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实践的关系

合集下载

浅论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体现

浅论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体现

浅论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体现摘要: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重要的基础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称作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表现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新唯物主义”哲学,实践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并体现马克思哲学的时代精神,实践观点和思维方式是我们未来研究、发展、改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点。

关键词:实践;本质;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唯物论、辩证法、历史观、实践性、人的学说等许多内容都从不同的角度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和基本的特征,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

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理解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

一、实践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新唯物主义”哲学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将自己的哲学称之为“新唯物主义”,这种“新”的唯物主义体现在马克思的实践观上。

首先,从马克思的著作里面可以看出被人们称为“实践哲学”的体现。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明确的提到了“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1] (P.48)马克思将共产主义者称为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他们所拥有的哲学观必然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提到了“费尔巴哈在理论方面体现了和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唯物主义,而法国和英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则在实践方面体现了这种唯物主义。

”[2] (P.160)将这种唯物主义所体现的特点指定在了实践方面,同时马克思的原著中几乎没有将他的哲学统称之为“辩证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所以“新唯物主义”没有体现在他的辩证法或历史观上。

其次,实践这一概念虽然不是马克思第一个提出的,但他赋予了实践新的内涵,并超越了以往的唯心主义哲学和旧唯物主义哲学。

费尔巴哈是具有实践观的,在《未来哲学原理》一书中,他认为哲学在本质上具有一种实践倾向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实践是精神的实践,马克思通过不同角度和研究对象提出了自己实践观,“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觉,只是从客观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历年备考易错易误知识点归纳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历年备考易错易误知识点归纳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错大全1.哲学不关注作为自然现象的雾与霾。

纠错: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世界,自然现象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关注。

2.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纠错: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因为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3.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纠错:夸大了哲学的作用,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但可以说哲学是具体科学研究之母。

4.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纠错: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5.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纠错: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6.以哲学指导实践就不会犯错误。

纠错:不一定,因为哲学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

7.哲学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表现为哲学促进实践的发展。

纠错:哲学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

正确的哲学会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哲学则会阻碍实践的发展。

8.哲学是一种物质力量。

纠错:哲学是一种精神力量。

9.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

纠错:违背了可知论,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

10.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纠错: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因为辩证关系既包括物质决定意识,也包括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而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不包括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11.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及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平等的。

纠错: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是基础的,是根本的,二者是否具有同一性居于从属地位。

1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依据。

纠错: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依据。

13.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纠错: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

14.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纠错:唯物主义并不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

15.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纠错: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简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哲学原理

简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哲学原理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思想模式,如逻辑格式等等.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它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马克思曾引用亚当•斯密的话说明这个问题:“他很清楚地看到:‘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所谓人的才能的差别是由分工掘成的,就是由实践的地位、实践的领域及其广度和深度等等造成的,而不是天生的.其次,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具体的主体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而且理论或认识本身也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所以主体可以也应该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式来获取间接经验,这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它的意义充分体现在牛顿的一句名言中:“假若我能比别人嘹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但是间接经验归根到底也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而且人们接受间接经验也要或多或少地以某种直接经验即实践为基础,只有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有比较完全的知识.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一方面,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的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人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在头脑中重建客体模型,并根据这个客体模型推导出应当具有的未知性质,然后再用实践加以检验,当理论预言与对客体的实践结果一致时,就证明头脑中精神地重建的客体模型与客体自身相一致.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去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即是认识价值的实现过程.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就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就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有效地改造世界.只有尊重实践,才能有力地反对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用空想代替现实、用抽象的原则裁剪实际生活.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承认并十分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首先,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它是受意识支配的,实践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其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再次,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认识可以使主体了解、把握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指导主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去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认识可以使主体在实践活动之前,确定既符合自身需要、又符合客观实际的目标、方案、步骤和措施,对实践活动作出预测和规划;认识可以使主体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节自己的行动,指导主体选择实现目的的最佳行为方式;认识可以指导主体将局部经验上升为理论;认识还可以使主体实现对自身的认识,并自觉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改造客体的需要.最后,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首先,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的前头,指导实践活动的进程;其次,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再次,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总之,就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以正确的认识和理论指导实践;就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强调二者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毛泽东说,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学风,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对哲学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形成的一套立足于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哲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以人类社会发展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本质,提出了实践基础上的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基本理论,是指引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理论武器。

