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化学课程大纲
语言与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语言与文化》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语言与文化课程代码:1906920课程类型: 公共选修课学分:4 总学时:64 理论学时:64 实验(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基础英语适用专业: 英语语言文学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语言与文化》是全校学生的公共选修课程。
外语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还应让学生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其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解决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种种困惑,促进学生对英美文化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对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有敏锐的感知力。
本课程涉及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差异、成语、谚语和格言、典故、委婉语和禁忌语以及敬辞和谦辞等,以实例深刻地揭示了文化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它告诉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才能做到得体,如何才能不出“洋相”。
本课程教学任务是,通过学习本课程,逐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能力,使学生能够用文化的眼光,认识自己,包容他人。
二、教学基本要求1、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中西方日常交际、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有一个较系统和清楚的了解,并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一领域能够写出较高水平的论文。
2、教学模式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辅导答疑、课外作业、考试等。
教学以课本为依据,通过对课文的详细讲解使学生达到一定的知识储备,同时积极开展课堂讨论,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英语学习兴趣,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英语词汇量,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3、考核方法基本要求:考核方式:期末闭卷考试考核总成绩为100分,其中过程性成绩占10%,期中考试占20%,期末测试占70%。
无故缺课每达到三次,扣平时成绩2分;书面作业出现雷同,所有相关人员扣平时成绩1分;考试作弊,成绩为零。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Chapter 1 Introduction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The examples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U.S.; The structure of the book;理解The reason causing these differences;掌握The concepts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Chapter 2 Words---Same, Similar, Different?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The examples of words used in translating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version;理解:The differences caused by different cultures;掌握:How to deal with the difference when translating.Chapter 3 More on Words---Cultural Distinctions and Connotations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The examples of words used in translating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version;理解:The differences caused by different cultures;掌握:How to deal with the difference when translating.Chapter 4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Everyday Conversation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The example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daily life between Chinese and the American;理解:The differences in greetings and farewells; The differences in ways of address; The differences in compliments and praises; The differences in miscellaneous social amenities;掌握:The differences in greetings and farewells; The differences in ways of address; The differences in compliments and praises; The differences in miscellaneous social amenities;Chapter 5 Idioms, Proverbs and Sayings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The functions of idioms, proverbs and sayings in Chinese and English;理解:The concepts of idioms, proverbs and sayings in Chinese and English.掌握:The examples and translation of idioms, proverbs and sayings in Chinese and English.Chapter 6 Metaphor and Association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The functions of Metaphor and Association in Chinese and English;理解:The concepts of Metaphor and Association in Chinese and English.