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的35岁现象

合集下载

员工职业生涯七个阶段

员工职业生涯七个阶段

职业生涯的第1个阶段是:正式就业前的职业准备或职业探索时期,这一时期并没有真正地进入职场,但把这一时期作为职业生涯的第1个阶段,是因为这一时期对于职业生涯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这一阶段对于职业生涯有准备的人,和无准备的人,会在职业道路上有不同的发展。

年龄阶段第1 次就业的年龄,根据是否受过高等教育而有所不同,通常未受高等教育的就业者的第1 次就业的年龄为16岁左右,而受过高等教育的为22岁左右。

在职业规划四个关键时间点_何时做职业规划?(点击打开)一文中,总结的四个关键的职业规划时间点,有两个都是在就业前的职业探索期,包括:考大学前,和大学期间。

此阶段工作状况描述在职业探索期,大部分人还不成熟,经济不能独立,在物质与精神上都需要依赖父母,对职业、职场还停留在概念阶段,或许有些人有职业发展的想法,但停留在对职业的表面观察上,不了解其实质。

例如,有的人喜欢旅游,于是去学导游,觉得这样自己就能边工作边旅游,很惬意,但真正做了导游后,发现这份工作并不是那么回事。

通常从进入大学开始,大学生就可以尝试找兼职工作。

通过兼职的形式,来了解社会,了解职场。

成功标志:有职业目标职业探索期的成功标志是:有了较明确的职业目标,知道自己现在的学习与以后的就业有什么关系,在就业前自己该学些什么、了解些什么。

职务:兼职员工、实习生技能:有基本的学校知识,有一定的读写能力,有初步的分析事务的能力。

在这一阶段,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是学习能力,迅速地从老员工那里了解到工作的实质,与工作要求。

失败特点:茫然如果在这个阶段,没有职业规划的意识,就会对就业没有任何准备,在大学学习期间或者沉迷游戏、玩乐,或者死读书。

提起找工作就一脸茫然,要依靠父母或社会的帮助,找不到工作就怨天尤人。

很多人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时候,把“知识”理解为死读书,其实,这是典型的把方法当目标的错误。

读书与知识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生活问题,承担社会责任,帮助他人,同时帮助自己、得到社会认可的。

35岁以后就只能躺平了嘛?

35岁以后就只能躺平了嘛?

35岁以后就只能躺平了嘛?35岁以后就只能躺平了吗?这是一个在当前社会中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问题。

随着失业人口的不断增加,特别是35岁以上的中年人群面临失业的困境,社会上出现了“35岁现象”,即许多企业倾向于招聘更年轻的员工,而对35岁以上的求职者持保留态度。

这种现象引发了对年龄歧视、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的深入思考。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35岁并不是一个人职业生涯的终点。

在许多行业和领域,35岁左右的中年人往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能,正是他们职业生涯的黄金时期。

然而,由于技术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企业对成本的控制,许多企业更倾向于招聘年轻、有活力且薪资要求相对较低的员工。

这种趋势导致了35岁以上的求职者在就业市场上面临更大的挑战。

然而,将35岁以后的人群简单地归为“只能躺平”的群体是不公平的。

首先,35岁以上的中年人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这些是年轻求职者无法比拟的。

他们可以在职场上发挥自己的优势,如领导力、决策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这些都是企业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此外,许多中年人在自己的领域内已经建立了广泛的人脉关系,这有助于他们在求职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机会。

其次,35岁以上的中年人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技能来应对职场的挑战。

在当今社会,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必要。

通过参加培训课程、获取新的资格证书或学习新的技术,中年人可以保持自己的竞争力。

此外,他们还可以考虑创业或转行,利用自己的经验和资源开辟新的职业道路。

然而,要解决“35岁现象”,仅靠个人努力是不够的。

政府和社会各界也需要采取措施,为中年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支持。

例如,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招聘和培养中年员工,提供税收优惠或补贴等激励措施。

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大对中年人职业培训的投入,帮助他们提升技能,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此外,社会应该倡导一种更加包容和多元的就业观念。

年龄不应该成为评价一个人工作能力和价值的标准。

企业应该更加注重员工的实际能力和贡献,而不是单纯地以年龄作为招聘和晋升的依据。

职场上的年龄歧视

职场上的年龄歧视

职场上的年龄歧视雇主考虑招聘年龄偏大的员工还是年龄偏小的员工的这个问题,其实是可以归结为下面这个问题:热情抑或经验,哪个更为重要呢?当然,还有薪水的问题。

但是,职场上存在的年龄歧视的现象,可没有这么简单。

下面就由为大家介绍一下职场上的年龄歧视的文章,欢迎阅读。

职场上的年龄歧视篇1雇主考虑招聘年龄偏大的员工还是年龄偏小的员工的这个问题,其实是可以归结为下面这个问题:热情抑或经验,哪个更为重要呢?当然,还有薪水的问题。

但是,职场上存在的年龄歧视的现象,可没有这么简单。

它远不止态度热情以及薪水那么简单。

总而言之它很令人讨厌。

我对招聘与求职两方面的人士进行了大量采访。

基于这些采访以及个人经验,我找到了一些用以解释这个问题的原因。

* 在我看来,年龄问题往往归结为雇主出于两方面的担心。

一是担心你的身体健康状况,二是担心你工作起来没有年轻员工那么精力旺盛、斗志昂扬。

* 你不欣然接受改变,而且跟不上技术发展的速度,这是人们的基本感觉。

* 然后,还有一种看法,那就是从长远来看,你不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一直干下去。

