整体感知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
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发出芳香,隐隐传 来歌声,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 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被船儿惊起 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精读细研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诗词赏析
整体感知
课外古诗词诵读/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 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七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

七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

七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在七年级的语文学习中,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通过诵读这些古诗词,同学们可以领略到古代文学的魅力,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下面我们来一起梳理一下七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诗歌体裁七年级课外古诗词涵盖了多种体裁,包括律诗、绝句、古风等。

律诗通常每句五字或七字,格律严谨,要求偶数句押韵,中间两联对仗工整。

比如王绩的《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就是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山野秋景,抒发了作者的孤独和苦闷。

绝句则相对灵活,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之分。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就是一首五言绝句,语言简洁,意境深远。

古风的形式较为自由,篇幅长短不限,押韵也没有严格的规定。

二、诗歌主题七年级课外古诗词的主题丰富多样。

有描绘自然风光的,如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通过对竹林月夜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

有抒发思乡之情的,像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在悠扬的笛声中,诗人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还有表达人生感慨的,例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登台远眺,感慨古今,孤独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三、诗歌意象意象是诗歌中用来寄托作者情感的具体形象。

在七年级的课外古诗词中,有许多常见的意象。

“月”常常象征着团圆、思念,如李白《峨眉山月歌》中的“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借月抒发对友人的思念。

“柳”有送别之意,“杨花”常代表漂泊不定,如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以杨柳和杨花烘托离别的愁绪。

“雁”常传递思乡之情,像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借归雁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初中语文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

初中语文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

(三)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 唐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6.这两首诗都因笛声而起思归之情,但具体情感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 哪里?
前诗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 怀念亲人的感情, 而后诗抒写的是迁客的归 怨情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表达作者对家乡山水依恋之情,抒发作者即将远离家乡的那份对亲情,对友 情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可即的无法割舍的情怀。
(二)江南逢李龟年 唐·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译文】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演唱,欣赏到你的艺术。 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落花时节, 没有想到能在这时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4.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凋 敝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二)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5.“沙似雪”和“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
“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边塞荒凉的环境氛围。
7.两首诗都写了景,但作用却不同,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前诗前两句写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用以烘托征人心境的孤 独、悲惨、凄凉,为后面“尽望乡”作铺垫。后诗借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 切北飞来反衬诗人不能北归的遗憾和怨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 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真切的再现了征人凄楚痛苦 之情,前两句写景,烘托荒凉边塞景象,这时传来悲凉的芦笛声,揪起了久 戍征人的思乡之情。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出发,驶向(三峡),最后到达(渝州)。 表达了诗人思念( 故乡和友人 )的思 想感情。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杜甫 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 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 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 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 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降 城 外
乐 烽 前

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 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 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
月 沙 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如 似 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
霜雪 。,
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 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君:指李龟年。
这首诗通过诗人追忆往 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及书写 现实中与李龟年的相逢, 流露出诗人对唐王朝盛衰 变化的苍凉感叹以及对彼 此现状的悲叹。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过去之盛,为下文做了铺 垫
现在之衰,抒发无穷感慨。
思君不见下渝州。
下——顺流而下,前往 君——作者的友人

峨眉山
月 半轮秋,
高峻的峨眉山边悬挂着半圆的秋月月影,

映入
平羌 江 水流。
静静地倒映在缓缓流动的平羌江水之中。
夜 发 清溪
向 三峡,
夜间乘船从清溪驿出发,直奔三峡,
思 君 不见
下渝州
想念你却难以相见,恋恋不舍地去向渝州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最新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总结

【最新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总结

【最新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总结峨眉山月歌写作背景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当时李白即将离开家乡外出闯荡,在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这首诗写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远游时,秋夜行船所看到的夜景,抒发了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的憧憬、喜悦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文学常识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诗人运用对比手法,通过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及如今与李龟年在他乡重逢的对比,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现实的无限感慨和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文学常识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这首诗写诗人“强欲登高”而“无人送酒”,又联想到故园的菊花,慨叹故园已成战场,抒发了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对国事的忧虑,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渴望。

夜上受降城闻笛文学常识李益(748—约829),字君虞,唐代边塞诗人。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这首诗描述了在万籁俱寂的大漠之中,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陡然唤醒了“征人”的思乡情绪,表现了将士们的思乡怀亲之情。

秋词(其一)文学常识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诗人有力地否定了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热情赞美秋天,以明丽的秋景引出豪迈的诗情,隐含诗人因支持变法而屡遭贬谪,却愈挫愈奋的乐观、豪壮的情怀。

夜雨寄北文学常识李商隐( 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唐代诗人,与杜牧并称“小李杜”。

写作背景本诗是诗人在巴蜀羁旅期间写给家人的。

因为长安在巴蜀的北方,所以题目中用“寄北”。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这首诗虚实相生,既有眼前实景,又想象未来的情景,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的孤寂和渴望与家人团聚的心情。

