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第四章血液循环101016(66h)

合集下载

生理学第四章最喜欢的血液循环

生理学第四章最喜欢的血液循环

04 血液成分及其在 循环中作用
红细胞数量、形态和功能
1 2
红细胞数量
正常成年男性每立方毫米血液约含500万个红细 胞,女性约为420万个。
红细胞形态
呈双凹圆盘状,有利于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3
红细胞功能
主要负责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同时也参与酸碱 平衡的调节。
白细胞分类及免疫功能
白细胞分类
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 碱性粒细胞等。
血管平滑肌
通过收缩和舒张调节血管管径,从 而影响血流阻力和血压水平。
血管外膜
为血管提供支持和保护,同时参与 血管舒缩活动的调节。
血流动力学原理简述
血流阻力
01
与血管长度、管径和血液粘度等因素相关,影响血液在血管内
的流动速度和方向。
血压
02
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与心脏射血、
外周阻力和血容量等因素有关。
中枢神经系统对心血管活 动的调节
心血管中枢通过接收和处理各种心血管反射 信息,对心血管活动进行精细调节。
体液因素对心血管活动影响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这两种激素可使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外周血管收缩,具有升高血压的作用。
血管紧张素
血管紧张素具有强烈的缩血管和升高血压作用,同时还可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 导致水钠潴留,增加血容量。
躯体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当躯体受到刺激时,可引起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升高和血压上升,有利于提高身体应对 刺激的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免疫功能
白细胞通过吞噬、产生抗体等方式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抵 御病原体的入侵。

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课件

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课件

05
循环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 系
循环系统与消化系统的关系
消化系统为循环系统提供 营养物质
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后,通过血液运输到全身 各组织器官,为身体提供能量和营养。
维持内环境稳态
消化系统通过调节水和电解质的吸收与排泄 ,与循环系统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循环系统与呼吸系统的关系
气体交换
呼吸系统吸入氧气,通过血液循环将其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同时将组织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 血液循环排出体外。
血管的结构
血管壁由内层的内皮细胞、中层的平滑肌细胞和外层的结缔组织构成。
血管的功能与调节
01
02
03
物质交换功能
血管是血液与组织间进行 物质交换的重要通道,氧 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通过血管进行交换。
调节血流
血管通过收缩和舒张来调 节血流,维持血压稳定和 满足组织需求。
免疫作用
血管内皮细胞具有免疫作 用,能够抵御病原体的入 侵。
心脏位于胸腔的中部, 左右两肺之间,约2/3在 正中线的左侧。
心似倒置的圆锥体,前 后稍扁,心底朝向右后 上方,与上腔静脉、主 动脉相连,心尖朝向左 前下方,心底为心房, 心尖为心室。
心壁由心内膜、心肌和 心外膜三层构成。
心脏分为左心和右心两 部分,左心又分为左心 房和左心室,右心又分 为右心房和右心室。
维持酸碱平衡
呼吸系统通过调节二氧化碳的排出量,与循环系统共同维持酸碱平衡。
循环系统与泌尿系统的关系
排泄代谢废物
泌尿系统通过生成尿液,将代谢废物和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而循环系统负责将尿液运 输到肾脏等泌尿器官。
维持水盐平衡
泌尿系统通过调节尿液的量和成分,与循环系统共同维持水盐平衡。

生理学课件第四章血液循环(2024)

生理学课件第四章血液循环(2024)
交换血管
真毛细血管壁薄,通透性好,血液在毛细血管内流动缓慢 ,有利于血液与周围组织液进行充分的物质交换。
容量血管
静脉和相应的动脉比较,数量多、管壁薄、口径大、可扩 张性大,故容量大。在安静状态下,循环血量的60%~ 75%容纳在静脉中。因此静脉被称为容量血管。
12
血管张力调节因素探讨
2024/1/28
血液循环定义与功能
定义
物质运输
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按一定 方向周而复始地流动,实现物质运输、信 息传递和免疫防御等功能。
通过血液循环,氧气、营养物质等被输送 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同时代谢废物和二氧 化碳被运走。
信息传递
免疫防御
血液循环中的激素、神经递质等信号分子 可传递信息,调节机体生理功能。
• 肌源性自身调节: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多,通过心血管中枢的整合作用使心迷走神经紧 张加强,心交感和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其效应为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减小,动脉血压回降。 反之亦然。这种动脉血压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此外,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可牵张动脉管壁平滑肌细胞膜上 的机械门控通道开放,K⁺外流增多,膜电位增大(超极化),Ca²⁺内流减少,使平滑肌舒张;反之则相反。这 种因动脉管壁被牵张引起的血管平滑肌舒缩活动改变的现象称为肌源性自身调节。
体内还有一类舒血管活性物质,如乙酰胆碱、腺苷、ATP、K⁺和一氧化氮等。
13
局部血流调节机制剖析
• 代谢性自身调节:当某一器官或组织处于活动状态时,该器官或组织内的代谢会加强,使局部组织液中的某些 代谢产物如CO₂、H⁺、腺苷、ATP、K⁺等浓度升高。这些代谢产物可通过直接舒张血管平滑肌或抑制交感缩血 管神经活动等方式引起局部血流量增加。这种调节反应称为代谢性自身调节。