掌握:The examples and translation of Metaphor and Association in Chinese and English.Chapter 7 “Colorful” language---More on Metaphor and Association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The differences of “Colorful” language in Chinese and English理解:The reason causing these differences掌握:The different meanings of “Colorful” language in Chinese and EnglishChapter 8 Allusions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The sources and concepts of allusions;理解:The functions of allusions;掌握:The examples of allusions in China and the USA. Chapter 9 Euphemisms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The concepts of euphemisms;理解:The functions of euphemisms;掌握:The examples of euphemismsChapter 10 Taboos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The concepts of taboos;理解:The functions of taboos掌握:Different taboos in different culturesChapter 11 Language of Respect and Humility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The concepts of Language of Respect and Humility;理解: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 of Respect and Humility;掌握:Different expressions of Language of Respect and Humility. Chapter 12 Some Differences in Writing Style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The reasons causing Chinglish理解:The differences of Writing Style掌握:Some aspects should be noticed in translationChapter 13 Varieties of English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The concept of variety;理解:The reasons causing different varieties;掌握:Different varieties of EnglishChapter 14 Body Language----Nonverbal Communication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The concept of body language;理解:The functions of body language;掌握:Different embodiments of body language.四、实验(上机)内容无五、学时分配六、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教材:《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邓炎昌刘润清编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年。
汉语言文学课程大纲
汉语言文学课程大纲一、课程介绍汉语言文学课程是一门涵盖汉语言文字、汉文化经典和文学创作理论等方面内容的综合性学科。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系统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国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使其能够在教学、研究和文化交流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1. 了解中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掌握汉字基本知识和语言运用规范;2. 熟练掌握阅读、听说、写作等语言技能,能够有效理解和表达汉语言文学作品;3. 了解中国文学经典,包括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体会其艺术特点和内涵;4. 掌握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思维和创作能力;5. 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够进行独立的学术探索和研究。
三、教学内容1. 汉语言文字:介绍汉字的起源、演变和基本构造,探讨汉字的语义、语音和写作规范。
2. 汉语语言运用:包括听、说、读、写的训练,加强语法、词汇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3. 古代文学:主要涉及先秦时期的经典文献,如《诗经》、《楚辞》等,以及隋唐以前的古代文学名著,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4. 现代文学:包括20世纪以来的文学作品,如鲁迅、茅盾、巴金等作家的小说、散文和诗歌,以及新时期的文学作品。
5. 文学创作理论:介绍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思维和创作能力。
6. 文学批评与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掌握文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术研究能力。
四、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 讲授法:通过讲授,介绍知识点和理论框架,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储备。
2. 分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能力。
3. 阅读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创作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审美意识。
5. 研究报告法: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和撰写研究报告,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
语言与文化教学大纲
语言与文化教学大纲引言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传统的语言教学往往注重语法及词汇的学习,但今天的语言教育更加强调语言与文化的整体性。
因此,本文档旨在为语言与文化教学制定一个大纲,以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和理解能力。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其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恰当地使用语言。
2.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习俗。
3. 培养学生的相对语言能力,使其能够理解并应对言语中的文化差异。
4. 培养学生的文化解读能力,使其能够解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和文字。
二、教学内容1. 跨文化交际-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规则和习俗。
- 学习并模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音、语调和非语言交际方式。
- 学习并模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礼貌用语和社交礼仪。
2. 文化意识教育- 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习俗。