九年级(上)语文教学课件:课外古诗词诵读

九年级(上)语文教学课件:课外古诗词诵读
九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学习目标
课外古诗词诵读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重点)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 诗歌主旨。(难点)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表达的 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素养)
课外古诗词诵读
精读细研
颔联
“溪”指咸阳 城南的磻溪。
课外古诗词诵读
“阁”指城西 的慈福寺。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山雨将至,狂风 已吹满咸阳楼。
精读细研
晚眺远景,寓意深远。
课外古诗词诵读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 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 实原因。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头”,含蕴深刻。此 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即芦荻(蒹,荻;葭, 芦),暗用《诗经·蒹葭》 的诗意,表思念心绪。
水中的 小洲。
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精读细研
首联扣题,抒情写景。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一登上咸阳城高高的城楼,极目远眺,忽而生 出愁绪。烟笼蒹葭,雾锁杨柳,那景致就像水中的 小洲。
笔触低沉,景致凄迷,触景生情,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意 远而势雄。
课外古诗词诵读
tīng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整理-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整理-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七上《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整理刘禹锡《秋词(其一)》诗歌:秋词(其一)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一、文学常识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

失败后,被贬官。

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白”。

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二、问题探究1.诗的一、二句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用的是什么手法?①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②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来表现的。

2.诗中哪句话是描写秋天的景色的?写出了秋景怎样的特点?从这句话中能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感?①“晴空一鹤排云上”。

②“晴空”描绘出秋高气爽的景象。

③能从中读出诗人那种豁达、乐观、向上的坚定信念,而不是被贬时压抑的情感。

3.“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排,“推开”的意思,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白鹤冲天凌云直上的情形,显得充满生机。

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这正是诗人虽遭贬谪,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

4.“便引诗情到碧霄”中的“诗情”指的是什么?“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一鹤排云上”所体现的奋斗之志与诗人的情志已融为一体(情景交融),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让人觉得其诗情好像与鹤一起直冲云霄。

三、诗歌主旨《秋词》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

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转而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白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李商隐《夜雨寄北》诗歌: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文学常识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xíng)阳(今河南荥阳市)。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梳理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梳理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译文】庭院里长着一株佳美、珍贵的树,绿叶葱茏,花开得繁盛。

攀引枝条摘下树上的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人。

花香充满的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路途遥远,不能送达。

这花有什么珍贵的呢?只是别理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考题】1、描绘诗中“奇树之花”,它有什么特点?“奇树”独立庭中而无人观赏;绿叶繁茂,花朵馨香。

2.这首诗抒发了女主人公的什么感情?①表达了女主人公相思之情的浓烈美好。

绿叶繁茂、花朵馨香的奇树,象征着女主人公情感的浓烈美好。

②抒发了女主人公因思念夫君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

3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描绘了庭树叶绿花开,主人公折花欲赠远人,持花无所寄而思念的画面。

4.这首诗写出了主人公的动作细节,请指出并简要分析这一动作内涵。

“攀条折其荣”一句,主人公情不自禁地折下一枝花,想把它赠送给远方的亲人。

因为这花凝聚着她的哀怨和希望,寄托着她深深的思念。

5.“馨香盈怀袖”是值得赞赏的佳句,其中哪个字用得好?请赏析。

“盈”字用得好。

“馨香盈怀袖”是说花的香气染满了主人公的衣襟和衣袖。

一个“盈”字,暗示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

这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表现出主人公深深的思念。

6.结尾两句作者是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请分析诗歌结尾的内涵。

可贵。

这花本来没什么稀奇的,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这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相思怀念的主题。

二、 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仍有死亡的时候;腾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骏马卧在马槽旁,但志向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有气节有壮志的人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也不会停止。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梳理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梳理《峨眉山月歌》【诗歌】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一、字词解释半轮:半边,半个。

影:月光。

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

发:出发。

清溪:即青溪驿,在今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渝州:今重庆一带。

二、文学常识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贺知章称为“诗仙”,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

三、问题探究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3.试结合“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视为绝唱”这一评价,赏析本诗。

短短四句诗,将“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4.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深秋时节,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5.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四、诗歌主旨《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

诗歌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江南逢李龟年》【诗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一、字词解释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寻常:经常。

正是:现在正值。

好风景:明媚美好的春日。

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梳理(素材)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梳理(素材)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梳理(素材)九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知识梳理月夜忆舍弟杜甫作者文常: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自号少陵野老,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有《杜工部集》。

背景资料:杜甫兄弟五人,他是长兄。

《月夜忆舍弟》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中,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散处河南、山东等地,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之情。

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原文解析及常考题汇总: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译文】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