生理学课件PPT第4章血液循环

生理学课件PPT第4章血液循环

由肝脏生成的血管紧张素原水解而来, 可使全身微动脉收缩,动脉血压升高。
自身调节对血液循环的影响
1 2
心肌收缩力的自身调节 通过改变心肌细胞收缩蛋白的活性及肌浆网内 Ca2+的释放和摄取来调节心肌收缩力。
血管平滑肌的自身调节 通过改变血管平滑肌细胞内Ca2+浓度来调节血 管张力。
3
局部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通过改变血管口径来调节局部血流量。
功能
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到全身各组织 器官,同时带走代谢废物和二氧化 碳,维持内环境稳态。
血液循环的组成与路径
组成
血液循环由心脏、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和血液组成。
路径
血液从左心室出发,经主动脉及其分支到达全身各组织器官,通过毛细血管网进行 物质交换后,经静脉回流至右心房,再经右心室泵入肺动脉,进入肺循环进行气体 交换,最后经肺静脉回流至左心房,完成一个循环周期。
生理学课件PPT第4章 血液循环
目录
• 血液循环概述 • 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 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 血液的成分与功能 • 血液循环的调节与控制 • 血液循环与疾病的关系
01
血液循环概述
血液循环的定义与功能
定义
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 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地流动,包括 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
血液循环的生理意义
维持生命活动
血液循环为全身各组织 器官提供营养物质和氧 气,维持细胞正常代谢
和功能。
调节体温
通过血液循环将体内热 量带到体表散发,维持
体温恒定。
防御功能
血液中的免疫细胞和抗 体可抵御病原体入侵,
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维持内环境稳态
通过血液循环调节水、 电解质平衡及酸碱平衡 等,保持内环境稳定。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第四章 血液循环

三、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
(一)每搏输出量及射血分数
每搏输出量:一个心动周期中,一侧心室收缩所射 出的血量。 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心舒张末期容积
意义: ①心舒张末期容积与心缩力有关(因与心肌初长 度呈正相关)。 ②心缩↑→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 ③心室扩大、心功能下降(每搏输出量可不变) →心舒张末期容积↑→射血分数↓
(三)、心肌的传导性及兴奋的传导 1.心肌细胞的传导性 (1).传导原理:局部电流。 ∵闰盘(缝隙连接)为低电阻区,局部电流很容 易通过特殊传导系统。 (2).传导特点: ⑴ 浦氏纤维最快→房、室内快→同步收缩, 利射血。 ⑵ 房室交界最慢→房室延搁→利房排空、室 充盈。 ⑶ 房室交界是传导必经之路,易出现传导阻 滞(房室阻滞)。
(四)、心肌收缩的特性
在受刺激时,先在膜上产生电兴奋,然后通过 兴奋-收缩耦联使心肌纤维缩短。 心肌细胞的收缩性有以下特点:
(1)同步收缩(“全”或“无”收缩) (2)不发生强直收缩
(3)对细胞外液中Ca2+浓度的依赖性 (4)期前收缩与代偿性间歇
期前收缩(premature systole)或额外收缩: 在心肌的有效不应期之后,和下次节律兴奋传来 之前,给予心肌一次额外的刺激,则可引发心肌一次 提前的收缩。 代偿性间歇(compensatory pause)——在一次期前收 缩之后,常有一段较长的心脏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 歇。
收缩性(Contractility)
(一)兴奋性(Excitability)
心肌细胞同神经纤维和骨骼肌细胞一样具有兴奋性 有效不应期:
0期去极化到3期复极至- 60mV 心肌: 250~300ms 骨骼肌: 1~3ms
绝对不应期: 0期去极化到3
期复极至- 55mV 特点: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修讲义第四章血液循环_

