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中药学专业2016人才培养方案

中药学专业2016人才培养方案

中药学专业2016人才培养方案中药学专业2016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100801一、专业简介本专业学制四年,培养具备中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与其相关的中医学、药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中药鉴定、设计、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中药学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适合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中药鉴定、设计、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

二、专业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及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及一定的创新能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中药学应用型高级人才。

毕业后能够在医药企业、医疗卫生机构、科研机构、中医院校等部门从事中药研究、生产、检验、经营管理及药学服务等方面工作。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中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中医学、药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及一定的创新能力,(能从事中药生产、科研、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富有创新意识的中药专门人才。

)能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研究与开发等领域从事标准化中药材生产与鉴定、中药炮制与制剂、中药质量与分析、中药药理与安全性评价、药事管理与法规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专业人才。

(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中药学专业设置基本要求)三、专业学制及修读学分规定学制:四年。

学分要求:总学分170学分,各模块不低于要求的相应最低学分。

四、学生毕业要求毕业生必须修满的必修课学分、选修课学分及实践性教学环节学分,并通过毕业论文通过答辩才能毕业。

本科中药学专业学生在完成学业时,专业水平应达到以下要求:1.掌握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临床用药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中药七情配伍和用药禁忌、用药方法、常用剂量;2.掌握中药品种鉴定、质量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技能;3.掌握中药化学成份的提取、分离和检测的基本原理与技能;4.掌握中药药理学与毒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能;5.掌握中药炮制加工、制剂制备和制剂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技能;6.熟悉药事管理的法规、政策与营销的基本知识;7.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8.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查阅本专业外文资料;9.熟练运用计算机,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10.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11.了解中药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学术发展动态。

中医治疗(中医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职)

中医治疗(中医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职)

中医治疗(中医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职)介绍该方案旨在培养具备中医治疗(中医方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职人才。

通过系统的研究和实践,学生将获得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以便在中医领域中发展和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1. 中医基础理论:学生将研究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中医的历史渊源、中医诊断学、中医病因学等方面的知识。

2. 中草药学:学生将研究中草药的分类、功效,以及中草药的采集、炮制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3. 中医诊断学:学生将研究中医诊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望、闻、问、切等四诊法。

4. 中医治疗学:学生将研究中医治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包括针灸、推拿、中药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5. 临床实:学生将参与实际的临床实,通过与患者接触和实际操作,提高自己的临床技能和实践能力。

培养目标通过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将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1. 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扎实的中医学科基础;2. 掌握中医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技巧,能够准确诊断和治疗常见病、多发病;3. 具备临床实践能力,能够独立完成一般病症的诊疗工作;4. 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与患者和医疗团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5. 具备终身研究的能力和意识,能够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

就业前景中医治疗(中医方向)专业人才在医疗机构、中医院等相关领域有着广泛的就业前景。

毕业生可以从事中医诊疗、中药调配等工作,也可以在科研机构、教育机构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随着中医的国际化发展,还可以选择到国外从事相关工作。

总结通过中医治疗(中医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学生将成为具备扎实中医学科基础和丰富临床经验的专业人才。

他们将具备良好的中医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和推广做出贡献。

以上是中医治疗(中医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简要介绍,具体的学习内容和要求请参考详细的培养方案。

中医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医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医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备受推崇。

为了培养具备扎实中医学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能力的中医学本科人才,各大高校制定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中医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坚实中医学理论基础、系统中医学知识和技能的中医学人才。

培养的学生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1.熟悉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掌握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掌握中医学的基本诊疗技能,包括四诊合参、辨证论治等,能够准确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3.了解中医药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中药的药理学、配伍学、制剂学等,能够合理选用中药进行治疗。

4.具备扎实的临床实践能力,包括诊断疾病、选择治疗方法、观察疗效等,能够独立完成临床工作。

5.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具备团队协作精神和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二、培养内容中医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中医学基础理论:包括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培养学生对中医学的理论基础的掌握。

2.中医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中医的基本诊疗技能、中药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等,培养学生对中医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3.中医临床实践能力:包括临床实习、临床技能训练等,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临床实践能力。