- 学习并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符号和象征。
- 通过文化活动和研究项目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文学和传统习俗。
3. 相对语言能力培养- 学习并理解不同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如直接和间接表达、态度和礼貌等。
- 学习使用语境和语用知识来理解和运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言语。
- 学习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语言转换和语境适应。
4. 文化解读能力培养- 学习通过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来解读特定文本和语言。
- 学习通过比较不同文化的文本和语言来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含义。
- 学习如何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和传播方式。
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和交际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2.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本和语言,使学生学会识别和解读文化差异。
3. 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共同学习。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走进不同文化场景,体验当地文化,并通过观察和交流收集相关信息。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大学语文课程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本课程以文学、语言学、文化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二、课程目标1、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帮助学生掌握文学、语言学、文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1、语言文化基础:包括汉语拼音、汉字书写、词汇积累、语法分析、修辞表达等方面的内容。
2、文学鉴赏:选取中国古代、现代、当代优秀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鉴赏,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3、文化学概论:介绍文化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探讨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4、语言学概论:介绍语言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探讨汉语语言的构成、发展和变化。
5、批判性思维: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写作、演讲、辩论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
教师将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目标。
同时,教师还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电子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部分组成。
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将占总评成绩的30%,期中考试成绩将占总评成绩的20%,期末考试成绩将占总评成绩的50%。
期末考试将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信息系统的评价指标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了现代组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语言学纲要》课件
研究方法:观察、 实验、调查、分 析
研究内容:语言 结构、语言使用 、语言变化
应用领域:语言 教学、语言规划 、语言政策
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
认知语言学:研 究语言与认知的 关系
研究方法:实验、 观察、访谈、问 卷等
研究内容:语言 结构、语言功能 、语言使用等
研究目的:揭示 语言与认知的关 系,为语言教学 提供理论支持
语用学:研究语言的语用 结构,包括语境、语用关 系、语用策略等
03
语言的要素
语音
语音的性质:具有物理属性 和社会属性
语音的定义:语言的声音形 式,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语音的构成:音素、音节、 重音、语调等
语音的功能:传递信息,表 达情感,实现交际
词汇
词汇的定义: 词汇是语言中 词的总和,是 语言的基本单
07
语言学研究方法
传统语言学研究方法
历史比较法:通过比较不同语言 的历史发展,探究语言演变规律
功能主义法:研究语言在社会交 往中的作用和功能
添加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结构主义法:分析语言的结构, 揭示语言内在规律
认知语言学法:从认知心理学的 角度研究语言理解和生成过程
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方法
语言反映了文化的特点和 价值观
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 互促进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语言 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社会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社会文化影响语言的形成和发 展
社会文化影响语言的使用和传 播
社会文化影响语言的结构和功 能
社会文化影响语言的变异和演 变
语言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和传 播工具
位
词汇的分类: 名词、动词、 形容词、副词、 介词、连词等
语言学课程教学大纲
语言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系统介绍语言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应用,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语言学领域的基本知识,并培养学生对语言现象的观察、分析和研究能力。
二、课程目标1. 掌握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熟悉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3. 培养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4. 培养对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的能力;5. 培养科学表达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单元:语言学导论- 课程介绍- 语言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和学科发展历程- 语言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第二单元:语音学- 语音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语音的分类和描述方法- 音位和音素的关系- 语音变体和语音规则- 语音变异及其社会文化因素第三单元:词汇学- 词汇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词汇的分类和结构特点- 词法变化和语义变化- 词汇的产生与演变- 词汇的记忆和组织第四单元:句法学- 句法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句法结构和句子类型- 词序和短语结构- 句法规则和语法关系- 句法分析和句法理论第五单元:语义学- 语义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词义和句义的表示和解释- 语义关系和语义推断- 语义变化和语用学的关系- 语义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第六单元:话语分析- 话语分析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话语的结构和功能- 话语行为和话语援引- 话语规范和话语权力- 话语分析的应用领域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让学生全面掌握语言学的理论知识。