修讲义第四章血液循环_

特点:①动脉瓣、房室瓣
(容积不变、血液不流) 都处于关闭状态;

②动脉瓣关闭产生
快速充盈期
第二心音。
(2)快速充盈期:
等容舒张期末 ↓
室内压↓ (室内压<房内压)
↓ 房室瓣开放
↓ 心室继续舒张
↓ 室内压↓

心房和大V内的血液快速入室
(占总充盈量2/3) ↓
心室容积迅速↑
特点:快速充盈期末的
室内压最低。
二、心脏泵血过程
心动周期中压力、容积等变化
心动周期中压力、 容积等变化
1=主A内压 2=左心室内压 3=左心房内压 4=心音 5=心室容积 ⑦=心房收缩期 ①=等容收缩期 ②=快速射血期 ③=缓慢射血期 ④=等容舒张期 ⑤=快速充盈期 ⑥=减慢充盈期
(一)心房的泵血
心房收缩 ↓
心房容积↓ ↓
房内压↑
心 指 数:空腹和安静状态下, 每平方米体表面积
的每分心输出量。 意 义:评定不同个体心功能。
(三)心脏作功量
因心脏收缩不仅射出一定量的血液,而且使这部 分血液具有较高的压强能和较快的流速。
在动脉血压不同的个体,心脏要射出等量的血液, 动脉血压高者的心脏就必须加强收缩。
因此,用心脏作功量要比单纯用心输出量评定心 泵血功能更全面。
每搏功=搏出量x血液比重x(肺动脉平均动脉压-右
心房平均压) = 83.1J
每分功=搏 功 × 心 率 = 6.23J
五、心泵功能的调节
每分输出量 = 每搏输出量 × 心率 ↓
前负荷、 后负荷、 心缩力


异长自身调节
等长自身调节
(Starling定律)
(一)每搏输出量的调节

生理学课件第四章血液循环

生理学课件第四章血液循环

生理学课件第四章血液循环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四年级下册的《生理学课件》第四章,主要讲述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

具体包括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以及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过程,知道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血液循环的过程,心脏的工作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模型、图解等。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血液循环。

2. 知识讲解:利用课件、模型和图解等教具,详细讲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过程,以及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记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血液循环途径、心脏结构与功能。

七、作业设计1. 绘制血液循环图,标注各部位名称。

2. 写一篇关于血液循环的小短文。

3. 设计一份关爱心脏的宣传海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查找不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血液循环的奥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家校沟通:教师要与家长保持良好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引导家长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

4. 课后作业批改: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 课后辅导: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成绩。

6. 课后活动:组织相关的课外活动,如参观医院的心脏科室,让学生亲身体验,加深对血液循环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四年级下册的《生理学课件》第四章,主要讲述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

具体包括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以及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四章节血液循环

四章节血液循环

第三节 血管生理(概况)
• 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 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 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 五.微循环 • 六.组织液生成 • 七.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第三节 血管生理
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 弹性贮器血管 • 分配血管 • 毛细血管(前阻力.营养交
不应期缩短。)
–自律性(窦房结IK衰减减慢, 造成正常起搏点自律性降低; 潜在起搏点细胞钾外流加快, 最大复极电位负值增大)
– 传导性(慢反应细胞钙内流减 少,0期除极速度和幅值降低)
• 收缩性(尤其心房肌组织, 原因是钙内流减少)
交感神经兴奋(去甲肾上腺素受 体)对心肌电生理的影响(自律性 与传导性都加强,有效不应期缩短)
• 机制:If离子流增强自律性;使 3期复极钾外流加快不应期缩短, 有助于心率加快;促进慢反应细胞 钙内流增加0期除极速度和幅值 增大房室交界传导加快。
• 心肌收缩性(促进收缩和舒张过 程)
• 机制:促进钙的内流(肌膜和 肌浆网钙通道开放概率提高), 同时促使肌钙蛋白对Ca2+亲和 力下降,但前者作用较强。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 动脉血压
–形成(足够的血液充盈量、心 脏的射血和外周阻力的存在以 及生物体内的大血管弹性等因 素)
• 动脉血压形成中主动脉和大 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
–1.使主动脉内血压波动的 幅度减小,即具有缓冲动脉 血压的作用。
–2..心脏射血是间断的,但 外周的血流是连续的。
•动脉血压、收缩压与舒张 压、脉压及平均动脉压的 概念
• 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p123图示))
• 静脉血流
–静脉对血流的阻力(微静脉的变 动可影响毛细血管内压;静脉跨 壁压减小致使塌陷,静脉回流受