4.中医文化素养:包括中医学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医学的发展现状等,培养学生对中医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5.其他相关知识与技能:包括医学英语、医学统计学、医学伦理学等,培养学生具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技能。

三、培养方法中医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综合能力。

2.临床实习与实训:通过临床实习和实训,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使其能够熟练运用中医学理论和技能进行临床工作。

中医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医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医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为了培养具有扎实的中医学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的中医学人才,各高校制定了中医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中医学本科专业旨在培养具有中医学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能力的中医学人才。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能力:1. 掌握中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中医学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趋势;2. 掌握中医学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的基本方法和技能;3. 具备中医药学、中药制剂学、中药鉴定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4. 具备中医学科研和学术交流的基本能力;5. 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能够为人民健康服务。

二、培养内容中医学本科专业的培养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学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学、中药学、中医药制剂学、中医针灸学、中医康复学、中医预防保健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其中,中医学基础理论是中医学本科专业的核心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经络学、脏腑学、病证学等方面的知识。

三、培养模式中医学本科专业的培养模式主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理论教学主要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实践教学主要采用临床实习、药物制剂实验、针灸实验等方式。

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和学术交流活动。

四、培养要求中医学本科专业的培养要求主要包括学分要求、实践要求、毕业要求等方面。

学分要求是指学生必须完成规定的学分要求才能毕业;实践要求是指学生必须完成规定的实践教学要求才能毕业;毕业要求是指学生必须完成规定的毕业论文和答辩要求才能毕业。

五、就业前景中医学本科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中医临床、中医药研究、中医药管理、中医药教育等方面的工作。

随着中医药在国内外的不断普及和发展,中医学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越来越广阔。

中医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旨在培养具有中医学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能力的中医学人才,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整版

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整版

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整版一、培养目标和要求培养要求如下:1.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学科知识,包括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儿科学等。

2.掌握相关中医临床技能,如中药处方、针灸、推拿等。

3.具备中医诊断、治疗、预防疾病的能力,并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4.具备科学研究能力,能够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推动中医学科的发展。

二、培养时间和课程设置基础阶段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医学基础知识、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等。

专业阶段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药学、中医护理学等。

三、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理论授课:通过课堂讲授、讨论等方式,向学生传授中医学理论知识。

临床实践和实习:学生需要进行一定的临床实践和实习,以提高自己的临床技能。

综合评价:对学生进行科目考核、实习考核和综合评价,在教学周期结束时进行毕业综合考试。

四、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为保证中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学校需要配备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包括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医师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

此外,学校还需要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室、实验室、医院实习平台、中医药文献和参考书籍等。

五、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为确保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校需要建立严格的质量保障机制。

质量保障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定期对教学计划进行评估和调整,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建立严格的师资队伍评估和考核机制,确保师资队伍的教学质量;配备专业实验设备和实习平台,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

六、其他相关要求综上所述,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明确培养目标和要求,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配备优秀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并建立科学的质量保障机制,以提高中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三年制)

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三年制)

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三年制)一、专业名称及代码(一)专业名称中医学(二)专业代码 620103K二、入学要求普通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三、修业年限全日制3年四、就业面向表1中医学专业就业方向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医德素养良好,具有扎实的基础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中医医疗以及预防、保健、康复工作的毕业生。

具有较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较强的中医思维与临床实践能力,较强的传承能力与创新精神;掌握相应的科学方法,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适应中医药卫生事业、大健康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发展潜能的高素质基层技能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坚实的职业生涯发展基础,掌握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素质(1)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坚定的意志和牢固的专业思想和健全的人格,愿意贡献社会及服务人群。

(2)热爱中医学专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能吃苦耐劳,乐于奉献,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3)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医疗法律法规。

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能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4)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终身学习的精神,自尊自爱,谦虚正直,积极向上,有创新意识。

(5)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乐观的情绪。

(6)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能团结、协调、配合团队成员,共同开展检验工作。

(7)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

2. 知识(1)掌握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和科学方法,尤其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哲学、文学、史学等内容,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疗实践。