断人行: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

边防驻军的鼓声响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

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点评】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景图,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常考问答】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描绘画面题)意象:边防驻军的鼓声、边境的秋天、失群的孤雁。

画面:通过描绘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的图景,展示了一幅悲凉寂寥的边塞秋景图。

2、请简析首联在诗中的作用。

含蓄点明正值战乱这一社会背景;渲染浓重的悲凉气氛;烘托人物沉郁的心情;为下文表达对弟弟的忧思奠定感情基调。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译文】恰逢白露时节,更怀念家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点评】“露从今夜白"既写景又点明时令,让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在写景的同时,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感怀。

【常考问答】此句是千古名句,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在自然景物描述中融入主观感受,写景生情,景随情变,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写作特色
1.风格沉郁顿挫,手法老道圆熟,成语典故信手拈来。 2.诗意流畅,语词率真豪壮。 3.现实与理想完美结合。
山坡羊·骊山怀古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 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文学家。 自幼嗜学,于诗、赋、词曲、文章无所不 能。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 复起任陕西行台御史中丞,赈济灾民,夜 以继日,忧劳而死。代表作有政论集《三 事忠告》、诗文集《归田类稿》、散曲集 《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
水干了,鹅也飞光了。比喻民穷财尽。
译文:哪还顾得分辨什么真假?眼见这喇叭吹得这家破了产,吹得那 家遭了殃,吹得水干鹅飞光!
点明了全文主旨。点出“吹”的恶果——百姓家破 人亡,表达对“吹”的憎恨。
合作探究
整首曲子没有直接描写宦官作恶,我们从哪些侧面描写中 能够看出?体现了宦官的哪些丑恶嘴脸?
例如,借“曲儿小腔儿大”来比喻宦官出行的形态,狐假虎威,装腔作 势,气焰嚣张,先前的唯唯诺诺、奴颜婢膝烟消云散,前后判若两人。“曲 儿小腔儿大”最能表现宦官的无耻情态。
九年级语文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学习目标
1.了解古诗词的有关知识,背诵古诗词。(重点)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理解诗歌主旨,学会鉴赏古诗词。
(难点) 3.激发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 情趣。(素养)
南安军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 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 宝祐四年(1256年)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被 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 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光元年 (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 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指南录》 《文山先生全集》等。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师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讲义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师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讲义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准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诗歌,默写诗歌。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1.诵读积累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知识点01 理解四首诗歌。

【即学即练1】(一)、了解四首诗歌内容及体裁?【知识解析】:《峨眉山月歌》此七绝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这首诗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出现了五个地名,共计十二个字。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首句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这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江南逢李龟年》此七绝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

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目标导航族豪门歌唱。

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

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开元时期为713年—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古诗词诵读《庭中有奇树》【注释】1.奇树:犹“嘉木”,佳美的树木。

2.发华(huā)滋:花开繁盛。

华,同“花”。

滋,繁盛。

3.荣:犹“花”。

古代称草本植物的花为“华”,称木本植物的花为“荣”。

4.遗(wèi):赠送,赠与。

5.馨(xīn)香:香气。

盈:充盈,充积。

6.致:送到。

7.贵:珍贵。

一作“贡”。

8.感:感受,感动。

9.别经时:离别之后所经历的时光。

【译文】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

我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赏析】《庭中有奇树》是一首表现思妇忆远的闺怨诗,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九首。

全诗八句,可分作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

描写在春天的庭院里,女主人公攀折花枝,想把它送给自已所思念的亲人。

首起两句是对思妇居处环境景物的描写。

春天来了,庭院中一棵奇异珍贵美丽的花树,在雨水阳光的滋润下生长得花繁叶茂,充满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后两句主要描写女主人看见庭院中美丽的花树,引发对远客他乡的游子的思念,于是折下一枝花开最盛最美的花枝,想送给自已日夜思念的亲人。