专升本第4章血液循环新生理学冯向功

专升本第4章血液循环新生理学冯向功
专升本第4章血液循环新生理学 冯向功
目录
CONTENTS
• 血液循环概述 • 心脏生理与血液循环 • 血管生理与血液循环 • 血液成分与血液循环 • 神经、体液因素对血液循环影响 • 临床相关疾病与血液循环关系探讨
01 血液循环概述
CHAPTER
血液循环定义与功能
血液循环定义
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按 一定方向周而复始地流动,包括体循 环和肺循环两部分。
血液循环能够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和酸碱 平衡等内环境稳定因素,从而保持机体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
02 心脏生理与血液循环
CHAPTER
心脏结构与功能
01
02
03
心脏位置与形态
心脏位于胸腔中纵隔内, 呈倒置圆锥形,大小约与 本人拳头相等。
心脏内部结构
心脏内部被心间隔分为左 右两半,每一半再分为心 房和心室,共计四个腔室。
微循环的通路
迂回通路、直捷通路、动-静脉短路。
04 血液成分与血液循环
CHAPTER
血液组成及功能
血浆
占血液总量的55%左右,是血液的液体成分,主要由水分 、蛋白质、糖类、脂类、无机盐等组成,具有运输营养物 质和代谢废物的功能。
白细胞
占血液总量的1%-2%,是机体免疫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 分,具有吞噬异物、产生抗体、传递免疫信息等功能。
血液循环功能
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是运输营养物质 和代谢废物,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以及实现机体的防御和免疫功能。
血液循环系统组成
心血管系统
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是血液循环的主要组成部分。心脏 是动力器官,血管是运输血液的管道,血液则是运输物质的 载体。
淋巴系统
淋巴系统由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组成,是血液循 环的辅助部分,主要功能是回收组织液中的蛋白质、运输脂 肪和其他营养物质,以及参与机体的免疫防御。

第4章血液循环.doc

第4章血液循环.doc

第四章血液循环心脏和血管组成机体的循环系统,血液在其中按一定方向流动,周而复始,称为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是完成体内的物质运输,运输代谢原料和代谢产物,使机体新陈代谢能不断进行;体内各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或其它体液因素,通过血液的运输,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实现机体的体液调节;机体内环境理化特性相对稳定的维持和血液防卫功能的实现,也都有赖于血液的不断循环流动。

第一节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脏是一个由心肌组织构成并具有瓣膜结构的空腔器官,是血液循环的动力装置。

生命过程中,心脏不断作收缩和舒张交替的活动,舒张时容纳静脉血返回心脏,收缩时把血液射入动脉,为血液流动提供能量。

通过心脏的这种节律性活动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瓣膜的规律性开启和关闭,推动血液沿单一方向循环流动。

心脏的这种活动形式与水泵相似,因此可以把心脏视为实现泵血功能的肌肉器官。

几个世纪以来,生物学家一直认为心脏是一个单纯的循环器官,近年来关于心钠素的研究,认训到心脏除循环功能外,还具有内分泌功能。

心钠素是脊椎动物心脏分泌的激素,主要在心房肌细胞内合成,具有利尿、利钠、舒张血管和降血压作用。

参与机体水电解质平衡、体液容量和血压的调节(参看本章第四节)。

除心钠素外,从哺乳动物的心肌组织中还提取分离出某些生物活性多肽,如抗心律失常肽和内源性洋地黄素等,还发现心肌细胞内有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存在。

有关心脏内分泌功能的研究进展很快,大大加深丰富了对心脏功能的认识和了解。

心脏活动呈周期性,每个周期中心脏表现出以下三方面活动;①兴奋的产生以及兴奋向整个心脏扩布;②由兴奋触发的心肌收缩和随后的舒张,与瓣膜的启闭相配合,造成心房和心室压力和容积的变化,从而推动血液流动;③伴随瓣膜的启闭,出现心音。