一、实践基础上的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思想观念是受到现实世界的物质基础和实践活动的决定和制约的。

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是一个物质活动发展的历史,是由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发展和变化所决定的。

这就是实践基础上的唯物史观。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由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这种社会变革是由生产力的进步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

二、阶级斗争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阶级斗争是普遍存在的。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历史进步的推动力量。

器物的发明和使用、生产力技术的进步和扩展,都是人们不同阶级斗争的结果。

在文化、思想、道德等方面,不同阶级之间也存在着长期的斗争,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等。

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生产力因素。

人类社会历史的不同阶段,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

生产力的进步使生产关系存在障碍,进而导致社会结构的变革和转型。

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也就是说,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的形态和性质。

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最终目的是追求利润,因此支配的也是经济的力量。

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文化、思想等方面都是为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以上四个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基石,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内容。

实践主义:马克思哲学论

实践主义:马克思哲学论

实践主义:马克思哲学论【摘要】本文探讨了实践主义在马克思哲学中的重要性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首先介绍了实践主义的概念,阐述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接着分析了实践主义与理论的联系,强调了实践对于理论的指导作用。

然后探讨了实践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说明了实践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最后探讨了实践主义在当代的意义,强调了实践主义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结论部分总结了实践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的丰富和发展,以及实践主义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说明实践主义在马克思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读者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实践主义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实践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哲学论、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实践主义与理论联系、当代意义、重要性、丰富和发展、现实意义。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实践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强调实践和经验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性。

实践主义的基本理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认为人们通过实践和经验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实践主义在哲学界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探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倡导人们从实践出发,从实际需求和现实情况出发,全面分析问题,科学地认识和改造社会。

实践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代社会,实践主义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和问题,实践主义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面、科学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践主义的理念在现代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科学发展和繁荣。

结束。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在批判和继承德国古典哲学传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哲学体系。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原因: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和实现自我的客观性物质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作为自己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其意思有两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和活力是实践,目的和归宿也是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观点,原理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实践精神的精华,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归宿指导的实践活动,使人能更自觉地改造世界和实现自我。

(2)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理论体系的一条主线。

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出发点是实践范畴,从实践观点看,物质只不过是实践活动的一个对象性要素。

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理论是围绕实践这一核心而展开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诸理论都以实践观点为基础和核心。

以往我们只承认实践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近年来人们进一步认为实践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辩证法、历史观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的世界观意义,是在实践中人创造出了一个不同于“自在世界”的“属人世界”( “ 感性世界”、“现存世界”、“现实世界”),从而使“世界”呈现出二重化。

“属人世界”是“自在世界”本身的运动不可能产生的事物。

就是说实践使世界发生分化。

“属人世界”就是“按照人的样子来组织世界。

”(《马恩全集》第42卷,第24页)实践还使“属人世界”不断发展。

这就是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实践对辩证法的意义。

实践和辩证法的结合使辩证法成为实践辩证法。

辩证法的根据既不存在于旧唯物主义所执着的“纯粹感性”,也不存在于唯心主义所执着的“纯粹理理”,而在于人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中所蕴含的精神和物质、一般和特殊以及否定性本性是辩证法现实基础和原型。

实践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历史观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从实践到生产——哲学与现实的关系

从实践到生产——哲学与现实的关系

《 提纲》 一开始就体现出科学的态度 , 马克思指出: “ 从前 的一切唯物主义 ( 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 的 论文 中: “ 在 自身 中变得 自由的理论 精神成为实践力 对对象 、 现实 、 感性 , 只是从客体 的或者直 量, 作为意志走 出阿门塞斯冥国 , 面向那存在于理论精 主要缺点是 : 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 , 神之 外 的尘 世 的现 实—— 这是 一条 心 理学 规律 。… … 观的形式去理解 ,
CANGS ANG
从实 践刭生 产 ——哲学 与 现实 的关系
陈方 平