后四句为第二层。

描写女主人公内心的感慨。

“馨香盈怀袖”句,是承前对首句“庭中有奇树”的具体描写。

这株花树果然非同寻常,女主人公刚攀折一枝在手,便顿时感到花的芳香充盈浸染了自已的衣襟和衣袖。

花是这样的美丽和珍贵,但遗憾的是自已所思念的人与自已相距是太遥远了,是根本无法送到亲人手中的。

从前面六句来看,诗人对于庭院中这种奇树及其所开的珍奇美丽的花,本来是极力赞扬的。

可是最后,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贵”,未免使人有点惊疑。

其实,诗人是借女主人公之口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

初中语文九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初中语文九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2.阅读赏析。 (1)分析“一上高城万里愁”的“愁”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思乡、怀古。作用:①一个“愁”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②以“愁” 开篇,其后交代“愁”的缘由,由首句引出下文情感的抒发。 (2)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颈联晚眺近景,虚实结合;强调过去的秦苑深宫,现今只是绿芜遍地,黄叶满林, 唯有鸟蝉不识兴亡,依然如故。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一、《咸阳城东楼》 1.名句默写。 (1)一上高城万里愁, 蒹葭杨柳似汀洲 。 (2)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3)诗中描绘渭水无语东流景象的诗句是: 行人莫问当年事 , 故国东来 渭水流 。 (4)感慨历史沧桑的诗句是: 鸟下绿芜秦苑夕 , 蝉鸣黄叶汉宫秋 。
四、《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7.名句默写。 (1)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2)词中写出满腔愁绪无处诉说的句子是: 欲说还休 , 却道“天凉好个 秋” !
8.阅读赏析。 (1)“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两句中的“愁”的含义是否相 同?为什么? 不相同。上片“愁”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说的是关怀国家、怀 才不遇的哀愁。 (2)分析下片的艺术表现手法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 使读者深刻体会到了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的情感,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三、《行香子》 5.名句默写。 (1) 树绕村庄 , 水满陂塘 。倚东风,豪兴徜徉。 (2)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飏青旗 , 流水桥旁 。 (3)词中近景描写小园中的几种主要花色的句子是: 有桃花红 , 李花 白 , 菜花黄 。
6.阅读赏析。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记叙了一次兴致勃勃的春游,展示了大自然的优美境界,表达了词人对自 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2)这首词的白描手法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 这首词语言简洁,极少修饰,如“红、白、黄、啼、舞、忙”,有静有动,有色 有声,描绘出一幅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的美好图画。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课外古诗词诵读》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课外古诗词诵读》

整体感知
课外古诗词诵读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词语解释 【华】花。下文的“荣”
也是“花”的意思。 【滋】繁盛。 【攀条】攀引枝条。 【遗】给予,馈赠。 【致】送达。 【经时】历时很久。
整体感知
课外古诗词诵读
刮风。海边的人民生活艰难啊,他们寄身在荒野之 中。妻子儿女像禽兽一样,奔走止息在山林险境。 柴门内外多么萧条啊,狐狸、兔子在我屋里自在地 行走。
精读细研
课外古诗词诵读
如何理解“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两句?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是全诗的精华所 在。边民们每日出没在山林之中,与狐兔争食争住, 而自己原来的家园却因为无人居住,反而变成狐兔 们自由跳踉、纵情嬉戏的王国,非常可悲的现实。
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上,但它的志向仍是日行千里。
怀有远大抱负的人虽到晚年,但雄心壮志不改,慷慨依
旧。人的寿命的长短,不只取决于天。只要调养身心,
保持心情愉快,就能长寿,永葆青春之心。我感到庆幸
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诵读
怎样理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这几句诗?
课外古诗词诵读
龟虽寿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课外古诗词诵读
曹操(155—220),三国时
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 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代表 作有《短歌行》《蒿里行》《观沧 海》《龟虽寿》等。
整体感知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1)知识点+同步练习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1)知识点+同步练习

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这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容易受到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是超越时空。

但这首诗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出现了五个地名,共计十二个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人们不但不感到重复,而且认为是绝唱,其原因就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江行的经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它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有变化。

“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在句中的位置也有不同,所以读起来就觉得不着痕迹,自然入妙。

五、课文主题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抒发了作者离乡江行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下面职场范文网和大家分享初中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提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式微
《诗经·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译文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难点化解,美点追踪全诗只有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代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然而,《式微》诗上下二章只变换了两处文字,但就在这巧妙的变换中,体现出了作者用词的独具
匠心。

在艺术上,这首诗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

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

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婉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正是因为这些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才使《式微》一诗“境界具于词语之外,愈反复看去,愈觉其含义无穷”。

【理解记忆】
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正如诗中所言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子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译文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把音信传?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

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样长!
难点化解,美点追踪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

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

“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

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如在眼前。

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画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信、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

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象,可谓字少而意多。

末尾的内心独白,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

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此诗已开其先。

【理解记忆】
“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两句写焦急地等待踮起脚尖,伸长脖子,看不见恋人的影子,心里很着急,恨不得马上跑到他的家里去找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游人。

海内存知,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雄伟的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遥望蜀州,只见风烟迷蒙。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在宦海中浮沉。

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就是远隔天涯也像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恋爱中的男女那样悲伤而泪湿手巾。

难点化解,美点追踪首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

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出送别之地。

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代指蜀州,点出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

自长安遥望蜀州,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因首联已对仗工整,为了避免板滞,故次联以散调承之,文情跌宕。

“与君离别意”承首联写惜别之感,欲吐还吞。

翻译一下,那就是“跟你离别的意绪啊!……”那意绪怎么样,没有说;立刻改口,来了个转折,用“同是宦游人”一句加以宽解,意思是我和你同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之别,又何必感伤!
三联推开一步,奇峰突起。

从构思方面看,很可能受了曹植《赠白马王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