雇主清楚你离退休还有多少时间。

* 人们可能也会认为你不愿意为那些比你年轻的上司效力。

* 如果你以较低的工资接受了一份工作,或者你接受的职位级别没有前一份工作那么高,招聘经理可能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有了更好的工作机会,你会跳槽的。

(说实话,你可能会那么做。

) 然后,还有一个担心,那就是担心年龄偏大的员工与年轻一些的员工之间存在一种紧张关系,好像为了在职场上立住脚,我们彼此就得直接PK。

我们责怪年轻员工,觉得他们之所以得到这份工作,完全是因为他们显然愿意接受更低的薪水;而他们则责怪我们年龄偏大的员工霸占着所有的就业机会,就因为我们不愿意悄无声息地退出。

我发现,我们与年轻员工彼此向对方学习。

基本上,我们喜欢一起工作。

我着实喜欢与年轻人一起工作。

连与同时参加会议的年轻记者保持联系并建立友谊,都是我重新充电的机会。

职场上的年龄歧视

职场上的年龄歧视

职场上的年龄歧视雇主考虑招聘年龄偏大的员工还是年龄偏小的员工的这个问题,其实是可以归结为下面这个问题:热情抑或经验,哪个更为重要呢?当然,还有薪水的问题。

但是,职场上存在的年龄歧视的现象,可没有这么简单。

下面就由店铺为大家介绍一下职场上的年龄歧视的文章,欢迎阅读。

职场上的年龄歧视篇1雇主考虑招聘年龄偏大的员工还是年龄偏小的员工的这个问题,其实是可以归结为下面这个问题:热情抑或经验,哪个更为重要呢?当然,还有薪水的问题。

但是,职场上存在的年龄歧视的现象,可没有这么简单。

它远不止态度热情以及薪水那么简单。

总而言之它很令人讨厌。

我对招聘与求职两方面的人士进行了大量采访。

基于这些采访以及个人经验,我找到了一些用以解释这个问题的原因。

* 在我看来,年龄问题往往归结为雇主出于两方面的担心。

一是担心你的身体健康状况,二是担心你工作起来没有年轻员工那么精力旺盛、斗志昂扬。

* 你不欣然接受改变,而且跟不上技术发展的速度,这是人们的基本感觉。

* 然后,还有一种看法,那就是从长远来看,你不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一直干下去。

雇主清楚你离退休还有多少时间。

* 人们可能也会认为你不愿意为那些比你年轻的上司效力。

* 如果你以较低的工资接受了一份工作,或者你接受的职位级别没有前一份工作那么高,招聘经理可能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有了更好的工作机会,你会跳槽的。

(说实话,你可能会那么做。

) 然后,还有一个担心,那就是担心年龄偏大的员工与年轻一些的员工之间存在一种紧张关系,好像为了在职场上立住脚,我们彼此就得直接PK。

我们责怪年轻员工,觉得他们之所以得到这份工作,完全是因为他们显然愿意接受更低的薪水;而他们则责怪我们年龄偏大的员工霸占着所有的就业机会,就因为我们不愿意悄无声息地退出。

我发现,我们与年轻员工彼此向对方学习。

基本上,我们喜欢一起工作。

我着实喜欢与年轻人一起工作。

连与同时参加会议的年轻记者保持联系并建立友谊,都是我重新充电的机会。

金科玉律丨职场35岁瓶颈,是时候突破了!

金科玉律丨职场35岁瓶颈,是时候突破了!

职场35岁瓶颈,是时候突破了!1.不可忽视的职场“35岁现象”“35岁危机”是人才市场上存在的一种现象,即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都明文规定只要35岁以下者。

不管我们是否承认,都必须重视“35岁现象”。

如果我们的年龄到了35岁却还在通过招聘网站投递简历不断跳槽的话,就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

当然,根据我经验来看,如果真到了35岁甚至更高的年龄才去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很有可能这个问题已经无力解决了,或者是很多现实的困难让人有心无力,束手无策。

那些在职业发展上获得一定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在自己所熟悉且擅长的领域,至少精耕细作了10年以上。

而那些在职场上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人,往往属于每隔一两年换方向,从来没有在某一个方向上深入积累下去。

当然,除了频繁跳槽的因素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因素,那就是已经在一个方向上深入积累,但这种积累属于重复劳动式的,并没有上升,致使职业发展原地踏步。

2.30岁:必须要面对的三大问题2.1家庭与责任不要以为自己还年轻,有些问题,不管是否愿意去面对,成长阶段决定了必须要承担与年龄相匹配的责任。

大多数的人到了这个年龄段,都必须要考虑家庭问题。

如果已经成家立业,必须意识到职业到底该如何发展,才能确保支撑得起整个家庭的负担。

到了这个阶段,我们的压力是成倍增长的,但如果在职场上的成长无法实现倍增,甚至还在以某种形式进行着倒退,那么,以后的职业发展就会面临更多的压力。

很多人在跳槽时,往往会有一个很大的顾虑,就是如果我跳了,收入没有现在高,那还会轻易动吗?所以,要想行动,就趁早,趁还没有背上家庭包袱的时候,轻装上阵,拼尽全力向前冲,这是唯一的选择。