2.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加深对语言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3. 研究小组:鼓励学生组成小组,共同讨论研究,进行语言学研究和项目实践。
4. 课堂互动:通过讨论、演示和问答等互动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研究兴趣。
五、评价与考核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考察对课程基本理论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对全课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ibdp 中文 a 语言与文学课程大纲
ibdp 中文a 语言与文学课程大纲摘要:1.IBDP中文A课程概述2.语言与文学课程目标3.课程内容与结构4.评估方法与标准5.教学策略与建议6.课程资源与支持7.总结与展望正文:IBDP中文A课程是一项为期两年的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me,简称IBDP),旨在培养学生的汉语语言能力、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本课程适用于不同国籍、母语为非汉语的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能够在中国语言与文化领域取得全面、均衡的发展。
一、课程目标IBDP中文A课程的语言与文学课程目标分为三个方面:1.提高学生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使他们在学术、职业和社会生活中能够有效运用汉语。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够分析、评价和创作文学作品。
3.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增进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理解与尊重。
二、课程内容与结构IBDP中文A课程的语言与文学课程分为四个模块:1.语言技能:包括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四个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汉语的能力。
2.文学欣赏:学生将学习不同类型和时期的文学作品,包括古代、现代、国内和国际作家作品。
3.文学创作:学生将学习文学创作的基本技巧,尝试创作散文、诗歌等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
4.文化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及世界各地的华人文化,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评估方法与标准IBDP中文A课程的评估分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两部分。
1.内部评估:包括课堂表现、作业、测试、小组项目、口头报告等,占总成绩的20%-40%。
2.外部评估:包括课程结业考试、论文等,占总成绩的60%-80%。
评估标准主要包括:1.语言能力:语法、词汇、发音、流畅度等。
2.文学鉴赏:对作品内容、形式、主题、技巧等方面的理解和分析。
3.文学创作:创意、结构、语言表达、思想深度等方面。
4.文化研究:对文化现象的观察、分析、批判和反思。
语言学与社会文化课程大纲
语言学与社会文化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语言学与社会文化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语言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深入研究语言的起源、发展及其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将掌握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对语言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进一步认识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能够:1. 了解语言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能将其运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2. 掌握语言的基本结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知识;3. 理解语言在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变异与演化;4. 了解语言在不同社会文化中的功能和作用;5. 培养用语言学的知识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语言学导论- 语言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 语言学的分支领域- 语言学的方法与应用2. 语言的基本结构- 语音学:音素、音节、音变规律等- 词汇学:词汇的构成与分类、词汇意义与语用等- 语法学:句子的结构、句法关系、句法变化等3. 语言的变异与演化- 语言变异的类型与原因- 语言变迁的过程与影响因素- 语言接触及其对语言变异和演化的影响4. 语言与社会文化- 语言和社会身份、地位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传承的作用- 语言使用规范与社会规范的关系5.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的概念与原则- 跨文化交际的误解与解决策略- 不同文化间的沟通策略与技巧四、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教师进行相关理论的讲解与学生进行讨论与提问,深化学生的理解与思考。
2. 示例与实践:通过语言现象的实际示例、实地调研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与应用所学知识。
3. 个案分析:通过对实际语言现象的深入剖析,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4.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五、学术要求1. 准时参加课堂,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活动。
2. 完成课程论文及其他相关作业,并按时提交。
3. 独立思考与阅读,积累相关领域的资料和学术资源。
《国语》课程教学大纲
《国语》课程教学大纲国语课程教学大纲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提高国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并深入了解汉语言文化。