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有学者据此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有
实践本体论倾 向, 是实践哲学。 其实不然。 马克思在《 关于费尔 巴哈的提纲》 中确立 了 科学的实践概念和 现实关系的主导线索从而使其与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革命 的实践是新唯物主义萌芽的基点。《 德意
志意识形态》 由此指认人类最基本 的实践活动是物质生活资料 的生产活动 , 从实践过渡到生产 , 从哲学 话语过渡到现实层面, 从而建构起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基本构架。
关键 词 实 践 现实 的人 人 的本质 生产 历 史
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 位, 有学者据此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哲学 , 马克 思主义哲学有实践本体论倾向。其实不然。
马克思文本中最早使用实践概念应该是在其博士 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 , 和唯 不过 , 哲 学 的实践本 身是 理论 的。 ” 【 - ] 这 时的马 克思还 只 当作实践去理解 , 物主义相反 , 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 , 是 立足 于青 年黑 格尔 派 主观 唯心 主义 的层 面 寻求 自我 意识 的自由,所谓的规律也仅仅是认识论层面或纯粹 当然 ,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 的 、感性 的活动本 身 ” [ 2 1 这里 , “ 一切” 是指马克思之前的唯物主义 。 首先 , 哲学的规律 ,实践概念仅仅是一个哲学实践或纯粹思 的。 马克思将 自己的哲 学思想 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相 区 想 的实 践 , 这 里 的实践 是 指 以哲学 为 武器 的批 判活 动 , 别 ,将批判的矛头指 向旧唯物主义 的三个支撑点 “ 对 只是一 种立 足 于 自由的 自我 意识 的批 判力 量 。后 来他 象” 、 “ 现实” 和“ 感性 ” 。 “ 对象” 存在于我们之外。 “ 现实” 在( ( 1 8 4 4年经济学哲 学手稿》 《 神圣家族 》 和《 评 李斯 强调客观性 , 即“ 客观存在性” 。“ 感性” 是现实的、 具体 特》 等文本 中也使用过实践概念 , 但都远未达到 1 8 4 5 的, 能够通过经验观察到。 他从两个角度指出了旧唯物 年《 关于费尔 巴哈的提纲》 ( 以下简称《 提纲》 ) 以及后来 主义三个支撑点的缺陷。一是从客体的角度指出旧唯 《 资本论》 阶段的实践 内涵。 物主义的物只是一种外在 的客观存在 ;二是旧唯物主 1 8 4 5 年春 , 马克思在《 提纲》 中确立 了科学 的实践 义 的直 观性 。旧唯物 主义 不是 从 主体 方 面去理 解 , 物只 概 念和 现实关 系 的主导 线索 ,从 而使 其 与 旧唯物 主义 是 一种 感 性 直 观 的形 态 , 马 克思 的 “ 物” 则是 一 种 客 观 划清了界 限。革命 的实践是新唯物主义萌芽 的基点。 存在的关 系, 即现实世界客观存在的各种关系。其次 , 《 德意志意识形态》 ( 以下简称《 形态》 ) 正是由此 出发 , 马克思主要是廓清与黑格尔 的理念 的主观的界限 , 黑 指认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解决吃穿住用的物质生 格尔是抽象的主观的辩证法 ,他那里主体恰恰被消灭 活资料的生产活动 , 因此从实践概念过渡到生产概念 , 了, 个人是被泯灭的、 扬弃的环节 。马克思在这里指出 从 哲学 话语 过 渡到 现实 层面 ,从 而建 构 起历 史 唯物 主 主体 的能动 性并 非夸 大 为能 动 的唯心 主义 ,而 强调 的 义理论 的基 本构 架 ,也 就是 生产 力 和生 产关 系 的矛盾 是 从人 改变 外部 世界 的活动 即从 实践 出发 ,马 克思 在 运动 。 这 里 明确 强 调 的 是方 法 论 问 题 而 非认 识 论 方 面 的 问