(2)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基本知识。

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

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

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630103)一、培养目标一、培养目标本专业遵循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较高”的办学特点,以及“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岗位为前提、能力为重点、素质为根本”的办学理念,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等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中医专门人才。

二、人才培养规格与要求二、人才培养规格与要求学生应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努力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具有不断追求新知识、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掌握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基本的专业知识。

具有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沟通能力。

专科中医学专业学生在完成学业时,专业水平应达到以下要求:(一)基本(一)基本知识知识1、掌握必备的中医药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各科基本知识,熟悉一定的现代医学知识。

2、具备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

3、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基本实训操作知识。

4、了解医院管理、医疗卫生法规等基本常识。

(二)基本技能(二)基本技能1、掌握中医的思维方法和基本技能;具备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辨证论治能力以及急症的预处理能力;具备适应初级卫生保健的实践能力。

22、具有计算机操作及应用的能力,了解计算机在本专业的实际应用,达到云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一级B水平。

3、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应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

4、能借助辞典查阅外文医学资料;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必需的英语基本应用能力。

应取得两种以上技能证书:英语应用能力(A级)、计算机(一级B)、保健按摩师资格证(中级)、药品营销员资格证等。

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六篇

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六篇

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六篇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篇1 为加快我院医学人才梯队建设,培养和造就更多的优秀青年医学人才,促使各学科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高我院医学综合实力和技术水平,特制定本方案。

一、培养目标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以德才兼备为标准,从全院各学科中择优选拔优秀青年医学人才,经过计划培养,使他们成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丰富临床实践经验、领先技术水平的优秀青年人才,为医院创建新一代青年医学学者队伍,形成各专业优秀学科带头人梯队奠定基础。

二、组织领导医院青年人才培养工程方案的实施是在医院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医院科教科、人事科具体负责实施和日常管理工作。

三、选拔范围、条件及要求(一)选拔范围:全院临床、医技、药学及护理学科卫生技术人员。

(二)申报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医德高尚、治学严谨,身体健康,具有团结、奉献、求实、创新精神;2.年龄:40周岁以下(申报当年);3.学历学位:本科学士及以上;4.外语:大学英语六级(或取得全国卫生系统外语水平考试合格、硕士学位全国英语考试合格、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五级等);5.计算机:取得江苏省信息化素质培训合格;6.职称: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7.论文:在省级以上正式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以上;8.科研:承担区级以上科研课题(前三名),或有完整的科研设计书,处于预试阶段拟准备申报的科研课题;9.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及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及实践技能,为科室业务骨干,具有发展潜能;10.近三年内无重大医疗事故、工作差错,年度考核优秀1次以上或获院级以上表彰。

具备上述条件,择优选拔。

(三)要求:青年人才培养对象所在科室必须能切实保证按培养计划进行培养,并且能保证提供优秀导师(一般为学科带头人或科主任)在临床及科研一线固定带教。

四、选拔程序(一)申请1.由个人申请并填写青年人才工程培养申请书。

2.科室(部门)初审后推荐至科教科。

中医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医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医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

随着社会对中医药事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培养高素质的中医学人才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为此,我们制定了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希望能为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一、培养目标本方案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中医学复合型人才。

具体来说,学生应当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1.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功底2.熟练的中医诊疗技能3.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与传承4.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5.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二、培养途径1.课程学习我们将开设系统完备的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学、方剂学、临床内外全科等专业课程,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同时还将开设中医文化概论、中药药理学等选修课,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2.临床实践临床实践是中医学生成长的必修课。

我们将安排学生到中医医院、中医诊所等单位进行为期一年的临床实习,在老中医的指导下接触真实病人,掌握实战经验。

3.科研训练鼓励学生在导师的带领下开展各种形式的科研活动,培养科研意识和能力,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4.文化体验中医学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我们将通过参观中医药博物馆、名医故居等活动,增强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三、保障措施1.加强师资力量,定期组织教师赴国内外知名高校和医院进修学习。

2.改善实践条件,与知名中医医院、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3.注重人文素养培养,邀请名家名师开展专题讲座。