课程内容1. 听力训练- 听取简短对话、演讲和录音材料,理解基本意思和关键信息。
- 听取文章或故事,获取细节信息,并能回答相关问题。
- 听取不同语言风格和口音的对话,并能理解并回应。
2. 口语表达- 学会正确发音,流利自然地表达思想和意见。
- 运用正确的语法和词汇进行口头表达。
- 参与各种口头交流活动,如辩论、小组讨论等。
3. 阅读理解- 阅读各种文本材料,包括文章、小说、新闻等,了解主题和主要观点。
- 掌握不同类型的阅读技巧,如预测、扫描和细读。
- 提高速度和准确度,达到独立理解文本的能力。
4. 写作技巧- 编写各种文体的作文,如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
- 理解写作要求,包括结构、语法和词汇的正确使用。
- 研究修改和编辑自己的写作,提高书写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5. 文化研究- 了解汉语言文化的历史、传统和特点。
- 研究传统的文化俗和礼仪,增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 分享和讨论中国文化的不同方面,促进跨文化交流。
评估方法1. 课堂表现:包括参与度、发言能力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和测验:包括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方面的任务。
3. 考试:测试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和理解水平。
参考资料- "新编国语教程",作者:张博,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 "国语研究手册",作者:刘春红,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以上是《国语》课程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和评估方法,希望学生们在这门课程中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并对中国语言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语言学概论》教学大纲
《语言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描述
《语言学概论》是语言学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语言学基本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语言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掌握语言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和解决语言相关问题。
二、课程目标
1.理解语言的定义、功能、结构以及涉及的各个层面;
2.掌握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能够运用它们进行语言学问题的分析和研究;
3.了解语言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流派,理解各个学派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
4.培养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语言问题。
三、教学内容
1.语言学概论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3.语言的结构和层次(音韵、形态、句法、语义和语用);
4.语言变异和语言变化;
5.语言与思维、文化的关系;
6.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
7.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生成语法学等主要流派的概念和研究方法。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学生讨论和小组合作等。
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
五、考核方式
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参与等;
2.期中考试:考查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
3.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对其进行评分;。
语言学教学大纲
《语言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语言学英文名称:Linguistics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总学时:36考核方式:考试成绩评定:平时测验+课堂表现+作业+出勤:40%,期末考试:60%授课对象:英语专业先修课程:基础英语$教材:《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戴炜栋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
参考书:《现代语言学》,何兆雄编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
《语言学教程》,胡壮麟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一、课程目的和任务该课程是英语专业(本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开设在三年级下学期。
本课程向学生介绍语言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包括语音学、词汇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的基本理论以及语言与文化、社会、思维等的关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英语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本质特征和语言学习过程的主要特点的了解,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效率。
…二、教学内容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基本要求】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
基本把握课程的体系与结构。
了解英语语言的起源、发展及其变化过程,进一步熟悉与理解英语语言的有关现象与概念。
2.对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文化和语言与外语教学等方面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将所学的语言学基础知识用于指导第二语言的学习,提高语言理论素养,特别是提高英语的正确运用能力和得体的交际能力。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音位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语言学与外语教学2.教学难点:句法学,语义学,心理语言学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语言学的概念、语言的概念及其甄别性特征。
2.熟悉语言学研究中的几对基本概念。
3.了解语言学研究的各个语言层面以及语言学的各个分支。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语言学的概念、语言的概念及其甄别性特征。