恩格斯论哲学基本问题和实践的关系

恩格斯论哲学基本问题和实践的关系

恩格斯论哲学基本问题和实践的关系
尽管存在许多形式,安格斯论哲学被认为是基于实践的理论,其基本思想就是把实践同哲学结合在一起。

因此,在讨论安格斯论哲学基本问题和实践的关系时,我们必须理解其内在的联系。

安格斯认为,实践既是哲学的根源,也是其终极目的。

安格斯认为,哲学理论的主要目的不是研究古根海姆的论证以及各种学术批评,而是推进实践,发展创新的知识和实践,以满足人类社会的现实需求。

实践是安格斯论哲学理论与现实唯物主义之间最大的关联,而实践只有通过理论研究来实现,反过来界定理论的最终目标就是服务于实践。

安格斯论哲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个体的价值实现,其认为知识的本质也是价值的表达。

即知识是用来满足人们社会生活的实践需要。

而希望能够改变世界,提高实践能力的积极性化,并追求人类永久自由的期望,也正是安格斯整个论哲学理论和实践关系的精髓所在。

综上,安格斯论哲学基本问题和实践之间有联系,实践既是关于哲学的根源,也是其终极目的,实践是安格斯认知论和现实主义之间最大的关联,知识的本质也是用来满足人们的实践需求,而安格斯对实践能力的积极性化也正是其论哲学理论和实践关系精髓所在。

[哲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哲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1、实践的含义与特点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

真理与谬误的界线不容混淆。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4、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1)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5、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1)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4)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为什么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答案要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最根本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上全面地论证了实践在整个哲学中的基础地位和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把实践的观点看作是自己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同时它强调它的全部理论都要付诸实践,指导实践,化作群众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新世界观”,“新”就新在它既不是像旧唯物主义那样仅从所谓纯客观的角度去直观事物,也不是像唯心主义那样仅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事物,而是以实践为基点去理解事物,从而开辟了一个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视角、新天地。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精品模板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精品模板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摘要: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问题,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文认为,在两个意义上可以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一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任务的意义上,二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过程中科学实践观的形成所具有的决定性的意义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关键词:实践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党才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才使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今天,我们在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过程中,仍然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去发现、解决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

为了更好地更加一贯地坚持实践标准,有必要进一步推进实践观的哲学研究,更加科学地理解实践标准.一.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为核心、最为基础的范畴.在实践范畴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了以往的全部哲学,构成了一个唯物论与辩证法相统一、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统一、本体论与认识论相统一的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一〉实践观在唯物论与辩证法统一过程中的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了对于经验概念的两种抽象规定,改造为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实践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物质实践活动原则,就是一种唯物主义的现实的能动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理解为一种客观的活动,一种能动的现实存在,与此同时就克服了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经验概念的缺陷。

以实践为基础,唯物论和辩证法这两种哲学传统获得了统一。

〈二〉实践观在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过程中的实现以实践概念为基础去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把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理解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现实的历史过程,揭示了人的实践的本质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的本质,也就逻辑必然地要将唯物主义的原则贯彻于社会历史的领域,使哲学唯物主义彻底化,成为完备的唯物主义。

哲学必背术语

哲学必背术语

(2)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①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居于主导 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 事物的存在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 整体。②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是由部 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 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会对 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 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 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 部分。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①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 奥秘;哲学是对个别的规律和特征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 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②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 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③哲学和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 与特殊性、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 数的关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 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任 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主观能性的基础 和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②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③既要尊重客观规 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2)方法论: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既要尊重客 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 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著作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 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研究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09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研究吕璐璐【摘 要】本文要探讨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认识就是实践的基础,而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具有科学性,并贯穿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原则,是真正科学的认识论。

通过分析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认识与实践辩证关系,更加深入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 认识与实践 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很多深刻的理论知识,其中的认识与实践辩证关系更是其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是其认识观和历史观的首要基本观点,更是世界观的首要基本观点。

只有利用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才能说明物质、证实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只有掌握科学的、正确的认识论与实践观,才能把握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特性,提高自身实事求是的能力,在处理事情过程中始终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没有实践就相当于纸上谈兵,并没有什么用处。