4.完善考核机制,对学生的理论学习、临床实践和科研活动进行全面考核。

四、结语中医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

相信通过本方案的实施,定能培养出一批具有扎实学识、娴熟技能、高尚医德的中医学人才,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希望同学们能怀着对中医药的热爱之心,勤奋学习,努力实践,将来成为中医学界的骄傲。

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国内外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发展的规律和动态,具有扎实的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基本功,能够运用相关知识、技能和方法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及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中医医疗人才。

二、培养内容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医基础知识(包括中医基本理论、经脉腧穴学、中药学、针灸学、中医鉴别诊断学等)、临床医学、中医药制药学、现代医学相关知识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整体观、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预防为主等中医特色和现代化诊疗手段,以及分析和解决中医临床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专业教学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教学占有重要的地位。

包括病例分析课、临床实习等,注重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操作技能和诊疗思路,逐步实现从简单病转向复杂病、从常见病转向多发病和疑难病的诊治。

教师还将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课题研究、实践操作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要求(一)面向本科不同层次和不同方向培养,注重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通过优先考虑中考、高考成绩,选拔适合中医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选考。

(二)注重学生英语水平的培养,培养学生具备阅读、翻译、听说等基本的英语交流能力,掌握国际科研前沿动态。

(三)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学科竞赛、学生实习、实践操作、开展科研项目等方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鼓励毕业生进行更深入的学术研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五、教学内容和学分设置(一)中医基础课程:包括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学、中药学、中医针灸学、医药文献中医鉴定技能等。

共计115学分。

(二)临床医学课程:包括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中医眼科、中医耳鼻喉科、中医皮肤科、中医骨伤科等。

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整版

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整版

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中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五年制)一、总体培养目标及政治、体育、劳动等教学基本要求(一)总体培养目标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培养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医药卫生事业振兴而献身,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适应国家健康发展战略需求,具有中医文化特色和全球化视野、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的专业人才,能在医疗卫生领域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工作的中医学应用型人才。

(二)政治、体育及创新创业等教学基本要求1.思想政治教育学校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使学生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2.国防、体育教育等通过国防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国防观念、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历史责任感,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军事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养成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全面贯彻“健康体育”、“快乐体育”的教育理念,体育教学注重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以传统保健体育教学为特色,指导学生学习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掌握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体质,达到大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竞争的品质及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遵循“以文化人、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通过开展艺术与人文素质教育,突出中医文化教育,培养中医大学生的审美修养、职业道德与人文精神。

2016年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6年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6年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五年制)一、总体培养目标及政治、体育、劳动等教学基本要求(一)总体培养目标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培养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医药卫生事业振兴而献身,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适应国家健康发展战略需求,具有中医文化特色和全球化视野、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的专业人才,能在医疗卫生领域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工作的中医学应用型人才。

(二)政治、体育及创新创业等教学基本要求1. 思想政治教育学校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使学生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2. 国防、体育教育等通过国防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国防观念、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历史责任感,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军事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养成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全面贯彻“健康体育”、“快乐体育”的教育理念,体育教学注重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以传统保健体育教学为特色,指导学生学习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掌握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体质,达到大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竞争的品质及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遵循“以文化人、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通过开展艺术与人文素质教育,突出中医文化教育,培养中医大学生的审美修养、职业道德与人文精神。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团体训练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保健意识,培养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实现身心健康。

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为了培养优秀的中医学专业人才,应该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在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该建立一个全面的培养体系。

该体系应包括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临床技能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内容。

在基础理论方面,学生应该学习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

在专业知识方面,学生应该学习中医诊断、中药学、方剂学等相关知识。

在临床技能方面,学生应该学习中医诊断技能、针灸技能等。

在实践能力方面,学生应该进行临床实习和科研训练,以提升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其次,在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该注重实践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掌握其精髓和技能。