不要在这个时候享受安逸。

2.2能力与年龄的匹配度为什么很多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明确规定要5年经验、10年经验呢?因为工作时间意味着与之匹配的能力等级。

工作年限越长,往往也意味着能力越强,这二者之间是一种正向倍增的关系。

很多人出现能力与年龄不匹配的问题,因为他们一是频繁跳槽,没有在一个方向上积累,无一技之长;二是虽然在一个方向上长期积累,但只有第一年是成长的,剩下的几年都是在做重复劳动,原地踏步。

《软技能》阅读感想

《软技能》阅读感想

《软技能》阅读感想在面对职场“35 岁现象”时,我们不禁思考:那些 40 岁以上的人都去哪儿了?为何许多大公司在招聘时明确要求只招收 35 岁以下的人员?这一现象揭示了职场中的一个现实问题,即年龄可能成为职场进阶的障碍。

然而,通过观察身边的案例,我们发现一些 35 岁以上的员工依然在职场上拥有丰富的机会。

这些机会往往并非源于职位晋升,而是来自熟人介绍和猎头寻找。

业务能力固然重要,但硬技能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后,差距逐渐缩小,而软技能则成为拉开差距的关键因素。

正如罗胖在《软技能》一书中所言,软技能是我们人生中必须经历的一次能力升级,这一过程通常发生在 35 岁左右。

这本书是由得到的老师们共同创作的,各业的大佬们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围绕软技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这些观点有的令人恍然大悟,有的则让人深感认同。

作为一名职场人士,领导力部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什么是领导力?或许很多人认为只有成为领导才具备领导力。

但汤君健先生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

领导力并非仅仅存在于领导职位上,它指的是在尚未担任领导角色时,展现出引领他人达成目标的能力,也被称为非授权领导力。

随着社会的扁平化发展,领导职位逐渐减少,我们需要借助自我管理和提升,建立个人职场品牌,扩大影响力,成为某个领域的意见领袖,吸引他人与我们共同努力。

同时,大公司普遍具有人员众多且标准化程度高的特点。

如果想在众多员工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具备非授权领导力,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推动工作的顺利进行并超越他人的期望。

不仅在职场,家庭中女性的领导力同样重要。

尤其在有了孩子后,妈妈若能将家人视为团队,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可以有效避免家庭矛盾,使小家庭齐心协力,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如何培养非授权领导力呢?主要包括为人和处事两个方面。

在为人方面,我们需要具备诚信正直和积极主动的品质,同时锻炼自己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影响圈。

只有言行一致、诚信正直,他人才会信任你,进而愿意跟随你。

在工作中,要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独立发现问题,并将其视为机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进行改进。

人民日报谈职场35岁现象

人民日报谈职场35岁现象

人民日报谈职场35岁现象
人民日报近日发表评论文章聚焦35岁现象热度升高,诸多留学回国者、创业
者以及国企从业者因年龄所限,经历频频被冷对,找到应聘合适职位变得更为艰难。

通过深入调研,发现35岁以上职场从业青年们遇到的问题着实不少,涉及到了从薪资福利、晋升机会及职业发展等方面。

作为35岁现象受害者,UEML的林先生说:“加入UEML的是一個35歲的大叔,但是年輕的同事對我的來歷似乎不太友好。

看著他們享受公司旅行,參加公司活動,而我感到很孤單。

他們很容易得到新試驗中心和新職位,而我只能呆在角落不能晉升也沒有機會投身新領域。


除了受冷对,35岁以上职场从业青年们遇到的另一问题是薪资和福利待遇。

紫罗兰的张女士表示,“我比较年轻的同事會獲得較高的薪酬和更多的福利待遇,然而身為35歲老叔的我卻被这些条件限制著,除了工作的基本薪薪水較低之外,配
套福利也不一定會比別人更好。


针对35岁现象,行业专家表示,企业应该在权利和义务、社会责任及培育新
人方面表现出透明common-sense,以便让35岁以上职场从业青年们也可以享受到
应有的待遇。

同时,35岁以上的职场从业青年们也应该拥有更强的学习意识,提
高能力,保持技能的前沿性,并不断在职场上发挥作用。

35岁现象如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仅需要企业积极行动,更需要职场从业青年们积极进取,提高自身经验及技能,最终才能与年轻人一起争取同等的待遇以及发挥所长。

打造一个能够尊重国内不同年龄层人才的职场社会,是当前我国社会着力做的一个重要课题。

应用统计学案例一_职场上年龄歧视

应用统计学案例一_职场上年龄歧视

职场上的年龄歧视人们无法选择性别、容貌、姓氏、身高、民族,人们更无法逃避年龄日益增长的自然规律。

本来,它们与职业无关,然而在崇尚公平原则的市场经济里,它们竟然那么紧密地与职业联系起来。

于是,职业歧视,这个很多人已经耳熟能详并遭遇其中的现象开始滋生、蔓延。

近年来,我国就业中存在的年龄歧视问题越来越严重,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当今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很多人群遭遇年龄歧视的问题。

年龄歧视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影响最大的、波及人群最广的歧视现象。

性别、容貌、姓氏、身高、民族等的出现有一定的几率,属于不确定问题,而年龄是每个人都必将经历的,因为时间不可挽回、无法逃避。

年龄歧视的出现不但破坏社会的就业秩序,也极大改变了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就业年龄歧视指的是劳动者由于年龄原因,在就业劳动条件等方面受到不平等的对待。