只有真正地进行切切实实的实践,才能在实践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以及更多正确的观点、知识,在实践中一步一步提高自己的认知和实践能力。

例如生活中的司机,司机在开车过程中本就是在实践。

司机只有通过实践开车,才能慢慢地积累经验,提高自己对开车的认识,并把重新认识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这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没有实践的认识容易发生偏差和错误。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的认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间、事物的发展而变化的。

并且它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地发展的过程。

首先在实践过程中会不断地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为之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进一步发展。

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矛盾、解决矛盾,新矛盾的出现需要人们进一步地研究、探索。

其次,实践为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没有实践,就没有辩证唯物主义;没有实践,就没有历史唯物主义;没有实践,就没有科学的人学观;没有实践,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地位一:什么是实践实践使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

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1)在哲学史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提到过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在对二者的批判与继承中,引出了实践这一关键概念。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的。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发展历史的经典性著作《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他们不能科学地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马克思讲实践,即在强调主体活动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从实践理解人,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作用和意义浅析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作用和意义浅析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作用和意义浅析作者:王伊琴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20期摘要本文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公共课后进行的关于马克思注意哲学中实践的理解的哲学反思。

马克思恩格斯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自己哲学的首要观点,把实践的原则作为建构自己哲学体系的基本原则,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哲学对整体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本质中图分类号:B02 文献标识码:A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自己哲学的首要观点,把实践的原则作为建构自己哲学体系的基本原则,把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现实社会和客观世界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把为解答实践活动中的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规定为自己哲学的研究任务,把主观见于客观并反映客观实在转化为自己哲学的思维方式,从而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的规律,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时代的思想智慧。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主观方面去理解。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揭示了唯心主义的本质,也指出了“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这决定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地位和基础作用。

2实践的思维方式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时,要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以实践的观点去思维,从而超越传统教科书哲学,是人类解放的需要,也是铁的必然性。

铁的必然性无法制约与取消,所以我们必须以一定的科学规律演进而发掘,在整个过程中,反思的批判的哲学突破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及教育体系而存在的传统教科书哲学,而是晋升到抽象的物质本体论,也就是哲学基础、实践哲学。

实践始终和变化的东西打交道是面向未来的,呈现不同的样态,而理论确是永恒的客观存在的。

哲学与实践的关系

哲学与实践的关系

哲学与实践的关系哲学与实践,这俩就像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伙伴呀!哲学呢,听起来好像高高在上,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其实呀,它就藏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里。

你看哈,我们每天都在做各种事情,这就是实践啦。

比如说早上起来决定穿什么衣服,这看似简单的选择,其实也包含着一些小小的哲学思考呢。

是要舒适呢,还是要好看?是根据天气来选呢,还是按照自己的心情?这不就是在做一些权衡和判断嘛,这就是哲学在起作用呀。

再比如说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

这时候,我们就得思考怎么去解决它们,用什么方法最好。

这可不仅仅是靠经验就能搞定的,还需要我们用一些哲学的思维方式。

想想看,是要从整体去考虑呢,还是先抓住关键部分?是要一步一步慢慢来呢,还是要大胆地尝试新的方法?这就像是一场头脑中的小战斗,哲学就是我们的秘密武器呀。

哲学还能帮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呢。

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想法和行为?别人为什么会那样做?通过哲学的思考,我们能更深入地探究这些问题的根源。

