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内迁的时间、分布的

地区及其处境;匈奴贵族灭西晋;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

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出现;南方及西南、西北等地的民族

融合。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十六国北朝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民族斗争不断。同时,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直接,更加频繁。原有的

民族布局被大迁徙所打破,民族大融合加强。通过民族

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复杂问题的能力。

2.通过北朝民族融合内容,分析民族关系、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发展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有史有论的原则,提高学生的论证能力与表

达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古代民族大融合加强的重

要时期。魏孝文帝的改革在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他的迁都与改革措施,推动了鲜卑等北方民族学习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加速发展。从而进一步认识到,魏孝文帝是古代少数民族的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2.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民族大融合的加强使中华文明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教学要点

一、少数民族的内迁与混战

1.少数民族内迁的时间

2.内迁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分布及处境

3.内迁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混战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的背景

2.改革的主要内容

3.改革的历史作用

三、民族大融合的出现

1.北方民族大融合

2.南北及西南、西北的民族融合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为一课时,是带星号的非考试内容。教师

可自行确定教学重点,并相机解决教学难点。

二、讲授本节具体内容前,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上

节内容,对东汉末年以来我国人口的移动及社会分裂状

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进而分析“永嘉之乱”出现的原

因和影响,为讲授本节内容作好准备。

三、关于“少数民族的内迁”

东汉以来,我国北方、西北一些游牧民族陆续越过

农牧分界线,向内地迁移到辽西、幽州、并州、关陇等地,同汉族杂处而居。民族关系日益复杂。西晋灭亡前后,各族纷纷建立政权,混战不休。4世纪中期,氐族

贵族在关中建立政权,到苻坚上台时,前秦在内政、经

济诸方面已有了起色。苻坚励精图治,接受汉族先进文

化与封建统治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前秦强大起来。376年,前秦统一了北方,“东极沧海,西并龟兹,南包襄阳,北尽沙漠”。苻坚自恃兵力强盛,不听劝阻,发动

对东晋的战争,结果一败涂地,北方又陷分崩。5世纪

前期,鲜卑族的北魏强大起来,统一了黄河流域。对于

十六国的纷扰战乱,要从两个方面去分析评价,既要看

到这样长时间的分裂混战对农业生产和文化发展的破坏,又要看到民族融合加强的历史趋势。

四、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可从几方面归纳:其一,北

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加速发展,西晋与十

六国时期那样剧烈的民族矛盾已渐渐随着民族融合而消除;其二,北魏强大与统一北方是孝文帝改革的基础。

当然,北魏政权面临的问题也不少。如吏治败坏,赋税

混乱,政府财政困难,北方草原的柔然对北魏的威胁很大,鲜卑贵族中保守势力还很强。这些都表明,北魏仍

用原有办法很难再统治下去了,必须实施改革;其三,

北方自西晋后期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以来兵革不息,土

地大量抛荒,这使均田制的推行既有必要又具可能;其四,鲜卑族原是游牧民族,文化较低,社会发展落后,

进入文明程度较高的中原地区以后,他们接受先进文化

也是历史的必然。于是,在一些有为、有志的统治者中

产生了进行政治和社会改革的要求。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包括:其一,整顿吏治。北

魏太和八年(484),北魏政府颁布诏书,“始班俸禄”,“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并且“遣使者巡行天下,纠守宰之不法”,使得“食禄者跼蹐(jújí,恐惧),赇(qiú,贿赂)谒之路殆绝”(《魏书》)。其二,颁均田令。北魏太和九年(485),又颁行均田令,“均给天下民田”,均田农民向政府交纳租调等。均田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

阶级利益,但它有利于开垦荒地,发展生产,有利于封

建国家征收赋役和征发徭役。少数民族中有的民户也成

了均田农民,有利于这些民族的封建化。均田制对后代

田制有很大影响,直到唐朝中期才失却它的作用。其三,迁都洛阳。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这有利于接受中原地区先进文化,继续进行改革,同时有利于控制整个国家,还避开了柔然的威胁。其四,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移风易俗。迁都之后,魏孝文帝改

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提倡与汉族通婚,促

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文化。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包括:促进了北魏政治、经

济的发展,使政局稳定,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北方农业

生产有了恢复与发展;以法律形式肯定了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魏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推进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北魏孝文帝看清了历史

发展的潮流,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冲破保守势力、习

惯势力的阻挠,放弃本民族的旧俗,接受先进文化,大

力推行改革,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者。

五、关于“民族大融合的出现”

本目是对东汉末年以来,特别是北朝时期中华民族

发展历史的小结。教学中,宜从发展趋势、基本情况、

影响、特点方面去进行分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是不断发展、壮大的,汉族也是在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

中发展的。3至6世纪的民族大融合在中国古代具有突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