换言之,就是求职者或受雇者因为年龄而在招聘过程或雇佣上受到不公平或不同的差别待遇。

就业年龄歧视广泛存在于从招聘到入职再到离职的各个阶段,在招聘、试用期、考核、升职、调职或培训、劳动合同条款和条件、裁员、退休政策及申诉程序等方面给予差别待遇。

就业年龄歧视是基于年龄的不同而给予不同劳动者的差别待遇,侵犯了人们的平等就业权。

由于生产流程改造升级,一家电子元器件公司解雇了55名装配工人中的24名。

被解雇工人中的11人声称遭受到了年龄歧视,起诉该公司要求赔偿50万元。

公司管理人员反驳说由于工人是可以互换的,他们是使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的被解雇人员。

下表列出了55名转配工人的年收入、年龄和雇佣状态。

同时,将原告以星号(*)标记出来。

原告利用这些数据来确定解雇行为是否对年龄偏大的工人有反向影响,而被告则利用这些数据来寻找证明公司管理人员随机抽样的证据。

计算与思考:通过分析数据的数字特征,建立支持原告的证据材料。

相同地,建立支持被告的证据材料。

对比分析,原告、被告的证据材料哪个更为可信?你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为原告或被告提供证据材料?试述之。

如何克服职场“35岁现象”

如何克服职场“35岁现象”

如何克服职场“35岁现象”作者:来源:《新传奇》2020年第03期35岁职场“生死线”,在销售等竞争激烈的行业里特别明显。

近几年,甚至出现过了30岁就没有竞争力的现象。

“有时候需要熬夜,我自己都感觉力不从心,不如单位里二十八九岁的小伙子。

”如今,不少用人单位将招聘门槛设置为“年龄在35周岁以下”,這让不少打拼多年的白领倍感压力。

如何纾解职业困境、更好成就自我?一名37岁求职者的尴尬今年37岁的孙阳(化名)从事销售行业,打算换一个安定的工作。

2018年年初,他参加招聘会才发现,企业对于年龄的要求多数在32至35岁。

而且,很多投简历的竞争者,年龄比他小3至5岁。

“其实,(我)继续在原单位工作还有希望升职。

但是公司竞聘需要等上两年,如果不能竞聘到副总的职位,恐怕更耽误未来的职业生涯。

”孙阳说,他因此考虑过离职,但35岁职场“生死线”,在销售等竞争激烈的行业里特别明显。

近几年,甚至出现过了30岁就没有竞争力的现象。

“有时候需要熬夜,我自己都感觉力不从心,不如单位里二十八九岁的小伙子。

”不过,孙阳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资源、人脉和经验。

但他不理解,为什么35岁以上求职就困难呢?超七成受访者认同职场“生死线”针对30至35岁的年龄存在职场“生死线”的说法,记者调查了30名市民。

调查结果显示,超七成受访者认同上述观点。

“现在都在讨论延迟退休,35岁的年龄应该属于年轻人范畴,招聘单位对年龄限制应该适当放宽。

”受访者曹先生说,可如今职场“生死线”的年龄反而更加严格,他在求职中发现,有的公司将年龄条件锁定在不超过32岁。

调查发现,现在的80后一般都在公司是中高层管理人员,多数人没有跳槽的想法。

不过,也有人表示,如果自己在35岁之前没有升职,会考虑换一个工作,“因为在一个单位干久了还原地踏步,会很没面子”。

对于没有升职也不会选择跳槽的人来说,他们想要寻求事业上的稳定,毕竟已经熟悉了现在的环境,随着年龄增长,自认为跳槽后也不会有优势。

35 岁的我感觉进入职业倦怠期,不敢离职却又厌倦上班,该怎么办?

35 岁的我感觉进入职业倦怠期,不敢离职却又厌倦上班,该怎么办?

35岁的我,已经在职场上奋斗了十多年,但最近却感觉到了职业倦怠期的迹象。

每天上班都感到无聊和疲惫,却又不敢离职,因为还需要维持生计。

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呢?
我们需要认识到职业倦怠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在职场上工作多年后,我们可能会感到工作失去了意义和动力,这是因为我们已经适应了工作中的规律和环境,缺乏新鲜感和挑战性。

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放弃工作,而是应该积极地寻找解决方法。

我们可以尝试寻找新的工作机会或者转换职业方向。

如果我们感觉自己的工作已经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那么可以考虑寻找新的工作机会。

或者我们可以尝试转换职业方向,寻找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这样可以让我们重新找到工作的动力和意义。

我们也可以尝试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

有时候,我们感到疲惫和无聊是因为我们的工作方式过于单一和枯燥。

我们可以尝试与同事合作,参加培训课程,或者尝试新的工作方式,这样可以让我们重新找到工作的乐趣和动力。

我们需要认识到职业倦怠期不是一种短暂的现象,而是一种长期的状态。

我们需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不断地寻找解决方法,才能够摆脱职业倦怠期的困扰。

职业倦怠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我们需要积极地寻找解决方法。

无论是寻找新的工作机会,转换职业方向,改变工作方式,还是保持积极的心态,都可以帮助我们重新找到工作的动力和意义。

职场女白领从容摆脱“年龄恐慌症”

职场女白领从容摆脱“年龄恐慌症”