心脏泵血作用是由心肌电活动、机械收缩和瓣膜活动三者相联系配合才得以实现。

明确每个周期中这三者的变化和相互关系,对于了解心脏如何实现其泵血功能,以及它们将对心脏泵血产生什么影响,都是非常必要的。

2024年度生理学ppt课件第四章血液循环

2024年度生理学ppt课件第四章血液循环
28
肺循环特点
2024/2/3
血压低、血流量大
肺部血管阻力小,血压相对较低,但血流量大,以满足气体交换 的需求。
血管壁薄、弹性差
肺部血管壁较薄,弹性纤维较少,因此血管弹性较差。
存在肺动脉高压现象
在某些情况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会出现肺动脉高压现象。
29
脑循环特点
2024/2/3
独特的血脑屏障
20
组织液生成与回流机制
组织液生成
组织液是血浆从毛细血管壁滤过而形成的,其生成量主要取决于有效滤过压和毛细血管通透性。有效滤过压是指 促进超滤的动力和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毛细血管通透性则受到血管活性物质和炎症反应等因素的影响。
组织液回流
组织液生成后,大部分经毛细血管静脉端重新吸收入血,小部分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组织液回流的动 力主要来自于毛细血管血压和组织液静水压之间的压力差,同时淋巴系统在组织液回流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
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阻力大,是 形成外周阻力的主要部位。
分配血管
中动脉,将血液分配到身体各个部位 。
2024/2/3
14
血管分类及结构特点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环绕在真毛细血管起始部的平 滑肌,其收缩可控制毛细血管
的开放或关闭。
2024/2/3
交换血管
真毛细血管,管壁薄、通透性 大、数量多,是血液和组织液 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5
血液循环生理意义
01
02
03
04
维持生命活动
血液循环为全身各组织和器官 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保证机
体正常生理功能的进行。
调节机体功能
通过血液循环,神经和体液调 节因子得以迅速传播到全身, 对机体功能进行精确调节。

《生理学基础》第四章 血液循环

《生理学基础》第四章 血液循环

《生理学基础》第四章血液循环
第四章《血液循环》主要介绍了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

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体内循环的过程,它由心脏、血管和血液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组成。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循环系统的组成:循环系统主要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中心,通过心房和心室的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体内循环。

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通过形成一个闭合的系统,使血液能够在体内流动。

2. 血液的组成: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

血浆是血液的非细胞性成分,含有水、蛋白质、糖类、脂类等物质。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在血液中起着各自特定的功能。

3. 循环的机制:血液循环经过两个循环系统,即肺循环和体循环。

肺循环是指血液从心脏经过肺部,完成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体循环是指血液从心脏经过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完成物质的输送和代谢产物的排出。

4. 循环的调节:血液循环的调节主要由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共同完成。

神经系统通过控制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调节心脏的输出量和心率。

内分泌系统通过激素的分泌和作用,影响血管的收缩和舒张,调节血管阻力和血压。

血液循环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过程,它保证了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等物质的运输和交换,维持了体内各个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功能。