就像在黑暗中点亮一盏灯,让我们能看清周围的一切。

而且呀,哲学和实践是相互促进的呢。

我们在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这些情况会引发我们去思考,去探索哲学的奥秘。

反过来,哲学又能让我们的实践更加明智,更加有效。

就好像给我们的行动装上了导航仪,让我们不会迷失方向。

比如说,我们通过实践发现某种方法行不通,那我们就会去思考为什么不行,这时候哲学就来帮忙啦。

它会让我们从更深层次去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的本质。

然后我们再根据这些思考去调整我们的实践,让它变得更好。

这不是很棒吗?我们的生活就像是一场大冒险,哲学就是我们的智慧锦囊,实践就是我们勇敢前行的脚步。

它们俩相互陪伴,相互支持,让我们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

所以啊,可别小瞧了哲学和实践的关系呀!它们可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相连的。

没有哲学的实践可能会变得盲目,没有实践的哲学可能会变得空洞。

只有把它们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在生活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范畴蕴含的多重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范畴蕴含的多重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范畴蕴含的多重关系一、引言二、实践范畴的概念及其历史渊源1. 实践范畴的定义2. 实践范畴的历史渊源三、实践范畴的多重关系1.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2. 实践与价值的关系3. 实践与社会的关系4. 实践与人的自由的关系5. 实践与文化的关系四、实践范畴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1. 实践范畴在改革和发展中的地位2. 实践范畴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3. 实践范畴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应用五、实践范畴的当代意义1. 实践范畴与全球化的关系2. 实践范畴在信息时代的变革中的意义六、结语二、实践范畴的概念及其历史渊源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它是指人类社会的行为实践在经验中、在人类的意识中形成的一类社会关系,是哲学上极为重要的范畴之一。

实践范畴的提出使得人们对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推动了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

而实践范畴的历史渊源则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思想中。

1. 实践范畴的定义实践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对自身精神世界的培养等活动,实现自身利益和追求实现社会利益的活动。

实践是与生俱来的,也是人们的需要和欲望的基础。

实践是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事物,了解自然规律,自我完善,实践是一种理性的活动。

根据以上定义,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

实践是一种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活动,在实践中,人们不断进步和改进,提高生产力和生活水平,推进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

2. 实践范畴的历史渊源实践范畴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思想中。

早在中国古代,就有“实践之知”的思想,认为人们通过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知识和经验,才能够真正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提出了实践的思想,他认为实践是一种直接的经验,通过实践,人们可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也提出了实践的思想,他将实践分为理论实践和实践实践两种方式。

哲学与人生实践出真知 课件

哲学与人生实践出真知 课件


02 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 论
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哲学的本质
哲学是对世界和人生的深度 思考,它试图解答人类存在 的意义、宇宙的起源等问题 ,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哲学的主要流派
哲学有许多主要流派,如唯 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唯 物主义等,它们代表了不同 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人类 提供了多元的思考视角。
哲学的启示,人生的实践
从理论到行动,真知之路
汇报人: XXX 汇报时间: XXXX/XX/XX
目录
01 哲学与人生实践的 关系
06 哲学对提升人生实 践价值的影响
02 哲学的基本概念和 理论
03 人生实践中的哲学 思考
04 哲学如何指导人生 实践
05 哲学与人生实践的 实例分析
01 哲学与人生实践的关 系
活的全面发展。
05 哲学与人生实践的实 例分析
哲学与人生实践的实例分析
哲学对生活态度的影 响
通过理解哲学理论,我们可 以更好地理解生活的意义和 价值,帮助我们形成积极的 生活态度。
哲学在决策中的应用
利用哲学的批判性思维,我 们可以在面临选择时做出更 明智的决策,避免短视和盲 目。
哲学对人生观的塑造
哲学主张人应追求真理、善 良和美,这些价值观能帮助 我们培养良好的品格,成为 更好的人。
谢谢大家
哲学与人生实践的关 系
哲学不仅是理论,更是实践 。它将抽象的理论应用到具 体的人生中,帮助我们理解 和把握生活,提升我们的人 生境界。
03 人生实践中的哲学思 考
人生实践中的哲学思考
人生目标的设定
道德伦理的选择
幸福观的形成
哲学思考能帮助我们明确人 生目标,通过理性分析,我 们可以设定符合自身价值观 和能力的目标,为人生提供 方向。

哲学与人生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哲学与人生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哲学与人生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哲学是一门思考人类存在、真理、知识、价值、理性、意义以及人生意义的学科。

它对人生实践和认识都有很大的影响。

人生实践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采取的行为和决策。

哲学可以帮助人们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并根据这些来制定人生规划和决策。

例如,伦理哲学可以帮助人们思考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从而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自律和负责。