职场女白领从容摆脱“年龄恐慌症”【案例】:李女士只有33岁,认识她的男人都欣赏她的容貌,认识她的女人都羡慕她的外表。

李女士曾经也是自信的,直到单位新来了两位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后,看到她们青春靓丽的面容,李女士突然不自信了,她开始怀疑自己的容貌,她感觉自己一下子老了。

李女士心中的恐慌日益加剧,她担心自己人老株黄失去往日风采,担心丈夫不再爱她,担心年轻漂亮的新员工将来会抢走自己的饭碗。

这样的恐慌持续了半年,在这种恐慌中,李女士每天睡不好觉,平时工作总是丢三落四。

【心理分析】:最近一项调查显示,35~40岁的中年白领女性中,近三成存在不同程度的隐性更年期提前现象。

50%的此年龄段的白领女性坦言有“职场年龄恐慌”心理。

所谓年龄恐慌症,是指通常年龄在25~40岁的职场人,对于自己职场表现的一种焦虑。

这种焦虑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对于年龄的恐慌,认为自己有种“时不待我”的紧迫感。

从深层次的原因分析来看,主要细分为以下四大方面:■ 一、成就恐慌■俗话说三十而立,然而职场中并非人人都是顺利者。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不少30岁以上的人因为自己的事业而感到恐慌。

他们会产生消极心理,认为自己看不到未来,看不到希望,不少人深为自己的前景担忧。

他们通常对自己要求很高。

心理学家研究后发现,人到中年面临随时被老板解雇的风险,又因年过35岁而被众多招聘信息所排斥,此种心理也叫“35岁现象”。

女性多为自己的容貌渐老而焦虑;男人则为年岁渐长事业却没有多大进展而愁闷。

■二、婚育恐慌■过度忙于事业的人,往往会出现对家庭的忽视。

一些人也一直挣扎在要职业还是要孩子的艰难选择中,往往等到功成名就之时,或者有了两全其美的方法,却已经错过了生育最佳期。

■三、定位恐慌■人们在自由选择职业、岗位的同时,也会有失业或对职业不满意的时候。

最可能产生职业危机的有四个时段:即择业时可能出现的定位危机;工作5~7年后可能出现的升职就业危机;40岁左右可能出现的方向危机;过50岁可能出现的饭碗危机。

职场迷茫分为哪几个阶段

职场迷茫分为哪几个阶段

职场迷茫分为哪几个阶段不同阶段都有可能出现“职场迷茫”的现象,下面我为大家介绍职场迷茫的几个阶段,欢迎大家阅读。

职场迷茫分为哪几个阶段“事业平稳”阶段工作15年以后,你已经步入“不惑之年”,前期“职业阶段”和“事业开拓阶段”已经为你留下了几多积淀。

这期间你还要不断地去观察市场、了解市场,不能有涓滴的松懈,所以你可能会感觉很累、很辛劳,不外你见的多了,承受压力的能力也增大了良多,于是你也就能游刃有余了。

“职业塑造”阶段工作3-5年后,你就会逐渐步入“职业塑造”阶段,逐渐认识组织文化,了解组织内情,建立初步的人际关系网,经由一段时期后,你的“职业性格特点”就暴露出来了:哪些是你特长的地方,而哪些又是你不足的地方,于是你开始进入“职业塑造”阶段,对职业方向进行公道调整和矫正。

假如发现你的性格和特长与现有工作偏差太大,那么一定要应机立断马上转业,这时候千万不要贪恋现有工作薪水有多高,环境有多好。

“青黄不接”阶段工作1-3年是职业糊口生计最“青黄不接”的阶段:你既不像毕业生那么“单纯”,又不像有四五年资历的那样能“独当一面”,正处于“一瓶不满,半瓶晃荡”的状态,那么这时候你假如跳槽找工作,其难度可想而知。

“事业开拓”阶段工作10—15年,你的“职业”将成为终身的“事业”,意味着你开始从前期“职业阶段”中的技能、经验及资金积累走向人生事业的开拓历程。

在这个阶段,有的人积累了比较丰硕的经验,承担起工作的责任,施展并发展自己的能力,为晋升或进入其它职业领域打基础;有的人会产生新的疑问:“为什么这么多年来我一事无成?”“理想和现实不相符,我是不是需要重新选择?”迷茫的主要原因和个人的发展目标与组织提供的机会和职业通路不一致。

职场人都要经历一个新人期再到“白叟期”的过程,对于职场人来说清晰工作中的五道坎对于新人适应职场非常重要。

那么,怎样来进行“公道的调整与矫正”呢?张会亭建议,不妨在你工作的相关领域先适当地改换一下工作方式,好比在统一个公司内部的不同部分适当进行换岗,这样不仅能开拓视野,增添新鲜感,还能测试出你毕竟最适合做什么工种。

“35岁现象”的深层根源

“35岁现象”的深层根源

“35 岁现象”的深层根源新华社4月14日发自重庆的消息说,目前全国各地的人才市场上出现一种“35岁现象”,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将用人的年龄限定在35岁以下。

消息还以多个实例诠释了35岁以上择业者的怨声载道。

现象,词典的解释即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的形态和联系。

辩证地看,作为社会范畴的“35岁现象”的出现,不能一味归咎用人单位,而在为35岁以上择业者“说理”时更不能片面。

从企业来讲,在目前比较宽松的人才流动制度下,如何合理配置与使用人才,当然有自主决定权,其招聘新员工,要考虑到求职者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