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应该注重临床实习和实践操作的训练。

学生应该参与临床实习,跟随有经验的中医师进行诊疗,观摩临床病例,学习临床技巧。

同时,学生还应该进行实践操作,如制剂操作、针灸实训等,以提高实践能力。

此外,在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该进行科学的评估和考核。

评估和考核是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和进步情况。

应该通过课堂测试、临床实习考核、论文写作等方式进行评估和考核,以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等方面。

同时,还应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实践,提高学习积极性。

最后,在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该注重学科交叉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中医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医学、中药学、心理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关联。

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还应该开设一些与中医学相关的选修课程,如心理学、中药化学等,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综上所述,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建立全面的培养体系,注重实践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科学的评估和考核,并注重学科交叉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6篇

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6篇

中医药人才培育计划和实施方案6篇方案人才培育指对人才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

被选拔的人才一般都需经过培育训练,才能成为各种职业和岗位要求的专门人才。

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中医药人才培育计划和实施方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中医药人才培育计划和实施方案医院“人才培育计划”选拔和培育实施方法为加强我院人才的培育,建设医院临床教育、科研和管理队伍的后备人才库,促进队伍的建设,现设立医院“人才培育计划”,以促进医院的进展。

“人才培育计划”的选拔、培育和管理遵循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重点加强各重点专科、领先专科、新兴专科等的建设,由本人申报或科室推举申报,医务科组织专家评议和审定。

“人才培育计划”选拔工作每年进行一次,每批选拔名额为20名,并就其中优秀者(5名)推举参加医院“优秀青年医生”的评审。

一、选拔条件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职业道德和强烈的事业心及工作责任感,能乐观承担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各项任务,具有奉献精神。

2、年龄40周岁以下,具有硕士讨论生学历毕业满1年以上,具有本科毕业学历毕业工作满3年,具有大专学历毕业工作满4年,具有中专毕业学历毕业工作满5年的在职临床工作人员。

3、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有较全面的业务能力。

4、擅长团结协作,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5、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二、选拔程序1、本人申请、科室推举,填写《医院人才培育计划推举表》。

2、“人才培育计划”的选拔采纳申报者自荐由医务科组织有关专家及主管科室对申报材料内容的真实性、工作目标的科学性,实施方案的可行性、经费预算的合理性等进行评议,然后由“人才培育计划”评议小组审定批准,报院务、党委会通过。

3、入选“人才培育计划”者在院内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示,结果无异议后,医务科公布“人才培育计划”正式名单。

三、资助经费1、入选“人才培育计划”者培育期为两年,最高资助额为1万元人民币,并以第一年考核结果作为下一年经费资助的依据。

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体系中的重要分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为了培养具备扎实的中医知识和良好的中医技术,同时具备现代医学素养的中医学专业人才,我们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所以中医学专业人才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包含临床实习、药物制剂实习、中药炮制实习等实践环节,通过实践的锻炼,提高学生的临床观察、辨证施治和中药调配等实践技能。

其次,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做到知识结构的多样化。

中医学涉及到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治疗学、中药学以及现代医学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因此,培养方案应确保学生全面了解中医的理论体系,掌握中医基本理论和中医诊断与治疗的方法,同时也要有一定的现代医学知识储备。

此外,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提升。

实践是中医学学科的核心内容,因此,应注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

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临床观摩活动,与临床师承师父进行交流,亲自参与临床诊断、治疗和中药制剂等操作,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中医学的理解。

此外,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还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中医学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职业道德。

因此,可以通过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公共课程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此外,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还应加强对中医传统文化的教育。

中医学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之一,培养中医学专业人才不能忽视对中医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可以开设中医文化课程,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医传统文化,推广中医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综上所述,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识结构的多样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对中医传统文化的教育。

只有通过全面系统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具备中医知识和技能,同时具备现代医学素养的中医学专业人才。

中医学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研究

中医学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研究

中医学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研究中医学专业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的研究对于培养具备中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两方面进行研究,并对其进行详细分析。

一、人才培养方案中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具备系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首先,培养方案应该包括中医学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治疗学、中医药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全面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其次,培养方案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临床实习、实验操作和病例分析等实践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最后,培养方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置选修课程,培养学生在特定领域的专业能力。

二、课程体系中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该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个方面。