认识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

哲学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例如通过形而上学来思考人的本质和存在意义,或者通过辩证法来思考事物之间的关系。

哲学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更为系统和深刻的认识体系,并在这个认识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更有意义的思考和决策。

总的来说,哲学与人生实践和认识是密切相关的。

哲学可以帮助人们思考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并根据这些来制定人生规划和决策;同时,哲学还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更为系统和深刻的认识体系。

当然,哲学也是一门非常广泛的学科,其中涵盖了许多不同的领域和主题。

因此,哲学与人生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也是非常复杂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与实践的关系
现行高二政治教材必修4《生活与哲学》中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一框生活处处有哲学这课中,第一段内容和第二段内容在衔接上,理解起来有些困难。

在这里,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教材第一段:认识世界、办好事,都需要哲学智慧。

人们对问题的高明认识、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都和一定的哲学智慧联系在一起。

然而,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头脑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句话,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其实,本段内容是承接上面的探究活动的(第4页),这一探究活动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说明一切哲学智慧和思想都来源于人们的生
活和实践,生活中处处有哲学。

教师在对这段文字进行分析处理时,建议从引导学生思考“知识、技能”和“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人手。

进而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做到举一反三,有的人却做不到?有的人读完了一本书,会有许多的心得和体会,有的人则什么也谈不出来?当我们痛苦、迷茫的时候,为什么高明的智者就能够给我们解除困惑,指明前进的方向?有的人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有的人却能够吃一堑长一智?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让学生认识到,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生活和实践中(实践产生哲学),哲学的智慧可以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工作更顺利(哲学指导实践)。

生活中处处有哲学。

接下来,教材的第二段:在社会实践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
考世界,思考周围的人和事,并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

在这些思考中,会触及这样或那样的具有这些性质的问题。

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实践的思考。

那么,既然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这是最根本性的,为什么又说它来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呢?
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一、哲学依赖于实践
哲学研究人和世界的关系,人和世界的关系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

人类实践活动所提出的各种问题,构成哲学反思中最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发展的动力。

而且,哲学问题的真正解决以及解决得正确与否,都离不开实践。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遇到过很多困难,总结和积累了很多的经验,正是在实践中获得的这些经验才能引起人们的思考,从而提示人们遇到事情应该怎么样做更好,怎样做会出现问题,然后经过日积月累,人们就聪明起来了。

当人们把对事物的认识上升到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就形成了对世界一般的观点和看法,用这个世界观和方法论自觉地指导实践活动,人们就会变成有智慧的人,聪明的人。

如果没有实践活动,人们就不会与外界打交道,更不会思考这些问题,就不会有哲学的智慧。

诚如马克思所说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二、实践需要哲学
人的实践活动区别于动物本能活动的一个重要标志,就在于它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

活动目的的设定有两个基本的前提:对外部世界的正确把握和对人自身的需要的科学理解。

哲学为活动者提供了一个包括人在内的世界图景,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反映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从而使人们更好地处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除此以外,哲学作为方法论,是人们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关系的基本规范和准则。

人类活动需要方法,不同的活动需要不同的方法。

而任何活动,都需要哲学的方法,这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规范和准则。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实践的结果并不总是预期的。

人类实践活动的预期目的与现实结果之间的不一致,使对实践结果以及整个实践活动过程本身的评价成为必要。

哲学以其独特的批评功能对人们的实践生产起引导作用,帮助人们揭示活动失误的根源,为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指明了方向。

哲学产生于实践,但人类的实践活动并不能自发地生成哲学。

只有当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思考和追问世界时,哲学才会产生和出现。

由此可见,“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实践的思考。

”这一句话,是对“一句话,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这句话的承接和延伸。

可以归纳实践和哲学关系的三个发展阶段:①实践思考实践,②产
生哲学,③哲学指导实践。

因此来说,这两句话(或者说教材的第一段和第二段),其实只是对“①实践思考实践”这一阶段的解释,说的是一个问题,只是深度不同罢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