特别在服务业,对招聘员工提出年龄限制是有必要的,比方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年轻女性的优势要明显强于中年女性。

即便人才市场的上级主管要求招聘的单位取消年龄限制,但这条年龄线还是会留在招聘单位的心里,只不过他们可以找到拒绝你的理由:不说因为你的年龄问题,而是说因为你不适合这份工作。

因此,企业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来选择求职者是必然的。

问题的另一面是,35岁以上者也有其自身的优势。

比如,他们积累了失败或成功的经验,理解力、办事能力、为人处事能力比较成熟;他们比较踏实,更有责任心;他们对个人价值的定位更准确,对待遇的期望会更合理一些。

在某些行业领域里,应该有一些年纪轻及年纪大的人,以使其在不同岗位上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做到优势互补。

在香港,许多餐厅的侍应生是一些老先生;在德国,一名钳工、车工,可能毕生只会这一个工种,因为不断积累的经验已足够让他们不会丢掉工作。

惠普公司创始人比尔·休利特的信念是:我相信男男女女们全都想把工作干好,有所创造,只要给他们提供了适当的环境,他们就能做到这一点。

比尔的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是一个潜在的人才,只要有合适的环境,他们都将成为现实的人才。

进言之,人的行为取决于其需要,而人的需要又是有层次的。

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35岁现象的毕业论文

35岁现象的毕业论文

35岁现象的毕业论文题目:35岁现象对就业市场的影响研究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结构改变,35岁现象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统计数据的分析,探讨了35岁现象对就业市场的影响。

研究发现,35岁具有一定的就业压力和竞争力。

对于毕业生而言,他们在35岁毕业进入就业市场时,可能面临同龄人的竞争以及年轻人的优势。

同时,35岁毕业生逐渐步入中年阶段,在工作经验和资历上可能有一定优势。

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35岁现象对就业市场的潜在影响,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旨在减轻35岁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关键词:35岁现象,就业市场,竞争,中年阶段,政策建议第一部分:引言1.1 研究背景和目的近年来,35岁现象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很多人在35岁左右才完成学业,这对他们的就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本研究旨在探讨35岁现象对就业市场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综述的方法和统计数据的分析,以获取相关的研究结论。

同时,通过对毕业生的调查,获得更具体的数据支持。

第二部分:35岁现象对毕业生的竞争力影响2.1 同龄人竞争35岁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时,很可能面临与同龄人的竞争。

在同一年龄段,他们需要与同样具备学历和工作经验的人竞争相同的职位,这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2.2 年轻人优势与年轻的毕业生相比,35岁毕业生可能在身体素质和适应能力上存在一定差距。

年轻人具有更高的活力和更强的学习能力,这给他们在就业市场上带来了一定的竞争优势。

第三部分:35岁现象的优势3.1 工作经验和资历35岁毕业生相对于年轻毕业生来说,可能有更多的工作经验和更丰富的履历。

这使得他们在某些职位上更有竞争力,并且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

3.2 稳定与成熟35岁毕业生逐渐步入中年阶段,他们通常会更加稳定和成熟。

这使得他们具备更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更有责任感和决策能力,这在就业市场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2018-2019】职场“35岁现象”:请别浪费你30岁前的时光-精选word文档 (9页)

【2018-2019】职场“35岁现象”:请别浪费你30岁前的时光-精选word文档 (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职场“35岁现象”:请别浪费你30岁前的时光无论你有没毕业,也无论你有没过30岁,都建议读下这篇详细的职业规划。

每个人踏入职场时都会犯错,我犯得还要多。

但谁在这条路上纠正越早,直接代表谁将来爬得越高。

在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可阻挡的是时间,它像一把利刃,无声地切开了坚硬和柔软的一切,恒定地向前推进着,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使它的行进产生丝毫颠簸,它却改变着一切。

”一在最近的一年的职业规划观察过程中,我明显地感觉到35岁以上人群对于职业生涯规划需求的迫切性。

也正是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得以清晰地洞察到,时间点的把握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如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我遇到的客户中,往往是两类较为极端的案例:一类是已经做到一定级别,至少是总监级以上,在公司具有一定地位,年薪不少于20万的人;另一类是工作多年,但依然处于一个相对低的位置,无论是职位层级和物质回报,还是个人的价值感,均无法得到较高认同。

这两类案例虽然极端,但却给我们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考。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但凡那些在职业发展上获得一定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在自己所熟悉且擅长的领域,至少精耕细作了10年以上。

而那些在职场上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人,往往属于每隔一两年换方向,从来没有在某一个方向上深入积累下去。

当然,除了频繁跳槽的因素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因素,那就是:已经在一个方向上深入积累,但这种积累属于重复劳动式的,并没有上升,致使职业发展原地踏步。

不管你是否承认,你都必须重视“35岁现象”。

很多企业在招募人才时,明确规定年龄在35岁以下。

如果你的年龄到了35岁却还在通过招聘网站投递简历不断跳槽的话,你就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

当然,根据我们的实践咨询经验来看,如果你真到了35岁甚至更高的年龄才去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很有可能这个问题你已经无力解决了,很多现实的困难会让你有心无力,束手无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岁之前打好基础,无惧职场“35岁现象”!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在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可阻挡的是时间,它像一把利刃,无声地切开了坚硬和柔软的一切,恒定地向前推进着,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使它的行进产生丝毫颠簸,它却改变着一切。