在理论课程方面,应该包括中医学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治疗学、中医药学等课程,以系统地讲授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在实践课程方面,应该包括临床实习、实验操作和病例分析等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还可以设置选修课程,培养学生在特定领域的专业能力。

中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该具备科学性、实用性和更新性的特点。

首先,课程内容应该符合中医学发展的最新趋势,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理论和方法。

其次,课程内容应该具备科学性,即基于科学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以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最后,课程内容应该具备实用性,即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中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该注重实践教学和创新教学的结合。

实践教学是中医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临床实习、实验操作和病例分析等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创新教学是中医学专业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的研究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过程,旨在培养具备中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五年制)一、总体培养目标及政治、体育、劳动等教学基本要求(一)总体培养目标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培养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医药卫生事业振兴而献身,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适应国家健康发展战略需求,具有中医文化特色和全球化视野、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的专业人才,能在医疗卫生领域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工作的中医学应用型人才。

(二)政治、体育及创新创业等教学基本要求1. 思想政治教育学校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使学生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2. 国防、体育教育等通过国防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国防观念、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历史责任感,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军事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养成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全面贯彻“健康体育”、“快乐体育”的教育理念,体育教学注重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以传统保健体育教学为特色,指导学生学习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掌握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体质,达到大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竞争的品质及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遵循“以文化人、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通过开展艺术与人文素质教育,突出中医文化教育,培养中医大学生的审美修养、职业道德与人文精神。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团体训练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保健意识,培养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实现身心健康。

3. 素质拓展教育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设计开展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成才。

学校实施学分化管理,主要从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方面实施素质拓展各项训练,帮助学生树立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

4. 创新创业教育以“求真、求实、求发展”的理念,引领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学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开展创新创业思维和方法训练,培养学生反思批判精神,推进研究性学习,引导广大学生开拓学科视野,投身科学研究和创业实践,鼓励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创新创业训练和竞赛,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识向能力和成果的转化,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创新创业型人才。

二、专业培养目标及业务培养要求(一)专业培养目标38875 97DB 韛31369 7A89 窉38791 9787 鞇30476 770C 県a36196 8D64 赤s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和职业素养,系统的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对常见病症进行中医临床诊疗的能力,能在医疗卫生领域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工作的中医学应用型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1. 知识结构要求(1)掌握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中医基础理论以及四诊、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中医诊断学内容;(2)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常用中药的药性、药味、功效、主治等中药学知识及常用方剂的组成、用法、配伍意义、功效、主治等方剂学知识;(3)掌握《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中医经典著作的理论知识,熟悉中医各主要学术流派的主要学术思想;(4)掌握中医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疗知识;(5)掌握必要的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基本知识;(6)掌握中医学相关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知识;(7)熟悉医学伦理学、循证医学的有关知识和方法;(8)熟悉国家医药卫生工作方针、政策、法规;2. 能力结构要求(1)具有较熟练的中医四诊、辨证能力;(2)具有较熟练的中医遣方用药能力;(3)具备能够运用中医药处理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4)具备应用临床医学知识和诊疗技术处理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具有对急、难、重症进行初步诊疗的能力;(5)具有阅读中医古典医籍的能力;22077 563D 嘽23417 5B79 孹20122 4E9A 亚35219 8993 覓A21631 547F 呿40299 9D6B 鵫(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7)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借助工具书阅读专业英语书刊的能力;(8)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9)具有进一步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3. 素质结构要求(1)专业素质方面,掌握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中医思维方法以及必要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知识和基本技能;(2)职业素质方面,热爱中医事业,具有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能力;(3)人文素质方面,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掌握一定的业务技能,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授予学位医学士四、主干学科中医学五、主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针灸学基础、针灸学临床、推拿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

六、业务教育的基本要求(一)主要课程模块1.中医基础模块该模块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由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中医基础课程构成,通过阴阳五行、脏象、气血津液、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常用中药的药性、药味、功效、主治等中药学知识及常用方剂的组成、用法、配伍意义、功效、主治等方剂学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医学专业基础知识,为后续的中医临床各科的学习奠定基础。