正常的血液循环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类细胞还具有兴奋性和传导性,但由于含肌原 纤维很少甚至完全缺如,故不具有收缩性。
心脏内由特殊分化 的自律细胞构成心脏 的特殊传导系统 (cardiac conduction system)。
该系统由窦房结、 房室交界、房室束及 左右束支、浦肯野纤 维组成。
一、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
(一)心室肌细胞的静息电位(RP)
③ Ca2+泵:向膜外泵出Ca2+(少量)
3Na+
1Ca2+
◈泵 ◈
2K+ 3Na+
小 结: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
0 期 Na+内流 (快Na+通道) 1 期 K+ 外流 (Ito通道) 2 期 Ca2+内流 (慢Ca2+通道)
K+ 外流 (IK , IK1通道)
3 期 K+ 外流 (IK , IK1通道) 4 期 Na+- K+ 交换 (Na+- K+ 泵)
IK 通道开放 ↓
Ca2+缓慢内流与K+外流 处于平衡状态 ↓
电位稳定在零电位水 平达l00~150ms 膜电位0mV→0mV
2期 按任意键显示动画2
பைடு நூலகம்
K+ K+
Ca2+
慢Ca2+通道(L型Ca2+通道):激活 与 失 活 比 Na+ 通 道 慢 , 激 活 膜 电 位
为-40mV~-50mV,阻断剂为Mn2+和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第一节 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 第二节 心肌的生理特性 第三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第四节 心 电 图 第五节 血 管 生 理 第六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第七节 器 官 循 环
第一节 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
心肌细胞的分类
根据心肌细胞的组织学、功能和电生理特性,将 心肌细胞分为两类:
①工作细胞(working cell)
对Na+的通透性只有K+的1/100。
结果:K+顺浓度梯度由膜内向膜外扩散,直至达到K+的 平衡电位,所以静息电位=K+平衡电位
(二)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AP)
◆为便于分析,一般将工作细胞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分 为0、1、2、3、4 共5个时期。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征是复极过程持续时间长, 动作电位的升支和降支不对称。
◆4期(恢复期)
4期心室肌细胞已复极完毕,膜电位恢复到静息水平并 稳定在-90mV。 4期内出现:
① 钠-钾泵活动增强:泵出Na+,泵入K+→恢复Na+和K+ 膜内外的特殊分布状态。每消耗一个ATP,可排出细胞外 3个Na+ ,摄回2个K+。
② Na+-Ca2+交换:通过细胞膜上的Na+-Ca2+ 交换体 , 按3 : 1进行Na+-Ca2+交换。即每次顺着Na+浓度梯度转运 入3个Na+,就有1个Ca2+逆浓度梯度外运出细胞。
维拉帕米(verapamil)。
◆3期(快速复极末期)
慢Ca2+通道失活 +
IK 通道继续开放 ↓
K+外流增强 ↓
快速复极化 至RP水平 (历时100~150ms) 膜电位0mV→-90mV
33期期
◈泵
K+ K+ K+
Ca2+
从0期去极化开始到3期复极化 完成的时间,称为动作电位时 程(APD),历时200~300ms。
◆动作电位时程(APD)为200~300ms。
■ 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
动 作 电 位 时 程 ( APD ) 为200~300ms。
动 作 电 位 振 幅 ( APA ) 为120mV。
最大除极速度(率)为
800~1000V/s。
■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
1.除极过程
◆0期:
0期
阈刺激(阈上刺激)
1期 快Na+通道失活
+
激活Ito通道
↓ K+一过性外流 膜内电位迅速向负值转化
↓ 快速复极化 (占时10ms)
+30mV→0mV
Ito 通 道 : Ito ( 一 过 性 外 向 电
流 )的离子成分为K+ ,Ito可被K+
K
通道阻断剂四乙基胺或4-氨基吡啶
+
所阻断。
◆2期(平台期)
慢Ca2+通道开放 +
这类细胞包括心房肌和心室肌细胞,其胞浆中含 有丰富的肌原纤维,具有收缩性,是心脏泵血功能 的动力。同时还具有兴奋性和传导性。
但在正常情况下无自动节律性,故属于非自律细 胞。
②自律细胞(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
这类细胞具有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即自 动节律性,故称为自律细胞(autorhythmic cell)。
■人和哺乳动物的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约为-90mV
■ 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形成机制
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与骨骼肌细胞基本相同
• 条件:①膜两侧存在着离子浓度差:
[K+]i > [K+]o = 28∶1 [Na+]i <[Na+]o= 1∶12 ②安静状态下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对K+通透性较大,
If通道 3期达-60mV开始激活;-100mV充分激活;去极化达-50mV 失活 具有电压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 开放缓慢,可被铯(Cs)阻断,对河豚毒素(TTX)不敏感
小结:浦肯野细胞4期自动除极的形成机制
电位复极至-60mV时 If 通道激活 Na+递增性内流
Na+ - Ca2+ 交换 (Na+ - Ca2+交换体) Ca2+泵
小 结: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
Sodium chanPnoetal ssium channeCl alcium channel
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
自律细胞跨膜电位的特点:4期自动去极化
在3期复极末期膜电位达到最大值后(称最大舒 张电位),并不保持在稳定水平,而是自动产生缓 慢的去极化→膜内负电位逐渐减小→4期自动去极 化→ 4期自动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时→则引起一次动 作电位。

膜去极化达阈电位

激活快Na+通道 ↓
按任意键显示动画2
Na+内流

很快达到
Na+平衡电位 (1—2ms)
快 Na+ 通 道 : -70mV 被 激 活 , 持 续 1 ~
2ms,特异性强,只允许Na+通过,阻
-90mV→+30mV 断剂为河豚毒素 (TTX),激活剂为苯
妥英钠。
2.复极过程
◆1期(快速复极初期)
心肌自律细胞的4期自动去极化(也称4期自动 除极)是心肌自律细胞能够自动产生兴奋的原因。
(一)浦肯野细胞的动作电位
1.形成机制
◆0、1、2、3期的形成机制与心 室肌细胞基本相似。 ◆4期:递增性Na+为主的内向离 子流(If)所引起的自动去极化。
2.特点
◆0期去极化速快,幅度大。 ◆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比窦房结细 胞慢(0.02V/s),故自律性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