”我始终相信一句话: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虽然你我皆是凡人,只是这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但我依然希望每个人的生命都能够迎着太阳开花结果。

不管以你现在的阅历是否能够理解这段话的涵义,请先记下来。

我相信总有一天,你会明白。

因为,时间能解释一切,时间能证明一切,时间能解决一切。

在最近的一年的职业规划咨询过程中,我明显地感觉到35岁以上人群对于职业生涯规划需求的迫切性。

也正是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得以清晰地洞察到,时间点的把握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如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我们的客户中,遇到的往往是两类较为极端的案例:一类是已经做到一定级别——至少是总监级以上,在公司具有一定地位,年薪不少于20万的人;另一类是工作多年,但依然处于一个相对低的位置,无论是职位层级和物质回报,还是个人的价值感,均无法得到较高认同。

这两类案例虽然极端,但却给我们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考。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但凡那些在职业发展上获得一定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在自己所熟悉且擅长的领域,至少精耕细作了10年以上。

而那些在职场上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人,往往属于每隔一两年换方向,从来没有在某一个方向上深入积累下去。

当然,除了频繁跳槽的因素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因素,那就是:已经在一个方向上深入积累,但这种积累属于重复劳动式的,并没有上升,致使职业发展原地踏步。

不管你是否承认,你都必须重视“35岁现象”。

很多企业在招募人才时,明确规定年龄在35岁以下。

如果你的年龄到了35岁却还在通过招聘网站投递简历不断跳槽的话,你就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

当然,根据我们的实践咨询经验来看,如果你真到了35岁甚至更高的年龄才去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很有可能这个问题你已经无力解决了,很多现实的困难会让你有心无力,束手无策。

到了这个时候,很多人会因为当初的选择后悔不迭,但却欲哭无泪。

所以,无论是为了避免走更多的弯路,还是迈向更大的成功,你都必须提前思考你未来的谋生之路。

已经有太多的案例证明:未雨绸缪会比临时抱佛脚有用得多。

在我们的客户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80后,也是职业规划问题的高发区。

年龄最大的一批80后,已经过了“三十而立”的年龄;但还有相当一部分80后,正在迈向三十而立的路上。

如果说年轻是上帝给予你的犯错的资本,你还有时间去弥补;但如果你已经到了二十岁的尾巴上,这种资本将不再是你的专利。

从大学毕业,到你的而立之年,这个时间已经足够长,让你有足够的机会去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并反思自己的成长。

从30岁到35岁,这其中有5年的时间。

假如给你足够犯错的时间,那么,为了不让你35岁以后的职业生涯变得一塌糊涂,你至少应该在30岁就确立明确的目标,并利用5年的时间去追赶。

这可能是你成长的最后的最佳时机。

错过了这个时机,你已不再年轻,社会也不会再以包容的心态去原谅你的年少轻狂。

否则,你多走一步错路,就必定要在以后以十倍的代价补回来。

从30岁到35岁,你应该学着为你芸芸众生般的生命,多积累一些厚度,以便让你下半生的职业生涯不要在“假如一切能够重来”的悔恨和遗憾中度过。

30岁:你必须要面对的三大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家庭与责任的问题。

不要以为自己还年轻。

不要以为有些问题离自己还很远。

无论是颓废还是忙碌,你的时间都在飞快地逝去,你感觉自己在加速变老。

有些问题,不管你是否愿意去面对,但你的成长阶段决定了你必须要承担与年龄相匹配的责任。

大多数的人,到了这个年龄段,都必须要考虑一下家庭问题。

如果你已经成家立业,你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你的职业到底该如何发展,才能确保让你支撑整个家庭的负担?这不仅仅包括你的爱人,还包括你的孩子及父母(尤其是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时候,你要承担的是双方四位老人的供养)。

到了这个阶段,你的压力是成倍增长的,但如果你在职场上的成长无法实现倍增,甚至还在以某种形式进行着倒退,那么,你以后的职业发展就会面临更多的压力。

而这种压力,更多的时候,会使你没有余力去谋求更好的发展。

很多人在跳槽时,往往会有一个很大的顾虑:如果我跳了,如果收入没有现在的高,那么,现在的工作,我还会轻易再动吗?说得更不客气一点:我还敢轻易再动吗?我还有那个胆量与勇气吗?所以,要想行动,就趁早,趁你还没有 背上家庭的包袱的时候,轻装上阵,拼尽全力向前冲,这是你唯一的选择。

千万不要在这个时候享受安逸,否则,你的后半生都将永远在碌碌无为中“被安逸”下去。

第二个问题,是能力与年龄的匹配度问题。

为什么很多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明确规定要5年经验、10年经验等等类似的工作经验要求呢?因为工作时间意味着与之匹配的能力等级。

同样的工作,5年经验和10年经验所积累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所能承担的责任也是不一样的。

你的工作年限越长,往往也意味着你的能力越强,这二者之间是一种正向倍增的关系。

但如果你违背了这种关系,那么,你就无法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进而丧失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在我们的很多客户中,其中较为棘手的一种情况,就是能力与年龄不匹配的问题。

很多工作3年、5年的人,甚至和工作一年的人在能力方面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所以当他们的职业想向上突破时,会遇到很多的阻力。

导致这种情况的产生有两种原因:一是频繁跳槽,没有在一个方向上积累,无一技之长;二是虽然在一个方向上长期积累,但只有第一年是成长的,剩下的几年都是在做重复劳动,原地踏步。