2.教学难点:语言学研究中的几对基本概念。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讲授式、讨论式【教学时数】2学时【思考与练习】1﹒How do you interpret the definition of linguistics: Linguistics i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 2﹒What are the major branches of linguistics What does each of them study3﹒What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should be included in a good , comprehensive definition of language4﹒What are the main features of human language that have been specified by C. Hockett to show that it is essentially different from animal communication system】第二章音系学【目的要求】1.通过语音学部分的学习,了解各种发音器官及其作用,英语的元音和辅音的发音方式和特点,分清宽式标音法和窄式标音法的区别。
中国语言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语言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语言文化教学大纲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包括学生语言技能、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 教学内容,涵盖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文化知识。
语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语音等;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等;文化知识包括中国历史、地理、社会习俗、文学、艺术等。
3. 教学方法,包括教学策略、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的选择和运用。
教学方法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4. 教学评价,明确教学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终结性评价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成绩。
此外,中国语言文化教学大纲还可能涉及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教师培训和发展、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总之,中国语言文化教学大纲是指导中国语言文化教学的重要
文件,通过明确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促进学生全面
发展,提高语言技能和文化素养,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学大纲
的制定和贯彻执行对于保障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全球文化与语言学习课程大纲2024年版
小学全球文化与语言学习课程大纲2024年版1.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小学生对全球文化与语言的兴趣和认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语言技能。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多样性;-掌握基本的跨文化交流技巧;-提高英语沟通和写作能力;-培养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意识。
2. 课程内容2.1 全球文化学习2.1.1 国家介绍:学生将学习并了解不同国家的地理位置、人口、风俗习惯和特点等。
2.1.2 传统节日:学生将学习和探索不同国家的传统节日,了解其中的文化背景和意义。
2.1.3 世界遗产:学生将了解并学习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包括建筑、艺术和自然遗产等。
2.2 跨文化交流技巧2.2.1 跨文化礼仪:学生将学习和了解不同国家的交际礼仪,包括问候方式、礼仪习惯等,培养尊重和理解他人文化的意识。
2.2.2 跨文化沟通技巧:学生将学习跨文化沟通的基本技巧,包括倾听和表达、尊重他人观点、有效解决文化差异等。
2.3 英语语言学习2.3.1 英语基础词汇和语法:学生将学习和掌握英语的基本词汇和语法知识,以提升英语沟通能力。
2.3.2 阅读与写作:学生将通过阅读和写作练习,提高英语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能力。
3. 学习方法和评价方式3.1 学习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实地考察、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2 评价方式课程评价将综合考虑学生的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以及考试成绩等多个因素,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4. 师资要求为确保本课程的有效实施,需要具备以下师资要求:4.1 具备跨文化教育和语言学习背景的教师;4.2 对全球文化和语言学习有深入了解和研究;4.3 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
5. 注意事项5.1 本课程不局限于英语教学,也会结合其他语言的学习内容;5.2 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文化背景和差异性;5.3 课程内容和要求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语言水平进行合理调整。
语言学教学大纲
语言学教学大纲
一、引言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起源、结构和演化等方面的学科,作为
现代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语言学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语言
的全面理解和研究能力。
本文档旨在设计一份语言学教学大纲,以
提供一个系统的教学框架,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学的基
本概念、主要学派和重要理论,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独立研究
能力。
二、教学目标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学生对语言学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的语言学意识;
2. 熟练掌握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学派;
3. 掌握基本的语言学研究方法,并能够运用于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独立研究能力,培养他们对语言现
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语言学的基本概念介绍:
1.1 语言和语言学的定义;
1.2 语音学、语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等主要语言学学科的概述;
1.3 语言的结构和演化。
2. 主要学派和理论介绍:
2.1 结构主义语言学;
2.2 生成语法;
2.3 语言哲学和言语行为理论;
2.4 后结构主义语言学等。
3. 语言学研究方法:
3.1 语言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3.2 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流程;
3.3 可视化和计算语言学的方法。
《中英语言文化对比》教学大纲