31731 7BF3 篳40746 9F2A 鼪24225 5EA1 庡31647 7B9F 箟r38960 9830 頰29052 717C 煼U该模块以课堂教学为主,中医诊断学课程可安排部分实训,中药学安排部分实践课利用药植园与标本馆辅导学生辨识中药原植物及饮片。

方剂学要求学生背诵药性赋、汤头歌。

中医基础模块(共18学分)2.经典理论与学术流派课程模块该模块主要由《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中医经典著作及《中医各家学说》课程构成,通过对经典著作的学习,使学生强化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培养阅读中医古典医籍的能力,提高中医辨证论治的水平和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能力。

该模块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自学研读,要求学生背诵重要经典原文。

经典理论与学术流派模块(共12学分)3.中医临床模块该模块课程是中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该模块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运用中医药知识处理临床各科常见疾病的能力。

由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基础、针灸学临床、中医骨伤科学等中医临床课程组成。

该模块主要采用床边教学,半天理论课,半天临床见习,实现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

中医临床模块(共32学分)4.基础医学模块该模块主要由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等基础医学课程构成。

该模块教学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开展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积极研制CAI教学课件,为临床医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础医学课程模块(共29学分)5.临床医学模块该模块主要由诊断学、医学影像学、内科学、传染病学、急诊医学、外科学等临床医学课程组成。

除了课堂教学、床边教学以外,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改革,利用“模拟医院”开展临床模拟教学,使学生有更多的直观感受和动手训练的机会,进一步提高学生临床技能。

临床医学课程模块(共25学分)6.医学人文模块该模块主要由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医患沟通学等课程组成,学生可根据需要和兴趣选修部分课程,帮助学生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全面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医学人文课程模块(共8学分)7.专业综合实训模块该模块主要由中医经典诵读、医院见习、中医方药实训和中医临床技能实训等实习、实训环节构成,帮助学生熟悉中医经典内容、早期接触临床、掌握更多识药组方能力与临床常用技能,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与提高奠定基础。

专业拓展模块(共10学分)22077 563D 嘽23417 5B79 孹20122 4E9A 亚35219 8993 覓A21631 547F 呿40299 9D6B 鵫(二)主要专业实验(实训)1. 基础医学实验解剖学实验: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和掌握正常人体各个系统内不同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

实验中力求以学生观看尸体标本为主,教师指导为辅,通过实验为其它基础医学课和临床医学课奠定形态学基础。

生理学实验:使学生掌握坐骨神经和腓肠肌肉标本制备、刺激与反应、反射弧分析;血型测定、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血沉测定等生理学基本实验,了解动脉血压调节;影响尿生成的因素;影响心脏活动的体液因素。

微生物学实验:目的是使学生建立强烈的无菌意识,掌握灭菌及微生物培养的基本实验原理和实验技能。

实验内容包括:细菌的形态结构观察;细菌的培养、分布、代谢、药敏;中药抗微生物实验等。

病理学实验:目的是使学生验证病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基本实验技术。

内容包括:动物实验、大体标本、切片标本、教学录像片等,使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药理学实验:使学生了解药物作用机理,药物毒理,内容包括:动物的选择、捉拿、编号、给药方式等基本操作;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哌替啶对小鼠的镇痛作用;抗惊厥和抗激怒作用;硝酸士的宁的半数致死量的测定;药物对小鼠的耐缺氧作用;地塞米松的抗炎实验等。

2. 中医基础实验中医经典诵读:通过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热论》等四大经典重要条文的诵读与记忆,加深对中医学的理解与认识。

中医诊断实训:利用数字化舌诊系统、脉诊仪、远程诊断系统等对学生进行实训,培养学生中医四诊、辨证的基本能力。

中医方药实训:利用药植园、中药标本室,开展中药的形象化教学,强化、巩固中药基本知识。

利用“模拟处方与方证辨识平台”,引导学生融会贯通中医基础理论,培养良好的辨证思维、识证选方、遣药制方、随证化裁等临床思维能力,为学习临床课程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