所以,对于那些年龄30岁的朋友来说,从现在开始,你必须要慎重审视一个问题:从毕业到现在,我工作几年了?我身上所具备的能力是否与我的年龄相匹配?如果不匹配,那么,你一定要及早树立危机感,并跑步前进,以弥补与那些先知先觉者之间的差距,确保自己不会在竞争的过程中被他人挤下马。

第三个问题,是知识结构的构建与提升问题。

我们曾经服务过一个客户,做销售做了五六年,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实战操作经验。

有一次跳槽去应聘某知名快消企业的区域营销经理的职位。

在面试的过程中,所有关于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他都能够对答如流,但上升到系统层面及战略层面的问题时,他的脑子就一片空白。

我相信在职场上做过五六年的人都有这种感受:感觉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无论是流程,还是技巧与方法,都能够熟练掌握;但如果从更高一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往往又不知道如何下手。

身在职场,不同职位等级的人,所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他们所具备的眼光与思维模式同样也有差别。

一个最基础的业务员,想着如何维护好终端,这是战术层面的东西,也是他的职责所在;但如果一个营销总监这样的角色,还和业务员一样天天想着如何去和终端老板打交道,那就是他的失职了。

每一个企业的运营,都会由战略与战术所构成。

大的战略会细分成小的战略,小的战略会细分成一个一个的执行战术,由基层人员去付诸实施。

不同层级的人,分别负责不同高度的工作,各司其职,这也是团队协作的意义所在。

同样,每一个不同层级的人,也存在不同的知识结构。

层级越高,你看问题的眼光和思路就要越高,你的整体知识结构层次也要向上发展和突破。

要不然,你的能力,永远只能停留在具体的基层操作层面上,不会有大的发展,职位上更不可能有上升。

另外,从沟通的层面来说,你的职位越高,你与老板的距离就越近,你与公司最高领导接触的机会也就越多。

如果你看待问题的思路无法与老板们保持在高度上的一致性,那么,你的能力是无法得到认可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向上晋升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职业生涯也会就此止步。

30岁之前:如何打好基础30岁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年龄,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点。

我们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咨询之前,会有一个评估环节,系统评估客户的综合基础,看看是否还适合做职业规划。

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考察标准,就是年龄问题,重点是30岁左右的年龄。

如果你30岁之前几乎没有任何积累,那么,30岁以后的职业生涯要想获得突破是十分困难的,有很多现实的问题无法解决。

这是硬伤。

但凡遇到有这样硬伤的客户,我们只能对他们说“很抱歉,我们无能为力。

”所以,要想让你30岁以后的职业生涯不后悔,顺利渡过30岁这道坎,你就需要在30岁之前对自己负责,未雨绸缪。

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准一个可以为之奋斗5年、10年甚至更久的目标。

这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

因为一个清晰的目标,可以让你的职业成长围绕着一个点去积累经验,而这种日积月累的经验积累,也是你日后升职加薪的筹码。

虽然经验并不一定与能力相关,但如果没有经验的积累,你的能力也基本没有提升的可能。

关于目标与核心竞争力的问题——所谓核心竞争力,一定要有一个核心才行。

围绕着这个核心,你才能构建你的竞争力。

而这个核心,就是你的职业目标方向—— 我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解决了,方向明确了,哪怕你走得再慢,也可以比那些走弯路的人走得快,因为你明确你的目标,你一直在朝着你的目标前进,你是在走直线。

捷径是什么?捷径就是不走弯路,永远走直线。

我们去年曾经咨询过一个客户,7年换了6家公司。

按照通常的理解,大家往往会认为这个人的职业发展很糟糕。

其实不是。

这个人目前的税后月薪是1万元,属于还不错的那种水平。

大家也许会纳闷:为什么频繁跳槽的一个人,会有这样的职业发展水平呢?有些人会觉得他很幸运,运气比别人好而已。

其实不是。

观察他的成长经历,我们发现,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每一次跳槽,他都没有偏离既定的方向。

只要方向不错,那么,他的每一步行动,都是在接近这个方向,都是在为以后的职业发展积累更多的筹码。

你积累的厚度,将最终决定你未来的发展高度。

现 在房价、物价这么高,很多人的生存压力也骤然增加,由此也导致很多人迫于生存的压力而变得浮躁和随波逐流。

一份工作,往往坚持不了几个月,觉得看不到希望,工资无法提升,往往就选择跳槽。

但实际上,跳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现在的用人单位,都变得非常务实,做多少事,拿多少钱,天经地义(当然,特权阶层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如果你无法为公司发展贡献更大的价值,却还想着得到更多的回报,这样只赚不赔的买卖是没有人愿意干的。

你为公司贡献多少价值,取决于你的能力到底有多强。

而能力的积累,则源自于在一个方向上的长期坚持。

既便是那些看起来令人很羡慕的成功者们,也少不了日积月累的修炼与成长。

那些因为走了弯路却想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损失补回来的急功近利的做法,只会让你失去更多的东西。

大家可能听说过10000小时定律:不论你想在任何一个领域成功,你都必须至少付出10000个小时的磨练。

Macolm Gladwell在他的新书《异类:成功人士的故事》中说道,无论是最优秀的运动员,企业家,音乐家还是科学家,经调查,你都会发现他们至少都在付出了长达十年,每天不低于三小时的努力之后才崭露头角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