《中英语言文化对比》教学大纲中英语言文化对比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本课程主要介绍中英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通过对比中英语言的语法结构、词汇用法、语气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英两种语言的独特之处。
同时,本课程还将详细介绍中英两种文化的传统、价值观、礼仪习俗等方面的异同,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和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英两种语言的基本语法结构,掌握常见的语法差异。
2.熟悉中英两种语言的词汇用法,学会正确运用。
3.掌握中英两种语言的语气表达方式,培养灵活运用的能力。
4.了解中英两种文化的传统习俗,理解和尊重差异。
5.熟悉中英两种文化的价值观,拓宽自己的国际视野。
6.培养比较思维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中英语言的基本语法对比a.名词的单复数形式、所有格的表示方式b.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表达方式c.动词时态的差异d.代词的使用方法和差异e.句子结构和语序的不同2.中英语言的词汇用法对比a.词汇的多义性和不同的用法b.习语和俚语的差异c.文化背景下的词汇使用差异3.中英语言的语气表达方式对比a.措辞和委婉语的使用b.直接表达和间接表达的差异c.语气和情感表达方式的异同4.中英文化的传统习俗对比a.中英节日与庆祝方式的差异b.饮食文化和用餐礼仪的差异c.传统婚礼和葬礼习俗的异同5.中英文化的价值观对比a.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对立b.时间观念和工作习惯的差异c.人际交往方式和沟通风格的区别四、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辅助教学,直观展示中英文化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讨论,通过互动来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角色扮演:利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中英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语境差异。
4.跨文化交流:通过与英语系学生的交流,促进中英学生之间的语言和文化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教学评估1.课堂演讲:要求学生就其中一方面的差异进行演讲,评估学生对中英语言文化对比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中医语言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中医语言文化》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XJ0105004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选修课学时/学分:1.5学分,总学时24学时,理论24学时一、课程简介该课程探求中医语言(重点是术语)所体现的思维(认知)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品玩体味中医文化的内涵。
其意义在于帮助挖掘语言背后的医学信息,揭示这些语言本身含有的中医学理论和临证经验;从历史文化哲学的角度解读中医学发展的深层心理及结构,了解古代医家的思维方式;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特点,科学地对待中医的优势与不足,认清中医学未来发展的方向。
二、教学目的要求与内容绪论课程概说【目的要求】1.了解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意义及内容;2.了解中医文化及中医相关名词术语文化的特点。
【教学内容】1.介绍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探求中医语言(重点是术语)所体现的思维(认知)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品玩体味中医文化的内涵。
2.说明本课程的意义:(1)帮助挖掘语言背后的医学信息,揭示这些语言本身含有的中医学理论和临证经验;(2)从历史文化哲学的角度解读中医学发展的深层心理及结构,了解古代医家的思维方式;(3)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特点,科学地对待中医的优势与不足,认清中医学未来发展的方向。
3.介绍中医文化的本质及中医名词术语文化的特点(1)天人同构、天人合一的认知(2)直觉体悟、系统推演的思维(3)重人伦和谐的价值观(4)向善趋美的审美情趣第一章人体部位名词术语【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人体头颈、躯干、四肢、脏腑、穴位等部位名词术语的涵义;2.掌握中医人体部位名称用字的特点。
【教学内容】1.头颈部:头、颜、额颡、颐、颌、颔、颏、颈、项、庭、阙、明堂、蕃、下极2.躯干部:肩髃、吕膂、鬼门、胞门龙门玉门、魄门3.四肢部:四維四極四末、臂肱、鱼手鱼手鱼腹、魚際白肉際、髀4.脏腑部:(1)模拟三垣、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五宫、水府净府、水火之宅阴阳之宅、命门(2)关合人事:君主之官、相傅之官、将军之官、中正之官、臣使之官、仓廪之官5.穴位:(1)阴阳五行:太阳、日月、商阳、太白(2)山陵溪谷:合谷、梁丘、承山、大陵、涌泉、肩井、尺泽、经渠、太溪、少海、天池、中渚、四渎、蠡沟(3)宫室亭台:屋翳、膺窗、步廊、內庭、志室、靈墟、勞宮、玉堂、靈臺、上廉、神闕(4)都市府库:中都、風市、三里、天府、庫房(5)鸟兽虫鱼:伏兔、犊鼻、鱼腰、鸠尾、鹤顶(6)穴名诗6.中医人体部位名称用字特点(1)头颈部:页(2)躯干、四肢、脏腑部:月(肉)(3)骨骼:骨第二章中药名词术语【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名词术语的分类;2.掌握中药名词术语的涵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文化学课程大纲第一章语言国情学及其发展趋势第一节语言国情学及其核心理论1.关于词汇背景理论1)“语言转向”的哲学思想直至21世纪初对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研究产生的深刻影响。
“语言转向”的基本精神在三个方面的表现:a、语言本体论。
b、语言世界观。
c、母语意识。
2) 20世纪60年代末的俄罗斯学者Е.М.Верещагин和В.Г.Костомаров受到哲学研究中“语言转向”基本精神中语言世界观的深刻影响, 形成和建立了语言国情学(лингвострановедение)。
3) 语言国情学理论的核心词汇背景理论(теория лексического фона)。
概念义素和非概念义素的定义及存在方式。
社会性义素和个人义素的概念。
普通义素和异常义素的划分。
历时义素和共时义素的划分。
2.非等值词汇和部分等值词汇的分类1)等值词汇(эквивалентная лексика)、非等值词汇(безэквивалетная лексика)和部分等值词汇(частичноэквивалентная лексика)的分类。
2)七类非等值词汇和部分等值词汇。
a) “民主化词汇”(демократизмы): ваучер(изация)(证券),ближнее зарубежье(属于前苏联的独联体国家),далеезарубежье(独联体国家除外的其它国家)等。
b) 苏联时期词汇和对日常生活事实的称名(советизмы и наименования реалий советского быта):Верховный Совет(最高苏维埃),дом отдыха(休养所),очередной отпуск(按照惯例的休假),детский дом(孤儿院),ударник(突击手),пятилетка(五年计划),колхоз(集体农庄)等。
c)对传统日常生活事物和现象的称名(наименования предметов и явления традиционного быта):щи(汤),рассольник(加腌黄瓜的肉汤或鱼汤),окрошка(冷杂拌汤),борщ(红菜汤),каша(饭,稠粥),кисель(羹),ряженка(熟酸乳),блины(薄饼)等。
d)历史词汇(историзмы):сажень(沙绳,俄丈;一平方俄丈;一立方俄),аршин(俄尺),верста(俄里,等于1.06公里), золотник(旧俄重量单位,约合4.26克)等。
e)成语和名言警句涉及的词汇(лексика фразеологизмов и афоризмов)。
俄语成语在六个方面揭示了独特的俄罗斯文化:俄语成语体现俄罗斯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казанская сирота);俄语成语体现俄罗斯民族精神生活和思想观(делу время и потехе час);俄语成语反映俄罗斯传统的多神教、东正教思想和民间的迷信风俗(родиться в сорочке);俄语成语反映俄罗斯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事实(коломенская верста);俄语成语反映民间创作内容(лебединая песня);俄语成语反映俄语语言文字的特点(ни аза не знать)。
f)民间口头创作词汇和方言词汇(слова из фольклора и из диалекта):добрый молодец (青年,棒小伙子),красная девица (美少女);суженый (未婚夫),суженая (未婚妻)等。
g)非俄语词源词汇(слова нерусского происхождения):тайга(泰加林,原始森林),базар(市场,集市),аркан(套马索),буран(草原及平地上的暴风雪)等。
3.掌握词汇背景的方法1)与语言载体的直接沟通法(способ непосредственной работы с носителями языка)。
2)依靠各种词典获取词汇背景知识的方法(способ анализа лексикографическим источникам)。
3)对语言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进行分析和观察的方法(способ анализа наблюдений и впечатлений лиц, изучающих иностранные языки и попавших в новую для них национально-культурную общность)。
4)通过文艺篇章和政论篇章揭示民族文化信息(способ развертывания информации, в скрытом виде заключенной в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ых и публицистических текстах)。
词汇语义的掌握并能够正确地应用在交际实践中。
第二节语言国情学的两个发展趋势1.语言国情学的学科性质国外学者的主要观点1)研究者们均认为,语言的载储功能作为语言的重要能力在语言单位中反映、固定和保存语言外信息,这是语言国情学的理论的基础;2) 语言国情学的研究重点是蕴涵在语言单位中的民族文化语义,不同的研究者给出不同的术语:“национально-культурная семантика”、“сведения о национально- культурной специфике”、“страноведчеки ценные сведения”、“национально- культурная специфика речевого общения русской языковой личности”、“национально-культурный компонент”、“культурный компонент”、“кумулятивная семантика строевых единиц языка”;3)语言国情学的学科性质显示出不确定性。
语言国情学的发展经历了由普通国情学到语言国情学的过程,这一过程产生了术语上的模糊性:“对外俄语教学的一个方面”、“社会语言学的组成部分”、“教学法学科”和“语文学分支”等;4) 语言国情学的一个研究方向是语言教学法,代表人物是Е.М.Верещагин、В.Г.Костомаров和Ю.Епрохоров;另一个研究方向是语文学,代表人物是Г.Д.Томахин。
形成学习者的交际能力是把语言国情学确定为语言教学法学科的重要原则和标准。
5) 对外俄语教学法在语言国情学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对比研究(Г.Д.Томахин, Б.Н.Фомин)、语言国情学阅读研究(Л.С.Журавлева, М.Д.Зиновьева, Н.В.Кульбина)、语言国情词典编撰研究(И.М.Мокиенко, Ю.Е.Прохоров, В.П.Фелицына, Т.Н.Чернявская, Л.И.Харченкова)等。
国内学者对学科性质的质疑1)语言国情学属于语言学还是属于教学论?2)词汇背景理论在语义层面的解释力究竟有多大?3)语言国情学作为一种教学法如何与传统的国情教学法相区分?4)以词汇背景理论为基础的语言国情学有多大的发展空间?5)语言中包涵的文化内涵能否用“国情”二字替代?6、语言国情学的发展方向何在?语言与文化研究作为新兴的边缘学科如何体现其综合性和交叉性?结论俄罗斯学者的探索和我国学者的研究不谋而合,语言国情学的双学科性质既成为该学科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为该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语言国情学现阶段已经呈现出两个清晰的研究趋势—语言文化学研究趋势和跨文化交际学研究趋势。
2.语言国情学研究的语言文化学趋势1)语言国情学的语言文化学研究趋势在语言国情学创始人Е.М.Верещагин 和В.Г.Костомаров近几年的论著中的体现。
两个新概念:логоэпистема (语言信息单位)和рече-поведенческая тактика (言语行为方式)。
语言信息单位具有文化的四个功能:适应功能(адаптивная функция)、交际功能(коммуникативная функция)、整合功能(интегративная функция)和社会化功能(функция софиализации)。
2)基于对语言国情学的批判与继承,俄罗斯学者В.В.Воробьев建构语言文化学这门学科的设想(《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ческая парадигма личности》,《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 теория и методы》)。
语言文化单位(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ема)、语言文化场(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ческое поле)和“俄罗斯民族个性”(русская национальная личность)。
3)В.А. Маслова的语言文化学思想。
人本主义语言学思想。
语言世界图景理论。
语言文化学涉及的主要研究单位:语言国情学的研究单位(слова и выражения, служащие предметом описания в лингвострановедении)。
包括非等值语言单位、背景词汇等;神话性语言单位(мифологизированные языковые единицы)。
包括神话单位(мифологема)、原始文化原型(архетип)、典礼(обряд)、仪式(ритуал)、咒语(заговор)等;名言警句和俗语、谚语(паремиологический фонд языка);成语(фразеологический фонд языка);范语、常规范型和象征(эталоны, стереотипы и символы);隐喻和形象(метафоры и образы);语言的修辞资源(стилистический уклад языка);言语行为(речевое поведение);言语礼节(речевой этикет)。
4)我国学者彭文钊对俄罗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语言文化学发展趋势的划分:一是以Е.М.Верещагин 和В.Г.Костомаров为代表的知识考古学方向。
二是以Ю.Е.Прохоров为代表的社会心理学方向—言语交际的社会文化研究。
三是以В.В.Воробьев为代表的社会文化方向。
四是以И.В.Захаренко、В.В.Красных和Д.Б.Гудков为代表的民族心理语言学方向的俄罗斯文化空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